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試題

高考語文文化常識清單

時間:2024-09-04 14:56:17 王娟 試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考語文文化常識清單

  高考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很龐大,現(xiàn)在小編為大家整理高考語文文化常識清單,希望對大家學習有所幫助!

高考語文文化常識清單

  高考語文文化常識清單1

  1.人物姓名稱謂

  (1)直稱姓名

 、儆糜谧苑Q: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后序》)

 、谟糜谒鶇拹核p視的人:

  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指南錄〉后序》)

 、塾糜谧鹘榻B,為人作傳: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柳敬亭傳》)

 、茏鹫邔Ρ罢叻Q名:求,爾何如?(《論語》)

 、菰谧鹫呙媲埃罢呋シQ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論語》)

  (2)稱字、號、謚號、齋名

  這種情況是稱呼者出于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

 、俜Q字: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送東陽馬生序》)

  ②稱號: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鄯Q謚號: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芊Q齋名: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

  (3)稱官爵

 、俜Q官名:后人稱杜甫為“杜工部”,稱韓愈為“韓吏部”。

  ②稱爵名: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柳敬亭傳》)

  (4)稱籍貫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贝缚涤袨)(《譚嗣同傳》)

  (5)兼稱

  這種情況一般是先說官職,次稱籍貫,后稱姓名、字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6)特殊稱謂

  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號、官爵):

  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诼殬I(yè)+人名: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yǎng)生主》)

 、坌+之+人名: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左傳·僖公三十年》)

 、芊獾+人名:商鞅姓衛(wèi),商為其封地。

  2.謙、敬及賤稱

  (1)謙稱

 、偻鹾钭苑Q: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對》)

 、诔甲幼苑Q: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垡话闳俗苑Q:

  愚以為宮中之事……(《出師表》)

  某自幼熟讀兵書。(《失街亭》)

  鄙人不慧,將有志于世。(《中山狼傳》)

  ④女子自稱: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孔雀東南飛〉并序》)

  (2)敬稱

  ①稱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師表》)

 、诜Q廟號,多稱已死的皇帝:

  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海瑞傳》)

 、鄯Q師長:夫子哂之。(《論語》)

 、芊Q朋友、尊長: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3)上對下或平稱

  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4)賤稱

  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5)表特定關系

 、偌印皬摹北硎臼宀P系:

  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謝安傳》)

 、诩印疤北硎鹃L一輩:

  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③加“先”表示已經(jīng)逝世的尊長:

  嫗,先大母婢也。(《項脊軒志》)

  先考,指已逝的父親;先妣(bǐ),指已故的母親。

  3.“號”稱

  (1)謚號

  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謚號按性質分為三類。

 、俦頁P性的

  經(jīng)天緯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睿德曰武

  柔質慈民曰惠 圣聞周達曰昭 圣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 辟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智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zhí)義曰穆

 、谂行缘

  亂而不損曰靈 殺戮無辜曰厲 近內遠禮曰煬

 、郾硗榈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懷 在國遭憂曰愍

  (2)廟號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第一個皇帝的謚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3)年號

  是紀年的名稱,也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到了明代以后,才規(guī)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

  (5)尊號、徽號

  “尊”為尊敬,“徽”為美好!白鹛枴焙汀盎仗枴倍际菫樽鹫呒由系奶,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后的尊號可以加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F(xiàn)代也有贈送徽號這種情況,但性質和內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號——“戎馬書生”。

  4.年齡稱謂

  (1)襁褓 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語出《論語·子路》:“則四方之民襁褓負其子而至矣。”后以此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 指二三歲的兒童: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孟子·盡心上》)

  (3)齒齔·齠齔(tiáo chèn) 指兒童換牙時,五六歲:

  有遺男,始齔。(《愚公移山》)

  (4)總角·垂髫 指幼年兒童: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5)豆蔻年華 指女子十三四歲: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贈別》)

  (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歲:

  復有雙幼妹,笄年未結縭。(白居易《對酒示行簡》)

