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時間:2024-04-21 16:58:33 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 我要投稿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篇1

  中秋節(jié)的由來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短茣ぬ谟洝酚涊d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秋節(jié)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jié)的傳說

  小故事之一---丑女無鹽拜月

  丑女無鹽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人,芳名鐘離春。相傳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之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一年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無鹽正在拜月,齊宣王偶然看到月光下的無鹽,覺得她美麗出眾,風姿超群,便立她為王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小故事之二---玄宗漫游月宮

  在唐朝,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宮的傳說了。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wèi)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zhuǎn)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小故事之三——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他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有一次,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逄蒙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危急之時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自己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逄蒙早已逃走,后羿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小故事之四---吳剛折桂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小故事之五---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jié)的意義

  1、秋收的喜悅

  八月十五的月亮圓又圓,而且中秋節(jié)最常見的食品就是月餅,它也代表了秋收的果實,讓人們享受節(jié)日里的親情,而且在民間會有饋送月餅的習俗,這樣融洽親友和鄰里的關系,然后商家會生產(chǎn)出各類的月餅,讓廣大的消費者食用,而且中秋也讓瓜果豐收,讓人們感受到豐收的喜悅。

  2、團圓慶賀

  團圓慶賀是中秋節(jié)俗的主旨。月圓是我們生活的目標,團圓是中國人追求的生活境界。而中秋節(jié)也預示著團圓,在這一天,與家人賞著同一輪圓月,如果是遠離故土的人們,也會寄托對家鄉(xiāng)團圓的向往和親人的思念。如果能夠回到家的,通過舉杯仰天慶祝,月圓人圓花好,事順業(yè)順家興。

  3、中秋節(jié)定為秋季長假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節(jié)俗豐富,貼近人民生活的本性,體現(xiàn)人與自然協(xié)調(diào)的理念,中秋節(jié)是全球華人共享的傳統(tǒng)大節(jié),也是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而且在國際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這個時候會放秋季小長假,讓家人團圓,一起來品嘗秋天豐收的成果,這對于社會的良性運行、經(jīng)濟活動的開展,都有著現(xiàn)實的積極意義。

  4、增添時代發(fā)展的新習俗

  中秋節(jié)在傳承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斷裂,隨著不斷的置換和更新,又被社會民眾增添了新的風俗內(nèi)容,比如在城市里可以舉辦賞月茶會,給社區(qū)民群創(chuàng)造交流的機會和氣氛,以融洽社區(qū)鄰里關系。還可以舉辦一些燈會和詩會,讓民眾享受到豐收的喜悅之情。

  中秋節(jié)的習俗

  吃月餅

  中秋節(jié)最廣的傳統(tǒng)風俗就是中秋節(jié)吃月餅,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霸嘛灐币辉~,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jié)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賞月

  在中秋節(jié)之夜,除了吃月餅,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抖Y記》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祭月

  中秋節(jié)祭月,是我國古代重要祭禮之一!抖Y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痹谥艹弁跤写悍旨廊、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祭月逐漸流傳到民間,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飲桂花酒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宋代詩人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边@首詩寫的就是中秋節(jié)觀潮的風俗。

  博餅

  中秋節(jié)博餅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是閩南地區(qū)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tǒng)活動。傳說是鄭成功屯兵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命部將洪旭發(fā)明的。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托,其中尤以廈門地區(qū)為甚。所以,閩南人總是對中秋節(jié)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jié),大中秋”的說法。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nèi)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shù)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而在江南地區(qū)民間有在中秋節(jié)晚上制燈船的習俗,然后把做好的船燈放于水中,流向遠方,同時也寄托著人們美好的祝福。

  走月

  走月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但走月是中秋之夜必須做的一個風俗活動。在古時候,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jié)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以寓月圓人亦圓之意,直至深夜方散。另外,在古時候,走月還有添丁之寓意。但凡沒有生兒子的已婚婦女,在中秋節(jié)的晚上,都要去游夫子廟,隨后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供兔兒爺

