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
《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最有意思的要數愚公與智叟“孰智孰愚”的討論了。前一天作業(yè)學生思考,課堂上我就放手讓學生去談,學生談出了很多精彩的見解。
愚公智叟到底誰更聰明?學生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論自然莫衷一是。有站在“愚公”方陣的,有贊賞“智叟”的,且似乎都有理有據。面對學生的這種不可開交的認真,我清醒的認識到在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所在,即在這篇文章中“評價智慧與否的標準應當是什么”。
首先在他們略顯零亂的回答中梳理歸納出思維的脈絡,然后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提升思維的品質。
愚公面對的問題是大山的橫亙,出行受到阻礙要繞遠路。那么問題的核心就是誰的看法有助于解決問題。
智叟的話看似有理,但實際上回避了問題,是毫無建設性的意見,無益于問題的解決,遇到問題不能解決,恐怕很難稱得上是智慧的。如果不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退而求其次,能夠有與眾不同的'看法也還可以稱得上智慧。但是我們分析智叟的話語,智叟的議論從“能力薄弱”和“焉置土石”兩個方面來展開,而這個問題在之前愚公的妻子早就提過了,且如出一轍,智叟的話語無非是拾人牙慧,并無過人的見識。如果這也叫“智”,那么愚公的妻子就應該被成為“智嫗”了,這顯然是荒唐的!
本節(jié)課抓住“是否有利于解決問題”這一點來評價智慧和愚笨,思路就比較清晰,問題也比較容易講清楚,學生的思考也能上一個臺階。我認為這正是本課最有挑戰(zhàn)性的地方,這點講透,生領悟了。再提到小智小愚、大智大愚、愚不可及、大智若愚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智和愚的辯證思考,讓學生體悟到除了現代科學能夠測算的所謂智商,智和愚還包含了很多文化的哲學的因素,并非能夠孤立片面的看待評價的。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2
《愚公移山》是篇傳統(tǒng)的老課文,故事情節(jié)簡單,大概的內容學生早知,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本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來設計這節(jié)公開課。
采用提問教學法。教這篇課文時,我提出了幾個問題。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等,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重視學生的讀。讀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法寶。在對人物進行分析時,我主要分析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從感情,語氣,稱謂等各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兩者的不同。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分角色來朗讀,學生興趣較高。然后用課本劇的.形式表演課文,借以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總體來說,這堂課基本上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課前預習效果較好,大部分都很積極主動,課堂上能踴躍發(fā)言,學習興趣濃厚。由于聽到下課鈴聲,匆忙之間把“神話”寫成了“神化”,拓展的內容沒有時間進行,對于欠缺的地方,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逐步改進。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了解寓言的特點。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標
1. 反復朗讀課文,增強文言文語感,整體把握文意,培養(yǎng)文言文自讀能力。
2. 理解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涵,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
3. 理解神話結尾及文中細節(jié)刻畫的作用。
4. 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培養(yǎng)頑強的毅力及敢于挑戰(zhàn)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難點:1.理解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涵,把握愚公形象,領會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教學方法
1. 誦讀法
2. 討論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這首歌源于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聽起來是奇文,講起來是笑談”,卻昭示我們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難勇于前行。也有人說,生活的道路只有兩種,一種是大路,一種是小路,但是不論哪種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會有荊棘、有坎坷,面對荊棘坎坷,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今天我們就來拜會愚公,見識他移山的壯舉。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感知理解課文,體驗課文的語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音注到課本上。
。ǘ⿲W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要求初步區(qū)分敘述語言和人物對話的不同,盡量理解課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課文,揣摩詞句
