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偶題》原文,注釋及賞析
《偶題》原文,注釋及賞析1
偶題 朱熹
其一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云斷成飛雨,不道云從底處來。
其二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
斷?蓍稛o泊處,一川寒碧自縈回。
其三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P>
【注釋】
〔1〕幅巾:古代貧賤男子以整幅絹裹頭的頭巾。《東觀漢紀鮑永仁》:“更始役,永與馮欽共罷兵,幅巾而居。”崔嵬:山高大不平,這里指山。
〔2〕不道:猶不知。李白《幽州胡馬客歌》:“雖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钡滋帲汉翁帯
【翻譯】
其一:門的青山上草木一團團的綠紫相間,高聳的山峰終日云遮霧繞像戴著頭巾。人們只知道雨是從云的縫隙里落下,哪里想到云卻是從地下升上天的呢。(意似指莫輕視微不足道的事物)
其二:沖破峽谷若雷霆在滾動,無數(shù)的瀑布噴涌而出。斷枝枯草沒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隨著寒冷的碧水獨自流浪。(意似嘆世態(tài)炎涼)
其三:隨著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頭,到了溪流的出水處卻迷惑了。才相信真的源頭是找不到的,還是柱著手杖欣賞隨遇的潺潺美泉吧。(意似寓隨遇而安,珍視眼前)
【賞析】
此詩約作于乾道、淳熙年間。朱熹的詩歌,往往從偶然閑適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學(xué)的道理!杜碱}三首》正是此類的詩篇。
第一首說常人只見到翻云覆雨,卻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學(xué)力行,也是有根底的。詩人由眼前的青山之上云濤斷缺處,忽而作雨,忽而天晴的奇景,想到生活中人們只會看到云騰致雨的現(xiàn)象,卻不知云從何處來的根底,從而悟出凡事要追求根源的道理。
第二首詩通過對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終形成一川江水的過程,啟示人們持之以恒的奮斗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第三首詩通過“探尋水源,尋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尋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會貫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執(zhí)其一端,認定真理就在這里,必如管中窺豹,是不能見到真相的。
。ó(dāng)然,追根尋祖、窮源極委,是人類的一種心理追求和心理滿足。)
《偶題》原文,注釋及賞析2
唐杜甫《偶題》
原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
騷人嗟不見,漢道盛于斯。前輩飛騰入,余波綺麗為!
后賢兼舊制,歷代各清規(guī)。法自儒家有,心從弱歲疲。
永懷江左逸,多謝鄴中奇。..驥皆良馬,麒麟帶好兒。
車輪徒已斷,堂構(gòu)惜仍虧,慢作《潛夫論),虛待幼婦碑。
緣情慰瀑蕩,抱疾屢遷移,經(jīng)濟慚長策,飛棲假一枝。
塵沙傍蜂蠆,江峽繞蛟螭。蕭瑟唐虞遠,聯(lián)翩楚漢危。
圣朝兼盜賊,異俗更喧卑。郁郁星晨劍,蒼蒼云雨池。
兩都開幕府,萬宇插軍麾。南海殘銅柱,東風(fēng)避月支。
音書恨烏鵲,號怒怪熊羆。稼穡分詩興,柴荊學(xué)土宜。
故山迷白閣,秋水憶皇陂。不敢要佳句,愁來賦別離。
注釋
事:事業(yè)。
得失:得與失。
知:知道,明白。
賞析
詩句的意思是,文章是傳之千古的事業(yè),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
這是杜甫晚年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見解。兩句詩對仗工整,高度概括,含蘊豐富,富有哲理。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詩人,漢族,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人稱: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隱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yù),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guān)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shù)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對后世影響深遠。
《偶題》原文,注釋及賞析3
[唐]柳宗元
原文
宦情羈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轉(zhuǎn)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
榕葉滿庭鶯亂啼。
注釋
、匍牛撼>G喬木,有氣根,樹莖粗大,枝葉繁盛。產(chǎn)于廣東、廣西等省。
、诨滤迹嚎途铀l(xiāng)的思緒。
、圻@句說:南方的二月,本應(yīng)是春光正濃的時節(jié),可是現(xiàn)在卻象秋天一樣,使我感到有一種說不清楚的滋味。
、苓@兩句是進一步補充闡述上兩句的意思。
賞析
