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即事原文賞析

時間:2023-08-29 11:14:40 賞析 我要投稿

即事原文賞析

即事原文賞析1

  原文: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唐代]韋應(yīng)物

  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

  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

  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fēng)。

  為報洛橋游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兩岸青山夾著洛水,船順?biāo)驏|航行,東南方向洛山谷開闊,洛水與黃河相通。

  稀疏洛樹木遠在天邊隱約可見,夕陽映照在洶涌洛河水中忽暗忽明。

  想起了幾年前出現(xiàn)在伊河邊洛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霽初晴,一只孤雁在朔風(fēng)中向南方飛去。

  我要告訴在洛橋漫游洛作官洛朋友,我洛心思就像不拴系洛小船隨波逐流。

  注釋

  鞏:今河南鞏縣。洛:洛水。這里洛鞏洛,即是指鞏縣洛河注入黃河處。

  豁:大洞,此指兩山交界處洛深谷。大河:指黃河。

  依微:依稀,因距離遙遠而模煳不清洛樣子。

  亂流:指眾多洛河流。

  伊岸:伊水畔。

  橋:洛陽洛河上之天津橋。游宦侶:在外地作官洛朋友。

  扁舟:小船。

  賞析:

  首聯(lián)寫李主簿隱居的環(huán)境。他結(jié)茅隱居于淮水邊的古渡口,可以臥看淮水奔流。環(huán)境雖然清幽,但從古渡口的廢棄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復(fù)返,已暗逗下聯(lián)時不我待、人將衰老之感慨,韋詩運筆的精致細膩,于此可見一斑。

  頷聯(lián)為傳誦千古的警句,人與樹相互映襯:樹已逢秋,人焉得不老?窗里將老之人,面對著門前已衰之樹,想起歲月不居,壯志蹉跎,這將何以為懷。這中間不僅極其傳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頹的形象與凄涼的心境,也寄寓著詩人自己悵然若失的情懷,其表現(xiàn)手法真是高明之至。

  頸聯(lián)寫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落中所見到的景象。粗粗一讀,仿佛棼是隨手拈來,漫不經(jīng)心;細細品味,入深感是賦比結(jié)合,寓意深刻!昂健鼻猩钋锛竟(jié),“獨過雁”比況李即主簿的孤獨、蕭索的生活境遇;“暮莖雨”既照應(yīng)上聯(lián)之人老樹秋,又關(guān)合府下聯(lián)之夕逢歸,“遠來舟”逗引出蓉下聯(lián)的“逢歸客”。真乃細針密線、友情景交融之佳句。

  尾聯(lián)仍從李主簿這邊落筆,不說詩人遇上李主簿,而說李主簿在傍晚時遇上了一位北歸的客人,依然不忘舊情,仍然熱情接待。詩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會面以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詩外,讓讀者自己去想象了。

  通觀全篇,全從客位去描繪抒寫,詩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與感受,而將詩人主觀的感受融化在客體之中。在逢遇一類題材的作品中,是獨具一格的。

  這詩寫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興會標(biāo)舉,傳神寫意。洛水途中,詩人仿佛在賞景,實則心不在焉,沉于思慮。黃河的'開闊景象,似乎驚覺了詩人,使他豁然開通,眺望起來。然而他看到的景象,卻使他更為無奈而憂傷。遙望前景,蕭瑟渺茫:景日伊水孤村,顯示出人民經(jīng)歷過多么深重的災(zāi)難;朔風(fēng)一雁,恰似詩人只身東下赴任,知時而奮飛,濟世于無望。于是他想起了朋友們的鼓勵和期望,感到悲慨而疚愧,覺得自己終究是個無所求的無能者,濟世之情,奮斗之志,都難以實現(xiàn)。這就是此詩的景中情,畫外意。

即事原文賞析2

  原文

  《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fā)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翻譯

  五月五日的端午節(jié),你贈與了我一枝艾草。

  故去的人已看不見,新結(jié)交的朋友又在萬里之外。

  注釋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結(jié)交的'知己。

  賞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zhèn)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在詩中端午節(jié)歡愉的背后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nèi)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276年(文天祥德祐二年)出使元軍被扣,在鎮(zhèn)江逃脫后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而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即事原文賞析3

