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讀后感匯編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課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后一課讀后感1
陳毅曾經說過:“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 祖國是我們人民共同維護且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而在最后一課中小弗朗士因為學不到祖國的語言而感到傷心。
《最后一課》主要講了因為普魯士戰(zhàn)勝了法國,所以法國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省割給了普魯士。而普魯士希望這兩個省的人忘記法國,所以他們不許這兩個省教法語。而宣告下來的前一天,韓麥爾先生給小弗朗士等人上了最后一節(jié)法語課。
國家讓我們感到自豪,我在想如果我是小弗朗士的話,我該如何抉擇,我到底該選擇一生都不學習法語,還是學習德語。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者,因為和學業(yè)比起來國家才是最重要的`;但同時我也相信有一些人會為了學業(yè)甘愿放棄國家的榮譽。畢竟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而《最后一課》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等人對普魯士的痛恨,表現了他們強烈的愛國精神與愛國情懷。我相信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省,總有一天會回到法國的環(huán)抱中。
梁啟超曾經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屹立于全世界,則國屹立于全世界!鄙倌晔菄曳睒s昌盛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使祖國母親免受其外國的侵略。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繁榮昌盛,讓我們的國家站在世界的頂峰!
最后一課讀后感2
今天在課上老師讓我們默讀了法國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讀完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么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后一節(jié)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士軍隊不僅占領了他的家鄉(xiāng),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教材,開始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討厭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因為是最后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殘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失去了生養(yǎng)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失去了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復雜情緒,一股腦兒涌上了他的心頭。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覺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么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么可愛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狠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
讓我們以此為戒,好好學習自己的母語、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一課讀后感3
國是一個大家庭,家里溫暖的港灣,是冬天里的一杯熱茶,是夏天的一口西瓜。家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家里的每個成員都很愛她。那么對于每個人來說如果家被侵占了,或者發(fā)生矛盾了,都會使我們很心痛。
都德是一名普通的法蘭西教師,由于他的國家被侵占了,他再也不能給他的學生教法語了,上完這最后一堂課,他就要永遠離開這里,這是多么悲哀啊。可是,他并沒有被傷痛打垮,他要盡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時間里盡量教給孩子們更多的知識。跟自己國家的語言分手,跟自己的'祖國分手,這是何等難以忍受的悲痛。看到這一切,我不由的想起了:“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一個國家被侵占了就象一個孩子失去了家庭,無依無靠,失去了溫暖和安全感。我覺得這篇文章舒發(fā)了作者對自己祖國的眷戀與熱愛,深切的表達了愛國之情。一個人不能說自己國家的語言,就象嬰兒不能喝奶一樣,那是何等痛苦啊。失去了國家,失去了語言,才知道國家的重要,才知道語言的可貴,可這一切都晚了啊。
我們偉大的祖國已經走過了六十年的風雨歷程,聯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課,我知道了國家的重要,愛國的緊迫性。我們大家只有團結起來,建設祖國,保衛(wèi)祖國,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加美好,更加繁榮富強。
最后一課讀后感4
一天,她正在講課,突然眼前一黑,倒在了講臺上。翻越了夾金山,還有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黨嶺山又橫在他們面前,一些年齡大、身體弱的紅軍戰(zhàn)士,走著走著就走不動了,有的倒在雪里就永遠起不來了。"
