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原文及翻譯賞析
《江行》原文及翻譯賞析1
江行無題一百首·其十二
翳日多喬木,維舟取束薪。
靜聽江叟語,盡是厭兵人。
翻譯
許多喬木遮住西下的夕陽,我系住行船取來一捆柴薪。
靜聽那江邊上老翁的談話,原來都是厭惡戰(zhàn)爭的人們。
注釋
翳:蔭蔽。
喬木:高樹。
維:系住。
束薪:一捆柴薪。
江叟:江邊老翁。
厭兵:厭惡戰(zhàn)爭。
創(chuàng)作背景
《江行無題》組詩作品是作者被貶為撫州司馬赴任途中所作。晚唐朝庭政治黑暗,社會動亂不寧。當時,楊行密與朱全忠等在長江一帶混戰(zhàn),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zāi)難。詩人對混戰(zhàn)的軍閥十分痛恨,有感而作這組詩。
賞析
作者對軍閥所進行的戰(zhàn)爭持否定批判的態(tài)度,對遭受戰(zhàn)爭之苦的人民懷著深厚的同情。這首詩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唐末長期戰(zhàn)亂后沿江農(nóng)村的殘破景象和人民強烈的厭戰(zhàn)情緒,富有時代氣息,為唐末優(yōu)秀的詩作之一。
這首詩開始塑造了凄寂悲苦的意境,描寫了詩人自己的活動。在喬木遮住了西下夕陽的時刻,詩人系住行船,取來了一束柴薪。這就使三、四句的描寫有了著落—詩人停船之后自然聽到了江邊老翁的談話,而江邊老俞談話的內(nèi)容便是這首詩要表達的主要思想!皡挶笔墙吚衔陶勗挼闹行模彩窃娙说默F(xiàn)點,也是這首詩的主題。一個“盡”字說明人們(包括詩人自己)“厭兵”的程度,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zāi)難是多么深重。
在表現(xiàn)藝術(shù)上,詩人直接出場,錄其所聞;結(jié)句含意比較外露,但卻不是詩人直抒胸臆之辭。由于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客觀抒情詩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故而使人更加感到詩境、詩情具有冷靜的客觀真實性,從而加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江行》原文及翻譯賞析2
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曾識。
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
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為客。
吳楚地,東南坼。
英雄事,曹劉敵。
被西風(fēng)吹盡,了無陳跡。
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
嘆人間、哀樂轉(zhuǎn)相尋,今猶昔。
辛棄疾詞作鑒賞
此詞與《水調(diào)歌頭》(落日塞塵起)為同時先后所作。題一作“江行,簡楊濟翁、周顯先”,乃作者離開揚州溯江上行,途中抒懷而成。今存楊炎正(濟翁)《滿江紅》數(shù)首,其中“典盡春衣”一首有“功名事,云霄隔;英雄伴,東南坼”,“問漁樵、學(xué)作老生涯,從今日”等語,與這首詞雖用韻不同,而情調(diào)相同,意氣相通;驗楸驹~所和之韻。“此詞可分三層。
上片為第一層,由江行沿途所見山川引起懷昔游,痛惜年華之意。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山川秀美,辛棄疾南歸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吳楚,行蹤遍及大江南北,對這一帶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調(diào)動頻繁,告別山水長達十年。今日復(fù)見眼中川“都似舊時相識”了!跋健痹弧斑^眼”,看山卻似走來迎,這是江行的感覺!肮帧笔遣荒苷J定的驚疑感,是久違重逢的最初的感觸。往事雖“還記得,卻模糊、記不真切,真象一場舊夢。
