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范文資料網(wǎng)>人事資料>常識>《中國古代歷法常識

中國古代歷法常識

時間:2023-05-18 10:19:39 詩婕 常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歷法常識

  天文學并不是新開拓的科學,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遠古時期,我們從現(xiàn)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它的痕跡。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歷法常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日月年歲

  古人經(jīng)常的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周期為一月(現(xiàn)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農(nóng)業(yè)有關,《說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著寒暑往來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稱為太陽年。

  在遠古,年和歲是有區(qū)別的。歲表示今年某一節(jié)氣到明年同一節(jié)氣之間的這段時間,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這段時間。

  二、陰陽合歷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歷,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歷,中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平年12個月,有6個大月30天和6個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為月相的變化在29-30天之間(精確數(shù)值是29.53天)。每年12個月一共354天,但這個數(shù)還不夠1個太陽年。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是365.2422日,比陰歷12個月的總和還多出11天多。所以陰歷每過3年就和實際太陽年相差1個月的時間,所以每3年就要加1個月,稱為閏月。這樣是為了使歷年的平均時間約等于1個太陽年,并且和自然季節(jié)大致符合。

  陰陽合歷,是調和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周期的歷法。它既要求歷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歷法年同回歸年基本相符,是一種綜合陰、陽歷優(yōu)點,調合陰、陽歷矛盾的歷法,所以叫陰陽合歷。我國古代的各種歷法和今天使用的農(nóng)歷,都是這種陰陽合歷。

  三、紀年法

  古代最早的紀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紀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數(shù)計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漢武帝時開始用年號紀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這兩種紀年法是古代學者所用的傳統(tǒng)紀年法。戰(zhàn)國時代,占星家還根據(jù)天象紀年,有所謂歲星紀年法、太歲紀年法。后世還有干支紀年法。下面分別敘述。

  a.歲星紀年法

  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由西向東命名為星紀、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認為歲星(木星)由西向東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jīng)一次星次。假如某年歲運行到星紀范圍,這一年就記為歲在星紀,第二年歲運星運行到玄枵范圍,就紀為歲在玄枵,其余由此類推,十二年周而復始!蹲髠鳌废骞昀镉袣q在降婁,《國語晉語四》有君之行也,歲在大火,就是用歲星紀年的例子。

  事實上歲星并不是12年繞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動的范圍比一個星次稍微多一點,漸積至86年,便會多走一個星次,這種情況叫超辰

  b.太歲紀年法

  古人有所謂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東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對照如下表:

  十二次十二辰

  1.星紀丑

  2.玄枵子

  3.諏訾亥

  4.降婁戌

  5.大梁酉

  6.實沈申

  7.鶉首未

  8.鶉火午

  9.鶉尾巳

  10.壽星辰

  11.大火卯

  12.析木寅

  歲星由西向東的運行,和人們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歲星紀年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起來很不方便。為此,古代的天文學家便設想出一個假歲星叫太歲,讓它和真歲星背道而馳,這樣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順序相一致,并用它來紀年。太歲是《漢書天文志》的叫法,《史記天官書》叫歲陰,《淮南子天文訓》叫太陰。根據(jù)《漢書天文志》記載的戰(zhàn)國時天象記錄,某年歲星在星紀,太歲便運行到析木(寅),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寅,第二年歲星運行到玄枵,太歲便運行到大火(卯),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卯

  此外古人還為太歲在寅、太歲在卯等12個年份取了專門名稱,如攝提格、單閼等,對應如下表:

  太歲年名太歲位置歲星位置

  攝提格寅(析木)星紀(丑)

  單閼卯(大火)玄枵(子)

  執(zhí)徐辰(壽星)諏訾(亥)

  大荒落巳(鶉尾)降婁(戌)

  敦牂午(鶉火)大梁(酉)

  協(xié)洽未(鶉首)實沈(申)

  涒灘申(實沈)鶉首(未)

  作噩酉(大梁)鶉火(午)

  閹茂戌(降婁)鶉尾(巳)

  大淵獻亥(諏訾)壽星(辰)

  困敦子(玄枵)大火(卯)