。ㄒ唬⿲W生對照課文注釋試著翻譯課文,要求盡量直譯,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討論,解答學生的疑難。
1.補充注釋的字詞:
面山而居面:面對。損魁父之丘 損:減少、削減。叩石墾壤 墾: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曾不:連……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 把…… 怎么樣
2.學生歸納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詞多意義的詞
年(年齡,歲月)且 (將近,況且) 之(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 他們,代詞 這,代詞 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飾,表轉折) 焉(代詞 哪里,語氣助詞)其(代詞 他的,副詞 加強反問語氣,代詞 他們)
4.請找出文中詞類活用的詞
面(名詞活用為動詞 面對)險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險峻的大山)箕畚(名詞作狀語 用箕畚)
(二)學生分為小組,各小組推舉一人翻譯課文,看看哪個小組譯得最好。其余同學對照課文,評價翻譯的準確性,并指出不夠準確的地方,糾正自己譯得不準確的地方。
。ㄈ⿲W生討論,找出課文中與現代漢語表達不同的句子,說說現代漢語中是怎樣表達的。
若學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讓學生討論。
1.聚室而謀。——(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雜然相許。——(全家人)紛紛表示贊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樣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谑锹暑I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定語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主謂倒裝句。對比“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理解倒裝句的強調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賓語前置句)
7.帝感其誠!斓郾凰恼\心感動了。(被動句)
四、朗讀體會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要求讀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ǘ⿲Ρ纫韵聨А霸弧钡木渥樱瑢W生討論可以在各個“曰”字前加上什么樣的狀語,應該用哪種語氣來讀“曰”字后的對話。
1.聚室而謀曰
2.其妻獻疑曰
3.雜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長息曰
說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議,態(tài)度是誠懇的,“曰”字前可加上“誠懇”等詞,讀后面的對話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雖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對具體的問題沒有解決的辦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擔心、猶豫”等詞,讀這句時要讀出她擔心、猶豫的心理。3.句是眾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堅定”“異口同聲”等詞,讀后面的對話語氣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對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還有諷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應該是諷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諷刺”等詞語,朗讀時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氣。5.句是愚公的回答,從“長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認為智叟是可嘆可悲的,“雖我之死”以后的幾句話則是表明態(tài)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嘆息而又堅定”等詞語,要讀得充滿信心,語氣堅定。
還可以從各人的用詞中引導學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態(tài)度:
其妻——獻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殘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長息、汝、固、不可徹、曾不若、雖、何苦
說明:其妻用“獻疑”“君”等詞,表現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說明她的擔心。智叟用“汝”表現他態(tài)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問句,與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問句在語氣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長息”表示他對智叟頑固的悲嘆,“雖我之死”幾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見,學生有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應該肯定。
投影徐悲鴻的畫《愚公移山》,讓學生加深理解。
。ㄈ└鶕䦟W生討論的情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
六、課外作業(yè)。
(一)朗讀并背誦課文中愚公反駁智叟的話。