  在古時候,家家戶戶過中秋節(jié)請兔兒爺是一個傳統(tǒng),就如同過年放炮一樣。請回的兔兒爺要擺在顯眼的桌上,稱玉兔為“兔兒爺”、“兔奶奶”。并且會用瓜果菜豆供奉玉兔,酬謝它帶給人間的福祉,希望“兔兒爺”能保佑全家平安健康。到了清代,兔兒爺?shù)墓δ芤延杉涝罗D(zhuǎn)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如今,我們很少能在市面上見到兔兒爺,一般是作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里出售。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

  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jié)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zhàn)斗。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拜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玩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篇2

  中秋節(jié)的由來

  1、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先秦西漢的儒家經(jīng)典《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發(fā)展到后來,貴族官吏、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遂漸漸傳到民間。

  2、源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中國自古是農(nóng)耕民族,而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尤其到了八月中秋,正式各種農(nóng)作物、果蔬陸續(xù)成熟的時候,人們?yōu)榱藨c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即秋天的中間這天作為節(jié)日,所以中秋節(jié)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3、月餅說

  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jié)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yè)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gòu)思,成功發(fā)明月餅,并廣發(fā)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衍生出中秋節(jié)慶。

  中秋節(jié)傳說故事

  中秋傳說之一——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jié)的養(yǎng)生原則

  1、食養(yǎng)

  秋季氣候稍涼,空氣中普遍缺乏水氣,食養(yǎng)應以妨燥攝陰,滋腎潤肺,在飲食上,以少量椒、蔥、韭菜、蒜等辛散食物,配合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梨、鴨肉、乳品等柔潤食品。至于老人,還可以多吃一些米粥來益胃生津。

  2、形養(yǎng):多喝水、早睡早起

  秋天的氣候干燥,很易感到口干舌燥,皮膚水份也易流失。所以要特別注意水份的補充,多喝水、多吃含膠質(zhì)與水份的水果,避免太激烈的運動。并應早睡早起可降低血栓形成的機率,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

  3、預防秋季感冒:應避免過度蒸發(fā)食物

  秋初暑氣由盛而降,朝涼夜熱,日夜溫差變化大,到了十月左右,暑氣漸退,但逢秋老虎發(fā)威時,天氣又悶又熱,這種涼熱不定的天候,最容易感冒。

  中秋節(jié)的意義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時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jié)齊名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shù)氐娜A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中秋節(jié)與端午節(jié)、春節(jié)、清明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篇3

  中秋節(jié)的來歷

  1、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先秦西漢的儒家經(jīng)典《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發(fā)展到后來,貴族官吏、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遂漸漸傳到民間。

  2、源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中國自古是農(nóng)耕民族,而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尤其到了八月中秋,正式各種農(nóng)作物、果蔬陸續(xù)成熟的時候,人們?yōu)榱藨c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即秋天的中間這天作為節(jié)日,所以中秋節(jié)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3、月餅說

  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jié)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yè)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gòu)思,成功發(fā)明月餅,并廣發(fā)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衍生出中秋節(jié)慶。

  中秋節(jié)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xiàn)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后羿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逢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逢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逢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輕而易舉的騙過了后羿。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逢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因此每天都到月亮前觀望著愛妻。

  后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篇4

  中秋節(jié)的由來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發(fā)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jié),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tǒng)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這個節(jié)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中秋節(jié)的故事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jié)的其它稱呼

  根據(jù)中國的歷法,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段骱斡[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溆袐D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

  中秋節(jié)的發(fā)展是怎么樣的

  中秋節(ji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jié)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jié)”。中秋節(jié)普及于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jié)俗融合傳播。“中秋”一詞現(xiàn)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漢代文獻,成書于兩漢之間的《周禮》(世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上成書于兩漢之間)中說,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據(jù)記載,在漢代時,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yǎng)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亦有出現(xiàn)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晉時期中秋節(jié)在我國北方地區(qū)還不很流行。

  中秋節(jié)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jié)日,大約是在唐代。唐代時中秋風俗在我國北方已流行!短茣ぬ谟洝酚涊d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并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jié)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唐代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北宋時期,中秋節(jié)已經(jīng)成為普遍的民俗節(jié)日,并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jié)令食品。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nèi)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

