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精選20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yōu)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1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想的強加在別人身上。
麻雀遇到事情都喜歡評論,自己卻碌碌無為,每天游手好閑,卻嘲笑那些有夢想并且為之奮斗的人。生活中就有像麻雀這樣類似的人,老喜歡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別人的身上。
麻雀喜歡評論,竹筍想長大,想要冒出土地,可是麻雀卻嘲笑他說,你又沒有能耐,還是識趣點乖乖的躺在地上吧,無情的打擊了小竹筍生長的毅力和目標。麻雀看見了小蜜蜂在采蜜,對小蜜蜂也無情地嘲笑了一番,一個小小的蜜蜂想要釀成一缸蜂蜜肯定是白費力氣,眼前春光浪漫,為什么不趁機欣賞一下當下的風景,怎么去干這種蠢事呢?幸虧小蜜蜂和小竹筍并沒有受到麻雀的打擊的影響,仍然孜孜不倦的努力生存著,最終竹筍長成了高大的竹子,蜜蜂也釀造成了一缸香甜的蜂蜜,快樂而滿足。
社會上有很多像麻雀一樣的`人,但更多的是蜜蜂和竹筍一樣生活堅定的人。在大眾傳媒如此發(fā)達,科學技術如此先進的情況下,帶來了一些積極與消極的看法。傳媒為我們生活提供了多彩的顏色,演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笑點,也能夠豐富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的閑暇生活帶來了更多的色彩,可是演員明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生活,而在智能化的今天,網友就像麻雀一樣,沒有事情就喜歡平頭論足,評論某些明星怎么樣啊?誰又跟誰好上了等等一系列的話語,有些演員一直以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向人民群眾傳遞著正能量,我們要像蜜蜂和小竹筍一樣,一直孜孜不倦的生活。
其實在我們的家庭也有這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現象,父母就是麻雀,孩子就是蜜蜂和竹筍,但并不全是,只是一個比喻。
在現代社會競爭非常激烈,稍不留神就會被別人趕超,所以出生起就會被安排他們的人生命運,經常能夠聽到誰的孩子考了100分,誰的孩子又得了什么獎,然后被家長加以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孩子的心中,以各種名義送去補習班,沒有一點課外生活,只能夠圍繞著學習轉,成為書呆子,但是有一些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就不會盲目的從眾有自己的主見。
不要盲目的去評論別人,也不要把自己的思想貫徹于別人的腦袋中,要做好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2
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為什么自己有錢以后很多人不喜歡他了。哲學家說:因為你有錢后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了,富人仔細體味著這句平淡無奇的話,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較小而已。但這個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遠是不受歡迎的。世界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我們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擁抱著才能飛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輩子,其實就是與其他人溝通。要能夠溝通,就務必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刻許多人就如前面那個富人,一有些錢就目中無人,說話也變了味,這樣的人渾身盡是銅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記了“達者兼濟天下”這句話,別人在他眼里都是窮光蛋,說話不客氣,完全不思考別人的感受,這樣的人是要吃大虧的。
陳世美一心只想榮華富貴,他攀龍附鳳,殺妻滅子,終究是人才兩空,死在包大人鍘刀之下。唐明皇寵信楊貴妃,不顧百姓勞頓,嶺南快馬送荔枝往長安,終究弄得眾叛親離,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則明白這個道理,他采納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yè),自然國泰民安,歷才有貞觀之治的美譽。
孟子進言齊威王,以“齊桓晉文之事”曉之以理,闡述了要體諒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則天下可運于掌上,民之歸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為別人想想,世界將更加和平。想想那些醫(yī)療事故,那些殘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戰(zhàn)俘,那些流離失所,掙扎在水深火熱中的難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頭、熊掌,難道動物就沒有生存的權利嗎?這些太可怕了,可這卻是一些人的所作所為,他們的行為將被人們唾棄,他們終有受到懲罰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必須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得更加和諧,充滿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3
眾所周知,《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這短短的幾句話中蘊含了學習的態(tài)度、思想、品德、做人等的深刻道理。宋朝時期開國宰相趙普便以這半部論語治理天下?梢娖渥饔弥蠛椭匾。
這部《論語》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那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短短的八個字,卻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句話相當普遍,大都人都學過。我們都明白它的意思: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替別人想一想?稍诂F實生活中,我們真的做到了嗎?
