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山石》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4-12 15:10:21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山石》原文、翻譯及賞析

《山石》原文、翻譯及賞析1

  作品原文

  山石

  韓愈

  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靰?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詞句注釋

  ⑴山石:這是取詩的首句開頭二字為題,乃舊詩標題的常見用法,它與詩的內(nèi)容無關。

  ⑵犖(luò)確:指山石險峻不平的樣子。行徑:行下次的路徑。微:狹窄。

  ⑶蝙蝠:哺乳動物,夜間在空中飛翔,捕食蚊、蛾等。這是寫山寺黃昏的景象并點明到寺的時間。

  ⑷升堂:進入寺中廳堂。階:廳堂前的臺階。新雨:剛下過的雨。

 、蓷d子:常綠灌水,夏季開白花,香氣濃郁。這兩句說,進入廳堂后坐在臺階上,這剛下過的一場雨水該有多么充足;那吸飽了雨水的芭蕉葉子更加碩大,而挺立枝頭的梔子花苞也顯得特別肥壯。詩人熱情地贊美了這山野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

 、史甬嫞寒嫷姆甬嬒。

  ⑺。阂老。:,看不清楚。一作“稀少”解。所見。杭瓷僖姷暮卯嫛_@兩句說,和尚告訴我說,古壁上面的佛像很好,并拿來燈火觀看,尚能依稀可見。

 、讨茫汗。羹(gēng):菜湯。這里是泛指菜蔬。

 、褪杓c(lì):糙米飯。這里是指簡單的飯食。飽我饑:給我充饑。

 、伟傧x絕:一切蟲鳴聲都沒有了。

  ⑾清月:清朗的月光。出嶺:指清月從山嶺那邊升上來。夜深月出,說明這是下弦月。扉(fēi):門。光入扉:指月光穿過門戶,照時室內(nèi)。

  ⑿無道路:指因晨霧迷茫,不辨道路,隨意步行的意思。

  ⒀出入高下:指進進出出于高高低低的山谷徑路的意思。霏:氛霧。窮煙霏:空盡云霧,即走遍了云遮霧繞的山徑。

 、疑郊t澗碧:即山花紅艷、澗水清碧。紛:繁盛。爛漫:光彩四射的樣子。

 、訖溃╨ì):同“櫟”,落葉喬木。木圍:形容樹干非常粗大。兩手合抱一周稱一圍。

  ⒃當流:對著流水。赤足踏澗石:是說對著流水就打起赤腳,踏著澗中石頭淌水而過。

  ⒄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說的山中賞心樂事。

 、志质壕惺蛔杂傻囊馑。靰(jī):馬韁繩。這里作動詞用,比喻受人牽制、束縛。

  ⒆吾黨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幾個朋友。

 、匕驳茫涸跄堋2桓鼩w:不再回去了,表示對官場的厭棄。

  白話譯文

  山石崢嶸險峭,山路狹窄像羊腸,蝙蝠穿飛的黃昏,來到這座廟堂。

  登上廟堂坐臺階,剛下透雨一場,經(jīng)雨芭蕉枝粗葉大,山梔更肥壯。

  僧人告訴我說,古壁佛畫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為我鋪好床席,又準備米飯菜湯,飯菜雖粗糙,卻夠填飽我的饑腸。

  夜深清靜好睡覺,百蟲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頭,清輝瀉入門窗。

  天明我獨自離去,無法辨清路向,出入霧靄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蹌。

  山花鮮紅澗水碧綠,光澤又艷繁,時見松櫟粗大十圍,郁郁又蒼蒼。

  遇到澗流當?shù),光著腳板踏石淌,水聲激激風飄飄,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應自得其樂,何必受到約束,宛若被套上馬韁?

  唉呀,我那幾個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還不再返回故鄉(xiāng)?

  創(chuàng)作背景

  《山石》的寫作時間歷代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寫于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韓愈離徐州去洛陽的途中。當時作者所游的是洛陽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興、侯喜、尉遲汾。

  作品鑒賞

  題目“山石”不是本要專門抒發(fā)的內(nèi)容,而是取首句的頭兩個字而已。這是一首記游詩,按時間地點依次寫來,全詩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芭蕉葉大梔子肥”,寫黃昏到寺所見景色。“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首句寫寺外山石的錯雜不平,道路的狹窄崎嶇;次句寫古寺的荒涼陳舊,到黃昏時眾多的蝙蝠竄上飛下,紛紛攘攘。僅此兩句,就把整個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突現(xiàn)出來,使人如臨其境。以下兩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見階下景物:芭蕉葉子闊大,梔子果實肥碩,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讀之令人頓覺精神爽快。

  第二部分從“僧言古壁佛畫好”至“清月出嶺光入扉”,寫入寺后一夜的情景。這里一部分先寫僧人的熱情招待,先是主動地向客人介紹古壁佛畫,興致勃勃地擎著蠟燭引著客人前去觀看。“稀”字既道出壁畫的珍貴,也生動地顯露出詩人的驚喜之情。接著寫僧人的殷勤鋪床置飯,“疏糲亦足飽我饑”,一見僧人生活的簡樸,二見詩人對僧家招待的滿意之情。后兩句寫夜深入睡,“百蟲絕”從反面襯托出深山古廟蟲鳴之盛,直到夜深之后才鳴聲漸息!扒逶鲁鰩X光入扉”,很有李白“床前明月光”詩句的意境,使人有無限靜寂之感。