“還記得、構(gòu)中行遍,江南江北”,“夢中”云者不僅有烘托虛實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實寫照,這種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來雄心壯志未得實現(xiàn)。業(yè)已倦于宦游的結(jié)果。反復(fù)玩味以上數(shù)句,實已暗伏“塵勞”、覺非之意。官場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舊曾相識虛如幻夢不如遠離,同時也就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召喚,來自大自然的召喚。所以,緊接二句寫道:“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要探山川之勝,就得登攀,“攜杖”、著“屐”(一種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說新語·雅量》載阮孚好屐,嘗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兩)屐?”意謂人生短暫無常,話卻說得豁達幽默。此處用來稍變其意,謂山川佳處常在險遠,不免多穿幾雙鞋,可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結(jié)尾幾句就對照說來,“笑塵勞、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話(語出《淮南子·原道訓(xùn)》),作者當時四十歲,故這樣說。表面看,這是因虛度年華而自嘲,其實,命運又豈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伴L為客”三字深懷憂憤,語意曠達中包含沉郁。實為作者于四十年年來之感慨,年已四旬,南歸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卻無一件得以實現(xiàn),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勞碌,原來“長為客”無絲毫是自己左右的。
這片六句另起一意為第二層,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對古代英雄事跡的追懷。揚州上游的豫章之地,歷來被稱作吳頭楚尾!皡浅兀瑬|南坼”化用杜詩(《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表現(xiàn)江行所見東南一帶景象之壯闊。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國英雄,尤其是立足東南北拒強敵的孫權(quán),最令他欽佩景仰。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三國志。先主傳》)而孫權(quán)堪與二者鼎立。此處四句寫地靈人杰,聲情激昂,其中隱含作者滿腔豪情。“被西風(fēng)吹盡,了無陳跡”二句有慨嘆,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從之的意味,亦隱然句中。
結(jié)尾數(shù)句為第三層,是將以上兩層意思匯合起來,發(fā)為更憤激的感慨!皹怯^才成人已去”承上懷古,用蘇軾詩“樓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鄭戶曹》)意,這里是說吳國基業(yè)始成而孫權(quán)就匆匆離開人間!办浩煳淳眍^先白”承前感傷,由人及己,“旌旗”指戰(zhàn)旗,意言北伐事業(yè)未成,自己的頭發(fā)卻先花白了。
綜此二者,于是詞人得出一個無可奈何的結(jié)論:人間哀樂從來循環(huán)不可琢磨(“轉(zhuǎn)相尋”),“今猶昔”。這結(jié)論頗帶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對命運無法解釋的解釋。更是作者對命運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嘆。
詞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塵勞、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懷古代英雄業(yè)績,深以“旌旗未卷頭先白”為憾,反映出作者當時矛盾的心情。雖是因江行興感,詞中卻沒有著重寫景,始終直抒胸臆;雖然語多含蓄,卻不用比興手法,純屬直賦。這種手法與詞重婉約、比興的傳統(tǒng)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現(xiàn)實政治感慨與懷古之情結(jié)合起來,指點江山,縱橫議論,抒胸中郁悶,驅(qū)使古人詩文于筆端,頗覺筆力健峭,感情瀰滿。所謂“滿心而發(fā),肆口而成”,自具興發(fā)感人力量。
《江行》原文及翻譯賞析3
咫尺愁風(fēng)雨,匡廬不可登。
只疑云霧窟,猶有六朝僧。
翻譯
廬山近在咫尺本是極易登臨,哪知因為風(fēng)雨阻隔,無法攀登,叫人生愁。
仰望高峰峻嶺,云霧繚繞,那廬山深處洞窟中,也許仍有高僧在隱身棲息吧。
注釋
咫尺:形容距離極近。
匡廬:指廬山。
六朝僧:六朝時佛教盛行,廬山多有高僧居住。
