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食粽,是節(jié)日習俗之一。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
為什么吃粽子,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都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幾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羅江自殺,為了不讓江中的魚吃屈原的尸體,人們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幾千年來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為什么吃粽子有很多種傳說,下面小編帶您看一下端午節(jié)為什么吃粽子。
民間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shù)匕傩振R上劃船撈救,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另一種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為什么吃粽子的說法是,公元前340年,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吃的葉子包的粽子,其實在以前是竹筒裝起來的。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有記載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xùn)|西!庇谑,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并逐漸發(fā)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jié)食品。
但是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為什么吃粽子的由來,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愿而已。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jié)俗的"寒食節(jié)"(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端午節(jié)吃粽子由來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蹦媳背瘯r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吃的不只是粽子
汾口:用四季豆炒面,此外,還做包子,這個包子不是我們平常早上吃的包子,是沒有餡的包子,俗稱“淡包子”。另外,雞蛋、鴨蛋和土大蒜一起煮著吃,還有吃佛豆(蘭花豆)等等。
界首:吃的也是炒面,習俗接近于汾口。
老茶園:吃大蒜,整個的煮熟來吃,據(jù)說吃完了還不會口臭。
左口:吃五黃—黃瓜、黃鱔、雄黃酒、黃魚、咸蛋黃。這和杭州習俗有些相似,白蛇傳里的許仙給白蛇喝的就是端午的雄黃酒。
汪宅:做包子或者饅頭,同時還殺雞殺鴨,為的是“殺雞、殺鴨,請原德子(方言)!
威坪:吃饅頭,饅頭上還點上一個小紅點。除此之外,還做豆腐。
由此可見,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饅頭類的面食,究其原委,上了年紀的人會告訴你,那是因為端午時節(jié),正是當?shù)匦←湷墒熘H,以往條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趕上端午,用麥粉做包子饅頭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有些地方吃雞蛋、殺雞、殺鴨也是趁過節(jié)之際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難得吃到的東西。
掛香包,穿新衣
淳安當?shù)剡有一習俗,就是長輩們在端午節(jié)還要給孩子們買新衣穿。這里的長輩一般是指外婆,讓孩子跟過大年一樣,同時還會送孩子們一些自己繡的小香包,香包里有十多種驅(qū)邪驅(qū)蚊的中藥材。
還有一些地方,也同樣有送孩子們香包的習俗,但不同的是香包的做法,有些地方是繡,有些地方卻是用編的,即用包粽子用的棕樹葉,撕成細條,然后編成一個香囊狀,遠看有點像“蜂窩”,再在里面裝幾種驅(qū)蟲驅(qū)蚊的中藥材,自制的“綠色香囊”就成功了。但因為制作這個費時費力,所以現(xiàn)在很少有人會做了。
插艾葉,撒石灰
除了給孩子買新衣掛香包,那就是家家戶戶門口會插幾根艾葉,為的是用艾葉特殊的味道驅(qū)除蚊蟲。
還有一種很土的驅(qū)蟲方法就是在家家戶戶的屋前屋后撒石灰,這個撒石灰時,嘴里還得念念有詞。
威坪人邊撒邊說:石灰驗一驗,蜈蚣晰蜴不出現(xiàn)。
汪宅人會說:毒死蜈蚣,毒死蝸!
插艾葉,撒石灰,這個在農(nóng)村還一直保持著,為了是接下來的日子里,少些蛇蟲鼠蟻的騷擾,但是念念有詞的撒石灰,估計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記得了。
端午節(jié)吃粽子傳說
屈原從南北朝以后,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未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而后,據(jù)古書記載,是屈原托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后來的粽子。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我國傳統(tǒng)食俗。粽子多用于祭祀、祭神。由于祭祀屈原納入端午節(jié)的節(jié)俗活動中,粽子也從初夏的節(jié)令食品演變?yōu)槎宋绻?jié)食俗,以表明人們祭祀屈原的特別方式。隨著端午節(jié)中屈原核心地位的確立,包粽子、吃粽子成了端午最佳性的節(jié)日習俗。粽子是我們祖先的發(fā)明,據(jù)專家考證:粽子從創(chuàng)制至今,至少已有上萬年歷史,在炊具沒有被發(fā)明之前,已經(jīng)有了粽子?梢,粽子是早于粥、飯便已出現(xiàn)的古老食品,它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有著豐厚的歷史沉淀和文化底蘊。嘉興市稻作文化發(fā)祥地。據(jù)記載,早在古代就把米用植物葉子包裹起來,投入火石沸水中待熟后食用,這可能就是傳說中嘉興最早的粽子了。到了民國初年,幾個原以彈棉花為業(yè)的蘭溪人,在張家弄創(chuàng)辦五芳齋粽子店的傳奇故事,更是家喻戶曉。近年嘉興粽子產(chǎn)業(yè)更是發(fā)揚光大,成為嘉興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由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nèi)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
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的《續(xù)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屈原是楚國的賢臣,相傳,他不忍看到自己國家滅亡便投入汨羅江自盡。他死后,當?shù)匕傩斩挤浅1,紛紛前往江邊憑吊。漁夫們劃起小船,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入江中,希望讓魚、蝦、蟹不要啃食屈原大夫的身體。后來,人們害怕飯團被蛟龍所食,就用樹葉包住飯團,在外面纏上彩絲,久而久之,就發(fā)展為現(xiàn)在粽子的模樣了。
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愿而已。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jié)俗的“寒食節(ji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大家都知道吃粽子,為什么吃粽子卻不知道,粽子帶角,角上有刀,是角逐抗爭的意思,端午節(jié)開始,夏蟲滋生,人們要與天氣,與蚊蟲疾病抗爭。端午節(jié)的所有習俗都是祛蚊蟲,防止疾病,除邪氣的。
全國各式特色粽子大盤點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yīng)的大多數(shù)是糯米粽。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shù)也采用果脯為餡。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狀如錐子。冬葉包裹著糯米、綠豆、咸蛋黃、冬菇、花生、五花肉及蓮子,是傳統(tǒng)裹蒸粽做法,豐富的材料充盈了口感的滿足。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制法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5至6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用粽子葉包成約60克一個的四角粽。煮熟后食之,香辣適口,風味獨特。
蘇州粽子是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制作精細等特色。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湖南汨羅傳說是粽子發(fā)源地,汩羅粽子歷來以品種多、制作精巧而著稱于世。
海南粽子與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粽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濃香。香濃淡兼有,味葷素俱備,令食者胃口大開。
在諸多品種的粽子里,輩份最大,資格最老的,當首推山東黃米粽子。選用黃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夾以紅棗,制品風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jù)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廈門、泉州的燒肉粽、堿粽皆馳名海內(nèi)外。燒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diào)蒜泥、芥辣、紅辣醬、蘿卜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不膩。
端午節(jié)的由來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dǎo)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yīng)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jù)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xiāng),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chǎn)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jīng)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yōu)槟戏皆S多少數(shù)民族,因此,端午節(jié)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端午食棕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jié)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chǎn)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qū)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jù)內(nèi)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tǒng)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學校。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相關(guān)文章:
端午吃粽子習俗作文10-29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起源06-25
端午節(jié)吃粽子隨筆10-21
端午節(jié)吃粽子作文11-03
吃粽子端午節(jié)作文11-23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作文11-24
端午節(jié)吃粽子作文01-19
寫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作文06-20
端午節(jié)吃粽子還吃什么06-20
端午節(jié)吃粽子日記模板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