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的讀后感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呼蘭河傳》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1
近日習慣每天讀幾頁《呼蘭河傳》,或飯后,或睡前,十分樂意被蕭紅帶回那個時代那個地方她的那個童年。雖然閱讀蕭紅的作品能使我迅速逃離現(xiàn)實世界,但在閱讀過程中,總有一股矛盾在內心掙扎。
在享受傍晚照得外物紅光一片的火燒云時,也得忍受漫長冬季院子北風呼呼的凄冷與寂寥;在贊揚當?shù)匕傩諢嵝膸椭羧肽嗫拥穆啡说纳屏急举|時,也得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說瘟豬肉是泥坑里淹死的來自我欺騙;在贊嘆馮歪嘴子承受巨大壓力仍積極生活的堅強時,也得目睹小團圓媳婦被活活地折磨死……我們不能用一種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也不能直接斷定小說主題不是贊揚就是批判了什么什么,這樣的標簽如一張咒符貼死了整部作品。我們倒是可以區(qū)別對待每一個事件里的各個元素,像蕭紅一樣,收藏起那些珍貴的記憶,日后用細膩幽美的筆觸一筆筆勾勒出來。同時也暴露出時代的弊病,于當?shù)匕傩盏哪尘湓捘硞舉動某個表情點出他們的愚昧麻木。繼而又以磨倌區(qū)別于常人之路堅強擔起撫養(yǎng)責任來探討人性力量之大。這樣不僅使小說的內涵豐富充實,也能留給讀者細細咀嚼,品味感悟。
在這部半自傳體小說里,蕭紅的記憶之口像是裝上了水龍頭,緩緩地、有條不紊地流出,一段一段地述說,讓《呼蘭河傳》讀起來更像一篇篇散文,復沓的文句充滿詩意和回溯之美。而這種隨著作者內在情感而流動的回憶式敘述方式讓小說讀起來更親切自然。不過神奇的地方在于,看似明麗的筆調卻讓我的內心留有一股難以抒發(fā)的沉悶,使我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就這樣壓在心頭。我很想掃除內心留下的某些片段以解心悶,如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之死,可是我似乎又不舍得忘卻這段揪心的情節(jié)。我想,這也是矛盾的力量所在吧。
面對封建社會的大環(huán)境,人們的反應似乎并不是一致。縱觀《呼蘭河傳》,我大致分為三種:1.普遍存在的百姓們。麻木不仁,托命于天,逢熱鬧必看,時常管管對自己無利害的閑事,偶爾用用“精神勝利法”麻痹自己。2.以馮歪嘴子為代表的“堅強派”,不畏旁人閑言碎語的轟炸,不理命的所謂兇兆,全心為著兩兒子努力在生存線上掙扎。3.以祖父為典型的地方紳士。他們較普通老百姓有文化、有見識,沒有那么愚昧。他們也有資本去幫助他人,可他們并沒有成為改變這個社會的'領頭人,用平靜的眼光看待周圍一切,而非踴躍地管閑事,也沒有像其他作品里的歹毒地主一樣欺詐百姓,而是偏被動地施舍幫助。在有二伯無處可去時收留他,但并不熱情地把他納為自己家人。祖父這一切都隨它去的消極人生態(tài)度是說明他秉承了古代道家思想呢還是說他暗含著一種無奈的悲涼,覺得自己肯定無力改變這社會現(xiàn)狀,便將目光縮小至自己家庭的天倫之樂?又為何會出現(xiàn)像祖父這樣的第三類人?這都是我內心一直糾結的地方,矛盾也爭吵不休。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2
其實我早在初中的時候,就在語文課本中讀過有關蕭紅的作品《祖父和我》。當時為了豐富閱讀內容,老師讀了一段的結尾部分,配著音樂,聽著聽著,就使人的心揪在了一塊,鼻子有些酸。就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了蕭紅當時孤身在香港,心中懷念著她的祖父與后花園,而涌現(xiàn)出寂寞的悲傷。
初入我眼的《呼蘭河傳》是封面中間有幅土黃色的插圖,樹上沒有樹葉做點綴,天空中的鳥兒沒有在樹上棲息,一路飛行,幾座屋頂矗立在樹根上。整幅插圖,也就如蕭紅筆下的呼蘭河那般寂寞、荒涼。