賞析
此詩以“咫尺愁風(fēng)雨,匡廬不可登”作為開頭,隨手將題目中“江行”的意思鑲嵌在內(nèi),但沒有明說,只是從另一角度隱隱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寫作手法。
“咫”是八寸!板氤摺,形容距離極近!翱飶]”即指廬山。近在咫尺,本是極易登臨,說“不可登”,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廬山腳下,卻為風(fēng)雨所阻,不能登山!安豢傻恰比謱懗隽耸谷税l(fā)愁的“風(fēng)雨”之勢,“愁”字則透出了詩人不能領(lǐng)略名山風(fēng)光的懊惱之情!安豢傻恰,不僅表示了地勢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與山崖之間隔水仰望的空間關(guān)系。詩人僅僅用了十個字,即道出當時當?shù)氐奶囟▓鼍埃鹿P非常簡巧。
一般說來,描寫高山流水的詩歌,作者多從寫形或繪色方面去馳騁彩筆;此詩卻另辟蹊徑,以引人入勝的想象開拓了詩的意境:“只疑云霧窟,猶有六朝僧”。廬山為南朝佛教勝地,當時山中多名僧大師寄跡其間。這些往事陳跡,成了詩人聯(lián)想的紐帶。仰望高峰峻嶺,云霧繚繞,這一副奇幻莫測的景象,不能不使詩人浮想翩翩:那匡廬深處,煙霞洞窟,也許仍有六朝高僧在隱身棲息吧。此種跡近幻化、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匡廬的神奇色彩。廬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詩人卻“只疑”佛窟高僧,可見情致的高遠和詩思的飄渺了。
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極好,寫出了山色因云雨籠罩而給人的或隱或現(xiàn)的感覺,從而使讀者產(chǎn)生意境“高古”的聯(lián)想。“只疑”和“猶有”之間,一開一闔,在虛幻的想象中滲入似乎真實的判斷,更顯得情趣盎然。
此詩以疑似的想象,再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高遠情致。寫法上,似用了國畫中的“滃”寫技法,以淡淡的水墨來渲染煙霧迷蒙的云水,虛虛實實,將廬山寫得撲朔迷離,從而取代了正面寫山的有形筆墨,確可視為山水詩中別具神情的一首佳作。
《江行》原文及翻譯賞析4
大江橫抱武昌斜,鸚鵡洲前戶萬家。
畫舸春眠朝未足,夢為蝴蝶也尋花。
古詩簡介
《江行》是晚唐詩人魚玄機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共四句,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表達了作者對道家莊子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思想的認同。
注釋
、糯蠼褐搁L江。橫抱,長江水從西向東,橫貫武漢,似攔腰抱住。
⑵鸚鵡洲:在武昌東北長江中。戶萬:一作“萬戶”。
、钱嬼矗貉b飾華麗之游船。朝未足:一作“猶未穩(wěn)”。
、葔魹楹骸肚f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
賞析
明代鐘惺《名媛詩歸》評此詩曰:“要知題是《江行》,而詩又側(cè)入下二句,了不似《江行》詩中語,卻不得不認作《江行》詩,則其才情可知矣!
明代周珽編撰的《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評此詩曰:“末句最佳,種情無復(fù)余地。”
《江行》原文及翻譯賞析5
江行無題一百首·其四十三
兵火有余燼,貧村才數(shù)家。
無人爭曉渡,殘月下寒沙。
翻譯
戰(zhàn)爭過后那余下火灰猶存,遭兵洗劫只剩幾戶窮人家。
拂曉之時江面上無人爭渡,寒氣襲人向沙灘殘月西沉。
注釋
余燼:指兵災(zāi)之后殘存的東西。
創(chuàng)作背景
《江行無題》組詩作品是作者被貶為撫州司馬赴任途中所作。晚唐朝庭政治黑暗,社會動亂不寧。當時,楊行密與朱全忠等在長江一帶混戰(zhàn),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zāi)難。詩人對混戰(zhàn)的軍閥十分痛恨,有感而作這組詩。
賞析
作者對軍閥所進行的戰(zhàn)爭持否定批判的態(tài)度,對遭受戰(zhàn)爭之苦的人民懷著深厚的同情。這首詩描寫了遭戰(zhàn)火洗劫后江邊江面荒涼破敗的景象。
