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聽曉角原文翻譯及賞析
邊霜昨夜墮關(guān)榆,吹角當城漢月孤。
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
譯文
拂曉時分醒來,映入眼簾的是滿地榆樹葉,原來昨夜下了濃濃的秋霜,使得榆葉紛紛墜落。軍中的號角聲在城頭響起,這時月亮還未落下,孤零零地掛在天邊。
邊塞遼闊無邊,就連大雁也飛不到盡頭。隨風傳來的曉角聲里,吹奏的是《小單于》這首曲子。
注釋
曉角:一作“鳴角”。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關(guān)榆:古代北方邊關(guān)城塞常種榆樹,關(guān)榆就是指關(guān)旁的榆樹。此句一作“繁霜一夜落平蕪”。
漢月:一作“片月”。
無限:一作“無數(shù)”。
卷入:一作“吹入”。小單于:樂曲名。
賞析
李益這首《聽曉角》載于《全唐詩》卷二百八十三。此詩旨在寫征人的邊愁鄉(xiāng)思,但詩中只有一片角聲在回蕩,一群塞鴻在盤旋,既沒有明白表達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終沒有讓征人出場。詩篇采用的是鏡中取影手法,從角聲、塞鴻折射出征人的處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寫人,而人在詩中;不直接寫情,而情見篇外。
詩的前兩句“邊霜昨夜墮關(guān)榆,吹角當城漢月孤”,是以環(huán)境氣氛來烘托角聲,點明這片角聲響起的地點是邊關(guān),季節(jié)當深秋,時間方破曉。這時,濃霜滿地,榆葉凋零,晨星寥落,殘月在天;回蕩在如此凄清的環(huán)境氣氛中的角聲,其聲情該是多么悲涼哀怨,這是不言而喻的。從表面看,這兩句只是寫景,寫角聲,但這是以沒有出場的征人為中心,寫他的所見所聞,而且,字里行間還處處透露出他的所感所思。首句一開頭,寫霜而曰“邊霜”,這既說明夜來的霜是降落在邊關(guān)上,也寫出了征人見霜時所產(chǎn)生的身在邊關(guān)之感。次句在句末寫到月,而在月后加了一個“孤”字;這不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寫地上的人看到這片殘月時的感覺也是孤零零的。
長期身在邊關(guān)的李益,深知邊聲,特別是邊聲中的笛聲、角聲等是怎樣撥動征人的心弦、牽引征人的愁思的;因此,他的一些邊塞詩往往讓讀者從一個特定的音響環(huán)境進入人物的感情世界。如《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云。“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從軍北征》詩云:“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眱稍姸际菑牡崖晫懙铰牭训恼魅,以及因此觸發(fā)的情思、引起的反應(yīng)。這首《聽曉角》詩,也從音響著眼下筆,但在構(gòu)思和寫法上卻另有其獨特之處。它不像上述二詩那樣,前兩句之后接下去由角聲寫到傾聽角聲的征人,并進而道出他們的感受,而此詩的后兩句卻是:“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原來詩人的視線仍然停留在寥廓的秋空,從天邊的孤月移向一群飛翔的鴻雁。這里,詩人目迎神往,馳騁他的奇特的詩思,運用他的夸張的詩筆,想象和描寫這群從塞北飛到南方去的候鳥,聽到秋風中傳來畫角吹奏的《小單于》曲,也深深為之動情,因而在關(guān)上低回留連,盤旋不度。這樣寫,以雁代人,從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層地寫出了角聲的悲亢凄涼。雁猶如此,人何以堪,征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
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qū)),后遷河南鄭州。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
【聽曉角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聽曉角原文及賞析10-19
聽曉角原文、注釋及賞析08-17
淡黃柳·空城曉角原文翻譯及賞析08-14
霜天曉角·梅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5
霜天曉角·旅興_辛棄疾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08-04
淡黃柳·空城曉角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6
霜天曉角·梅原文及賞析07-17
霜天曉角·桂花原文及賞析09-05
《霜天曉角·桂花》原文及賞析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