  到了明清時,中秋已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歲時節(jié)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gòu)成普通民眾中秋節(jié)俗的主要形態(tài)。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薄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篇5

  中秋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因為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古時稱為仲秋,又因處于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jié)、八月半、月夕、月節(jié),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jié)。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但和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發(fā)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jié),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tǒng)的活動。

  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F(xiàn)在,已成為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節(jié)。

  自漢至唐,墨客騷人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如《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所以,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fā)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

  與中秋有關的傳說有很多。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事,以示懲罰。故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篇6

  1.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shù)靥倚踊ㄩ_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huán),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

  1.2、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后,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后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連續(xù)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币钊,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jié)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1.3、玉兔入月宮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兔子求食,狐貍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后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nèi),成了玉兔。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篇7

  嫦娥奔月

  傳說嫦娥是遠古時候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的妻子。當時十日齊出,非常炎熱,莊稼都給曬焦了,給神州大地帶來了巨大的恐怖和災害。后羿為民除害,射落九日,留下一個太陽,人們終于得以正常生活,后羿因此為天下人所敬慕。

  他聽說昆侖山西王母那里有種“不死藥”,這種藥,一人吃了可以升天成仙,兩個人分吃了,就可以長生不老。于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討取,終于得到。

  后羿與嫦娥夫妻恩愛,他舍不得心愛的妻子,也舍不得眾鄉(xiāng)親,不愿意一個人上天成仙,就把藥帶回家交給了嫦娥保存。后羿有個叫逢蒙的徒弟,是個奸佞小人,在八月十五趁后羿出獵,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為使不死藥不落入壞人手中,便一口吞了下去。不料吞下藥后,她身輕如燕的不由自己地飛上了月宮。后羿便在院子里設下供案,擺上瓜果食品,對月遙念嫦娥。

  人們也紛紛仿效,以后年年如此,于是便形成了八月十五這個節(jié)日。

  中秋節(jié)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的特別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等系列活動,有的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節(jié)還有另一個說法: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會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遺俗。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篇8

  中秋節(jié)的由來和傳說故事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時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jié)齊名的中國主要節(jié)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shù)氐娜A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中秋節(jié)與端午節(jié)、春節(jié)、清明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秋傳說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xiàn)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后羿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逢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逢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逢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輕而易舉的騙過了后羿。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逢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因此每天都到月亮前觀望著愛妻。

  后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玉兔搗藥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人們稱為“玉兔”.據(jù)說玉兔跪地搗藥,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長生不老。

  關于玉兔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有3位神仙,化身為3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及兔子乞食。狐貍及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濟他們,但兔子沒有食物,它卻告訴老人說:“你們餓了,就來吃我吧!闭f完,縱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為感動,于是把兔子的魂靈送到了廣寒宮,便成了玉兔。后來,玉兔就在廣寒宮里和嫦娥相伴,并為百姓搗制長生不老藥。

  還有一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們有4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它踏著祥云飛到天宮。當它進入南天門時,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兵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嫦娥無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一定非常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女兒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寶貝女兒,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被孤獨地關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獨嗎?孩子們,我們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兒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讓最小的女兒送去到月宮陪伴嫦娥去了!

  中秋節(jié)的其它稱呼

  根據(jù)中國的歷法,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段骱斡[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溆袐D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

  中秋節(jié)的祭月習俗

  皇家祭月

  所謂“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在先人的觀念中,日月代表著陰陽兩極,兩者和諧是萬物正常生長的保證。《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于東,月出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視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禮》記載:“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泵枋龅氖窍热嗽谥星镆箵艄淖鄻,祭月迎寒的場面!抖Y記·祭義》有“祭日于壇,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陰陽關系,祭日于高臺,祭月于坑穴!妒酚洝し舛U書》還記載:“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奔从门<廊眨醚蜇i祭月。

