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讀后感大全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時間:2022-10-20 10:06:43 讀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精選14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吾國與吾民》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精選14篇)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篇1

  《吾國與吾民》是文學家林語堂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用英文寫成的著名作品,從多種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中國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深刻地了解中國社會,并感受中國人的無限生機與活力。

  作者將本書分為“基本要素”和“生活”兩大部分。在“基本要素”這一部分中,作者著重分析了中國人的性格特點與心理。而在“生活”部分中,作者詳細分析了中國人的審美與生活方式。

  《吾國與吾民》一書內(nèi)容很多,其中不乏有使我格外感興趣的內(nèi)容。在作者看來,中國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是“老猾俏皮”。所謂“老猾俏皮”,就是一個古老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積累的圓滑、忍耐和實利主義的性格。中國人的俏皮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老子的《道德經(jīng)》和其開創(chuàng)的道家思想中。正如馬克思所說:“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道教給予中國人民一種麻痹的感受,使中國人感到精神愉悅,將人民從嚴酷的儒家思想中解脫出來。但是,老猾俏皮這一精神特性也束縛了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使人以消極態(tài)度為人處世。

  舊中國人的個人主義觀念也是很有意思的一點。在舊中國的社會生活中,中國人民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公共精神的缺乏。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是沒有“社會服務(wù)”這樣的東西的。曾經(jīng)的中國人在思考、解決問題時,往往并不考慮他人。這一點可以體現(xiàn)在中國流行的游戲中,中國常見的撲克、麻將等游戲都是以玩家各自為戰(zhàn)為中心的。但是,舊中國的個人主義并不是以本人為中心,而是以家族為中心的。為家族謀利益常常是個人行動的出發(fā)點。所以,我們說曾經(jīng)的中國社會像一盤散沙,這一盤散沙中的沙粒并不是一個個個人,而是許許多多的家族。

  作為一部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寫成的作品,《吾國與吾民》一書中必然存在一些不符合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內(nèi)容,F(xiàn)代中國家族的影響力已經(jīng)大不如前,人們的公共精神也大為提高,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特權(quán)和腐敗現(xiàn)象也大為改善。此外,中國人民之間的地域差異遠沒有從前那么明顯。最重要的是,舊中國人圓滑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已被積極進取的新生活態(tài)度所取代。

  但是,雖然經(jīng)過了時代的變遷,中國人民總有一些獨特的品格不會隨時間逝去。顧全大局、愛好和平、懂得知足和幽默風趣等優(yōu)良品格不僅沒有消逝,在這個變化日新月異的時代,這些品格更加顯得重要。

  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我們應(yīng)當辯證地看待。一方面,對于舊中國人思想和生活中的封建迷信、人云亦云和徇私舞弊等,我們應(yīng)當堅決唾棄。但是,一昧地推翻傳統(tǒng)思想,全盤否定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這樣的做法,也是有失穩(wěn)妥的。我們應(yīng)當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合理吸收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使自己更有修養(yǎng)、更加穩(wěn)重。

  《吾國與吾民》用英文寫作,面向西方讀者。這本書向西方世界展現(xiàn)了一個真實又生動的中國社會。作者在這本書中表現(xiàn)的感情不僅有對中國現(xiàn)狀的遺憾,更有對偉大中國光明未來的無限期待。我相信,經(jīng)過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偉大的中國必將綻放出無限的光彩。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篇2

  縱觀中國歷史長河,真正了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也就幾個人:魯迅,林語堂,辜鴻銘。向世界介紹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前有辜鴻銘,后有林語堂,而林氏成就最高,對中國人精神的理解也最透徹。林語堂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他的中國文化,中國人精神的透徹理解,還在于他把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人的精神闡釋給了世界,闡釋給了全人類,讓世界了解了中國的文化,中國人的精神。

  “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林語堂一生最關(guān)心兩件事:文化,文章。文化是要去研究出來,思考出來,從社會里悟出來,從典籍里讀出來;文章要寫出來,表達出來,不僅用母語表達,還能用英語表達。有學人總結(jié)自己的生活,用很簡潔的話:讀書,思考,寫作。語堂先生也是過的這種生活。

  《吾國與吾民》是林語堂先生的杰出之作,他將中國社會一點點的解剖,把這個社會的弊病一一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這個古老的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的前進著,與此同時一些封建糟粕也跟著沉淀下來,深深駐扎在人們的靈魂深處,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如今,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越來越富足,精神層面的東西卻是越來越匱乏,我們不停的呼吁,卻怎也抵不過人性的退化。為什么社會上會出現(xiàn)郭美美,盧美美?為什么不斷的有人把金錢往自己的口袋中囊括?《公共精神的缺乏》一文中,開頭便指出“中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民族,他們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會,此種只顧效忠家族的心理實即為擴大的自私心理。”

  的確,在中國人的本性中,習慣性的組成家庭的勢力。五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家天下在人們心中已經(jīng)根深蒂固。雖然,我們早在辛亥革命的時候便在制度上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但這種個人主義,以另外一種嶄新的方式,存活在社會中。它就像是病毒般,可以自己不斷的變異,從而產(chǎn)生新的個體并且在人群中廣泛傳播。

  紅十字會的郭美美事件曝光之前,紅十字會每個月從社會各界收到的捐款都有幾個億,然而因為社會信譽度的降低,人們不再相信自己的愛心是用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的,而是感覺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欺騙,自己的善良反而是給罪惡的紅十字會網(wǎng)絡(luò)注入源源不斷的能量。這讓人情何以堪?有的省的捐款甚至是零。那么那些真正處于水生火熱中的貧苦人呢?他們該怎么辦?就因為自己的個人主義,家族心理。為了滿足自己貪婪的欲望,將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難道不覺得感到羞愧嗎?當住著贓款買來的房子的時候,不會感到恐懼嗎?

  如今,走在馬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漠視,只有極少數(shù)人勇敢的上去攙扶。我為什么說勇敢?有多少人上去幫忙了反而被人反咬一口?在一起案件中,有位老奶奶受人幫助后千恩萬謝,當?shù)弥约盒枰Ц兑淮蠊P治療費用時,馬上翻臉不認人,最后鬧上了法庭。法官判定被告人罪名成立的理由是“你沒有撞到她,你怎么會去扶她?你有犯罪的傾向,所以罪名成立!北桓嫒酥荒艹詥“吞潱皇遣辉赶嘈,而是不敢相信。這個社會太美麗,美麗的讓人不知所措,無法辨別是真是假,所以只能選擇沉默。我們的心靈太脆弱,經(jīng)不起猛烈地折騰,與其面臨傷害,倒不如勇敢的放棄……公共精神就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中喪失的。個人主義體就現(xiàn)在老太太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怪罪于別人承擔醫(yī)藥費。而大多數(shù)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遭受到侵害,選擇漠視……人性的冷漠啊,多么可悲。

  吾國之殤!吾民之悲!林先生的書,是一面銅鏡,讓我們不斷的反省自己,去理性對待我們?nèi)诵缘娜觞c,建立正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篇3

  如果你是處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清醒有抱負的作家,在這個戰(zhàn)火紛飛,水生火熱的中國混亂的背景下,怎樣向?qū)χ袊鴼v史一知半解,對中國有偏見的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呢?

