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有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史記》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史記》有感1
我敬佩司馬遷能把《史記》寫得那么深動,敬佩《史記》當中的每一個英雄人物,敬佩中國擁有那么豐厚悠久的歷史。
在《史記》這本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歷史故事是:《將相和》。這則故事主要講了:戰(zhàn)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壁歸趙;又培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丞相。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后廉頗終于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總而言之,在《史記》這本書中,我了解到了中國偉大的'五千年的歷史,同時,我還懂得了不少的知識,收獲了不少碩果。我認為,《史記》這本書值得一看。
讀《史記》有感2
國慶期間,我迷上了《史記》這本書。里面的故事內容,百看不厭,令人浮想聯翩。有:臥薪嘗膽、草船借箭、空城計退敵……
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項羽火燒阿房宮了。項羽進城第一件事就是‘燒皇宮’,一把火整整燒了三個月,我的天啊!這哪是燒皇宮呀?分明在燒秦嶺吧!皇宮都是用秦嶺的樹木建成的呢!
還有諸葛亮,他的神機妙算可算一流!……來講講他的《草船借箭》吧。說的是周瑜嫉妒諸葛亮,想把他置于死地!周瑜以軍中缺箭為理由,讓諸葛亮在十日以內造好十萬支箭,然而諸葛亮卻說:只需三日就可!并在第三天憑借他的神機妙算,趁著大霧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
有些人為什么有嫉妒心呢?那就是怕別人超過自己嘍,不然呢?當別人有好的成績時,說明別人做出了努力,得到了應有的`贊賞和回報。
當我讀到《草船借箭》時,我想起了自己的嫉妒心不也是有嗎?!如果成績下來沒考好,不是先分析自己的錯題,而是先問周圍人的分數,比上一比,為什么有的人會比我考得好?唉……難道就不該從自身查找原因,尋找正確的學習方法嗎?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從自身出發(fā),在學習中‘取長補短’,不要讓自己嫉妒別人,給自己留下‘遺憾’!
讀《史記》有感3
第一次讀《史記》是在高二,那時候年少輕狂,總覺得歷史老師講得不夠通透,索性買了一本岳麓書社的《史記》,三個月時間,囫圇吞棗。那年高考出的課外文言文里就有《田單列傳》的內容,印象特別深刻。大學時,被古代文學老師一番“威逼利誘”,選修課程再讀《史記》,學期考核得了一個優(yōu)。上班工作后,當了語文老師,教材里有《史記》的文章節(jié)選,帶著學生們一起讀了一些“常規(guī)”篇目,后來還講過幾次公開課。所以《史記》對我而言,太有意義了。這次讀書,又選《史記》,也算有一份情懷的驅使吧。
《史記》一書,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和書五部分。作為史書,雖然是以人物傳記的寫法記錄歷史,但是卻依然要有大的歷史框架做為成書的脈絡。
我們縱觀全書,發(fā)現本紀是《史記》全書的大事綱要,是經;世家、列傳是寫具體人物、具體事件,是緯。要想弄清某人某事與其前后左右的關系,必須看本紀;要想知道某人某事的具體細節(jié),必須看世家、列傳。所以,讀《史記》必須要先讀本紀和表。
讀《史記》總也繞不開魯迅先生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因為很多時候,文史不分家的,非要把文學和史學區(qū)分得那么清楚,可能會很難分離,分離了之后也很難確保分得通透。
就如每當讀《史記》,必然會首選《項羽本紀》(后文均稱“羽紀”)。這是因為羽紀的影響太大了。羽紀堪稱是太史公《史記》的得意之作,充分彰顯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司馬遷精神”。無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對事件的.記錄,都有著其他本紀無法比擬藝術魅力。但是就從史學文字記錄體例來看,我還是首推《高祖本紀》。而且如果系統的讀《史記》,那么就更不要厚此薄彼地讀了。
《史記》以人物傳記為記錄方式,在以“本紀+表”為綱要外,人物傳記之間還可以起到一個相互參照的作用。比方說“鴻門宴”則在《高祖本紀》《樊酈滕灌列傳》中均有記載,并且是依據傳主個人視角而寫。這樣就能更好的公正客觀記錄歷史了。所以我覺得讀本紀也要參考這樣的讀法。所以這次讀《史記》中的本紀,我首推《高祖本紀》,它不像《始皇本紀》、《文帝本紀》等那樣簡簡單單,只有一個輪廓;也不像《項羽本紀》、《呂后本紀》那樣集中地寫人物、寫事件,完全像一篇傳記。它介于二者之間,既有對劉邦這個形象本身的比較細致全面的描寫,同時又照覽全國,又簡明扼要地提挈著全國各地區(qū)、各方面的基本情況。千頭萬緒,而又井井有條。這才是《史記》“絕唱+離騷”的根本屬性。這一點是后人不可望其項背的,比方說班固在《漢書》中將項羽“降維打擊”寫成列傳,司馬光干脆把項羽拿來做了一個帝王得失的“教材”……