我打開了《呼蘭河傳》,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guī)нM了那正處于內憂外患的九十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弱的村莊整個村子里到處都是封建禮教,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蕭紅,那個出生在一個大財主家庭的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莊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沒有半點陽光。
而小團圓媳婦之死,就如呼蘭河畔的一曲悲歌,為精神貧窮,人性淡失的呼蘭河人所創(chuàng)作的。我的心很是疼痛。一個單純活潑健康的小團圓媳婦折磨、作弄以至慘死?蓯鄣男F圓媳婦來了沒過幾天就被婆婆打了,原因是媳婦不受氣,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規(guī)矩出一個好人來的。而左鄰右舍也幫襯著落井下石。不久,小團圓媳婦就病了。殊不知,愚昧的胡家人就用跳大神、吃偏方、扎紙人來治病,還用一只活雞連毛帶血吃下去。最終,跳大神出了個主意,用滾燙的開水連續(xù)洗三次澡,村里無聊的人聽了,也都想去開開眼界。一次、兩次、三次,小團圓媳婦終于受不住了沒過幾天就死去了。然而在那個時代,他們家的媳婦死了,不會傷心。只會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就想讓這個媳婦 “ 活 ” 過來。
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享受著家人的關愛。實際才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一個孩子要如何去承受夫家人的打罵呢?然而在那個時代一切都是司空見慣的,無人能夠挽救。而有是誰害死了小團圓媳婦呢?是封建禮教,封建迷信思想,舊的傳統(tǒng)意識以及麻木、殘忍、愚昧的看客庸眾們。這個悲劇而又更深層次的揭示了一種強大愚蠻的背景環(huán)境,集體無意識下的相互同化,異化和扼殺人性。
呼蘭河這座小城是寂寞的,蕭紅的童年生活就像在這樣的寂寞環(huán)境中過去,只有祖父在后花園陪她。這在她心靈上留下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終于死了,有意識的反抗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則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著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斗爭的大時代走完全程。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3
《呼蘭河傳》是著名作家蕭紅創(chuàng)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在這部小說中作者以一個孩子單純天真的視角,描繪了一個東北邊陲小鎮(zhèn)呼蘭河的世態(tài)人情以及自己童年生活。隨著作者內心深處的記憶,我仿佛身臨呼蘭河之中,共同感受著作者對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xiàn)實的否定以及對“孤寂與苦悶”情懷的反思。
那時的呼蘭河是歡樂的,“我”的眼里處處新奇,摘一個黃瓜,拔一棵白菜,用顏料往指甲上染,用觀音粉往門上劃,就算是“火燒云”出來也可以盯上它一兩小時。但“我”那童年的樂趣掰盡手指也只有這么多了。只有那一個慈祥而有童心的祖父為“我”的童年增光添彩。
祖父的眼睛總是笑盈盈的,并非是呆呆傻傻的憨笑,也并非是興高采烈的大笑,他笑得像個孩子。“我”總是跟著祖父,似乎有他的地方就有無盡的歡樂,祖父還沒起床,“我”的耳旁總會響起“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誦讀聲。到了傍晚睡覺時,祖父也總會給“我”講故事,但那點小小的樂趣,怎能耐得住寂寞?