  燕居即事

  蕭條竹林院,風(fēng)雨叢蘭折。

  幽鳥林上啼,青苔人跡絕。

  燕居日已永,夏木紛成結(jié)。

  幾閣積群書,時來北窗閱。

  翻譯

  院子里的竹林一片蕭疏,蘭花也頻頻遭遇風(fēng)雨摧折。

  樹林中的鳥兒幽幽啼叫,無人來訪,地上已經(jīng)長滿青苔。

  這樣閑居的生活已經(jīng)過了很久了,不知不覺已是夏天,樹木已經(jīng)結(jié)果。

  櫥架上堆滿了書籍,我經(jīng)常過來坐在北窗邊翻看。

  注釋

  燕居:閑居。

  即事:以眼前事物為題材寫詩文。

  日已永:日已長。

  結(jié):植物結(jié)果實。

  北窗:常指隱居之人的屋窗。

  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詩當(dāng)作于公元785年(唐德宗貞元元年)夏天,這是作者閑居于滁州西澗。

  賞析

  “蕭條竹林院,風(fēng)雨叢蘭折!笔窃娙嗣鑼懙.自己幽居環(huán)境。竹、蘭都是士人喜愛的植物,士人們從它們身上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品節(jié),因而對它們有著深厚的感情。但從詩中“蕭條”、“風(fēng)雨”、“折”等字眼或許也是作者寄情于內(nèi),表明自己在官場上受到排擠,不得志。從韋應(yīng)物的生平看,他的每一次閑居都是因為受排擠、罷官,都是無奈而為之的。

  “幽鳥林上啼,青苔人跡絕!敝宦牭脴淞掷锏镍B兒啼叫,因為沒有人來拜訪,地上都已經(jīng)長滿了青苔。寫出作者居住環(huán)境的清幽和人跡罕至,少有人來。

  “燕居日已永,夏木紛成結(jié)!遍e居的日子已經(jīng)很久了,不知不覺已是夏天,樹木已經(jīng)結(jié)果。這一句是寫時間流逝,說明詩人在此居住的時間之久。

  “幾閣積群書,時來北窗閱。”燕居之地人跡罕至,但是詩人并沒有感到寂寞、沮喪。桌上、樓閣上堆滿了書籍,沒有世務(wù)的煩擾,他正可以時時來到書齋,享受閱讀的樂趣。尾聯(lián)這兩句是此詩的點睛之筆。由此返觀前六句所述,雖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處亦顯得蕭條寂寞,但詩人卻能無往而不適。此詩思想感情與《幽居》等詩一脈相承,每句都是客觀直白的描寫。然而,詩人卻在不動聲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轉(zhuǎn)換,由“蕭條”、“風(fēng)雨”悄然過渡到自適、愜意。所謂“妙在淡然不著痕跡”,正是韋應(yīng)物詩的勝境。

即事原文賞析4

  風(fēng)流子·秋郊即事

  納蘭性德〔清代〕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騷。記玉勒青絲,落花時節(jié),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雕飛處,天慘云高。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地?zé)o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譯文

  重陽節(jié)過后,平原上的草都枯萎了,黃葉在疾風(fēng)中凋落。記得春日騎馬來此踏青時,多么的意氣風(fēng)發(fā)。如今故地重游已是蕭瑟肅殺,空曠凋零。秋水映破長空,寒煙彌漫,蒼穹飛雕,一片蒼茫。人生在世,年華易逝,須及時行樂。春天過后,依舊心緒緒無聊。想想功名利祿算得了什么,不若借酒射獵,英姿勃發(fā),在夕陽下?lián)]毫潑墨那是何等暢快。

  注釋

  騷騷:秋日風(fēng)吹草木聲。

  玉勒(lè)青絲:玉飾之馬銜及馬韁繩。此代指騎馬游春。

  拾翠:拾取翠鳥羽毛作首飾。后多代指女子或女子游春踏青。寒煙如織:清寒濃郁的煙霧彌漫在四處。

  皂(zào)雕(diāo):一種黑色的大型猛禽。

  天慘(cǎn):天色昏暗不明。

  東君:司春之神。

  刬(chǎn)地:只是、依舊、照舊。

  短衣射虎:短衣,打獵的裝束。射虎,用漢李廣故事!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罚骸皬V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焙笤谠娫~中常以此形容英雄氣概、英勇豪邁。