讀《史記》能讓我們有一個客觀公正的歷史性思考。同時也能讓我們有更直觀和深刻的對于中國悠悠歷史的認識。
作為一個教語文的老師,說了這么多,好像有點偏離語文學科了。干嘛要從史學角度去分析全書的讀法呢?其實,如何讀書本就是一個語文學科的命題,那么如何讀史書,讀史書的方法也自然是語文學科的范疇之內了。讀史書,可以了解其情節(jié),但更多的還是要讀出史書的原汁原味,讀出作者的創(chuàng)作想法,在這兩點基礎之上,再去讀史書的價值和意義吧。
讀《史記》有感4
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顆蔚藍的星球叫——地球,在這顆星球的東方有一個古老的國度叫——中國,而我們就生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這個古老的國度擁有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而能記下一大半的只有司馬遷的《史記》,這本書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這三千年來的歷史。當年黃帝大戰(zhàn)蚩尤取得勝利之后,華夏民族從此在大地上生息繁衍后代到了商朝,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商紂王了,到了商紂王這一代百姓苦不堪言終日身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紂王的愛妃妲己還想出了把毒蛇放入深坑,誰不聽話就把他扔進蛇坑,被毒蛇活活咬死,把燒紅的鐵柱放在地上讓赤腳的人在上面行走,對于那些不遵從號令的'人,就把他們放在烙柱上燙死或者燙傷,當時有許多諸侯,其中西伯侯的實力最大,妲己在紂王枕邊細語:“大王,五百諸侯中西伯侯的實力最大他很有可能會造反,大王您不得不防呀!庇谑羌q王就把姬昌關入牢中,他的大兒子伯邑考來救父,不料被奸妃妲己陷害,做成肉丸,然后騙姬昌說:“是鹿肉做成的丸子”就這樣姬昌把他兒子的肉給吃了下去,紂王和妲己知道了還哈哈大笑,大宴群臣,姬昌會到西岐,舉兵伐紂,后來,中途病死,由二子姬發(fā)完成大業(yè)。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中國三千年的光輝歷史。
讀《史記》有感5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在浩如煙海的中華史籍中,《史記》無疑是最璀璨的明珠。
《史記》創(chuàng)作了從黃帝至漢武帝三千年的中國通史,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共130篇。在這個加長版假期中,我只讀完了本紀和十表序言部分,我想在三年初中時光中讀完這部書。《史記》的文筆幽默藝術,人物栩栩如生,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
當年,司馬遷因為幫西漢將軍李陵辯護,遭致了人生最黑暗、最屈辱的時刻。編寫《史記》成為了他在那個萬念俱灰的日子里,唯一活下來的理由!妒酚洝烦闪怂抉R遷唯一的寄托,是他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的偉大之作。
《史記》里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有許多流傳千古的人物,有實行禪讓制的堯舜,有輔佐齊桓公的管鮑,有名揚天下的春秋四君子……而我覺得輔佐越王稱霸的范蠡聰明絕頂,這里講一個他的小故事吧。
范蠡深知只能與越王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于是越王稱霸后,他就離開了,到陶地居住,自稱陶朱公。有一次,朱公的二兒子殺了人,被楚國拘捕。于是他讓小兒子帶好一千鎰黃金去救哥哥?墒情L子聽了,以命相搏,要去救弟弟,朱公只好同意。
朱公寫好一封信給舊時好友莊生,并囑咐長子把千謚黃金送到莊生家,一切聽他安排,千萬不要與他發(fā)生爭執(zhí)。長子到達楚國后照辦了。莊生清廉,收下黃金,打算事成之后再還給朱公,于是,他找機會對楚莊王說,某星宿移到某處,這將對楚國有危害,建議楚王實行仁政,大赦天下。
朱公長子也聽到了大赦天下的消息,于是認為弟弟要被釋放了,他的`一千鎰黃金白花了,他跑去找莊生取回了黃金,還暗自慶幸黃金失而復得。然而,莊生被小兒輩出賣,深感恥辱,又去見楚王,“聽路人講說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了人囚在楚國,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錢賄賂君王身邊的人,所以君王并非體恤楚國人而大赦,而是因為朱公的兒子才大赦的!背醮笈铝顨⒌糁旃膬鹤,第二天才下達大赦的詔令。朱公長子只好帶著弟弟的尸體回家了;丶液,母親和鄉(xiāng)鄰十分悲痛,只有朱工笑著說,我知道他救不了弟弟,他年幼時經受過生活的艱辛,把錢財看得很重;而他的弟弟一生下來,家庭就很富有,把錢看得極輕。原本我就打算要小兒子去的。長子去了救不了弟弟,很合乎情理。這樣看來,范蠡還是精通心理學的喲!
