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高三物理教案

時間:2023-02-24 11:18:1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高三物理教案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化的關節(jié)點。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三物理教案15篇

高三物理教案1

  本文以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這一課題為例,試著對創(chuàng)新模仿式教學進行闡述。在組織創(chuàng)新模仿式教學時,建立在生活事實、演示實驗和學科歷史等三個基礎的創(chuàng)新模仿活動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尤其表現(xiàn)在四個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我們先來談談創(chuàng)新模仿教學活動的三個基礎——

  一、生活事實

  生活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物理規(guī)律正是由生活現(xiàn)象中來的,抽象出來的規(guī)律具有本質(zhì)的普遍意義,它反復出現(xiàn)在許多物理現(xiàn)象中。中學物理教材的各章節(jié)的知識性內(nèi)容幾乎都采取了例證的方法,用具體、形象化的例子說明問題讓學生感到真實。

  既然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源于例子又回到例子上,學習時就要運用典型的例子幫助驗證、學習和理解它們。我們可以從生活現(xiàn)象出發(fā),融入學習內(nèi)容,或者由學習內(nèi)容聯(lián)想生活。這樣可以化陌生為熟悉,由熟悉推出未知,而且要學會舉一反三。想不通的道理,看看生活現(xiàn)象,平時注意積累典型例子加深理解,提高全面認識的能力。

  例一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生活事實:用繩子懸掛著的物體,如果繩子斷了,物體會掉下來;樹上的果實,成熟后會掉下來;手里捏著的粉筆,松開手后會掉下來。

  問題導學:物體為什么會下落?

  研究方法:觀察與分析

  分析:物體的下落運動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學生熟知,但很少有人去注意它。通過細心的觀察,綜合分析眾多的實例。師生討論歸納得出結(jié)論:物體之所以會下落,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從觀察生活現(xiàn)象事實到得出結(jié)論的過程就運用了創(chuàng)新模仿。

  二、演示實驗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所以,課堂上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做小實驗很重要。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善于應用學到的理論去解釋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要善于“動手”,通過實踐去檢驗真理,雙向聯(lián)系,看一看感性認識是不是正確,在實踐和應用中學習概念。課堂上,學生關注實驗結(jié)果反映了什么樣的物理規(guī)律,也可以從其中體會到了科學研究的樂趣。

  例二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演示實驗:取一截粉筆和一張小紙片(粉筆比紙片重),從同一高處同時釋放。

  問題導學:什么樣的物體下落得更快?物體下落快慢是不是跟重力有關?什么原因?qū)е滤鼈兿群舐涞兀?/p>

  分析:通過觀察和體驗,由演示實驗可見:粉筆比紙下落快粉筆先落地。師生討論:為什么呢?空氣阻力是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還可以思考得出: 如果設法消除空氣阻力,會怎樣?當阻力很小,可以忽略時,物體下落是不是可視為自由落體運動?通過演示實驗與物理教學的整合,用實驗、觀察、推理、極端外推、悖論等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模仿,加深了學生對自由落體運動的感性認識,加深了他們對這類問題的理解。

  三、學科歷史

  物理教學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對學主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科研人員應具有的素質(zhì)和能力,要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將物理教學和學科歷史結(jié)合,具體地講就是善于把學生推到若干年前讓他們從當時的科學背景出發(fā)去重溫科學家們在什么問題上,什么環(huán)節(jié)中、什么情況下,用什么方法和思想作出了科學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的突破性步驟,從而把這些關鍵的步驟聯(lián)系起來。

  例三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學科歷史:教材P70頁閱讀材料《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問題導學:伽利略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分析:這部分內(nèi)容應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適當引導。關于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歷史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闡明:歷史上,伽利略首先通過落體佯謬的思想進行實驗,否定亞里斯多德的物體越重下落越快的結(jié)論;最后將斜面實驗推廣,得出結(jié)論。伽利略開創(chuàng)的研究方法是提出假設--數(shù)學推理--實驗驗證-合理外推。這種方法對科學研究具有重大的啟蒙作用,至今仍是重要科研方法之一。今天我們就是要踏著歷史發(fā)展的腳印,研究一下落體運動究竟是什么運動,遵循什么規(guī)律,使教和學的思路去盡量接近科學家認識的思路。通過對學科歷史的創(chuàng)新模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方法,這也是物理教學實質(zhì)性改革的途徑和方向,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一個有效途徑。

  在組織創(chuàng)新模仿式教學時,應將基于上述三個基礎的創(chuàng)新模仿活動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尤其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一、新課導入

  例四

  目的: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分析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演示實驗:取大小不同的兩張紙,將小紙片揉成一團,從同一高處同時釋放。

  問題導學:究竟是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呢?

  分析:實驗現(xiàn)象表明小紙團先落地,這說明輕的物體比重的物體下落快。通過簡單的小實驗使學生認識到:通常看到的下落有快有慢,是由于空氣阻力的影響。自由落體運動在地球大氣層里是一種理想運動,但掌握了這種理想運動的規(guī)律,也就為研究實際運動打下了基礎。

  問題導學:如果完全沒有空氣阻力的影響,或者空氣阻力不太大,與重力相比較可以忽略時,實際的落體運動可以近似地當作自由落體運動。同學們猜想一下,那時,輕、重物體誰下落得快呢?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演示實驗:牛頓管實驗

  分析:用牛頓管演示不同物體在沒有空氣阻力的影響下的下落情況。強調(diào)管內(nèi)空氣已被抽得很稀薄,空氣阻力的影響非常小?梢姡喝绻麤]有空氣阻力的影響,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這些實驗現(xiàn)象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空氣阻力的存在掩蓋了自由下落的物體的`規(guī)律,需要排除空氣阻力的影響才能發(fā)現(xiàn)自由下落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很自然的引出了理想運動——自由落體運動,并為下面的研究做好鋪墊。這種創(chuàng)新模仿建立概念的程序,對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

  二、知識講解

  例五

  目的:科學方法教育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演示實驗:取大小不同的兩張紙,將小紙片揉成一團,從同一高處同時釋放。

  問題導學:實際的落體運動可以近似地當作自由落體運動,這種理想運動忽略哪些次要因素?

  分析: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常常采取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從最簡的問題入手的方法。紙片受到的空氣阻力明顯地比紙團受到的空氣阻力大,所以紙片下落較慢。排除空氣阻力的影響才能發(fā)現(xiàn)自由下落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在落體運動中,先排除空氣阻力,研究物體在沒有空氣阻力條件下的運動,這就是自由落體運動。

  知識擴展:科學方法的教學是本節(jié)的一個重要教學內(nèi)容。通過對理想化方法的創(chuàng)新模仿,學習分析和處理表面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其掩蓋下的規(guī)律,再用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的物理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學習本節(jié)內(nèi)容,教學中可將自由落體運動擴展到別的星球,還可引伸到豎直上拋,為學生活用知識奠定基礎,還有利于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和培養(yǎng)能力。

  三、誤區(qū)排解

  同學們經(jīng)常和物理現(xiàn)象打交道,在學習掌握其規(guī)律之前,已有許多感性認識,如果能夠正確理解,那對學習物理將十分有利。遺憾的是,這些感性認識往往會掩蓋住事物的內(nèi)在實質(zhì),而給人以錯覺。生活中有一些感覺不總是正確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經(jīng)驗,感覺當成規(guī)律來用。在學習物理概念時,要了解哪些日常觀念是不科學的,通過多個例子去證明它是錯誤的,從而排除干擾,正確理解物理概念。要特別注意的是曾經(jīng)犯過錯誤的典型例子,往往可以警示自己,碰到類似問題時不再或少犯同樣的錯誤。

  例六

  目的:排除認識上的誤區(qū)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生活事實:我們平時常見的現(xiàn)象是,重的物體下落快。

  問題導學:我們是不是由日常經(jīng)驗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

  分析:學生由于受日常經(jīng)驗的影響,對物體的墜落普遍存在重快輕慢的錯誤認識。要消除學生的從生活中得來的錯誤觀念,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的認識觀,這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之一,關鍵在于說明不同物體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由于對日常經(jīng)驗印象很深,所以做好演示實驗十分重要。除了牛頓管的實驗之外,還可以做許多簡單易行的小實驗,使學生明確認識,日常見到的現(xiàn)象是因為受空氣阻力的影響的緣故。引導學生建立正確觀念:任何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都是完全相同的,即無論何種物體、是輕是重,它們下落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四、習題檢測

  要真正理解掌握概念,只有通過實踐和應用才能實現(xiàn)。

  規(guī)律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直接模仿運用,

  我們應該把著眼點放在觀察分析現(xiàn)象、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上,要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深度上,要養(yǎng)成定向思維的習慣。所謂科學的思維方法,淺顯地說,就是以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出發(fā)點,經(jīng)過觀察分析、對比鑒別,利用綜合歸納或演繹推理,得出對事物規(guī)律的理解。

  例七

  目的:應用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解題

  創(chuàng)新模仿基礎之生活事實:前面學習過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

  Vt=V0+at;S=V0t+0.5at2;Vt2 – V02=2as

  問題導學: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是否可以直接創(chuàng)新模仿?

  分析:直接創(chuàng)新模仿導出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Vt=gt;h=0.5gt2;Vt2 =2gh

  知識擴展:自由落體運動在地球大氣層里是一種理想運動,掌握了這種理想運動的規(guī)律,也就為研究實際運動打下了基礎。當空氣阻力不太大,與重力相比較可以忽略時,實際的落體運動可以近似地當作自由落體運動。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實質(zhì),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運用理想化方法,通過比較重力與空氣阻力的大小,將實際問題轉(zhuǎn)化為自由落體問題。老師可以舉一些變式練習,讓學生當堂完成。例如:通過石子下落測量井口到水面的深度;宇航員也可用此法,測算星球上一個深洞的深度。通過對例題的進一步討論,把學生的認識引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更深層次,促進知識轉(zhuǎn)化為技能。

  如上所述,本節(jié)課具有下述特點:

  1、本堂課沒有回避問題,而是分析問題的困難,提出研究問題的方法是:讓學生結(jié)合實際更好地理解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理解自由落體的條件、空氣阻力的影響。整節(jié)課從實踐到理論分析,再到實踐,將實踐、實驗和歷史與課程很好的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科學研究問題的全過程,邏輯推理清晰,步步深入。先讓學生觀察實驗,認識到是空氣阻力造成問題復雜的原因。演示實驗和伽利略的巧妙推理的介紹,為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創(chuàng)造條件,真實、直觀、生動、形象,抓住了關鍵,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2、本節(jié)課采用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教學理論設計,利用了創(chuàng)新模仿方式進行教學,充實了內(nèi)容,騰出了時間,讓學生充分地、獨立地積極思維,能較好體現(xiàn)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課堂創(chuàng)新氛圍濃郁,抓住教學的某些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相互探討、交流、學習,思維活躍,體驗研究問題、尋求規(guī)律的科學研究過程,抓住課堂教學的制試點,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運用,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發(fā)展。

  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在用創(chuàng)新模仿啟發(fā)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jié)論,如何更好地引導、啟發(fā),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獨立思考能力,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傊,希望在教學過程中有更多更好的教法和學法創(chuàng)造出來。

高三物理教案2

  教學 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棱鏡在改變光的傳播方向上的作用,知道棱鏡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路的光學元件一.