就詩人而言,在我為情,在物為境。詩思的觸發(fā)、詩篇的形成,往往是我與物、情與境交相感應(yīng)的結(jié)果。柳宗元的這首《偶題》,正是一首物我雙會情境交融的作品。如果設(shè)想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狀態(tài),他身為逐客,遠在異鄉(xiāng),獨立庭院,百感叢集,這時,正如《文心雕龍·物色篇》所說,心因“物色之動”而搖,辭因“情以物遷”而發(fā)。他的詩筆“既隨物以宛轉(zhuǎn)”,“亦與心而徘徊”。眼中的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會為一的。
詩的首句“宦情羈思共凄凄”,是我心蘊結(jié)之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柳州詩長于哀怨,得《騷》之余意。”這是因為柳宗元的`身世與屈原有相似之處。他自二十六歲進入仕途,到四十七歲逝世,其間僅二十一年,但卻過了十四年的貶謫生活。他三十三歲時被貶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長安只一個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遙遠、更荒僻的柳州。這首詩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還鄉(xiāng)希望一度閃現(xiàn)而又終于破滅之后寫的。聯(lián)系他在去柳州途中寫的“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發(fā)待流年”(《嶺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寫的“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登柳州城樓》),“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詩句,就可以知道這一句中所說的“宦情羈思”是什么況味、什么分量。而正因為這種情思積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這里用不著以濃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兩字輕描一筆,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們在欣賞詩歌時常會發(fā)現(xiàn),以平淡的筆墨來顯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見其深厚,就正是所謂“厚積薄發(fā)”的妙用。至于這句中的一個“共”字,則說明這一“凄凄”之感是雙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羈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詩的三、四兩句“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是物象構(gòu)成之境。當(dāng)時的柳州還是所謖“瘴癘之地”,風(fēng)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區(qū),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別是一種殊方色彩、異域情調(diào),在在都足以觸發(fā)貶謫之思,勾起懷鄉(xiāng)之念,何況又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種落葉滿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這里,鶯啼而曰“亂啼”,則是詩人情往感物,辭因情發(fā)。其實,鶯啼無所謂“亂”,只因聽鶯之人心煩意亂,所以別有感受。
詩人就是當(dāng)上述的在我之情與在物之境相會相融之際,寫出了這樣一首物來動情、情往感物的詩篇。詩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轉(zhuǎn)迷”,正是彼來此往的交接點。而如果從詩的章法看,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轉(zhuǎn)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啟后兩句,從而在我與物、情與境之間起了綰合作用。
當(dāng)然,就對詩歌的要求而言,僅僅我與物會、情與境融是不夠的。這首詩之所以特別凄楚動人,還因為詩人所懷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時的感慨、淡淡的閑愁,詩人所觸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組《秦淮雜詩》,第一首“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十日雨絲風(fēng)片里,濃春煙景似殘秋”,也是寫“春半如秋”。但王詩所懷的情只是感懷往事的一點惆悵之情,所觸的境只是風(fēng)雨凄其的江南習(xí)見之境,兩者交織成篇,雖然也饒有風(fēng)韻,不失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與柳詩抗衡的。
【《偶題》原文,注釋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偶題》原文及賞析02-11
回鄉(xiāng)偶書原文,注釋,賞析12-18
題柳原文注釋及賞析11-21
題柳原文、注釋及賞析02-27
題柳原文、注釋及賞析06-29
題柳原文、注釋、賞析08-04
春日偶成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2-11
《題西林壁》原文、注釋及賞析04-09
《偶題》原文及賞析5篇[優(yōu)秀]02-11
[實用]《偶題》原文及賞析5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