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憶東山二首原文及賞析
原文: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
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群。
欲報東山客,開關掃白云。
譯文
東山我很久沒有回去了,不知昔日種在洞旁的薔薇又開過幾次花?
環(huán)繞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誰家?
我現在像謝安一樣攜領東山歌舞妓,長嘯一聲遠離世人。
我準備告訴東山的隱者們,為我打開蓬門,掃去三徑上的白云。
注釋
、攀┧蕖稌尽罚簴|山,在上虞縣西南四十五里,晉太傅謝安所居也。一名謝安山,巍然特出于眾峰間,拱揖虧蔽,如鸞鶴飛舞,其巔有謝公調馬路,白云、明月二堂遺址,千嶂林立,下視滄海,天水相接,蓋絕景也。下山出微徑,為國慶寺,乃太傅故宅。旁有薔薇洞,俗傳太傅攜妓女游宴之所。
、茤|山客:指隱者,即謝安。
賞析:
創(chuàng)作背景
東山是東晉著名政治家謝安曾經隱居的地方。據施宿《會稽志》載:東山位于浙江上虞西南,山旁有薔薇洞,相傳是謝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謝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這首詩是李白天寶初在京待詔翰林時作。
鑒賞
東山上建有白云堂和明月堂,所以詩里那薔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筆寫出的,而是切合東山之景,語帶雙關。李白的詩就有這樣的好處,即使在下筆時要受東山這樣一個特定地點的限制,要寫出東山的特點和風物,但成詩以后,仍顯得極其自然和隨意,毫無拘束之態(tài)。
李白向往東山,是由于仰慕謝安。這位在淝水之戰(zhàn)中吟嘯自若,似乎漫不經心地就擊敗苻堅百萬之眾于八公山下的傳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長期隱居東山。當匡扶晉室,建立殊勛,受到昏君和佞臣算計時,又曾一再辭退,打算歸老東山。所以,在李白看來,東山之隱,標志著一種品格。它既表示對于權勢祿位無所眷戀,但又不妨在社稷蒼生需要的時候,出而為世所用。李白向往的東山之隱,和謝安式的從政是相結合的。在陶醉自然、吟詠嘯歌之際,并不忘情于政治;而當身居朝廷的時候,又長懷東山之念,保持澹泊的襟懷。李白一生以謝安自期、自比!氨标I青云不可期,東山白首還歸去。”(《憶舊游贈譙郡元參軍》)“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保ā端团崾藞D南歸嵩山》)“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保ā队劳鯑|巡歌》),都是在不同的處境和心情下,從不同的角度想到謝安和東山。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大約正在長安。唐玄宗親自下詔召他進京,看來是夠禮賢下士的了,但實際上并沒有給他像謝安那樣大展雄才的機會。相反,由于詩人的正直和傲慢,卻招惹了權貴的忌恨。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說:“丑正同列,害能成謗,帝用疏之。公(李白)乃浪跡縱酒以自昏穢,詠歌之際,屢稱東山。”這就是李白這首詩的背景。從“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可以看出,詩人在默算著離開“東山”(實際上指進京以前的隱居之地)的時日。流光如駛,歲月老人。他有像謝安與東山那樣的離別,卻未成就像謝安那樣的功業(yè)。因此,在詩人的沉吟中,已經包含著光陰虛度、壯懷莫展的感慨了。當初,詩人告辭東山時,同樣也舍不得丟開那種環(huán)境和生活,只不過為了實現匡國濟世之志才暫時應詔而去。但如今在帝城久久淹留卻毫無所成,自然對不起東山的風物。所以“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兩句中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種內疚,覺得未免辜負了那兒的白云明月。
“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群!毙蜗蟮卣f明了,飲酒、狎妓、觀舞并且親自歌舞,是李白的生活方式之一!坝麍髺|山客,開關掃白云!北憩F了對謝安的隱居生活的向往。
這兩首詩應該看作是李白的“歸去來辭”。他向往著東山,又覺得有負于東山。他是要歸去了,但他的歸去卻又不同于陶淵明。陶淵明是決心做隱士,是去而不返的。李白卻沒有這種“決心”!皷|山”是和謝安這樣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結合在一起的。向往東山,既有隱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時而起的一面!皷|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保ā读簣@吟》)他的東山之隱,原來還保留著這樣一種情愫。詩中李白隱以謝安這樣一個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來襯托他自己的形象,那東山的白云和明月顯得十分澹泊、明潔;而李白的情懷,便和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憶東山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憶東山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07-17
東山原文及賞析11-20
東山原文、注釋及賞析08-17
憶揚州 原文及賞析09-06
《憶揚州》原文及賞析09-06
《憶梅》原文及賞析09-06
憶菊原文及賞析04-20
憶梅原文及賞析09-03
憶揚州原文及賞析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