  (7)束發(fā)·成童 指男子十五歲:

  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項脊軒志》)

  (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歲: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9)而立之年 三十歲。

  (10)不惑之年 四十歲。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歲。

  (12)花甲·花甲子 六十歲。天干地支按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名號,自甲子到癸亥,錯綜參互相配,故稱花甲或花甲子。

  (13)耆(qí)艾 古指六十歲為耆,五十歲為艾:

  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荀子·致土》)

  (14)古稀 七十歲: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15)耆耋(qí dié) 指高壽,老年。耆指六十歲,耋指七十歲(一說八十歲)。

  (16)耄(mào)耋 指高壽,老年。耄指八十歲(一說九十歲)。

  (17)期(jī)頤 一百歲:

  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蘇軾《次韻子由》)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jīng)、史、子、集

  《詩經(jīng)》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六藝:也稱六經(jīng),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nóng)”

  “五帝”:據(jù)《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1.官職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后世又演變?yōu)槿×恐。三省為中書?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省、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qū)是郡?さ拈L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設節(jié)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2.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

  (1)授官

 、僬 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

  公車特征拜郎中。(《后漢書·張衡傳》)

 、诒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連辟公府不就。(《后漢書·張衡傳》)

 、鬯]、舉 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舉其偏,不為黨。(《左傳·襄公三年》)

  韓琦鎮(zhèn)長安,薦知涇陽縣。(《宋史·侯可傳》)

  ④拜 授予官職:

  拜相如為上大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后漢書·張衡傳》)

  ⑤選 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

  延祐、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元史·賈魯傳》)

 、蕹 任命,授職:

  余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呤 授予官職:

  泰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元史·賈魯傳》)

  ⑧賞 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傳》)

  ⑨封 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馄 起用人任以官職:

  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yī)院都事。(《元史·賈魯傳》)

  (2)免官

 、倭T 免去、解除官職:

  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

 、邝 廢掉官職: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

 、勖 罷免: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

  ④奪 削除: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3)升官

  ①升 升官:升(魯)臺都事。(《元史·賈魯傳》)

 、谶 在原官上提拔:擢為后將軍。(《漢書·趙充國傳》)

 、郯 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與韓荊州書》)

  ④遷 一般指提升:

  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

 、葳 進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⑥加 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

  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史·辛棄疾傳》)

  ⑦拜 按一定的禮節(jié)授予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降官

 、僦 因罪被降職或流放: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谫H 降職: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

 、鄯 驅逐,流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居》)

 、茏蟪⒆蠼、左轉、左授、左宦、左遷 降職:

  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并序》)

  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題》)

  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官。(《新唐書·裴延齡傳》)

 、莩觥⒊鲈 離開京城外調: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后漢書·張衡傳》)

  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韓愈《縣齋讀書》)

 、蘖T 解除,免去官職:明年,大司空李通罷,以成行大司空事。(《后漢書·馬成傳》)

 、呙 免職:遂免丞相勃,遣就國。(《漢書·文帝紀》)

 、鄰U 廢黜,放逐:

  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史記·呂太后本紀》)

 、狩 貶退:

  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國語·晉語一》)

  (5)調官

 、龠w 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

  遷東郡太守。(《漢書·王尊傳》)

  ②徙 一般的官職調動:

  徙王信為楚王。(《史記·淮陰侯列傳》)

 、壅{ 變換官職: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④轉 調動官職: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后漢書·張衡傳》)

 、菅a 補充空缺官職:

  太守察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

 、薷 改任官職: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

 、叱 京官外調:出為河間相。(《后漢書·張衡傳》)

  (6)兼、代

 、偌 兼任: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跀z 暫代官職:

  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新唐書·杜如晦傳》)

 、凼 暫時署理職務。多指官階低的人署理官階高的職務:初平中,北?兹谡贋橹鞑荆馗呙芰。(《三國志·王修傳》)

 、茴I 兼任:

  桓溫鎮(zhèn)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

 、菪 代理官職:

  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奘 代理,暫任:

  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jiān)獄。(《漢書·王尊傳》)

 、邫 暫代官職: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劉公嘉話》)

 、嗯 高位兼低職:

  除鎮(zhèn)安武勝軍節(jié)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

  (7)辭官

 、賾臆 辭官居家:

  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陳太丘碑文序》)

 、诮夤 辭去官職:

  得監(jiān)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yǎng)。(《宋史·包拯傳》)

 、壑率 交還官職,即退休:

  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后漢書》)

 、芷蚝」 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

  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后漢書·張衡傳》)

  ⑤乞身 古代認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請求退職為“乞身”:故山桃李半荒榛,粗報君恩便乞身。(蘇軾《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詩次韻》)

 、拚埨 告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

  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左傳·襄公三年》)

 、咭撇 上書稱病,為官者要求隱退的委婉語:

  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漢書·公孫弘傳》)

  (8)其他

 、僖暿 任職:

  是時,茂陵守尹公新視事。(《漢書·游俠傳》)

 、谙萝 官吏初到任:自明府(對郡守的敬稱)下車以來,狗不夜吠,民不見吏。(《后漢書·劉寵傳》)

  ③解褐 脫去粗布衣服,喻入仕為官:

  紹懼不自容,將解褐,故咨之于濤。(《世說新語》)

  1.概念

  科舉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

  2.發(fā)展歷程

  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廢除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于開皇七年(587)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于進士外,復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諸科之中,唯進士科為常設,最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jīng)義。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兩朝的經(jīng)義以“四書”“五經(jīng)”的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后復舊。光緒三十一年(1905)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即被廢除。

  3.古代學校

  (1)古代學校有“庠(xiánɡ)”“序”“太學”。“庠”和“序”是地方學校:又囑學使俾入邑庠。(《促織》)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2)“太學”是全國最高學府: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后漢書·張衡傳》)

  4.明清科舉簡表

  略

  5.與科舉相關的內容

  (1)童生試 明、清兩代時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與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宮,稱“入學”。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的生員的考試。《促織》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操童子業(yè)”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2)進士及第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通俗地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及第后稱考官為座主、恩門,對座主自稱門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稱同年。例如: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訓儉示康》)

  (3)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稱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4)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5)諸生 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有時也指進入國子監(jiān)學習的監(jiān)生。例如:今諸生學于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6)八股文 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數(shù)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文章內容空洞,形式死板。

  1.地區(qū)名

  (1)江表 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赤壁之戰(zhàn)》)

  (2)江東,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

  亮兄瑾也,避亂江東。(《赤壁之戰(zhàn)》)

  (3)關中 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

  (4)山東 指崤(Xiáo)山以東的地區(qū):

  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鴻門宴》)

  有時“山東”也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

  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貨殖列傳》)

  (5)河北與河南 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

  (6)中國 指中原地區(qū):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赤壁之戰(zhàn)》)

  (7)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

  2.政區(qū)名

  (1)九州 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己亥雜詩》)

  (2)八州與八荒 泛指中國:

  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

  (3)郡 行政區(qū)域。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4)國 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qū)。國的區(qū)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國”連稱: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張衡傳》)

  (5)道 唐代的道是監(jiān)察區(qū),相當于漢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為十道,后又分為十五道:

  陳明選下騎搏戰(zhàn),至兵備道前被殺。(《閻典史傳》)

  (6)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賦稅、轉運漕糧的,后來帶有行政區(qū)和軍區(qū)的性質: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省 本是官署名稱。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后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名稱,簡稱省:以此省此府此縣而憎彼省彼府彼縣。(洪秀全《原道醒世訓》)

  (8)縣 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域:

  欲開道置縣,以靖鄉(xiāng)土。(《海瑞傳》)

  3.山川、關隘名

  (1)江 指長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2)河 指黃河: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3)崤 指崤山:崤有二陵焉。(《左傳》)

  (4)函 指函谷關: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過秦論》)

  (5)岱 指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岳》)