  賞析

  上片布景,展現(xiàn)行獵的場景。謂平原革枯,黃葉騷騷。這是重陽后郊外的景象。清秋時節(jié),郊外平原,行獵的時間、地點,因此已有清楚的交代。但步入現(xiàn)場,卻引起對于另一場景的思憶。接著,“今來是”,現(xiàn)場的場景又回到眼前。上片以“枯”、“殘”、“慘”,顯示今日郊原的蕭瑟情狀,并以記憶中的“玉勒青絲”加以映襯,令今日郊原,更顯蕭瑟,為布景。

  下片說情,謂人生在世,應(yīng)當(dāng)及時行樂。此生若能夠穿著短衣,在原野打獵,到西郊的酒肆,大碗喝酒,趁著黃昏,靠著馬背,在夕陽影里,任意揮毫。下片就眼前事敘說觀感,即就“短衣射虎”,表達詞人的人生觀感。

  全詞情調(diào)悲壯,意境沉雄,藝術(shù)上似已達化境。詞人使用了黃、青、翠、碧、紅、皂、慘、白等多種反差比較大的顏色,使詞境絢麗,色感豐富。于秋景、獵事中穿插拾翠女子的青春形象,可謂神來之筆,猶如東坡筆下有小喬,稼軒詞中有紅襟翠袖,而又比這二者更富活力與詩意美,故她又是一種象征,以下闋中的“東君”稱之,并不為過。這樣寫,使全詞剛而有柔,直而有媚,可代表豪放詞的.一格。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慷慨激烈的壯懷和傷春悲秋、憶昔懷舊的情緒,并抒發(fā)了歲月空老、平生不得志的身世之嘆。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guān)聯(lián)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jīng)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fēng)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备挥谝饩,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即事原文賞析5

  問荊溪溪上人家,為甚人家,不種梅花?老樹支門,荒蒲繞岸,苦竹圈笆。寺無僧狐貍樣瓦,官無事烏鼠當(dāng)衙。白水黃沙,倚遍欄干,數(shù)盡啼鴉。

  譯文

  我問荊溪岸邊的人家,你們是什么人家,怎么不種植梅花呢?他們用老樹支撐著大門,荒蕪的蒲草長滿了水岸。他們用細瘦的竹棍圈出籬笆。小廟的神明不靈驗,狐貍在瓦上跳騰;當(dāng)官的不管事,讓烏鴉和老鼠滿衙門跑。溪水白茫茫的,岸上滿是黃沙。我倚遍一處處欄桿,一只只數(shù)盡了那亂叫的烏鴉。

  注釋

  折桂令:曲牌名,又名《蟾宮曲》、《天香引》。

  荊溪:水名,在江蘇省宜興縣,因靠近荊南山而得名。

  為甚人家:是什么樣的人家。

  老樹支門:用枯樹支撐門,化用陸游詩:“空房終夜無燈下,斷木支門睡到明!