  或者,更現(xiàn)實一點,怎樣在一系列新文化運動的文學大家中讓你的文字流傳后世?

  對于林語堂這個作家名字,大多數(shù)人只是停留在“知道”狀態(tài)。很少有人知道他作為國際學者這一角色。在談到他的國際文學地位的時候,不得不談到這部用英文寫成的,向西方介紹當時中國與中國人的著作:《吾國與吾民》(又名《中國人》)。因為這本書,他在西方文學上得到了一席之地,在那樣動蕩的年代。

  起初,林語堂并無意寫此書,“而擬翻譯五六本中篇名著”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生活藝術(shù)及文化精神。書局的意見是,“作生活之藝術(shù)在先,譯名著在后”。因為中國人的生活藝術(shù)被西方世界知道很長時間了,但一直沒有專門的書來詳細介紹這些最令人聽來如癡如醉的東西。正如賽珍珠之言:長期以來,西方人等待著新的解放青年去尋找合適的語言連貫地為我們解釋中國的一切。也正如現(xiàn)在所看到的,林語堂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wù)。

  “我可以坦誠相見,因為我與這些愛國者不同,我并不為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都公之于世,因為我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她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們來涂脂抹粉。她會再一次恢復(fù)平穩(wěn)。她一直就是這樣做的!边@些擲地有聲的話是作為《自序》列在全書的開始,讀者都可以很輕松地在一開始就看到這段話,并且很輕松地被這些話震撼。不粉飾太平,他是這樣說的;全書讀完,他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十分佩服林語堂能將當時中國與中國人的特點大膽地向西方世界展示,包括其中的負面,例如消極避世,超脫、老滑、因循守舊這樣的看著不舒服、敏感的形容中國人的詞匯。但是在他筆下,這些詞匯好像改變了感情色彩一樣,讀者可以明顯從字里行間中體味到作為中國人的榮譽和自豪。而且看完之后想一想,覺得還真就那樣一回事。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更難得的,其中有眾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中國人所著的書中有一個普遍的缺陷:感性色彩濃而使著作中的邏輯性不夠嚴密,特別是有關(guān)概念、定義、解釋方面。自身的中西式混合教育使林語堂能夠自如地應(yīng)對思維上的差異。

  比如說,他在書中另類解釋這樣一句話:“中國人之所以能寫出優(yōu)秀的詩歌,是因為他們用肚腸來思考的!保ㄟ@是當時西方中國盲們對中國人好吃無果的無聊諷刺。)他的步驟是:先拋出“中國人總是習慣用感情來思維”,再引出傳統(tǒng)說法“滿腹經(jīng)綸”等來證明“中國人把腹部作為一切知識和學問的貯藏所”。再印證西方心理學家已證明的“腹部是貯藏情感的地方”得出“思考是情感越多,肚腸對一個人的思想所負的責任就越大”的結(jié)論,從而自然而然的將整句話性質(zhì)和感情色彩一百八十度轉(zhuǎn)變。把犀利的箭溫柔折斷還回去。

  隨著閱讀的深入,《中國人》更像是一種林語堂式的外交。他巧妙地用沒有避開任何西方敏感詞的方式,使西方世界的第一道抵觸封鎖線失效,給人感覺,“咦,這還是一窩里斗的典型啊”,潛在為其書的認知度加分。書中引用舉例大量的西方諺語、典故、名人,無疑降低了中國生僻詞匯對西方讀者的障礙。始終穿插著的以西式為主的幽默創(chuàng)造了一種針對西方的有趣熟悉的氛圍,讓人在像似聽故事般被潛移默化。

  某種程度上,這與周總理面對新中國當時的外交難題時情景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周利用政治層面的智慧幽默化解。相同的是,結(jié)合努力與頭腦維護中國易碎的一點僅存的尊嚴。

  雖然已過了七十六個年頭,這本書的價值依然在發(fā)光。從書中,可以感觸到七十六年前的現(xiàn)狀與環(huán)境,相較于當代,進步、發(fā)展的艱辛可觸可感,從心底發(fā)出一種責任讓我們年輕的一代更好更完善地繼承文化,并且為中國的進一步傳承感到任務(wù)艱巨而偉大。不單單只是讓“中國”這兩個字仍然存在于世界。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篇4

  這版英譯漢很多半文言的語句,據(jù)說翻譯者黃嘉德是民國時代人,因年代久遠,讀起來很拗口。個人更喜歡由1988年學林出版社出版,郝志東與沈益洪翻譯的,名為《中國人》,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慣。比如這版的“普通感性”對應(yīng)學林版的“庸見”,“普通感性”真的不太明白為什么這么翻譯。

  林語堂先生更多的時候是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評價他所在時代的中國人。因為科學發(fā)展時代水平的限制,很多與其說是中國人的特點,不如說是農(nóng)耕時代的人類通性。比如,愛好自然、勤勉、生殖力高、幽默、保守、迷信等。

  另外,文中提到中國人的心靈“女性化”,連語言文字描寫也是女性化,從字里行間總覺得對女性有些不太尊重之意。比如善用比擬手法、語言精煉、形象生動的各種成語、諺語非得扯上什么女性思維,未免牽強,且有失偏頗。再聯(lián)想他寫的《武則天傳》,他是得多討厭女人當皇帝,才會對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用盡各種不堪的詞匯,而不寫女皇的政治才能及貢獻。

  盡管如此,林語堂先生的文學造詣相當深厚,這仍然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無論讀任何經(jīng)典,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農(nóng)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的轉(zhuǎn)變,時代在進步,中國在發(fā)展,本書中的很多內(nèi)容放在當今時代仍然有很多可供研究部分,百年前的中國人,百年后的中國人,哪些不好的個性沒了,哪些不好的個性仍然存在著,通過比較,可以剖析人性中優(yōu)缺點。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篇5

  《吾國與吾民》是我讀林語堂先生的第一本書籍,此后再讀《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藝術(shù)》等等書籍,還是找不到當初讀《吾國與吾民》的那種震撼,為此不得不感嘆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中所呈現(xiàn)的智慧才識。

  林語堂,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留學美國和德國,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先后在x大學、清華大學、x大學任教,一年后又成為《語絲》雜志社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shù)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chuàng)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1966年定居x,1967年受聘為x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在x逝世。

  與《吾國與吾民》的初始其實是源于我的好奇,好奇這本反應(yīng)中國社會以及中國人性的一本書卻是在美國用英語創(chuàng)作,隨后才經(jīng)由中國翻譯家翻譯成中文的大作有何吸引人之處。

