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教學設計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時間:2024-06-14 00:09:4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模板(通用7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模板(通用7篇)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弄清本文的說明層次。

  2.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

  3.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性、準確性。

  (二)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ㄈ┣楦心繕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2.教引學生善于觀察自然現(xiàn)象并從中悟出一定道理。

  二、學法引導

  l.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2.理清課文思路。

  3.體味課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以課文內(nèi)容為聯(lián)想點,拓展視野,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l)本文的說明層次。

 。2)本文的語言特色。

 。3)本文的寫法特點。

  難點:本文說明的層次。

  解決辦法:寓教于樂。在教師的啟發(fā)點撥下,通過學生的讀、說、寫多項練習,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師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有關教科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啟發(fā)學生走向自然,去探尋記錄時間留痕的自然現(xiàn)象,并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2.課堂教學中分學習小組研討問題,看哪組思維活躍,知識積累充足,答題準確率高。根據(jù)各小組的表現(xiàn)選出優(yōu)勝組,給予表揚鼓勵。

  3.觀看有關教科片。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能解釋一下什么是“時間”嗎?你能談一下自己對“時間”的感受嗎?的確,時間不是可看可觸的物質(zhì),但它是物質(zhì)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是由過去、現(xiàn)在、未來構成的連綿系統(tǒng)。它是物質(zhì)的運動,是變化的持續(xù)性、順序性的表現(xiàn)。那你們注意觀察過自然界昭示我們時間流逝的現(xiàn)象嗎?不錯,樹木的年輪、四季的輪回……可你們知道時間是怎樣在巖石上打下烙印的嗎?

  (一)明確目標

  1.理解本文說明的科學常識。

  2.理解本文的說明層次。

  3.學習探究自然奧秘的規(guī)律性知識。

 。ǘ┱w感知

  1.本文共31個自然段,連同寫在前面的四句詩,我們請32個同學(或32人次)來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勾畫出生字詞,勾畫出不懂的科學術語或原理,勾畫出自己感興趣的語句或語段。

  2,朗讀后教師按學習小組評價朗讀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讀,默讀的過程中仍思考朗讀時思考的問題,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學借助字詞典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然后解釋詞語。

  腐蝕(shí):

 、偻ㄟ^化學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

 、谌嗽趬牡乃枷、行為、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下逐漸變質(zhì)墮落。(本文用①義項)

  渾濁(hún):(水、空氣等)含有雜質(zhì),不清潔、不新鮮。

  海枯石爛(kū):海水枯干,石頭粉粹。現(xiàn)多用于形容經(jīng)歷極長的時間,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腳。

  粗糙(cāo):(質(zhì)料)不精細,不光滑。

  龜裂(jūn):裂開縫隙。

  刨刮(bào):刮平。

  溝壑(hè):山溝。

  膠結:半流體干燥后變硬黏結在一起。

  鐘鼎文(dǐng):古代銅器上鑄的或刻的文字,通常專指殷周秦漢銅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內(nèi)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記錄,現(xiàn)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下來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蘇馬連人創(chuàng)造的文字,筆劃像楔子,古代巴比倫人、亞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這種文字。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討論:你讀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識?

  討論明確:

  (1)躺在山野里的巖石,是大自然保存時間記錄的一種方式。

 。2)每一厘米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

 。3)北京故宮里的計時裝置一一銅壺滴漏,是用水滴記錄時間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種物質(zhì)都時時刻刻運動著。

 。5)“?菔癄”會有時。

 。6)“石爛”的原因:它無時無刻不經(jīng)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太陽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空氣和水中的酸類腐蝕著巖石中的一部分物質(zhì)。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沒有放棄對它的破壞。

 。7)巖石的毀滅與生成過程。

 。8)一米厚的巖石形成需要的時間: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

 。9)巖石形態(tài)“平臥”或“傾斜”的原因。

 。10)根據(jù)巖石層與層之間的順序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

  (1l)巖石保存很多的歷史痕跡。

 。12)巖石的顏色和質(zhì)料反映了地殼的活動。

 。13)巖石記錄了豐富的古代生物的狀況。

  (14)化石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

 。╨5)巖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轉(zhuǎn)眼就消逝的活動。

 。16)讀懂巖石的記錄對于人類的意義——找尋地下的寶藏。

  2.概括全文內(nèi)容。

  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以充滿智慧的筆觸,娓娓而談巖石能夠記錄時間的腳印的原因,記錄的內(nèi)容和人類讀懂大自然這種記錄的重大意義,以豐富的實例和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引起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3.分小組討論文章的結構層次。