(二)解釋“閱讀練習探究”第四題,掌握其中的詞語。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4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14課《愚公移山》既是一篇神話故事又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生們對這樣的文章都特別感興趣。所以,在上課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印象把課文故事講述一遍。有的同學講述的平淡,有的同學則加上自己的猜想以及大膽的想象,可見學生們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在講述完故事后,進入課文的學習,這時學生再讀課文時就會很流利,對文章的大概內容了解透徹。對語句的朗讀重點也能有所掌握。
接下來我們對人物性格進行分析,讓學生們說一說:你對愚公這個人怎么看?還有智叟等其他人物。讓學生自由表達他們對人物的理解,對移山這件事的看法。從而使學生明白移山的必要性,愚公的精神,帶給我們的啟示。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為子孫后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里,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5
本周,我校開展了語文教研活動。我對《愚公移山》進行了第二課時的教學。
在第一課時我針對古文的重點字詞進行了翻譯,學生大體上能夠知曉故事的內容。于是,在此基礎上,我以翻譯重點句子進行導入。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掌握的較好。但是,對整個句子的翻譯我忽視了個別重點字詞的翻譯,沒有很好的點到,成為一個遺憾點。
從而在復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朗讀文本回答問題,擬出這則故事的提綱,為學生復述故事作準備。因為九年級的學生基礎較差,自己沒有很大的把握,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模式?墒,在整堂課下來,我覺得幾個問題的解答和故事的復述過于簡單,沒有很好的照顧到優(yōu)秀生的教學上。另外,《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復述在此有點重復的味道。
在整體感知文本后,我對愚公、智叟和遺男等幾個人物進行了分析。從分析人物的形象中找出本文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對比和襯托,進而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這一環(huán)節(jié)基本上較為完整。但是,課后,我琢磨著,學生對對比和襯托這兩種手法是否都已掌握,畢竟對比和襯托中的反面襯托有相似之處。在對比和襯托上我處理的不是很好。
最后是進行了教學的擴展。我引用了一個英國人與一個加拿大人對愚公的評價,以求用現代人的觀念去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情,來探討愚公究竟“愚還是不愚”?但是,我這一探討做的不夠到位。沒有很好的將文章的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下去。就急忙解讀了“聰明的`中國人,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個瘋狂的愚老人,津津樂道?”而忽視了文本的創(chuàng)新,回到了老課題上——愚公精神——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整堂課,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學目標: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理解神話結尾及文中細節(jié)刻畫的作用,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學習愚公的精神。但是,這堂課似乎少了一些新意,仿佛一杯白開水,解渴但不夠美味。而且,在教學中,我覺得自己一直存在這樣的一個困惑:有些環(huán)節(jié)猶如“蜻蜓點水”,缺乏“精雕細琢”,重形式而無實際效果。這是我今后教學中急需改變和改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磨礪自己,追求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6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體作用應該逐漸隱蔽、逐漸減少,應讓同學的主體凸現出來,讓他們自身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fā)現。假如仍舊只是停留在一種“傳授”,一種“灌輸”的狀態(tài),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訴我們:“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闭n堂教學我們不要“灌水”,而要“點火”,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兩課時。上第三課時時,我想讓同學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身對愚公“移山”的創(chuàng)造的感想。
當時,同學發(fā)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福”,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同學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同學開玩笑說“愚公違反了‘計劃生育’”,聽了使人哭笑不得。這充沛說明同學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而應該如一個潔凈的讀者面對一個潔凈的文本一樣,不帶任何偏見,要讓同學讀解出自身個性化的理解,這就是新課程的主要理念。為了把同學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同學反復朗讀寓言的最后一局部,然后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么為“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同學再帶著問題“回爐”全文,進行考慮。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7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翻譯課文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主題。