  第三部分從“天明獨去無道路”至“水聲激激風吹衣”,寫晨去的路上所見所感。雨后的深山,晨霧繚繞,曲徑縈回,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難行。一個“窮”字,寫出詩人奔出霧區(qū)的.喜悅。接下去描繪脫離霧區(qū),在一片晴朗中所見到的秀麗山景:峭崖上紅花一片,山澗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壯的松、櫪樹時時躍入眼簾!皶r見”二字看似平常,實有精確的含意,它表明這些松、櫪樹不是長在一處的,而是詩人在行進中時時見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開,使讀者的意念像跟著詩人行走似的一路領略山中風情。下兩句寫新雨后的山澗,水流橫溢,激濺奔瀉,致使詩人脫去鞋子,提起褲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進。山風陣陣,牽衣動裳,使人有賞不盡的山、水、風、石的樂趣。這里景色豐富,境地清幽。所以詩寫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段。

  第四部分從“人生如此自可樂”到最后,是抒寫情懷。韓愈在長期的官場生活中,陟黜升沉,身不由己,滿腔的憤懣不平,郁積難抒。故對眼前這種自由自在,不受人挾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樂和滿足。從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來過這種清心適意的生活。這種痛恨官場、追求自由的思想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

  這首詩看似平凡,實際有較高的藝術成就。突出的特點是巧妙地運用了賦體中“鋪采摛文”的手法。所謂賦體的“鋪采摛文”,就不是一般地敘事狀物,而是在記敘的過程中興會淋漓地、鋪揚蹈厲地狀寫事物,繪景抒情,使之物相盡形,達到輾轉生發(fā)的藝術效果!渡绞吩姳闶侨绱恕o論是開頭部分的黃昏到寺,還是其后的歇寺、離寺,先后按時間推移,把在這一段時間中的所做所為、所見所聞、交待得清清楚楚。而這些事都是日常的平凡之事(像入寺、坐階、看畫、鋪床、睡覺、晨起登程等);客觀之景(像大石、蝙蝠、芭蕉、梔子、月光、晨霧、山花、澗水、松櫪等)就像一篇記事的日記一般,沒什么奇特之處。然而詩人卻在這些無甚奇特的事物中,洋溢著真摯之情,狀寫出美妙之景,從而生發(fā)出無限的詩意。如“黃昏到寺蝙蝠飛”,雖是一個很普通的現(xiàn)象,也無雕飾的詞語,但卻十分有力地烘托出深山古寺在黃昏中的氣氛,使人如見古寺之荒涼,環(huán)境之沉寂。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一種美妙的詩意。再如“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又是一幅多么優(yōu)美的圖畫。水聲激激,風扯衣衫,一位赤足的人在溪流中上下小心踏石過流,其神其態(tài),其情其趣,使人對這幅充滿詩意的“山澗行”的圖畫,產(chǎn)生無限生趣。這就是詩人“鋪采摛文”筆法所升華出的功力。

  這首詩為傳統(tǒng)的紀游詩開拓了新領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記的特點,按照行程的順序逐層敘寫游蹤。然而卻不像記流水賬那樣呆板乏味,其表現(xiàn)手法是巧妙的。此詩雖說是逐層敘寫,仍經(jīng)過嚴格的選擇和經(jīng)心的提煉。如從“黃昏到寺”到就寢之前,實際上的所經(jīng)所見所聞所感當然很多,但攝入鏡頭的,卻只有“蝙蝠飛”、“芭蕉葉大梔子肥”、寺僧陪看壁畫和“鋪床拂席置羹飯”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為這體現(xiàn)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為人靰”的幕僚生活相對照,使詩人萌發(fā)了歸耕或歸隱的念頭,是結尾“主題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據(jù)。關于夜宿和早行,所攝者也只是最能體現(xiàn)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鏡頭,同樣是結尾的主題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據(jù)。

  再說,按行程順序敘寫,也就是按時間順序敘寫,時間不同,天氣的陰晴和光線的強弱也不同。這篇詩的突出特點,就在于詩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時間、特定天氣里所呈現(xiàn)的不同光感、不同濕度和不同色調(diào)。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剛經(jīng)過雨水的滋潤和洗滌;這才寫主人公于蒼茫暮色中贊賞“芭蕉葉大梔子肥”,而那芭蕉葉和梔子花也就帶著它們在雨后日暮之時所特有的光感、濕度和色調(diào)呈現(xiàn)出來。寫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兒。寫朝景,新奇而多變。因為他不是寫一般的朝景,而是寫山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獨去無道路”一句,總括了山中雨霽,地面潮濕,黎明之時,濃霧彌漫的特點,然后用“出入高下窮煙霏”一句,畫出了霧中早行圖!盁燊奔取案F”,陽光普照,就看見澗水經(jīng)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經(jīng)雨而更紅更亮。于是用“山紅澗碧”加以概括。山紅而澗碧,紅碧相輝映,色彩已很明麗。但由于詩人敏銳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陽照耀下的山花、澗水所特有的光感、濕度和色調(diào),因而感到光用“紅”、“碧”還很不夠,又用“紛爛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紅澗碧”的美景表現(xiàn)得鮮艷奪目。