在這首詩描繪的畫面中有兩組鏡頭:一是兵火過后只剩下幾戶人家的窮村;一是拂曉之時,在殘月余輝籠罩之下無人爭渡的冷清的江面。詩一開始便點出了給人民帶來深重災(zāi)難的“兵火”。“有余燼“三字,說明這場“兵火”剛剛燒過。這首詩的第二句具體的表現(xiàn)了兵火燒過之后的景象,兵火給人們帶來的后果。平時,村落雖然貧窮,但不會只有“數(shù)家”。戰(zhàn)爭奪去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使無數(shù)人流離失所,逃往他鄉(xiāng),“貧村”才剩下了“數(shù)家”,是戰(zhàn)爭造的罪孽。一個“才”字表現(xiàn)了詩人痛恨戰(zhàn)爭的感情,也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災(zāi)難深重的程度。這首詩的第二組鏡頭境界開闊,但情調(diào)凄涼悲苦。平時,一在拂曉之時,江面上是百舸爭流,游人爭渡的景象,而此時,在兵火過后,江面上沒有了“爭渡”的情景,只有那兵火無法燒到的“殘月”落向那兵火燒不著“寒沙”。這些描寫,蘊含羞人民的苦難,深寓著詩人的感情。
這首詩主要的藝術(shù)特點就是由兩組畫面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反戰(zhàn)的主題,詩人對此爭及戰(zhàn)爭發(fā)動者的憎恨和對人民的同情都是從這里表現(xiàn)出來的。由于在詩中詩人以客觀抒情詩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故而使人更加感到詩境、詩情具有冷靜的客觀真實性,從而加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這首詩語言通順流暢,短短四句小詩,描繪出眾多的形象,語言的概括力是很強的。
《江行》原文及翻譯賞析6
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
飄飄江風(fēng)起,蕭颯海樹秋。
登艫美清夜,掛席移輕舟。
月隨碧山轉(zhuǎn),水合青天流。
杳如星河上,但覺云林幽。
歸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徒悲蕙草歇,復(fù)聽菱歌愁。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懷君不可見,望遠增離憂。
翻譯
凜冽的江風(fēng)飄搖而起,吹得江邊高樹秋聲蕭瑟。
登上船頭只覺清夜景色佳美,揚帆起航小舟前進。
舟上只見月兒隨著碧山回轉(zhuǎn),水與青天相合而流。
晃晃悠悠仿佛行往遙遠的星河,只覺得云壓樹林幽暗一片。
眺望歸路水流浩蕩,眺望前程逝水滔滔。
徒然悲傷蕙草衰歇,又聽那采菱之歌滿含哀怨。
曲折的江岸掩迷了后邊的渡口,明亮的沙灘看見前邊的小洲。
思念您啊又不可相見,眺望遠方徒然增加離別的情懷。
注釋
飄飄:一作“飄搖”。
蕭颯:稀疏,凄涼。
艫:船前頭刺棹處。
掛席:揚帆。
碧山:青山。
星河:銀河。
蕙草:香草名。又名熏草、零陵香。
菱歌:采菱之歌。
瞰:俯視。
離憂:即“罹憂”,遭憂之意。
創(chuàng)作背景
崔宗之乃李白好友。崔宗之先李白而逝,李白《憶崔郎中宗之游南陽遺吾孔子琴撫之潸然感舊》云:“一朝摧玉樹,生死殊飄忽。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沒。惟傳《廣陵散》,但哭邙山骨!”可見他們之間的情誼極深厚。這首《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是詩人在江南時懷念崔宗之的作品。
賞析
“飄搖江風(fēng)起,蕭颯海樹秋。登艫美清夜,掛席移輕舟!苯L(fēng)飄飄,海樹蕭蕭,時值清秋。詩人登上舟船,揚起帆席,在江面上輕輕移動,明月掛空,氣爽天高,一個多么美好的月夜!曹植《公宴詩》云:“清夜游西園,飛蓋相追隨。”“清夜”,不僅是宜人之夜,而且還是適合于游樂之夜。謝靈運《游赤石進帆!吩疲骸皳P帆采石華,掛席拾海月!甭(lián)系謝詩,此詩的“掛席”又多么充滿詩情畫意。“月隨碧山轉(zhuǎn),水合青天流!敝坌校瑒t月似隨舟而行;舟隨碧山轉(zhuǎn),月也似隨碧山而轉(zhuǎn),有“月行卻與人相隨”(《把酒問月》)之意。游興正濃,故覺明月處處時時解人意,時時處處自來親人;月色空明,水面開闊,故覺水天相連,水接天流。山色之“碧”,天色之“青”,正顯出月色之明。詩中并未明寫詩人的興致,而興致自見!拌萌缧呛由,但覺云林幽。”水色澄空,星河倒影,恍恍惚惚,仿佛已離開人間,在杳杳渺渺的星河上行舟。晉王羲之《鏡湖》詩云:“山陰路上行,如坐鏡中游!蹦铣愥尰輼擞小对佀吩娫疲骸爸廴缈绽锓,人似鏡中行!崩畎住肚逑小芬嘣疲骸叭诵忻麋R中,鳥度屏風(fēng)里。”都把至清的水比喻為鏡,用的.是明喻;此詩暗示江清如鏡,因為天上的星河都映于水中,而且進一層說舟是在星河間行,寫得更神奇,更有情趣。因為有天上星河行的感覺,因此所見云林也就有如天界之物,格外幽渺。