  2、理解全反射棱鏡產(chǎn)生全反射的原理,知道全反射棱鏡的應用.

  3、知道各種色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相同,在其他介質(zhì)中速度不同,因而對同一介質(zhì)的折射率不同.

  4、知道色散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知道紅光的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折射率最大.

  能力目標

  理解棱鏡對光的偏折作用,對實際問題進行處理.

  理解不同色光通過棱鏡的色散現(xiàn)象,分析相關現(xiàn)象.

  情感目標

  1、對比全反射棱鏡和平面鏡對光路的控制作用的不同效果,讓學生學會選擇更合理的工具來解決問題.

  2、由光的色散現(xiàn)象這一知識點,啟發(fā)學生思考不同的色光疊加的效果.

  教學 建議

  1、要讓學生會根據(jù)折射定律定性畫出通過棱鏡的光線、能夠通過作圖體會棱鏡控制光法的特點:“光線向底而偏折”、要正確地、靈活地找到頂角和底面.

  2、要讓學生知道全反射棱鏡控制光路的特點、并讓學生了解全反射棱鏡與平面餅在改變光路上效果是相同的,但利用平面鏡反射時,玻璃表面和鍍層表面都要產(chǎn)生反射,并在鍍層面會有一定的光能被吸收、所以實際中全反射棱鏡優(yōu)于平面鏡.

  3、關于光的色散現(xiàn)象可以先通過演示實驗,如讓白光通過三棱鏡在屏上或白墻上觀察到彩色的光帶而看到色散現(xiàn)象,再通過分析說明各種顏色的光偏向角不同反映了玻璃對各種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從而得出不同顏色的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不同.

  教學 設計示例

  棱鏡

  (-)引入新課

  根據(jù)光的折射現(xiàn)象以及光的可逆性原理分析光線通過三棱鏡后將發(fā)生偏折現(xiàn)象,并通過演示實驗觀察光路(利用激光演示器).做好演示實驗:光通過三棱鏡后的光路(盡量演示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

 。ǘ 教學 過程

  1、介紹三棱鏡

  棱鏡:光學上用核截面為三角形的透明體叫做三棱鏡,光密媒質(zhì)的棱鏡放在光疏媒質(zhì)中(通常在空氣中),入射到棱鏡側(cè)面的'光線經(jīng)棱鏡折射后向棱鏡底面偏折.

  A、三棱鏡是利用光的折射控制光路的光學元件.隔著三棱鏡能看到物體的虛像.虛像的位置比物體的實際位置向頂角方向偏移,但是沒有必要去追究是放大還是縮小的像.

  B、光從棱鏡的一個側(cè)面射入,從另一個側(cè)面射出,出射光線將向底面(第三個側(cè)面)偏折,偏折角的大小與棱鏡的折射率,棱鏡的頂角和入射角有關.

  C、若三棱鏡的介質(zhì)相對于周圍介質(zhì)是光流介質(zhì),則透過棱鏡看物體,看到的虛像向底邊偏移;出射光線較之入射光線向頂角偏折.

  2、全反射棱鏡

  截面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鏡叫全反射棱鏡.全反射棱鏡在光學儀器中被用來改變光路.

  A、玻璃的折射率在1、5~1、9之間,相對于空氣來講,玻璃的臨界角在30°~42°之間.

  B、光從空氣垂直射入全反射棱鏡的直角側(cè)面上,經(jīng)過棱鏡一次全反射,將改變光路90°,光垂直射入全反射棱鏡的斜側(cè)面上,經(jīng)棱鏡兩次全反射,將改變光路180°.

  3、光的色散

  白光通過三棱鏡折射后被分解為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的彩色光譜,這就是光的色散.

  A、光的色散現(xiàn)象表明:白光是由各種單色光組成的復色光;同一種介質(zhì)對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質(zhì)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B、復色光通過平行透明板(玻璃磚),也能發(fā)生色散現(xiàn)象.

  探究活動

  1、利用三棱鏡自制潛望鏡.并與利用平面鏡制作的潛望鏡進行效果對比.

  2、動手做一做光的色散實驗,看看會有什么現(xiàn)象?

高三物理教案3

  學生情況分析

  由于是高三年級,即將面臨著高考的選拔考試,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求知欲望比較強烈。所以課堂紀律比較好,都比較認真地聽課,自覺地與老師互動,完成教學任務。高三(11、12)為理科重點班,相對來說物理基礎較好些;高三(7)班是理科普通班,學習能力有著較大的差異,根據(jù)前段時間的觀察和摸底,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各章各節(jié)的知識點尚處于分立狀態(tài),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識解決相應的基本問題,所以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本學期教材分析

  高中前兩年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學內(nèi)容,高三年級將進入全面的總復習階段,為了配合高三的總復習,學校統(tǒng)一訂購了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專用《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物理)》作為高三復習教材,該書以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大綱為指導,以《20xx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為依據(jù)編寫,作為本學年參考用,本學期擬定完成本書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輪復習。

  本學期教學目標

  本學年的教學重點就是高考復習。新課內(nèi)容在開學一個星期內(nèi)結(jié)束。接下來就要開始高考復習。高考復習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輪基礎復習,第二輪專題復習,第三輪基礎鞏固。本學期擬定完成《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物理)》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輪復習。

  提高教學質(zhì)量措施

  客觀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復習手段;

  認真?zhèn)湔n,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把握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認真積極批發(fā)作業(yè)、試卷等,及時反饋得到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適時調(diào)節(jié)教學;

  盡量多做實驗,多讓學生做實驗,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加其感性認識,加深理解;

  認真做好教學分析歸納總結(jié)工作,教師間經(jīng);ハ嘟涣,共同促進。

高三物理教案4

 、褰虒W目的:

 、敝拦獾恼凵洮F(xiàn)象;知道光的折射規(guī)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產(chǎn)生的一些現(xiàn)象。

 、才囵B(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的綜合能力。

 、硨W生進行安全教育。

 、娼虒W重點和難點:

  重點:光的折射現(xiàn)象。觀察、分析實驗,歸納出光的折射規(guī)律。

  難點:觀察、分析實驗,歸納出光的折射規(guī)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缃虒W儀器:

  玻璃水缸、水、激光發(fā)射器、光具盤、玻璃磚、幾根鋼針、多媒體電腦及投影儀等。

 、杞虒W過程:

  一、課題引入:

  我們都知道漁民捕魚有很多方法,如:用網(wǎng)網(wǎng)魚、用魚叉叉魚等。現(xiàn)在,我們也來體驗一下漁民的生活,(出示塑料泡沫上畫有魚和玻璃水缸)進行叉魚比賽。當學生在比賽時,發(fā)現(xiàn)鋼針都叉在魚的上方后,驚奇之余,告訴學生,要知道為什么,等我們學完光的折射后,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從而引入課題。(電腦顯示標題)

  二、新課進行:

  1、光的折射:

  平時我們看到裝水的玻璃杯中的吸管會在水面處彎折,也是這個道理(電腦顯示圖片)。讓我們再來觀察另一個實驗,在玻璃水缸中插入一塊木板,用激光沿著木板,從空氣斜射到水面,問:可以看到什么現(xiàn)象?(可以看到光不再沿直線傳播而是在水面處改變方向進入水中)再觀察光從空氣中斜射到玻璃中,問:要以看到什么現(xiàn)象?(同樣也可以看到光不再沿直線傳播而是在玻璃面處改變方向進入玻璃中)

  從實驗中,我們看到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和玻璃中都能看到光在水面和玻璃面處改變傳播方向,而且實踐也證明其他介質(zhì)中也會發(fā)生同樣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把“光從一種介質(zhì)斜射入另一種介質(zhì)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fā)生變化!钡倪@種現(xiàn)象叫做光的折射。(板書用電腦顯示)

  2、光的折射規(guī)律:

  通過剛才的實驗教師把剛才光的折射現(xiàn)象用電腦顯示出光的折射光路圖。

  從圖中介紹,什么是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為了防止學生把折射光線與界面夾角誤認為折射角。所以,要特別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并用電腦顯示)

  下面我們來做個實驗研究光從空氣射入玻璃有什么規(guī)律。要求學生要注意觀察,并用電腦顯示觀察目的:

 、俟鈴哪囊环N介質(zhì)中射入哪一種介質(zhì)中的?是怎樣入射的?

  ②折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位置上有什么關系?

  ③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關系?

  d、當入射角變化時,折射角是如何變化的?先讓學生觀察一下整個實驗的動態(tài)過程,然后讓學生回答出部分問題后,教師:為更好地研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我們來認真分析整個實驗。并出示以下表格:

  邊實驗邊讓學生填寫表格,表格完成后分析表格和利用電腦動畫來總結(jié)規(guī)律。得出: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zhì)中時,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c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zhì)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用電腦顯示出)

  從表格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折射中,光路也中可逆的。(用電腦顯示出,并加以動畫顯示。)

  3、用光的折射來解釋眼睛受騙的問題

  現(xiàn)在,我們來解釋剛才在叉魚比賽中,為什么我們同學會叉在魚的上方。原來魚從水中發(fā)出的光線,由水進入空氣時,會在水面發(fā)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線進入人眼,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的方向看去,覺得這些光線好像是從它們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魚像發(fā)出來的,魚像是魚的'虛像,魚像比魚位置高。所以剛才比賽的同學會叉在魚的上方。(利用電腦演示加以解釋)

  利用電腦播放視頻材料:放在杯底剛好看不見的硬幣,加上水后又會看得見。要求學生利所學的知識加以回答,最后強調(diào)看見的硬幣是硬幣的虛像。

  4、課堂練習

  (1)光從空氣行政村射入水中時,折射角()入射角。

 。2)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這是由于光從水中射入空氣時發(fā)生()造成的。

 。3)畫出圖中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三、小結(jié)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zhì)斜射入另一種介質(zhì)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fā)生變化,這現(xiàn)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規(guī)律:

  內(nèi)容: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質(zhì)中,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c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zhì)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注意:弄清一點、二角、三線的涵義。

高三物理教案5

  一、電流、電阻和電阻定律

  1.電流: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1)形成電流的條件:內(nèi)因是有自由移動的電荷,外因是導體兩端有電勢差.

  (2)電流強度: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量Q與通過這些電量所用的時間t的比值。

  ①I=Q/t;假設導體單位體積內(nèi)有n個電子,電子定向移動的速率為V,則I=neSv;假若導體單位長度有N個電子,則I=Nev.

 、诒硎倦娏鞯膹娙,是標量.但有方向,規(guī)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

  ③單位是:安、毫安、微安1A=103Ma=106A

  2.電阻、電阻定律

  (1)電阻: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與通過導體的電流強度的比值.R=U/I,導體的電阻是由導體本身的性質(zhì)決定的,與U.I無關.

  (2)電阻定律:導體的電阻R與它的長度L成正比,與它的橫截面積S成反比. R=L/S

  (3)電阻率:電阻率是反映材料導電性能的物理量,由材料決定,但受溫度的影響.

  ①電阻率在數(shù)值上等于這種材料制成的長為1m,橫截面積為1m2的柱形導體的電阻.

 、趩挝皇:m.

  3.半導體與超導體

  (1)半導體的導電特性介于導體與絕緣體之間,電阻率約為10-5m ~106m

  (2)半導體的應用:

  ①熱敏電阻:能夠?qū)囟鹊淖兓D(zhuǎn)成電信號,測量這種電信號,就可以知道溫度的變化.