  1934年,林語堂先生開始用英文創(chuàng)作《吾國與吾民》,隨后賽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國發(fā)行,隨即轟動一時,都被西方人認為是通過林語堂先生的這本書就知道了什么叫“中國文明”。要討論《吾國與吾民》,那就必須把此書放到當時的一個宏觀大背景之下去討論,這樣子方能夠體現(xiàn)林語堂先生寫《吾國與吾民》的厲害之處。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是動蕩的、混亂的,一個龐大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在錯綜復(fù)雜的局面中顯得模糊而朦朧,讓人無所適從。賽珍珠在《吾國與吾民》的序中也說道:“新時代促各種學說乘時而興,紛紜雜糅,幾乎扯碎了青年們的脆弱的心靈。他們被灌輸一些科學知識,又被灌輸一些耶穌教義,又被灌輸一些無神論,又被灌輸一些自由戀愛,又來一些共產(chǎn)主義,又來一些西洋哲學,又來一些現(xiàn)代軍國主義,實實在在什么都灌輸一些。側(cè)身于頑固面守舊的大眾之間,青年知識份子卻受了各種極端的教育。精神上和物質(zhì)上一樣,中國乃被動地鑄下了一大漏洞!痹谶@樣的環(huán)境下,當時的知識青年很容易失去自我判斷,相信所謂革命領(lǐng)袖的宣傳,把中國之所以會落伍的原因完全歸咎于外國勢力的入侵而不自省。然而,在這種大背景之下,賽珍珠認為當時對中國的描寫,要么苛責要么包庇,能夠客觀理性地描寫中國又語言能力比較好的,只有林語堂先生了。

  《吾國與吾民》一書的主體內(nèi)容,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包括了《中國人》、《中國人的性格》、《中國人的心靈》、《人生的理想》四章,林語堂先生后翻譯成半白話半文言文版本,令人讀了之后又忍不住再次翻閱。

  林先生從中國地域之南北差異說開來,從中國之角度入手,細說民族特性。當然民族特性有優(yōu)劣之分,甚至有些看似民族優(yōu)點之處往往更加值得當今的我們思考,是優(yōu)非優(yōu)?林先生在中國人之德性章節(jié)中,一口氣寫出八章所謂中國人之“德性”:“圓熟”、“忍耐”、“無可無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不得不讓處在現(xiàn)實社會的我們深思,現(xiàn)實社會中,我們弘揚正氣,努力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讀《吾國與吾民》,放觀當今,我們不得不深思,誠如林語堂先生所言,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而輝煌的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但是隱藏在大智慧下的“小智慧”,如果太過,就會變成“惡習”。

  現(xiàn)在的中國,正在崛起,很多人仍舊把這種“小智慧”當大智慧,顯然要構(gòu)建更加繁榮的中國社會,讓更多的人能夠正確地認識中國,我們必須要把這種自以為是的“小智慧”從中移除掉,還原一個本質(zhì)純粹的中國。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篇6

  林先生這本書給我?guī)砗芏嘈聳|西和新思考,這也是我看林先生第一本書,之所以沒有先看《京華煙云》,是因為現(xiàn)在不大看小說了,而且也不太喜歡民國人寫的類似《紅樓夢》大家族的小說,總有珠玉在前之感。

  我之前從來沒有見過誰把儒家和道家罵的這么狠的,偏偏字字一針見血。讀完此書,深感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一切,所以家族制度和儒家道德緊密相關(guān),是因為中國人的生活狀態(tài)決定了道德狀態(tài)。

  作者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論述直指人心,在當下也是醒世恒言,切中時弊,只是可嘆沒有速朽,社會似乎依然在原地停滯不前。

  作者對于婦女生活的描述讓我有閃爍其詞,遮遮掩掩,力有不逮之感。不知道是作者了解女性不全面還是涉及陰私不肯深刻論述。作者在向我們證明女子也是有地位的,她們的價值在于家庭。似乎裹腳也出于女子自愿取悅男人,卻沒有說女子為什么要去取悅男人。之前那只深刻犀利的判官筆到這一章似乎變成漂浮不定的拂塵了。

  還是打了最高分,因為這本書值得每個中國人去讀一讀。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篇7

  書是好書,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用語習慣差異太大了,讀起來有些吃力,我甚至覺得讀書中引用的一些古白話文理解的更順暢一些。

  另外,感覺自己的思維模式跟文人或者國學大師們的路數(shù)迥異,總感覺這書一路下來,思路竄來跳去,讓我很難追蹤。另外,有些論述在我看來也不夠邏輯和嚴謹。

  不過林語堂確實博學,什么爛七八糟的破事兒都知道呢,而且都能雜糅到一塊,確實看得出那些東西是深入作者骨子的。

  書一開始有一部分讓我覺得有些對傳統(tǒng)文化的抱怨,可是看到后來,又感覺作者透漏出一些對傳統(tǒng)文化的偏愛和執(zhí)著,今天看到另一本書的序里說,吾國與吾民這本書其實在潛意識里實在回應(yīng)另一本分析中國人的由美國傳教士寫的書,我于是釋然了。

  讀的很慢,因為閱讀體驗不算太流暢,我記得我是在讀完上一本林語堂的書《生活不過如此》之后開始讀者本書的,翻了翻以前的記錄,竟然是去年九月份的事情了,同期讀了n多其他的書,真是慚愧慚愧。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篇8

  《中國人》也就是大名赫赫的《吾國吾民》的最早全譯本。于是得閑便翻看起來,整個閱讀的過程比我想象的要快很多,也有趣很多,時時能讀到讓人露出會心微笑的文字。然而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很復(fù)雜的書,作者林語堂先生在寫書之時正值國難當頭,而新舊思想的碰撞無處不在,他成書的立意甚高,自然免不了牽扯進很多當時的政治局面,竊以為作者對于當時復(fù)雜的局勢所抱持的觀點還是書生了一點。但我在此不想也不會談大事,世事有因果,不用我多說。想來想去,我也只能寫點和現(xiàn)實生活有關(guān)的瑣事罷了,雖然這樣的品論不免是斷章取義的,或者這樣的觀點根本就是作者最不想讀者所落入的偏見,但70年過去物是人非,同樣的文字由不同時代的人讀來,感受想必都是大相徑庭的。

  此書的筆者林語堂先生是近代是一位語言大師,此書是他用英文書的,根本立意就上讓外國人理解中國,當然其中也有很多作者對于當時政局的見解。而林先生自身“文化條件”就決定了他能完成這樣一項貌似“不可能任務(wù)”,他出身中國傳教士家庭,從小接受西方教育,游學海外多年,但同時又擁有渾厚的古文根底以及對各路傳統(tǒng)學說深刻的理解。這樣一來他的著眼點和所抱持的觀點就變的十分有趣了,尤其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闡述上。而全文通篇都用那樣一種中立的,有別于以往的,甚至帶點西洋人特有的天真的口吻來闡述我們所司空見慣的日常的一切?梢韵胍娺@樣的書在當時會引起多大的轟動。

  而在70多年后的今天,讀此書卻又別樣的感觸。對身在今時今日的我們而言,那些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早已經(jīng)不再是筆者當年的新鮮事物,轉(zhuǎn)而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那些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傳統(tǒng)文化卻漸漸褪色。這樣的變化而其深刻的歷史原因,本無所謂對錯,存在即是合理。但不可避忌的事實是,傳統(tǒng)文化的斷代現(xiàn)象。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篇9

  讀完林語堂老先生的《吾國吾民》被其深刻樸實的文字所打動。他用最樸實的語言陳述了他心目中的國家狀況。這樣一段話給了我深刻的記憶“我堪能坦白直陳一切,因為我心目中的祖國,內(nèi)省而不疚,無愧于人,我堪能暴呈他的一切困惱分憂,因為我未嘗放棄我的希望。中國乃偉大過于她的微渺的國家,無需乎他們的粉飾。他將調(diào)整自己,一切過去歷史上所昭示吾人者!庇纱丝梢姡终Z堂先生的思想及對國家民族的自豪感及焦慮。本書從九個部分講述了先生眼中的祖國。其中《中國人的德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讓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中國人的各種品行。