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chuàng)舉的感想。當時,學生發(fā)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說“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朗讀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么會“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著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學生從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進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決心之大,具有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而這些正是感動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后我又順勢問他們“智叟為什么要反對他的這種做法呢?”學生們踴躍發(fā)言,有的說他比較自私,有的說他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為子孫后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里,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8
九年級的最后一篇文言文了,我希望給學生一個圓滿的結局。讓優(yōu)等生有學習文言文的后續(xù)能力,讓中等生愛上文言文,讓后進生不討厭文言文。
以往教學文言文我都習慣先疏通文意,再分析文章內容。翻譯時學生先自己翻譯,老師投影上顯出重點字詞,學生做筆記,再抽學生逐句翻譯。這個班是我這學期新接的班級,他們習慣了老師投影重點詞語,他們記筆記。甚至有時如果你的重點詞語少了,他們還不習慣,我佩服之前的老師培養(yǎng)他們記筆記的習慣很好,但我又覺得滿篇的重點詞語,還有重點嗎?如果是長文章就一邊翻譯一邊理解內容,逐段進行,可那樣文章又缺乏了整體感,顯得支離破碎。記得上《陳涉世家》一個周,自己都快吐了,何況學生,他們多煩,還指望他們喜歡文言文?總之,文言文在翻譯上費時多,可一旦考試,學生在詞語解釋,句子翻譯方面仍然問題多多。文言文一直是不能言說的傷。我一直糾結,一直思考是否有個新路子。
聽了君姐的講座《一路修行講語文》,看了君姐《青春課堂》、《王君講語文》等,君姐多次提到《狼》一課的教學頗受錢夢龍老先生《愚公移山》的影響,于是拜讀了君姐《狼》的教學實錄,又搜索到錢老先生的《愚公移山》的教學實錄,于是有了一些啟發(fā),有了一些嘗試。
第一課時我讓學生自由朗讀、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分人物角色讀,熟讀了以后,讓學生自己結合課下注釋先翻譯,翻譯時做批注勾畫,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接著又讓學生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疑惑。在巡視過程中也有學生不時問我問題,我也會引導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比如有一個小組有個學生問到:“面山而居”的.“而”字怎么理解,于是我引導他先理解這句話的大意,他明白“而”字不翻譯,那么是什么用法了?我進一步引導他“面山”表明了愚公居住的?生答:“地方!薄拔抑懒,表修飾!边@時我分明看到學生興奮的表情。當學生們小組交流完了后,我讓學生把自己還有拿不準的疑惑在全班提問,生生互答,或生問師答,最后我又問學生。通過多重對話掌握詞意、句意。我感覺這樣比抽學生一句句翻譯更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幫助他們記憶。
第二課時,我以聽寫和口答的形式強調兩三個重點詞語,我抽了兩個平時懶惰的學生黑板上聽寫“始齔”,其余學生在下面寫。其中有個學生沒寫對,我就讓他下去抄寫五遍,交給組長檢查。又抽查了“箕畚”、“厝”的意思,翻譯“以君之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再次強化學生對字詞句的掌握。接著從標題入手分析文章內容,并將詞句理解融入其中。我設計了幾個問題:(1)愚公年齡如何?(2)移的是什么山?(3)移山到哪里?(4)大家伙支持嗎?(5)哪些人參與移山?(6)移山的周期怎樣?(7)有人反對嗎?(8)移山的結果。
我是這樣操作的,先問學生愚公的年齡,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有說“年且九十”,有說“將近九十”,我又追問了一句“且”是什么意思?抽生答:“將近”。那么短短的四個字寫出了“愚公?”“年齡大,力氣小,能力不足!苯又鴨枌W生移的什么山?“太行、王屋二山”“山是怎樣的”“方七百里,高萬仞”師問:“方是什么意思”生答“面積,方圓”,“萬仞”“很高”,“保留,不用換算為現代單位更符合原文的表達效果”生說“夸張”,師問“這兩句寫出了山?”生答“又高又大”,師問:“有什么意味”,生答:“困難艱巨”。這樣將詞句意和文章內容緊密結合了,學生不會覺得那么枯燥。
這只是該堂課的一個小點。我認為這堂課的亮點在于品析愚公妻和智叟這兩個人物上。依次學習了上面提到的前六個問題后,我問學生有人反對移山嗎?生答“有”,師問“誰”。有人答“愚公妻”(這樣的答的學生只是按照課文順序,沒有動腦筋),有人答“智叟”。我讓學生從文中找依據證明自己的理解。很多學生找到“獻疑”、“笑而止之”,是誰反對就不言而喻了。接著我讓學生找到愚公妻和智叟話自由朗讀,體會兩人語言的異同;抽學生翻譯句子,進一步加強語句的理解。再讓學生分析這兩個人物說話的語氣,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態(tài)度;學生對人物形象有把握了,再讓女同學讀愚公妻的話,男同學讀智叟的話,又單獨抽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無論讀者還是聽者都能體會到愚公妻的關切擔憂,智叟的嘲笑譏諷。在朗朗的書聲中,結束了這堂課。
下課后,有同學到辦公室來問我:“老師,明天還要分角色朗讀課文嗎?”我說:“你想讀?”,生點了點頭。我說:“好!”要知道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他們都習慣全班齊讀,自由朗讀就是鴉雀無聲,如果是個別朗讀,嘴里都說著別人的名字。看到學生們這樣的表現,我的內心是喜悅的。記得有這樣一句話:“一堂好的課是讓學生課前有期待,課中有享受,課后有回味!
