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么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心雕龍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1
《樂府》篇在《文心雕龍》中序列第七,屬于文體論。全篇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樂府的含義、起源和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講樂府的產生及從漢到晉樂府詩的發(fā)展歷史;第三部分主要是闡述音樂和詩歌的關系,最后還說明詩人在《明詩》外另寫《樂府》的原因。
我讀《樂府》篇最大的收獲便是知道樂府的定義。因為在此之前,對于樂府的定義不是非常清楚,只知道樂府既可以指漢魏六朝的宮廷音樂機關,又可以指稱通過樂府歌唱而形成的詩體,還包括歷代文人對這種詩體的擬作等。讀完劉勰的.《樂府》篇對于這一概念更加清晰一些,關于樂府是什么,劉勰在《文心雕龍·樂府》說的很詳細,從作品本身的角度來說,劉勰在文章開頭就指出:“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意為樂府包含了吟詠、歌唱、演奏等方面,是音樂和文學的結合。
從《樂府》所在《文心雕龍》的篇次來看,它是屬于文體論部分,且在《明詩》與《詮賦》之間,很顯然劉勰認為樂府是介于詩、賦之間的很重要的文體。在論述樂府的起源之時,一方面他指出樂府來源于“鈞天九奏”、“葛天八闋”等三代之樂,以及涂山歌于“候人”、有娀謠乎“飛燕”,來自于等方之音,同時他還說“謳吟土風,詩官采言”,可見樂府的來源不僅是禮樂,還有樂官從民間采集而來。他還提出“樂本心術,故響浹肌髓”即音樂本來是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它能透入人的心靈深處。在第三部分他論述了音樂和詩歌的關系認為“詩為樂心,聲為樂體”,只有“詩聲供雅”才能符合禮制的需要。所以通過劉勰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文心雕龍》中提及的樂府是個圍繞宮廷祭祀禮儀而建立起來的關于音樂與文學的概念,所以劉勰關于樂府的定義是多角度的,既有本質的論述,也有政教作用的看法。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2
《明詩》是《文心雕龍》第六篇,內涵豐富,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講詩的定義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簡單的梳理了從先秦到晉宋的詩歌發(fā)展狀況,第三部分在總結詩歌發(fā)展情況下還提出四言詩和五言詩的基本特色和歷代詩人的不同成就,最后還簡單論述了其他類型的詩歌起源,如三言詩、六言詩、雜言詩等。
閱讀《明詩》篇,讓我對劉勰更加欽佩。我覺得《明詩》篇可以看做是詩歌的一部簡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論述從先秦到詩歌的發(fā)展狀況時,對每個朝代的代表作品、詩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說清楚了,而且很到位。不過有一點略微有些奇怪,劉勰在論述五言詩時,論述其實很全面,例舉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卻只字未提陶淵明的作品。現(xiàn)代學者對于這一現(xiàn)象普遍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當時陶詩沒有編定出來,所以劉勰沒有收錄其詩,二是認為陶淵明的詩歌是“田家語”,在劉勰那個時代還沒有真正的受到重視。但其實從劉勰和陶淵明的生活年代來看,劉勰應該是可以看到陶淵明的詩歌,陶淵明大致生活在晉宋之際而劉勰大致生活在宋梁之際。
而且陶淵明作為魏晉古樸詩歌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他的詩歌注重寫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詩風自然渾融,幾乎代表了魏晉以來詩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劉勰看過陶淵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再者劉勰在《明詩》篇中,反復提及詩歌的本質源于自然,即“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淵明的詩歌應該符合他的這一要求,但是劉勰未提及陶詩確實讓人疑惑。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劉勰對于詩歌的定義與傳統(tǒng)儒家詩學對詩歌的論述略微有些不同。儒家詩學中對詩歌的經典論述不少,有些明顯反映出儒家的詩教觀,比如“美刺”“匡諫”;也有一些字面上并不那么明顯的說法,比如“言志”。劉勰在引用時,引用的是“言志”但又提出了“自然”說,認為詩歌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這樣的論證顯然更加注重詩歌的本質,比較理性。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3
我讀《文心雕龍》時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存著,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