  (6)五岳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

  (7)四岳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瀆 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9)大澤 指云夢、洞庭、彭蠡(今鄱陽湖)、具區(qū)(又名震澤,今太湖)。

  (10)五湖 一般指具區(qū)、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東南)、洞庭湖。

  4.別稱

  (1)南京 又稱建康、建業(yè)、金陵、江寧、白下、石頭城等: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懷古》)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頭城》)

  (2)杭州 又稱臨安、錢塘、武林等: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臨安春雨初霽》)

  (3)福州 又稱三山:

  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指南錄〉后序》)

  (4)鎮(zhèn)江,又稱京口:

  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指南錄〉后序》)

  (5)開封 又稱東京:

  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柳敬亭傳》)

  (6)揚州 又稱廣陵、淮上、江都、維揚: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揚州慢·淮左名都》)

  (7)蘇州 又稱姑蘇、吳郡: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8)武漢 又稱夏口、江夏: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赤壁賦》)

  (9)北京 舊稱燕京、大都、北平。

  5.其他

  (1)三都 東漢的三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和京都長安。

  (2)兩都 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

  (3)三輔 漢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馮翊(Pínɡ yì)和右扶風三個相當于郡的政區(qū),因為是管轄京都及其附近地區(qū),故合稱“三輔”。

  高考語文文化常識清單2

  【爵】

  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

  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吨改箱)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

  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后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

  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

  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

  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

  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队杻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

  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蹲T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jiān)斬。

  【軍機章京】

  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蹲T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

  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jiān)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

  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河璩邑┫嗉鏄忻苁梗级街T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

  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肚袀鳌罚呵,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读纸填^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读H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

  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肚袀鳌罚荷瞎俅蠓蚺c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后序》: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稁熣f》: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队杻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段迦四贡洝罚嚎ぶt士大夫請于當?shù)馈?/p>

  【太史】

  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稄埡鈧鳌罚喉樀鄢,再轉,復為太史令!段迦四贡洝罚嘿t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

  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冻鰩煴怼罚菏讨、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長史指張裔!冻啾谥畱(zhàn)》: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

  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冻鰩煴怼肥讨、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蹲T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

  原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冻鰩煴怼诽岬降墓①M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戰(zhàn)國時為宮廷侍衛(wèi)。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wèi)!稄埡鈧鳌饭囂卣靼堇芍,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

  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zhèn)軍參軍,《后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

  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

  【尹】

  參見令尹條。戰(zhàn)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

  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蛾惿媸兰摇罚宏惿孀粤閷④姡瑓菑V為都尉!而欓T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段迦四贡洝焚t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

  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jié)度使】

  唐代總攬數(shù)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jù)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都t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jié)度使王子騰。

  【經(jīng)略使】

  也簡稱經(jīng)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jīng)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jīng)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jīng)略,駐扎江寧。

  【刺史】

  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短一ㄔ从洝罚杭翱は,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zhàn)》: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

  參見經(jīng)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于節(jié)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wèi)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

  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

  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zhàn)》: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xié)助主帥周瑜規(guī)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后地位漸低。

  【教頭】

  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

  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冻啾谥畱(zhàn)》: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

  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

  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犊兹笘|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

  古代的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

  管理鄉(xiāng)里事務的公差!洞倏棥罚豪锺憬器,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

  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xiàn)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xiàn)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現(xiàn)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zhàn)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qū)!对狸枠怯洝冯泳┲喪匕土昕ぶ械闹喚褪琴H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高考語文文化常識清單3

  1.陶淵明----東晉----《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歸去來兮辭》

  2.《文心雕龍》----古代文學理論巨著---南朝梁﹒劉勰

  3.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學家---《日知錄》

  4.列夫·托爾斯泰------俄國-----《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5.《左傳》--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魯國左丘明

  6.《國語》--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7.《戰(zhàn)國策》--記載西周、東周及各諸侯國史書--西漢劉向---共12策33篇。

  8.《論語》--記載春秋末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語錄體儒家經(jīng)典。(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9.《孟子》--記載戰(zhàn)國孟軻言行---孟軻及其弟子--共七篇《荀子》------戰(zhàn)國末期----荀況