《史記》中,這樣的小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它能告訴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值得我用一輩子去品味。
讀《史記》有感6
我們既然不能相伴到老,就讓我在這里為你祝福!她很謙遜對人也很和善,記憶中她的勤勞,拖著年邁的身體用廉價的勞動力換取我的書學費,花甲之年依然辛苦勞作供我念書上學付之不尋常的艱辛,可惜我資質愚鈍有負她的期望。后來父親被妻子勸到樓下散心時,母親開始斷斷續(xù)續(xù)地哭訴,我從中探尋到了緣由。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著白衣服,因為他們認為荊軻一去很難回來。他們來到易水邊,太子丹為荊軻送行。
荊軻為了燕國不被秦滅亡,為了燕國人民不被殺害,毅然向西進發(fā);為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邊的樹落下了一片樹葉,落入水中,隨水去了沒有再回來。
荊軻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說:“我今天之所以刺殺你沒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鼻G軻身中八劍,血流如注,但卻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記》不僅反映了西漢武帝以前社會風貌,而且以雄渾剛健的語言描述了許多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塑造了無數歷史人物。給我?guī)砹司裣硎,讓我感受到了莊嚴的美。
讀《史記》有感7
今天晚上,我在明亮的燈光下一口氣讀完了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接受了傳統文華道德和先進人文理念的熏陶,讓我增長了知識,讓我開闊了視野,讓我陶冶了情操,讓我塑造了品格,總之一句話受益匪淺。閱讀其中一個個歷史故事,我才了解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多么悠久,祖國的文華是何等輝煌。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這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
這個故事先講司馬遷受父親的影響,努力學習歷史,然后講司馬遷牢記父親臨終前的囑托,每天認真整理史料;接著講橫禍降臨,司馬遷忍辱寫史;最后講司馬遷用畢生心血寫成了輝煌巨著——史記。
司馬遷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蠻的腐刑,這是一種奇恥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極大殘害。但是他忍辱負重,他把父親臨終的囑托牢記在心,這也正是支撐他堅強地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司馬遷的一句話說得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庇辛诉@樣的信念,才會有史記這部巨著的誕生。他把事業(yè)看的高于一切,把個人的恥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貴品質值得我學習。他子承父愿,用生命寫成的'史記既有史學價值,又有文學價值,成為中國古代散文的典范。魯迅先生將它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看到司馬遷忍辱寫史,我又想到歷史上許多人物: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牢里,寫了一部易經;孔子周游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后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孫子兵法和詩經三百篇……
有的人的死有價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業(yè);有的人的死,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沒有價值,沒有意義,就比鴻毛還輕。我現在一定要刻苦學習,干出一番事業(yè),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為祖國出一份力,為社會出一份力。愿我的生命顯現價值,愿我的前途一片光明!