 、诠饷綦娮:光敏電阻在需要對光照有靈敏反應的自動控制設備中起到自動開關的作用.

 、劬w二極管、晶體三極管、電容等電子元件可連成集成電路.

 、馨雽w可制成半導體激光器、半導體太陽能電池等.

  (3)超導體

 、俪瑢КF(xiàn)象:某些物質(zhì)在溫度降到絕對零度附近時,電阻率突然降到幾乎為零的.現(xiàn)象.

 、谵D(zhuǎn)變溫度(TC):材料由正常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槌瑢顟B(tài)的溫度

 、蹜:超導電磁鐵、超導電機等

  二、部分電路歐姆定律

  1、導體中的電流I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它的電阻R成反比。 I=U/R

  2、適用于金屬導電體、電解液導體,不適用于空氣導體和某些半導體器件.R2﹥R1 R2

  3、導體的伏安特性曲線:研究部分電路歐姆定律時,常畫成I~U或U~I圖象,對于線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線是直線,對于非線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線是非線性的.

  注意:①我們處理問題時,一般認為電阻為定值,不可由R=U/I認為電阻R隨電壓大而大,隨電流大而小.

 、贗、U、R必須是對應關系.即I是過電阻的電流,U是電阻兩端的電壓.

  三、電功、電功率

  1.電功:電荷在電場中移動時,電場力做的功W=UIt,

  電流做功的過程是電能轉(zhuǎn)化為其它形式的能的過程.

  2.電功率:電流做功的快慢,即電流通過一段電路電能轉(zhuǎn)化成其它形式能對電流做功的總功率,P=UI

  3.焦耳定律;電流通過一段只有電阻元件的電路時,在 t時間內(nèi)的熱量Q=I2Rt.

  純電阻電路中W=UIt=U2t/R=I2Rt,P=UI=U2/R=I2R

  非純電阻電路W=UIt,P=UI

  4.電功率與熱功率之間的關系

  純電阻電路中,電功率等于熱功率,非純電阻電路中,電功率只有一部分轉(zhuǎn)化成熱功率.

  純電阻電路:電路中只有電阻元件,如電熨斗、電爐子等.

  非純電阻電路:電機、電風扇、電解槽等,其特點是電能只有一部分轉(zhuǎn)化成內(nèi)能.

高三物理教案6

  一、動量

  1、動量:運動物體的質(zhì)量和速度的乘積叫做動量.是矢量,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動量的合成與分解,按平行四邊形法則、三角形法則.是狀態(tài)量;通常說物體的動量是指運動物體某一時刻的動量,計算物體此時的動量應取這一時刻的瞬時速度。是相對量;物體的動量亦與參照物的選取有關,常情況下,指相對地面的動量。單位是kg

  2、動量和動能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賱恿康拇笮∨c速度大小成正比,動能的大小與速度的大小平方成正比。即動量相同而質(zhì)量不同的物體,其動能不同;動能相同而質(zhì)量不同的物體其動量不同。

 、趧恿渴鞘噶,而動能是標量。因此,物體的動量變化時,其動能不一定變化;而物體的動能變化時,其動量一定變化。

 、垡騽恿渴鞘噶,故引起動量變化的原因也是矢量,即物體受到外力的沖量;動能是標量,引起動能變化的原因亦是標量,即外力對物體做功。

 、軇恿亢蛣幽芏寂c物體的質(zhì)量和速度有關,兩者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運動物體的特性,且二者大小間存在關系式:P2=2mEk

  3、動量的變化及其計算方法

  動量的變化是指物體末態(tài)的動量減去初態(tài)的動量,是矢量,對應于某一過程(或某一段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其計算方法:

  (1)P=Pt一P0,主要計算P0、Pt在一條直線上的情況。

  (2)利用動量定理 P=Ft,通常用來解決P0、Pt;不在一條直線上或F為恒力的情況。

  二、沖量

  1、沖量:力和力的作用時間的乘積叫做該力的沖量.是矢量,如果在力的.作用時間內(nèi),力的方向不變,則力的方向就是沖量的方向;沖量的合成與分解,按平行四邊形法則與三角形法則.沖量不僅由力的決定,還由力的作用時間決定。而力和時間都跟參照物的選擇無關,所以力的沖量也與參照物的選擇無關。單位是N

  2、沖量的計算方法

  (1)I=Ft.采用定義式直接計算、主要解決恒力的沖量計算問題。

  (2)利用動量定理 Ft=P.主要解決變力的沖量計算問題,但要注意上式中F為合外力(或某一方向上的合外力)。

  三、動量定理

  1、動量定理:物體受到合外力的沖量等于物體動量的變化.Ft=mv/一mv或 Ft=p/-p;該定理由牛頓第二定律推導出來:(質(zhì)點m在短時間t內(nèi)受合力為F合,合力的沖量是F合質(zhì)點的初、未動量是 mv0、mvt,動量的變化量是P=(mv)=mvt-mv0.根據(jù)動量定理得:F合=(mv)/t)

  2.單位:牛秒與千克米/秒統(tǒng)一:l千克米/秒=1千克米/秒2秒=牛

  3.理解:(1)上式中F為研究對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內(nèi)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2)動量定理中的沖量和動量都是矢量。定理的表達式為一矢量式,等號的兩邊不但大小相同,而且方向相同,在高中階段,動量定理的應用只限于一維的情況。這時可規(guī)定一個正方向,注意力和速度的正負,這樣就把大量運算轉(zhuǎn)化為代數(shù)運算。

  (3)動量定理的研究對象一般是單個質(zhì)點。求變力的沖量時,可借助動量定理求,不可直接用沖量定義式.

  4.應用動量定理的思路:

  (1)明確研究對象和受力的時間(明確質(zhì)量m和時間t);

  (2)分析對象受力和對象初、末速度(明確沖量I合,和初、未動量P0,Pt);

  (3)規(guī)定正方向,目的是將矢量運算轉(zhuǎn)化為代數(shù)運算;

  (4)根據(jù)動量定理列方程

  (5)解方程。

  四、動量定理應用的注意事項

  1.動量定理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物體或可看作單個物體的系統(tǒng),當研究對象為物體系時,物體系的總動量的增量等于相應時間內(nèi)物體系所受外力的合力的沖量,所謂物體系總動量的增量是指系統(tǒng)內(nèi)各個的體動量變化量的矢量和。而物體系所受的合外力的沖量是把系統(tǒng)內(nèi)各個物體所受的一切外力的沖量的矢量和。

  2.動量定理公式中的F是研究對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內(nèi)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變力。當合外力為變力時F則是合外力對作用時間的平均值。

  3.動量定理公式中的(mv)是研究對象的動量的增量,是過程終態(tài)的動量減去過程始態(tài)的動量(要考慮方向),切不能顛倒始、終態(tài)的順序。

  4.動量定理公式中的等號表明合外力的沖量與研究對象的動量增量的數(shù)值相等,方向一致,單位相同。但考生不能認為合外力的沖量就是動量的增量,合外力的沖量是導致研究對象運動改變的外因,而動量的增量卻是研究對象受外部沖量作用后的必然結(jié)果。

  5.用動量定理解題,只能選取地球或相對地球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做參照物。忽視沖量和動量的方向性,造成I與P正負取值的混亂,或忽視動量的相對性,選取相對地球做變速運動的物體做參照物,是解題錯誤的常見情況。

高三物理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在物理知識方面要求:

 。1)知道分子的動能,分子的平均動能,知道物體的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大小的標志。

 。2)知道分子的勢能跟物體的體積有關,知道分子勢能隨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的定性規(guī)律。

 。3)知道什么是物體的內(nèi)能,物體的內(nèi)能與哪個宏觀量有關,能區(qū)別物體的內(nèi)能和機械能。

 。4)知道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nèi)能上是等效的,知道兩者的區(qū)別,了解熱功參量的意義。

  2.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這節(jié)課中要讓學生建立:分子動能、分子平均動能、分子勢能、物體內(nèi)能、熱量等五個以上物理概念,又要讓學生初步知道三個物理規(guī)律:溫度與分子平均動能關系,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關系,做功與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nèi)能上的關系。因此,教學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能力。

  3.滲透物理學方法的教育:在分子平均動能與溫度關系的講授中,滲透統(tǒng)計的方法。在分子間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上和做功與熱傳遞關系上都要滲透歸納推理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三個概念(分子平均動能、分子勢能、物體內(nèi)能),掌握三個物理規(guī)律(溫度與分子平均動能關系、分子勢能與分子之間距離關系、熱傳遞與功的關系)。

  2.區(qū)分溫度、內(nèi)能、熱量三個物理量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分子勢能隨分子間距離變化的勢能曲線是教學上的另一難點。

  三、教具

  1.壓縮氣體做功,氣體內(nèi)能增加的演示實驗:

  圓形玻璃筒、活塞、硝化棉。

  2.幻燈及幻燈片,展示分子間勢能隨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的曲線。

  四、主要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我們知道做機械運動的物體具有機械能,那么熱現(xiàn)象發(fā)生過程中,也有相應的能量變化。另一方面,我們又知道熱現(xiàn)象是大量分子做無規(guī)律熱運動產(chǎn)生的。那么熱運動的能量與大量的無規(guī)律運動有什么關系呢?這是今天學習的問題。

 。ǘ┙虒W過程的設計

  1.分子的動能、溫度

  物體內(nèi)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熱運動,對于每個分子來說都有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由于物體內(nèi)各個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個分子的動能大小不同。由于熱現(xiàn)象是大量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結(jié)果,所以研究個別分子運動的動能是沒有意義的。而研究大量分子熱運動的動能,需要將所有分子熱運動動能的平均值求出來,這個平均值叫做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

  學習布朗運動和擴散現(xiàn)象時,我們知道布朗運動和擴散現(xiàn)象都與溫度有關系,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激烈,擴散也加快。依照分子動理論,這說明溫度升高后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加劇。用上述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來說明,就是溫度升高,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增大。如果溫度降低,說明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減小。因此從分子動理論觀點來看,溫度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的標志!皹酥尽钡暮x是指物體溫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體內(nèi)部大量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增大或減小。溫度不變,就表示了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不變。其他宏觀物理量如時間、質(zhì)量、物質(zhì)種類都不是分子熱運動平均動能的標志。但是,溫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動能。

  另一方面,溫度只與物體內(nèi)大量分子熱運動的統(tǒng)計意義上的平均動能相對應,對于個別分子或幾十個、幾百個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大小與溫度是沒有關系的。

  我們知道,溫度這個物理量在宏觀上的意義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熱運動平均動能大小的標志,這是溫度的微觀含義。

  2.分子勢能

  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這就是分子勢能。

  如果分子間距離約為10 -10 m數(shù)量級時,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為零,此距離為r 0 。

  當分子距離小于r 0時,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xiàn)為斥力,要減小分子間的距離必須克服斥力做功,因此,分子勢能隨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大。這種情形與彈簧被壓縮時彈性勢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圖1中彈簧壓縮,彈性勢能E p增大。

  如果分子間距離大于r 0時,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表現(xiàn)為引力,要增大分子間的距離必須克服引力做功,因此,分子勢能隨分子間的距離增大而增大。這種情況與彈簧被拉伸時彈性勢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圖1中彈簧拉伸,E p增大。