  討論明確:

  本文按說明內(nèi)容的自身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類記錄時間蹤跡的方式聯(lián)想到大自然記錄時間的方式,進而提出“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疑問,引人思索和探尋。

  第二部分(第6一21自然段):從“大自然中的各種物質(zhì)都時時刻刻在運動著”這一規(guī)律入手,詳盡說明巖石“爛”與“生成”的變遷,旨在說明巖石層與層之間的順序記錄了時間的.蹤跡。

  第二部分又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第6自然段):總說自然界各種物質(zhì)的運動。

  第二層(第7一16自然段):分說巖石“爛掉”的原因和過程。

  第三層(第17-20自然段):分說巖石生成的過程和歷時的漫長。

  第四層(第21自然段):總說巖石的巖層與巖層之間的順序記錄時間的蹤跡。

  第三部分(第22一29自然段)說明巖石為我們記錄下的歷史痕跡。

  第四部分(第30一31自然段)啟發(fā)人們探索自然奧秘,說明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

  (四)總結、擴展

  同學們,這篇科普文章以記錄時間的方式為切入點,向我們介紹了有關巖石的豐富而有趣的科學知識,你由此對科普類文章有了怎樣的認識呢?大家討論討論,然后踴躍爭當中心發(fā)言人,談出大家的共識。

  大家對科普類文章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

  1.科普類文章是傳播科學知識、啟迪青少年智慧的優(yōu)秀讀物,理趣、情趣兼?zhèn)洹?/p>

  2.科普類文章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是探索知識的鑰匙。

  3.多讀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造和成就。

  4.讀科普作品,增強求知欲,激發(fā)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

 。ㄎ澹┎贾米鳂I(yè)

  八、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說到化石時,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長毛象化石。老師介紹一則小資料和琥珀、長毛象化石的來歷,聽后你與此文的說明的內(nèi)容和方法比較一下,看有什么異同。

  小資料:

  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種。其實,化石有許多形態(tài),有石質(zhì)化石、煤化石,還有奇異的“冰凍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來歷:遠古時,一只小昆蟲正在樹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險正在向它逼近。樹脂粘住了小昆蟲,將它埋過樹脂的“墳墓”中。經(jīng)過滄桑變化,裹著小昆蟲的樹脂被埋入土中,又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樹脂變成化石,這就是琥珀化石。

  冰凍化石:在距今1萬多年前,現(xiàn)在屬于俄羅斯的廣闊土地上,生活著許多長著長毛的猛媽。一天,一頭猛媽在暴風雨中跌下山崖,被埋進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凍起來。當這頭猛媽被科學家發(fā)掘出來時,它身上的毛發(fā)皮膚都還完好如初呢。

 。ㄒ唬┟鞔_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寫作方法。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ǘ┱w感知

  1.學生復習說明文的特點。

  在大家充分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重申強調(diào):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的一種文章體裁。它要求對事物的性質(zhì)、特點、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觀的、科學的解釋,從而給人以知識。知識性、科學性和說明性是說明文的主要特點。

  2.初學說明文的同學,容易產(chǎn)生說明文與記敘文文體的混淆,同學們能從寫作意圖、文章主要內(nèi)容和主要表達方式三方面來辨析一下嗎?

  采用小組爭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學答的快而準:

  (1)從寫作意圖上看,說明文的目的在于說明事物,使人對事物的形狀、性質(zhì)、成因、關系、功用多得到較為清晰的了解;記敘文則通過寫景、狀物、寫人、記事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教育人的目的?傊,說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記敘文要以情感人。

 。2)從文章主要內(nèi)容上看,記敘文是以寫人、記事、寫景為主要內(nèi)容,說明文則是以說明事物的形狀、性質(zhì)、成因、功用等特征,闡明事理、介紹知識為主要內(nèi)容。

 。3)從文章的表達方法看,記敘文主要采用記敘和描寫的方法,同時輔之以抒情和議論。說明文則主要采用介紹說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議論、抒情。說明文中的敘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敘述是為說明服務的,因而不能運用藝術想像和夸張,敘述的重點必須與說明要點一致。說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記敘文中的描述。記敘文中的描述,講究“形似”和“神似”,筆觸細膩,而說明文中的描寫,只是以達到將具體情形解說清楚為限度,絕不作過細的描寫。

  3.再次細讀本文,著重思考本文的說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寫法特色和語言運用上的特色。