  德性,在中國文中呈現(xiàn)出來的是處于任何環(huán)境,能保持一顆鎮(zhèn)定的心,清楚的了解自己,亦能了解別人。而德性的力量亦可稱為心的力量。一個人德性上的成熟在于不斷的領(lǐng)悟智慧。 在先生看來,圓熟,是中國國民一種典型的、綜合的品性!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這是儒家理論之基礎(chǔ),意為:學習知識旨在培養(yǎng)是非(光明正確的品德)判斷能力,然后才能發(fā)揚光明正確的品德。通過書籍學習和社會實踐,當一個人的品德,臻于領(lǐng)悟人生及人性的美好及缺陷,臻于領(lǐng)悟事事的可求與不可求,臻于領(lǐng)悟人類努力之必須,并能適應(yīng)融入這一切,便成就了國人所謂的圓熟老成,所謂的睿智通達。往往此等德性的修進,得利于儒家的宿命論。宿命論乃和平與知足的源泉。儒家刻板又充滿宿命的自強不息,道家自然卻不乏冷漠的大智慧,佛家清心寡欲間的大徹大悟。(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兩千年來的中國,儒釋道三家并存,其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又陳腐固執(zhí)、銹跡斑斑的文化,錘煉就了我們這等可贊可嘆可悲的德性。

  忍耐,是中國人的美德,然而在這里作者把忍耐三大惡劣德性之一。中國人的忍耐能力可謂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曾經(jīng)忍受暴君虐政,無政府種種慘痛,而且把這種忍受看成是順應(yīng)自然之法則。但是,我們不能盲目的去忍耐,古代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說,忍耐的結(jié)果是好的,但是并非都是如此,忍耐的特性已經(jīng)讓我們失去了追逐自己個性的能力,亦或追逐幸福的可能性。當然在家庭里面,我們竭力互相忍耐包容,能夠使這個家庭變得更加和諧幸福。,但是,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面對的是近于屈辱的災(zāi)難面前,或者是非對錯面前,我們?nèi)绻琅f選擇忍耐的話,我想這并不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美好的品德,而是一種懦弱的表現(xiàn)。我們這種忍耐的品質(zhì)貫穿于生活當中,只要家族制度的存在,只要社會建立于這樣的基礎(chǔ)之上,即人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已一個分子的身份生活語和諧的社會關(guān)系中,那很容易明了忍耐。

  無可無不可,我想這種品行產(chǎn)生于社會環(huán)境中而非人的本性。不是沒有是非,而是不能論是非,不是我們生性冷漠遲鈍,只是自我懦弱不能抗衡正義。長大以后的我們,是非面前,有幾次可以不看別人的眼色,抬頭挺胸,直抒其懷,慷慨陳詞。因為數(shù)千年來個人權(quán)利沒有憲法的保障,只有模棱兩可的消極態(tài)度才能自保,才最為穩(wěn)妥自然,此一德性,無異于王八蛋之發(fā)展其甲殼,所以,大街小巷之間,摩肩接踵的人群之中,到處是中國人特色的無表情凝視無可無不可,似乎是很釋然的,但是實際卻是緣于無奈。林先生把這種無奈歸結(jié)為社會的法治的欠缺,由于人們的生活沒有確切的保障,權(quán)利的保障沒有規(guī)律可循。這確實也有其道理。而由這“無可無不可”所衍生出來的是人情冷淡,安全第一,墻頭草的精神。更有“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等之類的詞匯教導人們不要冒進,不要激動,絕對不能意氣用事,要三思而后行。最終還要告訴你,你的生命不是你自己的,是父母給的,所以個人沒有權(quán)利將自己處于危險之中,諸如此類等等。于是人們變得越來越膽小,始終超不出群體而樹立自我。

  我們在《水滸傳》見到了魯智深的俠義心腸,他成為了很多人的偶像。因為他的勇敢

  與打抱不平的精神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可在當今社會,我們看到了許多并非我們想看到的景象。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不斷囑咐著不要多管閑事,惹禍上身。因為什么?使國人變得如此麻木,面對壞人卻不能夠勇敢的站出來去阻止他的行為,而是以一種觀望的態(tài)度去面對,這樣使壞人會變得更加猖狂,變本加厲的做壞事,到時候受傷害的人會更多。其實,每個人都在擔心著如果阻止了壞人則會招來報復(fù),而沒有人能夠保護他。國家的法律并不是很完善,當然這與中國的國情也是密不可分的,作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可以理解,但是公眾的導向問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偏差,我想我們應(yīng)該有一個比較深刻的反思。我想到了魯迅先生寫過的文章“”講到了中國的“看客”比較多?纯偷漠a(chǎn)生讓我們意識到了一個國家的民眾的麻木是多么可悲。

  老滑俏皮,這是人到老年的一大特色,在和氣慈祥之下,明明白白的表現(xiàn)出對勞動、抗爭的嘲諷與漠視,這種思想很大程度來自于道家,從這一角度來看,儒家的克勤克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的一切都需貼上“徒勞”這個標簽。從下面這個故事我們就能夠了解到中國的道家所提倡的東西

  “一日,寒山謂拾得:今有人辱我,侮我,慢我,冷笑笑我,藐視目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則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受他,敬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jié)局.”由此看來,老子提倡的妥協(xié)讓步的思想在中國有很大的影響。從我國的文學中就有所體現(xiàn),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一句話是“退一步著想”“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蔽覀兘(jīng)常以一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狀態(tài)生活著。這是一種消極的力量對于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來說,是不利于發(fā)展的。

  忍耐,無可無不可,老滑俏皮,林語堂把它們稱為三種惡劣的德性。他們麻痹了中國人的組織力量,吞噬了中國人的社會公共意識。是中國近代的屈辱史的始作甬者。

  和平,是中國人崇尚的一種品性。中國人是全世界最低能的戰(zhàn)士,因為他們是理性的民族,她的教育背景是道家的出世思想和以孔教的積極鼓勵,養(yǎng)成一種和諧的人生思想。他們不好戰(zhàn)爭,因為他們是人類中最有教養(yǎng),最能自愛的民族。我們都知道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只有痛苦以及巨大的損失,我想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討厭戰(zhàn)爭的。在中國,和平的概念不僅僅局限于戰(zhàn)爭的存在與否,還包括人們所期望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向往安寧,和諧。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東西方對待和平的問題是存有很大差異的大多西方人擁有的豪爽、熱情、冒險意識和英雄膽略等等高尚的品質(zhì),在中國只賦予了少數(shù)的英雄豪杰。因為對生命的珍惜,對不無痛苦和憂愁的生活,堅強執(zhí)著的熱愛,對于安逸生活的無限向往,同時知道戰(zhàn)爭的代價太高,我們不喜歡打仗。我們持有較高的理性,讓我們成了最低能的戰(zhàn)士。這原是我們的美德,但不幸而殘酷的事實是:戰(zhàn)爭不因為不喜歡就可以遠離我們,更多的時候,只有戰(zhàn)爭才能消滅戰(zhàn)爭。這樣我想起了清末時候我們不斷的妥協(xié)退讓,正是因為這種妥協(xié),使國家面臨著滅亡的危機。面對國家的災(zāi)難或者屈辱,我們不能一種“不戰(zhàn)”的狀態(tài)存在。所幸,八年的抗日戰(zhàn)爭之后,我們終于站了起來。以強有力的回擊澆滅了侵略國家的火焰,才贏得了獨立。所以有時候戰(zhàn)爭也是消滅戰(zhàn)爭的一種方法。