“云林幽”以上的六句敘寫“月夜江行”!皻w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兩句過渡。上文寫清夜曰“美”,寫舟移曰“輕”,寫月行曰“隨”,寫山曰“碧”,寫天曰“青”,良辰美景,足見詩人心境的恬適。然而,回顧來途則歸路浩浩,瞻望前路則見徂川悠悠,心中不覺升起一縷淡淡的哀緒!昂坪啤、“悠悠”,仍然是眼前之景,但景中已不露聲色地注入作者的情感。接著,引出“徒悲”,聽歌愁,引出懷宗之,增離憂,情緒直轉(zhuǎn)而下,用筆自然,不露鑿痕!稗ゲ菪,回應(yīng)“海樹秋”;“蕙草”,一種香草,《楚辭》常用來比喻賢人!巴奖ゲ菪保兴济廊瞬豢梢娭。秋日懷人,情調(diào)凄楚。此時,又有菱歌泛夜,蓮?fù)逕o憂無慮地唱著歡快的歌,無形中反而增添了詩人的哀愁!鞍肚院笃,沙明瞰前洲。”又是兩句景語。河岸曲折,后浦迷不可覓;沙頭明亮,前洲清楚可見!昂笃帧薄ⅰ扒爸蕖卑祽(yīng)“歸路”、“徂川”。歸路凄迷,不知何時才能再同友人聚首;徂川汩汩,逝者如斯,不知來日還有幾多。往日攜手同游的一幕幕似又映現(xiàn)在眼前!稇洿拮谥文详栠z吾孔子琴撫之潸然感舊》有“憶與崔宗之,白水弄奇月”的描寫,可見他們曾月下出游,眼前明月依舊,而兩情異地,不能相聚,不禁叫人傷懷!皯丫豢梢,望遠增離憂!北緛,望遠是望冀見到君面,但君既“遠”,望又不能及之。既不能及之,望而反增憂愁。結(jié)二句,落在題面“寄崔”。
月朗氣清,江風(fēng)獵獵,如此良夜,詩人登艫江行,怡然自得。面對江風(fēng)明月,不覺觸發(fā)懷念好友崔宗之之情。宗之和自己一樣,有著白眼看雞蟲的傲岸個性,和自己一樣能“吟詩作賦北窗里”,和自己一樣“會須一飲三百杯”,月夜江行,無此良朋,不禁增憂。前半寫景,景色清雅,優(yōu)美如畫,最初出游本無所謂憂。“歸路”、“徂川”兩句,觸景生情,情緒陡轉(zhuǎn),或正面寫蕙草歇,或反面聽菱歌怨,愈寫愈悲,愈寫愈愁,結(jié)二句直吐對宗之的一片深情。用筆有如行云流水,當行則行,當止則戛然而止。
《江行》原文及翻譯賞析7
原文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相識。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緉平生屐。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為客。
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fēng)吹盡,了無塵跡。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嘆人間、哀樂轉(zhuǎn)相尋,今猶昔。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識。還記得在夢中已將萬里江山走遍。游賞那些風(fēng)景名勝,只需帶上手杖即可,耗損不了幾雙木屐。可笑我忙忙碌碌,卻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對,長期做來去匆匆的過客。
昔日一統(tǒng)江山,如今卻被分為南北兩半。曹操、劉備皆是當世的英雄?上切┯⑿酆澜埽家殉闪伺f事,如今已沒有一絲痕。樓臺剛剛建成,卻已不見人蹤;壯志未酬,我卻滿頭白發(fā)?蓢@人世間的悲歡,不過是在循環(huán)往復(fù),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釋
、艥M江紅:滿江紅,又名《上江虹》、《念良游》、《傷春曲》。唐人小說《冥音錄》載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滿江紅》。宋以來始填此詞調(diào)!稓J定詞譜》以柳永“暮雨初收”詞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diào)沉郁激昂,前人用以發(fā)抒懷抱,佳作頗多。另有平聲格,雙調(diào)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韻,后片十句五平韻。[3]
、葡剑盒翖壖驳南角楣(jié)。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棄疾已經(jīng)有了依稀朦朧的“溪山”意識。事實上,辛棄疾“溪山”意識出現(xiàn)的年代,還可以大大前推。如《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詞云:“且歸來、談笑護長江,波澄碧。”這首詞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時為建康府通判。又《水調(diào)歌頭》詞云:“散盡黃金身世,不管秦樓人怨,歸計狎沙鷗。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毙翖壖病跋健彪[逸情結(jié)產(chǎn)生,不能說這是消極頹廢的意識;不僅如此,恰恰相反,正說明詞人的積極主張收復(fù)、抗戰(zhàn)。只是在這種積極主張不能實現(xiàn),在希望徹底破滅之后,才有了美人遲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實遠,昨非今非之慨。這是“溪山”隱逸情結(jié)產(chǎn)生的真正原因。怪:驚異,駭疑。而之所以如此,隱含有時光迅速,不覺間已是舊相識了的感嘆意味。按:稼軒南歸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吳楚的生活經(jīng)歷,通判建康后,也大體宦游于吳楚一帶,故有此感。