剛讀幾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這是多么大氣的文筆,多么宏偉的站位。“文”,自古以來就被人們重視,它的產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一產生,它就產生了;天地多久,它就會有多久。仰望蒼穹,有日月交相輝映,天空就是紙張,日月就是最美好的'文字,流淌出圣潔,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競相爭秀,大地就是紙張,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畫出錦繡,美麗萬載。讀著讀著,心胸都變得闊大了,思想都變得遼闊了。讀這樣的文章,才會讓人有寫文章的沖動。
《文心雕龍》是一部好書,不僅對為文,對做人,對思想都是大有利處的,值得一讀。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4
詮,意為詮釋,進入漢代,“賦”發(fā)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學樣式,枚、馬、揚、王等名家杰作不斷,因此第八篇專門對這一體進行了評述。
第一部分講賦的起。在《詩經》里它是六義之一,鋪陳采,繪事寫志,但在其他書籍里,它又是與詩不同的另一種體,區(qū)別在于它不能像詩一樣歌唱。作者認為賦起于《詩》,從楚辭中得到發(fā)展,最后通過荀況等大家的實踐創(chuàng)作才壯大成為一種獨立的體的。說實話,本人在學習階段也常覺得挺混亂的,有些學史上早期并沒有把賦單獨列成一體,另外還有騷體賦這一說,如果把楚辭和賦視為兩種體,那似乎騷體賦歸于哪一種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漢時期的具體創(chuàng)作實踐,這一時期賦體的作者增多,創(chuàng)作也很興盛,題材擴大到宮室苑囿,飲宴狩獵,述行序志。體結構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亂。另外還有所謂的小賦,主要寫些“草區(qū)禽族,庶品雜類”。第三部分則進一步對漢魏各家的特點進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對賦體的'創(chuàng)作原則進行了闡釋,“詩賦欲麗”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共識了。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麗詞雅義,符采相生”。他強調情以物興,物以情觀,但同時仍放不掉風軌勸誡之旨。他提出賦體的理想標準是“寫物圖貌,蔚似雕畫,風歸麗則,辭剪美稗。”
賦體,我讀得不太多,閱讀感受非常淺薄!对徺x》提到“情以物興”,“物以情觀”,就具體的篇什說,覺得實踐上可能還是有所偏離的吧,感覺打開一篇,大量的名詞,幾乎有炫耀博識的嫌疑了。馬、揚是大家,揚揚散散一大篇,讀完能記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動人。個人偏好小賦,紀行序志都很真切。老實說,賦體到了現(xiàn)代,閱讀隔閡真的蠻大了,特別是博物類的,好多名詞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加上為了寫得華美,用詞都要求雅麗,讀起難免“隔”,加之形式上的鐐銬,創(chuàng)作和閱讀都不太順暢。個人覺得要讀懂賦,可能有一個關鍵性的東西遺失在了我們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那就是音樂性。大部分的人讀賦,最先做的,多數應該是耐著性子看成百個注釋。我曾經有一個比較有趣的閱讀體驗,以舞配賦,表演者是兩只南派改良的新式木偶(“BD”系統(tǒng),即可動關節(jié)人形),配以閔南方言,以小鼓為節(jié),賦的音樂性被最大的發(fā)揮出,漢宮的豪麗,宮中麗人的盛妝,真的能在那種氛圍中被千年之后的讀者感受到。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5
一直想讀下《文心雕龍》,選了今人講解的版本,一是通俗易懂,方便入門,若有興趣可再沿其探究;二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更方便對比如今對文章審美和寫作技法等的要求。粗略看來,此書成書雖早,但其中的一些觀念,一直沿用至今,并得到擴充和發(fā)揚。
劉勰總體上依舊以儒家經典為指引,但結合六朝的時代背景,也不再墨守成規(guī),文也不僅是為政治服務。全書中許多地方都能看到,他對于以文抒發(fā)個人情感的肯定,也有對修辭等寫作技法的強調(甚至都設專篇來論著,體現(xiàn)了寫作指導書的.性質),只是不可忘根本,強調文章還是要注重實質,要為情造文而非為文造情,要風骨兼?zhèn),不可空結奇字、以至甚至丟失流暢性……等等。種種這些,其實與我們今日對寫作的要求,還是非常相似的。
《文心雕龍》不再僅僅強調文章的內容,更注重起其寫法和寫作者本身,只是鑒于當時的寫作風氣比較重形忘本,故針對性地提出批評,并給予正確的引導方向,是非常冷靜客觀而有先見性的。書中說,“魏晉南北朝是文學自覺時代,人們多探討文學的內部規(guī)律,對文學與時代的關系,論述不多。而劉勰則頗能認識這一關系,《時序》中的分析,比前人細致深入得多,而且可貴的是沒有漢儒那種簡單化的弊病!边@是我讀完這本著作,感到最為驚喜的地方了。
關于寫作部分的指導,盡管今人已少寫詩賦,但還是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縱使不寫作,也可以作為古代文學作品乃至史書閱讀中,分析品鑒的參考。
至于這個精讀本的解說,作為入門是絕對夠用了,文字比較正統(tǒng)嚴肅,有些教科書的風范,大概部分人讀起來會覺得枯燥,但對原文的理解卻是很有幫助的。
順帶一提,劉勰的文筆是真美啊。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6