  后世影響

  這篇詩,極受后人重視,影響深遠。蘇軾與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誦《山石》,慨然知其所以樂,因而依照原韻,作詩抒懷。他還寫過一首七絕:“犖確何人似退之,意行無路欲從誰?宿云解駁晨光漏,獨見山紅澗碧詩!保ā锻鯐x卿所藏著色山二首》其二)詩意、詞語,都從《山石》化出。金代元好問的《中州集》壬集第九《擬栩先生王中立傳》說:“予嘗從先生學,問作詩究竟當如何?先生舉秦少游《春雨》詩為證,并云:此詩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葉大梔子肥之句校之,則《春雨》為婦人語矣!笨梢姶嗽姎鈩蒎賱牛L格壯美,一直為后人所稱道。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州)人。因其常據(jù)郡望自稱昌黎韓愈,故后世稱之為韓昌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先后為節(jié)度使推官、監(jiān)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在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在文學上主張文以載道,其散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并稱“韓柳”。詩與孟郊并稱“韓孟”。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山石》原文、翻譯及賞析2

  山石

  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翻譯

  山石崢嶸險峭,山路狹窄像羊腸,蝙蝠穿飛的黃昏,來到這座廟堂。

  登上廟堂坐臺階,剛下透雨一場,經(jīng)雨芭蕉枝粗葉大,山梔更肥壯。

  僧人告訴我說,古壁佛畫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為我鋪好床席,又準備米飯菜湯,飯菜雖粗糙,卻夠填飽我的饑腸。

  夜深清靜好睡覺,百蟲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頭,清輝瀉入門窗。

  天明我獨自離去,無法辨清路向,出入霧靄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蹌。

  山花鮮紅澗水碧綠,光澤又艷繁,時見松櫟粗大十圍,郁郁又蒼蒼。

  遇到澗流當?shù),光著腳板踏石淌,水聲激激風飄飄,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應自得其樂,何必受到約束,宛若被套上馬韁?

  唉呀,我那幾個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還不再返回故鄉(xiāng)?

  注釋

  山石:這是取詩的首句開頭三字為 題,乃舊詩標題的常見用法,它與詩的內(nèi)容無關。

  犖確:指山石險峻不平的樣子。

  行徑:行下次的路徑。

  微:狹窄。

  蝙蝠:哺 乳動物,夜間在空中飛翔,捕食蚊、蛾等。這是寫山寺黃昏的景象并點明到寺的時間。

  升堂:進入寺中廳堂。

  階:廳堂前的臺階。

  新雨:剛下過的雨。

  梔子:常綠灌水,夏季開白花,香氣濃郁。這兩句說,進入廳堂后坐在臺階上,這剛下過的一場雨水該有多么充足;那吸飽了雨水的芭蕉葉子更加碩大,而挺立枝頭 的梔子花苞也顯得特別肥壯。

  佛畫:畫的佛畫像。

  。阂老,模糊,看不清楚。一作“稀少”解。所見

  。杭瓷僖姷暮卯。

  置:供。

  羹:菜湯。這里是泛指菜 蔬。

  疏糲:糙米飯。這里是指簡單的飯食。

  飽我饑:給我充饑。

  百蟲絕:一切蟲鳴聲都沒有了。

  清月:清朗的月光。

  出嶺:指清 月從山嶺那邊升上來。

  扉:門。

  光入扉:指月光穿過門戶,照時室內(nèi)。

  無道路:指因晨霧迷茫,不辨道路,隨意 步行的意思。

  出入高下:指進進出出于高高低低的山谷徑路意思。

  霏:氛霧。

  窮煙霏:空盡云霧,即走遍了云遮霧繞的山徑。

  山紅澗:即山花紅 艷、澗水清碧。

  紛:繁盛。

  爛漫:光彩四射的樣子。

  櫪:同“櫟”,落葉喬木。

  木圍:形容樹干非常粗大。兩手合抱一周稱一圍。

  當流:對著流水。

  赤足踏澗石:是說對著流水就打起赤腳,踏著澗中石頭淌水而過。

  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說的山中賞心樂事。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

  靰:馬的韁繩。這里作動詞用,即牢籠、控制的意思。

  吾黨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幾個朋友。

  安得:怎能。

  不更歸:不再回去了,表示對官場的厭棄。

  鑒賞

  寫作手法

  詩以開頭“山石”二字為題,卻并不是歌詠山石,而是一篇敘寫游蹤的詩。這詩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傳統(tǒng)的游記文的寫法,按照行程的順序,敘寫從“黃昏到寺”、“夜深靜臥”到“天明獨去”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是一篇詩體的山水游記。在韓愈以前,記游詩一般都是截取某一側面,選取某一重點,因景抒情。汲取游記散文的特點,詳記游蹤,而又詩意盎然,《山石》是有獨創(chuàng)性的。

  按照時間順序依次記述游蹤,很容易弄成流水賬。詩人手段高明,他象電影攝影師選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動,攝影機在后面推、拉、搖、跟,一個畫面接著一個畫面,在讀者眼前出現(xiàn)。每一畫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構成獨特的意境。全詩主要記游山寺,一開頭,只用“山石犖確行徑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險峻的山石,狹窄的山路,都隨著詩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換形。這一句沒有寫人,但第二句“黃昏到寺蝙蝠飛”中的“到寺”二字,就補寫了人,那就是來游的詩人。而且,說第一句沒寫人,那只是說沒有明寫;實際上,那山石的犖確和行徑的細微,都是主人公從那里經(jīng)過時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過這些主觀感受的反映,表現(xiàn)他在經(jīng)過了一段艱苦的翻山越嶺,黃昏之時,才到了山寺!包S昏”,是很難變成可見可感的清晰畫面的。他巧妙地選取了一個“蝙蝠飛”的鏡頭,讓那只有在黃昏之時才會出現(xiàn)的蝙蝠在寺院里盤旋,就立刻把詩中主人公和山寺,統(tǒng)統(tǒng)籠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黃昏到寺”,當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現(xiàn)了主人公“升堂”的鏡頭。主人公是來游覽的,游興很濃,“升堂”之后,立刻退出來坐在堂前的臺階上,欣賞那院子里的花木,“芭蕉葉大梔子肥”的畫面,也就跟著展開。因為下過一場透雨,芭蕉的葉顯得更大更綠,梔子花開得更盛更香更豐美!按蟆焙汀胺省保@是很尋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葉和梔子花上,特別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葉和梔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觀景物的特征,增強了形象的鮮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贊美它們。