寫到這兒,“我”的筆鋒陡然一轉,寫家中的荒涼之景,“刮風和下雨,這院子是很荒涼的”“多大的太陽照在上空,這院子也是荒涼的”,原本的青草綠樹,花朵昆蟲,都被破舊殘物取而代之,沒有什么樂趣。鄰居們的生活幾十年如一日,
刻板單調,而那路過的黃鸝留下的歌聲,也許是那冬天里的一絲溫暖,黑暗中的一抹陽光。
那時的呼蘭河是無知的。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下雨天,都會遭受深陷其中的危險,淹雞淹鴨,悶豬悶狗,遭遇許多次的危害,卻無一人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這一泥坑子也誤導了人們許多事,人們吃豬肉,卻被商家哄騙說豬肉不是瘟豬肉而是淹死豬。這些事可笑而又令人深思。
兩位主人公的故事最令人唏噓。
小團圓媳婦深受封建思想迫害!昂芸,小團圓媳婦被抬進大缸中,滿是熱水,滾燙的熱水!薄八诟字校兄,喊著,跳著,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薄八槤驳耐t,她不能在掙扎了”,小團圓媳婦的死迎來的不是哀傷和嘆息,而是一片掌聲雷動和哈哈大笑!拔摇庇帽瘧嵉墓P調狠狠地鞭撻了這一踐踏生命的行為,這種封建思想,迫使著后代一步步走入死亡的邊沿。
馮嘴歪子和鄰家王大姐不聲不響的來了個“隱婚”,生了小孩,但后來王大姐承受不住病痛的折磨死去了,馮嘴歪子毅然拉磨,買年糕,承擔下了撫養(yǎng)兒子的義務,并堅強的活下去,即使生活似一個人遍體鱗傷,到后來那每處傷口都會成為身上最強壯的地方。
《呼蘭河傳》的動人故事,淚中帶笑,笑中有淚,可是仍有美,即使有些病態(tài),卻不能不使人炫惑。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4
童年是一首憂郁的詩文,赤誠卻不明媚,美麗而不美好,有時甚至是善于見人的,卻讓人流連忘返。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有《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著,在灰色的循環(huán)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里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為的他們,我們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小團圓媳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小童養(yǎng)媳,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yǎng)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干活,也會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于,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時代。動蕩時期的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封建思想。因為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fā)生?尚Φ氖,他們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實。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為人死后,會到陰間里去。人們就得做這么一套:陰間里怕是會餓著,會凍著,會累著。就得為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供香,燒紙,人們?yōu)榱嘶钪钪,為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片,人們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描寫出了一個喧鬧而又寂寞的呼蘭城。
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應該快快樂樂的生活著,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筆下童年是快樂的,是和快樂如影隨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里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zhàn)爭,煩惱的純凈花園。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的十二點,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后的迷惘,撲朔迷離。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個一個的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蘭河傳》是“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5
作者以回憶的思緒,將自己兒時生長的家鄉(xiāng),呼蘭河鎮(zhèn)的人、物、事敘述出來。兒時呼蘭河鎮(zhèn)的生活,對于作者來說,是美好的,是溫暖的。兒時的她,家境富裕,衣食無憂,有爺爺?shù)奶蹛酆团惆椋抑泻笤旱牟藞@,家鄉(xiāng)的藍天,晚霞,星星,還有那些沿街小賣、放河燈、唱大戲、跳大神,對于兒時的作者來說,這些對于她的童年來說,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呼蘭河鎮(zhèn)的那些人,有二伯、老廚子、團圓媳婦、馮歪嘴子。。。,對于兒時的作者來說,這些人,也只不過是不同模樣,不同性格的左鄰右舍的大人們。
然而,當作者經過成長、經歷、醒悟之后,再次回憶兒時的家鄉(xiāng)呼蘭河鎮(zhèn)時,作者努力以一種平淡的語氣敘述,雖不愿擊碎那兒時的美好回憶,但內心卻充滿了,憐憫、憤懣、悲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作者生于1911年,病逝于1942年。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處于混亂的時期,軍閥混戰(zhàn),列強侵略,時局動蕩不安。
通過讀《呼蘭河傳》這本書,我們從書中能獲得些什么?對我們的人生又有什么啟迪和意義呢?我們從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通過讀此書,能了解中國的歷史,在那個時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呼蘭河鎮(zhèn)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那里的人們雖沒有遭受戰(zhàn)亂、動蕩之苦,人們卻過著在封建制度下的一種落后、貧窮、愚昧,安于現(xiàn)狀的生活。
通過對團圓媳婦遭遇,悲慘命運的敘說,充分表達了封建社會之下,人們的愚昧,無知,固執(zhí),狠毒,激發(fā)了讀者對團圓媳婦的婆婆的憤恨,以及對周遭人的麻不不仁的悲哀。通過對有二伯人物性格及行為的敘說,有二伯對東家,應該是付出畢生的辛勞和忠心,但始終仍是一個下等人的待遇,得不到尊重和善待,孤獨一生。從另一側反應出,地主階級對人的剝削,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社會階層觀念。通過對這些典型人物命運的敘說,能夠喚起讀者的良知,讓我們決心要徹底根除掉愚昧無知的封建思想,摒棄陋習,要積極上進,滿懷善良,不斷進取和進步,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染身邊更多的人。
在那樣的歷史環(huán)境的背景下,作者充滿了悲哀、無奈、凄苦,她想喚起人們的`良知,她想改變當時的現(xiàn)狀,作者仍以平淡的語調,敘說了馮歪嘴子的生活,馮歪嘴子雖然也貧窮、卑微,但他是用自己的辛苦勞作而自食其力,不畏世俗偏見而謀取自己的幸福,敢于擔當。在妻子死去,留下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后,當人們都認為他會垮掉,都等著看他的慘狀的時候,而馮歪嘴子卻樂觀的,堅強的支撐下來,作者正是希望,以馮歪嘴子的行動和行為,給那些甘愿落后、貧窮、愚昧,安于現(xiàn)狀的人們,一記重重的耳光,讓人們覺醒。
作者對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當她把它記在那里時,也便抹去了最后的悲傷。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6
不喜張愛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紅塵的姿態(tài)。不喜冰心,因為總覺她才具不夠。楊絳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麗又不失靈動。至于蕭紅啊,我只曉得,她是個纖細敏感的女子,人生歡樂不多,頗為命苦。今日這才拾起她的絕筆之作《呼蘭河傳》,讀罷,更覺其人生荒涼悲苦。
這部帶著自傳性質的小說,她開篇就寫,“嚴冬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大地則滿地裂著口!蔽阴玖缩久,尋思這下筆是不是有點過猛。讀到那殺人殺物的大水坑,搖了搖頭,這呼蘭河這城,可關了一群單純至自私的怪物。讀至“那里邊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jié)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地過著!蔽矣譃檫@小城添增了四字“荒涼”與“平實”。我開始惶恐起來,我的人生軌跡不也如此嗎?我的歲月豈不是這樣被磋磨掉的嗎?