  從以上兩種情況綜合分析,分子間距離以r 0為數(shù)值基準,r不論減小或增大,分子勢能都增大。所以說,分子在平衡位置處是分子勢能最低點。如果分子間距離是無限遠時,取分子勢能為零值,分子間距離從無限遠逐漸減少至r 0以前過程,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xiàn)為引力,而且距離減少,分子引力做正功,分子勢能不斷減小,其數(shù)值將比零還小為負值。當分子間距離到達r 0以后再減小,分子作用力表現(xiàn)為斥力,在分子間距離減小過程中,克服斥力做功,使分子勢能增大。其數(shù)值將從負值逐漸變大至零,甚至為正值。分子勢能隨分子間距離r的變化情況可以在圖2的圖象中表現(xiàn)出來。從圖中看到分子間距離在r 0處,分子勢能最小。

  既然分子勢能的大小與分子間距離有關,那么在宏觀上什么物理量能反映分子勢能的大小變化情況呢?如果對于確定的物體,它的體積變化,直接反映了分子間的距離,也就反映了分子間的勢能變化。所以分子勢能的大小變化可通過宏觀量體積來反映。

  3.物體的內(nèi)能

 。1)物體中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nèi)能。一切物體都是由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熱運動并且相互作用著的分子組成,因此任何物體都是有內(nèi)能的。

  提問學生:宏觀量中哪些物理量是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和分子勢能的標志?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導到一個確定的物體,分子總數(shù)是固定的,那么這物體的內(nèi)能大小是由宏觀量——溫度和體積決定的。如果不是確定的物體,那么物體的內(nèi)能大小是由質(zhì)量、溫度、體積和物態(tài)來決定。

  課堂討論題:下列各個實例中,比較物體的內(nèi)能大小,并說明理由。

 、僖粔K鐵由15 ℃升高到55 ℃,比較內(nèi)能。

 、谫|(zhì)量是1kg50 ℃的鐵塊與質(zhì)量是0.1kg50 ℃的鐵塊,比較內(nèi)能。

 、圪|(zhì)量是1kg100 ℃的水與質(zhì)量是1kg100 ℃的水蒸氣,比較內(nèi)能。

  (2)物體機械運動對應著機械能,熱運動對應著內(nèi)能。任何物體都具有內(nèi)能,同時還可以具有機械能。例如在空中飛行的炮彈,除了具有內(nèi)能,還具有機械能——動能和重力勢能。

  提問學生:一輛汽車的車廂內(nèi)有一氣瓶氧氣,當汽車以60km/h行駛起來后,氣瓶內(nèi)氧氣的內(nèi)能是否增加?

  通過此問題,讓學生認識內(nèi)能是所有分子熱運動動能和分子勢能之總和,而不是分子定向移動的動能。另一方面,物體機械能增加,內(nèi)能不一定增加。

  4.物體的內(nèi)能改變的兩種方式

 。1)列舉鋸木頭和用砂輪磨刀具,鋸條、木頭和刀具溫度升高,說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nèi)能增加。如果外力對物體做功全部用于物體內(nèi)能改變的情況下,外力做多少功,物體的內(nèi)能就改變多少。如果用W表示外界對物體做的功,用Δ E表示物體內(nèi)能的變化,那么有W= Δ E 。功的單位是焦耳,內(nèi)能的單位也是焦耳。

  演示壓縮空氣,硝化棉燃燒。說明外力壓縮空氣過程,對氣體做功,使氣體的內(nèi)能增加,溫度升高到棉花的燃點而使其燃燒。

  以上實例說明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nèi)能。

  (2)在爐灶上燒熱水,火爐烤熱周圍物體,這些物體溫度升高內(nèi)能增加。這些實例說明依靠熱傳遞方式也可以使物體的內(nèi)能改變。物體吸收熱量,內(nèi)能增加。物體放出熱量,物體的內(nèi)能減少。如果傳遞給物體的熱量用Q表示,物體內(nèi)能的變化量是Δ E,那么,Q= Δ E 。

  熱量的計算公式有:Q=mc Δ t,Q=ML,Q=m λ(后面的兩個公式分別是物質(zhì)熔解和汽化時熱量的計算式)。熱量的單位是焦耳,過去的單位是卡。

  所以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兩種方式。

 。3)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nèi)能是等效的。

  一杯水可以用加熱的方法(即熱傳遞方式)傳遞給它一定的熱量,使它從某一溫度升高到另一溫度。這過程中這杯水的內(nèi)能有一定量的變化。也可以采取做功的方式,比如用攪拌器在水中不斷攪拌,也可以使這杯水從相同的初溫度升高到同一高溫度,這樣,水的內(nèi)能會有相同的變化量。兩種方式不同,得到的結(jié)果是相同的。除非事先知道,否則我們無法區(qū)別是哪種方式使這杯水的內(nèi)能增加的。

  因此,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nèi)能是等效的。

 。4)雖然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nèi)能是等效的,但是這兩種方式的物理過程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做功使物體內(nèi)能改變的過程是機械能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的過程。而熱傳遞的過程只是物體之間內(nèi)能的轉(zhuǎn)移,沒有能量形式的轉(zhuǎn)化。

  課上練習:

  1.判斷下面各結(jié)論是否正確?

 。1)溫度高的物體,內(nèi)能不一定大。

 。2)同樣質(zhì)量的水在100 ℃時的內(nèi)能比60 ℃時的內(nèi)能大。

  (3)內(nèi)能大的物體,溫度一定高。

  (4)內(nèi)能相同的物體,溫度一定相同。

 。5)熱傳遞過程一定是從內(nèi)能大的物體向內(nèi)能小的物體傳遞熱量。

 。6)溫度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或者說內(nèi)能大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

 。7)摩擦鐵絲發(fā)熱,說明功可以轉(zhuǎn)化為熱量。

  答案:(1)、(2)是對的。

  2.在標準大氣壓下,100 ℃的水吸收熱量變成同溫度的水蒸氣的過程,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

 。1)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不變,因而物體的內(nèi)能不變。

  (2)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加,因而物體的內(nèi)能增加。

  (3)所吸收的熱量等于物體內(nèi)能的增加量。

 。4)分子的內(nèi)能不變。

  答案:以上四個結(jié)論都不對。

  (三)課堂小結(jié)

 。1)這節(jié)課上新建立了三個物理概念: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分子勢能、內(nèi)能。要知道這三個概念的確切含義,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區(qū)分溫度、內(nèi)能、熱量,知道內(nèi)能與機械能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2)要掌握三個物理規(guī)律: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與溫度的關系、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做功與熱傳遞在使物體內(nèi)能改變上的關系。

 。ㄋ模┱f明

  這節(jié)課是概念性很強的課,又不是從物理實驗或物理現(xiàn)象直接得出結(jié)論的課。對于概念要知道引入的目的、確切含義、與其他概念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所以課上要講分子熱運動平均動能、內(nèi)能、熱量等概念的意義,并且要通過實際例題,讓學生通過判斷、推理來加深對這些概念的認識。

高三物理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康普頓效應,了解光子的動量

  (2)了解光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

  (3)知道實物粒子和光子一樣具有波粒二象性;

  (4)了解光是一種概率波。

  2、過程與方法:

  (1)了解物理真知形成的歷史過程;

  (2)了解物理學研究的基礎是實驗事實以及實驗對于物理研究的重要性;

  (3)知道某一物質(zhì)在不同環(huán)境下所表現(xiàn)的不同規(guī)律特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領略自然界的奇妙與和諧,發(fā)展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樂于探究自然界的奧秘,能體驗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艱辛與喜悅。

  教學重點:

  實物粒子和光子一樣具有波粒二象性

  教學難點:

  實物粒子的波動性的理解。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教學用具:

  投影片,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

  (一)引入新課

  提問:前面我們學習了有關光的一些特性和相應的事實表現(xiàn),那么我們究竟怎樣來認識光的本質(zhì)和把握其特性呢?(光是一種物質(zhì),它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動性。在不同條件下表現(xiàn)出不同特性,分別舉出有關光的干涉衍射和光電效應等實驗事實)。

  我們不能片面地認識事物,能舉出本學科或其他學科或生活中類似的事或物嗎?

  (二)進行新課

  1、康普頓效應

  (1)光的散射:光在介質(zhì)中與物質(zhì)微粒相互作用,因而傳播方向發(fā)生改變,這種現(xiàn)象叫做光的散射。

  (2)康普頓效應

  1923年康普頓在做 X 射線通過物質(zhì)散射的實驗時,發(fā)現(xiàn)散射線中除有與入射線波長相同的射線外,還有比入射線波長更長的射線,其波長的改變量與散射角有關,而與入射線波長和散射物質(zhì)都無關。

  (3)康普頓散射的實驗裝置與規(guī)律:

  按經(jīng)典電磁理論:如果入射X光是某種波長的電磁波,散射光的波長是不會改變的!散射中出現(xiàn) 的現(xiàn)象,稱為康普頓散射。

  康普頓散射曲線的特點:

 、 除原波長 外出現(xiàn)了移向長波方向的新的散射波長

 、 新波長 隨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波長的偏移為

  波長的偏移只與散射角 有關,而與散射物質(zhì)種類及入射的X射線的波長 無關,

  = 0.0241=2.4110-3nm(實驗值)

  稱為電子的Compton波長

  只有當入射波長 與 可比擬時,康普頓效應才顯著,因此要用X射線才能觀察到康普頓散射,用可見光觀察不到康普頓散射。

  (4)經(jīng)典電磁理論在解釋康普頓效應時遇到的困難

 、俑鶕(jù)經(jīng)典電磁波理論,當電磁波通過物質(zhì)時,物質(zhì)中帶電粒子將作受迫振動,其頻率等于入射光頻率,所以它所發(fā)射的散射光頻率應等于入射光頻率。

 、跓o法解釋波長改變和散射角的關系。

  (5)光子理論對康普頓效應的解釋

 、偃艄庾雍屯鈱与娮酉嗯鲎,光子有一部分能量傳給電子,散射光子的能量減少,于是散射光的波長大于入射光的波長。

 、谌艄庾雍褪`很緊的內(nèi)層電子相碰撞,光子將與整個原子交換能量,由于光子質(zhì)量遠小于原子質(zhì)量,根據(jù)碰撞理論, 碰撞前后光子能量幾乎不變,波長不變。

  ③因為碰撞中交換的能量和碰撞的角度有關,所以波長改變和散射角有關。

  (6)康普頓散射實驗的意義

 、儆辛Φ刂С至藧垡蛩固构饬孔蛹僭O;

 、谑状卧趯嶒炆献C實了光子具有動量的假設;③證實了在微觀世界的單個碰撞事件中,動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是成立的。

  2、光的波粒二象性

  講述光的波粒二象性,進行歸納整理。

  (1)我們所學的`大量事實說明:光是一種波,同時也是一種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分立性和連續(xù)性是相對的,是不同條件下的表現(xiàn),光子的行為服從統(tǒng)計規(guī)律。

  (2)光子在空間各點出現(xiàn)的概率遵從波動規(guī)律,物理學中把光波叫做概率波。

  3、光的波動性與粒子性是不同條件下的表現(xiàn):