  赤奮若丑(星紀)析木(寅)

  單閼音chan2 yan1,執(zhí)徐音zhi2 chu2牂音zang1涒音tun1

  屈原《離騷》中有攝提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一般認為這里的攝提是太歲年名里的攝提格,孟陬指夏歷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月寅日。

  但要注意,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紀年里的寅年,而是指太歲在寅(析木)之年。

  大概在西漢年間,歷法家又取了閼逢、旃蒙等十外名稱,叫做歲陽,依次和上述十二個太歲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組成六十個年名,以閼逢攝提格為第一年,旃蒙單閼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紀年法自西漢太初元年就開始使用了。

  《爾雅》記載十個歲陽和十干對應,列表如下:

  歲陽十干

  閼逢甲

  旃蒙乙

  柔兆丙

  強圉丁

  著雍戊

  屠維己

  上章庚

  重光辛

  玄黓壬

  昭陽癸

  旃音zhan1黓音yi4

  太歲與十二辰的對應如下:

  太歲年名十二辰

  攝提格寅

  單閼卯

  執(zhí)徐辰

  大荒落巳

  敦牂午

  協(xié)洽未

  涒灘申

  作噩酉

  閹茂戌

  大淵獻亥

  困敦子

  赤奮若丑

  有時這些年名可用干支來表示,閼逢攝提格為甲寅年,旃蒙單閼為已卯年。創(chuàng)制這些名字是為了表示歲星逐年所在方位的,但后來發(fā)現(xiàn)歲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個星次,所以就廢而不用,而改用干支紀年了。但后人還有用這些古年名的,是根據(jù)當年的干支來對照的,已經(jīng)失去了這些年名的本來意義了。如司馬光《資治通鑒》176卷《陳紀》十下注:起閼蒙執(zhí)徐,盡著雍涒灘,凡五年,這是說從甲辰到戊申共五年。

  c.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以六十甲子周而復始,據(jù)說最早應用于西漢,到了東漢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干支紀年,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有些史**載西漢以前的干支紀年,是后人推算出來的。(見紀日法)

  四、四時

  我國古代歷法把一歷法年分為四時,現(xiàn)在叫四季,每季三個月,有閏之季四個月。后來又按夏歷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個月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書常把這些名稱作為月份的代名詞。

  時是跟歷法月走的,同天體運轉規(guī)律沒有直接關系。我國古代史書中凡提到月份時總是冠以時名,所以讀古書時必須了解這一點。

  五、分至和節(jié)氣

  【分至】

  分至就是二分二至,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以此將一回歸年的長度劃為四等分。這也是我國古代歷法的主要特點和關鍵內容,屬于陽歷系統(tǒng)。一年之中分至定氣準了,歷法就比較準確了,而分至中的關鍵又在于定冬至點。定冬至點的辦法比較復雜,要進行天文學上的測試,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在我國古代,定冬至點的辦法也有一個發(fā)展過程。起初,人們大概是以冬天日影最長的一點為冬至點,到我國戰(zhàn)國時天文學發(fā)展了,就改用日月相會于某一星座為冬至點了。冬至點是一回歸年的起點,地球繞太陽一周再回到冬至點的長度,就是一回歸年。這個長度的中分處就是夏至點,二分則在二至的中點,一定是晝夜平分的那一天。

  【節(jié)氣】

  氣是包括分至在內在二十四個歷法術語,用它們把一回歸年劃為二十四等分。平均每個節(jié)日是15.22日,24個節(jié)氣的名稱和順序如下: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這些名稱表示了一歲之中我國黃河流域氣候、農(nóng)事與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如驚蟄意味蛇蟲冬眠已醒,芒種說明種子破胎而出,霜降表示開始打霜等等。一回歸年分為二十四氣,兩氣間的長度為十五日多。氣是陽歷,同地球繞太陽公轉一致,每年所在的位置是不變的。二十四氣又分為節(jié)氣、中氣兩類,以上凡奇數(shù)者為節(jié)氣,偶數(shù)者為中氣。今天人們**慣上把中氣也稱為節(jié)氣,叫二十四節(jié)氣。氣的安排也是逐步完備的。春秋時大概還只知道安排二分二至,戰(zhàn)國時則增加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西漢時二十四節(jié)氣變很完整了,這見于《淮南子天文訓》。24節(jié)氣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絕對固定年年一致的。因為節(jié)氣跟著太陽年走,和朔望月沒有關系。