那是開學不久后,老師要調動我們的座位。換完位置后,我做的桌椅大不如以前好了。老是搖搖晃晃的,還發(fā)出咯吱咯吱的聲音。我坐著不舒服,所以就想趁中午沒人時把我以前坐的桌椅換回來。我走到那桌椅面前,注視了一會兒,又走開了。為什么呢?因為我想到了孔子先生的那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這張爛桌椅,自己不想坐,別人也不想啊。第一次坐到了好桌椅,第二次別人也好不容易坐到了好桌椅,憑什么又讓別人坐一會爛桌椅呢?更何況自己都不想要,別人又怎么會想要呢?將心比心,也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替別人想一想。
還有一個在新聞上看到的故事。非洲某個國家,黑皮膚的人不允許進入白皮膚人的公用場所。白人也不喜歡與黑人來往,認為他們是卑賤的'種族,避之惟恐不及。有一天,一個白膚美女在沙灘上曬日光浴。曬了大半天后走進附近一家餐館用餐,但很久沒有侍者前來招待她。她滿腔怒火,準備要發(fā)火時,卻從旁邊鏡子看到自己被曬黑的皮膚。此時,她才真正體會到黑人被白人歧視的滋味。
我從論語中深刻體會到:無論做什么事,我們都要設身處地的替別人想一想。正如孔子先生所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論語教給了我很多道理,而這些道理我們要學以致用,用在生活當中,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而這些道理,我們也同時能夠在生活當中細細體會到。論語它激勵我們前進,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體會生活的樂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4
其實,人難免有自私思想,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較小而已。但這個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遠不受歡迎。社會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人的一輩子都處于與他人的交往之中,如果自私自利,目中無人,完全不懂得為他人著想,就不會有和諧的人際關系。
戰(zhàn)國時期,梁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在各自的地界里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不理瓜事,瓜秧又瘦又弱,與梁亭的瓜田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覺得沒有面子,有一天,乘夜無月色,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涼亭的人第二天發(fā)現后,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扭斷好了。宋就說,這樣做當然很能解氣,可是,我們明明不愿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為什么還要翻過去扯斷別人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更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能讓他們知道。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后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fā)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過一天,仔細觀察后發(fā)現每天早上瓜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后,趕到十分慚愧和佩服,于是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楚王。楚王聽說這件事后,感于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給梁王,既以示自責,也用來表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由此可見,以己度人,推己及人,這樣處理問題和與人交往,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才能與別人和睦相處,甚至能夠化敵為友。世間萬物是相通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是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5
自我們出生以來,各自身上都經歷過無數的事,像海邊的沙粒數也數不完。那里面有開心、有傷心、有委屈、痛苦……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如我們所愿,但它們是我們成長的見證,我們成長的痕跡。
不是每件事都稱心如意,也不是每件事都像自己腦袋瓜想的一樣,往往,我們都應站在其他的角度,為他人想想,我們更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不由地想起我的一位好朋友,她轉學了,有時想想覺得以前特對不起她。以前我是個特調皮,任性的女生。相反,她卻很善解人意。一次周末我和她約好一起出去玩,我喜歡玩比較剌激的游戲,可她卻總是默默地看著我玩,我的'“調皮神經”又起作用了,我決定讓她去玩連我自己想想都覺得心驚膽顫的“彈跳飛人”,因為我有些恐高,我拉著她來到了這里,我打量了一下這里,心不由得抖了一下。我說:“你去玩這個吧!”她一口否絕了,連聲說:“不要,不要。”我當然不肯善罷甘休了,我便假裝生氣,說:“今天一整天你什么都沒有玩,如果你不去的話我就馬上回家,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她是當然說不過我的,只好一臉無奈地上去玩,站在氣墊上面的她,我感覺到她全身都在發(fā)抖,手一直緊緊捏著兩旁的繩子,“哎呀,顧不得那么多了!”第一次彈到空中時,她大叫了起來,后來接二連三的彈起降落。她一直在上面呻吟,哭嚷著要求停止,我卻在一旁幸災樂禍。哈哈大笑之余的我,還不忘叫師傅“再彈高點!”就這樣她在上面待了差不多十分鐘時間,師傅把把她放了下來,她的腳一觸碰到氣墊,整個人軟弱地坐在上面,滿臉淚水,臉色蒼白地出現在我面前,我其實有些被嚇到了,但逗了她一句:“what’s worry with you?”“I’m not so well!”她哭著大叫似的回答我。頓時,我感覺到我犯下了滔天大罪。她無力地站起來,好像沉浸在暈眩的狀態(tài)中,走到我跟前,對我怒吼:“你自己都害怕的東西,你以為我會無所謂嗎?你以為我不會害怕嗎?”說完便毫不猶豫地跑掉了。
后來經過我多次的道歉,她終于和我和好如初了,但我知道那件事始終對她造成了不管多少“對不起”都無法彌補的傷害。
我深刻地領悟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6
《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于別人身上。這句話說得短小而經典,因此被許多人引為座右銘掛在身上。
沒錯,這句話說得很對,但是我想了想,難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于人嗎?那么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