  10.達爾文---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創(chuàng)立者)----《物種起源》

  11.《說岳全傳》-----歷史小說-----清代錢彩

  12.向子期(向秀,字子期)---魏晉(與嵇康、阮籍、山濤、阮咸、王戎、劉伶合稱“竹林七賢”) -----《思舊賦》

  13.《伊索寓言》-------古希臘伊索-----古希臘民間故事

  14錢鐘書------現(xiàn)代文學研究家、作家----《管錐編》《人·獸·鬼》《圍城》。

  15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懺悔錄》

  16孫犁-----小說家、散文家------《白洋淀紀事》《荷花淀》《黃鸝》

  17.朱光潛----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文藝心理學》《詩論》

  18.王勃----初唐文學家----《王子安集》(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滕王閣序》

  19.韓愈(韓昌黎) -----唐代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師說》《昌黎先生文集》

  20.蘇洵(別號老泉)----北宋文學家----《嘉祐集》(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 )

  2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臨川先生文集》

  22.歐陽修(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文忠公文集》

  23.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24.歸有光(世稱震川先生)---明代著名的古文家---《震川文集》

  25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全集》《己亥雜詩》

  26、《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風格分為風、雅和頌三大類。風是民間歌謠,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現(xiàn)實主義的源頭,運用賦、比、興的手法。《詩經(jīng)》,按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按表現(xiàn)手法,分為“賦”“比”“興”,“風雅頌賦比興”合稱“詩經(jīng)六義”。

  27、《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多采用楚地的方言,代表作家是屈原,他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西漢劉向把屈原和宋玉等人的詩歌收集在一起,稱為《楚辭》。

  28、《孔雀東南飛》是我國保存下來最早的長篇敘事詩,也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與北朝的《木蘭詩》齊名,合稱“樂府雙璧”。

  29、《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一批文人詩作的選輯,最早見于南朝梁代蕭統(tǒng)《文選》.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之為“五言之冠冕”。

  30、曹操,字孟德,東漢詩人,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和曹丕、曹植并稱“三曹”。

  31、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秹粲翁炖岩髁魟e》的主題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32、杜甫,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世稱杜工部。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有《杜工部詩集》。

  33、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杜眯小、《長恨歌》等敘事詩都很有名,與元稹齊名,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

  34、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有《王右丞集》

  35、李商隱,唐代詩人。他的《無題詩》最為人稱道,其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最為有名。

  36、秦觀,北宋詞人,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是“蘇門四學士”之一。有《淮海居士長短句》。

  37、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

  38、李清照,南宋婉約派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有詞集《漱玉詞》。

  39、辛棄疾,南宋豪放派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詞集《稼軒長短句》。與蘇軾并稱“蘇辛”,同為豪放派的代表。

  40、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

  41、巴爾扎克,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創(chuàng)作的《人間喜劇》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42、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嗇鬼形象: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的《慳吝人》中的阿巴貢,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果戈理的《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

  43.魯迅: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渡鐟颉贰豆枢l(xiāng)》《孔乙己》《狂人日記》《藥》《阿Q正傳》出自《吶喊》!蹲8!愤x自《彷徨》。

  44契訶夫,19世紀末期俄國杰出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舉世聞名的短篇小說巨匠和著名的劇作家。短篇小說代表作有:《套中人》《變色龍》《萬卡》等,劇本有《萬尼亞舅舅》。

  高考語文文化常識清單4

  《左傳》

  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稱《春秋左氏傳》,別稱《左氏春秋》,和《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晉侯、秦伯

  分別指晉文公和秦穆公。周朝時期,受分封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別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見當時晉國的級別比秦國要高。

  子

  在文中是對男子的尊稱,相當于現(xiàn)在的“您”。在古漢語中,用作第二人稱的敬稱代詞主要有“子”“君”“公”“閣下”“卿”“殿下”“足下”等。

  寡人

  通常用作古代君主的自稱,意為“寡德之人”,表示自謙,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使用較為普遍。