  知足,我一直認為,知足與一個人的幸福與否掛鉤。如果我們知足的標準很低,那么我們所獲得的幸福感就會很多。如今的社會,很多人都感覺自己處于不幸福之中,究其不幸福的原因大部分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叫做“知足者常樂”當我遇見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或者失利的時候,我不會沉溺于失敗或者傷心中,因為我會想到,有多少人至今還在為填飽肚子而發(fā)愁,對于失敗,我們失去的只是一次機會,我們并未失去我們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生命和價值?赡苡腥藭J為這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狀態(tài),事實上只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而這種生活態(tài)度來源于一種知足感。當然在本書中林先生對于知足的解說有著另一番定義。它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了中國人怯懦的性格。在這點上中國人的知足和忍耐是并存的,這是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下逐步形成的兩種相輔相成的特征。一般情況下百姓是能夠忍

  耐的,但是如果忍耐到了極限呢?一為“忍無可忍,無須再忍”,這多半是行俠仗義之人所為,一般百姓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這么做;二為“忍無可忍,仍須忍”,如何忍?此時知足便派上用場了。說是知足,實際上并非是知足,而心中實際還存有欲望。最終知足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這必須在內(nèi)心做一番,有可能是非常激烈的自欺欺人的思想斗爭,最終權(quán)衡利弊(當然安全安定第一),舍去自己的欲望,而選擇一個還算能夠接受的借口,接受眼前的事實。于是乎,可以將欲望暫且拋之腦后,得片刻的滿足與歡樂,可問題依舊沒有解決,等問題再次出現(xiàn),內(nèi)心的斗爭繼續(xù)上演。人們對于此非但不反感,而且還有些樂此不疲。 “退一步海闊天空”,亦或“知足常樂”雖是老生常談,卻也是百姓們困苦的時候的一顆糖。

  至于“幽默”幽默者是心境之一狀態(tài),更進一步,即為一種人生觀的觀點,一種應(yīng)付人生的方法。中國人真正的幽默無非兩種,一種為真正的智慧的思辨,而另一種則為無謂的,有時候甚至是無聊的狡辯,北方人稱其為“抬杠”,至于此詞的由來,不得而知。前者能夠博得智者之間的會心一笑,而后者則更多的是為了給無聊的生活增添一些樂趣。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句老話“君子動口不動手”,也許是因為中國人更喜歡動口,致使抬杠的技巧到了如火純青的地步。此幽默明顯不同于西方之幽默,帶有濃重的中國特色。

  “保守性”,在當今時代可能不屬于一個褒義詞,尤其在現(xiàn)今發(fā)展如此快的社會之中,保守便等于落后,這就是現(xiàn)代人對于“保守”的詮釋。但是在林先生看來,保守性是中國人的“一種內(nèi)在的豐富之表征,是一種值得羨妒的恩賜物!痹谒磥恚强桌戏蜃咏o我們的保守性,保住了我們的文化的獨特性。讓中國文化在多次被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之后,能夠保存下來。最重要的是被統(tǒng)治者同化了統(tǒng)治者,而且不止一次的取得了成功,這也許可以成為中國人津津樂道的奇跡。除此,現(xiàn)今時代的保守性帶給我們的不只是一種文化積累下來的沉淀,同時給與我們的包括不好的一些方面。在清末,我國實行閉關(guān)鎖國政策,我想這樣也是中國的保守性的一個因素造成的,F(xiàn)如今,我們不斷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shù),不斷創(chuàng)新也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

  “吾們是老大的民族?”如今,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比林先生更豪邁自信地說。中國的強盛有目共睹,我們也不會再患得患失的過日子。我們有時候會想,我們能夠為我們的祖國做一些什么,想想看來唯有在她的羽翼下努力的成長起來,直面她所給予我們的一切,接受她的美麗和與欠缺,以及,時刻保持那種強烈的歸屬感,這片最為我所熟知的土地,是為我們準備的,它將屬于我們也必將由我們來經(jīng)營和耕耘,這份擔子分擔下來,每個人多少也要背負一些沉重,過一些咬牙的日子。對于我們自己的祖國母親,我們不僅要能夠感受到她所帶給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要對于一些欠缺或者尚未完善的東西也想學會接受,并且不斷的努力去使她變得更加完美。我們的民族生命真意踏進了新秋時節(jié),我們的民族生命中,民族的和個人的,臨到了一個時期,那是秋的景色已彌漫籠罩了我們的生命…..“我最愛好秋,它的金黃濃郁,不是表現(xiàn)春的爛漫,不是表現(xiàn)夏的盛力,而是表現(xiàn)圓熟和慈和的智慧”金秋時節(jié),這個美麗的國家被籠罩上金黃的光彩,如六十支蠟燭般閃閃發(fā)亮,愿每個在其之下的人們都會思及頭頂上分及的一片惠澤,因為祖國的強盛,我才會如此快樂

  林語堂先生的這本書,從各個方面闡述了中國的狀況。大到國家政治,小到習俗習慣,各方各面都有所涉及,可見老先生對于中國文化的熱愛,同時具有比較深刻的觀點。在藝術(shù),家庭制度,女性地位,思想,宗教,教育方法上都有其獨到的見解。雖然在書中,我們了解到的只是一些典型性的事例,但是確實非常全面的總結(jié)了中國的思想文化及傳統(tǒng)。值得我們廣大的中國人不斷的思考與總結(jié)。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篇10

  可以說,這是我第一次拜讀林語堂先生的書?赐暌院,著實覺得其思想極為精妙。而身為國學大師,其對中國人有著其獨特而又嚴謹?shù)目捶。從中國南北方的不同開始講起,談中國人的心理,談中國人的生活,并客觀的評價中國人。這是令人所敬佩的,身為中國人,能客觀的看待自身,而不是身在此山中的片面。

  在我看來,其文中想解讀出的,中國人的特色,最具影響力的就是其家族制度,但細分的話,我想可以分成這六類,德性上的“忍”,思想上的“情”,哲學上的“度”,社會上的“家”,文學上的“詩”和藝術(shù)上的“書法”。而前三者所想體現(xiàn)的是中國人精神層面的特點,和與西方人的比較。后三者則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基點,也可以說,中國特色就是以“家”、“詩”、“書法”為中心,衍生出來的中國式生活。