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習慣,就是總喜歡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介紹給另一個人。我有一個同學,他很喜歡周杰倫,于是他把周杰倫的海報貼滿了整個宿舍,又不厭其煩的給我們講述他的經歷,終于找來了同學對他的反感?伤詈筮很委屈的說:這么厲害的人,難道你們不敬佩他嗎?誠然,JAY的名氣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歡他一個,畢竟還有喜歡劉德華,喜歡李宇春的。那位同學很喜歡周杰倫,是沒錯。但如果把這種喜歡橫加與別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對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點都能做到。但己所欲,勿施于人,這點要做好就相對困難了。因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歡的東西,依照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是好東西,既然是好東西,那把它拿來分給大家難道有什么錯嗎?其實錯就錯在這,因為我們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有人是金錢為至高無上,又認識金錢為糞土垃圾,道理便是這樣。有時我也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這樣的事情,比如我迷戀創(chuàng)網,便把同學們都推薦到創(chuàng)網上去,結果他們都認為那只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網站,絲毫不感興趣。剛開始我也費解,這么好的網站為什么他們全都置若罔聞?不過現在我明白了,每個人的興趣不同,一個文學愛好者當然喜歡像創(chuàng)網這樣能發(fā)表文章的網站,反之如果對一個討厭寫作的人來說又怎會喜歡上這里?可見一個人的愛好不同,個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觀也就不同。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東西,也沒有絕對差的東西,關鍵是我們自己對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愛江山,有人愛美女,有人愛財富,有人愛自由。如果把比爾蓋茨的金錢送給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拉爾修,我相信他一定會嗤之以鼻。正如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討厭的東西一樣,也許別人也無法接受我們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7
在生活中,我們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或愿意做的事,但也有不想做的事或不愿意做的事,然而,在面對自己不想做的事的時候硬加到別人身上,別人心里往往會有一種不服氣的想法。
在一些資料上,我們常常會看到《論語》中的這樣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以前,我在書中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戰(zhàn)國時,梁國與楚國毗鄰,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在各自的界地內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瓜秧長的很好,楚亭的人懶惰,瓜秧長的細弱,楚人出于嫉妒,趁夜把梁亭的瓜秧全部扯斷,梁人發(fā)現后氣憤難平,報告縣令宋就,并準備把楚亭的瓜秧扯斷,宋就說:“楚人這樣做很卑鄙,可是,我們明明不愿意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為什么要反過來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說,那就太狹隘了,從今起,你們每晚偷偷給他們瓜地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亭卒覺得這話有道理,照辦了。楚人發(fā)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很高興。仔細觀察,發(fā)現每天瓜地都澆過水,而且是梁人澆的,楚亭卒報告了縣令?h令聽后既感到慚愧又非常敬佩,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楚王。楚王聽后,為梁國修睦邊鄰的誠心所感動,特備重禮送給梁國,以示自責,表示酬謝,結果,原本敵對的兩國成為友好鄰邦。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也是《論語》中的一句名句,意思是:在謀求自己生存與發(fā)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生存與發(fā)展。我們不能只顧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視他人的存在,更不能犧牲他人的利益來謀求自己的利益。
懂得了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理解,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這一點,學習梁人的那種精神,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相處,生活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8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焉知己所欲,也勿要亂施于人。
養(yǎng)金魚和養(yǎng)倉鼠是個不錯的例子。金魚沒有飽腹感,如果你認為對于一條魚來說,最幸福的事情是永無休止的喂它吃下去,那你大可試試它是否會被撐死。魚飼料遇水會膨脹,在魚的肚子里不斷變大,最終撐死這些可愛的小動物。而倉鼠的胃不能消化鹽,我們覺得好吃的薯片薯條之類,對它們來說可能只是味道不錯的毒藥。盡管我們的初衷只是想給它們快樂,我們也將會害死它們。世界上許多東西就是如此,你喜歡的東西,總有人不喜歡。別人喜歡的東西,你不一定喜歡。如果把你喜歡的東西強加在別人的身上,終將會使他們郁結于心。