 。ㄈ┙虒W過程

  1.找出本文所舉實例,結合用實例說明的內(nèi)容,理解舉例這一說明方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1)說明記錄時間蹤跡的方法時,舉鐘表、日歷為例,意在以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起筆,引起人們關注大自然記錄時間蹤跡的方法。

 。2)說明巖石能夠記錄時間之前,舉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計時裝置為例,為下文展開科學知識的說明作鋪墊。

  (3)說明巖石被破壞的原因時,以我國建筑蘭新鐵路時幾分鐘內(nèi)炸掉一個山頭為例,說明人的作用。

 。4)說明古代生物的狀況在巖石中有著豐富的記錄時,舉出長毛象、琥珀等化石。

 。5)說明化石是歷史的見證人,幫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時,舉出海洋生物三葉蟲的化石能告訴我們“在離開現(xiàn)在大約六億多年到五億多年前的那個叫做‘寒武記’的時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寬廣”;許多高大樹木的化石告訴我們“有一個時期地球上的氣候是溫暖潮濕的,這是叫做‘石炭紀’的時代”;“象”和“犀!倍奸L了長長的毛,說明了“第四紀”冰河的來臨。

 。6)說明讀懂巖石的記錄,不僅使我們增加知識,而且有助于我們?nèi)フ覍さ叵碌膶毑,則舉出“寒武記”以前形成的古老陸塊內(nèi)藏有許多鐵礦;“石炭紀”時期又造成了許多煤礦。

  本文所舉實例均為典型舉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說明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數(shù)字說明雖然次數(shù)不多,卻足以讓人認識到漫長的時間中大自然的變化。如“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霸陔x現(xiàn)在大約六億年前到五億多年前的那個叫做‘寒武紀’的時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寬廣”。

  2.請同學們就自己印象深的寫法發(fā)表高見。

  討論明確:

 。1)開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時間伯伯》的四句詩:“時間伯伯,你是最偉大的旅行家,你從不猶豫你的腳步,你走過歷史的每一個時代!币幌伦邮棺x者的思緒從現(xiàn)實中激揚起來,感嘆時間的魔力,同時產(chǎn)生追尋“時間的腳步”、了解它的蹤跡的興趣,真是別開生面,獨具匠心。

 。2)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

  人類記錄時間的方式很好理解,古往今來都有可圈可點的方式。但是巖石怎樣記錄時間,而時間又能在巖石上打下怎樣的烙印,這里面包含著怎樣的知識和奧秘,真是令人急欲弄清楚。這樣由人們熟知的事物導人對未知事物的說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體現(xiàn)作者構思的巧妙。

 。3)依據(jù)事物內(nèi)在聯(lián)系進行說明,條理清晰、邏輯性強。

  巖石能夠記錄時間的蹤跡是自然界物質(zhì)運動的結果。先說明“地球上某些巖石在被破壞,同時它們又被陸續(xù)搬運到低洼的地方堆積起來,開始了重新生成巖石的過程”。把這一過程分為:巖石會被自然界和人類的各種作用破壞以致“爛掉”;經(jīng)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自然界中的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即巖石的生成。因為巖石的生成過程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間,所以巖石保存了太多的歷史痕跡。地球上滄海桑田的變遷、地殼運動、古代生物的狀況,乃至自然界中某些轉(zhuǎn)眼就消逝的活動無不在巖石上留下痕跡,這可不就是大自然為我們留下的時間的蹤跡。我們讀懂自然界利用巖石留下的物質(zhì)運動的蹤跡,又能夠使我們增加對自然界的了解,同時探尋出可供我們?nèi)祟惱玫呢S富寶藏。本文就是這樣,抓住事物自身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逐層進行說明,條分縷析,由巖石的成因及巖石記錄了自然界的豐富的變化,最后說明巖石上的記錄所具有的重大意義,邏輯性很強,充分體現(xiàn)了說明文科學性、知識性的特點。

 。4)過渡語段承上啟下作用明確。

  本文恰當?shù)厥褂昧硕鄠過渡段,從而把所說明的內(nèi)容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給讀者一以貫之的印象。如“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由上文舉例說明人類記錄時間的一種方式——銅壺滴漏,自然開啟下文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原因、記錄的方式及記錄的內(nèi)容。

  科學知識對于非專業(yè)研究人員而言,似乎高深莫測。由于本文在寫作上采用了上述種種為普通讀者能夠接受和樂于接受的方法,因而將死寂的巖石說明得生動有趣,以至對巖石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激發(fā)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熱情。

