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時間:2024-10-21 03:05:13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

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1

  一本《道德經(jīng)》,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nèi)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guān)懷的語言來的動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wù)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ㄑ郧烧Z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diào)什么越說明他內(nèi)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么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腦袋聰明不如內(nèi)心聰明。睿智高于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nèi)涵,不如有內(nèi)涵地活的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nèi)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zhì)。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赡苁チ"物質(zhì)",但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助越多,得到的內(nèi)心滿足感越多。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于助人,溫暖他人。

  做一個為而不爭的人,順其自然,踏踏實實,努力過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運”,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強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強求,失去了順其自然,快樂就好……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美好,修養(yǎng)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2

  在這微信、QQ連接你我的時代,每個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會出現(xiàn)網(wǎng)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個性簽名寫著“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這樣的盛況足以說明老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之大。兩千多年前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國理念、安民方針,時至今日,這些思想仍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核心點是利終生、福萬民而又淡名利、輕權(quán)勢。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不違反規(guī)律,就是“無為”。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業(yè),不可以違反規(guī)律、妄為滋事,如果管理者經(jīng)常膽大妄為,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quán)勢,企業(yè)就難以治理。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管理者應(yīng)當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實事求是地尋求切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老子還強調(diào),把握了規(guī)律則可用以指導實踐,而不是僅停留于空談。

  對于企業(yè)來說,產(chǎn)品質(zhì)量是打開市場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舉例來說,馬鋼通過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車板個性化需求多、汽車板更新周期短、汽車板表面要求極高,生產(chǎn)難度大、汽車生產(chǎn)的流水線自動化,對鋼板質(zhì)量穩(wěn)定性要求極高、汽車生產(chǎn)流程長,技術(shù)難點多,讀書筆記。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難點,現(xiàn)作為國內(nèi)主流汽車板供應(yīng)商,已逐步打開市場,擁有更多的用戶群,贏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產(chǎn)線、冷軋產(chǎn)品升級過程中,我們建立較為完備的設(shè)備體系,以推進設(shè)備精益管理為重點,通過加強基礎(chǔ)管理和強化專業(yè)培訓,實現(xiàn)設(shè)備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轉(zhuǎn)化,確保設(shè)備穩(wěn)定運行、精益運行,為硅鋼、家電板、汽車外板等高端產(chǎn)品質(zhì)量穩(wěn)定提供堅強保證。

  晝無為、寢難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貢獻自己的力量,是空虛而痛苦的。我們遵循規(guī)律、實事求是、攻堅克難、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有職就有責,有責就要擔當!盁o為”是指導我們工作的方法,“無不為”是鞭策我們努力實現(xiàn)目標。

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3

  老子《道德經(jīng)》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jīng)》倡導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jīng)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yīng)該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wù)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wù),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經(jīng)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jīng)》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huán)的創(chuàng)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jīng)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yīng)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4

  《道德經(jīng)》是一部蘊藏人類智慧的經(jīng)典著作,雖然只有五千余字,卻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研讀。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無為而無不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等經(jīng)典名句,它們都出自《道德經(jīng)》。這些智慧能量滿滿的文字,滲透在中華文化中傳遞千年,歷久彌新,哪怕隨手翻出來一兩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獲,這就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所在。

  無為,是《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之一。歷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讀認為無為的思想過于消極,是不思進取。其實,老子倡導的無為并非目的,而是一種常人很難企及的狀態(tài),是“為”到極致才能達到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種“為”與“無為”之間的轉(zhuǎn)化就像陰陽兩極的關(guān)系,是辯證的'客關(guān)規(guī)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環(huán)滬事業(yè)部有著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爾設(shè)置一些小激勵,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務(wù),可以獲取精美小禮物。從“為”的角度來看,單次5KM對于不常鍛煉的人來說是需要一點毅力來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對于跑半馬甚至全馬的大神級人物來說,完成單次5KM不在話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樣,不用刻意,輕松完成,那么這種狀態(tài)就有點接近“無為”了。

  又比如,我們地產(chǎn)開發(fā)是一個綜合性很強、涉獵面很廣的行業(yè),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復雜,所以對流程的規(guī)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過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為種種不合規(guī)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線下溝通不到位而導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復雜的流程要反復“折騰”,刻意而“為”,才能通過審批。隨著工作熟練度的增加,我們走流程前已經(jīng)懂得做好線下溝通,流程規(guī)范也早就心中有數(shù)。這時,走流程這項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為”就可以順利完成,這種工作狀態(tài)也可以說是離“無為”近了一點。

  結(jié)合上面的小案例我們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導的“無為”,是“為”到極致才能到達的一種境界,俗語中的“熟能生巧”、哲學三大辯證法規(guī)律中的“量變引起質(zhì)變”理論也都具有類似的概念,這些概念強調(diào)的不是結(jié)果,而是具備這種能力的狀態(tài)。 所以,《道德經(jīng)》帶給我們的不是虛無縹緲的消極不作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種客關(guān)規(guī)律,對人的作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目標——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5

  老子《道德經(jīng)》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候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道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么意思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自己的感想。

  《道德經(jīng)》提倡清心寡欲、無為而治。 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yīng)該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jīng)》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huán)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經(jīng)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yīng)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6

  至于為什么要讀《道德經(jīng)》,是因為它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著作,是歷代學者研究了兩千年的一部著作。就連近代大作家魯迅都說,不讀完老子一部書,不知中國文化。讀完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實則為一部人生的教科書,讓我明白了很多哲理。