  大量光子行為顯示波動性;個別光子行為顯示粒子性;光的波長越長,波動性越強;光的波長越短,粒子性越強。光的波動性不是光子之間相互作用引起的,是光子本身的一種屬性。

  例題:已知每秒從太陽射到地球上垂直于太陽光的每平方米截面上的輻射能為1.4103J,其中可見光部分約占45%,假設認為可見光的波長均為0.55m,太陽向各個方向的輻射是均勻的,日地之間距離為R=1.51011m,估算出太陽每秒輻射出的可見光的光子數(shù)。(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高三物理教案9

  1、與技能:掌握運用動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驟。

  2、過程與:知道運用動量守恒定律解決問題應注意的問題,并知道運用動量守恒定律解決有關問題的優(yōu)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會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解決碰撞、爆炸等物體相互作用的問題,培養(yǎng)。

  教學重點:運用動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驟。

  教學難點: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

  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討論、交流。

  教學用具:投影片、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

  (一)引入新課

  動量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是什么?分析動量守恒定律成立條件有哪些?(①F合=0(嚴格條件)②F內(nèi) 遠大于F外(近似條件,③某方向上合力為0,在這個方向上成立。)

  (二)進行新課

  1、動量守恒定律與牛頓運動定律

  用牛頓定律自己推導出動量守恒定律的表達式。

  (1)推導過程: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碰撞過程中1、2兩球的加速度分別是:

  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F(xiàn)1、F2等大反響,即 F1= - F2 所以:

  碰撞時兩球間的作用時間極短,用 表示,則有:

  代入 并整理得

  這就是動量守恒定律的表達式。

  (2)動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義

  從現(xiàn)代物理學的理論高度來認識,動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普適原理之一。(另一個最基本的普適原理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從科學實踐的角度來看,迄今為止,人們尚未發(fā)現(xiàn)動量守恒定律有任何例外。相反,每當在實驗中觀察到似乎是違反動量守恒定律的現(xiàn)象時,物理學家們就會提出新的假設來補救,最后總是以有新的發(fā)現(xiàn)而勝利告終。例如靜止的原子核發(fā)生β衰變放出電子時,按動量守恒,反沖核應該沿電子的反方向運動。但云室照片顯示,兩者徑跡不在一條直線上。為解釋這一反,F(xiàn)象,1930年泡利提出了中微子假說。由于中微子既不帶電又幾乎無質(zhì)量,在實驗中極難測量,直到1956年人們才首次證明了中微子的存在。(20xx年綜合題23 ②就是根據(jù)這一事實設計的)。又如人們發(fā)現(xiàn),兩個運動著的帶電粒子在電磁相互作用下動量似乎也是不守恒的。這時物理學家把動量的概念推廣到了電磁場,把電磁場的動量也考慮進去,總動量就又守恒了。

  2、應用動量守恒定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

  (1)分析題意,明確研究對象

  在分析相互作用的物體總動量是否守恒時,通常把這些被研究的物體總稱為系統(tǒng).對于比較復雜的物理過程,要采用程序法對全過程進行分段分析,要明確在哪些階段中,哪些物體發(fā)生相互作用,從而確定所研究的系統(tǒng)是由哪些物體組成的。

  (2)要對各階段所選系統(tǒng)內(nèi)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

  弄清哪些是系統(tǒng)內(nèi)部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內(nèi)力,哪些是系統(tǒng)外物體對系統(tǒng)內(nèi)物體作用的外力。在受力分析的基礎上根據(jù)動量守恒定律條件,判斷能否應用動量守恒。

  (3)明確所研究的相互作用過程,確定過程的始、末狀態(tài)

  即系統(tǒng)內(nèi)各個物體的初動量和末動量的量值或表達式。

  注意:在研究地面上物體間相互作用的過程時,各物體運動的速度均應取地球為參考系。

  (4)確定好正方向建立動量守恒方程求解。

  3、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舉例

  例2:如圖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A、B兩輛小車,水平面的左側(cè)有一豎直墻,在小車B上坐著一個小孩,小孩與B車的總質(zhì)量是A車質(zhì)量的10倍。兩車開始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小孩把A車以相對于地面的速度v推出,A車與墻壁碰后仍以原速率返回,小孩接到A車后,又把它以相對于地面的速度v推出。每次推出,A車相對于地面的速度都是v,方向向左。則小孩把A車推出幾次后,A車返回時小孩不能再接到A車?

  分析:此題過程比較復雜,情景難以接受,所以在講解之前,教師應多帶領學生分析物理過程,創(chuàng)設情景,降低理解難度。

  解:取水平向右為正方向 高一,小孩第一次

  推出A車時:mBv1-mAv=0

  即: v1=

  第n次推出A車時:mAv +mBvn-1=-mAv+mBvn

  則: vn-vn-1= ,

  所以: vn=v1+(n-1)

  當vn≥v時,再也接不到小車,由以上各式得n≥5.5 取n=6

  點評:關于n的取值也是應引導學生仔細分析的問題,告誡學生不能盲目地對結(jié)果進行“四舍五入”,一定要注意結(jié)論的物理意義。

高三物理教案10

  中學物理教學改革的重點是課堂教學方法改革,這是實現(xiàn)中學物理教學目標和任務,全面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途徑。我們認為要對高中物理的課堂教學方法實施改革,能夠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一、從物理學科特點出發(fā),改善課堂教學方法。

  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也是物理學科的特點,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物理課堂教學改革首先要加強實驗教學。

  1、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地動手實驗,提高學生觀察實驗潛力。

  凡是實驗性較強的教材,教師要采用讓學生動手做實驗的教學方法,同時還要設法把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并增加課外小實驗,對于學生分組實驗,不僅僅要做,而且還要認真做好。總之,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實驗活動,使學生在實驗中動眼看、動手做、動嘴講、動腦想,從而掌握物理知識和技巧,提高實驗潛力。

  2、實驗教學還要著重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去啟發(fā)、引導、示范,努力提高學生的實驗觀察潛力。同時還要加強實驗觀察方法的培養(yǎng),要透過對學生進行實驗思想、實驗方法等科學方法教育(如放大法、比較法、代替法、轉(zhuǎn)換法、比較法、平衡法和模型法等)幫忙學生深刻理解實驗、培養(yǎng)實驗潛力,開拓創(chuàng)造性思維。

  二、從物理教學資料出發(fā),改善課堂教學方法。

  物理課堂教學方法的選取,要受到教材資料的制約,教材資料決定課堂教學方法的選取,也決定著教師與學生的具體雙邊活動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務必突出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選取,我們選取教法應從教材資料實際出發(fā),在眾多教學方法中進行比較,最后得出經(jīng)過優(yōu)化選取的教學方法。一堂成功的物理課,通常是幾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組合,而不是幾種教法的隨意湊合,必須是經(jīng)過教師的精心設計、靈活地、科學地、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優(yōu)化選取、認真實施的結(jié)果。

  第二,還要改革教師在課堂的講解方式。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務必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啟發(fā)性和綜合性,在課堂講解,可隨資料的不同采取相應的不同方式:如對教材資料從知識結(jié)構、邏輯關系推理論證方法等作完整、全面的講解;對實驗性較強的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作啟發(fā)式的講解;對重點、難點、關鍵資料或?qū)W生容易發(fā)生差錯的問題,作點撥式講解;在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或進行練習之前,作提示性講解;根據(jù)學生在預習、自學或復習中所提疑點,作釋疑性講解。

  總之,課堂教學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主動性和自學性,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料,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不同的活動。三、從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征和潛力基礎出發(fā),改善課堂教學方法。

  高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多有明顯的獨立性和興趣傾向,學習自覺性和獨立性比強,具有必須的思考潛力和自學潛力,課堂中常期望獨立思考求解,學習氣氛比較沉悶。這給教師了解學生帶來必須的困難,針對這種狀況,一般可采取下列方法:加強講解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個性是講解時要注意反饋系統(tǒng)運用,如作業(yè)、討論、考試中的反饋信息,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潛力把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自學活動結(jié)合起來;將教師的講述和學生的討論、回答問題等結(jié)合起來,使得課堂教學成為師生的共同活動;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進行各種口頭的、書面的練習。

  四、從教學關系出發(fā),改善課堂教學方法。

  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中心問題,是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實現(xiàn)教與學的統(tǒng)一。因此,務必加強課堂上教與學之間的交流活動

  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活動,教師是交流的主導一方,其作用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狀況,創(chuàng)設最優(yōu)學習情景,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教學活動,以各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學好物理知識。但教師的活動不能離開學生這個主體,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用心主動地獲取知識信息,發(fā)展各方面的潛力。

  可見,教師與學生是組成教學的兩個最基本的因素,教師在課堂上的各項活動少不了學生的配合;而學生在課堂上的各項活動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所以,努力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活動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是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20xx年小學語文四年級《觸摸春天》教學反思案例)用的根本。

  總之,物理教學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資料、不同的學生實際、不同的實驗條件,靈活而切合實際地選取不同的教法,用心探索和認真實踐物理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方法,深化物理課堂教學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物理教學質(zhì)量。

高三物理教案11

  直線運動

  一、勻變速直線運動公式

  1.常用公式有以下四個:, ,

  ⑴以上四個公式中共有五個物理量:s、t、a、V0、Vt,這五個物理量中只有三個是獨立的,可以任意選定。只要其中三個物理量確定之后,另外兩個就唯一確定了。每個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個物理量,當已知某三個而要求另一個時,往往選定一個公式就可以了。如果兩個勻變速直線運動有三個物理量對應相等,那么另外的兩個物理量也一定對應相等。

 、埔陨衔鍌物理量中,除時間t外,s、V0、Vt、a均為矢量。一般以V0的方向為正方向,以t=0時刻的位移為零,這時s、Vt和a的正負就都有了確定的物理意義。

  應用公式注意的三個問題

  (1)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2)注意公式中各量相對于同一個參照物

  (3)注意減速運動中設計時間問題

  2.勻變速直線運動中幾個常用的結(jié)論

  ①Δs=aT 2,即任意相鄰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之差相等?梢酝茝V到sm-sn=(m-n)aT 2

  ②,某段時間的中間時刻的即時速度等于該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

  ,某段位移的中間位置的即時速度公式(不等于該段位移內(nèi)的平均速度)。

  可以證明,無論勻加速還是勻減速,都有。

  3.初速度為零(或末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如果初速度為零,或者末速度為零,那么公式都可簡化為:

  ,,,

  以上各式都是單項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間的比例關系。

  4.初速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偾1s、前2s、前3s……內(nèi)的位移之比為1∶4∶9∶……

  ②第1s、第2s、第3s……內(nèi)的位移之比為1∶3∶5∶……

  ③前1m、前2m、前3m……所用的時間之比為1∶ ∶ ∶……

  ④第1m、第2m、第3m……所用的時間之比為1∶ ∶( )∶……

  5、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豎直上拋運動是勻減速直線運動,可分向上的勻減速運動和豎直向下勻加速直線運動。

  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處理方法

  1、公式法

  課本介紹的公式如等,有些題根據(jù)題目條件選擇恰當?shù)墓郊纯。但對勻減速運動要注意兩點,一是加速度在代入公式時一定是負值,二是題目所給的時間不一定是勻減速運動的時間,要判斷是否是勻減速的時間后才能用。

  2、比值關系法

  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設T為相等的時間間隔,則有:

 、賂末、2T末、3T末??……的瞬時速度之比為:

  v1:v2:v3:……vn=1:2:3:……:n?

