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的火神祝融
祝融,是上古神話傳說中的火神,炎帝的火師,是楚國社會公認的楚國的始祖。下面是百分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上古時期的火神祝融,希望大家喜歡!
火神祝融簡介
在《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中記載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笨梢娮H谑茄椎鄣奈迨缹O,而另有記載“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又成為了黃帝之后,但上古時期黃帝與炎帝同根同族,因此也就不奇怪了。而關于祝融的相貌,在《山海經(jīng)》中說其為獸身人面,乘兩龍。
關于祝融的傳說比較多,因此說法也比較多,有說他是古時三皇五帝的三皇之一,也有說他原名重黎,擔任火正官時得黃帝賜姓祝融氏,但比較統(tǒng)一的一點就是火神。而在上古奇書《列子》中記載說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向來不合,水火不相容,后二人發(fā)生大戰(zhàn),最終祝融大敗共工,遂共工怒觸不周山。
南北祝融氏的歷史記載
衡山祝融氏是黃帝夏官《管子》提到的黃帝六相有祝融,六相指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中祝融是夏官官名。以夏官官名祝融為氏族名。
鄭州祝融氏是帝嚳夏官重黎居火正被帝嚳命曰祝融,其弟復居火正也被命為祝融;鹫聪墓。同樣以夏官官名祝融為氏族名。衡山祝融氏葬衡陽《路史.前紀》云,祝融氏葬衡山之陽,是以名之。
鄭州祝融氏葬鄭州《路史·國名紀》:“今鄭州有祝融冢。衡山祝融氏是歷山氏的子孫!渡胶=(jīng)·海內經(jīng)》“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據(jù)《春秋合成圖》《春秋運斗樞》《黃帝錄》等文獻記載:“衡山祝融名字叫容光是黃帝的大司馬也就是祝融(祝融與大司馬是一個官職)。容光就是《管子》里黃帝六相的祝融。《衡湘?zhèn)髀劇份d:“容光為祝融兼司徒”,“徒武陵(今湖南常德),因亦有南岳容山之號,在今施容、容美之間”。“容光又取(娶)于州山氏,曰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壽麻”。鄭州祝融氏是顓頊氏的子孫。
《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
《左傳》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
《世本·帝系》:顓頊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產(chǎn)老童。 老童生重黎及吳回。
《周禮》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大戴禮記·帝系篇》:“顓頊產(chǎn)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
《晉書》:“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
《史記》《左傳》《世本》《周禮》《大戴禮記》《晉書》這些正史公認鄭州的祝融氏是顓頊的后代。有些現(xiàn)代學者用猜想來否認重黎是顓頊后代,這絕不是嚴肅的行為。
正史公認鄭州的祝融重黎是顓頊氏之后
正史公認鄭州的祝融重黎是顓頊氏之后,正史并沒有錯。有些人把衡山祝融氏和鄭州祝融氏混淆才會出現(xiàn)認為重黎是炎帝之后的謬論。把衡山祝融氏和鄭州祝融氏混為一談就好比把鄫侯乙的鄫國和山東鄫國混為一談一樣可笑,把韓王信和淮陰侯韓信看成同一個人一樣可笑,把孤竹國伯夷和四岳氏伯夷看成同一個人一樣可笑,把司馬穰苴的司馬氏和司馬程伯休父的司馬氏看成同一氏族一樣可笑,把中國塔吉克族和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族看成一個民族一樣可笑。同族號不同族,同名不同人,同官職不同人太常見了。衡山祝融氏是黃帝夏官以夏官官名祝融做氏族名,鄭州祝融氏是高辛氏夏官同樣以夏官官名祝融做氏族名,因此族號重名而已。
實際情況
楚國是北方中原祝融氏的后代成為南方統(tǒng)治者,所以南北祝融氏開始被混淆。
祝融的出處考證
大致說來,祝融氏是神農(nóng)氏時代,或者早在伏羲氏時代出現(xiàn)的一個以善于取火管火用火而聞名的部落,并逐漸遷移到南方生活,對中華先民用火技術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到五帝時代,“祝融”又因此被用作官職名稱,其實更準確地講應該是一個行業(yè)名稱。
《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妒酚?楚世家》:“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這是古人對“祝融”一詞的解釋!白!弊衷诩坠俏牡淖中危褚粋人跪在神前拜神、開口祈禱,其本義指男巫,是祭祀時主持祝告的人,引申用來表示對人對事的美好愿望!叭凇弊质莻形聲字,從鬲,蟲省聲。鬲是古代一種烹飪器!叭凇弊值谋玖x是炊氣上升,引申為長久、明亮、通達、流通、顯明、昌盛、和樂、恬適、和煦、暖和等義。所以,“祝融”一詞表示在炊器旁用火,給人們帶來希望的人,是掌管用火的人。