  秦漢時期祭月在皇室禮儀中繼續(xù)傳承。秦時,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東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萊山。漢武帝時,則“夕夕月則揖”,行朝日夕月之禮。北魏、隋唐直至明清歷代沿用秋分祭月禮儀。明世宗時,還在北京修建夕月壇,專供天子于秋分設壇在夜晚祭祀月神,這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月壇公園。《明嘉靖祭祀》記載:“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壇!庇衷唬骸跋υ聣咳龤q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則遣文臣,夕月則遣武臣!奔疵咳暌淮蠹,遇丑、辰、未、戌年皇帝親自在月壇祭月。其他年份則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民間祭月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為朝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的祭月禮儀,也逐漸流傳到漢族民間。禮儀式的皇家祭神行為變成了大眾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動,并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沿續(xù)下來。同時,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習俗開始成為求月神賜福,男人求功名利祿,女人則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編醉翁談》卷四“八月”中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于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顏如皓月!

  明清時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祭拜儀式。明代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風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泵枋龅氖侵星锕(jié)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設祭案,案呈月餅月果等圓形供品,對月拜祭。而后焚毀月光紙,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動在民國期間仍然風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勢的變化而逐漸消失,所以現(xiàn)代人中秋節(jié)只知吃月餅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幾年來又重新開始出現(xiàn)由官方或漢族民間組織的祭月活動。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而著稱?追蜃佑小安粚W禮,無以立”的庭訓。祭祀禮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排在我國傳統(tǒng)“五禮”首位的吉禮,就是祭祀天地神靈之禮。

  所以說,祭月活動重新受到重視應該說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因為祭祀禮儀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每年清明節(jié)祭祀黃帝陵、端午節(jié)祭祀屈原、中秋節(jié)祭月以及孔子誕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動,將會成為中華民族傳承千年中華文明的主要禮儀。

  祭月儀式

  明清時期祭月儀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祭祀活動,這也是唐朝后根據(jù)“中秋月圓”而發(fā)展出的以“家人團圓”為主題的漢族民間祭月活動。

  祭月要持肅敬之心。《論語》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敝f,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邊。祭月前最好要能夠沐浴更衣,以示對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團聚一堂,面對月出方向設祭案,案前高掛月神像(俗稱月光紙),案上放置月餅、祭酒、西瓜(切成蓮花狀)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為祭祀供品,外加紅燭兩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爐)一個,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漢代又稱經(jīng)坐,即膝蓋并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拜禮,則需在案前鋪設跪拜席位。

  家人中選主祭一位(明清逐漸有“男不祭月”的習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長者。但現(xiàn)代祭月可以不考慮明清的這一習俗。另外,為了培養(yǎng)年輕一代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熱愛,主祭之職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擔任。習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職責是代表并引領家人行使祭月的禮儀。另選贊禮一位,主導祭月的過程。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篇9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發(fā)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jié),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tǒng)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這個節(jié)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中秋節(jié)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的習俗

  中秋節(jié)在神州大地,五湖四海,影子遍地開花,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也有眾多不同的習俗,下面就著重介紹兩個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賞月

  我們家那里的傳統(tǒng)是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最亮的時候,在院子里擺上桌子,放上一盤月餅,一盤葡萄,還有其他一些水果點心,點上三爐香,那種明月與月餅相互應找的場景,那種月下院子里彌散的焚香的味道,那種八月十五月圓夜院子里的清涼以及一家人共同品嘗月餅的說說笑笑,深深的刻在記憶里,是在外的游子,永遠不會忘卻的。

  吃月餅

  月餅,有團圓之意,早在明朝,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就提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迸c家人在團圓之夜,一起品嘗可口的月餅,是在外漂泊一年的游子心靈最好的撫慰。月餅也是一種思念的寄托,中秋之時向親人饋贈月餅,也是一種表達思念的方式。

  明清之前月餅一般都是家庭自制,到明清之后,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小作坊,專門制作月餅,隨著文人們不斷對月餅賦予更深刻的含義,月餅的形狀也越來月圓,形狀外觀越來越考究,取吉祥、團圓之意,并且也出現(xiàn)了將一些富有寓意的圖案印刻在月餅上的做法。