  ② T內(nèi)、2T內(nèi)、3T內(nèi)……的位移之比為:

  s1:s2:s3: ……:sn=1:4:9:……:n2

  ③第一個T內(nèi)、第二個T內(nèi)、第三個T內(nèi)……的位移之比為:

  sⅠ:sⅡ:sⅢ:……:sN=1:3:5: ……:(2N-1)

  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設s為相等的位移間隔,則有:

 、芮耙粋s、前兩個s、前三個s……所用的時間之比為:

  t1:t2:t3:……:tn=1:……:

  ⑤第一個s、第二個s、第三個s……所用的時間tⅠ、tⅡ、tⅢ ……tN之比為:

  tⅠ:tⅡ:tⅢ:……:tN =1:……:

  3、平均速度求解法

  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也等于初、末速度和的一半,即:。求位移時可以利用:

  4、圖象法

  5、逆向分析法

  6、對稱性分析法

  7、間接求解法

  8、變換參照系法

  在運動學問題中,相對運動問題是比較難的部分,若采用變換參照系法處理此類問題,可起到化難為易的效果。參照系變換的方法為把選為參照物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等方向移植到研究對象上,再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求解。

  三、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應用—自由落體與豎直上拋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豎直上拋運動

  豎直上拋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其上升階段為勻減速運動,下落階段為自由落體運動。它有如下特點:

  (1).上升和下降(至落回原處)的兩個過程互為逆運動,具有對稱性。有下列結(jié)論:

 、偎俣葘ΨQ:上升和下降過程中質(zhì)點經(jīng)過同一位置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跁r間對稱:上升和下降經(jīng)歷的時間相等。

  (2).豎直上拋運動的特征量:①上升最大高度:Sm= .②上升最大高度和從最大高度點下落到拋出點兩過程所經(jīng)歷的時間:.

  (3)處理豎直上拋運動注意往返情況。

  追及與相遇問題、極值與臨界問題

  一、追及和相遇問題

  1、追及和相遇問題的特點

  追及和相遇問題是一類常見的運動學問題,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來講,相遇是指同一時刻到達同一位置。可見,相遇的物體必然存在以下兩個關系:一是相遇位置與各物體的初始位置之間存在一定的位移關系。若同地出發(fā),相遇時位移相等為空間條件。二是相遇物體的運動時間也存在一定的關系。若物體同時出發(fā),運動時間相等;若甲比乙早出發(fā)Δt,則運動時間關系為t甲=t乙+Δt。要使物體相遇就必須同時滿足位移關系和運動時間關系。

  2、追及和相遇問題的求解方法

  分析追及與相碰問題大致有兩種方法即數(shù)學方法和物理方法。

  首先分析各個物體的運動特點,形成清晰的運動圖景;再根據(jù)相遇位置建立物體間的位移關系方程;最后根據(jù)各物體的運動特點找出運動時間的關系。

  方法1:利用不等式求解。利用不等式求解,思路有二:其一是先求出在任意時刻t,兩物體間的距離y=f(t),若對任何t,均存在y=f(t)>0,則這兩個物體永遠不能相遇;若存在某個時刻t,使得y=f(t) ,則這兩個物體可能相遇。其二是設在t時刻兩物體相遇,然后根據(jù)幾何關系列出關于t的方程f(t)=0,若方程f(t)=0無正實數(shù)解,則說明這兩物體不可能相遇;若方程f(t)=0存在正實數(shù)解,則說明這兩個物體可能相遇。

  方法2:利用圖象法求解。利用圖象法求解,其思路是用位移圖象求解,分別作出兩個物體的位移圖象,如果兩個物體的位移圖象相交,則說明兩物體相遇。

  3、解“追及、追碰”問題的思路

  解題的基本思路是(1)根據(jù)對兩物體運動過程的分析,畫出物體的運動示意圖(2)根據(jù)兩物體的運動性質(zhì),分別列出兩個物體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將兩物體運動時間的關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運動示意圖找出兩物體間關聯(lián)方程(4)聯(lián)立方程求解。

  4、分析“追及、追碰”問題應注意的問題:

  (1)分析“追及、追碰”問題時,一定要抓住一個條件,兩個關系;一個條件是兩物體的速度滿足的臨界條件,追和被追物體的速度相等的速度相等(同向運動)是能追上、追不上、兩者距離有極值的臨界條件。兩個關系是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其中通過畫草圖找到兩物體位移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是解題的突破口,因此在學習中一定要養(yǎng)成畫草圖分析問題的良好習慣,對幫助我們理解題意,啟迪思維大有裨益。

  (2)若被追及的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該物體是否停止。

  (3)仔細審題,注意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眼,充分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如:剛好、恰巧、最多、至少等,往往對應一個臨界狀態(tài),滿足一個臨界條件。

  二、極值問題和臨界問題的求解方法。

  該問題關鍵是找準臨界點

  擴展閱讀

  高三物理教案:《直線運動的圖象及應用》教學設計

  一、位移-時間圖象:

  1、圖象的物理意義:表示做直線運動物體的位移隨時間變化的關系。

  橫坐標表示從計時開始各個時刻,縱坐標表示從計時開始任一時刻物體的位置,即從運動開始的這一段時間內(nèi),物體相對于坐標原點的位移。

  2、圖線斜率的意義:圖象的斜率表示物體的速度。

  如果圖象是曲線則其某點切線的斜率表示物體在該時刻的`速度,曲線的斜率將隨時間而變化,表示物體的速度時刻在變化。

  斜率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

  斜率的絕對值表示速度的大小。

  3、勻速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是一條直線,而變速直線運動的圖象則為曲線。

  4、圖象的交點的意義是表示兩物體在此時到達了同一位置即兩物體"相遇"。

  5、靜止的物體的位移-時間圖象為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不是一點。

  6、圖象縱軸的截距表示的是物體的初始位置,而橫軸的截距表示物體開始運動的時刻,或物體回到原點時所用的時間。

  7、圖象并非物體的運動軌跡。

  二、速度-時間圖象:

  1、圖象的物理意義:表示做直線運動物體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

  橫坐標表示從計時開始各個時刻,縱坐標表示從計時開始任一時刻物體的速度。

  2、圖線斜率的意義:圖象的斜率表示物體加速度。

  斜率的正負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斜率的絕對值表示加速度大小。

  如果圖象是曲線,則某一點切線的斜率表示該時刻物體的加速度,曲線的斜率隨時間而變化表示物體加速度在變化。

  3、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圖線為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圖象則為傾斜的直線,非勻變速運動的速度圖線的曲線。

  4、圖象交點意義表示兩物體在此時刻速度相等,而不是兩物體在此時相遇。

  5、靜止物體的速度圖象是時間軸本身,而不是坐標原點這一點。

  6、圖象下的面積表示位移,且時間軸上方的面積表示正位移,下方的面積表示負位移。

  7、圖象縱軸的截距表示物體的初速度,而橫軸的截距表示物體開始運動的時刻或物體的速度減小到零所用時間。

  8、速度圖象也并非物體的運動軌跡。

  【重點精析】

  一、物理圖象的識圖方法:一軸、二線、三斜率、四面積、五截距、六交點

  運動學圖象主要有x-t圖象和v-t圖象,運用運動學圖象解題總結(jié)為"六看":一看"軸",二看"線",三看"斜率",四看"面積",五看"截距",六看"特殊點"。

  1、"軸":先要看清坐標系中橫軸、縱軸所代表的物理量,即圖象是描述哪兩個物理量間的關系,是位移和時間關系,還是速度和時間關系?同時還要注意單位和標度。

  2、"線":"線"上的一個點一般反映兩個量的瞬時對應關系,如x-t圖象上一個點對應某一時刻的位移,v-t圖象上一個點對應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線"上的一段一般對應一個物理過程,如x-t圖象中圖線若為傾斜的直線,表示質(zhì)點做勻速直線運動,v-t圖象中圖線若為傾斜直線,則表示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3、"斜率":表示橫、縱坐標軸上兩物理量的比值,常有一個重要的物理量與之對應,用于求解定量計算中對應物理量的大小和定性分析中對應物理量變化快慢的問題。如x-t圖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大小,v-t圖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

  4、"面積":圖線和坐標軸所圍成的面積也往往表示一個物理量,這要看兩軸所代表的物理量的乘積有無實際意義。這可以通過物理公式來分析,也可以從單位的角度分析。如x和t乘積無實際意義,我們在分析x-t圖象時就不用考慮"面積";而v和t的乘積vt=x,所以v-t圖象中的"面積"就表示位移。

  5、"截距":表示橫、縱坐標軸上兩物理量在"初始"(或"邊界")條件下的物理量的大小,由此往往能得到一個很有意義的物理量。

  6、"特殊點":如交點,拐點(轉(zhuǎn)折點)等。如x-t圖象的交點表示兩質(zhì)點相遇,而v-t圖象的交點表示兩質(zhì)點速度相等。

  高三物理《直線運動》知識點

  高三物理《直線運動》知識點

  一、質(zhì)點的運動(1)—直線運動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t(定義式)2.有用推論Vt2-Vo2=2as

  3.中間時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Δs為連續(xù)相鄰相等時間(T)內(nèi)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時間(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單位換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

  (4)其它相關內(nèi)容:質(zhì)點、位移和路程、參考系、時間與時刻〔見第一冊P19〕/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瞬時速度〔見第一冊P24〕。

  2)自由落體運動

  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4.推論Vt2=2gh

  注: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3)豎直上拋運動

  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

  3.有用推論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拋出點算起)

  5.往返時間t=2Vo/g(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注:

  (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

  (2)分段處理:向上為勻減速直線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

  (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三物理《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案例分析

  高三物理《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案例分析

  1.實驗器材

  電火花計時器(或電磁打點計時器)、一端附有滑輪的長木板、小車、紙帶、細繩、鉤碼、刻度尺、導線、電源、復寫紙片.

  2.實驗步驟

  (1)按照實驗原理圖所示實驗裝置,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無滑輪的一端,接好電源;

  (2)把一細繩系在小車上,細繩繞過滑輪,下端掛合適的鉤碼,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固定在小車后面;

  (3)把小車?吭诖螯c計時器處,接通電源,放開小車;

  (4)小車運動一段時間后,斷開電源,取下紙帶;

  (5)換紙帶反復做三次,選擇一條比較理想的紙帶進行測量分析.

  規(guī)律方法總結(jié)

  1.數(shù)據(jù)處理

  (1)目的

  通過紙帶求解運動的加速度和瞬時速度,確定物體的運動性質(zhì)等.

  (2)處理的方法

 、俜治鑫矬w的運動性質(zhì)——測量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距離,計算相鄰計數(shù)點距離之差,看其是否為常數(shù),從而確定物體的運動性質(zhì).

 、诶弥鸩罘ㄇ蠼馄骄铀俣妊芯縿蜃兯僦本運動教學設計

 、劾闷骄俣惹笏矔r速度:

  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教學設計

 、芾盟俣取獣r間圖象求加速度

  3.注意事項

  (1)平行:紙帶、細繩要和木板平行.

  (2)兩先兩后:實驗中應先接通電源,后讓小車運動;實驗完畢應先斷開電源,后取紙帶.