  時間在流逝,梔子花、芭蕉葉終于隱沒于夜幕之中。于是熱情的僧人便湊過來助興,夸耀寺里的“古壁佛畫好”,并拿來火把,領客人去觀看。這當兒,菜飯已經(jīng)擺上了,床也鋪好了,連席子都拂拭干凈了。寺僧的殷勤,賓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體現(xiàn)!笆杓c亦足飽我饑”一句,圖畫性當然不夠鮮明,但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與結尾的“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相照應,又說明主人公游山,已經(jīng)費了很多時間,走了不少路,因而餓得很。

  寫夜宿只用了兩句!耙股铎o臥百蟲絕”,表現(xiàn)了山寺之夜的清幽。“夜深”而百蟲之聲始“絕”,那么在“夜深”之前,百蟲自然在各獻特技,合奏夜鳴曲,主人公也在欣賞夜鳴曲。正象“鳥鳴山更幽”一樣,山寺之夜,百蟲合奏夜鳴曲,就比萬籟俱寂還顯得幽靜,而靜臥細聽百蟲合奏的主人公,也自然萬慮俱消,心境也空前清靜。夜深了,百蟲絕響了,接踵而來的則是“清月出嶺光入扉”,主人公又興致勃勃地隔窗賞月了。他剛才靜臥細聽百蟲鳴叫的神態(tài),也在“清月出嶺光入扉”的一剎那顯現(xiàn)于讀者眼前。

  作者所游的是洛陽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興、侯喜、尉遲汾,時間是公元801年(唐德宗貞元十七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日。農(nóng)諺有云:“二十一、二、三,月出雞叫喚!笨梢娫娭兴f的“光入扉”的“清月”,乃是下弦月,她爬出山嶺,照進窗扉,已經(jīng)鳴叫頭遍了。主人公再欣賞一陣,就該天亮了。寫夜宿只兩句,卻不僅展現(xiàn)出幾個有聲有色的畫面,表現(xiàn)了主人公徹夜未睡,陶醉于山中夜景的情懷,而且水到渠成,為下面寫離寺早行作好了過渡!疤烀鳌币韵铝,寫離寺早行,跟著時間的推移和主人公的邁步向前,畫面上的光、色、景物在不斷變換,引人入勝!疤烀鳘毴o道路”,“無道路”指天剛破曉,霧氣很濃,看不清道路,所以接下去,就是“出入高下窮煙霏”的鏡頭。主人公“天明”出發(fā),眼前是一片“煙霏”的世界,不管是山的高處還是低處,全都浮動著蒙蒙霧氣。在濃霧中摸索前進,出于高處,入于低處,出于低處,又入于高處,時高時低,時低時高。此情此境,正是饒有詩味,富于畫意的。煙霏既盡,朝陽熠耀,畫面頓時增加亮度,“山紅澗碧紛爛漫”的奇景就闖入主人公的眼簾。而“時見松櫪皆十圍”,既為那“山紅澗碧紛爛漫”的畫面添景增色,又表明主人公在繼續(xù)前行。他穿行于松櫟樹叢之中,清風拂衣,泉聲淙淙,清淺的澗水十分可愛。于是他赤著一雙腳,涉過山澗,讓清涼的澗水從足背上流淌,整個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了。

  詩寫到下山為止,游蹤所及,逐次以畫面展現(xiàn),像旅游紀錄影片,隨著游人的前進,一個個有聲有色有人有景的鏡頭不斷轉換。結尾四句,總結全詩,所以姑且叫做“主題歌”。“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經(jīng)歷,然后用“自可樂”加以肯定。后面的三句詩,以“為人靰”的幕僚生活作反襯,表現(xiàn)了對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無限向往,從而強化了全詩的藝術魅力。

  這首詩為傳統(tǒng)的紀游詩開拓了新領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記的特點,按照行程的順序逐層敘寫游蹤。然而卻不象記流水賬那樣呆板乏味,其表現(xiàn)手法是巧妙的。此詩雖說是逐層敘寫,仍經(jīng)過嚴格的選擇和經(jīng)心的提煉。如從“黃昏到寺”到就寢之前,實際上的所經(jīng)所見所聞所感當然很多,但攝入鏡頭的,卻只有“蝙蝠飛”、“芭蕉葉大梔子肥”、寺僧陪看壁畫和“鋪床拂席置羹飯”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為這體現(xiàn)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為人?”的幕僚生活相對照,使詩人萌發(fā)了歸耕或歸隱的念頭,是結尾“主題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據(jù)。關于夜宿和早行,所攝者也只是最能體現(xiàn)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鏡頭,同樣是結尾的主題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據(jù)。