  圈笆:圈起的籬笆。

  樣瓦:戲耍瓦塊。

  烏鼠當(dāng)衙:烏鴉和老鼠坐了衙門。

  賞析

  前六句作者詢問溪上人家為何不種梅花以及眼前荒涼景象。曲一開始,作者不直寫荒涼景象。卻巧設(shè)問句,問荊溪溪上人家為何不種梅花。梅花盛開于冬日,故知作者至荊溪邊乃在寒冬時節(jié)。更重要的是,梅花花枝俏麗,笑傲霜雪,是美好的化身,是品格高潔的象征。作者在《水仙子·尋梅》中曾抒寫過他對梅花的酷愛。因此,這一問,既表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也說明他對現(xiàn)實的不滿。表面上看,作者的責(zé)問仿佛是針對荊溪溪上人家的,其實不然。那言外之意仿佛是荊溪溪上的人家在說:不是我們不種,而是顧不上,請看我們是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之中。就這樣,它很自然地起到了為下面寫荒涼景象的引導(dǎo)作用。這樣的起始非常別致而富于啟發(fā)。接著,作者便描寫了荊溪溪上人家及其周圍的環(huán)境!袄蠘渲чT”、“苦竹圈笆”,說明房舍的簡陋;“荒蒲繞岸”,說明環(huán)境的荒涼。這樣貧窮的荊溪溪上人家沒有心思去種梅花。從表面上看,它是作者在自問自答,實際上卻可以認為是代答,是在描寫荒涼的景象中表現(xiàn)荊溪人民,也就是廣大貧困的江南人民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末五句作者再言荊溪所見以及內(nèi)心的感受。“寺無僧狐貍樣瓦,官無事烏鼠當(dāng)衙。白水黃沙,倚遍欄干,數(shù)盡啼鴉!边@是作者就其在荊溪上所見進一步所寫,可見景象是何等荒涼。字里行間,其諷刺意味又是何等強烈。大元統(tǒng)治下的黑暗社會,就是一座“無僧”的“寺”。這座“無僧”的“寺”就是那些“狐貍”的安樂窩,那些“當(dāng)衙”的官老爺們,就是“鳥鼠”之類,而“鳥鼠”又何能“當(dāng)衙”。作者把矛頭直接指向?qū)m府,揭露元朝統(tǒng)治者的暴虐、昏庸和腐敗,是使人民貧窮、大地一片荒涼的根本原因。面對眼前這一切,作者一個人久久地憑欄眺望:遠處,“白水黃沙”,看不見一點綠色,沒有一點生氣。近處,雖日已黃昏,但荊溪人家的.屋頂上卻不見縷縷炊煙,只有歸巢寒鴉的啼叫打破了這黃昏的死一般的寂靜。于是,他一只一只地數(shù)著,直到把歸鴉的數(shù)目數(shù)完為止。結(jié)末對荊溪黃昏景色的描寫,作者處處流露出凄涼、憂傷、憤懣的心情。不然,作者不會把欄干倚遍把啼鴉數(shù)盡。這一“倚”一“數(shù)”,正說明他孤寂太甚、惆悵太重、憂傷太深。托物寓情,一個“啼”字,既是鴉啼,也是“倚遍欄干”的作者內(nèi)心極度悲涼的曲折反映,其中也包含著對“狐貍樣瓦”、“鳥鼠當(dāng)衙”的憤懣不平。

  這首小令所描寫的荊溪荒涼景象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它是元朝統(tǒng)治下的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在民族壓迫和官僚地主壓榨下被賤稱為“南人”的江南人民的窮困生活,表現(xiàn)了作者對“狐貍樣瓦”“鳥鼠當(dāng)衙”的黑暗現(xiàn)實的痛恨。作者對官府的抨擊是直接而大膽的,文筆是尖刻而辛辣的。從文藝上看,全曲語言質(zhì)樸而又辣味十足。描寫荊溪的荒涼景象,首、中、尾一以貫之。首尾含蓄而別致。中間則諷意深刻。陶宗儀《輟耕錄》在引述喬吉作樂府六字法后說:“大概起要美麗,中要浩蕩,結(jié)要響亮。尤其在首尾貫穿,意思清新。”喬吉此曲,可謂得之矣。

即事原文賞析6

  原文:

  復(fù)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fēng)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鑒賞:

  詩的起筆即化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點明主題,并以感情急切、激憤的「情何極」、「氣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壯激越的基調(diào),表達出作者誓滅清人,恢復(fù)明朝的強烈愛國情感。接下來由情入景,寫道:雄勁的風(fēng)中,傳來軍中清遠的號角聲;血紅的落日里,飄動著鮮艷明亮的戰(zhàn)旗。我穿著素白的喪服,決心為國雪恥,為父報仇;駕著堅固的戰(zhàn)船,在煙波浩渺的太湖里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這壯闊的景色,托出了作者雪恥復(fù)國,生死決戰(zhàn)的.激烈情懷!末尾通過胡笳聲聲,月色清冷,滿城凄涼的景象描寫,帶給人無限的悲慘和凄涼。

  詩之一三聯(lián)直抒抗敵復(fù)國之志,二四聯(lián)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的連環(huán)映帶、交綜流走的氣韻,最便于表達詩人內(nèi)心的郁郁不平之氣和銘心刻骨的家國之恨。而「一片月臨城」的以景結(jié)情,更使詩意開闊,思入微茫,仿佛可見詩人的復(fù)國之志和家國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間。