讀《史記》有感8
在今年寒假里,我讀了《史記故事》。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史記》的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我覺得司馬遷非常了不起,他告訴我們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比如“臥薪嘗膽”、“鴻門宴”、“晏子使楚”、“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商鞅南門立木”……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而且還為我打開了了解歷史的一扇大門。
在這些故事中,最讓我喜歡的是“臥薪嘗膽”,越勾踐王不忘亡國之痛。在吳王夫差面前經受了十五年的磨難,終于使越國強盛起來,最終打敗了吳國。
我最佩服的是齊國的國君―不計前嫌的公子小白,史稱齊桓公。他不記被射中帶鉤(古代的一種箭)之仇,親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為齊相,主持國政。在管仲的鼎力幫助下克服重重困難,使齊國越來越強大。
我最敬佩的是楚國的伍參。楚莊王每天不務正業(yè),沉迷女色,大臣紛紛勸諫,楚莊王聽煩了,下令進諫者死。大夫伍參冒死進諫說:“大王,據我所知,南方有種鳥,三年不飛也不鳴,后來一飛沖天,一鳴驚人。”楚莊王頓時醒悟,最后終于帶領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強國。
通過這本書我還結識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如:除了聰明的晏子、文武雙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計的孫武,韓信、還有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
《史記故事》里還有許多這樣精彩的故事,這本書真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還沒看過的同學,快去看看吧,相信你讀過之后,一定會和我一樣有許多收獲!
讀《史記》有感9
孫臏采取的減灶誘敵的計謀怎么會騙過龐涓的呢?第一天十萬灶,第二天五萬,第三天還剩三萬。作為一名有十幾年作戰(zhàn)經驗(桂陵之戰(zhàn)與馬陵之戰(zhàn)就隔了有十三年左右)的成名將領,龐涓不大可能這么容易被騙,特別是在他知道孫臏能力并且吃過大虧的'情況下,他不可能只通過三天的觀察就得出這種結論。而且,孫臏的做法也有點過頭了,哪有三天士兵就逃亡過大半的?齊軍的士氣再差也差不到這種地步。但是按《史記》的說法,龐涓確實中計了,這讓我很想不通。
《史記》中還說,馬陵伏擊戰(zhàn)發(fā)生在晚上。孫臏在樹皮上寫了“龐涓死于此樹之下”這幾個字,龐涓還要先點火才能看清楚寫了什么。那我就想問,難道之前的夜行軍不需要照明嗎?怎么到要看東西時才想到了火把?更讓人迷惑不解的是,孫臏居然以龐涓的部隊點火把作為發(fā)起進攻的信號。難道他也知道龐涓夜行不需要燈火?古代行軍可能確實會有許多防備,但總不會讓自己看不清道路吧?
另外,龐涓死前所說“遂成豎子之名”也明顯是小說家之言,正如項羽與虞姬訣別時的對唱,這些都是不可信的。龐涓說此話,有誰能夠作證。能聽到這話的,估計也和他一起死在樹下了。
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司馬遷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不僅僅是一個史學家,更是一個文學家。我知道這是《史記》能夠壓倒其他同類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我還是想再問一下,作為一本史學著作,《史記》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讀《史記》有感10
此情此景,山河在嗚咽、松濤在哀泣。我知道爸爸在外面很辛苦,他們每蓋一座大樓或廠房要負出很多很多。三年二班葉凌雨!靜謐的黑夜里,孤燈伴你批改作業(yè)而你去覺得眼前閃耀著有幾十雙天真的眼睛。他是遙控的,雖然你在地球上,也可以控制飛到宇宙盡頭的他。
司馬遷評屈原之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在過去的封建社會,特別是在統治者以過分的“孝悌忠信”來鉗制人的思想,以達到鞏固其統治地位的社會中,這種“忠誠”無疑是極受推崇的。但屈原之志在現今社會中還是否適合呢?還是否有其現實之價值呢?在我看來,值得商榷。
首先,雖說“哀莫大于心死”。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滿腔悲憤成了他自尋短見的動力,但他死了,楚國能免亡國之禍嗎?顯然不能。但我覺得,屈原既然有尋死的勇氣,為何沒有化悲憤為力量,重新面對人生的勇氣呢?其實,只要屈原能開闊一點,大可放開懷抱,別投他國,覓得賢君,以展抱負。即使此生長留楚地,亦大可隱逸山林著書立說。一來不用“愛物之汶汶”,二來使自己的才華得以保存。何樂而不為?須知道,即使當世沒有明君,難道以后就沒有明君嗎?即使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振興楚國,但只要他的精神與才華能流傳后世,那么楚國還有一絲中興之望?梢,投江自盡實屬不智之舉!
