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的歷史淵源介紹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shù)亓餍械那{(diào)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皮影的歷史淵源介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皮影戲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漢武帝因?qū)檺鄣睦罘蛉送龉,因而日夜想念?/p>
《漢書 外戚傳》載:“有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shè)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從記述中的李夫人形象可能為剪影形式,燈燭、帷帳,似乎已具備了皮影戲的雛形。然而,真正皮影戲的出現(xiàn)并興盛是在北宋時期。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當時北宋汴梁城內(nèi)娛樂場所演出的百戲種類中就有“影戲”,并有著名影戲藝人董十五、趙七、曹保義等。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當時黨政軍出現(xiàn)了“繪革社”的專門影戲組織。元代,皮影戲還曾作為軍隊內(nèi)的娛樂活動流動演出。
皮影戲在明清時得到大的發(fā)展,全國各地出現(xiàn)了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和流派。中國是皮影戲的故鄉(xiāng)。早在13世紀初,南宋寧宗嘉定年間,皮影戲便傳播到緬甸、暹羅,爪哇等地,14世紀中葉傳到波斯、阿拉伯和土耳其等國。15世紀明成化年間傳入埃及。17世紀初,明萬歷年間傳入土耳其。
18世紀,西方天主教傳教士把中國皮影戲介紹到法國,并傳到了英國和德國,它的演出,在歐洲曾轟動一時。清乾隆甲午三十九年(1774年),德國大詩人哥德曾于威蘭博覽會上介紹中國皮影戲,1781年,他還曾主持過以德國故事為內(nèi)容的皮影戲演出。
皮影戲主要是影人通過掌簽師的操縱,靠燈光透射,映到屏幕上,配合爾器和唱腔進行表演。俗稱“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皮影初探
皮影藝術(shù)是一種歷史悠久、內(nèi)涵豐富、植根華夏、影響海外的純粹民間民俗藝術(shù)。千百年來久盛不衰,皮影也成了民間的.主要收藏。
皮影最初用厚紙雕刻,以后普遍采用驢皮、牛皮或羊皮,經(jīng)過削制刮平,根據(jù)角色和襯景的需要設(shè)計,經(jīng)過雕簇、敷色、燙平、裝訂、罩油等工序完成,風格類似民意剪紙。
南宋耐得翁《都城紅勝》:“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簇,后用彩色裝皮為之!奔词且蛔C。皮影人一般高約二尺,但手、臂、腰、腿等關(guān)節(jié)部位是分別雕成后用線連綴在一起的,為了是演出時活動自如;影頭單獨雕刻,可以與影身置換。雕簇皮影是專門的技藝,要求雕縷精致,色彩鮮明,刻畫出各種性格特征的人物,主要著重于夸張人物的眉、眼、鼻、嘴和胡須等。用色有紅、綠、藍、墨等,每色又分深淺層次,文武小生、旦角、白凈及其他表演白臉膛者,用透雕;黑頭、紅凈和花臉等,則都用半透雕。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進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動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為側(cè)面造型。
現(xiàn)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博物館都珍藏著中國的早期皮影。西德奧芬巴赫市的皮影博物館,專門收藏我國歷代皮影珍品3250多件。影人的尺碼有6寸、9寸、1.3尺三種,從中可以看到我國皮影戲發(fā)展的歷史。一些早期的小尺碼作品,具有明代或更早時期皮影人的藝術(shù)造型等,在我國已很難看到,而在這里卻保存完好。這些藏品是該館創(chuàng)始人伯哈特于1930年通過柏林一家小古董店的老板從北京買去的。
【皮影的歷史淵源介紹】相關(guān)文章:
有趣的皮影戲作文(匯編2篇)01-03
關(guān)于皮影作文300字8篇01-01
2017年英語四級皮影戲翻譯模擬試題11-10
SAT的考試介紹04-09
國畫的起源介紹04-28
油畫材料的介紹05-24
茶文化的介紹02-17
英國創(chuàng)業(yè)的介紹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