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范文資料網(wǎng)>書稿范文>賞析>《《李憑箜篌引》原文及賞析

《李憑箜篌引》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2-10-19 09:28:48 志鎧 賞析 我要投稿

《李憑箜篌引》原文及賞析

  《李憑箜篌引》是唐代詩人李賀的詩作。此詩運用一連串出人意表的比喻,傳神地再現(xiàn)了樂工李憑創(chuàng)造的詩意濃郁的音樂境界,生動地記錄下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憑箜篌引》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覽。

  李憑箜篌引

  朝代:唐代

  作者:李賀

  原文: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譯文

  在深秋的夜晚,彈奏起吳絲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云凝聚起來不再飄游。

  湘娥把淚珠灑滿斑竹,九天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

  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由于樂工李憑在京城彈奏箜篌。

  樂聲清脆動聽得就像昆侖山美玉擊碎,鳳凰鳴叫;

  時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飲泣,時而使香蘭開懷歡笑。

  清脆的樂聲,融和了長安城十二門前的清冷光氣。

  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打動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樂聲直沖云霄,沖上女媧煉石補過的天際。

  好似補天的五彩石被擊破,逗落了漫天綿綿秋雨。

  幻覺中仿佛樂工進入了神山,把技藝向女仙傳授;

  老魚興奮得在波中跳躍,瘦蛟也翩翩起舞樂悠悠。

  月宮中吳剛被樂聲吸引,徹夜不眠在桂樹下逗留。

  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斜飛寒颼颼!

  注釋

  李憑:當時的梨園藝人,善彈奏箜篌。楊巨源《聽李憑彈箜篌》詩曰:“聽奏繁弦玉殿清,風傳曲度禁林明。君王聽樂梨園暖,翻到《云門》第幾聲?”“花咽嬌鶯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漢王欲助人間樂,從遣新聲墜九天。”箜篌引: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diào)曲》。箜篌:古代弦樂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狀有多種。據(jù)詩中“二十三絲”,可知李憑彈的是豎箜篌。引: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吳絲蜀桐:吳地之絲,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張:調(diào)好弦,準備調(diào)奏。高秋:指彈奏時間。這句說在深秋天氣彈奏起箜篌。

  空白:一作“空山”!读凶印珕枴罚骸扒厍鄵峁(jié)悲歌,響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聽到李憑彈奏的箜篌聲而凝定不動了。

  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譜詳錄》卷六:“淚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異記》云:‘舜南巡,葬于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幻驽!彼嘏簜髡f中的神女!稘h書·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边@句說樂聲使江娥、素女都感動了。

  中國:即國之中央,意謂在京城。

  昆山玉碎鳳凰叫:昆侖玉碎,形容樂音清脆。昆山,即昆侖山。鳳凰叫,形容樂音和緩。

  芙蓉泣露、香蘭笑:形容樂聲時而低回,時而輕快。

  十二門:長安城東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門,共十二門,故言。這句是說清冷的樂聲使人覺得長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二十三絲:《通典》卷一百四十四:“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三弦。豎抱于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薄白匣省保旱澜谭Q天上最尊的神為“紫皇”。這里用來指皇帝。

  女媧:中華上古之神,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風姓!痘茨献印び[冥訓(xùn)》和《列子·湯問》載有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故事。

  石破天驚逗秋雨:補天的五色石(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逗,引。

  坤山:一作“神山”。神嫗(yù):《搜神記》卷四:“永嘉中,有神現(xiàn)兗州,自稱樊道基。有嫗號成夫人。夫人好音樂,能彈箜篌,聞人弦歌,輒便起舞!彼^“神嫗”,疑用此典。從這句以下寫李憑在夢中將他的絕藝教給神仙,驚動了仙界。

  老魚跳波:魚隨著樂聲跳躍。源自《列子·湯問》:“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

  吳質(zhì):即吳剛。《酉陽雜俎》卷一:“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露腳:露珠下滴的形象說法。寒兔:指秋月,傳說月中有玉兔,故稱。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于公元811年(唐憲宗元和六年)至公元813年(元和八年),當時李賀任職于長安,官奉禮郎(執(zhí)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拓展:李賀人物生平