第三課時,我又從檢查詞句入手。“貴陽”這個地名的來歷,讓學生鞏固“陽”、“陰”的意思。轉入到內容分析。愚公妻和智叟話很相似,可我們卻從中讀出了兩人不同的態(tài)度,我們要善于抓語言的變化。再引導分析“跳往助之”的“跳”這一細節(jié)的效果。小孩與愚公對比,那么小孩這一形象對于愚公這一形象起什么作用?重點放在愚公與智叟的比較上。方法類似分析愚公妻和智叟,抽學生朗讀翻譯愚公說的話、智叟說的話,順理成章體會到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兩個人物形象自然理出來了。故事的寓意也領會了。再探究神話的結尾,拓展“現代科技高速發(fā)展,不用人力,甚至也可以采用搬家的方法了,還需不需要發(fā)揚愚公精神?”學生談得積極踴躍,還意猶未竟,有學生說:“這篇文章學完了?”
這篇文章之所以學完后學生還有回味,我想主要成功之處在于將文章內容和詞句翻譯自然結合,朗讀到位。特別是兩組語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自己領會。本文教學原計劃兩課時完成的,結果用了三課時是不是費時太多了?假如第一課時答疑解惑時間安排緊湊些,第二課時著重品讀愚公妻與智叟的語言、愚公與智叟的對話,這樣是否課堂嚴謹、重點更突出。但是看著學生課堂上積極踴躍的樣子,我實在不忍心打斷他們的興致。
課堂總是遺憾的,但我愿追求即使是不完美的創(chuàng)新,也不要固步自封。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9
新一輪的拉練課正在有序地進行著。今天下午,我出了一節(jié)公開課,課題是“愚公移山”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本節(jié)課有成功也有不足,成功的地方是:本節(jié)課學生能全體參與學習全過程,學生之間的合作很友好,師生、生生之間有豐富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饋,學生對于課題敢于質疑,思維活躍,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獨創(chuàng)的見解(如:能把大山移走全是智叟的功勞)。教師語言簡練,有駕馭課堂能力。小練筆的設計為課堂增添光彩!尤其是有一個叫杜海麗的同學的發(fā)言是本節(jié)課一個精彩的的課堂生成,老師能抓住這個契機,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從不同的視角去展開聯想,促進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小組合作學習很有效,板書工整教態(tài)和藹。教給同學們預習的8字真言用的.比較好,不僅教給了同學們的預習方法,而且還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不足之處:面對全班同學只注重了教學流程,時刻記住自已的教學設計,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隨機應變得不夠,有些環(huán)節(jié)猶如“蜻蜓點水”缺乏“精雕細琢”。比如,學生朗讀指導流于形式,指導得不到位,很籠統(tǒng),只是讓他們讀出嘲笑的語氣或是很自信的語氣。思維訓練不深不透。課堂氣氛有些沉悶,學生的積極性沒調動起來,講課的語言不夠連貫。
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磨礪自己,追求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0
《愚公移山》是蘇教版9年級下的一篇文言文。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1.體會文章通過精彩的語言描寫展現鮮明的人物形象的特色。2.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并結合學校課改設計了“回看導入”、“精講精練”、“直擊中考”三個部分。
“回看導入”部分,我設計學生閱讀一段關于《列子》的評論性文章。并要求學生從材料中搜集有效的信息,歸納《列子》這本書在寫作藝術上的寫作特點。這個設計,有意考察了學生歸納要點的能力(此為中考的一個考點)。并且由學生總結出“結構完整、描寫精彩生動,形象鮮明、含義深刻”后,順利的.回看上課,并引出本課學習的內容“學習本文精彩生動的描寫,體會鮮明的人物形象。理解寓言深刻的含義!