即事原文賞析7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 金朝

  元好問

  其一

  翠被匆匆見執(zhí)鞭,戴盆郁郁夢瞻天。

  只知河朔歸銅馬,又說臺城墮紙鳶。

  血肉正應(yīng)皇極數(shù),衣冠不及廣明年。

  何時真得攜家去,萬里秋風(fēng)一釣船。

  其二

  慘澹龍蛇日斗爭,干戈直欲盡生靈。

  高原出水山河改,戰(zhàn)地風(fēng)來草木腥。

  精衛(wèi)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誰在?莫擬分軍下井陘。

  其三

  郁郁圍城度兩年,愁腸饑火日相煎。

  焦頭無客知移突,曳足何人與共船。

  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

  西南三月音書絕,落日孤云望眼穿。

  其四

  萬里荊襄入戰(zhàn)塵,汴州門外即荊榛。

  蛟龍豈是池中物?蟣虱空悲地上臣。

  喬木他年懷故國,野煙何處望行人?

  秋風(fēng)不用吹華發(fā),滄海橫流要此身。

  其五

  五云宮闕露盤秋,銀漢無聲桂樹稠。

  復(fù)道漸看連上苑,戈船仍擬下?lián)P州。

  曲中青冢傳新怨,夢里華胥失舊游。

  去去江南庾開府,鳳凰樓畔莫回頭。

即事原文賞析8

  寒翠飛崖壁,塵囂此地分。

  鶴行松徑雨,僧倚石闌云。

  竹色溪陰見,梅香岸曲聞。

  山翁邀客飲,閑話總成文。

  創(chuàng)作背景

  周權(quán)早年不得志,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游京師,受知于翰林學(xué)士袁桷,薦為館職,未獲批準(zhǔn)。后回江南,專心詞章,此詩可能就作于此期間。

  譯文

  長在懸崖峭壁的青松像騰空而起的蛟龍,與喧囂繁鬧的塵世分成了兩個世界。

  仙鶴在著雨的松徑里緩緩行走,僧人倚在石欄邊目送著天上的流云。

  在清溪的南邊,竹影搖曳,曲折的溪水邊傳來陣陣梅花的幽香。

  山村里的老人邀請我去做客,談?wù)摰氖桥c世道無關(guān),一些平平常常的生活話語。

  注釋

  寒翠:指松柏一類樹木,這里喻指瀑流。

  塵囂(xiāo):塵世的紛擾、喧囂。

  石闌(lán):欄桿狀的巖石。

  溪陰:溪的南岸。

  閑話:指與世道無關(guān)、與人事無關(guān),只是一些平平常常的生活話語。

  賞析

  詩的首聯(lián)寫山村與世隔絕,一塵不染。頷聯(lián)寫野鶴僧人,超然物外。頸聯(lián)寫竹樹梅花,秀麗清香。尾聯(lián)寫人物,志趣相投。全詩語言優(yōu)美,意境幽深。表現(xiàn)了作者鄙薄世俗,甘居林泉的思想感情。

  詩的一二句寫出山村與世隔絕,不染紅塵的清雅幽深。“翠”而日“寒”,可見是松柏一類歲寒不凋、象征高潔之士的樹木。一個“飛”字,化靜為動,續(xù)以“崖壁”,極顯松柏天矯如龍,身處懸崖峭壁而更傲岸挺拔的風(fēng)姿。這“寒翠”之木,自然也是詩人耿介人格的自我寫照。在山崖之外,便是塵囂鄙偽之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今日脫彼人此,真有“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的欣悅。

  三四句續(xù)寫山村中所見之景,表現(xiàn)一種悠然自得的蕭散情趣。鶴緩行曲徑而不飛,動中有靜;僧倚石欄目注流云,靜中亦有動。“松徑雨”之“雨”,未必是實寫,極可能是用王維《山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意,狀山林之蒼翠欲滴!吧性啤眲t令人想到杜牧《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閑愛孤云靜愛僧”一語。而“石闌”亦可以推斷是天然形成的欄桿狀山巖。

  “竹色溪陰見,梅香岸曲聞”一聯(lián),清麗優(yōu)美,活色生香,王維、孟浩然“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的佳句,可謂嗣響有人。所以顧嗣立《元詩選·周權(quán)小傳》說“衡之句法,實多可觀”,并舉此聯(lián)及其他一些句子為證。清溪南修竹曳疏影,曲岸后梅花傳暗香,加之鶴行其下之松林,歲寒三友全都萃集詩中,令人生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之感。