那是小孩子的想法,自己認為好的,總覺得別人也喜歡,永遠不知道會給他人帶來什么樣的困擾。當你喜歡玫瑰的時候,你就送給別人,卻不知道這個人恰好對玫瑰過敏;當你喜歡上吃某家火鍋的時候,你就請所有人嘗嘗那家的味道,你讓大家盛情難卻,但不知道這其中有人正好嘴角上火。生活中大家都遭遇過這樣的困擾,一個熱情的人非要讓你和他做什么他覺得有興趣的事情,而你卻覺得那件事無聊到寧愿睡覺。在我們無法把握別人大大小小的喜好時,不要企圖讓自己喜歡的變成別人喜歡的。也許會有人說,喜歡一樣的'東西,這樣才是知己?芍耗氖且粋人對另一個人喜好的掌控,知己是兩個人恰好喜歡同樣的東西,相知相遇,討論與這件事情有關的話題,從話題到心靈,變成莫逆之交。如果向日葵覺得陽光是很好的東西,它就要求蛇與它共享熾熱的陽光的話,那蛇會是什么感受;如果魚覺得水是它必不可少的物品,它就要求小狗和它共同遨游于湖中的話,那狗又會怎樣。如果你覺得很好的物品,強行要求別人與你一起享用,而別人已經露出厭惡的表情,那別人是什么感受。如果這個“別人”是你呢?你又會是什么樣的感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固然是言之有理,但也要時刻記住,己所不欲,勿要亂施于人。做一個成熟的人,首先要學會不強求別人的意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9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是一句多么偉大的名言啊!它的意思就是: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切勿強加給別人。
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它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全語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表達了孔子教育我們在處理人際交往事的時候,要有寬大的胸懷。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事,別人怎么會愿意呢?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身除了要看重自己外,還要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凹核挥鹗┯谌。"是儒家的偉大思想,也是中華民族不可打破的信條,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這樣做呢?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為中心,只故自己的感受,卻忽略的'別人。
對于一個命題,我們要做全面的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能的地推出“己所欲,施于人”!凹核,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命題的否命題,否命題并不必然成立。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強加給別人,但是如果對方愿意,則不屬于“施”的范圍。己所欲,別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強加給別人。
總的說來,無論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強加給別人,給別人的東西,只有一個標準,即別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據我們的標準來強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術思想的一條重要的人際交往原則,其含義大致是:對于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要求別人接受;對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別人去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仁愛思想的一個具體體現,孔子對此也有過專門的論述。他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個觀點雖歷數千年而不衰,直到現在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為一種人際交往原則被我們所采信接納并廣泛應用于自己的交往活動和實踐之中。
從人際交往的角度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價值在于,它通過對自己所認為的不合理的欲望和要求加以約束的形式,使別人樂于接受自己,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避免沖突。具體地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當自己要對他人做什么事時,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遇到這事,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對他人做這件事。我們不愿意被偷、被搶、被殺,所以,我也不能對他人做這種事,衡量的標準當然是自己、是自己的“不欲”?鬃犹岢藗兺ㄟ^換位思考的形式,了解別人的欲望和需要,從而不會因為自己的私欲而損害侵犯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最終的目的是達到社會的和諧,人與人能夠和睦相處。任何個體都是社會中的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其實也就是在保護自己,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自己。
誠然,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多換位思考,多考慮、理解別人的感受,但也正是換位思考這個角度上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觀念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對此可以做以下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身隱含著一個價值的設定就是:自己不喜歡的,別人也一定不喜歡,所以我們不要求別人接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但這個價值前提很明顯是靠不住的。我們根據經驗就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己所不欲”的東西,就是說自己不喜歡的,別人未必就“不欲”,就一定不喜歡。這樣一來,“己所不欲”命題實際上包含了以下三種可能,其一是:自己不喜歡,別人也不喜歡;其二,自己不喜歡,但別人喜歡;其三,自己不喜歡,但別人無所謂。如果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遇上的是后二種情況,那么,再繼續(xù)教條地固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顯然是不合適的.,有可能會人為地造成人際間的沖突。
事實上,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這種需要是植根于人類本性的,既有共性的一面,如馬斯洛提出的人的七個層次的基本需要,孔子提出的“食色,性也”,也有個性的一面,具體到馬斯洛所言的每個層次中情況更是如此,存在很明顯的個體差異。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居住地域、生活經歷不同,個性傾向性如興趣、愛好、動機、理想、抱負、信念、世界觀不同,于是對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也必然會千差萬別,呈現出很大的個性差異。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不會存在需要完全相同的兩個人。“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逐臭之夫”,說得就是這種情況。
