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故都的秋》賞析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xiàn)代作家、詩人郁達夫創(chuàng)作的抒情散文。此文從故都“秋晨”“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五個方面的景物,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xiàn)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故都的秋》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1、主題
“愛國”――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豆识嫉那铩诽N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jié)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xiāng)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2、手法
。1)摹繪寫情
《故都的秋》,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橫式結(jié)構(gòu)”,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xiàn)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摹繪”,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采用語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包括聲音、色彩、氣味等)生動形象地形容出來的一種修辭方式”。
首先來看“故都”一詞。在文中,以較為委婉的方式來表現(xiàn)“故都”的。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如果不是“故都”,“皇城”怎會有“破屋”“破壁腰”,這分明暗示了歷史的變遷,正是這一“破”字給作者帶來了“感覺到十分的秋意”。這些還算較為顯豁的,更為隱蔽的還表現(xiàn)在作者的“逸筆”之中。“說到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佳。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倍髡咴谶@“破壁腰”看到的就是這“藍色”的牽牛花,這是當年“皇城”的遺落,即使做了“故都”,依然不改“皇城”的氣派。再看“秋”。“早晨起來”,“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這是“清”;“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靜”,“以聲寫靜”;“故都”的人“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更是人的“清、靜”,沒有了過去的忙碌,一到秋天,只好這樣“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情感就是在這些看似“毫無深意”“瑣言碎語”中體現(xiàn)了出來。
。2)對比托情
在《故都的秋》中,起句即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接著以江南的秋作比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風而少雨”,“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只有北方才“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這就是對比。“對比”,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兩種事物之間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之間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文章就是通過這種對比,把作者對“秋的認識”“秋的情感”烘托得“飽”“透”“十足”,所以,這種對比烘托就成為了作者表達更深情感的一種手段。更為注意的是,作者為了把這種情感烘托、鋪墊得更為深沉,在首尾兩處進行照應,這一反復,情感表達就更為濃烈。尤其是南國的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與駱駝”!扒锏奈,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真是相去甚遠,這種北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更為顯著。通過這一對比,全文的情感就顯得“更上一層樓”。
。3)旁逸襯情
《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繪寫情,用對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蘊藏在胸中的情感墊高表現(xiàn)出來以外,還運用了旁逸襯情的手法!芭砸荨,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說話或?qū)懳恼聲r,有意離開主題而加以風趣幽默的插說、注釋或補充,這些插說或注釋看似畫蛇添足、無關(guān)痛癢,但卻能增強語言的情趣的一種修辭方式”。在本文中,作者一整段文字來寫古今中外文人詩人對“秋”的厚愛,認為秋在這些人的詩文中“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翱墒沁@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辈捎门砸菀r情的方法,不僅為作品情感的抒發(fā)墊上了一層臺階,使作品的情感站得更高,而且也為讀者增加了了解古今中外文人詩人對“秋”的一些共同感情的了解,“增加了語言的情趣”。
(4)設(shè)誓顯情
所謂“設(shè)誓”,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提出無法實現(xiàn)的條件來表達堅定的信念和決心的一種修辭方式。為了表達這種對“故都的秋”喜愛的強烈情感,在結(jié)尾處就采用了這一方法。“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一設(shè)誓,采用假言推理作為邏輯背景,以這種不可能的方式偏離現(xiàn)實,表達了作者喜愛“故都之秋”的濃烈情感。這一結(jié)尾,也為第一段“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是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味”作了注腳。這是作者表達情感的第三臺階。文章正是在這三層臺階的鋪墊下,情感才由晦轉(zhuǎn)明,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強烈。
3、社會評論
中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的自我生命正如那故都秋色的悲涼凄清,他對生命的感傷也正如他對故都秋意的感傷,作家的生命體驗投射在故都的秋意之中,形成了互映互照的互文性表達,雖然映入郁眼簾的秋色各有動人的神韻,但哪里的秋色都不及北平故都之秋更能與作家形成生命情緒上的默契與對應,凡是能與自己形成生命對應和無言交流的景觀,在作家心中都是最令人心動神搖的風景,都足以成為作家生命的知己和至交。只要注意到的自我生命情緒體驗以及他曾覽遍天下秋色但何以又獨鐘故都之秋,讀者就會明白《故都的秋》并非在一般層面上的寫景抒情,其“特別”之處在于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與作家的生命情感體驗形成了互文性的映照,正視這種“特別”之處,更能讓讀者抵達作家寫作的意識底蘊和作品的真境。――滕瑋
創(chuàng)作背景
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開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點精致的菜,喝點芳醇的酒,睡睡午覺,看看閑書,不愿意將行動和平時有所移易;總之是懶得動!保ㄒ杂暨_夫《住所的話》)在這二三年間,郁達夫的確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8月,寫下了《故都的秋》這篇散文。
名家評論
浙江文藝出版社原編審郁飛《關(guān)于我父親的〈故都的秋〉》:(《故都的秋》)還是編者的函索逼出來的急就章。急就之章能寫得這樣雋永而有情致,就不能不靠平日的功夫,即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體會了。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孫紹振《〈故都的秋〉:悲涼美、雅趣和俗趣》:郁達夫把秋天寫得這么有詩意,賦予它以一系列的詩意的高雅的話語,然而不時又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語進去。前面就有茅房、耗子,這里又有稀飯、饃饃、黃犬、大蟹等等。這些話語本來是缺乏詩意的。用在這充滿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諧的風險的。但是,郁達夫卻在這里構(gòu)成了和諧的統(tǒng)一情調(diào)。這是因為他的情感亮點,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為一體的。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錢理群《品一品“故都”的“秋味”》:“秋味”無疑是郁達夫這篇《故都的秋》里的“關(guān)鍵詞”。從開章第一段即提出“故都的秋味”,以后各段里不斷地重復(強調(diào)):“秋的味”,秋雨“下得有味”,文人寫得“有味”,“秋的深味”,秋的“回味”……—氣貫到底,確實讓人“回味”無窮。這本身即是郁達夫的發(fā)現(xiàn)與獨特體驗:古今中外文人多有寫“秋聲”“秋色”的,寫“秋味”即使不是“絕無”、也是“少見”的。
中國郁達夫研究會會員黃清華《〈故都的秋〉的畫面美和音樂美》: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tǒng)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shù)才華。它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射,在郁達夫大量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故都的秋》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故都的秋》賞析優(yōu)秀11-15
故都的秋賞析大全10-13
《故都的秋》課文賞析08-09
郁達夫《故都的秋》賞析05-21
郁達夫故都的秋賞析08-09
《故都的秋》情感內(nèi)蘊賞析11-09
故都的秋賞析(通用16篇)11-01
故都的秋作文07-31
故都的秋經(jīng)典教案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