  再說,按行程順序敘寫,也就是按時間順序敘寫,時間不同,天氣的陰晴和光線的強弱也不同。這篇詩的突出特點,就在于詩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時間、特定天氣里所呈現(xiàn)的不同光感、不同濕度和不同色調(diào)。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剛經(jīng)過雨水的滋潤和洗滌;這才寫主人公于蒼茫暮色中贊賞“芭蕉葉大梔子肥”,而那芭蕉葉和梔子花也就帶著它們在雨后日暮之時所特有的光感、濕度和色調(diào),呈現(xiàn)于讀者眼前。寫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兒。寫朝景,新奇而多變。因為他不是寫一般的朝景,而是寫山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獨去無道路”一句,總括了山中雨霽,地面潮濕,黎明之時,濃霧彌漫的特點,然后用“出入高下窮煙霏”一句,畫出了霧中早行圖!盁燊奔取案F”,陽光普照,就看見澗水經(jīng)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經(jīng)雨而更紅更亮。于是用“山紅澗碧”加以概括。山紅而澗碧,紅碧相輝映,色彩已很明麗。但由于詩人敏銳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陽照耀下的山花、澗水所特有的光感、濕度和色調(diào),因而感到光用“紅”、“碧”還很不夠,又用“紛爛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紅澗碧”的美景表現(xiàn)得鮮艷奪目。

  評價

  這篇詩,極受后人重視,影響深遠。蘇軾與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誦《山石》,慨然知其所以樂,因而依照原韻,作詩抒懷。他還寫過一首七絕:“犖確何人似退之,意行無路欲從誰?宿云解駁晨光漏,獨見山紅澗碧詩!痹娨、詞語,都從《山石》化出。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云:“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彼摹吨兄菁啡杉诰牛〝M栩先生王中立傳)說:“予嘗從先生學,問作詩究竟當如何?先生舉秦少游《春雨》詩為證,并云:此詩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葉大梔子肥之句校之,則《春雨》為婦人語矣!笨梢姶嗽姎鈩蒎賱,風格壯美,一直為后人所稱道。

  賞析

  題目“山石”不是本要專門抒發(fā)的內(nèi)容,而是取首句的頭兩個字而已。這是一首記游詩,按時間地點依次寫來,全詩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芭蕉葉大梔子肥”,寫黃昏到寺所見景色!吧绞癄未_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首句寫寺外山石的錯雜不平,道路的狹窄崎嶇;次句寫古寺的荒涼陳舊,到黃昏時眾多的蝙蝠竄上飛下,紛紛攘攘。僅此兩句,就把整個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突現(xiàn)出來,使人如臨其境。以下兩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見階下景物:芭蕉葉子闊大,梔子果實肥碩,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讀之令人頓覺精神爽快。

  第二部分從“僧言古壁佛畫好”至“清月出嶺光入扉”,寫入寺后一夜的情景。這里一部分先寫僧人的熱情招待,先是主動地向客人介紹古壁佛畫,興致勃勃地擎著蠟燭引著客人前去觀看!跋 弊旨鹊莱霰诋嫷恼滟F,也生動地顯露出詩人的驚喜之情。接著寫僧人的殷勤鋪床置飯,“疏糲亦足飽我饑”,一見僧人生活的簡樸,二見詩人對僧家招待的滿意之情。后兩句寫夜深入睡,“百蟲絕”從反面襯托出深山古廟蟲鳴之盛,直到夜深之后才鳴聲漸息。“清月出嶺光入扉”,很有李白“床前明月光”詩句的意境,使人有無限靜寂之感。

  第三部分從“天明獨去無道路”至“水聲激激風吹衣”,寫晨去的路上所見所感。雨后的深山,晨霧繚繞,曲徑縈回,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難行。一個“窮”字,寫出詩人奔出霧區(qū)的喜悅。接下去描繪脫離霧區(qū),在一片晴朗中所見到的秀麗山景:峭崖上紅花一片,山澗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壯的松、櫪樹時時躍入眼簾!皶r見”二字看似平常,實有精確的含意,它表明這些松、櫪樹不是長在一處的,而是詩人在行進中時時見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開,使讀者的'意念像跟著詩人行走似的一路領略山中風情。下兩句寫新雨后的山澗,水流橫溢,激濺奔瀉,致使詩人脫去鞋子,提起褲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進。山風陣陣,牽衣動裳,使人有賞不盡的山、水、風、石的樂趣。這里景色豐富,境地清幽。所以詩寫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段。

  第四部分從“人生如此自可樂”到最后,是抒寫情懷。韓愈在長期的官場生活中,陟黜升沉,身不由己,滿腔的憤懣不平,郁積難抒。故對眼前這種自由自在,不受人挾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樂和滿足。從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來過這種清心適意的生活。這種痛恨官場、追求自由的思想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