  月餅的品類也越來越多,由最初的糖面組合,逐漸增添門類,可謂萬紫千紅。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提到:“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笨梢姰敃r的月餅已經(jīng)品類眾多了。

  中秋節(jié)的風俗習慣

  傳統(tǒng)活動

  祭月(拜月)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來,在廣東部分地區(qū),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賞月,托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愿。祭月作為中秋節(jié)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xù)至今,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xiàn)代人渴望團聚、寄托對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態(tài)。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nèi)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shù)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燈之俗其規(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jù)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古時候南北風俗各異,各地風俗不一,中秋賞月活動的文字記載出現(xiàn)在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追月

  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nóng)歷八月十五,興猶未盡,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xù)賞月,名為“追月”。據(jù)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云:“粵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肴賞月,謂之追月!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shù)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供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月餅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jié)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發(fā)展至今,吃月餅已經(jīng)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中秋節(jié)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吃甜薯

  甜薯是中秋節(jié)傳統(tǒng)食品,在中秋節(jié)賞月時,一些地方有吃甜薯的習俗。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樹中秋

  在廣東一些地方,中秋節(jié)有一種富有情趣的傳統(tǒng)風俗,叫“樹中秋”。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所以也叫“豎中秋”。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舉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

  耍祿仔

  “耍祿仔”是過去中秋節(jié)十分流行的兒童游戲,以柚子殼刻通花,中可懸燈,兒童提著成群結(jié)隊游樂,或提著各種動物、瓜果形狀的燈色,沿街踏歌而行,一邊唱著“耍祿歌”:“耍祿仔,耍祿兒,點明燈。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為第一,莫謂文章無用處,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書中出貴人……”兒童們在盡情游樂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餅果品之類。

  扎燈籠

  古時在廣東,中秋臨近時,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此外,還有很多小朋友會用水果皮扎燈籠。另外,還有木瓜燈、香蕉燈等,最簡便的是“柚皮燈”,幾乎家家戶戶的小孩都能做。扎好的燈籠除了用來“樹中秋”,更有情侶提著燈籠依偎賞月。

  玩花燈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nèi)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扎成燈,外糊白紗紙,內(nèi)插蠟燭即成,掛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如今兩廣的不少地區(qū),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xiàn)代燈彩,還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樸之美。

  燒斗香

  江蘇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上月宮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

  拜祖先

  廣東潮汕地區(qū)中秋節(jié)習俗。中秋節(jié)當天下午,各家廳里就擺臺設祭,置祖先神主牌,獻上各色供品。祭畢,把祭品逐樣烹調(diào),合家同食一次豐盛晚餐。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jié)最富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qū)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聽香

  聽香是古代流傳在臺地區(qū)的中秋習俗。古時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占卜事情的吉兇。例如卜占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燒塔

  中秋燈與元宵燈不大相同。中秋夜點的是寶塔燈,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jié)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中秋宴俗

  古時中國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并用之洗手。宴桌區(qū)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nèi)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cè)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征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nèi)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玩兔爺

  玩兔兒爺是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qū)的中秋習俗。玩兔兒爺?shù)闹星锪曀灼鹗技s在明末!袄媳本边^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一項習俗是供兔兒爺。“兔兒爺”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最初,“兔兒爺”用于中秋拜月祭祀。到了清代,“兔兒爺”逐步轉(zhuǎn)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

  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钡搅饲宕,兔兒爺?shù)墓δ芤延杉涝罗D(zhuǎn)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莊亦諧。《燕京歲時記》:“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北京百姓們稱它為兔兒爺。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jié)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游戲有余。

  地方特色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取?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nèi)外都點上燈燭?兿星飪和蛑星锱凇V星锱谑且缘静菰砂l(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瘕埵且苑Q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作“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博餅”,是源自閩南地區(qū)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tǒng)活動,用6粒骰子投擲,以骰子紅四點多寡為主決定勝負,并以秀才、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狀元為彩名。這種民間相傳的習俗在中國臺灣也仍有生命力。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山東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