“精講精練”部分。我主要設計了一個活動:請同學們找出自己覺得精彩的正面描寫愚公、其妻、智叟的詞句,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抓住關鍵字詞、修辭手法、句式等,圈點批注。)這一部分,學生配合得非常好,因為是公開課,學生們課前認真做了預習,課上平時不太舉手發(fā)言的學生,也積極表現自己。學生們從開始積極思考,圈點批注。到積極回答問題,補充他人的不足。到自己做出了總結歸納:1、運用修辭手法(夸張、頂真、反問),語言描寫也能生動鮮明的展現人物形象。2、因為遣詞造句(用詞、稱呼、句式)的不同能很好展現了不同的心理和情感。并歸納出了三個主要人物的形象。整個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學生參與范圍廣,并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但其間也有不足之處:由于我仍然存在緊張心理,不能很好的在學生答題時及時把握他們的閃光點,而一味將他們引入預先設計的窠臼,整個課堂活躍卻有失靈動。于此同時,為了追求板書的工整,我有意將“精彩的描寫”和“鮮明的形象”分開歸納。而這兩者,本應是和諧統(tǒng)一的,此處是一敗筆。最后在理解了愚公形象后,總結寓意。這部分其實可以在上課時完成,更加統(tǒng)一。
“直擊中考”部分,我選擇了20xx年的兩道中考題作為課堂練習:1,本文語言簡潔,但又不失生動,請以“始齔,跳往助之”為例作簡要分析。2.比較文中愚公之妻與智叟對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的句子,說說有什么不同之處。在學生完成的期間,我走下課堂個別指導,并請學生起來回答。讓其他學生總結他們回答的得分與失分。最后一同總結答題思路。切實切中中考。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1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又帶有神話色彩,篇幅短小。新學期伊始,寒意猶濃,連續(xù)多日隱晦的天氣加之第一周學生的心似乎仍在寒假過年的境地中徘徊,所以我決定把這一課的學習作為新學期的“第一槍”。其實,正像我對學生說的那樣,選擇這一課,我還有一層深意,就是期望學生發(fā)揚愚公移山精神,下定決心,艱苦奮斗,全力以赴迎戰(zhàn)幾個月之后的中考。
對于這篇傳統(tǒng)的老課文,故事情節(jié)簡單,大概的內容學生早知。因此,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成了當務之急。在準備上這篇課文之前,腦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新學期的第一堂課對學生有吸引力,盡量提高上課的實效。反思起來,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1、創(chuàng)設良好的氣氛。在學習之前,我播放江濤所唱的“愚公移山”的MTV歌曲,以此導入課文的學習中。從學生的眼神里,能夠發(fā)現一部分同學能夠較快進入狀態(tài),部分學生學生還輕聲伴唱。我覺得這一點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這則寓言的興趣。
2、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授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很好的預習,主要是針對文言字詞,梳理文章內容,嘗試進行翻譯。學生先結合文下注解獨立學習,把不懂的問題做上記號,然后小組討論,若還有疑難問題,則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出來,共同分析理解。我覺得這比單純的老師串講要好一些,可以調動學習的欲望。
3、精心設問。上課時,我提出了幾個問題: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個年輕人嗎?那個“遺男”姓什么?有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這件事做起來困難嗎?他們的勞動艱苦嗎?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既對重點字詞做了強調,也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視學生的讀。讀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法寶。在對人物進行分析時,我主要分析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從感情,語氣,稱謂等各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兩者的不同。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模仿其口吻來朗讀,學生興趣較高。
當然,在授課中也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應該把學生活動做為重點內容來安排落實,使學生最大限度處于動態(tài)之中,動腦想,動手寫,動口說,動眼看,動耳聽。而我班的學生卻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動態(tài)”還很不足,讓人憂慮。
2、朗讀是學習文言文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上課時,雖也有學生的朗讀,但還很不夠。愚公反駁智叟的一段很有氣勢的話,可以嘗試同學模仿這種堅定的口吻來朗讀,可是由于班上擅長朗讀的學生較少,學生朗讀的熱情不高,語調平淡干巴。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2