所以說,對人的需要的滿足如果只注重共性的一面而忽視個性的一面,斷言“己所不欲”的東西別人一定“不欲”,這在邏輯上很明顯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事實上,從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己所不欲”而別人“欲之”甚至是“欲之”甚切這方面的事例來。
從心理學上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理解為心理防御機制中的歸屬投射心理,即“個人意識到自己有某種不稱心的特性或情感,而且把這些特性或情感強加于他人身上,認為他人也具有同樣的特性或情感。”這種防御機制常見于正常人,它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對維護正常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這種防御機制本身就似有自欺欺人的性質,它是借助于歪曲知覺、記憶、動作、動機、思維而防御自我免于焦慮!币虼耍绻\用不當或走向極端,就可能形成神經癥或精神病癥狀。
所以,對于傳統(tǒng)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不要不予分析、不加甄別地全盤接受。只有批判地進行揚棄,吸取其中合理的成分并有選擇地應用于我們自身的交往和實踐活動之中,這才是我們應該做出的選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11
將心比心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聽媽媽說,她不小心把別人的車撞了,本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溜走,但她沒有,反而主動找到了車主道歉。我特別受觸動,媽媽說:“我只是希望我的車被撞時,撞車者也能主動道歉!”
那天,我和奶奶坐公交車去學校上課。剛上車,車子就啟動了?砷_出不遠,車子又停了下來。
我們奇怪極了,還以為出了什么故障。車上其他乘客也紛紛議論,看向司機叔叔。司機叔叔并沒有下車修理,而是目不轉睛地看著后車門。我順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見遠處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奶奶正急匆匆地向我們的公交車招著手。她離車不遠了,我這才看清,這是一位年紀七八十歲的老人,拄著拐杖,步履蹣跚……
這時,她已經走到門前,門“咯吱”一聲開了,老奶奶慢慢上了車。我看見,她臉上滿是皺紋,眼窩深陷,牙齒幾乎都沒了。她感激地對司機叔叔說:“謝謝師傅,要不是你等著我,我就趕不上這班車了!”司機叔叔笑著說:“這是應該的,不謝不謝!”
而這個時候,一個頭發(fā)染成五顏六色的年輕小伙子,突然惡狠狠地說:“停車那么長時間,就為了一個老太婆!浪費了我上班時間!”此話一出,車上立即有許多人譴責他,“我們要尊老愛幼!”“你怎么能這樣無禮呢?“
司機叔叔開口了:“小伙子,你這話可說得不對。你家也有老人吧?假如這位老人就是你的親人呢?再說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老去,難道你希望在自己老去時也被人嫌棄嗎?我們要學會將心比心!”
不知道是誰帶頭鼓起了掌,頓時掌聲一片。那個年輕人臉漲得通紅,低頭不語。
是啊,在生活中,我要學會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我們的生活就多了一份溫暖,一份美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12
據我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終身奉行的忠恕之道!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期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期望怎樣生活;自己不愿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期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忙別人站得住,通達?傊瑥淖约旱膬刃某霭l(fā),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有很多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造成他們沒有辦法走到一起,他們都是好人,都是善良的人,都沒存壞心眼。都特愿意為別人帶來歡樂和幸福?删褪遣磺桑銗哿怂粣,他愛了你不愛,怎樣辦呢?別了,“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
具體地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當自己要對他人做什么事時,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遇到這事,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對他人做這件事。人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一樣類的。如果你想結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種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終都會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其實,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較小而已。但這個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遠是不受歡迎的`。自己所厭惡的,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多簡單的道理?墒乔О倌陙,又有誰能做到?誰敢說,自己從來沒有把自己所不喜歡的施加在別人身上?從老莊到孔孟,各大教派中的人也沒有一個敢這樣保證?v使大家都明白這樣做是對的,盡管大家都明白這是真理,雖然大家都明白這是一種美德,可依然無人可及。人活一輩子,其實就是與其他人溝通。要能夠溝通,就必須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是從朋友的QQ上看到這個詞才有感而發(fā),仔細想想,一種好吃的東西也許你愛吃但別人不必須愛吃;一件好看的衣服你喜歡別人不必須喜歡。也許在你眼中的感情就是上天的緣分+不屑的努力+心靈的碰撞+美麗的火花+同甘共苦時相互的依靠+……=永遠的愛,而在別人的眼中卻是一個眼神+一次牽手+幾句甜言蜜語=……;也許在你眼中朋友就是信任+患難與共+無聊時逗他開心的笑+郁悶時對他耐心的安慰+?=永遠的知己,而在別人眼中卻是飯桌上的一次舉杯+偶然見面時一次深深的握手+狂坎后的無語=……!