普法戰(zhàn)爭暴發(fā)后,從白發(fā)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zhàn)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zhàn)爭狂,無恥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么,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F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八麄冊摬粫䦶娖冗@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
最后一課讀后感5
國是一個大家庭,家里溫暖的港灣,是冬天里的一杯熱茶,是夏天的一口西瓜。家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家里的每個成員都很愛她。那么對于每個人來說如果家被侵占,或者發(fā)生矛盾,都會使我們很心痛。
都德是一名普通的法蘭西教師,由于他的.國家被侵占,他再也不能給他的學生教法語,上完這最后一堂課,他就要永遠離開這里,這是多么悲哀啊?墒,他并沒有被傷痛打垮,他要盡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時間里盡量教給孩子們更多的知識。跟自己國家的語言分手,跟自己的祖國分手,這是何等難以忍受的悲痛?吹竭@一切,我不由的想起:“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一個國家被侵占就象一個孩子失去家庭,無依無靠,失去溫暖和安全感。我覺得這篇文章舒發(fā)作者對自己祖國的眷戀與熱愛,深切的表達愛國之情。一個人不能說自己國家的語言,就象嬰兒不能喝奶一樣,那是何等痛苦啊。失去國家,失去語言,才知道國家的重要,才知道語言的可貴,可這一切都晚啊。
我們偉大的祖國已經走過六十年的風雨歷程,聯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課,我知道國家的重要,愛國的緊迫性。我們大家只有團結起來,建設祖國,保衛(wèi)祖國,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加美好,更加繁榮富強。
最后一課讀后感6
今天,我讀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題目叫《最后一課》?赐旰,我十分感動,也獲益匪淺。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名大學講師晏才宏被查出了肺癌晚期。他得知自己活不久了,便為學生們上了最后一課。他一刻不息地講著,似乎要把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在醫(yī)院里,他又給來探病的學生現場講題,直到說話出現困難。最后,他帶著對學生們的歉意,倒下了。
晏才宏即使肺癌晚期,還堅持為學生們講課,他是多么地盡職盡責,令人感動!在他說話出現困難時,他還想為學生們再上一課,但這個愿望至死未能實現。晏才宏,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在生命的.最后關頭,惦記的還是自己的學生。他因沒能為學生們再上一課,心里對學生們有著濃濃的歉意。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贊頌!
生活中,還有許多可敬的教師,把學生的學習放在第一位,將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三年級時,教我們語文的黃老師扁桃體發(fā)炎了,聲音特別沙啞。但她為了不耽誤大家的學習,堅持到學校為同學們講課。即使她的聲音已經很沙啞了,說話聲音也特別小,特別難受,她仍堅持帶病上課。每節(jié)下課都接連咳嗽,放學后就去吃藥、打吊瓶。黃老師的敬業(yè)精神是多么感人可敬。
讀了《老師您好——最后一課》,我被晏才宏的敬業(yè)精神所感動;被他將健康置之度外所感動;被他視職業(yè)如生命所感動!他的精神將激勵我們好好學習,奮發(fā)圖強,長大后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最后一課讀后感7
祖國,這個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地方,她的存在,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失去了她……——題記
在我們心中,“祖國”不是一個普通的名詞。她意味著大地、江河、語言、文化、民族、同胞……愛祖國,就是愛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
《最后一課》的主人公小弗朗士以前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稚氣的孩子,但在知曉自己的'家園不屬于自己,而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已被被人占領時,才懂得珍惜,才變得成熟懂事。作為烘托主人公的那位韓麥爾先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边@位先生,是多么熱愛他的法國語言啊!他把語言比作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把她當做黑暗中的光明;絕境中的希望。
最后,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幾個大字“法蘭西萬歲!”他愛自己的祖國,把靈魂注入身體;失去了祖國,仿佛被抽走了靈魂,行尸走肉一具。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边@些都突出了韓麥爾先生熱愛祖國,熱愛母語,熱愛學生,恪盡職守的品質。
很多人認為,漢語不需要學,但是,那些人錯了,國語中蘊含的不只是簡單的漢字,而是祖祖輩輩傾盡心血凝注成的,是我們民族的魂。我們又何嘗不應該學習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呢?我們不該像他們那樣熱愛祖國,熱愛母語?他們在自己的祖國已經淪陷的危機時刻,還對母語不離不棄。我們生長在和平年代,不該更應該珍惜學習的機會?