  (3)防止碰撞:在到達長木板末端前應讓小車停止運動,防止鉤碼落地和小車與滑輪相撞.

  (4)減小誤差:小車的加速度宜適當大些,可以減小長度的測量誤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約50cm的紙帶上清楚地取出6~7個計數(shù)點為宜.

  a.作出速度—時間圖象,通過圖象的斜率求解物體的加速度;

  b.剪下相鄰計數(shù)點的紙帶緊排在一起求解加速度.

  2.依據(jù)紙帶判斷物體是否做勻變速運動的方法

  (1)x1、x2、x3……xn是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的距離.

  (2)Δx是兩個連續(xù)相等的時間里的位移差:Δx1=x2-x1,Δx2=x3-x2….

  (3)T是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T=0.02n(打點計時器的頻率為50Hz,n為兩計數(shù)點間計時點的間隔數(shù)).

  (4)Δx=aT2,因為T是恒量,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小車的加速度a也為恒量,所以Δx必然是個恒量.這表明:只要小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它在任意兩個連續(xù)相等的時間里的位移之差就一定相等.

  高一物理教案:《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教學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并能用來解答有關的問題.

  2、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并能用來解答有關的問題.

  能力目標

  體會學習運動學知識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是本章的重點之一,為了引導學生逐漸熟悉數(shù)學工具的應用,教材直接從加速度的定義式由公式變形得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緊接著配一道例題加以鞏固.意在簡單明了同時要讓學生自然的復習舊知識,前后聯(lián)系起來.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是本章的另一個重點.推導位移公式的方法很多,中學階段通常采用圖像法,從速度圖像導出位移公式.用圖像法導位移公式比較嚴格,但一般學生接受起來較難,教材沒有采用,而是放在閱讀材料中了.本教材根據(jù),說明勻變速直線運動中,并利用速度公式,代入整理后導出了位移公式.這種推導學生容易接受,對于初學者來講比較適合.給出的例題做出了比較詳細的分析與解答,便于學生的理解和今后的參考.

  另外,本節(jié)的兩個小標題“速度和時間的關系”“位移和時間的關系”能夠更好的讓學生體會研究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就是要研究物體的位移、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有了公式就可以預見以后的運動情況.

  教法建議

  為了使學生對速度公式獲得具體的認識,也便于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可以從某一實例出發(fā),利用勻變速運動的概念,加速度的概念,猜測速度公式,之后再從公式變形角度推出,得出公式后,還應從勻變速運動的速度—時間圖像中,加以再認識.

  對于位移公式的建立,也可以給出一個模型,提出問題,再按照教材的安排進行.

  對于兩個例題的處理,要引導同學自己分析已知,未知,畫運動過程草圖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兩個公式的建立及應用

  教學難點:位移公式的建立.

  主要設計:

  一、速度和時間的關系

  1、提問:什么叫勻變速直線運動?什么叫加速度?

  2、討論:若某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初速度為2m/s,加速度為,則1s內(nèi)的速度變化量為多少?1s末的速度為多少?2s內(nèi)的速度變化量為多少?2s末的速度多大?ts內(nèi)的速度變化量為多少?ts末的速度如何計算?

  3、請同學自由推導:由得到

  4、討論:上面討論中的圖像是什么樣的?從中可以求出或分析出哪些問題?

  5、處理例題:(展示課件1)請同學自己畫運動過程草圖,標出已知、未知,指導同學用正確格式書寫.

  二、位移和時間的關系:

  1、提出問題:一中第2部分給出的情況.若求1s內(nèi)的位移?2s內(nèi)的位移?t秒內(nèi)的位移?怎么辦,引導同學知道,有必要知道位移與時間的對應關系.

  2、推導:回憶平均速度的定義,給出對于勻變速直線運動,結(jié)合,請同學自己推導出.若有的同學提出可由圖像法導出,可請他們談推導的方法.

  3、思考:由位移公式知s是t的二次函數(shù),它的圖像應該是拋物線,告訴同學一般我們不予討論.

  4、例題處理:同學閱讀題目后,展示課件2,請同學自己畫出運動過程草圖,標出已知、未知、進而求解.

高三物理教案12

  【考點自清】

  一、平衡物體的動態(tài)問題

  (1)動態(tài)平衡:

  指通過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體的狀態(tài)發(fā)生緩慢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物體始終處于一系列平衡狀態(tài)中。

  (2)動態(tài)平衡特征:

  一般為三力作用,其中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變化,一個力的大小變化而方向不變,另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變化。

  (3)平衡物體動態(tài)問題分析方法:

  解動態(tài)問題的關鍵是抓住不變量,依據(jù)不變的量來確定其他量的變化規(guī)律,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解析法和圖解法。

  解析法的基本程序是:對研究對象的任一狀態(tài)進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應變物理量與自變物理量的一般函數(shù)關系式,然后根據(jù)自變量的變化情況及變化區(qū)間確定應變物理量的變化情況。

  圖解法的基本程序是:對研究對象的狀態(tài)變化過程中的若干狀態(tài)進行受力分析,依據(jù)某一參量的`變化(一般為某一角),在同一圖中作出物體在若干狀態(tài)下的平衡力圖(力的平形四邊形或三角形),再由動態(tài)的力的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的邊的長度變化及角度變化確定某些力的大小及方向的變化情況。

  二、物體平衡中的臨界和極值問題

  1、臨界問題:

  (1)平衡物體的臨界狀態(tài):物體的平衡狀態(tài)將要變化的狀態(tài)。

  物理系統(tǒng)由于某些原因而發(fā)生突變(從一種物理現(xiàn)象轉(zhuǎn)變?yōu)榱硪环N物理現(xiàn)象,或從一種物理過程轉(zhuǎn)入到另一物理過程的狀態(tài))時所處的狀態(tài),叫臨界狀態(tài)。

  臨界狀態(tài)也可理解為恰好出現(xiàn)和恰好不出現(xiàn)某種現(xiàn)象的狀態(tài)。

  (2)臨界條件:涉及物體臨界狀態(tài)的問題,解決時一定要注意恰好出現(xiàn)或恰好不出現(xiàn)等臨界條件。

  平衡物體的臨界問題的求解方法一般是采用假設推理法,即先假設怎樣,然后再根據(jù)平衡條件及有關知識列方程求解。解決這類問題關鍵是要注意恰好出現(xiàn)或恰好不出現(xiàn)。

  2、極值問題:

  極值是指平衡問題中某些物理量變化時出現(xiàn)最大值或最小值。

  平衡物體的極值,一般指在力的變化過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問題。

高三物理教案13

  研究性實驗:(1) 研究勻變速運動練習使用打點計時器:

  1.構造:見教材。

  2.操作要點:接50HZ,4---6伏的交流電 S1 S2 S3 S4

  正確標取記:在紙帶中間部分選5個點 。T 。T 。 T 。 T 。

  3.重點:紙帶的分析 0 1 2 3 4

  a.判斷物體運動情況:

  在誤差范圍內(nèi):如果S1=S2=S3=......,則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

  如果?S1=?S2=?S3= .......=常數(shù), 則物體作勻變速直線運動。

  b.測定加速度:

  公式法: 先求?S,再由?S= aT2求加速度。

  圖象法: 作v-t圖,求a=直線的斜率

  c.測定即時速度: V1=(S1+S2)/2T V2=(S2+S3)/2T

  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

  1.原理::?S=aT2

  2.實驗條件:

  a.合力恒定,細線與木板是平行的。

  b.接50HZ,4-6伏交流電。

  3.實驗器材:電磁打點計時器、紙帶、復寫紙片、低壓交流電源、小車、細繩、一端附有滑輪的長木板、刻度尺、鉤碼、導線、兩根導線。

  4.主要測量:

  選擇紙帶,標出記數(shù)點,測出每個時間間隔內(nèi)的位移S1、S2、S3 。。。。圖中O是任一點。

  5. 數(shù)據(jù)處理: 0 1 2 3 4 5 6

  根據(jù)測出的.S1、S2、S3....... 。S1 。S2 。 S3 。S4 。 S5 。 S6 。

  用逐差法處理數(shù)據(jù)求出加速度:

  S4-S1=3a1T2 , S5-S2=3a2T2 , S6-S3=3a3T2

  a=(a1+a2+a3)/3=(S4+S5+S6- S1-S2-S3)/9T2

  測勻變速運動的即時速度:(同上)

 。2) 研究平拋運動

  1.實驗原理:

  用一定的方法描出平拋小球在空中的軌跡曲線,再根據(jù)軌跡上某些點的位置坐標,由h=求出t,再由x=v0t求v0,并求v0的平均值。

  2.實驗器材:

  木板,白紙,圖釘,未端水平的斜槽,小球,刻度尺,附有小孔的卡片,重錘線。

  3.實驗條件:

  a. 固定白紙的木板要豎直。

  b. 斜槽未端的切線水平,在白紙上準確記下槽口位置。

  c.小球每次從槽上同一位置由靜止滑下。

  (3) 研究彈力與形變關系

  方法歸納:

  (1)用懸掛砝碼的方法給彈簧施加壓力

  (2)用列表法來記錄和分析數(shù)據(jù)(如何設計實驗記錄表格)

  (3)用圖象法來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關系

  步驟:

  1以力為縱坐標、彈簧伸長為橫坐標建立坐標系

  2根據(jù)所測數(shù)據(jù)在坐標紙上描點

  3按照圖中各點的分布和走向,嘗試作出一條平滑的曲線(包括直線)

  4以彈簧的伸重工業(yè)自變量,寫出曲線所代表的函數(shù),首先嘗試一次函數(shù),如不行則考慮二次函數(shù),如看似象反比例函數(shù),則變相關的量為倒數(shù)再研究一下是否為正比關系(圖象是否可變?yōu)橹本)----化曲為直的方法等。

  5解釋函數(shù)表達式中常數(shù)的意義。

  2. 注意事項:所加砝碼不要過多(大)以免彈簧超出其彈性限度

高三物理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反射定律,理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異同.

  2、掌握平面鏡成像的基本原理,知道什么是虛像,掌握平面鏡成虛象的作圖法和和利用幾何知識進行光路控制的有關計算.

  能力目標

  1、知道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來解釋光現(xiàn)象和計算有關的問題.

  2、知道平面鏡是怎樣成像的,會畫成像的光路圖,

  3、知道像的特點,能夠證明物和像是鏡面對稱的.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通過所學的物理知識來認識自然界,從而熱愛生活,用正確的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教學建議

  關于光的反射、平面鏡的教學建議

 。ㄒ唬┮胄抡n

  上一節(jié)我們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知道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zhì)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質(zhì)中也是沿直線傳播的,只是其傳播速度小于真空中光速,當光照到兩種介質(zhì)的交界面時,發(fā)生反射現(xiàn)象,光的反射現(xiàn)象,我們在初中也已經(jīng)做過初步的學習,現(xiàn)在我們將進一步學習這一部分內(nèi)容.

 。ǘ┙虒W過程

  光的反射部分在內(nèi)容上與初中沒有太大的區(qū)別,所以可以先讓學生思考自學,而后教師進行講解和分析.教師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平面鏡的成像上.

  學生思考:

  何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內(nèi)容是什么?

  列舉光的反射現(xiàn)象.

  漫反射和鏡面反射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規(guī)律.

  平面鏡成像做圖.