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覺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充實自己,多閱讀有關的書籍和雜志,多了解自己學科的新動向、新理念、新觀點,并適當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這樣我們的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太陽底下最神圣的事業(yè)。我將為之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而不愧這一稱號。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3
一、布置自讀,要求:憑借工具書和課文注解逐字逐句讀懂課文,同時記下疑問,準備在老師教讀時提出。自讀在課內進行。
二、試改變由教師逐句串講的傳統(tǒng)教法,在學生認真自讀的基礎上,從抓字、詞、句入手,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務使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人物形象獲得完整、鮮明的印象。
三、講讀過程根據“以思維訓練帶動語言學習,以語言學習促進思維訓練”的設想,盡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詞、句教學和對學生的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做到在發(fā)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實基礎知識。
四、“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減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自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4
《愚公移山》是一篇傳統(tǒng)的課文,講述了一個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大概的情節(jié)內容學生比較熟悉。在教學上,疏通文意不是一個難題,只要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解釋難詞、難句,掌握故事大意就沒問題了。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用現代的眼光客觀評價愚公及愚公精神這個方面。
作為一篇寓言,《愚公移山》故事情節(jié)簡單,但揭示的寓意卻是深刻的,正如教學參考書里所說的:“文章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那怎樣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點呢?我打算結合課后的練習題采取辯論的方式,作為這一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口。練習題目的內容如下:有人說:“誰說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擋了路,增加去挖山本來就很傻,為什么還叫子子孫孫去吃這苦頭呢?繞山開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嗎?你對此怎么看的?我本以為學生的討論會很激烈。沒想到,意外的情況出現了。但我提出“愚公移山是否很愚蠢?”這個辯題并要求學生挑選加入正反雙方時,學生紛紛表示沒法辯論下去,因為他們都贊成練習題里的.說法,認為愚公很愚蠢,根本不應該移山,更不應該連累子孫受苦。學生還說,如果真要辯論,只能是他們當正方,證明“愚公很愚”;我當反方,證明“愚公不愚”。
當時,我沒想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時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就同意了他們的建議,我跟全班學生辯論。于是,我根據教案的內容,從“愚公懂得人力可以戰(zhàn)勝自然的道理,并付諸實踐,不怕困難”“搬家就是逃避困難,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隸”兩方面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最后,表面上我似乎說服了學生,他們對文章的所謂寓意也沒有再持反對意見。但我的心里,還是覺得沒有底:他們真的接受這樣的觀點?或許這只是教參或我自己強加給他們的觀點而已。
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從圖書館借了一本語文教學研究方面的雜志,里面有一篇文章,具體的題目我忘記了,內容就是講《愚公移山》這篇寓言的寓意的。文章的觀點很有參考價值,讓我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那篇文章的作者認為:《愚公移山》選自《列子》,而根據有關的史料,《列子》其實也是一部反映道家思想的哲學著作,列子提倡的其中一種哲學觀點就是——物質之間的強弱、大小、粗細等是相對的,同一件事對甲而言可能很困難,但對乙而言卻可能很容易。同樣道理,移山對愚公來說是很難的,但對神仙而已卻是易如反掌。雖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也從根本上抹殺了我們傳統(tǒng)上《愚公移山》的所謂教育意義,但從這個角度來去理解愚公移山,我覺得還是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的。雖說“文以載道“,但我認為文學作品不一定都要蘊涵一定的教育功用,文學也自己的獨立性。而且,從這個角度切入,也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看問題。
如果沒有這次偶爾的閱讀,也許我對《愚公移山》的理解只會停留在教參所提供的資料的層面上,也無法讓學生真正地信服。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多閱讀有關的書籍和雜志,多了解自己學科的新動向、新理念、新觀點,并適當地運用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這樣我們的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5