  這首詩看似平凡,實際有較高的藝術成就。突出的特點是巧妙地運用了賦體中“鋪采摛文”的手法。所謂賦體的“鋪采摛文”,就不是一般地敘事狀物,而是在記敘的過程中興會淋漓地、鋪揚蹈厲地狀寫事物,繪景抒情,使之物相盡形,達到輾轉生發(fā)的藝術效果!渡绞吩姳闶侨绱。無論是開頭部分的黃昏到寺,還是其后的歇寺、離寺,先后按時間推移,把在這一段時間中的所做所為、所見所聞、交待得清清楚楚。而這些事都是日常的平凡之事(像入寺、坐階、看畫、鋪床、睡覺、晨起登程等);客觀之景(像大石、蝙蝠、芭蕉、梔子、月光、晨霧、山花、澗水、松櫪等)就像一篇記事的日記一般,沒什么奇特之處。然而詩人卻在這些無甚奇特的事物中,洋溢著真摯之情,狀寫出美妙之景,從而生發(fā)出無限的詩意。如“黃昏到寺蝙蝠飛”,雖是一個很普通的現(xiàn)象,也無雕飾的詞語,但卻十分有力地烘托出深山古寺在黃昏中的氣氛,使人如見古寺之荒涼,環(huán)境之沉寂。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一種美妙的詩意。再如“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又是一幅多么優(yōu)美的圖畫。水聲激激,風扯衣衫,一位赤足的人在溪流中上下小心踏石過流,其神其態(tài),其情其趣,使人對這幅充滿詩意的“山澗行”的圖畫,產(chǎn)生無限生趣。這就是詩人“鋪采摛文”筆法所升華出的功力。

  這首詩為傳統(tǒng)的紀游詩開拓了新領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記的特點,按照行程的順序逐層敘寫游蹤。然而卻不像記流水賬那樣呆板乏味,其表現(xiàn)手法是巧妙的。此詩雖說是逐層敘寫,仍經(jīng)過嚴格的選擇和經(jīng)心的提煉。如從“黃昏到寺”到就寢之前,實際上的所經(jīng)所見所聞所感當然很多,但攝入鏡頭的,卻只有“蝙蝠飛”、“芭蕉葉大梔子肥”、寺僧陪看壁畫和“鋪床拂席置羹飯”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為這體現(xiàn)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為人靰”的幕僚生活相對照,使詩人萌發(fā)了歸耕或歸隱的念頭,是結尾“主題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據(jù)。關于夜宿和早行,所攝者也只是最能體現(xiàn)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鏡頭,同樣是結尾的主題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據(jù)。

  再說,按行程順序敘寫,也就是按時間順序敘寫,時間不同,天氣的陰晴和光線的強弱也不同。這篇詩的突出特點,就在于詩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時間、特定天氣里所呈現(xiàn)的不同光感、不同濕度和不同色調(diào)。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剛經(jīng)過雨水的滋潤和洗滌;這才寫主人公于蒼茫暮色中贊賞“芭蕉葉大梔子肥”,而那芭蕉葉和梔子花也就帶著它們在雨后日暮之時所特有的光感、濕度和色調(diào)呈現(xiàn)出來。寫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兒。寫朝景,新奇而多變。因為他不是寫一般的朝景,而是寫山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獨去無道路”一句,總括了山中雨霽,地面潮濕,黎明之時,濃霧彌漫的特點,然后用“出入高下窮煙霏”一句,畫出了霧中早行圖。“煙霏”既“窮”,陽光普照,就看見澗水經(jīng)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經(jīng)雨而更紅更亮。于是用“山紅澗碧”加以概括。山紅而澗碧,紅碧相輝映,色彩已很明麗。但由于詩人敏銳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陽照耀下的山花、澗水所特有的光感、濕度和色調(diào),因而感到光用“紅”、“碧”還很不夠,又用“紛爛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紅澗碧”的美景表現(xiàn)得鮮艷奪目。

  創(chuàng)作背景

  《山石》的寫作時間歷代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寫于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韓愈離徐州去洛陽的途中。當時作者所游的是洛陽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興、侯喜、尉遲汾。

《山石》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山石

  朝代:唐朝

  作者:韓愈

  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蹋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山石崢嶸險峭,山路狹窄像羊腸,

  蝙蝠穿飛的黃昏,來到這座廟堂。

  登上廟堂坐臺階,剛下透雨一場,

  經(jīng)雨芭蕉枝粗葉大,山梔更肥壯。

  僧人告訴我說,古壁佛畫真堂皇,

  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為我鋪好床席,又準備米飯菜湯,

  飯菜雖粗糙,卻夠填飽我的饑腸。

  夜深清靜好睡覺,百蟲停止吵嚷,

  明月爬上了山頭,清輝瀉入門窗。

  天明我獨自離去,無法辨清路向,

  出入霧靄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蹌。

  山花鮮紅澗水碧綠,光澤又艷繁,

  時見松櫟粗大十圍,郁郁又蒼蒼。

  遇到澗流當?shù),光著腳板踏石淌,

  水聲激激風飄飄,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應自得其樂,

  何必受到約束,宛若被套上馬韁?

  唉呀,我那幾個情投意合的伙伴,

  怎么能到年老,還不再返回故鄉(xiāng)?

  注釋

 。1)山石:這是取詩的首句開頭三字為題,乃舊詩標題的常見用法,它與詩的內(nèi)容無關。

 。2)犖確(luò què洛卻):指山石險峻不平的樣子。行徑:行下次的路徑。微:狹窄。

 。3)蝙蝠:哺乳動物,夜間在空中飛翔,捕食蚊、蛾等。這是寫山寺黃昏的景象并點明到寺的時間。

 。4)升堂:進入寺中廳堂。階:廳堂前的臺階。新雨:剛下過的雨。

 。5)梔子:常綠灌水,夏季開白花,香氣濃郁。這兩句說,進入廳堂后坐在臺階上,這剛下過的一場雨水該有多么充足;那吸飽了雨水的芭蕉葉子更加碩大,而挺立枝頭的梔子花苞也顯得特別肥壯。詩人熱情地贊美了這山野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