  3.本文的語言既準確嚴密又生動有趣。請同學們就此思考、討論,結合語句進行分析。

  學生所舉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據(jù)即可。

 。1)準確性、嚴密性。

  如“據(jù)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這里如果去掉“據(jù)計算”、“大約”,就大武斷,而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科學方法再精確也畢竟是推測而不能確知,這體現(xiàn)了作者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語言準確、嚴密。

 。2)生動有趣。

 、贁M人化寫法的大量運用。

  如“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

  “狂風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

  如此生動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巖石受“攻擊”的畫面,甚至讓讀者似乎感受到巖石不堪眾多因素的“攻擊”慢慢“爛”下去的“痛苦”。

 、诒扔餍蜗筚N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

  將冰河的移動比喻成鐵帚掃過地面,足見冰河對巖石破壞作用的巨大。

 、塾行┰~語引人興致。

  如“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儼然智者打開了有趣故事的大門!罢娴挠小?菔癄’的時候”,更讓人感到親切,“海枯石爛”常被人用來表達深厚的情誼永遠不會改變,此處則讓人浮想聯(lián)翩,更急切想讀下文。說明的內(nèi)容告一段落,在進行整體總結之前寫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結束前提醒讀者,本文前面說明了什么,后面還有什么需要說明。

 。ㄋ模┛偨Y、擴展

  學生再次回顧全篇,重點明了本文以下兩點:

  1.說明順序:由巖石的形成到巖石對歷史痕跡的記錄再到這種記錄的重大意義,依據(jù)事物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進行說明,是邏輯順序。

  2.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等。

  向?qū)W生推薦科普讀物——《人與自然》系列叢書,介紹其中幾篇文章。

 。ㄎ澹┎贾米鳂I(yè)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把握說明內(nèi)容,理清文章結構。

  2.學習邏輯說明順序和生動的說明語言。

  3.培養(yǎng)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把握說明內(nèi)容,理清文章結構。

  2.學習邏輯說明順序和生動的說明語言。

  難點:

  學習生動的說明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精品課件】展示鐘表、高山、巖石的圖片。

  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記錄時間的工具主要有鐘表、日歷等。大自然經(jīng)過億萬年的變化,給大地帶來了滄海桑田的巨大改變,時間的更迭帶來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變。因此,我們可以從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變推測出時間的更迭。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時間的腳印》,了解一下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

  二、整體感知

  檢查預習作業(yè),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其他學生補充點評。

  【精品課件】

  1.作者簡介

  陶世龍,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8年入北京大學地質(zhì)系學習,1951年到北京市團委機關工作,次年參與建立北京地質(zhì)學院,歷任教務處科長、副處長,學報副主編、編審,地質(zhì)學史研究室主任,圖書館館長等職。

  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zhì)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xù)發(fā)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數(shù)百篇,部分結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被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字音詞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腐蝕()渾濁()山麓()?菔癄()

  粗糙()龜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釋下面詞語。

  蹤跡:

  ?菔癄:

  腐蝕:

  渾濁:

  楔形文字:

  參考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菔癄(kū)

  粗糙(cāo)龜裂(jūn)刨刮(páo)楔形文字(xiē)

 。2)解釋詞語。

  蹤跡:行動所留下可察覺的形跡。

  ?菔癄:海水干涸、石頭腐爛。形容歷史久遠,萬物已變。用于盟誓,反襯意志堅定,永遠不變。

  腐蝕:指(包括金屬和非金屬)在周圍介質(zhì)(水、空氣、酸、堿、鹽、溶劑等)作用下產(chǎn)生損耗與破壞的過程。

  渾濁:指由于沉淀或沉積物而混濁不清。

  楔形文字: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這種文字是由公元前3200年左右蘇美爾人所發(fā)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閱讀課文,劃分文章結構,并概括層次大意。

  參考

  第一部分(1-4):由生活時間到地質(zhì)時間,引出話題:躺在山野里的巖石是重要的一種記時方式。

  第二部分(5-30):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第一層(5-22):巖石的破壞和生成。

  第二層(23-30):巖石上保存著歷史痕跡。

  第三部分(31-32):讀懂大自然記錄,造福人類。

  三、局部探究

  閱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音頻課文】,圈畫重要語句,探究下面問題。

  【精品課件】

 。ㄒ唬├斫庹f明內(nèi)容

  1.文章開頭引用高士其的兒童詩《時間伯伯》,有何作用?

  參考:引起下文,引出說明對象,說明時間每時每刻都在向前走;引用詩句,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2.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明確。

  參考:(1)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

 。2)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

  3.本文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了解這些內(nèi)容有何作用?