新課程要我們凸現學生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作引導的作用,應此在課堂教學中我試著讓學生他們自己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fā)現。
《愚公移山》一文我用一個個課時引領學生完成字詞句的積累與課文整體的理解把握后,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chuàng)舉的感想。當時,學生發(fā)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保械恼f“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認為愚公他不但要浪費他自己的一生,還要禍害他的子孫后代”。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
我深明新課標提出的尊重學生看法,并不等同盲目同意學生的看法,鼓勵學生的個性見解也不等同于認可學生偏激的或錯誤的解讀作者的創(chuàng)作本意。雖然這兩個問題在性質而言是一樣的,都是對文章的錯誤解讀,都是對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忽略。可怎么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直接說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贊揚精神而不是搬山這種做法嗎?可學生肯定會表面認同而心里不以為然的。
我躊躇了一會才決定用現實出現的現象去糾正學生的淺顯觀點。對“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的定論,我問同學“愚公移山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學生很快說:“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蔽医又鴨枺骸澳桥e家搬出大山定居,解決了這個問題了嗎?”學生很肯定地說:“解決了!蔽艺f:“山通了?”此時學生顯得群情激昂了,說:“老師,我們不討論山通否,我們討論是否不用‘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了,愚公不用最簡單明了的方法解決問題,而用看上去根本不能實現的搬山方法,那難道不是愚蠢?”我笑了,這些家伙挺有辯才的。我只好說:“我不能直接反駁你們的觀點,不過老師想問你們搬山真不能實現嗎?”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學生倒是團結一致,他們議論紛紛并積極從課文去找論據,一會他們就派出一個代表闡述他們的依據:“首先,他們勞動力嚴重不足,‘子孫荷擔者’僅‘三人’;其次,路途太個遙遠‘寒暑易節(jié)’才‘始一返焉’這些微薄的力量怎么能夠搬‘高萬仞,方七百里’的黃屋與太行山呀!”好家伙,表面是論據充足。我笑著說:“愚公是打算在他這代完成搬山嗎?”學生郁郁地說:“不是,但數代去做一件事,太愚蠢!蔽页藱C問:“那你們也認為,經過數代人的努力是可以完成的.了?你們只是認為要幾代人才能完成的太不值得了,對嗎?”學生滿不在乎地說:“那又怎樣?”我說:“那大家知道,清朝政府在進兵中原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嗎?你們知道我們追求的平等、自由又是幾代人的努力才取得的嗎?你們知道火箭升空前我們有多少代的科學家為此獻身嗎?那按大家的說法,這些事業(yè)我們就不用去做了,那我們人類會有今天嗎?”學生聽了,不再言語,許久才恍然大悟的樣子說:“是啊,我們不能因為一時完成不了而放棄呀。”語文代表楊雨綸說:“老師,我懂了,有些人的堅持在我們這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來是很傻的,可他們傻得可敬,傻得讓我們自慚形遂。我們或許可以不以為然,但我們絕沒有資格嘲笑他們。”一陣掌聲響起。有個女生還說:“怪不得‘天帝感其誠!@種精神確實可畏可敬?磥硖斓劬褪翘斓,老人家一聽就知那樣的人是不可戰(zhàn)勝的?蓱z我等凡人,要老師指點才能醍醐灌頂呀?看來與神仙就是神仙呀!”全班哄堂大笑。至此,學生對愚公移山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終于誠心誠意地表示敬佩。
新課程明確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倡導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我們要做好引導者,不能因為學生是主體就放任自由,不管學生的回答是否脫離文本,一味認同,這樣并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那老師就成擺設了,一切任學生那還要老師要學校何用呢?可老師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解讀決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要徇徇善導,最好找學生熟知的事作為切入點,這樣更容易讓學生了悟。
只是這樣對我們教師的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教師要有平和的心態(tài),當學生的解讀與我們的期待有差距時,萬萬不能急躁,更不能埋怨打擊學生,這時其實正是體現我們教師機智、知識、實現教師價值的機會。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2-12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15篇04-04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5篇12-14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03-24
教學教學反思03-22
愚公移山說課稿03-21
教學反思04-19
讓教學反思12-15
教學的反思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