  上述說的是大致情況,古人最初還把24節(jié)氣細分為節(jié)氣和中氣兩種,例如立春是正月節(jié),雨水是正月中,驚蟄是二月節(jié),春分是二月中,余此類推。

  【節(jié)氣的確立】

  節(jié)氣的確立和天文有關。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等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次,太陽運行到某次就交某節(jié)氣,實際上24節(jié)氣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24個不同的位置。

  《漢書歷律志》提到過節(jié)氣與星次的關系,如太陽運行星紀初點交大雪,運行星紀**就交冬至,運行到玄枵初點交小寒,運行到玄枵**就交大寒,《律歷志》所提到的星次和節(jié)氣對照如下:

  1.星紀:大雪冬至

  2.玄枵:小寒大寒

  3.諏訾:立春驚蟄

  4.降婁:雨水春分

  5.大梁:谷雨清明

  6.實沈:立夏小滿

  7.鶉首:芒種夏至

  8.鶉火:小暑大暑

  9.鶉尾:立秋處暑

  10.壽星:白露秋分

  11.大火:寒露霜降

  12.析木:立冬小雪

  太陽運行到某星次初點,就是前一個節(jié)氣,如果運行**,就是后一個節(jié)氣

  這個對照表是《漢書》提到的,驚蟄在雨水之前,清明在谷雨之后,和有所不同。20xx多年前的天象和現(xiàn)代不一樣,《律歷志》中提到了交某節(jié)氣時指太陽所在的星宿和度數(shù),如冬至點在牽牛初度,在今天摩羯座星附近,現(xiàn)代的冬至點在人馬座。

  六、月建

  月建是人們把陰歷的十二個月同上面說的黃道附近的十二辰聯(lián)系起來而規(guī)定出來的。月建有夏、殷、周歷的不同。按夏歷,將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寅的叫正月,卯叫二月,,丑叫十二月,就稱正月建寅,二月建卯。殷歷正月建丑,周歷正月建子,以下各月依次類推。這就是月建。

  古代歷法把正月建寅之歷稱為人正歷(包括秦漢以后的各種歷法和今天的農(nóng)歷),建丑之歷為地正歷,建子之歷為天正歷。月建不同的歷法,具體月份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七、紀日法

  古人用干支紀日

  例如《左傳隱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組合,形成六十甲子。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

  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

  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酉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

  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

  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

  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酉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

  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則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是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甲子周而復始。這種紀日法在甲骨文時代就有了。

  古人紀日時有時只記天干不記地支,《楚辭哀郢》: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這種情況在甲骨文已經(jīng)有了。有地支紀日比較后起,而且大多限定在特定的日子。

  有時候根據(jù)干支的順序,甚至可以推斷出古書中的錯誤來!洞呵锵骞四辍氛f: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子昭卒。從甲寅到乙未共42天,不可能在同一月內,因此這個記載肯定有錯誤。

  八、紀時法

  古代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時段,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所以古書上常常出現(xiàn)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舉。太陽正中時叫日中,將近日中的時間叫隅中,太陽西斜叫昃。

  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做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時。日入以后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孔雀東南飛》有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詩句,就是對段時間的確切描繪。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詩經(jīng)》上說女曰雞鳴,士曰昧旦。雞鳴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繼的兩個時段名稱。昧旦是天將亮的時間,又叫昧爽。古書還常提到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

  古人對一晝夜有等分的時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xiàn)代的兩小時。小時的本意就是小時辰。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現(xiàn)代對照,夜半12點(24點)就是子時(所以又稱子夜),上午2點是丑時,4點是寅時,6點是卯時,以此類推。近代又把每個時辰細分為初、正式成立。晚上11點(23點)是為子初,夜半12點為子正;上午1點為丑初,上午2點為丑正,等等。這就等于把一晝夜等分為24小時了。對照表如下: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初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正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古代文學常識推薦:天文歷法