“大先生”魯迅稱蕭紅的文字是有“靈氣的”。我初讀并不以為然,總想她的文字過于隨意,天真,干凈,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寫“我的家很荒涼”,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語?但只要仔細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里是天真,簡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沒關系!@有什么辦法,誰老誰活該。死……挖個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后,那活著的仍舊得回家照舊地過著日子!
蕭紅的文字,看起來真是素凈天真,但正是這份“天真”,讓筆下人物更顯荒誕冷漠與張力十足。胡家二媳婦折磨童養(yǎng)媳,她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讓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人在氣頭上還管得這個那個,因此我用燒紅過的烙鐵烙過她的腳心!彼詾樽约菏菫樗,以為自己面慈心善,這種天真的殘酷是不是更顯得可怕可恨?至于那冷眼旁觀、落井下石,卻還標榜自己善良的人們,可不就應了魯迅先生所謂的.“吃人”嗎?
蕭紅漂泊無定寫童年,寫得哪里有只是童年?蕭紅的童年,不見得有多歡喜,父親暴虐,母親寡淡,只要一個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么關系,畢竟有這么一個人溫暖著她。所以,她筆下如同死城的呼蘭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別大的……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鳥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庇谑,童年,祖父,后園,成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當年蕭紅滿心歡喜地對蕭軍講:“三郎,我并不是殘忍。我只是喜歡看你立起來又坐下,坐下又立起,這期間,正有說不出的風月。”及至她在書中寫“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里,終沉淀成“平靜的荒涼”。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7
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這里的村民,活著的目的僅僅因為活著,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么。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并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huán)地走。在故事發(fā)生的小村莊里,到處都顯得那么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里,到處可見由于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fā)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xiàn),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里邊。人們說拆墻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xiàn)的一個鏡頭,它讓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里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里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yǎng)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里,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錢,使了那么大的勁,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與其說團圓媳婦的死是被嚇的,還不如說她的死是被封建社會害的。我不知道在這個村莊里,在這座城市里,在舊中國這片土地上,還有多少像團圓媳婦這樣受到迫害的人,一個團圓媳婦死去了,還有更多的像團圓媳婦這樣的女人在受著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婦的死……在那個年代里,她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挽救的。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在知識中變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8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這個暑假,因為《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著,在灰色的循環(huán)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里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為的他們,我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團圓媳婦就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童養(yǎng)媳,但卻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yǎng)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干活,也要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于,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買賣,賠本的買賣而已——只有而已。悲劇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也許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年代。動蕩時期人們再善良,也總拋不開老封建的思想。因為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fā)生。可笑的是,他們寧可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實。
呼可以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為人死后,會到陰間里去。親人們就得做這么一套:陰間里怕是會餓著,會凍著,會累著。就得為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人們供香,人們燒紙,人們?yōu)榱嘶钪钪,為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人們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劃出了一個喧鬧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說,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筆下,她的童年是快樂的,和快樂如影隨形的,卻是寂寞。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里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都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zhàn)爭,煩惱的純凈花園。每個人的花園都有屬于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十二點,準時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后的迷惘。
······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一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不由得想到茅盾先生對它的評論“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9
這是我在暑假開始前買的一大包書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書。對于作者蕭紅,她的那篇《回憶魯迅先生》在所有的魯迅回憶紀念文作當中獨樹一幟,曾經在某個秋天的深夜讓我又一次領略了什么才是情由心生,什么才叫作感動。帶著這么一種非常好的印象,我打開了《呼蘭河傳》。