歡樂就像空中飛舞的蒲公英,拼命抓,怎樣也抓不。煌O聛,它卻鬼使神差的落在你的手里,想要握住,卻又飛走了。無論它要飛到那里,期望它最終落到每個人的心中。這叫“己所欲,施于人”,嘿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13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祖輩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其中一條寶貴的哲學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是出自孔子寫的《論語衛(wèi)靈公》。他的主要意思是要換位思考,自己討厭的別人也可能會驗討厭,自己不想不愿意的,不可以強加給別人,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孔子約這個哲學道理是在我生活實踐中逐步體會到的。
那一天,旁邊的同學A下課時見我的筆好玩,于是就擺弄著我的筆,沒想到,他不小心一撒手,把我的筆弄壞了。我當時就非常郁悶了,好端端的干嘛弄我的`筆啊。我當時就耿耿于懷,與他爭吵了起來,直到上課了,我們也才稍微停下來一下。到下課我又很生氣,繼續(xù)跟他辯論。到了下午,我還是怒氣難平,我就想著要報復他,于是我就瞅住一個機會,把他的筆也給弄壞了。這一下,他就更生氣了,他對我說:“你干什么要弄我的筆啊,你閑著沒事干是不是?”但他還是在下午練字的時候被老師狠狠的批評了一頓。就在這個時候,同學B就為他辯解道:“是你把他的筆弄壞的!”隨后他還把手指向了我。我也不服氣的說:“那他上午不也還把我的筆弄壞了么?”然后我和同學A又吵了起來。老師趕緊制止我們。老師告訴我們: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告訴我們,既然你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你就不應該對他人做同樣的事。這是一個做人的重要道理,我們課堂上學了,要在實踐中去領會,去應用。
老師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后來我就沒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14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這樣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白了,不就是將心比心嘛!自己希望過怎樣的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這樣希望;自己不愿別人怎樣對自己,也就不要那樣去對別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就不要強加于別人身上。
記得我小的時候,十分喜歡吃糖,每次總纏著老爸給我買糖吃。每次買了糖,就跟藏寶貝似地藏得嚴嚴實實的,絕不允許被他人取走一顆。后來,也許是糖吃多了吧,牙齒蛀蟲了,有時疼痛難忍,受了不少苦頭。媽媽說:“霞,以后不能再吃糖了,否則你的牙齒要被蟲蛀光了!”聽了媽媽的話,后來我就不敢再吃糖了……前段時間,我跟媽媽去安文,媽媽帶我去超市買東西,看見那些各式各樣的.糖,因實在受不住誘惑,又買了一些糖,心想:人也大了,牙也換了,只要做到不經常吃,偶然的吃點總不會有多大的問題的。
糖是買了,也吃了一些,但又不敢多吃,還有一些糖就留著了。也許是人大了,以往愛它愛過自己的生命的小白兔奶糖,現在竟然忘記吃了。有一天,我發(fā)現我的糖已經有些融化了,我知道再不吃掉就浪費了!