最后一課讀后感8
人們!愛惜自己祖國的語言吧!這是我讀了法國作家都德寫的《最后一課》心靈深處的感受。
文中的小弗郎士,是一個不喜歡語文課的孩子,甚至覺得士兵們訓練,都比上語文課有趣多了,然而,當他走進了教室,發(fā)現語文課和以往不一樣了,韓麥爾老師說出了讓他震驚的話,韓麥爾老師說:“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我們的國家被侵略了,德國人不讓你們學習自己國家的語言了。但是,請你們,永遠不要忘記自己國家的語言,因為自己國家的語言都不會,別人會笑話你,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法國人,而你們連自己國家的語言卻不知道怎么說!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喜歡語文的同學,寫字馬馬虎虎的同學大有人在,作文也不好好寫的`人也不在少數,有的大膽的孩子就直接在本子上寫:“我不會寫。“他們真可恥,可他們不知道,如果國家的語言沒人重視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F在很多大學生在寫一些報告或者求職簡歷的時候,“的地得”都不能夠正確使用,多么可悲啊。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語言是多么重要,語文課多么重要。我們的學習時間,大多數,用在了英語背誦單詞和大量做數學題上面了。殊不知,語文課才是唯一個,能讓我們受益終生的學科。
這篇文章讓我想了很多,反思了很多。文字是一個國家的尊嚴,不單單是一門學科那么簡單,可為什么現在很多人都不重視語文不愛惜自己國家的語言呢?請大家愛自己國家的語言吧!
最后一課讀后感9
在《最后一課》里,講的是一個普法戰(zhàn)爭暴發(fā)后。一個淪陷的地方。是要讓他們放棄自己的母語法語,去學德語,本文講的是最后一次上法語課。主人公是一名叫小弗朗士的三年級小學生。
一開始小弗朗士不喜歡上法語課,這一天,到了教室自己遲到了卻沒有被罵。覺得十分異常,原來是因為這是最后一節(jié)法語課,大家的神情都十分嚴肅與不舍。教室后排坐滿了鎮(zhèn)上的人,大家的目光中都帶有不舍。課上要背書,自己卻背不出來十分愧疚。最后下課了,老師不舍得靠在墻上對我們說:“下課了,你們走吧。”
鎮(zhèn)上的人都來學堂,體現出不管老小的熱愛國語,熱愛母語的精神,對母語深深的不舍之情。這是值得人敬佩的。這種愛國精神也使我想起了中國抗日時期的'勞苦人民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我們的心情和期望都是一樣的。日本也曾讓我們改過教育方式,去學習日語,接受奴化教育。
我認為母語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最后一課”結束了,我們的學習才剛剛起步。警鐘長鳴,我們一定要牢牢記在心理:要想有和諧寧靜的學習環(huán)境,就需要我們珍惜時間,從小學知識,學本領,以至于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
最后一課讀后感10
想了幾天依然沒有結果,也許是戰(zhàn)爭的硝煙業(yè)已散盡,隆隆的槍炮聲業(yè)學校要求我們撰寫一份紀念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的作文,我冥思苦已遠去,竟然使我不知從何下筆。
然而,今天的一堂外國名篇賞析課,深深觸動我寫作的靈感……
今天參加外國名篇賞析課,課堂題目是:都德的《最后一課》,小說重點描述了法國阿爾薩斯被德國普魯士軍隊占領以后,侵略者強迫當地學校改教德語,小孩從此以后要學習異國侵掠者的語言,接受異國文化,這是侵略者在軍事占領后進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這里,把一個小學校里一堂課的意義,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高度,使這一堂課的任何場景、細節(jié)都具有了莊嚴的`意義。課文最后,老師韓麥爾在黑板上奮筆寫下“法西斯萬歲”,突出調動文中所有人的愛國情結。
歷史告訴我們:珍愛和平,拒絕戰(zhàn)爭!