  接下來就以我個人的觀點,來談?wù)劻终Z堂先生所想的中國人吧。首先,便是中國人的精神層面的特點。忍,情,度,其實是放在不同情況下來討論的。忍,主要是處事;情,主要是理事;而度,則是萬事之則,無論是處事、理事其講究的無非就是中庸之道。就如中國所特有的中藥,所謂是藥三分毒,藥量過了,可能會引起另一種疾病,或者是加重病情;而倘若,因良藥苦口而不愿服用應(yīng)有的劑量,那么可能病情就無法得到好轉(zhuǎn)。無論是過,還是缺,都不是可取之路,唯有中庸之道,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這于許多歐美的極端處事方式,還是有極大的不同的,雖然中國自古以來,朝代變遷、民族變換,但很少會出現(xiàn)種族滅絕的行為。按照古代的做法,如西周的法律制度中的舉輕世重原則(舉輕世重原則: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平定新國家,輕刑法;一般諸侯國,常刑;叛國,重刑),其對于異族講究的更多是安撫和同化,這也是為什么經(jīng)歷了多次民族浩劫的中國,能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的重要緣由之一,用林語堂先生所說的便是“她(中國)如何在親率魔手下維護其生存,而且事實上反吸收了侵略民族的新血胤,轉(zhuǎn)以自榮,而能不喪失其民族特性并保存固有文化之存續(xù)。此種種族本質(zhì)的抵抗力之關(guān)鍵,即為中華民族繼續(xù)生存的關(guān)鍵!毕喾,對待印第安人,對待猶太人,歐美國家所具有更多的慣性思維便是種族滅絕政策,而這又是為什么歐美文化無法像中國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相比而言)。

  當然,除了中庸之道,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生存,還有的便是她的“忍”,外國人曾感嘆,中國人真的是忍耐力極強的民族,而為何如此?追其根源便是“家”的制度。但我選擇不馬上過渡到解讀家族制度的問題,我想先講講理事上的“情”,因為它同樣跟家有關(guān),甚至影響到了整個中國社會。

  褒揚上來說,中國人看重“情”,凡事講情面,社會不再冰冷,更多的是家的溫馨。但是,貶義上來說,情理情理,先情后理,足可見,“情”在中國社會的重要性,正是由于過分的講究情分,而忽視理性,這就是為何中國法制的進程如此緩慢、受阻的原因之一。帶來的更多的負面信息就是徇私舞弊。“關(guān)系戶”可以說是遍地開花,上至皇宮,下至家族,關(guān)系、情面決定了一切。而且,又因為“情”,所以中國人更具有的是女性型的思考方式,而缺乏科學精神,因為中國人是不會因發(fā)表“四種洗滌盆碟方法的時間與動作之比較”,而復(fù)得沾沾自喜的。而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之重分析,不重實踐、不重機械的研究的情況,正是情過分高于理的一大特點。

  但回過來說,精神層面上的“忍”和“情”的形成,追其根本還是“家”的制度所帶來的影響。那又是何種聯(lián)系呢?

  首先,我們得清楚中國的家族制度。中國文人的一生志愿無過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比恢袊墓糯饨ㄉ鐣,又可謂家天下,所以說實在,無非就是個人,上升到家庭,再上升到大家族的過程,因為平天下而連帶著地位上升的也是他所在的家族。所以用林語堂先生的言語來說便是“中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民族,他們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會,此種只顧效忠家族的心理實即為擴大的自私心理!倍业挠^念的產(chǎn)生則應(yīng)歸功于孔老夫子,當然不是說其不是,孔子先生當初的原想是回復(fù)西周時的等級制度,

  維持社會的秩序,但是一定程度上卻,加固了家族內(nèi)等級身份的結(jié)構(gòu)。再接下來的商鞅變法,更是把家聯(lián)為一個集體,再接下來的滅族政策,更可以看出家族制度越來越加劇加深。因此,家的觀念凌駕于社會之上,而在環(huán)境的'不斷熏陶影響下,中國人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唯家是圖的特殊的社會觀念(本想使用畸形,但是觀念都是想像出來的,而且雖然其有弊端也有良好的一面,所以使用特殊一詞),“僅志在光耀門楣而為家族中的好分子,但是營私舞弊,敲詐勒索,對于公眾是一種惡行,對于家族卻是美德”的中國式共產(chǎn)主義,限于家族內(nèi)部的合作,產(chǎn)生了盜竊狂的結(jié)果,然而妙不可言的是,其竟然帶有了利他主義的色彩。所以可以說中國是一盤散沙,而散沙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個家族。而日本則是一塊花崗巖。但是那一盤散沙,你之多僅能使他散開,沙粒固然還是原來的沙粒,而花崗巖爆裂開來以后,可能其性質(zhì)就發(fā)生了根本上的改變。綜上所述,家族制度是中國的封建社會的特色產(chǎn)物,有利有弊。

  回過頭來談?wù)劇叭獭焙汀扒椤本蛠碓从诩易逯贫。家族制度中的等級森嚴的契約關(guān)系,使“忍”尤為重要,家固然是家,它更像是縮小的政權(quán),所以忍術(shù)極為重要。而“情”,則是家族制度最為本質(zhì)的血緣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特殊的情感紐帶。所以說,精神層面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家族制度為根本。而區(qū)別于家族制度這種政治生活,一個人的真實面目是在其褪去社會身份后,在閑暇時間所表現(xiàn)出來的狀況。所以可以說,書法和詩便是未直接聯(lián)系,或者說是脫離于家族制度束縛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或者是消遣吧。

  書法可謂是中國藝術(shù)的經(jīng)典,無論是中國的建筑,繪畫都是符合書法的筆法的。就建筑而言,骨架結(jié)構(gòu)的顯露和隱藏問題,等于繪畫的筆觸問題,那簡略的筆法不是單純的用以描述物體的輪廓,而很多的建筑都是作為其余筆畫的中心支撐點。而中國南方瓦房的建筑,則體現(xiàn)了以曲與直線想?yún)f(xié)調(diào)的特點。而中國繪畫重的是意向描寫,所以空白的位置也是畫的一部分,相比于外國習慣將整張紙?zhí)顫M的習慣,足以體現(xiàn)書法的影響之大?傊瑫▽τ谒囆g(shù)的影響舉足輕重。

  如果說書法是藝術(shù)的基礎(chǔ),那么詩則是文學上的基礎(chǔ),無論是戲劇,還是散文,甚至小說,都無時無刻不出現(xiàn)詩的身影。詩,其實準確的說是中國的歌劇,戲劇可能是看一遍就厭煩,而歌劇則是百聽不厭的,而詩便是如此,越吟味越濃。相比信仰力量相對不足的中國,詩可以說是一種感情的寄托,或者說是文人的信仰和終生的追求。

  以上就是我對林語堂先生的《吾國與吾民》一書的一點拙見。其全書講述的中國人活靈活現(xiàn),而又切合實際,富有幽默感,實在令人佩服。自己雖然身為中國人,但未必真的理解中國?赡芰终Z堂先生是一種理解,或許可以根據(jù)他的理解繼續(xù)深入,抑或是選擇。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篇11

  有人說過,對中國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徹的,向世界介紹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語堂先生。讀完《吾國與吾民》一書后,我對此觀點深表贊同。

  林先生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他對中國精神文化的透徹理解,還在于他把中國的精神文化闡釋給了全世界,在中國還處在比較封閉的年代,讓世界更了解中國和中國人的精神文化。

  本書主要圍繞一個中心—“中國人何以為中國人”展開論述,從各方面而又客觀的講述了中國人的各種特性,比如說中國人:老成溫厚、和平主義、知足常樂等等。作者認為,形成這些人物特性的原因是在于中國人民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維、民族特色具有穩(wěn)定性,就算是在當今全球文化大同的趨勢下,中華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但我們民族的精神文化還是不會輕易改變。