  最后二句,從景物轉(zhuǎn)到山村中的.主人與客人!吧轿獭笨赡苁请[居巖林的高士畸人,也可能是躬耕山村的淳樸老農(nóng),不管是哪種人,不管他們僻居深山是有意還是無意,在詩人心目中,他們都是歸真返樸的體道者。他們邀請偶入此中、賦性與之相近的詩人飲酒,不須談什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不須談什么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這平凡閑話,便是世間至文,斐然成章。一個“總”字是全詩唯一的虛字,卻最實在地表達了詩人企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返樸歸真的情愫?梢韵胂,詩人會像陶淵明那樣與山翁一醉方休,吟出“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元詩多以唐人為宗,是對宋詩的反撥,所以頗有風(fēng)神秀朗之作,此詩便是學(xué)唐而深有所得者。

即事原文賞析9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翻譯

  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注釋

  登高:古時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習(xí)俗。

  更:再。

  舉觴:舉杯。觴,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遭此兩重陽:古時重陽節(jié)有采菊宴賞的習(xí)俗。重陽后一日宴賞為小重陽。菊花兩遇飲宴,兩遭采摘,故有遭此兩重陽之言。

  賞析

  這首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fā)自己惋惜之情。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nèi)連續(xù)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fā)問:菊花為什么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chuàng)?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jié)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xù)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fā)現(xiàn)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nèi)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nèi)涵卻十分深沉。主要表現(xiàn)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jié)日里所引發(fā)的憂傷情緒。

  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詩作于唐代宗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是在秋重陽節(jié)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過一次當(dāng)涂(今安徽當(dāng)涂)龍山,并作了首《九日龍山飲》,這屬于第二次登上宴賞,故作者感嘆菊花連續(xù)兩天遭到采摘,聯(lián)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chuàng)。

即事原文賞析10

  原文:

  上京即事五首·其四

  元代:薩都剌

  紫塞風(fēng)高弓力強,王孫走馬獵沙場。

  呼鷹腰箭歸來晚,馬上倒懸雙白狼。

  譯文:

  紫塞風(fēng)高弓力強,王孫走馬獵沙場。

  塞外風(fēng)疾挽弓的力量又猛又強,王孫們飛馬游獵在沙場上。

  呼鷹腰箭歸來晚,馬上倒懸雙白狼。

  呼喚著雕鷹掛著腰箭很晚才歸來,只見馬背上倒掛著一對白狼。

  注釋:

  紫塞(sài)風(fēng)高弓力強,王孫走馬獵沙場。

  紫塞:北方邊塞。弓力:挽弓的`力量。

  呼鷹腰箭歸來晚,馬上倒懸雙白狼。

  賞析:

  這首詩是寫狩獵的情況。秋風(fēng)勁吹,牧草枯黃,逐圍打獵的季節(jié)到了。王孫貴族帶著勁弓,騎著駿馬,馳騁在浩瀚無垠的草原上。晚上,吆喝著鷹兒,歸來馬上懸掛著獵獲的野獸。

  這首詩采取了平鋪直敘的手法,不寫打獵所注重的斬獲、追逐等熱點,只是淡淡說去,令讀者自然感受到那刀響弓鳴、馬蹄飛揚的熱鬧場面。

即事原文賞析11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翻譯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又到了,人們的心里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郊外微風(fēng)拂柳一片蔥翠一片。

  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注釋

  帝里:京都。

  茗:茶。按,飲茶之風(fēng),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時尚不多見。

  賞析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diào)。清明節(jié),唐人有游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fēng)俗,往往傾城而出。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說點染,是因為是作者并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動靜結(jié)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著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處,甬路上傳來了一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一輛車,它們到哪里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一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著,“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轉(zhuǎn)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馬車上,順著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fù)蘇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一片新綠。群鶯自由自在地翱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一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溫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并未“漸入佳境”,筆鋒一轉(zhuǎn),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一動一靜,兩個鏡頭浦,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癡癡地追憶什么,繼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飲而盡,嘆口氣又呆呆坐出神。這里的孤寂、愁思,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種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么,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艱辛難挨,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個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 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于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jié)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

  創(chuàng)作背景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長安,應(yīng)考進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

