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譯及作品賞析

時間:2024-11-12 09:01:43 文圣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譯及作品賞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孟子的散文作品。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譯及作品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翻譯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啊。

  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如果戰(zhàn)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篇文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出身于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后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泵献臃磳娌(zhàn)爭,他認為戰(zhàn)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tǒng)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彼J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qū)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

  作品賞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運用否定排比句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這一觀點。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釋

  ⑴[天時]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

 、芠地利]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

 、荹人和]作戰(zhàn)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萚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蒣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蔥環(huán)]包圍。

 、薣池]護城河。

 、蘙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⑼[委]放棄;[去]離開。

 、蝃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其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譯及作品賞析】相關文章:

項脊軒志原文翻譯和作品賞析11-25

艾青的作品賞析07-25

劉憲的作品及翻譯08-16

《時間》作品賞析05-24

顧城的作品賞析12-08

《登高》作品閱讀及對照翻譯07-02

《謀攻》作品及對照翻譯08-26

《書憤》作品及對照翻譯07-11

《龍移》作品賞析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