  不看虛名看本質(zh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事物名稱雖異,但只是一種指代關(guān)系,并不能表達事物的本質(zhì)。因此人們不要執(zhí)著于事物所謂的名號。企業(yè)注重員工的`實干能力,而不注重其言辭。我們學生也是一樣,學習也是為了提升自身素質(zhì),而不為“三好”。

  要少說多做,靜默守中。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話說得太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很多時候,知道的沒必要的東西太多,顧慮就會更多,因而妨礙自己的行動。聞一多先生有言:“別人都是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蔽覀儜(yīng)該做的,就是努力學習,而不是天天喊口號。要知道,空缸震響,滿缸無聲。

  但是有些人會學習不下去,也許是對其他方面有欲,歸根到底一個“貪”字。貪婪會使人喪失良知,是很可怕的。廣東的汪某要是不貪婪,還會用刀刺向自己的母親?

  老子有些話說得好:“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薄笆ト擞挥!爆F(xiàn)在學習壓力大,戒貪已成為我的當務(wù)之急,力求減少自己的欲望。

  人最忌自大自夸。跂者不利,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吹自擂和大躍進中的浮夸風沒什么區(qū)別,只有踏踏實實走好鋪墊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做任何事都應(yīng)該服從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比七大自然簡直是相形見絀,但是他們?yōu)榱搜矍暗男±,破壞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那么明天會怎么樣是可想而知的。

  人在福中不知福。因此人一定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不知足會導致可怕的貪婪,讓人忘記一切,包括人格。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懂得放棄,懂得知足,不要患得患失,要不為失搞到悲傷。只有知足,才能常樂。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聰明的人不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的人不聰明。有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這說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質(zhì)問題,就是沒有自知之明,往往帶來壞的結(jié)果,害人害己。楊修因為恃才放曠,所以引來了殺身之禍。

  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更不會為人處世。

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7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用現(xiàn)在的話來翻譯一下,那就是:具備最好的人的稟性好象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zhì)最接近于“道”。居處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待人善于真誠相愛,說話善于遵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

  這是一首對水的頌歌,歌詠的對象是具備像水那樣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為提綱,指出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謙退守中的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水,具有滋養(yǎng)萬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地做。但是,它卻永遠不占據(jù)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zhì)的人世間,寧愿自居下流,藏污納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寫了一幅對聯(lián),作為人生修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做到如水一樣,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yǎng)到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diào)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在中國古代許多哲學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體道之物。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因為水總是處于一種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里。蘇軾也說:萬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隨物賦形。”

  老子講了一連串人生哲學的行為大準則,如果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實在太難了。除了歷史上所標榜的堯、舜以外,幾乎難得有一完人,。不過,如果我們具備一項這樣的美德,也就可以名垂千古了。

道德經(jīng)讀后感范文8

  晚清名臣曾國藩說“不為圣人,則為禽獸!笨鬃邮侨寮业拈_山鼻祖,被尊為圣人。自古讀書人最欽佩最向往的就是成為圣人。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圣人呢?圣人之師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七十一章中有言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無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認為圣人是無病的,即沒有錯誤,之所以能沒有錯誤,是因為圣人把自己的錯誤當作一回大事,知道自己的錯誤就立即想辦法改正,于是錯誤就化為烏有了。后來孔子也說過相似的話便是婦孺皆知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

  這樣要求圣人究竟對不對呢?先舉幾個例子。上古時期三皇堯舜禹當政時,官府前都設(shè)有一面鼓,供百姓擊鼓后當面對他們指出時政的弊病。朝野里諫臣成群,暢所欲言,執(zhí)政者的過失因及時改正而政治清明,國泰民安,所以三人直到現(xiàn)在還被尊為治政的大圣人。也聽說春秋時期的衛(wèi)大夫賢臣蘧伯玉,每天都要反省前一天的錯誤,并記錄下來,警戒下次絕不重蹈覆轍。以至于到了他知天命的'那年,前四十九年的過錯都被糾正,他憑著五十年的堅持硬是把自己鑄成完美無缺的圣人,也把衛(wèi)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外安諸侯,內(nèi)得民心。就是孔子也常常對他贊賞不已。接著就是在論語里留下醒世名言的曾子,他說吾日三省吾身。不過他本人還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君子。

  《孔子家語》里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曾子被父親打了一頓,被打時他不但不勸父親住手,反而叫父親盡力打,還自以為是孝。后來孔子指出他的行為是愚孝,差點陷自己的父親于不義之中。曾子聽后恍然大悟,立刻承認自己“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這個故事中曾子先行愚孝而自以為盡孝,用老子的話說就是“不知知“,是“病”;后來他在孔子的點破后能意識到錯誤是“病病”,最后他改正錯誤乃是“不病。”

  從幾個例子看來,不論誰想成為圣人,都得重復三個過程,一是普通人難免要犯錯誤;二是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三是改正錯誤;只有不斷地重復這三個過程,才能完成人格的升華,從一條平庸的毛毛蟲羽化成靚麗的蝴蝶!

【道德經(jīng)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道德經(jīng)名言06-27

道德經(jīng)讀后感07-28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07-30

《道德經(jīng)》讀后感06-02

道德經(jīng)名言15篇05-08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11-12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5篇06-27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5篇07-19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5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