  執(zhí)事

  辦事的官吏,也用于對對方的敬稱。

  大夫

  官職等級名。夏商周時,官分卿、大夫、士三級,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來成為對有官位者的通稱。

  《戰(zhàn)國策》

  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由西漢劉向所整理編寫,共33篇,分為十二策。《國語》是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卿

  古代對人的敬稱。如燕人稱荊軻為荊卿。

  祖

  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

  徵

  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的變調,音調悲涼;羽,聲調激憤。

  中庶子

  管理國君的車馬之類的官。

  郎中

  宮廷的侍衛(wèi)。民間又稱醫(yī)生。

  箕踞

  坐在地上,兩腿張開,形象像箕,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tài)。

  東向

  在中國古代,君臣議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為尊的。但在賓主之間,一般以向東的座位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請人東向坐來表示對人的尊敬。

  望其氣

  中國古代方士的一種占候書,望云氣以測吉兇征兆。據(jù)說,凡是有皇帝命的人,即使在登基之前,周圍[JP3]也會有五彩絢麗的天子氣出現(xiàn)。文中的“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就是這個意思。

  籍

  項羽的名,自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在古代,名和字是有著嚴格的區(qū)別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一般在出生幾個月后由父親命名。字是20歲舉行加冠儀式以后才起的,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對名有表述、闡明的作用。

  亞父

  對年長者的尊敬稱呼,表示僅次于父親。

  參乘

  坐在車右侍衛(wèi)的人,又叫陪乘。古代乘車之法,尊者居左,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負責行車安全。

  《史記》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到漢武帝。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類,共130篇,50余萬字。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等,表記各個時期的簡單大事記。魯迅評價該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關中

  函谷關以西,今陜西一帶。

  季父

  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

  河

  特指黃河。江,特指長江。

  豎子

  罵人的話,相當于“小子”。(與《荊軻刺秦王》的“豎子”結合起來理解)

  高考語文文化常識清單5

  文化典籍

  諸子散文--《論語》、《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風騷--《詩經(jīng)》和《楚辭》的并稱。(《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開創(chuàng)了中國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峨x騷》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

  四書五經(jīng)--"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五經(jīng)"指《易》、《尚書》、《詩》、《禮》、《春秋》五部儒家的經(jīng)典。

  六藝經(jīng)傳--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jīng)書。

  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呂氏春秋》--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又名《呂覽》,系戰(zhàn)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成。

  《左傳》--《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戰(zhàn)國策》--國別體史書,是戰(zhàn)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系西漢劉向編訂。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世說新語》--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

  《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字典。

  "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歲時歷法

  1.干支紀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如:辛未三月。

  2.年號紀年 (從漢武帝開始,皇帝即位要設立年號) 如崇禎十四年。

  3.紀月常用序數(shù) (用"孟""仲""季"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 陰歷每月初一稱"朔",十五稱"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稱"晦"。

  4.干支紀日 如:元豐六月丁丑。

  5.用十二地支紀時

  十二時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die)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時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現(xiàn)代時段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jù)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zhàn)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于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廷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一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wèi)和護從;衛(wèi)尉負責宮門警衛(wèi)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 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外交及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大司農(nóng)又名治粟內史或大農(nóng)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 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yǎng)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古詩文集命名例談

  中學語文課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詩文集,這些詩文集的命名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孫子》、《列子》)、姓名式(如《岑參集》、《陸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別號式(如《白香山詩集》、《東坡全集》)外,還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如:

  ①封號式。古時君王常給臣子封號,封號也能作為集名。如明代劉基,字伯溫,封誠意伯,其作品集為《誠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荊國公,其作品集有《王荊公詩箋注》。

 、谥u號式。古代帝王高官死后,朝廷根據(jù)死者生前事跡給予一種褒貶善惡的稱號,叫"謚號"。"謚號"也可以命名詩文集,如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死后加謚"文正公",他的作品集命名為《范文正公集》;歐陽修謚號"文忠",其作品集為《歐陽文忠公文集》。