  參考:主要講了巖石的形成過程,巖石的生成變化可以記錄時間。通過研究巖石,我們可以了解地貌的變化、地質(zhì)的變遷以及古代生物繁衍、滅絕的大量心血,引導我們尋找“地下的寶庫”,更好得為人類造福。

 。ǘ├砬逭f明順序

  本文說明的思路是怎樣的?什么說明順序?試結合課文具體內(nèi)容加以說明。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明確。

  參考:(1)本文說明的思路是:引出話題(巖石是可以記錄時間的)——具體說明(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實際作用(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可以為人類造福)。

 。2)邏輯順序。

  小結:本文先列舉現(xiàn)象,時間在向前走,銅壺、巖石可以記錄時間;然后具體說明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最后說明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這種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順序即為邏輯順序。運用這種說明順序,合乎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便于人們讀懂課文,了解作者所講的科學道理。

 。ㄈw會生動的說明語言

  作者在說明科學道理的過程中,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語言也力求作到生動,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請結合具體語句,進行賞析。

  示例:“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

  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把石塊和輕小的沙礫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笨重的石塊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師生互評。

  四、總結拓展

  總結:學生討論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內(nèi)容。

  參考:

 、俳榻B了巖石可以記錄時間;

 、谟昧诉壿嬳樞蚣右哉f明;

  ③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

  拓展:談談學習這篇文章獲得的啟示

  參考:大自然一切現(xiàn)象背后都蘊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同學們在平時要養(yǎng)成注意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探索精神,更好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

  五、作業(yè)設計

  1.課外閱讀陶世龍的《揭開大地的秘密》,深入了解科普文的特點。

  2.運用邏輯順序,介紹一種自然現(xiàn)象及其背后所蘊含的科學原理,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說明文。

  可參考【同步學案】、【悅讀世界】

  六、板書設計

  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

  說明思路:引出話題——具體說明——實際作用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語言:生動有趣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3

  導學目標

  1.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說明順序中邏輯順序。

  3.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課時計劃

  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情景導入

  時間會留下腳印嗎?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四季更替,河水流逝,大自然的變化,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這篇課文就為我們分析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它們是原始的“鐘表”,述說著遠古的故事。閱讀時,要注意本文的說明層次,看看作者是怎樣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的。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

  ?菔癄(kū)粗糙(cāo)龜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詞語解釋

  渾濁:(水、空氣等)含有雜質(zhì),不清潔、不新鮮。

  山麓:山腳。

  龜裂:裂開縫隙。

  ?菔癄:海水枯干,石頭粉碎,F(xiàn)多用于形容經(jīng)歷極長的'時間,但本文是原意。

  刨刮:刮平。

  3.走近作者

  陶世龍,地礦系統(tǒng)作家,被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聽錄音范讀課文,把全文分為三部分。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1~4段),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第三部分(30~31段),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

  步驟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那么,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

  【交流點撥】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2.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22到29段,然后回答問題: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交流點撥】

 、賻r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

 、趲r石記錄了氣候的變化(插入說明方法:舉例子);

 、蹘r石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

 、軒r石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

 、輲r石記錄了自然界轉(zhuǎn)瞬即逝的活動。

  步驟四理解語言探究寫法

  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交流點撥】如“據(jù)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列數(shù)字)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xiàn)了作者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其實,除了巖石,大自然還有許多記錄時間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更好地造福人類!

  2.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保存歷史的記錄。可以說,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巖石還可以比作什么?請你用“巖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

  【板書設計】

  時間的腳印引出話題(1~4):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巖頭怎樣記錄時間(5~29)(5~21)巖石的厚度和順序(22~29)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讀懂巖石記錄意義(30~31)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4

  知識與技能

  1、弄清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

  過程與方法

  通過速讀、跳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弄清說明的層次和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和寫法特點。

  難點閱讀較長文章,把握說明的層次。

  學法速讀法、跳讀法、“巧妙裁剪”法。

  課時1課時

  同學們,誰看見過時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把時間比作一去不復返的流水;“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這里人們把時間比作為飛速的“箭”和“梭”……其實時間把它的腳印留在了許許多多我們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隱藏著的不僅僅是時間的腳印,而且還有無數(shù)的寶藏。例如,那千萬年來躺在山野里的巖石,便是一部歷史的教科書……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我國著名科普學家陶世龍的科普小品《時間的腳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進大自然。

  陶世龍,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zhì)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xù)發(fā)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數(shù)百篇,部分結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被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關于巖石