于是乎,我拎著我的糖,走到家人面前,對他們說:“請你們吃糖,大家不要客氣!”剛開始,他們還以為太陽從西邊出來了,高興得很?僧斔麄冎肋@糖已經融化了的時侯,就遲疑了……。而我呢,擔憂的是再不吃就得扔了,所以就一定要他們吃,就說:“每個人都得吃,不吃就是不給我面子!”……。結果被老媽臭罵了一頓,說我是因為自己不要吃了,才要別人吃。
現在想想,覺得老媽罵的是對的!凹核挥鹗┯谌恕,自己不想要的,強加于別人,那怎么行呢?在我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絕對沒有上面所說的吃糖的事情那么簡單,但道理是相同的。我們要學會多為別人著想。在替自己想之前,先替別人想想,就如我們平時所謂的“以真誠換真心”。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那么人與人之間就一定會更加和諧,生活會更加幸福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15
歷史的畫卷,因歲月的沖洗,顯得枯黃陳舊,將歷史的足跡點點抹淡。
然而,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總有些像《論語》一類的書籍雖早已褪去了華麗的色彩,顯得古老陳舊,但實則它與我們的距離并不遙遠。題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墩撜Z》中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需要我們去感悟與實踐。
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簡意賅,但其蘊含的道理絕不會同表面一樣容易。就像《論語衛(wèi)靈公》中記載的,孔子的學子之一子貢,曾問了孔子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有一言而能夠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能夠使人終生奉行的呢。
孔子用商量的語氣對他說:其恕乎。什么叫恕呢?鬃佑钟昧税藗字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那么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現如今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難堪,不愿去擦。
女售票員給了他個臺階下,自我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給報社寫了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
這件事告訴我們,得理且讓人。寬容的感化常比劍拔弩張的作用要恒久得多。
如果她不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結果會是怎樣的呢。也許,不用我說,也能夠想象得到。
正因為女售票員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寬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這件事。
怎樣算寬容呢。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學會忘記。
因為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從根源愈合心靈的傷口。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寬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如何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我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完美的通行證。
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吧。得過且過,我們的生活才會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著想,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會更加和諧,幸福,并充滿了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1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古話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對他教導的弟子們告誡道,意思是說“你自己厭惡、不想要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他人”這句話在我們這個時代同樣也適用。
現在的我們階級分化很嚴重,往往就養(yǎng)成了古代時候那種主仆式的關系。我們往往希望別人付出的更多,但是真正輪到自己的時候,卻偏偏找理由推脫掉,明明自己接受不了別人漠視、歧視的眼光,可偏偏曾經又對別人做過。人吶,就是這樣,不然,孔子怎會在幾千年前就說出這樣的話呢。
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也許你曾經就有過。你也許會把自己不想干的家務留給父母,你可曾想過他們已經很累了還要干這么多,如果換做你,你愿意嗎?你也許會把老師安排的'工作交給一個連自己的做不完的人,你可曾想過他們已經很艱難了還要完成更艱難的,如果換做你,你愿意嗎?
要學會換位思考,自己不相干的未必他人就一定會干,都是第一次做人,為什么你有權利強加給別人思想,為什么你可以推脫掉不想承擔的責任,也許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愛你、敬你、信任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以真誠換取人心,不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嗎?如果我們人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這個世界會不會少了很多紛爭、和平了許多呢?我們要將心比心,這個世界會更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17
儒家思想是傳承中華文明,使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它不論在知識,道德領域,還在待人處世方面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亙古不變的,洋溢著仁愛的人性之美,是帶人接物的原則。
古代人則一真以為自己這樣,也要想別人也要這樣,自己不想這樣,也要想到別人也不要這樣;自己不愿被強加的事,也不要強加別人,有人說:“慈悲不是出與勉強,它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于施與的人!
“愛人者,人恒愛之。”所以我們要用一顆愛人大的心去包容別人,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我們的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快樂利己者,會將自己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為索取它不擇手段;利人者的快樂是付出,把奉獻愛作為自己的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是在現在的當今社會卻不能真正的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像我自己也是這樣的,比如:
“在我因為某一件事不開心大時候,我會把所有的錯都怪在別人身上,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有沒有一點的過錯,也都從來沒有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想這件事情的主要原因,要是不是她的錯的時候,被冤枉了時會是什么心情,我們在任何的情況下都應該去想一想別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在現在大社會上,我們是可以在做任何事的情況下爭取一下別人的意見或者是別人不喜歡的東西,我們也可以像以前那樣強加給別人,在你想要的情況下,別人也可要也不要,我們沒有必要強加給別人,在你想要的情況下,別人也可要可不要,我們沒必要去強加給人,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我們要試著去了解別人。
在現在的世界上,寬恕是美德的種子,它可以讓靈魂喘息,讓希望棲息,讓我們用寬宏的肚量去包容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應該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愿人與社會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今社會,我們提倡和諧,廣播仁愛,讓這個社會,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之間都和諧相處,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周圍洋溢著和諧的蓬勃氣息,人人都能感受到寬恕。仁愛的恩澤與溫暖,有如畫家梵高所說:"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會欣欣向榮。"
如果在社會交往中,如果人人都能以誠相待,發(fā)生分歧時能及時替別人考慮,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一下,不為小利小益的得失斤斤計較,那么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將會更加和諧,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退步并不是件壞事和一件羞恥的事,反而會顯出你滄海般浩大的胸襟,只要能維持寬恕的原則,以和為貴,正如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那么,和平就會永存人間,仁愛的陽光就會灑遍地球的每一個角落,灑到每一個人的身上!