在現(xiàn)代人自來,用火是一項很簡單的技術,但在遠古時期,用火并不簡單。秦安大地灣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在一期文化(距今約8000年)的`4座房址內出土有紅燒土塊、陶器及最早的彩陶制品,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jīng)取火用火。在二期文化(仰韶早期,距今6000年)的156座房址中,均出現(xiàn)了圓形和瓢形灶炕,并有保存火種的火種罐。這說明,中華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人工取火、保管火種和用火技術,但由于早期的房屋離不開草木建筑材料,一旦失火,危害極其嚴重。所以早期的中華先民還沒有在房內用火的習慣,只有進一步了解火的性質,掌握了更加全面的用火技術以后,才敢于在房內用火。發(fā)展提高用火技術正是祝融氏部落的傳統(tǒng)。
大地灣f301為一座近似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遺存,屬于仰韶早期半坡類型,集中展示了先民取火、用火、保存火的方法。該房址出土石斧、石刀、骨錐、陶紡綸、夾砂粗紅陶罐、細泥紅陶罐、瓶、碗、杯等以及彩陶罐、骨匕、骨針、骨銼、蚌殼、獸骨等50多件器物,說明人們日常生活全部在室內進行。經(jīng)碳14測定,距今6000多年。石刀、骨針、蚌殼均穿孔,說明已熟煉掌握了鉆孔技術。石斧、骨錐、骨匕、陶銼、骨針之類,可見有這些工具鉆木取火是毫無問題的。該房址門向西北,門道開在西壁中間。室內靠近門道處,有一口徑為1.12米的圓形灶坑,接近門道處有一地穴開一直徑0.3米的通風洞直通入灶坑內,并在對準通風洞的另一壁開一直徑為0.25米、深0.31米的洞穴,內置一夾砂粗紅陶罐,作為存火種之用。門道由3級臺階組成,繞灶坑兩側可直通入室內。如此設置灶坑作用有三:一是利于防止野獸侵襲。當時周圍是原始大森林,野獸出沒,對人威脅很大。晚上人們休息入睡后,野獸出沒。當它來到房屋門口,見到一大堆火就會被嚇跑了。二是門口通風,并且灶坑置有通風洞,火不僅容易燃燒,而且火勢旺。三是門口有火,能夠防止冬天冷空氣入內,不但房內溫度高,而且暖和。由此可見,灶坑相當復雜,在當時是房屋建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了它,房屋才成為人們溫暖的家。發(fā)展如此復雜的灶坑設施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這應該就是祝融氏事跡廣為流傳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說,祝融氏的貢獻在于,最終把火引入了人們的住房內,使住房變成了溫暖的家。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
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鼻摹短靻枴分芯陀小叭瞻膊坏綘T龍何照?”的句子。這則故事可能反映的正是祝融氏開創(chuàng)人類在房內用火的事實。“燭”字與“!蓖簦褒垺弊肿x音則與“融”相近,“燭龍”可以視為“祝融”的諧音詞,或同名異寫之詞。在抹布看來,燭龍的形象就是黑夜里亮著火光的房子。遠古時期,人口稀少,人們的住房也比較分散,每當黑夜降臨,人類的居住區(qū)完全隱藏在黑暗之中,只有一個個透著閃閃火光的房門凝視著行人,背后是無邊無際的黑夜,如長龍一般。只要把這個形象放大,就變成了“其瞑乃晦,其視乃明”的燭龍了。
就一般說來,神農(nóng)氏之前,人們過著采集漁獵的生活,需要隨著季節(jié)經(jīng)常遷移而獲取食物。只有原始農(nóng)業(yè)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糧食產(chǎn)量基本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人類才能過上定居生活,住房的重要性才逐漸顯現(xiàn)出來,人們才有進一步改善住房條件的要求。房內無火,算不上真正的住房。祝融氏部落發(fā)展用火技術,最終把火成功引入到住房內,為先民創(chuàng)造了溫暖的家。祝融氏發(fā)展用火技術的漫長歷史不該被忘記,這可能是祝融氏被一些傳說定為“三皇”之一的原因吧?
【上古時期的火神祝融】相關文章:
上古時期主要歷史人物簡介03-05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帝嚳10-17
除夕愛上古詩01-11
中國上古人物蟜極簡介10-17
戰(zhàn)國時期的職場故事08-22
關于唐宋時期的茶文化03-10
民-國時期的結婚誓詞07-14
上古創(chuàng)世神之一燭九陰10-17
大學時期的愛情心情散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