 。6)佛畫:畫的佛畫像。

 。7)。阂老。:,看不清楚。一作“稀少”解。所見。杭瓷僖姷暮卯嫛_@兩句說,和尚告訴我說,古壁上面的佛像很好,并拿來燈火觀看,尚能依稀可見。

 。8)置:供。羹(gēng耕):菜湯。這里是泛指菜蔬。

 。9)疏糲(lì歷):糙米飯。這里是指簡單的飯食。飽我饑:給我充饑。

  (10)百蟲絕:一切蟲鳴聲都沒有了。

 。11)清月:清朗的月光。出嶺:指清月從山嶺那邊升上來。夜深月出,說明這是下弦月。扉(fei非):門。光入扉:指月光穿過門戶,照時室內(nèi)。

 。12)無道路:指因晨霧迷茫,不辨道路,隨意步行的意思。

 。13)出入高下:指進進出出于高高低低的山谷徑路意思。霏:氛霧。窮煙霏:空盡云霧,即走遍了云遮霧繞的山徑。

 。14)山紅澗:即山花紅艷、澗水清碧。紛:繁盛。爛漫:光彩四射的樣子。

 。15)櫪(lì歷):同“櫟”,落葉喬木。木圍:形容樹干非常粗大。兩手合抱一周稱一圍。

 。16)當流:對著流水。赤足踏澗石:是說對著流水就打起赤腳,踏著澗中石頭淌水而過。

  (17)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說的山中賞心樂事。

 。18)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靰(jī基):馬的韁繩。這里作動詞用,即牢籠、控制的意思。

 。19)吾黨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幾個朋友。

 。20)安得:怎能。不更歸:不再回去了,表示對官場的厭棄。

  賞析:

  寫作手法

  詩以開頭“山石”二字為題,卻并不是歌詠山石,而是一篇敘寫游蹤的詩。這詩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傳統(tǒng)的游記文的寫法,按照行程的順序,敘寫從“黃昏到寺”、“夜深靜臥”到“天明獨去”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是一篇詩體的山水游記。在韓愈以前,記游詩一般都是截取某一側面,選取某一重點,因景抒情。汲取游記散文的特點,詳記游蹤,而又詩意盎然,《山石》是有獨創(chuàng)性的。

  按照時間順序依次記述游蹤,很容易弄成流水賬。詩人手段高明,他象電影攝影師選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動,攝影機在后面推、拉、搖、跟,一個畫面接著一個畫面,在讀者眼前出現(xiàn)。每一畫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構成獨特的意境。全詩主要記游山寺,一開頭,只用“山石犖確行徑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險峻的山石,狹窄的山路,都隨著詩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換形。這一句沒有寫人,但第二句“黃昏到寺蝙蝠飛”中的“到寺”二字,就補寫了人,那就是來游的詩人。而且,說第一句沒寫人,那只是說沒有明寫;實際上,那山石的犖確和行徑的細微,都是主人公從那里經(jīng)過時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過這些主觀感受的反映,表現(xiàn)他在經(jīng)過了一段艱苦的翻山越嶺,黃昏之時,才到了山寺!包S昏”,是很難變成可見可感的清晰畫面的。他巧妙地選取了一個“蝙蝠飛”的鏡頭,讓那只有在黃昏之時才會出現(xiàn)的蝙蝠在寺院里盤旋,就立刻把詩中主人公和山寺,統(tǒng)統(tǒng)籠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包S昏到寺”,當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現(xiàn)了主人公“升堂”的鏡頭。主人公是來游覽的,游興很濃,“升堂”之后,立刻退出來坐在堂前的臺階上,欣賞那院子里的花木,“芭蕉葉大梔子肥”的畫面,也就跟著展開。因為下過一場透雨,芭蕉的葉顯得更大更綠,梔子花開得更盛更香更豐美!按蟆焙汀胺省保@是很尋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葉和梔子花上,特別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葉和梔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觀景物的特征,增強了形象的鮮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贊美它們。

  時間在流逝,梔子花、芭蕉葉終于隱沒于夜幕之中。于是熱情的僧人便湊過來助興,夸耀寺里的“古壁佛畫好”,并拿來火把,領客人去觀看。這當兒,菜飯已經(jīng)擺上了,床也鋪好了,連席子都拂拭干凈了。寺僧的殷勤,賓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體現(xiàn)!笆杓c亦足飽我饑”一句,圖畫性當然不夠鮮明,但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與結尾的“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相照應,又說明主人公游山,已經(jīng)費了很多時間,走了不少路,因而餓得很。

  寫夜宿只用了兩句!耙股铎o臥百蟲絕”,表現(xiàn)了山寺之夜的清幽。“夜深”而百蟲之聲始“絕”,那么在“夜深”之前,百蟲自然在各獻特技,合奏夜鳴曲,主人公也在欣賞夜鳴曲。正象“鳥鳴山更幽”一樣,山寺之夜,百蟲合奏夜鳴曲,就比萬籟俱寂還顯得幽靜,而靜臥細聽百蟲合奏的主人公,也自然萬慮俱消,心境也空前清靜。夜深了,百蟲絕響了,接踵而來的則是“清月出嶺光入扉”,主人公又興致勃勃地隔窗賞月了。他剛才靜臥細聽百蟲鳴叫的神態(tài),也在“清月出嶺光入扉”的一剎那顯現(xiàn)于讀者眼前。