  最后,還要說明的是,這本書所講述的內(nèi)容可能對我們本國人來說沒有絕對的吸引力,但是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向在那個時代不了解甚至誤解中國的西方人清晰的從各方面介紹了一個健康而真實的中國和中國人。

  我認為,現(xiàn)代人讀此書不僅可了解過去的中國,也可重新認識中國和中國人的精神文化。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篇12

  古時邊境異族侵犯,中原大地多于混戰(zhàn)分裂后復(fù)歸于統(tǒng)一,之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實則中華始終為中華,不過是政權(quán)更易而文化融匯,卻并不曾為真正外來勢力所傾覆。究其原因,有當時交通聯(lián)絡(luò)不甚緊密,世界尚處相對封閉之狀態(tài),故發(fā)起戰(zhàn)爭者多為周邊民族;而邊境民族多為奪中原政權(quán)而來,處于統(tǒng)治之時反倒更積極接受漢族文化,以控制下層漢族基體,F(xiàn)在看來,古時混戰(zhàn)結(jié)果實則是異族與漢族間互相吸收同化而使中華民族更趨龐大之過程。

  然論及中國近代之西方侵略者,這性質(zhì)則大為不同。彼時正當西方資本主義萌芽、世界孤立狀態(tài)被打破、航運發(fā)達,西方資產(chǎn)主義者艷羨中國之地大物博而催發(fā)“黃金熱”,乃為利益所趨到達中國,及后更上升為整個資本主義國家之政事,便謀劃發(fā)動殖民地侵略。古言“利益熏心”,西方資本主義者本為利而來,而又與中國隔千萬里重洋,對于中華文化無甚了解,僅有的便也只是好奇甚或反感不理解,這利益的巨大吸引以及心理上的不甚茍同便讓西人有了吞并蠶食四萬萬人民之中國的可惡念頭。

  然為何中國能在這悠久并歷經(jīng)周而復(fù)始分分合合的歷史中生養(yǎng)至期頤之齡?而又在西人大舉入侵時頓陷崩潰與毀滅?這似是類于“成也蕭何敗蕭何”之事。中華民族之“德性”是其“優(yōu)越的生存本能,一種新奇的、超自然的、非凡的活力”,“他們是中華民族之弱點,同時亦為生存之力量”。這一“德性”,正如書中“豬”“狗”之說,“狗往往喜歡咬弄豬,而豬只能報之為‘唔嗯’”“他甚至竟或愿意變成一只真正的豬,因為它的生活實在夠舒服。所以也不致羨慕狗……他唯一所巴望的是:狗不要來糾纏他,好讓他獨個兒自在著”。中國倒希望獨個兒自在著,倘若說西人能予中國以緩步使之自在發(fā)展,中國必是遵于自然繼續(xù)溫和而極緩地平靜呼吸著。但歷史車輪駛過一地,碾過一方,怎會忽略了龐然中國。非洲原始部落尚不得置身其外,當哥倫布的歷史之船駛向非洲土地,這既是原始部落人民深重災(zāi)難的開始,也是歷史所賜予的考驗。而中國如此耀眼于東方,又如何能逃脫歷史的磨難呢?幸而吾國因民族龐大、幅員遼闊,方勉勉強強躲過覆滅之災(zāi)。

  而民族“德性”,如書中所說,中國人則有“圓熟”、“忍耐”、“無可無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揀其一似皆非積極優(yōu)秀,甚乃為消極惡性,然失其一者,似又非為真正之中國人。大多生長于歐美各國的華裔人士,雖有黃種樣貌、中國血統(tǒng),但其價值觀念、內(nèi)里品性表現(xiàn)于其行事作風當中卻是完全西式的。細究此等德性,其中可尋偏于自然之影子,模糊而矛盾多樣,卻又是無可言說的和諧。正如中國人烹飪時常說的鹽適量、水少許、火候一定,并無西人幾克、幾分、幾度之精確考究,但偏偏中國人更善于烹調(diào)且美食如許。中國人因之德性模糊而矛盾多樣,他便欲求心的地位,而不復(fù)虛勞以爭取不可達到之目的,由此便顯“圓熟”,他會循規(guī)蹈矩地行走、腳踏實地地勞務(wù),前方有旗幟鮮明,他便知那正是他該走的路,而冒險進取則少有出現(xiàn)在其頭腦中。于是,他還會了“忍耐”,因其要如虔誠教徒般行走、勞務(wù),故此他又“保守”,同時這也使其能包容任何的邊境異族,甚至神奇地吸收融匯,正如大海所能兼容并蓄紛繁雜亂之水生動植物。如此種種,似乎冥冥之中受著某種力量的牽引,中國人生就了古怪而和諧的諸多“德性”。

  如此說來,中國人之德性似又使其成為可愛又可恨之人。則對待諸如民族“劣根性”問題,實應(yīng)慎重,中華民族之綿延流長與此等“德性”休戚相關(guān),關(guān)于此等“德性”,不可否認其中確存劣等之可能,怕只怕揭其壞絮之皮便可顯其優(yōu)良之內(nèi)。正如書中所言:“有時他的祖系自尊心理占了優(yōu)越,而正當?shù)淖宰鹦睦砼c無意義的古熱,只隔著一線之差,則甚危險。有時他的羞恥本能占了優(yōu)勢,而真切的革新愿望與膚淺的摩登崇拜,又只隔著一線之差,當亦不妥。要避免此等矛盾,確乎非是輕易之工作。”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篇13

  《吾國與吾民》,共有九章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講吾民,主要介紹中國人的的精神層面,包括中國人的特征、德性、心靈和人生理想;第二部分講吾國,主要介紹中國人的生活層面,包括婦女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文學生活、藝術(shù)家生活以及生活的藝術(shù)。我最欣賞的是第一部分,林語堂先生對國民的剖析和批判頗有見解。在第二部分,他列舉出國民生活的諸多領(lǐng)域,描繪了國人生存的基本風貌,并提出“藝術(shù)與人生而為一”的美學理想,恐怕也是他想借以改善國民素質(zhì)的一個期望吧。

  林語堂先生從中國人的南北差異說起。北人粗獷勇武,南人纖細文弱;北人崇斗,南人善商。雖然南北風俗懸殊,但共同的文化是把中國人民結(jié)合為一個民族整體的基石。在鞏固中華民族持續(xù)力的文化力量中,有三條重要的紐帶:一是家族制度,二是科舉制度,三是崇拜淳樸。“家庭,是中國人文主義的標記!痹谥袊,家國一體,中國人的家族意識甚至高于種族意識!凹易逯贫鹊拇嬖,使子孫蕃育,擴大民族之量,而考試制度之施行,則選拔才智,鼓勵求學,提高民族之質(zhì)”。同時,返璞歸真的田園理想根植于一般中國人的意識之中,古人相信“越接近自然,越能保持體格上和道德上之健康狀況”。中國人推崇“清淡之幸!,這是先民對文明的一種辯證取舍,既知道文明之利益,又明白它的危險性。中國人民保留著近于兒童般淳樸的原始天性,在林語堂看來“中國在文化是年老了,而種族的生命卻還年輕”。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儒釋道思想的合一,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心靈。在塑造人格和德性方面,“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國思想的陰陽兩極,民族生命賴以活動”。當順利發(fā)皇時,中國人人都是孔教徒;失敗時,人人都是道教徒。儒家積極入世,道家消極遁世;儒家重人倫,道家任自然;在這人世的沉浮之間,中國歷代的仁人志士都在尋找一個介乎工作姿態(tài)和游戲姿態(tài)的平衡點。于是,林語堂看到中國人德性的最高理想——圓熟,可謂圓滑成熟,也可謂老于世故,此乃中國人中庸精神的最好概括。中庸,即是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林公認為,中庸之道,是華夏子民極重要的生活軌范,也是他們自名國號曰“中國”的一大原因。此外林公還看到,中國是一個世俗化的國家,從古到今之所以沒有形成像西方那樣的國教,乃是因為中國人愛悅此生,這與儒家精神的現(xiàn)實主義和重現(xiàn)世性密不可分。

