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傳》原文賞析2篇
《伯夷列傳》原文賞析1
原文:
夫?qū)W者載籍極博。尤考信于六藝!对姟、《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qū)⑦d位,讓于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于位,典職數(shù)十年,功用既興,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tǒng),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wù)光者!贝撕我苑Q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薄扒笕实萌剩趾卧购?”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狈龆ブ。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比舨摹⑹妪R,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xué)。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驌竦囟钢,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zāi)者,不可勝數(shù)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币喔鲝钠渲疽病9试唬骸案毁F如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薄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迸e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辟Z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quán),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霸茝凝,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xué),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
詩詞賞析:
《伯夷列傳》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冠《史記》列傳之首。在這篇列傳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藝,折衷于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于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跡。他們先是拒絕接受王位,讓國出逃;武王伐紂的時候,又以仁義叩馬而諫;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恥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餓死在首陽山上。作者極力頌揚他們積仁潔行、清風(fēng)高節(jié)的崇高品格,抒發(fā)了作者的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齊善行,和所謂暴戾兇殘、橫行天下的盜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軌,違法犯禁的人和審慎小心、有崇高正義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惡者安逸享樂,富裕優(yōu)厚,累世不絕;而善者遭遇的災(zāi)禍卻不可勝數(shù)。從而抒發(fā)了天道與人事相違背的現(xiàn)實,有力地抨擊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謊言,對天道賞善罰惡的報應(yīng)論,提出了大膽的懷疑,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無神論的觀點。
但是,商朝末年,紂王的統(tǒng)治已瀕于崩潰,武王伐暴是“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的,是不可逆轉(zhuǎn)的,而夷、齊的諫阻和恥食周粟是背轉(zhuǎn)歷史大潮的。所以,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歷史上歌頌這兩個人物,那是頌錯了,他們不值得歌頌。而作者對篤守遺訓(xùn)、不能變通的行為加以歌頌,無疑是有所偏頗的。
本文寫作獨具特色。縱觀《史記》本紀、世家、列傳之篇末,黎青冷焊均有太史公的贊語,唯《伯夷列傳》則無。滿紙贊論、詠嘆夾以敘事。名為傳紀,實則傳論。史家的通例是憑借翔實的史料說話,而或于敘述之中雜以作者的意見,就算變例了。所以,本文實開史家之先河,亦為本紀、世家、列傳之僅有。
本文雖多贊論,但縱橫捭闔,彼此呼應(yīng),回環(huán)跌宕,起伏相間。伯夷、叔齊的事實,只在中間一頓即過,“如長江大河,前后風(fēng)濤重疊,而中有澄湖數(shù)頃,波平若黛,正以相間出奇!薄妒酚浾撐摹返谖鍍浴恫牧袀鳌窌r有鮮明比照,一目豁然;時有含蓄設(shè)問,不露鋒芒卻問題尖銳又耐人尋味。太史公潤筆潑墨之中,可略見其筆力之一斑。
《伯夷列傳》原文賞析2
◇原文 夫?qū)W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①!对姟贰稌冯m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②。堯?qū)⑦d位,讓于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于位,典職數(shù)十年,功用既興,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③。王者大統(tǒng),傳天下若斯之難也④。而說者曰:“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wù)光者!贝撕我苑Q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鬃有蛄泄胖适ベt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⑤。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⑥?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⑦”“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⑧。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彼焯尤。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⑨。