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登金陵鳳凰臺原文賞析
在平凡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肯定都接觸過古詩詞鑒賞,古詩詞鑒賞是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活動,是對作品更深層次的探討和領(lǐng)悟。你還會做古詩詞鑒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登金陵鳳凰臺原文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登金陵鳳凰臺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二水 一作:一水)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譯文
鳳凰臺上曾經(jīng)有鳳凰鳥來這里游憩,而今鳳凰鳥已經(jīng)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息。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jīng)有過輝煌的功業(yè),如今也長眠于古墳里了,早已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云隨風(fēng)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注釋
1、吳宮:三國時孫吳曾于金陵建都筑宮。
2、晉代:指東晉,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xué)家郭璞的衣冠冢,F(xiàn)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園內(nèi)。
4、成古丘:晉明帝當年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華一時,然而到了唐朝人來看的時候,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丘壑了,F(xiàn)今這里被稱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園內(nèi)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為其舊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時,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恰逢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筑宮城,于是將這三座山填進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條街道,取名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極遠,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jīng)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門外,已辟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qū)最大的公園。該園在明朝初年是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yè),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后徐達后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為東園。該園成為園主與王世貞、吳承恩等許多著名文人詩酒歡會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時,曾慕名到該園賞景釣魚。入清以后,因不斷受到戰(zhàn)火與人為的破壞,以致景物凋零,園林蕭瑟,一代名園已成遺址。民國期間,于1929年將該處建為“白鷺洲公園”。至日偽期間又遭摧殘,公園淪為一片廢墟。
8、白鷺洲:古代長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賢良。比喻讒臣當?shù)。浮云:陸賈《新語·察征》:“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
創(chuàng)作背景
《登金陵鳳凰臺》是李白集中為數(shù)不多的七言律之一。此詩一說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作者奉命“賜金還山”,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一說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傍P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
鑒賞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中膾炙人口的杰作。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臺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傍P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復(fù),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臺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jù)《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nèi)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于山,謂之鳳凰山,里曰鳳凰里!崩畎子谩傍P凰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并且與社會的發(fā)展有關(guān):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xiàn),多半顯示著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里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fā)則是由繁華易逝,盛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發(fā)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jīng)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jīng)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臺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xù)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吧赢斎鐚O仲謀”的吳大帝,風(fēng)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tǒng)治者,他們都已經(jīng)被埋入墳?zāi)梗蔀闅v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也已經(jīng)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并沒有留給歷史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這里含蘊著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于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tǒng)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于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么,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tài)度是顯而易見;ú菖畈斓匾琅f,一切都按照規(guī)律變化發(fā)展著。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隋時因罪流徙中亞,他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nèi)),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他在少年時期即“觀百家”,作詩賦,學(xué)劍術(shù),好游俠。25歲時,抱著“四方之志”,出川東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天寶初年曾進住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貶去職。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六十二歲病死在當涂縣令李陽冰家。李白幼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tǒng)教育,青年時接觸過道士和縱橫家,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復(fù)雜,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yè),但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xiàn)實極為不滿,他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蔑視權(quán)貴,但也有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他的詩現(xiàn)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樂府詩約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為《蜀道難》、《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也是五七言絕句的圣手。五絕含蓄、深遠,只有王維可以相比;七絕則韻味醇美,音節(jié)和諧流暢,感情真率,語言生動,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標舉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標準,和王昌齡的七絕,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登金陵鳳凰臺原文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登金陵鳳凰臺原文及賞析03-08
《登金陵鳳凰臺》原文及賞析11-25
登金陵鳳凰臺原文賞析10-09
《登金陵鳳凰臺》原文、注釋、賞析07-01
《登金陵鳳凰臺》的原文、注釋、賞析03-10
登金陵鳳凰臺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6-12
《登金陵鳳凰臺》對照翻譯及原文閱讀11-18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原文及賞析10-26
金陵懷古原文及賞析02-27
金陵圖原文及賞析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