  中國人不好戰(zhàn),歸功于儒道和諧的人生教育。儒家尚仁,提倡“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希望用道德之力把社會結(jié)合起來,在仁義禮信基礎(chǔ)上建立社會秩序。而道家主張清凈無為,“絕圣棄智”,回到無知無欲的狀態(tài),這樣天下便沒有利益紛爭。中國人愛好和平的民族傳統(tǒng),與西方人崇武尚斗的不安定精神相比,中國似乎顯得老成穩(wěn)重,而歐美則少壯方剛。

  中國人的和諧觀還衍生出了知足、忍耐、無可無不可與保守性的民族特質(zhì)。中國人民具有超凡的忍耐力,這既是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傳統(tǒng)美德,又是中國人慣以逆來順受、為虎作倀的愚昧與麻木。中國人自足、保守,缺少西方人強烈的開拓和冒險精神。但這種知足常樂的人生觀,卻使中國人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人生究竟有有何種意義?西方為此不斷探索卻沒能找到一個圓滿的答語,而中國的先哲早已洞察出人生的真諦。在東方哲學里,“人生的真正目的,在于樂天知命以享受樸素的生活”。在林語堂看來,“一切智識之目的,在謀求人類之幸!,即他堅信一切智識的使命,是使人不失為“人”,并善享其生存。當他看到歐美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文明對原始人性的侵蝕,看到人淪為工具的可怕異化時,他呼吁“這個世界好像需要一個宗教,……,機械為服役人而制造,非為人為服役機械而產(chǎn)生”。

  中國還是一個崇尚學識的民族,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中國傳統(tǒng)社會分為士農(nóng)工商四個等級,農(nóng)民、工匠和商人都景仰讀書人,因為他們是社會精英,賦有特權(quán)又受人禮遇。這種崇學尚智的民族傳統(tǒng),帶來了的科舉的興盛和文化的繁榮,也使中國人常受過分聰明的累,表現(xiàn)出老滑俏皮的一面。與西方人陽剛型的性格相比,林語堂獨具慧眼地看到中國人女性型的民族氣質(zhì)。中國人心性靈巧,思維方式感性、具象,依賴直覺,不好邏輯推理,這些近乎女性化的特征,形成了中國人最大的一個特點——重情理,與西方人重學理形成鮮明對比。因為女性化的民族氣質(zhì),便可以知

  道中國文學得以昌盛,成為“詩的國度”之原因;也可以知道中國人情大于事理,法制傳統(tǒng)不足之根由;還可以知道國人普遍缺乏科學之精神,自然科技遠落后于歐美,所以今日才要大力倡導“科教興國”之戰(zhàn)略。

  這便是我讀林公《吾國與吾民》的一些感觸和札記。在這本著作中,林公語言非以優(yōu)美取勝,而是閑談見長。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 篇14

  在選課的時候我和同學一起選了現(xiàn)當代文學賞析這門課程,之后又聽其他同學說這個老師是一位非常有趣同樣也是一位非常有個性的老師,因為這個緣故,在老師的作業(yè)要求下,我選擇了這部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

  林語堂先生本名叫林和樂,是福建龍溪人,他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段釃c吾民》是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的。在林語堂老先生的作品中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有《生活的藝術(shù)》《我的話》《蘇東坡傳》等等。

  《吾國與吾民》一書由稱作為《中國人》,很清楚的讓人從字面就可以理解到一些意思,另外它還有一個英文書名是“MyCountryandMyPeople”,這部書不僅僅是林語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他在西方文壇的成名作。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社會處于一種動蕩不安的局面,中國出現(xiàn)危機,中國人民慢慢的變得麻木,對于國家的發(fā)展顯得無所適從,林語堂作為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又以嶄新的理論,探究了潛在和必然的希望,斷言了中國是偉大而不會輕易分解的。在當時的中國發(fā)展之下,有許許多多的中國青年對于中國的發(fā)展闡述了諸多觀點,但是往往都是一些局限于表面的事物。而林語堂先生林語堂用一種客觀而冷靜的態(tài)度勾勒當時的中國,用含蓄的口吻道出中國人性格養(yǎng)成的歷程,是為了讓中國人了解國情,冷靜的解決問題。

  《吾國與吾民》這一本書全書共分十章,分別為中國人民、中國人之德性、中國人的心靈、人生之理想、婦女生活、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學生活、藝術(shù)家生活、生活的藝術(shù)、中日戰(zhàn)爭之我見,在每一章中都具體描寫了中國事物的發(fā)展,點點滴滴的文字中都透露了作者渴望救國,深切愛國的感情。在《中國人的性格》這一章中,林語堂先生寫出了中國的特點,他有力批判性的文字寫出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腐敗的所在,而不是官方,或許只有身處其境,才能明白林語堂的一番心思。從歷代以來,中國淪為封建社會,歷代的領(lǐng)導者很多都是消極迂腐,社會遺留下來的問題使得中國人也變得消極避世,成為侵略者眼中的羔羊,林語堂對這些社會殘留的問題都進行了分析解釋。

  在林語堂的書中可以找到這樣的一句話“我能坦白地直陳一切,因為我心目中的祖國,內(nèi)省而不疚,無愧于人。我甚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擾擔憂,因為我未嘗放棄我的希望,中國乃偉大過于她的微渺的國家,無需乎他們的粉飾。她將調(diào)整她自己,一如過去歷史上所昭示吾人者!睆倪@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林語堂先生是多么的熱愛祖國,但是他不是溺愛,而是勇于對批判,從多方面讓人們認識到真正的中國。

  而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物是人非,中國早已不是那個受侵略嚴重的社會了,中國進步了,人們的思想也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但是仔細想想,我們的社會真的是沒有暴力,沒有侵略的完美社會嗎?不是的。要想達到更高標準的要求,不僅僅是需要我們做好表面文章,更需要我們從內(nèi)在出發(fā),看了林語堂先生的這本《吾國與吾民》,我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責任感出現(xiàn)了。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吾國與吾民讀后感08-20

《吾國與吾民》讀書筆記01-29

散文片斷《吾土吾民》第二章初到姨娘家06-29

名著讀后感-讀后感04-13

讀后感說話讀后感09-23

人間詞話讀后感-讀后感01-24

《白象家族》讀后感-讀后感12-14

《管理的實踐》讀后感-讀后感12-14

《牧犬兄弟》讀后感-讀后感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