 、酃倬羰。西漢司馬遷曾任太史令,世稱太史公,其《史記》又稱《太史公書》;唐代詩人杜甫,曾官檢校工部員外郎,也稱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明初文學家宋濂,曾官翰林學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學士文集》。

  ④籍貫式。古代以籍貫稱人表尊敬或表自謙雅趣,并常以此作為集名。如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河東解縣人,也稱柳河東,其作品集名為《柳河東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撫州臨川人,其作品集名為《臨川先生文集》。

  ⑤地名式。即以任職地或隱居地地名為詩文集命名,如唐文學家杜牧別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學家沈括晚年隱居潤州"夢溪園",故有《夢溪筆談》。

 、迺S式。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賀取書齋名,齋名也可以作為詩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軒",其詩文集名為《惜抱軒詩文集》;近代梁啟超,書齋名"飲冰室",其作品集為《飲冰室合集》。

  ⑦年號式。以皇帝的年號作為詩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長慶集》,因在唐穆宗長慶年間編纂而得名;蘇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號。

 、囡@志式。以書名顯示撰文編書的目的。如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其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行失",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鑒》。

  高考語文文化常識清單6

  《詩經(jīng)》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又稱“詩三百”,共收詩305篇。內容為“風”“雅”“頌”,主要手法是“賦”“比”“興”。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先河。

  《詩經(jīng)》“六義”

  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后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表現(xiàn)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總角

  古代少年男女把頭發(fā)扎成丫髻,叫總角,后來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

  《離騷》

  《楚辭》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俺o體”是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離騷》為典型代表,故又稱“騷體”。《離騷》開創(chuàng)了我國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先河。

  “風騷”

  《詩經(jīng)》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并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jīng)》;“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jīng)》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兩大源頭。

  《孔雀東南飛》

  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它北朝的《木蘭詩》(別稱《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結發(fā)

  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發(fā)。后稱原配為結發(fā)夫妻。

  羅敷

  古代美女的通稱。

  伏惟

  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說話表示恭敬的習慣用語。

  新婦

  古代年輕婦女對夫家的長輩或平輩的自稱。

  下九

  古代農(nóng)歷每月十九為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

  六合

  古人結婚要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來共六個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適合,叫六合。又指東、西、南、北、天、地。

  青廬

  用青布搭成的篷帳,是舉行婚禮的地方。盛行于東漢到唐。

  黃昏

  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19時至21時)。

  人定

  是亥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21時至23時),這里指夜深人靜的時候。

  十二時辰

  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建安

  漢獻帝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于史書。

  廟號

  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后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

  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后,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謚號

  謚號是后人根據(jù)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

  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chǎn)生于唐代。實際早在秦統(tǒng)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

  尊號開始時,字數(shù)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杜康

  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yè)則奉杜康為祖師爺,有“酒圣”之稱。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子

  對對方的尊稱。

  衿

  古式的衣領。

  青衿

  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識的人。

  阡陌

  阡,南北向的小路;陌,東西向田間小路。

  《古詩十九首》

  東漢末文人五言詩的選輯,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最高成就,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譽之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癸丑

  古人常用天干十個字和地支十二個字循環(huán)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這里指永和九年。

  暮春

  春季的末一個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最后一個月即第三個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個月。

  禊

  一種祭禮。古時一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三國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種風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戲,以祈福消災。

  望

  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

  晦

  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朔

  農(nóng)歷每月第一天。

  浮圖

  也作“浮屠”“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陰陽

  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高考語文文化常識清單】相關文章:

2016高考語文試卷文化常識匯總09-16

高考語文全國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識題庫08-26

2017高考傳統(tǒng)文化常識怎么考09-09

高考語文文學常識經(jīng)典試題05-29

2017高考文化常識必考題100道09-05

高考語文文言文常識匯總06-12

2017高考?贾袊糯幕WR匯總08-19

2015高考志愿填報必備清單10-24

2017年中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人的稱謂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