  巖石分為三大類:火成巖、沉積巖、變質(zhì)巖。沉積巖分為沙石巖和泥石巖,礫巖是沙石巖的一種。我們?nèi)粘I钪幸姷降涅Z卵石,和今天我們見到的雨花石,都是礫巖的一種。礫巖體積較大,內(nèi)部有原始形態(tài)的鵝卵石和雨花石,質(zhì)地較硬,稱為“礫”;在“礫”和“礫”之間,有質(zhì)地較細較軟的巖石。它們緊挨在一起,形態(tài)有點像公園里的鵝卵石小道。當?shù)[巖中較細較軟的部分松動,原始形態(tài)的鵝卵石和雨花石就脫離開來,經(jīng)過長期的水流搬運、沖擊,被不斷地磨圓,最后沉積在河床的底部。

  1、這篇課文中有一些字詞我們接觸較少,同學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些字詞中加點字的讀音(齊讀):

  蹤跡(zōnɡ)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

  海枯石爛(kū)粗糙(cāo)帷幕(wéi)

  龜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速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并用筆勾畫出重要環(huán)節(jié)。

  3、巖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

  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nèi)容。

  巖石有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題,說說巖石是怎樣記錄下時間的腳印的。

  從(“死”的石頭上)可以看出地殼的活動;(石頭的顏色不同)可以說明地球上氣候的變化;(化石)可以幫助認識地球生物的演化過程。

  6、小結:了解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對現(xiàn)實生活也是有意義的,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探尋它們,進而為人類造福。

  1、本文的標題有什么特色?

  本文標題便很新奇,把“巖石”比作是“時間的腳印”。時間在不斷流逝、不斷前進,但卻看不見摸不著,把時間比作腳印,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巖石中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以引起讀者的探究欲望和閱讀興趣。

  2、課文主要介紹分析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為什么不直接進入正題,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話?

  討論明確:課文引用高士其的話開頭,把時間擬人化,一方面與課題照應,另一方面,通過引用,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zhì)時間,更切合讀者實際生活,吸引讀者。

  3、第4自然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nèi)容是否偏離主旨?

  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說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著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這其中的另外一種,二者相互補充,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們承啟了哪些內(nèi)容?

  第5自然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總領下文——巖石被自然界中各種因素改變)

  第7自然段:真的有“?菔癄”的時候(啟下——巖石毀滅的過程)

  第18自然段:經(jīng)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承上——總結上文巖石新生的歷史)

  第22自然段: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承上啟下——承上總結了巖石記錄時間方式之一:毀滅與新生;啟下談巖石記載歷史痕跡)

  第24自然段: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承上——總結“礫石”能夠記載地殼的活動)

  第27自然段: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啟下——列舉事例說明化石記錄地質(zhì)時期)

  5、根據(jù)承上啟下的段落,分析課文的結構,理清作者的思路。

  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自然段):巖石的厚度和生成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自然段):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造福人類。

  6、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

  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俚貧さ幕顒;

 、跉夂虻淖兓;

  ③古代生物的狀況;

 、艿厍驓v史的發(fā)展過程;

 、葑匀唤甾D(zhuǎn)瞬即逝的活動。

  7、閱讀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fā)展歷史的?

  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

  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

  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

  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jù)事物內(nèi)在聯(lián)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

  9、品味說明語言

 。1)“根據(jù)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這一句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加點詞語能否去掉,為什么?

  說明方法是列數(shù)字。

  加點詞語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xiàn)了作者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

  (2)“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边@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地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fā)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

  1、層次清楚,過渡自然。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詩句,帶出時間的話題。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分析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文章先說明巖石無論是毀滅還是新生都透露出時間的蹤跡,然后說明自然界中,地殼的運動、氣候的變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巖石中留下了痕跡,成為地球上的一部“無字的史書”。

  本文中有些獨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概括了上面的敘述,有的啟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引出“石爛”的話題;有的兼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

  2、擬人手法,生動有趣。

  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在敘述中,大量運用了擬人寫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如“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jīng)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一句把“巖石”的被動與無奈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這個排比式擬人手法,給讀者以形象的動感,把平時看做可怕的事物寫得輕柔可見。

  時間的腳印

 。ㄒ唬┥钪泻痛笞匀恢斜A糁S多種記錄時間的方式。

  (二)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1。巖石的厚度和生成順序2。巖石保存的歷史痕跡地殼的變化氣候的變化古代生物的狀況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自然界轉(zhuǎn)瞬即逝的活動