  【星宿】

  宿(xiu),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斗哆M中舉》:“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薄疤焐系男撬奘谴虿坏玫摹!惫湃苏J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說法。

  【二十八宿】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唐代溫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笨滹椀孛鑼懶枪鉅N爛、照耀宮闕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笔钦f物產(chǎn)華美有天然的珍寶,龍泉劍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區(qū)。劉禹錫詩:“鼙鼓夜聞驚朔雁,旌旗曉動拂參星!毙稳菪郾鰩燇@天動地的場面,參星即參宿。

  【四象】

  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xiàn)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xiàn)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官朱雀。

  【分野】

  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兇禍福,將天上星空區(qū)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笔钦f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眳⑺奘且嬷(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陜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歷井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著頭摸著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昴宿】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星組成,又稱旄頭(旗頭的意思)。唐代李賀詩“秋靜見旄頭”,旄頭指昴宿。唐代衛(wèi)象詩“遼東老將鬢有雪,猶向旄頭夜夜看”,旄頭亦指昴宿,詩句表現(xiàn)了一位老將高度警惕、細心防守的情景。

  【參商】

  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壁宿】

  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兩顆星組成,因其在室宿的東邊,很像室宿的墻壁,又稱東壁。唐代張說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圖書庫。

  【流火】

  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对娊(jīng).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當于公歷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北斗】

  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斗杓,故稱“北斗”。根據(jù)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薄豆旁娛攀住罚骸坝窈庵该隙,眾星何歷歷。”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缎∈队洝分杏谩岸氛凵咝小,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線一樣彎彎曲曲。

  【北極星】

  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志。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其實,由于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為北極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樞為北極星,一萬二千年以后,織女星將會成為北極星。

  【彗星襲月】

  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白虹貫日】

  “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xiàn)象視作人間將要發(fā)生異常事情的預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睗h代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毖嗵拥ず耩B(yǎng)荊軻,讓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顯現(xiàn),太子丹卻畏其不去。

  【運交華蓋】

  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東曦】

  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洞倏棥罚骸皷|曦既駕,僵臥長愁!薄皷|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jīng)出來了。

  【天狼星】

  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蘇軾《江城子》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逼渲杏玫浣猿鲎孕撬,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舉長矢兮射天狼”,長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

  為全天空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詩云:“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

  【牽牛織女】

  “牽!奔礌颗P,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織女”即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豆旁娛攀住罚骸疤鎏鰻颗P,皎皎河漢女!碧拼娙瞬芴啤犊椗畱褷颗!罚骸氨倍芳讶穗p淚流,眼穿腸斷為牽牛!

  【銀河】

  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云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組成。曹操《觀滄!罚骸靶菨h燦爛,若出其里!标愖影骸洞阂箘e友人》:“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碧K軾《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鼻赜^《鵲橋仙》詞:“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文曲星】

  星宿名之一。舊時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吳敬梓《范進中舉》:“這些中老爺?shù)亩际翘焐系奈那!?/p>

  【天罡gang】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認為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小說《水滸》受這種迷信說法的影響,將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義頭領附會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氣】

  古代迷信說法,龍起生云,虎嘯生風,即所謂“云龍風虎”。又說真龍?zhí)熳铀a(chǎn)生的地方,天空有異樣云氣,占卜測望的人能夠看出。如《鴻門宴》:“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農(nóng)歷】

  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tǒng)歷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jié)氣以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故稱農(nóng)歷,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shù)紀月的,大多以農(nóng)歷為據(jù)。如《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農(nóng)歷的六月、七月相當于公歷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節(jié)氣】

  是我國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jù)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shù)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jié)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jié)氣來紀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毕闹涟滋熳铋L,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為至日,這里指冬至。

【中國古代歷法常識】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歷法常識4篇01-11

中國古代歷法常識(4篇)01-11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07-22

高考文學常識:中國古代文學常識02-17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匯總07-22

中國古代風俗禮儀常識01-12

中國古代文學常識02-26

中國古代風俗禮儀常識12-28

中國古代科技常識講解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