  宗室王孫

  李賀于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縣昌谷(今洛陽宜陽縣三鄉(xiāng))一個破落貴族之家,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屬于唐宗室的遠支,武則天執(zhí)政時大量殺戮高祖子孫,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世遠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谷。李賀對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貴血統(tǒng)這一點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諸王孫李長吉”、“宗孫不調(diào)為誰憐”、“為謁皇孫請曹植”。但實際上,他這個“宗室王孫”恐怕連大鄭王房的嫡脈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賀自述家境時說:“我在山上舍,一畝嵩磽田。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guān)!(《送韋仁實兄弟入關(guān)》)父親李晉肅,早年被雇為“邊上從事”。大歷三年(768)去蜀任職,曾與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賀出生的貞元年間,晉肅稍得升遷,任陜縣令,但不久老死。母親鄭氏,生一女二子,長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貧寒。李賀兄弟二人外出謀生,欲飽肌腹!坝麑⑶Ю飫e,特此易斗粟”(《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凄涼之狀,于此可見。

  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征。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相傳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賀正值七歲,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援筆輒就寫就《高軒過》一詩,韓愈與皇甫湜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名揚京洛[10-12] 。年紀稍長,李賀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李商隱作《小傳》云:“恒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歲的李賀就已經(jīng)譽滿京華與李益齊名了。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李賀十六歲,當年順宗帶病繼位(中風),任用王叔文、韋執(zhí)誼等除弊革新,史稱永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結(jié)貴族官僚改元永貞,逼順宗稱病退位,新政遂敗。次年,順宗病亡。唐人(劉禹錫、柳宗元等)在詩文中有影射,指稱順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賀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漢唐姬飲酒歌》諷刺。

  仕途失意

  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賀十八歲歲左右,即已詩名遠播,元和三、四年間(公元808~809年),李賀寫《雁門太守行》謁韓愈,又聞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jù)說,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年未弱冠”,即遭父喪。當時,服喪“務(wù)必以三年全期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韓愈才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該年初冬,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并閏月》,并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yīng)進士舉?墒恰瓣H扇未開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盡管韓愈“質(zhì)之于律”“稽之于典”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李賀不得不憤離試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歲的李賀離京返回昌谷,作《出城》,當年十月間,再次西入長安。經(jīng)停洛陽,韓愈、皇甫湜到訪慰藉落第之人,李賀作《高軒過》答謝。十月十四日,李賀在洛陽仁和里坊的宅院中,與前輩話別,作《仁和里雜敘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這一年李賀二十一歲,韓愈調(diào)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陽),有詩《燕河南府秀才》,詩中有“惟求文章寫,不敢妒與爭”?赡苁歉袘汛饲袄钯R的不幸遭遇,誡勉本屆考生。

  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打擊甚重,他曾寫了不少抒憤之詩,當年回到昌谷。大約因其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韓愈為之推獎,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賀又返回長安,經(jīng)宗人推薦,考核后,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從此,“牢落長安”長達3年,為官3年間,李賀親身經(jīng)歷,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jié)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個人生活雖不如意,卻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反映現(xiàn)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此間心情“瞧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閱歷,擴充了知識領(lǐng)域,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大獲豐收。所謂賀詩“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清姚文燮語),大多數(shù)作品就產(chǎn)生在這一時期。他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杰出地位,應(yīng)該說主要是這一時期寫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遷調(diào)無望,功名無成,哀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賀憂郁病篤,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養(yǎng)了一段時日。但他不甘沉淪,又舉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吳越一展才華。離長安時,他的友人無可和尚(青龍寺高僧)也曾寫過一首《送李長吉之任東井》的詩,預(yù)祝他南游成功,但結(jié)果大約也不妙!熬胖萑耸陆匀绱恕,他折回洛陽,告別長輩皇甫湜等親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進長安。元和九年(814年),他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昌谷“歸臥”。然后取道宜陽、洛陽、經(jīng)河陽,入太行,過長平、高平,于深秋到達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此后在潞州張徹的薦舉下,做了3個年頭的幕僚,為昭義軍節(jié)度使郗士美的軍隊服務(wù),幫辦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鎮(zhèn)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yǎng),友人張徹也抽身回長安。李賀無路可走,只得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

【《李憑箜篌引》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李憑箜篌引原文及賞析07-17

李賀李憑箜篌引原文及賞析09-10

箜篌引 / 野田黃雀行原文及賞析08-26

箜篌引 ( 野田黃雀行)原文翻譯及賞析09-10

箜篌謠原文及賞析07-24

東坡引原文及賞析08-20

秋風引原文及賞析07-24

《秋風引》原文及賞析09-07

秋風引原文及賞析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