屈原之所以“不智”,究其原因,全是“愚忠”作崇故。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是這樣的道理。我覺得“愚忠”二字不但害已,還會誤人。正如當年忠孝兩全的岳飛,他明知自己遭十二道金牌調回京師定是兇多吉少,而且又知道自己一死,金國鐵蹄勢必重踏中原,蹂躪蒼生。若他不是執(zhí)著于“忠”之一字,我想歷史也會改寫,南宋百姓也能享得太平之樂了。
雖然說忠于國家是每一個公民的天職,但忠于的是國,而不是那施政不善、導致人民生活不穩(wěn)定的當權者。所以我們可說,屈原的`忠誠無疑皓如日月之輝,但他并不算是忠于國家而是忠于那個易受小人之間的昏君楚懷王,由此可知“愚忠”是不智的,在當今社會就更不合時宜。理智的忠誠是“愚忠”的蛻變與升華,這才是人們值得仿效與推崇的美德,這才是為國家民族謀福祉的剛貞品格!
讀《史記》有感11
相信《史記》對于中國人來說都并不陌生。它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部由漢代的司馬遷編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規(guī)模宏大,體現完備,偉大而雋永。
我是最近才愛上《史記》這本書的。書里的經典故事,如堯舜禪讓、商湯伐桀、曹劌論戰(zhàn)、鴻門宴、霸王別姬等,我讀了一遍又一遍,至今仍覺得趣味無窮。然每次閱讀《史記》里的人物故事時,我總是會想——歷史上有的人被視為英雄,后人深深地銘記于心;有的人落下千古罵名,遭受后人唾棄;有的人就仿佛一粒粒無聲的塵埃,被永遠地埋沒在時光的沙土間,沒有被歷史記住。同樣是人,為什么不同的人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一生?在我看來,“人生觀”對人們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影響。
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于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因此,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所以說,《史記》中不同人物擁有不同的.人生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們不同的“人生觀”影響,這種觀點是具有合理性的。人生觀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人生目的,回答“人為什么活著”的問題;人生態(tài)度,表明“人應當怎么樣活著”;人生價值,判別“什么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縱觀《史記》,我們不難發(fā)現,書中記載的英雄人物往往都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他們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正確認識人生價值。
比如說大禹,他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yè)生產,積極投入到“治水”的工程中。在治水的過程中,大禹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相傳他借助自己發(fā)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guī)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就是這樣,“牽民情,系民心”,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重,同時吃苦耐勞,自強不息。大禹樹立了一種正確的價值觀,他以人為中心,為人民服務是他的人生目的,因此,他具有了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有了正確的人生價值標準?茖W高尚的人生觀指引著大禹創(chuàng)造了屬于他的輝煌人生,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就這樣誕生了。
除了大禹,《史記》中的其他英雄人物,像心系江東子弟、忠貞不屈、不肯過江東的西楚霸王項羽,為醫(yī)有醫(yī)德的扁鵲,還有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的李廣等等。他們都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并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實現崇高的人生價值。不難發(fā)現,他們基本上都有做到堅持走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走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他們的人生活動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他們通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進步。
然而,像《史記》中記載的負面人物,比如說,貪慕美色,不思國政,不體恤民情,壓迫人民的紂王;不斷離間平王和太子建,迫害太子建與伍奢全家,促使楚國大亂的費無極;依仗著秦二世胡亥對他的寵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頂峰的趙高……他們就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沒有確立正確的人生目的,沒有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完全奉行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與物質主義,人生活動完全與群眾與社會的需求脫離。他們的種種行為制約了歷史發(fā)展的步伐,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被后人唾棄。
我想,讀像《史記》這樣的歷史著作,最重要的是學會以史為鑒。從歷史留下的經典故事中,我們應該進行深入的思考——如何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像英雄的人生一樣燦爛輝煌?如何才能在自己的一生將近結束時感嘆:“我這一生沒有白活!”?如何才能讓自己憑小小的力量為社會做最大的貢獻?如何才能讓自己最終死得重于泰山而不是輕于鴻毛?