、蔷n(liàng亮):一雙。屐(jī擊):木底有齒的鞋,六朝人喜著屐游山。語出《世說新語·雅量》: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并恒自經(jīng)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椭粒廉斘幢M,余兩小簏箸背后,傾身障之,意未能平;蛴性勅睿娮源祷鹣炲,因嘆曰:“未知一生當箸幾量屐?”神色閑暢。于是勝負始分。
、葔m勞:風(fēng)塵勞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顧三十九年,一切皆非!痘茨献印ぴ烙(xùn)》:“凡人中壽七十歲,然而趨舍指湊,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時稼軒年近四十,套用此語自嘆。
、伞皡浅眱删洌捍嘶枚鸥Α兜窃狸枠恰吩娨猓骸皡浅䱷|南坼,乾坤日夜浮!倍旁姌O言洞庭湖寬廣,似將中國大地分裂為二。坼(chè徹):裂開。
、省坝⑿邸眱删洌褐^圖英雄霸業(yè)者,惟曹操和劉備相與匹敵。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shù)也!毕戎鞣绞,失匕箸。(《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此明頌曹、劉,暗揚孫權(quán)。蓋當時堪與曹、劉爭雄天下者惟孫權(quán),而他正霸居吳楚一帶。稼軒《南鄉(xiāng)子》:“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與此暗合。敵:匹敵。
、恕氨晃黠L(fēng)”兩句:言歷史遺跡被無情西風(fēng)一掃而盡。
、獭皹怯^”兩句:感慨宦跡不定,事業(yè)未就而鬢發(fā)先白。樓觀甫成:樓閣剛剛建成。蘇軾《送鄭戶曹》詩:“樓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贝擞髡{(diào)動頻繁,難展才略。旌旗:戰(zhàn)旗。旌旗未卷:指戰(zhàn)事未休,喻復(fù)國大業(yè)未了。
、汀皣@人生”兩句:謂哀樂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計較。轉(zhuǎn)相尋:循環(huán)往復(fù),輾轉(zhuǎn)相繼。
賞析:
作者:佚名
此詞可分三層。
上片為第一層,由江行沿途所見山川引起懷昔游,痛惜年華之意。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山川秀美,辛棄疾南歸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吳楚,行蹤遍及大江南北,對這一帶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調(diào)動頻繁,告別山水長達十年。此時復(fù)見眼中川“都似舊時相識”了。“溪山”曰“過眼”,看山卻似走來迎,這是江行的感覺!肮帧笔遣荒苷J定的驚疑感,是久違重逢的最初的感觸。往事雖“還記得,卻模糊、記不真切,真象一場舊夢。
“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夢中”云者不僅有烘托虛實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實寫照,這種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來雄心壯志未得實現(xiàn)。業(yè)已倦于宦游的結(jié)果。反復(fù)玩味以上數(shù)句,實已暗伏“塵勞”、覺非之意。官場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舊曾相識虛如幻夢不如遠離,同時也就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召喚,來自大自然的召喚。