 。ㄈ┳x懂巖石記錄,造福人類。

  課后反思

  本課中巖石從毀滅到新生的過程較難把握,在讓學生閱讀、討論的基礎上,我采用了圖示法,這樣,學生對巖石的生成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然后,用更為直觀的圖片加以印證說明,進而讓學生明白:巖石從毀滅到新生的過程就是記錄時間的過程。理清了文章的內(nèi)容,說明順序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為配合教學內(nèi)容而設計的課件,條理清楚,容量較大。考慮到學生對教材不夠熟悉,我充分利用了學生入場到上課的這段時間,播放了部分課文錄音,讓學生盡快了解學習的內(nèi)容。后半部分插入的音樂,為課堂營造了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

  本課教學,使我明白,說明文教學并不全是枯燥無味,只要善于摸索、善于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說明文教學也同樣會受到學生的歡迎。這對日后的語文教學將有極大的幫助!

  本課最大的遺憾是,對科學精神的滲透只停留在表面上。擴大視野,提高自身素質(zhì)將成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5

  課型:自讀課

  課時安排:兩課時

  內(nèi)容安排:第一課時:1.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初步理解文章內(nèi)容,劃分文章層次

  3.瀏覽網(wǎng)頁,自己查找相關文章,了解課文相關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通過畫巖石記錄時間的循環(huán)圖和了解關鍵語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課文內(nèi)容。

  2.通過對文章觀點和結論的質(zhì)疑,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3.我們自己怎樣記錄時間,使人生過得有意義。

  教學活動:

  1.畫圖和概括活動。

  2.質(zhì)疑求解活動。

  3.遷移擴展活動。

  教學過程:

  板塊一: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

 。ㄒ唬┪恼骂}目《時間的腳印》所提的“時間”是指“地質(zhì)時間”,那么

  1.哪些段落提到了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

  2.巖石又是怎樣記錄時間的?請大家自讀課文,畫一個巖石記錄時間的循環(huán)圖。

 。ǘ1。巖石除記錄時間外,還保存了哪些歷史痕跡?哪些段落提到了這些內(nèi)容?

  2.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啟下句)

  3.出一個段落,讓學生補出承上啟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塊二:對課文的觀點和結論質(zhì)疑。

  (一)本文寫于50年代,作者認為讀懂巖石之書的.意義是什么?(找礦),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讀懂巖石之書的意義以遠不是這樣單純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ū热纾1。讀懂巖石之書,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過程,有助于我們在外太空尋找可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讀懂巖石之書,我們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經(jīng)有過的災難,為將來地球?qū)⒁龅降臑碾y做好盡可能充分的準備。

  3.了解各種生命的進化和滅絕的過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諧相處。等等。)

  (二)巖石都有哪些種類?是所有的巖石都能記錄時間么?

  (三)我們推測地球年齡的依據(jù)是什么?是否科學?

  板塊三:遷移擴展活動。

 。ㄒ唬┱n文提到的時間是地質(zhì)時間,那是靠巖石記錄的。我們?nèi)粘I钪,你是怎樣感到時間的流逝的?有沒有什么印記?

 。ǘ┪覀兡芊裼幸庾寱r間留下的腳印,使生活更有意義?

  (給家庭成員過生日;制作成長記錄冊……)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弄清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

  3、體會文章生動有趣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兩件物品)

  同學們知道實物投影儀上的東西是什么嗎?它們是雨花石和三葉蟲化石標本。誰能說出他們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賞,三葉蟲化石標本可供科學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學家,尤其是地質(zhì)學家的眼里,它們還有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地質(zhì)學家陶世龍先生所寫的說明文:《時間的腳印》。

  二、整體感知課文

 。、這篇課文中有一些字詞我們接觸較少,同學們在閱讀時要注意這些字詞,特別是“龜裂”和“楔形”。(齊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讀完后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nèi)容。

  巖石有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

  3、那么,巖石是怎樣記錄下時間的腳印的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用筆勾畫出文中的重要語句,讀后完成下列填空題:

  從()可以看出地殼的活動;()可以說明地球上氣候的變化;()可以幫助認識地球生物的演化過程。

  4、那么,了解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對現(xiàn)實生活有什么意義呢?請同學們跳讀課文,并舉例回答。教師小結:如果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

  三、質(zhì)疑并討論,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提問:課文在說明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后,為什么要接著寫一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nèi)容?我覺得這一部分可以刪去。對此說法,同學們可以自由發(fā)表意見,但須言之成理。