雖然說我們不必成為英雄,但想要過一段意義非凡的、有價值人生,我們還是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心懷崇高的信念,努力地追求理想。
相信我們必能在平凡的世界里,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讀《史記》有感12
翻看《史記》,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后的幾千年里,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贊嘆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于出色的完成了作為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杰作——《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 司馬遷先生,他的.執(zhí)著,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跡,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曾多么洶涌,多么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恒,他們將化為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說。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讀《史記》有感13
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歷史畫卷,在這部畫卷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文明史。
這是一部說不盡的“史家之絕唱”。
在司馬遷筆下的每個人都栩栩如生,他也將自己的看法融入這本書中,他飽含熱情地歌頌了賢君敬畏上天,修行德政,為民謀利的歷史業(yè)績;又無情地貶抑了昏君的剛愎自用,拒諫飾非,荒淫無度,迫害忠良,殘害百姓的暴行,情節(jié)跌宕起伏,讓人回味無窮。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為國駐守邊疆,上戰(zhàn)場多次的衛(wèi)青,霍去病;生靈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無所畏懼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云,世間百態(tài)一次又一次的震撼著我。
讀《史記》有感14
雖然在多年之前就知曉《史記》,但一直未靜心閱讀,甚至是沒有讀過它。之前提起《史記》,只知道它是紀傳體通史,也知道它的作者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就在幾個月前,突然萌發(fā)一種念想:通過讀《史記》多了解一些歷史常識。于是到縣圖書館借來一本白話文版《史記》,在平時的閑暇之時讀一讀,也知道排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故事和道理。
兩周前的一個星期六,我在教育局值班。除了一些基本的值班工作,大多時間都在閑暇中度過。拿起《史記》這本書,靜心地讀了起來。由于單位人少,也十分寧靜,真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好時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讀書的環(huán)境,才能讓我靜下心來,才有機會走進書的情景里。很多時候,甚至多年來,都難以有這樣一個讀書的機會,倍感珍惜。
讀書,不僅僅是閱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文字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感知歷史,感受人物,感悟其中蘊含的道理。當我沉浸在歷史的情景中時,那是一種與歷史、與歷史人物對話的過程,那是一種能讓心情激蕩的歷程,這種入情入境的感受,是平時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難以感受的。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充分感受讀書的樂趣。
收獲之一:了解了一些歷史故事。大禹治水、秦王統一六國、趙高指鹿為馬、陳勝吳廣起義、項羽破釜沉舟、劉邦約法三章等等,都是我在讀書過程中了解到的。雖然之前也對歷史故事知道一些,但也只是星點碎片,如今讀書在此感知這些歷史故事。偶爾和楊亞軍老師交流讀過的故事,他總能認真傾聽,而且對我敘述不完整、不準確的情節(jié)予以補充或糾正,我就覺得他是一個對歷史博學的人,就像老師一樣。我也曾將我看過的歷史故事和孩子交流,也希望孩子能夠多了解歷史,不指望能夠給孩子講多少歷史故事,只希望在與孩子交流中,讓孩子產生了解歷史的興趣,激勵孩子主動地讀書,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收獲之二:了解了一些歷史人物。像大禹、秦始皇、項羽、劉邦等,還有很多很多,在讀書的過程中,能真切感受到一些人物的形象特征,特別是能夠靜心讀書的時候,更是真切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特征。他們曾經都是歷史的演繹者,是他們譜寫了中華悠久、文明的歷史。很多叱咤風云的人物,在那個特定的時代,他們是被人們敬仰的。