煙波浩渺不過江一粟,心白滄海正是仁愛倚天的原則。外在的愛只能取悅別人的眼睛,唯有是內在的美才能感染到別人的靈魂,讓我們敞開胸懷,為心靈美容,愿天下所有的人都有一顆寬容的心,我們首先應該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同時我們更應該時刻注意并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18
曾經有這樣一個材料,一個人的車子被玻璃扎了胎,他抱著大家沾光的心理,把玻璃弄碎,讓別人的車胎也挨扎,無單獨偶,有的人得了肝炎,偏偏到飯店里吃飯,這種人還振振有詞說什么“有病大家得〞這兩個事例看起來毫不相關,卻反映了一些人不正常的心態(tài),他們忘記在兩千多年前我們儒家學流創(chuàng)始人那句有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這種意識的人潛意識認為,如果和自己遭受同樣的不幸餓自己的痛苦也會減輕,他們的心里也就平衡了,這是一種多么自私和荒唐的想法。』仡^想想他們這樣做自己的痛苦真的減輕了嗎?只要有稍稍正常的人想一想都會知道這種人都是自欺欺人。
這是一種自私的表現,他們想把自己不愿意要這個痛苦,別人也不愿意要這個痛苦,這就如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帝國主義為了轉嫁經濟危機,他們瘋狂的'從殖民掠地,給世界帶來了嚴重的災難,這種人是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但正義最后還是戰(zhàn)勝了邪惡,這種人的下場是可悲的。
在東南亞經濟危機時,我國承諾人民幣不貶值。這給我國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我國的這種做法也因此被世界其他國家稱為“付責任大國〞而當時和我們同處在一個地區(qū)的日本對外宣布日元貶值。我們敢于負責人的做法2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同時也給我們的經濟開展帶來了時機。像材料中所占顯得那么多種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是我們常說的老話,我們社會是由于無數個個體組成的如果每個個體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傳統(tǒng)美德,那么我們的社會就會更為美好,更為和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19
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有這樣一段話“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想必老夫子當年說這話的時候一定也很得意于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很高,覺得只要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算修煉到家立地成佛了。后世也有很多追隨者把這句話作為做人處事的標準,但是從我一個自由主義者的眼中看來,這個命題絕對是包含了一個可怕錯誤的偽命題,因為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題成立的話,它的逆否命題“己所欲,施于人”也就可以成立。也就是說“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但是如果是自己愿意的事,就可以強加給別人!
如此野蠻強盜的理論可以被認為是正確的而學習,培養(yǎng)出來的人不是奴才就是劊子手,奴才們正著用,劊子手反著用,反正都有道理。所以子可以光明正大的羅織罪名誅了少正卯,所以就有統(tǒng)治者打著“民主”旗號到行逆施,所以就有憤青們以“愛國”的名義侵犯人權。
所以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我認為應該不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己所欲也不能施于人,這是一個文明社會公民最起碼的認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20
“己所不欲,勿施人”,才能少犯錯誤
平常我們有一些人由缺乏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人”的思想,經常不公平待人。其實,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他人,但你這樣非公平的態(tài)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因為,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這種思想,經自我暗示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種潛意識將使你構成不平等待人的壞習慣,而最終的結果將使你錯誤不斷、人格變壞、人際關系惡化、學習或事業(yè)的失敗。
在社會上,異常是對初涉世事的青少年來說,由對社會的'茫然,總是時時處處細心翼翼,左顧右盼地想找出參照物來規(guī)范自我、約束自我,這種反應當然是正常的。但有時以此為原則,反而會導致初衷與結果南轅北轍。因為在每個人眼中,自我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能夠供給給你。這時,你就能夠采用”己所不欲,勿施人”的原則,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多問一下自我:我做這件事產生的后果自我覺得如何?假如自我能夠理解,那么別人也大概能夠容忍;如果自我都不能容忍,那么別人肯定也不愿理解。如果能夠這樣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我們就會少犯錯誤。
美國的歐文梅說:”一個人若能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了解別人的心靈活動,就永遠也不必為自我的前途擔心!彼裕覀円獙W會換位思考,學會為別人著想,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僅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人”,別人才同樣會為你著想,才會樂理解你。這樣,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和沖突就會減少很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擺在你成功路上的障礙也會越來越少,你的成功之路自然也會變得更加平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相關文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12-0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初三作文12-06
關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08-09
學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10-1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11篇10-0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優(yōu)秀作文10-2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15篇10-0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15篇[薦]01-0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13篇(精品)05-0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精選22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