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⑩:“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比舨、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xué)。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事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驌竦囟钢瑫r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zāi)者,不可勝數(shù)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币喔鲝钠渲疽病9试唬骸案毁F如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辟Z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quán),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云從龍,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辈、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xué),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
◇注釋 ①載籍:書籍?夹牛夯、征信。
、谟、夏之文:指《尚書》中的《堯典》《舜典》《大禹謨》。
、墼滥粒合鄠鲌蛩磿r有四岳、九牧。四岳:分掌四方諸侯的四個大臣。九牧:九州的行政長官。典:主持。天下重器:天下是貴重的寶器。此指象征國家權(quán)力之物。
、芡跽叽蠼y(tǒng):帝王是最大的'統(tǒng)治者。
、輩翘褐芪耐跫Р牟福屛挥诘艿芗練v,自己出逃到荊,自號句吳。倫:類。
、奁湮霓o:指有關(guān)許由、務(wù)光等的記載。不少概見:一點兒都看不到。概,略。
⑦“伯夷、叔齊”句:引文見《論語·公冶長》。希:同“稀”,少。
、噍W(yì)詩:散失的詩篇,指下文的《采薇歌》。
、崮局鳎耗局婆莆弧
、膺雕R:也作“扣馬”,牽馬使停。
安:疑問代詞,哪里。
徂:同“殂”,死去。
絜:同“潔”。
空(kòng):窮,匱乏。糟糠:酒渣、谷皮,喻粗劣的食物。厭:同“饜”,飽足。
盜跖(zhí):傳說是春秋時反貴族統(tǒng)治的領(lǐng)袖,“盜”乃蔑稱。肝人之肉:即“肉人之肝”,吃人心肝。
蹈:落腳。時然后出言:到了一定時候才說話。
“貪夫徇財”句:見賈誼《鵩鳥賦》。徇:同“殉”,為……犧牲生命。馮:同“憑”,依恃,這里有貪求意。
“云從龍”句:見《易·乾卦》。
篤學(xué):專心致意于學(xué)問。附驥尾:比喻追隨先輩圣賢或名人之后。
巖穴之士:隱居山野的人,即隱士。
砥:磨刀石,這里作動詞,指磨煉,培養(yǎng)鍛煉。青云之士:即德高望重、高尚超脫之人。施(yì):延續(xù),流傳。
◇鑒賞 列傳這種史書體裁,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首創(chuàng),一般是記敘帝王、諸侯以外的人物的事跡,也有少數(shù)記外國和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本篇是《史記》七十列傳的首篇,以孔子等人的言論為線索,用許由、務(wù)光等的事跡作陪襯,簡略地記敘伯夷、叔齊兄弟倆在父親死后都不愿繼承王位、勸阻周武王伐紂和不食周糧、隱居首陽山、直至餓死等生平事跡;又借善人、惡人的不同遭遇,表示了作者對“天道”的困惑。
天道觀,或說天命意識,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其實質(zhì)內(nèi)涵可概括為兩句話,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遺憾的是,這種善良的意愿說到底不過是一種主觀設(shè)定,它無以獲得歷史或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證實,司馬遷的困惑便根源于此。對他來說,伯夷、叔齊、顏淵無疑是積仁潔行、德行美好的人,但伯夷、叔齊最終餓死于首陽山,顏淵糟糠不厭,英年早逝;而盜跖橫行天下,以人肝為食,卻壽終正寢。司馬遷百思不得其解,“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太史公對天道的困惑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他思接千載,感慨萬千:不唯感慨歷史,亦感慨現(xiàn)實;不唯感慨他人,亦感慨自身。但對天道的困惑并不等于對天道的否定。事實上,他強烈渴望那種上天報善懲惡的能力能夠在現(xiàn)實人生中得以實現(xiàn)。對司馬遷來說,如果上天不能眷顧世人的德行,道德便失去了根本的保證。
本文筆法奇妙。名為“列傳”卻不以敘事為主體,直以議論代敘事;名為《伯夷列傳》卻不以伯夷為主體,直是上下古今。一方面,筆勢跌宕奇兀,變化紛繁,有遍地花開之妙;一方面,文意似斷實續(xù),形散而神聚,了無蕪雜枝蔓。
文章從廣博的典籍落筆,既不從伯夷起,又不以伯夷終,凌空起筆,戛然而止。伯夷、叔齊雖為全文關(guān)節(jié),卻又似在漫不經(jīng)心之中。篇中數(shù)層頓挫,諸多照應(yīng),句句灑脫而語語有心,為世間罕見的大手筆,讀之知虛實、頓接、起伏、轉(zhuǎn)曲之妙,堪稱文章絕唱。
◇妙評 通篇純以議論詠嘆,回環(huán)跌宕,一片文情,極其純密,而伯夷實事,只在中間一頓序過。如長江大河,前后風(fēng)濤重疊,而中有澄湖數(shù)頃,波平若黛,正以相間出奇。
序伯夷處,全以孔子作主,由、光、顏淵作陪客,組織貫串,照映前后,極其奇肆,又極其純密,是史公得意之筆。
步步頓折,步步呼應(yīng),欲止而復(fù)起,欲行而又留。如輕云在天,微風(fēng)拂之,或卷或舒,婀娜萬態(tài),吾烏乎測之!
妙處在雜引經(jīng)傳,層間疊發(fā),而神理自成一片,縱橫變化,絕不費手,非史公其孰能之?
——清·吳見思《史記論文》第五冊
文如云龍霧豹,出沒隱見,變化無方,此《莊》《騷》、太史所同。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
正意只“舉世混濁,清士乃見”數(shù)語,文卻從四面寫來,匣劍帷燈,隱隱中不啻自傳。此最史公神情動蕩之筆。
——近代·秦同培《精選廣注黎氏古文辭類纂》第三冊
【《伯夷列傳》原文賞析2篇】相關(guān)文章:
《滿江紅·題南京夷山驛》原文及賞析10-19
司馬遷滑稽列傳原文及賞析10-18
醉蓬萊·夷則商七夕和原文及賞析12-25
次韻伯氏長蘆寺下原文及賞析10-19
代悲白頭翁_劉希夷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0-18
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原文及賞析10-20
西施原文、賞析11-24
春雨原文、賞析11-22
納涼原文、賞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