收獲之三:懂得了一些事理道理。這一點,算是我收獲最大的。一是感受到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凡是有所作為之人,總是經歷的很多磨難,在抗擊各種磨難和打擊的過程中艱難的成長。我在當今的社會中,不能甘于安逸,面對當前的一些挑戰(zhàn),還是要對自己提出更嚴格的要求。二是能夠收到他人尊重的人物,他們總是不忘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的重要的地位。我覺得,只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就容易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擁護。三是我們其實都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都將成為歷史,與其選擇平庸和安逸,還不如付出一些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就應該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做出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不求歷史牢記我們,只求自己一生無悔。
收獲之四:讀書的本身在于自己。平時沒有時間讀書,或者其他什么原因,都不能成為我們不讀書的借口。只要想讀書,就一定能夠擠出時間,而且要善于把平時的零碎時間利用起來,才能夠讀更多的書。樊登老師舉辦了“樊登讀書會”,我通過抖音看了一些他講書的短視頻,很有啟發(fā),啟發(fā)最大的還是對讀書意義的認識。當我看到樊登老師講“可復制的領導力”時,我們就買了《可復制的領導力》這本書,同時還買了《思考快與慢》和《怎樣說孩子才會聽》兩本書,只是疏于讀書,還是未能將這兩本書讀完。另外,我得張長恒主任買了一套第九屆矛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感覺十分敬佩,這是一種對文化的追求;ㄥX買書是一樁永遠不會虧本的買賣,在智力、文化的投資上,花點錢是值得的。
收獲之五:讀書是要講究方法的。我很佩服張長恒主任和魚紅文老師通過讀書獲取信息的能力,他們都能在讀書的時候,快速獲取主要的信息,并能把獲取的信息概括地講出來。我在后來讀書的時候,就思考了這個問題,覺得在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思考和分析,不要一味追求讀書的速度,像看小說一樣囫圇吞棗,這樣可能連大意都不太明白。讀與思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獲取有用的信息。
閱讀應該成為習慣,而且要善于把平時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堅持讀書。只要有幾分鐘時間,打開書本看一看,就會有收獲。除了書本,能夠獲取信息的方式還有很多,只要留心學習,只要時刻追求上進,就一定要讀書學習的愿望。
愿讀書能夠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讀《史記》有感15
夏天是一個多雨的季節(jié),而我喜歡在這樣的午后拿一本書,背靠在床上,蓋者薄薄的被子,吹吹冷氣或扇扇電扇,靜靜品味每一本好書。這種感覺真的好溫馨,好幸!
這次我讀的是《史記》,我會因為主人公的不同命運而改變心情。我會為漢武帝的開明而感到高興,也會為劉邦的“陰謀”得逞而感到岔岔不平,也會為項羽的自取滅亡而感到可惜……也許是因為上了課《鴻門宴》吧,總之我對項羽這一人物充滿了好奇。
項羽,字羽,名籍,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從小就志向遠大,并自命為“西楚霸王”。
“鴻門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項羽在新豐鴻門擺設的一場劍拔弩張、危機四伏的宴會,它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
項羽本想在此宴會上殺掉劉邦,卻因為自己的驕傲,剛腹自用,寡謀輕信而錯失了殺掉劉邦的最好時機。為日后項羽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項羽,一個英雄善戰(zhàn),豪爽直率的能人,最后卻落得了一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多少讓人嘆為可惜。有勇必然可佳,可少了智謀,那也是不夠完美的,更何況還有驕傲的存在。因此驕傲是萬萬要不得的,智謀也是必不可少的寶物。
在社會多元化的今天,雖然只要精通一樣本領就可以生存下去,但如果在這其中添加了驕傲,那么你將會被別人排斥。古人云:“驕傲使人退步,虛心使人進步!边@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如果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的話,那么他就會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因為他會覺得自己已經很好,已經不再需要學習。而虛心的人在取得一點小成就后或許也會沾沾自喜,但那一定是短暫的,隨后他就會把這化為自己不斷進步的動力。記得在《天下無賊》中有這樣一句對白: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的確,在科技不斷發(fā)展的今天,腦力勞動越來越多地代替了體力勞動,沒有一定的腦細胞是很難在當今社會混下去的。以前或許我們可以靠自己的汗水來養(yǎng)活自己,可現在可耕地已經越來越少,以后想種地也很難了。錢也越來越貶值,以后沒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能力真的會連生存都是問題……
窗外的雨還在下,合上書本,我的思緒已經漂浮在了未來。
【讀《史記》有感】相關文章:
讀史記有感04-20
讀《史記故事》有感03-31
史記的讀書心得02-21
少年讀史記讀后感04-29
《史記》的讀后感01-16
史記讀后感01-06
《史記》讀書心得【精】04-03
《史記》讀書心得【薦】03-26
【熱】《史記》讀書心得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