所以,緊接二句寫道:“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要探山川之勝,就得登攀,“攜杖”、著“屐”(一種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說新語·雅量》載阮孚好屐,嘗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兩)屐?”意謂人生短暫無常,話卻說得豁達幽默。此處用來稍變其意,謂山川佳處常在險遠,不免多穿幾雙鞋,可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結(jié)尾幾句就對照說來,“笑塵勞、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話(語出《淮南子·原道訓(xùn)》),作者當時四十歲,故這樣說。表面看,這是因虛度年華而自嘲,其實,命運又豈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長為客”三字深懷憂憤,語意曠達中包含沉郁。實為作者于四十年年來之感慨,年已四旬,南歸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卻無一件得以實現(xiàn),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勞碌,原來“長為客”無絲毫是自己左右的。
這片六句另起一意為第二層,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對古代英雄事跡的追懷。揚州上游的豫章之地,歷來被稱作吳頭楚尾。“吳楚地,東南坼”化用杜詩(《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表現(xiàn)江行所見東南一帶景象之壯闊。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國英雄,尤其是立足東南北拒強敵的孫權(quán),最令他欽佩景仰。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保ā度龂。先主傳》)而孫權(quán)堪與二者鼎立。此處四句寫地靈人杰,聲情激昂,其中隱含作者滿腔豪情!氨晃黠L(fēng)吹盡,了無陳跡”二句有慨嘆,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從之的意味,亦隱然句中。
結(jié)尾數(shù)句為第三層,是將以上兩層意思匯合起來,發(fā)為更憤激的感慨!皹怯^才成人已去”承上懷古,用蘇軾詩“樓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鄭戶曹》)意,這里是說吳國基業(yè)始成而孫權(quán)就匆匆離開人間!办浩煳淳眍^先白”承前感傷,由人及己,“旌旗”指戰(zhàn)旗,意言北伐事業(yè)未成,自己的頭發(fā)卻先花白了。
綜此二者,于是詞人得出一個無可奈何的結(jié)論:人間哀樂從來循環(huán)不可琢磨(“轉(zhuǎn)相尋”),“今猶昔”。這結(jié)論頗帶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對命運無法解釋的解釋。更是作者對命運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嘆。
詞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塵勞、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懷古代英雄業(yè)績,深以“旌旗未卷頭先白”為憾,反映出作者當時矛盾的心情。雖是因江行興感,詞中卻沒有著重寫景,始終直抒胸臆;雖然語多含蓄,卻不用比興手法,純屬直賦。這種手法與詞重婉約、比興的傳統(tǒng)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現(xiàn)實政治感慨與懷古之情結(jié)合起來,指點江山,縱橫議論,抒胸中郁悶,驅(qū)使古人詩文于筆端,頗覺筆力健峭,感情彌滿。所謂“滿心而發(fā),肆口而成”,自具興發(fā)感人力量。
《江行》原文及翻譯賞析8
嶺南江行
瘴江南去入云煙,望盡黃茆是海邊。
山腹雨晴添象跡,潭心日暖長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颶母偏驚旅客船。
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發(fā)待流年。
翻譯
江水南去隱入那茫茫云煙,遍地黃茅的盡頭便是海邊。
雨過天晴山腰間大象出沒,陽光灼熱潭水里水蛭浮現(xiàn)。
射工陰險地窺伺行人身影,颶母不時地驚擾旅客舟船。
從今后憂慮之事何止一樁,哪容我衰老之身再挨幾年!