《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是南北朝時期的人。《文心雕龍》全書五十篇,其結構經過精心安排而布局嚴整,其理論觀點之間講究次序而回環(huán)照應、互相補充而邏輯嚴密,形成一個完整、精密的系統(tǒng)。在中國文藝理論和美學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統(tǒng)而龐大的理論體系的著作,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序志》有云:“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云極矣。”這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而言,乃是以道為根本、以圣人為老師、以儒家經典為主體、以緯書為參考、以《離騷》為變體,從而體現(xiàn)出劉勰論文的基本觀點;二是就文章寫作而言,“為文”的根本問題,也都包含其中了。這五篇可以說是劉勰文章的樞紐。
文章以“原道”開篇,把文章的由來和道家的“道”關聯(lián)起來。劉勰對文學現(xiàn)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不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難得一見的。他所作的這種思考不僅是“明其本然”的問題,而且象征著文藝觀念的真正自覺,而且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劉勰雖然運用了道教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劉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劉勰看來無論道家、佛家還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異,但是他們的終極追求都是一樣的.。
《原道》開篇而謂:“文之為德也,大亦!”這既是《原道》的開篇語,更是《文心雕龍》的開卷語。它陳述了這樣一個事實;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瓷先ブ翞槠揭祝菍嶋H上,這是對整個“文”的概括,他向人們展示了文學在當時的歷史地位,承認“文”的巨大作用,這也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礎。也只有在這時,探討“為文之用心”才成為一件重要的事實。
劉勰在《宗經》里抓住了文章寫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現(xiàn)人的心靈和性情的美。從而劉勰得出了文章寫作的原則和規(guī)律,他說:“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軌,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兒不誕,四則義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梢哉f這里的六義就是文章寫作的具體化。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7
經過老師的提點,了解到一個文史知識:古人認為樂府是歌,而非詩,雖然今天我們將樂府視為古詩之一種,而且從這篇的舉例當中也可以對此進行佐證。通讀全篇我仍然對于“詩”與“歌”、“樂府”之間的界定有點模糊,從開篇第一句對“樂府”的定義:“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彼坪蹩梢哉J為有“五聲”“十二律”的樂章就是“樂府”。放在我個人更通俗一點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調配合,能演唱出來的就算“樂府”。如果照著這個概念去推論的話,可以聯(lián)想到今天的歌曲,但這種類比可能僅僅是流于形式上的對照,從實際內容上來比較,樂府的藝術水平比現(xiàn)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那么這里就有一個小小的疑問,《詩經》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來的么,是不是因為缺少曲譜,所以是有所區(qū)別的?
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詩》頗為接近,從樂府的發(fā)源到作者所處時期的樂府詩進行了梳理,為樂府的文學史、文學批評史提供了不錯的參考。
作者大部分僅對樂府詩的音樂形式進行剖析和論述,主要的論述對象是“樂體”,因為這是樂府詩有別于其他文體的最主要的`特點。樂府詩的最高標準是歌辭與聲律的相配,歌辭“雅正容典”,聲律則要求“中和之響”,“和樂精妙,故表里而相資矣!蹦苓_到這樣的標準,就是集“形式美”與“內容雅”為一體,作者認為這樣表里相稱的樂府詩才是好的。
自從古樂逐漸衰微,雅正的音樂難以恢復,作者在時間軸上從前往后的不斷梳理中發(fā)現(xiàn)了兩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書導致經典的流失,統(tǒng)一演奏樂器、音調等當面的記錄也消亡,音樂聲律需要重新不斷地調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樂容易傳播,人們也喜歡這種不斷變化的新鮮感,而雅正的音樂,則讓人聽了容易打瞌睡發(fā)呆。所以“正音乖俗,其難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難,作者仍然強調音樂的雅正作用和對此的不斷追求,因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動八風”,這才是樂府詩這種文學形式應該具有的積極意義。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讀書的心得11-08
讀書日讀書心得04-14
讀書心得04-14
閱讀書籍讀書心得12-13
世界讀書日讀書心得04-06
閱讀書籍的讀書心得11-30
有關讀書的心得12-03
關于讀書的心得04-14
學生讀書的心得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