我們偉大祖國準備:今年金秋的九月在北京舉辦一場題目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盛大閱兵。此次閱兵不單單是,向世界展示我國軍事上的強大,而且也是為了紀念那些犧牲在抵御外敵戰(zhàn)場上犧牲的先輩們、紀念那些無辜的生命。此次閱兵的重大意義:不僅是祖國綜合實力的展示,也是對那些對我國虎視眈眈、妄圖稱霸世界的豺狼們,敲響了警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為不讓歷史重演、悲劇重現。只有自我強大,才能屹立于世界舞臺的行列。
最后一課讀后感11
《最后一課》中的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普法戰(zhàn)爭后,法國戰(zhàn)敗,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普魯士,這里的學生不能再學習自己的母語了。而故事的小主人公——一個阿爾薩斯小孩弗朗茲,他非常頑皮,時常曠課。但當弗朗茲得知這是他的最后一節(jié)法語課時卻震驚萬分,并對自己虛度時光感到慚愧。而在下課時,弗朗茲的`老師阿麥爾用盡全力在黑板寫下“法蘭西萬歲”,由此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
文章里,弗朗茲、阿麥爾老師和村民們都非常地愛國。因為不能說法語了,大家萬分悲痛。其中,阿麥爾老師寫下“法蘭西萬歲"的情節(jié)令我特別感動,即使自己的國家被侵略,但依舊阻礙不了法國人對自己祖國、民族的熱愛。由此,我不禁聯想:曾經中國也經歷過這樣一段歷史,那時清王朝腐敗,掌管國家的人昏庸無能,夜郎自大,使我們的科學技術非常落后,被八國聯軍所侵略。后來,革命先烈憑借一腔愛國之心,團結全國人民,大家齊心協力趕走了侵略者,才有了現在美好的生活。
雖然那段歷史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常想: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也應該熱愛祖國,不做侮辱祖國的事,不說侮辱祖國的話。正如《少年說》中所述:“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倍易鳛橐幻W生,最好的愛國方式就是認真學習,勤于鍛煉,使自己成為一個富有知識文化的人,長大后為祖國做貢獻。
這就是我喜歡讀的《最后一課》,它讓我懂得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有國才有家,有國才有尊嚴。
最后一課讀后感12
在都德的《最后一課》中,主人公小弟幼士的性格給讀者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在最后的一課中,小弗朗士聽到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們,這是最后一次我給你們上課了。柏林來了命令,在阿爾薩期和洛林兩省的學校里,只準教德丈……”老師的這話在小弗朗士的心中激起了一陣波瀾,他的思想感情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
先前還想“逃學到野地去地跑”,還覺得普香士的軍隊的操練“比分詞的那些條規(guī)更吸引人”,可是老師的話震動了他,他立刻感到“心慌意亂”起來,他意識到“那些壞東西”在村公所門前張貼的布告就是關于這件事的。此時,小弗胡士從內心發(fā)出了“這是我的最后法語課”的呼喊。這句話有力地強調了小弗期士思想的'變化,這句話里也包含著小弗期士對自己過去頑皮逃學的悔恨,也表達了小弗朗士時最后一堂法語課的珍惜之情。
這就是愛國主義扮神在小弗朝士身上的表現。但是感情與事實正相違背,當老師叫他回答問題的時候,他說不上來,他不能用自己的圓滿回答來表達自己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而只能低著頭站在那里。他第一次認識到祖國語言的可貴,而這也是他最后一次學習祖國語言的時候了。在讀者看來,這對小弗期士幻小的心靈是多么大的折磨。這又是一個多么大的悲劇啊!