  教師講解:

  光的反射

  1、人是怎樣看見周圍物體的?

  物體發(fā)出的光(或物體被照明而反射出來的光)進入人的眼睛,并在視網(wǎng)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人根據(jù)這像來識別物體.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

  (2)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在法線兩側(cè).(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A、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線、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不是與界面的夾角.

  B、在理解反射定律時,不能片面認為就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為符合與入射角相等的直線有無數(shù)條,只有加上“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cè)”,反射光線才能確定.

  C、在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光線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產(chǎn)生鏡面反射;照射到粗糙物體表面,產(chǎn)生漫反射、平行光線在粗糙面上發(fā)生漫反射時,雖然反射光線顯得雜亂無章,但對每一條光線而言,都遵循反射定律.

  光路的可逆性:當光線沿反射光線方向入射時,反射光線一定沿入射光線光方向反射.

  3.平面鏡成像:

  像與物相對平面鏡對稱、等大、且為虛像.

  關于像的問題:實像是物體發(fā)出的光會聚在一起而成的像.而虛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在一起而成像的,而光沿直線傳播的觀念.認為逆著射來的光就可以找到物體,物體發(fā)出的光經(jīng)過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中,平面鏡中的是虛像.虛像是虛的,但人視網(wǎng)膜上像是實在的.

  平面鏡成像作圖法:(1)利用對稱性作圖.(2)利用反射定律作圖.

  關于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建議

  在初中階段學習時只要求利用平面鏡成像的規(guī)律進行作圖,現(xiàn)在要求學生了解根據(jù)光的反射原理作圖.

 、倨矫骁R成的是虛像,像與物等大,并且相對于鏡面對稱、這個結(jié)論在初中階段由實驗得出,現(xiàn)在可以利用幾何方法證明.

 、诩由顚μ撓竦'理解,要讓學生知道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而是由鏡面反射后的實際光線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的、虛像不能用光屏接到,只能用眼睛直接觀察.

  ③平面鏡成像特點:

  與物等大、正立的虛像,且物與像是關于鏡面對稱的

  注意:虛像人眼能夠看到,照相機也能拍攝

 、芷矫骁R不改變光線性質(zhì):具體是指:平行光線經(jīng)平面鏡反射后仍為平行光線、會聚光線經(jīng)平面鏡反射后仍為會聚光線、發(fā)散光線經(jīng)平面鏡反射后仍為發(fā)散光線

 、萜矫骁R成像作圖法:

  1)反射定律法:從物點作任意兩光線射向平面鏡,由反射定律作其反射光線,此兩條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交點即為虛像點.

  2)對稱法:先標出反射面,再找物點關于鎮(zhèn)面的對稱點即像的位置、由物點任意作兩條入射光線,其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必通過像點,實際“存在”的光線或?qū)嵪裼脤嵕表示,并不真實“存在”的光線即反向延長線或虛像用虛線表示,實光線方向冠以箭頭.通常為了保證準確、方便,常用第二種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光的反射、平面鏡

 。ㄒ唬┮胄抡n

  上一節(jié)我們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知道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zhì)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質(zhì)中也是沿直線傳播的,只是其傳播速度小于真空中光速,當光照到兩種介質(zhì)的交界面時,發(fā)生反射現(xiàn)象,光的反射現(xiàn)象,我們在初中也已經(jīng)做過初步的學習,現(xiàn)在我們將進一步學習這一部分內(nèi)容.

 。ǘ┙虒W過程

  光的反射部分在內(nèi)容上與初中沒有太大的區(qū)別,所以可以先讓學生思考自學,而后教師進行講解和分析.教師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平面鏡的成像上.

  學生思考:

  何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內(nèi)容是什么?

  列舉光的反射現(xiàn)象.

  漫反射和鏡面反射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規(guī)律.

  平面鏡成像做圖.

  教師講解:

  光的反射

  1、人是怎樣看見周圍物體的?

  物體發(fā)出的光(或物體被照明而反射出來的光)進入人的眼睛,并在視網(wǎng)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人根據(jù)這像來識別物體.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

  (2)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在法線兩側(cè).(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A、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線、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不是與界面的夾角.

  B、在理解反射定律時,不能片面認為就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為符合與入射角相等的直線有無數(shù)條,只有加上“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cè)”,反射光線才能確定.

  C、在反射現(xiàn)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光線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產(chǎn)生鏡面反射;照射到粗糙物體表面,產(chǎn)生漫反射、平行光線在粗糙面上發(fā)生漫反射時,雖然反射光線顯得雜亂無章,但對每一條光線而言,都遵循反射定律.

  光路的可逆性:當光線沿反射光線方向入射時,反射光線一定沿入射光線光方向反射.

  3.平面鏡成像:

  像與物相對平面鏡對稱、等大、且為虛像.

  關于像的問題:實像是物體發(fā)出的光會聚在一起而成的像.而虛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在一起而成像的,而光沿直線傳播的觀念.認為逆著射來的光就可以找到物體,物體發(fā)出的光經(jīng)過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中,平面鏡中的是虛像.虛像是虛的,但人視網(wǎng)膜上像是實在的.

  平面鏡成像作圖法:(1)利用對稱性作圖.(2)利用反射定律作圖.

  探究活動

  1.制作:利用光的反射現(xiàn)象制作一只潛望鏡.

  2.調(diào)查生活中有關光的反射的應用情況.

  3.利用光的反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xiàn)象.

高三物理教案15

  高三物理總復習的目的是透過總復習,使學生掌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熟練掌握物理規(guī)律、公式及應用,總結(jié)解題方法與技巧,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潛力。為了達成以上目的,我們在高三教學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抓住考綱、回歸課本

  1、“考綱”即“考試說明”,它是考試出題的依據(jù),因此在高考復習過程中應緊緊抓住考綱逐一落實考點,用考綱來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狀況,才能做到全面無遺漏;要對照考綱一個一個知識點落實,從考綱對知識點的要求的程度對照學生掌握的狀況看是否達標。

  2、在復習備考時,應以課本為本,充分發(fā)揮課本的主導作用,在復習過程中,應指導學生帶著問題看書,研讀教材資料,使其看書有必須的目的性,便于彌補自已基礎知識弱點,融會貫通教材的基礎知識結(jié)構,使其回歸課本目的性強,才能充分利用時間,真正到達查缺補漏的目的。

  3、正確處理好“熱點”與“冷點”。最后階段復習中,不僅僅要注意考綱中的熱點問題,在看書時要重視考綱中的重點資料,同時更要關心所謂的“冷點”。因為前一輪復習中在綜合試卷里所謂的重點知識、熱點知識出現(xiàn)的機會較多,通常都進行了反復的強化,恰恰在所謂的“冷點”的地方出題較少,重復的機會少,有的甚至沒有考查過,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有必要的給以加強。如:今年高考實驗題對示波器的考查。以后應注意在“冷點”上的復習,以防止在高考當中出現(xiàn)一些知識上的死角。

  二、夯實基礎,培養(yǎng)潛力

  在高考復習備考時,要處理好“基礎”與“潛力”的關系,個性是在第一階段的復習過程中,重點是復習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及其應用,基本解題方法與技巧等基礎知識。但在夯實基礎的同時還應當有目的的加強以下幾種潛力的培養(yǎng)。

  1.加強信息遷移問題的訓練,提高閱讀潛力、理解潛力和分析問題的潛力。信息遷移問題一般都是給出一段文字或圖片信息,要求透過閱讀該信息去回答或解決一些物理問題,信息遷移問題著重考查學生臨場閱讀,提取信息和進行信息加工、處理,以及靈活運動基本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潛力,如:給出有關磁懸浮列車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要求學生透過閱讀資料,去回答和分析有關磁懸浮列車的問題。

  2.加強科技應用問題的訓練,提高運用物理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v觀近年的高考卷,生活、生產(chǎn)、科學研究中的物理問題已成為高考中的熱點。平常的物理教學強調(diào)理論的完整性,系統(tǒng)性,缺少與科學技術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在物理教學及有關問題訓練時,往往是簡化后的物理對象、場景,把所有物理問題變成了理想化、模型化,而實際生活問題則往往不同,它并不明顯給出簡化或理想化的對象及物理場景,因而需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抽取物理對象和物理場景的環(huán)節(jié)。

  3.加強實驗技能訓練,提高實驗潛力。推薦在高三復習階段重做高中階段已做過的重要實驗,開放實驗室,但不要簡單重復。要求學生用新視角重新觀察已做過的實驗,要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收獲,同時要求在實驗中做到“一個了解、五個會”。即了解實驗目的、步驟和原理;會控制條件(控制變量)、會使用儀器、會觀察分析、會解釋結(jié)果得出相應結(jié)論,并會根據(jù)原理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以實驗帶復習,設計新的實驗。進一步完善認知結(jié)構,明確認識結(jié)論、過程和質(zhì)疑三要素,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打下基礎。學會正確、簡練地表述實驗現(xiàn)象、實驗過程和結(jié)論,個性是書面的表述。

  4.加強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潛力。創(chuàng)新思維題是近幾年高考物理試題或理科綜合潛力測試題中考查學生能否尋求獨特而新穎的,并具備社會價值的思維方法解決尚無先例的問題的潛力,這些題大多數(shù)屬于開放性的實際應用題,創(chuàng)新思維的主要成份是發(fā)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所謂發(fā)散性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guī),尋求盡可能多種多樣的答案的思維,它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chuàng)性的特點;而集中性思維則是依據(jù)已有的信息和各種設想,朝著問題解決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結(jié)果的思維操作過程,發(fā)散性思維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為主,而集中性思維則在這些可能的途徑中選取和比較出最優(yōu)的解決方案,兩者相互聯(lián)系,缺一不可。

  三、做好歸納,注重綜合

  1、要善于歸納總結(jié),不僅僅要構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且對物理習題最好能構成自己熟悉的解題體系,從而在高考中應對陌生的試題能把握主動。

  2、注重學科內(nèi)知識的綜合,重點應放在力學、電磁學的綜合,加強訓練、歸納、總結(jié),反思、提高分析綜合及用數(shù)學處理物理問題的潛力。

  四、重視訓練,注意答題的規(guī)范化

  1、平時訓練中要讓學生抓住自己有困難的問題認真分析,針對性的訓練。最后的階段應避開難題、做少量的練習。要選取難度適中,自己“跳一跳夠得著”的題目和一些基礎題目來做,要保證質(zhì)量和做題的效率及情緒和信心,透過做題持續(xù)良好的解題潛力。

  2、規(guī)范答題。物理試題的解答比較重視物理過程和步驟,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在解答物理題時要規(guī)范。解答計算題時注意以下幾方面:要有必要的圖示,要有必要的文字說明,要有方程式和必要的演算步驟,計算結(jié)果要思考有效數(shù)字和單位。讓學生在練習時尤其在做高考題時要仔細看一看計算題就應怎樣樣表述,答案的評分標準如何,力爭做到能做對的題目就必須不丟分。

  總之,在高考物理復習過程中,必須要有周密的計劃、科學的方法、得力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高考的勝利。

【高三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高三物理教案02-02

高三物理教案(15篇)02-25

內(nèi)能物理教案11-08

初中物理教案11-09

初三的物理教案04-16

初二物理教案08-30

初中物理教案:內(nèi)能12-28

初中物理教案透鏡12-28

力初中物理教案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