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里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敘事者——那個家境還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沒有抬起頭來的村民,他們笑也笑得那么拘謹,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這是一種煎熬,也沒有人去打破。他們只是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現(xiàn)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判斷哪個是我應當同情的,哪個又是我該去鄙夷的……一個又一個悲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個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團圓媳婦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歸結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諸如此類,我不敢想象,當我身處那婆婆的境地,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我能做些什么。他們家的小媳婦死了,來得時候還活蹦亂跳的,誰也沒料到,會走得那樣匆忙,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不過是想讓這個媳婦“活”過來啊。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才14歲而已,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該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罵,就這么孤零零的一個人,還是個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個時代,這一切都是司空見慣,也是無人能夠挽救的。試想一下,如果小團圓媳婦并沒有成為文中的小團圓媳婦,那誰又能斷定,她不會被另一個小團圓媳婦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為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呢?悲劇籠罩著他們,因為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個村落的人,一個地方的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人。
小團圓媳婦一家的悲劇,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靜靜的從高處看著我們,帝制到民主的轉變,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們都經歷過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們都已經消失了嗎?沒有,他們還存在著,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骨血之中,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這些人,我們,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雖然我們這些脊梁,總是那樣的不爭氣,80年前的灰色或許少了一些,但那些低著頭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種“封建”正悄悄的用它們狡黠的眼睛張望著。
只是,不要再那么無奈的活著,又無奈的死去,來去若空。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10
在寒假時候,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最開始時,并沒有感覺它有多好看。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越來越覺得它的精彩。
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這里的村民,活著的目的僅僅因為活著,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么。
隨著小主人的視角——一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zhèn)里性格鮮明的小姑娘蕭紅,我慢慢體會到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蕭紅與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勞動……“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吧。好羨慕他們的后院,好想跟蕭紅一起,也讓她的爺爺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陽帽,總放在同一個地方逗著我們玩……
讀著讀著,我不僅會想起自己童年的樂事,一個人呆呆的笑著。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著我的童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yǎng)媳,在這里我初見端倪。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因為窮,因為生活,被賣做童養(yǎng)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干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說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此夭折了。小團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因為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tài)度造成的。一個對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失去了區(qū)別于動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么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震驚,呼蘭河的人們怎么了,80多年前的呼蘭河人為什么與我知道的生活這么不同?
那個扎花店的工人年復一年給祭祀的紙人穿上亮麗的衣裳,怎么就不會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難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紙人一樣整潔亮麗嗎?也許,那里的人們,已經覺著,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園、大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盛開的鮮花……正是這種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扼殺了小團圓媳婦。
讀這本書時,愉悅陪著沉痛,隨著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一角,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
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我們了解過去,了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呼蘭河傳》閱讀心得03-24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1-13
《呼蘭河傳》閱讀心得8篇05-06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5篇11-24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5篇)02-24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5篇01-24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5篇)02-06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合集15篇)03-01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集合15篇)03-03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通用15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