  作者所游的是洛陽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興、侯喜、尉遲汾,時間是公元801年(唐德宗貞元十七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日。農(nóng)諺有云:“二十一、二、三,月出雞叫喚!笨梢娫娭兴f的“光入扉”的“清月”,乃是下弦月,她爬出山嶺,照進窗扉,已經(jīng)鳴叫頭遍了。主人公再欣賞一陣,就該天亮了。寫夜宿只兩句,卻不僅展現(xiàn)出幾個有聲有色的.畫面,表現(xiàn)了主人公徹夜未睡,陶醉于山中夜景的情懷,而且水到渠成,為下面寫離寺早行作好了過渡!疤烀鳌币韵铝,寫離寺早行,跟著時間的推移和主人公的邁步向前,畫面上的光、色、景物在不斷變換,引人入勝!疤烀鳘毴o道路”,“無道路”指天剛破曉,霧氣很濃,看不清道路,所以接下去,就是“出入高下窮煙霏”的鏡頭。主人公“天明”出發(fā),眼前是一片“煙霏”的世界,不管是山的高處還是低處,全都浮動著蒙蒙霧氣。在濃霧中摸索前進,出于高處,入于低處,出于低處,又入于高處,時高時低,時低時高。此情此境,正是饒有詩味,富于畫意的。煙霏既盡,朝陽熠耀,畫面頓時增加亮度,“山紅澗碧紛爛漫”的奇景就闖入主人公的眼簾。而“時見松櫪皆十圍”,既為那“山紅澗碧紛爛漫”的畫面添景增色,又表明主人公在繼續(xù)前行。他穿行于松櫟樹叢之中,清風拂衣,泉聲淙淙,清淺的澗水十分可愛。于是他赤著一雙腳,涉過山澗,讓清涼的澗水從足背上流淌,整個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了。

  詩寫到下山為止,游蹤所及,逐次以畫面展現(xiàn),像旅游紀錄影片,隨著游人的前進,一個個有聲有色有人有景的鏡頭不斷轉換。結尾四句,總結全詩,所以姑且叫做“主題歌”!叭松绱恕,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經(jīng)歷,然后用“自可樂”加以肯定。后面的三句詩,以“為人靰”的幕僚生活作反襯,表現(xiàn)了對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無限向往,從而強化了全詩的藝術魅力。

  這首詩為傳統(tǒng)的紀游詩開拓了新領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記的特點,按照行程的順序逐層敘寫游蹤。然而卻不象記流水賬那樣呆板乏味,其表現(xiàn)手法是巧妙的。此詩雖說是逐層敘寫,仍經(jīng)過嚴格的選擇和經(jīng)心的提煉。如從“黃昏到寺”到就寢之前,實際上的所經(jīng)所見所聞所感當然很多,但攝入鏡頭的,卻只有“蝙蝠飛”、“芭蕉葉大梔子肥”、寺僧陪看壁畫和“鋪床拂席置羹飯”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為這體現(xiàn)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為人?”的幕僚生活相對照,使詩人萌發(fā)了歸耕或歸隱的念頭,是結尾“主題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據(jù)。關于夜宿和早行,所攝者也只是最能體現(xiàn)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鏡頭,同樣是結尾的主題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據(jù)。

  再說,按行程順序敘寫,也就是按時間順序敘寫,時間不同,天氣的陰晴和光線的強弱也不同。這篇詩的突出特點,就在于詩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時間、特定天氣里所呈現(xiàn)的不同光感、不同濕度和不同色調(diào)。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剛經(jīng)過雨水的滋潤和洗滌;這才寫主人公于蒼茫暮色中贊賞“芭蕉葉大梔子肥”,而那芭蕉葉和梔子花也就帶著它們在雨后日暮之時所特有的光感、濕度和色調(diào),呈現(xiàn)于讀者眼前。寫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兒。寫朝景,新奇而多變。因為他不是寫一般的朝景,而是寫山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獨去無道路”一句,總括了山中雨霽,地面潮濕,黎明之時,濃霧彌漫的特點,然后用“出入高下窮煙霏”一句,畫出了霧中早行圖!盁燊奔取案F”,陽光普照,就看見澗水經(jīng)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經(jīng)雨而更紅更亮。于是用“山紅澗碧”加以概括。山紅而澗碧,紅碧相輝映,色彩已很明麗。但由于詩人敏銳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陽照耀下的山花、澗水所特有的光感、濕度和色調(diào),因而感到光用“紅”、“碧”還很不夠,又用“紛爛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紅澗碧”的美景表現(xiàn)得鮮艷奪目。

  評價

  這篇詩,極受后人重視,影響深遠。蘇軾與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誦《山石》,慨然知其所以樂,因而依照原韻,作詩抒懷。他還寫過一首七絕:“犖確何人似退之,意行無路欲從誰?宿云解駁晨光漏,獨見山紅澗碧詩!痹娨、詞語,都從《山石》化出。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云:“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他的《中州集》壬集第九(擬栩先生王中立傳)說:“予嘗從先生學,問作詩究竟當如何?先生舉秦少游《春雨》詩為證,并云:此詩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葉大梔子肥之句校之,則《春雨》為婦人語矣!笨梢姶嗽姎鈩蒎賱,風格壯美,一直為后人所稱道。

【《山石》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山石的原文03-10

墨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4-24

對酒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小至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賣炭翁原文翻譯賞析12-17

紅梅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不見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螽斯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小至原文,翻譯,賞析12-17

墨梅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