即事原文賞析12

  弊廬在郭外,素產(chǎn)唯田園。

  左右林野曠,不聞朝市喧。

  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

  書取幽棲事,將尋靜者論。

  翻譯

  簡陋的房舍在城外,先人的薄產(chǎn)只有田園。

  周圍林茂田野廣闊,不聞城市中車馬聲喧。

  釣魚人垂竿在北澗,樵夫的歌聲飛入南軒。

  詩成但言隱居情事,還請高人賢士來評談。

  注釋

  素:舊的。

  產(chǎn):一作“業(yè)”。

  朝:又作“城”。

  靜者:指跳出塵世的出家人,這里指皎上人。

  將:又作“還”。

  論:又作“言”。

  賞析

  皎上人,僧人名皎,生平未詳。從詩中均內(nèi)容看,二人以前交往并不多。詩題為“即事”,是就自已在澗南園的生活情景加以描述。詩首二句為全詩描述的概括。正因在“郭外”,才有“左右林野曠,不聞城市喧”的開闊幽靜;正因“素業(yè)唯田園”,才有“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的田園樂趣。這些都寫得極自然,沒有其他詩寫幽居時流露出的孤寂情調(diào)。結(jié)尾點出書贈皎上人,表達自己淡泊的心志。

  此詩為孟浩然在故里所作,詩中描寫了作者居住地的.開闊幽靜,表現(xiàn)出田園生活的樂趣,表達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全詩寫得極為自然,沒有其他詩寫幽居時流露出的孤寂情調(diào)。

即事原文賞析13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古詩簡介

  這首《暮春即事》是宋代學(xué)者葉采的詩作,是寫古時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一、二句表現(xiàn)書房的寧靜,三、四句表明自己專心讀書,因此,春天過去了許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動、楊花入硯的驚擾中,才曉得已是暮春時節(jié)。語言平易,景物生動貼切,開頭兩句對仗得也很自然,增強了喜悅的氣氛。

  翻譯

  屋頂上兩只麻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點點楊花飄入屋內(nèi)。落到硯池中。我靜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會,依然潛心地讀著《周易》,不曉得春天過去了多少時間。

  注釋

 、偻呷福涸谖萃呱匣顒拥镍B雀。行書案:瓦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

 、邳c點楊花入硯池:點點楊花飄入室內(nèi),落在硯池里。

  ③周易:儒家經(jīng)典著作。

  賞析

  這首《暮春即事》,是寫古時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十分寧靜的書室,垂柳飛絮的季節(jié),春風(fēng)嬌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沒人,幾只麻雀兒悠閑自在地漫步在書桌上,柳絮輕盈地隨風(fēng)飄落,賴在硯臺上不肯動彈,竟然無人拂拭。書室的寧靜是由動態(tài)的畫面表現(xiàn)出來的。這里感覺不到人的影響。不然,麻雀不能閑步書案,柳絮那得安臥硯臺。這是以動襯靜的反襯手法。書室里其實有人,那是詩人,“閑坐小窗讀《周易》”。然而,書室卻寧靜得似乎沒有人的存在,看來書室的一切動靜同詩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這本書上呢。書室的寧靜正襯托出詩人的寧靜。

  結(jié)句“不知春去幾多時”是推進一層的寫法,拓展了全詩的時間容量。詩句描寫的是眼前之景,表現(xiàn)的卻是一春之事,花開花落純?nèi)巫匀,詩人未曾留意,何嘗動心。進一步表現(xiàn)了詩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然而,這只是這首詩的.表層意思。

  “閑坐小窗讀《周易》”,《周易》的哲學(xué)思想是理學(xué)的理論基礎(chǔ),詩人通過這一細節(jié),不著痕跡地透露了全詩的主旨。當(dāng)詩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學(xué)世界中的時候,內(nèi)心世界一片從容,一片自然和樂,世間萬物都不能進入他的意識。詩人表現(xiàn)的是他的理學(xué)涵養(yǎng)功夫。

即事原文賞析14

  原文: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譯文

  在屋瓦上活動的兩只麻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點點楊花飄入屋內(nèi),落到硯池中。

  我靜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會,依然潛心地讀著《周易》,不知道春天過去了多久。

  注釋

  瓦雀:在屋瓦上活動的鳥雀。

  行書案:瓦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

  周易:儒家經(jīng)典著作。

  賞析:

  這首詩是寫古時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一、二句表現(xiàn)書房的寧靜,三、四句表明自己專心讀書,因此,春天過去了許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動、楊花入硯的驚擾中,才曉得已是暮春時節(jié)。語言平易,景物生動貼切,開頭兩句對仗得也很自然,增強了喜悅的氣氛。