最后一課讀后感13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最后一課。
最后一課是用一個孩子的感觀去寫的,跟我們學半截蠟燭時期差不多。第二次大戰(zhàn)的時候。故事內容,一個孩子帶著匆忙的上學步伐來到了學校,他們的法語老師一臉嚴肅,他得知原來從這節(jié)課以后就得要學德語了,不能再上老師的課了,不能再學自己本國的語言了。他開始后悔自己為什么貪戀其它事而不專心學習,老師對大家說這不怪你們,或許是因為我或者你們忙碌到忘了關心你們的`父母。他用心的聽完了這節(jié)課,讀完這個故事,會讓你感覺,這到底是一個老師在教孩子們法語,還是一個父親在把法蘭西刻在孩子們的心里呢?那是多么偉大的一節(jié)課啊?一節(jié)難以言喻表達的愛國課。讓人有種想要加快腳步,如果事情發(fā)生在中國,讓我有怎么會舍得不去學習任何一個中國文字的心情,因為這樣我更想要努力學習,因為自己經常在寫作文時不少字不會寫。
我最有感觸地是,老師拿出字帖,上面寫著法蘭西,讓大家寫的時候。大家十分專心的去寫、去拼。坐在他們身后的大人也在念,坐在大家身后的老村長都念的聲音都顫抖了。
最后一課給人講的不僅僅是一節(jié)跟老師分別的課,而卻像與祖國分別似的。我感覺有很多讓人深醒的地方,人生很多可能因為太多花樣繁多的東西而分散自己的精神,到發(fā)現了已經錯過了。應該珍惜現在的每時每刻,它們十分寶貴,也要珍惜自己讀書的時間,還有跟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時刻。
更加要珍惜別人對你的付出以及珍惜自己。
雖然這篇文章并不長,但是給我感觸還是很深的,可能我懂得后,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百分百珍惜,但是我會努力去守護現在的東西。
最后一課讀后感14
在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這篇課文中,“我”曾三次稱韓麥爾先生是“可憐的人”。這句似乎很平常的話語,卻反映了“我”對先生的深刻的懺悔,從而揭示了韓麥爾先生的復雜而又崇高的內心世界。
文中當小弗郎士走進靜悄悄的教室,聽先生用“有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講最后一課的時候,他心里“萬分難過”。他為“從前沒有好好學習”,隨便曠課而懊悔。此時,他不但不覺得“課本”、“語法”、“歷史”討厭,反而覺得像是“老朋友”。想到先生馬上就要離開了,“再也見到他了”,他在不覺中忘記了先生的懲罰,忘記了挨的戒尺,現在,他只覺得先生“可憐”。韓麥爾先生的確是個值得可憐的人,作為一個法國人,一個法國教師卻不能上法語課,先生的心理是多么的難受!就要離開四十年來一直生活工作過的可愛的學校,離開他的小院子,他的學生,離開那些“擦光了,磨損了”的“用了多年的課桌和椅子”,離開了已經長高了的胡桃樹和他“親手栽的紫藤”這些“叫他怎么不傷心呢”!怎么不讓人感到可憐呢?
韓麥爾先生是可憐的人,然而它又是偉大的人。為了紀念這最后一課,他鄭重地穿上平日不穿的“漂亮的禮服”,表示他對市區(qū)國土的敬意。在講授這最后一課時,他耐心地講解,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部交給他的學生,表到了他對祖國語言的無限熱愛。當聽到教堂的鐘聲,聽到普魯士兵收操的號聲,他站立起來,臉色慘白。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法蘭西萬歲”的大字。我們從韓麥爾先生的神態(tài)和動作中,可以看到他對祖國無限的愛和對普魯士侵略者切齒的恨。課文正是通過對難忘的最后一課的描寫,刻畫了一個令人欽佩的“可憐”而又偉大的愛國者的形象。
最后一課讀后感15
今天在課上老師讓我們默讀了法國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讀完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么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后一節(jié)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士軍隊不僅占領了他的家鄉(xiāng),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教材,開始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討厭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一切都已經晚了。
是的,就像韓麥爾先生所說的“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 母語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么,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F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英語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讓我們以小弗郎士的經歷為戒,好好學習自己的母語、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一課讀后感】相關文章:
最后一課讀書筆記01-30
《最后一課》讀后感02-28
最后一課讀后感04-29
[合集]最后一課讀后感09-27
《最后一課》讀后感15篇03-16
最后一課讀后感15篇03-02
《最后一課》讀后感10篇04-05
最后一課讀后感14篇04-06
最后一課讀后感(15篇)03-03
最后一課讀后感6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