注釋
瘴江:古時認為嶺南地區(qū)多有瘴癘之氣,因而稱這里的江河為瘴江。
云煙:云霧,煙霧。
黃茆:即黃茅,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山腹:山腰。
象跡:大象的蹤跡。
潭心:水潭中心。
蛟涎:蛟龍的口液。這里指水蛭。
伺:窺伺。
射工:即蜮,古代相傳有一種能含沙射影的動物。
颶母:颶風(fēng)來臨前天空出現(xiàn)的一種云氣,形似虹霓。亦用以指颶風(fēng)。
華發(fā):花白的頭發(fā)。
流年:如水般流逝的光陰、年華!
賞析
此詩寫出了嶺南的特異風(fēng)物瘴江、黃茆、象跡、蛟涎、射工、颶母,曲折地反映出當?shù)鼗臎雎浜蟮淖匀画h(huán)境,同時運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發(fā)了自己被貶后政治環(huán)境的險惡,發(fā)出了“ 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發(fā)待流年” 的感慨,蘊含著對未來的憂慮之情,表示不能坐待時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內(nèi)為治理地方有所建樹。
詩中“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發(fā)待流年”兩句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都提到“華發(fā)”,但情感有所不同。從兩者相比較可知,此詩意志并不消沉,情感并不低回,作者有欲趁暮年有所奮發(fā)之意。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進入今廣西以后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當時作者因讒被貶柳州,溯湘江進入嶺南,繼續(xù)乘船經(jīng)靈渠入嶺南水系到達柳州刺史任所。
《江行》原文及翻譯賞析9
江行無題一百首·其九十七
萬木已清霜,江邊村事忙。
故溪黃稻熟,一夜夢中香。
翻譯
秋天到了,樹葉上已有寒霜,江邊的稻子也已成熟,農(nóng)民們正在忙著收割。
此時家鄉(xiāng)苕溪兩岸,也是稻熟金黃了吧,昨夜睡夢中還聞到金谷飄香呢!
注釋
清霜:寒霜;白霜。
賞析
此詩是作者在乾寧(894-898)年間因宰相王摶的倒臺而被牽連,由中書舍人被貶為撫州(今江西撫州市)司馬時,到撫州就任途中寫下的。他佇立船頭,目睹兩岸萬物灑上了一層薄霜,江邊已是農(nóng)事繁忙。被貶的孤愁加上蕭肅的秋色,此時此地,不能不令人感觸重重。作者自然也會想到家鄉(xiāng)稻熟的情景。眼前的景物使他對故鄉(xiāng)心往神馳,“一夜夢中香”就是當時心境的寫照。至于是作者在夢中回到故鄉(xiāng),盡聞稻香撲鼻,還是陣陣秋風(fēng)從遠方把故鄉(xiāng)的稻香吹到“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游子夢中,這倒是無足輕重的,可以把自由想象的天地留給讀者。令人拍案叫的是,全詩四句,無一字言思鄉(xiāng),而思鄉(xiāng)之情自現(xiàn)。“一夜夢中香”一句,生動、新穎、充滿感情,余味無窮,把相思寫透、寫絕了。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這便是作者善釀濃醇詩味之功力所致。
【《江行》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月夜江行 / 旅次江亭》原文及賞析12-06
江宿原文及賞析10-18
《江宿》原文及賞析10-15
凌朝浮江旅思原文翻譯及賞析04-12
孤兒行原文及賞析11-19
《公子行》原文及賞析10-16
老將行原文及賞析10-16
閱江樓記原文及賞析11-22
墨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4-24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