  民族特色

  蒙古族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zhí)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西藏一些地區(qū)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團圓吃月餅。

  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過中秋的傳統(tǒng)習俗是“跳月”。入夜,該族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們和頭纏布帶的小伙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地載歌載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得為之動情動容,越發(fā)顯得嫵媚皎潔。

  仡佬族

  仡佬族在節(jié)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jié)”。

  朝鮮族

  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當明月升空時,請數(shù)位被推選出來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nóng)家樂舞》。

  廣西西部壯族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歷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征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黎族

  黎族稱中秋節(jié)為“八月會”或“調(diào)聲節(jié)”。屆時各集鎮(zhèn)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diào)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jié)隊,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篇10

  中秋之夜,一輪皎潔的月亮冉冉升起,晶瑩奪目,溫柔圓潤,清麗的月光如流如瀉,神秘而浪漫,那是一個令人十分神往的銀色世界。正因為月亮給人以溫柔圓潤的外表,唐人李復言的《續(xù)玄怪錄》記:月宮有位老人,袋裝紅色絲線,查明人間姻緣,用絲線系住男女,從而洞房花燭結(jié)姻緣。杭州西湖雷峰塔旁建有月下老人祠,后塔倒,祠已毀,但“月下老人”這一媒人美稱流傳至今。難怪青年人都喜歡唱這樣的歌:

  你的情也真,你的愛也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痹铝,不僅是愛情使者,更是永恒宇宙的象征,它超越時空,跨越古今,閱盡人間春色:看到了嫦娥奔月,看到了唐明皇游月宮,也看到了祖國各地中秋賞月的奇風異俗。

  關于中秋節(jié)的來歷大致有三種: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但無論源于何種,中秋節(jié)與月亮的神話和傳說一直廣為流傳。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中秋節(jié)的傳說更是耳熟能詳。

  中秋節(jié)傳說-嫦娥奔月

  我國對月亮的崇拜,集中體現(xiàn)在嫦娥奔月這一傳說上。

  早在戰(zhàn)國末年成書的《歸藏》上就載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西漢名籍《淮南子·覽冥篇》日: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靈藥,被嫦娥偷吃,就直奔月亮而去,但只身獨往,難免冷清。東漢科學家張衡(78—139)大概是為了懲罰嫦娥的私奔,在其專著《靈憲》中說,超群絕世的嫦娥到了月亮就變成丑陋的蟾蜍——癩蛤蟆,并被罰在月宮中搗藥。

  但是,蟾蜍的丑惡形象和美麗的月亮畢竟難以協(xié)調(diào),在民間,人們慢慢地為奔月的嫦娥恢復了原來的玉貌仙姿。六朝以后,嫦娥又變成了美女,孤棲月宮,非常寂寞。

  故而唐代詩人李商隱寫詩感嘆:“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睆奶拼_始將八月十五賞月改為祭月,盼嫦娥回歸人間。為使她在月宮不感寂寞,人們又逐漸創(chuàng)造了月中有白兔和桂樹的故事,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進一步演繹出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500丈,玉帝令西河仙人吳剛伐桂,可桂樹有特異功能,隨砍隨合,所以,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到了宋代,中秋節(jié)習染成風,賞月、玩月更加熱鬧、普遍。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京師祭月,傾城人家子女登樓或在夜半之時焚香拜月,“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蟾宮折桂,喻科場得意)……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傳了兩三千年,添枝加葉,越來越完整、完美,它揭示了月宮之謎,包容著人類對月球的種種遐想,同時也反映古代婦女追求自由解放和人格獨立的強烈愿望。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相關文章:

中秋節(jié)的由來簡介與傳說09-19

中秋節(jié)由來與傳說故事01-26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介紹09-11

中秋節(jié)的由來和傳說故事09-18

年糕的由來與傳說05-03

除夕的由來傳說09-30

【優(yōu)】除夕的由來傳說07-06

除夕的由來傳說故事12-13

年夜飯的由來及傳說05-05

關于小年的由來及傳說故事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