  四、課堂反饋

  1、這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說明文,作者卻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你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請說說你的具體感受。本文標題便很新奇,把“巖石”比作是“時間的腳印”。時間在不斷流逝、不斷前進,但卻看不見摸不著,把時間比作腳印,就使無形的.時間有形化了,既生動形象又很準確。

  2、本文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告訴了我們巖石有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根據(jù)你對課文的理解,你認為除了可以把巖石比做時間的腳印外,還可以比作什么?請大家拿起筆,把想到的句子寫下來,全班交流。學生發(fā)言。

 。、教師引導:我也想了幾個比喻,可能不如同學們寫的好。我說一說,作為拋磚引玉好嗎?巖石是歷史的證人。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巖石是內(nèi)蘊豐富的書。

  (同步播放幻燈)

 。础⒃俅斡懻,學生發(fā)言。

  五、結語及課外作業(yè)

 。、巖石是時間的腳印,她講述光陰的故事。希望同學們珍惜時間,勤奮學習。最后,讓我們齊讀高士奇爺爺?shù)脑姟稌r間伯伯》。

 。、課外作業(yè):在課后閱讀、搜集、了解一些有關巖石、地球的知識。

  【學生提問備案

  1、“礫巖”是什么東西?(播放巖石分類表)

  巖石分為三大類:火成巖、沉積巖、變質(zhì)巖。沉積巖分為沙石巖和泥石巖,礫巖是沙石巖的一種。我們?nèi)粘I钪幸姷降涅Z卵石,和今天我們見到的雨花石,都是礫巖的一種。礫巖體積較大,內(nèi)部有原始形態(tài)的鵝卵石和雨花石,質(zhì)地較硬,稱為“礫”;在“礫”和“礫”之間,有質(zhì)地較細較軟的巖石。它們緊挨在一起,形態(tài)有點像公園里的鵝卵石小道。當?shù)[巖中較細較軟的部分松動,原始形態(tài)的鵝卵石和雨花石就脫離開來,經(jīng)過長期的水流搬運、沖擊,被不斷地磨圓,最后沉積在河床的底部。

 。、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質(zhì)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骸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像石頭一樣的東西。三葉蟲是生活在距今約5.7億年前的寒武紀的海洋生物。

 。场⒑浼o、石炭紀、第四紀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質(zhì)年表)

  寒武紀、石炭紀、第四紀,是地質(zhì)學上的一種時間劃分,是依據(jù)生物、氣候的演化來劃分的。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 篇7

  目標:

  1、知識目標:弄清說明的層次、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寫法特點

  難點:①文章較長;②層次關系難以把握

  教學設想:

  1,《時間的腳印》所說明的內(nèi)容,對于我們來說,會覺得陌生,語文教案-時間的腳印。盡管時間無處不在,與每個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關,但它卻并不像空間那樣具體得可以看到可以觸及;盡管如課文聽說時間在自然界留有許許多多“腳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巖石中去尋找時間的蹤跡,也還不是我們的知識和能力所隨便可以獲得的。因此,閱讀本篇課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難,也會生發(fā)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學中,要借助于同學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fā)閱讀興趣;再借助生動有趣的說明文字,來引導、幫助學生讀懂課文,揣摩說明的順序、方法和語言。

  2,運用“巧妙裁剪”法,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3,學法。抓住兩點:—是抓承上啟下的過渡句、過渡段,從那里把握文章的層次;—是抓中心句、關鍵句,從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內(nèi)容。

  課時:一課時

  操作:

  一、導入:

  學生交流,古往今來人們對時間的`感受:

  例: 1“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俗語)

  2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教師:1,同學們,誰看見過時間?…… 時間把它的腳印留在了許許多多我們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隱藏著的不僅僅是時間的腳印,而且還有無數(shù)的寶藏。例如,那千萬年來躺在山野里的巖石,便是一部歷史的教科書…… 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我國著名科普學家陶世龍的文章科普小品《時間的腳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進大自然。(板書課題《時間的腳印》)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下面我們來讀課文。這篇文章很長,共有31個自然段,我們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聲的讀,而應帶著問題,快速的默讀。

【《時間的腳印》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時間的腳印》教案設計10-14

認識時間大班教學設計07-15

《和時間賽跑》的教學設計09-13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學設計10-18

六年級《金色腳印》教學設計09-08

2015最新的《和時間賽跑》教學設計07-25

和時間賽跑教學設計15篇07-29

《路程、時間與速度》教學設計(通用5篇)06-28

和時間賽跑教學設計(通用12篇)07-03

課文《和時間賽跑》教學設計(通用8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