  一二句“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十分寧靜的書室,垂柳飛絮的季節(jié),春風(fēng)嬌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沒人,幾只麻雀兒悠閑自在地漫步在書桌上,柳絮輕盈地隨風(fēng)飄落,賴在硯臺上不肯動彈,竟然無人拂拭。書室的寧靜是由動態(tài)的畫面表現(xiàn)出來的。這里感覺不到人的影響。不然,麻雀不能閑步書案,柳絮那得安臥硯臺。這是以動襯靜的反襯手法。

  書室里其實有人,那是詩人,“閑坐小窗讀《周易》”。然而,書室卻寧靜得似乎沒有人的存在,看來書室的`一切動靜同詩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這本書上呢。書室的寧靜正襯托出詩人的寧靜。

  結(jié)句“不知春去幾多時”是推進一層的寫法,拓展了全詩的時間容量。詩句描寫的是眼前之景,表現(xiàn)的卻是一春之事,花開花落純?nèi)巫匀唬娙宋丛粢猓螄L動心。進一步表現(xiàn)了詩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比欢,這只是這首詩的表層意思。

  “閑坐小窗讀《周易》”,《周易》的哲學(xué)思想是理學(xué)的理論基礎(chǔ),詩人通過這一細節(jié),不著痕跡地透露了全詩的主旨。當(dāng)詩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學(xué)世界中的時候,內(nèi)心世界一片從容,一片自然和樂,世間萬物都不能進入他的意識。詩人表現(xiàn)的是他的理學(xué)涵養(yǎng)功夫。

即事原文賞析15

  原文:

  紫塞風(fēng)高弓力強,王孫走馬獵沙場。

  呼鷹腰箭歸來晚,馬上倒懸雙白狼。

  譯文

  塞外風(fēng)疾挽弓的力量又猛又強,王孫們飛馬游獵在沙場上。

  呼喚著雕鷹掛著腰箭很晚才歸來,只見馬背上倒掛著一對白狼。

  注釋

  紫塞:北方邊塞。

  弓力:挽弓的力量。

  賞析:

  [創(chuàng)作背景]元朝統(tǒng)一中國之后,定今北京為大都,以在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的開平府為上都,每年夏天移駕上都。薩都剌在元順帝統(tǒng)治元年赴上都公干,即目所見,寫下了這組優(yōu)美清新的詩篇。

  [內(nèi)容評析]這首詩寫的是狩獵的情況。秋風(fēng)勁吹,牧草枯黃,逐圍打獵的季節(jié)到來了。王孫貴族帶著勁弓,騎著駿馬,馳騁在浩瀚無限的草原上。晚上,吆喝著鷹兒歸來,馬上懸掛著捕獲的.野獸。

  狩獵是邊塞詩的主題之一。這首詩采取了平鋪直敘的手法,不寫打獵所注重的斬獲、追逐等熱點,只是淡淡說去,令人自然感受到那刀響弓鳴,馬蹄飛揚的熱鬧場面。

  提起邊塞詩,人們總會想到唐代,想到邊塞詩派的代表岑參和高適。唐代的邊塞詩,主要寫戰(zhàn)爭,抒發(fā)戰(zhàn)死沙場,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或批判窮兵黷武「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的悲慘和不合理;描寫邊塞奇特的風(fēng)光與少數(shù)民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到了元代,邊塞的涵義起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的邊塞,已經(jīng)成了接近首都的畿輔地區(qū):昔日邊塞詩中與之爭戰(zhàn)的敵人,也已成了全中國的主宰。于是,邊塞詩的主旋律已經(jīng)不是寫戰(zhàn)爭、離別哀怨,而轉(zhuǎn)向?qū)懞推剑瑢懮衬L(fēng)光,草原春色,寫這片遼闊土地上奇特美麗的自然和人民的習(xí)俗。

【即事原文賞析】相關(guān)文章:

上京即事原文及賞析07-16

《鐘山即事》原文及賞析09-26

清明即事原文賞析08-25

清明即事原文及賞析08-25

即事原文注釋及賞析08-12

鐘山即事原文及賞析10-15

鐘山即事 原文及賞析10-18

溪居即事原文及賞析03-02

郊行即事原文及賞析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