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太極拳練習(xí)整勁的秘訣
談起太極拳的特點,肯定要提起太極拳的整勁和寸勁,習(xí)武者必練這兩個勁。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但是練不好整勁和寸勁是無法深入學(xué)習(xí)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太極拳練習(xí)整勁的秘訣,歡迎閱讀參考!
一、兩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兩手五指自然分開,垂于體側(cè)。兩膝微曲,涌泉涵空,十趾微抓地面。尾閭中正,谷道上提。頭正勁直,兩眼平視前方。全身放松,排除雜念,靜立片刻。
二、兩臂由體前如太極起勢那樣緩緩直臂舉起,與肩同高。兩手之間約與肩同寬手心朝下,十指向前。兩肘微曲,沉肩附肘。
三、兩臂不動,腰向右旋,以腰催左臂向前水平伸出,此時,右臂恰好隨腰右旋被拉回略向后,形成左臂間伸,右臂微后撤(注意:右臂的后撤是由腰的右旋催送左手而自然形成的,決不是右臂的單純后收)的姿勢。此時,再將腰左旋,以腰將右臂催送前伸。如此不停地用腰的左右擰旋來催送兩手向前來回伸探,十指微曲,意在指端。初練時可緩慢運行,主要體會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勁。熟練后可逐漸加快速度,體會渾身整體抖彈的感覺。當(dāng)然,練習(xí)過程中兩腳的微微蹬地傳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舍此則為無源之勁。但這只能*習(xí)練者從中認真體悟,非紙上所能說清的。
練習(xí)此功,可以將人的腰比做橫木時,兩木杠則隨橫木之動而動。
有內(nèi)家拳或內(nèi)功基礎(chǔ)者,堅持習(xí)練此功十日左右,便覺得兩手指端熱、脹、麻感甚烈,甚至十指端似有水銀流動般之熱流感。此時,內(nèi)氣已直貫指端矣!堅持習(xí)練,其妙無窮。
此功看似簡單,實則奧妙異常,法簡效宏,誠為難得的內(nèi)家秘技。所謂大道到簡至易,誠非虛言也!
但要說明的是,此功雖佳,亦只是求取整勁內(nèi)功勁力的一條簡便途徑而已,它不可能飲食更多的勁道。不過,有此功做基礎(chǔ),練習(xí)其它勁道則是半功倍之效。
內(nèi)家拳整勁的發(fā)放方法
作為內(nèi)家拳的形意、太極、八卦,都主張發(fā)整勁。這在三種拳的拳譜中都能體現(xiàn)出來,形意拳譜中的“腰挺則四梢一統(tǒng)”,太極拳譜中的.“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八卦掌譜中的“眼到,手到,腰腿到”都是說整勁的。所謂整勁,就是發(fā)力時,手、腳、身一處動,處處都動,不是只動手臂的局部發(fā)力。
整勁怎么發(fā)放,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
一、以腰為主宰,由腰到胯、到膝、到足。由腰到脊、到肩、到肘、到手的發(fā)勁方法
這種發(fā)勁方法,主要靠身體的姿勢來完成。內(nèi)家拳的姿勢要求基本一致,大致是含胸、拔背、沉肩(松肩)、墜肘、坐腕、收臀、提襠、吊頂?shù)。其中關(guān)鍵是腰,主張“主宰于腰”,“腰為纛”。發(fā)力時,腰部要向后挺。腰的自然生理狀態(tài)是向前彎曲的,腰一挺,則由曲變直,曲短直長,其勁力則向上下延伸。向上一股,沿脊柱上行,催動脊背上拔,這就是“拔背”。楊澄甫說“能含胸自然能拔背”,其實反過來也對,能拔背自然能含胸。力再由脊背達于兩膊,主要是肩、肘、腕,通過沉肩、墜肘、坐腕、舒掌,使力量達于掌指(或掌心)。其中沉肩、墜肘非常重要,拳譜云:“身力到手,肩之所為”,“肩垂則氣力到肘,肘垂則氣力到手”。
這里重點說一下“含胸拔背”的練法和標準!短珮O拳表解》中說:“含胸,胸略內(nèi)含!薄鞍伪,使氣貼于背!焙氐姆椒ǎ褐饕υ词峭ρ,命門穴后凸,配合兩肩胛骨和雙臂向前外展送。形意拳的說法是:“兩肩要扣”,這樣自然會出現(xiàn)胸向內(nèi)收的姿態(tài)。至于“含胸拔背”多大程度為合適,只說胸略內(nèi)含,多大為“略”,書上沒有介紹過。我根據(jù)多年練拳教拳的經(jīng)驗,找出了兩條檢驗的標準,一是按形意拳譜
“脊背要圓、氣力催身”的要求,檢查脊背是否圓了,方法是看脊背正中的一條豎溝是不是沒有了。圓了,豎溝沒有了,就算達到標準了。二是用“氣”來衡量,《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牽動往來氣貼背”!短珮O拳表解》中說“拔背使氣貼于背”,都是以“氣貼背”作為標準的。怎么檢查“氣”是否“貼背”了呢?當(dāng)你深呼吸時,如果挺胸,前胸有緊的感覺,像是有一張紙貼上去了一樣;當(dāng)你含胸拔背時,后背緊,像是有一張紙貼在后背上了,這就是“氣貼背”。當(dāng)你不挺不含時,前胸后背的感覺都不明顯。當(dāng)你做到“氣貼背”時,小腹則有挺實的感覺,這就是“氣沉丹田”,能如此則下盤穩(wěn)固,如挺胸則氣擁胸際,下盤不穩(wěn),否則,小腹則沒有這樣的感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松胸實腹(能含胸拔背,胸就松了)。有人說含胸要含成“后邊一張弓,前邊一個坑”,那就做“過”了,做錯了。含胸拔背正確了,不僅下盤穩(wěn)固,而且發(fā)力的效果大增,正像楊澄甫所說“能拔背則力由脊發(fā),力大無窮矣”。另外,內(nèi)氣由脊柱經(jīng)過,有益于擴通督脈,貫通小周天。
再說“沉肩墜肘”,這兩項也是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的。肘抬則肩必聳,肩沉又促使肘墜。肩的動作應(yīng)當(dāng)包括三項內(nèi)容:沉、扣、展。沉肩,是肩向下沉,使脊背之力通過肩傳遞到肘,這就是“肩催肘”!凹绱箘t力催肘前”,沉肩也促使氣沉丹田。如兩肩端起(八反中稱之為“寒肩”——人們遇寒冷時,兩肩聳起的現(xiàn)象),兩肩端起則氣上浮,全身皆不得力,當(dāng)然發(fā)力就不整了。肩扣,就是兩肩向前外展扣,可使背圓,胸含,
輔助使肩的力量到肘。形意拳有“肩扣則氣力到肘”之說。肩開,就是把大臂根部的肱股頭和肩胛骨之間的縫隙拉開,起到放長擊遠的目的。拉開后,用手可以摸到肩和臂的連結(jié)處有一小溝。我的老師蕭功卓在肩展開時,開處可放下一個小酒杯。沉、扣、展三者同時運作,似乎互相矛盾,不易做到,這就要.求在肩的松柔情況下,慢慢去體悟,絕不能僵。所謂“墜肘”,也叫垂肘,墜的方向是既向下同時又向前。拳譜云“肘垂則氣力到手”。但是如果只單純下墜,沒有向前動作的力量,就不能使氣力到手。
腰挺,向下的力量,催動胯部剝向下向前移動,這叫“腰催胯”。因為胯和臀是連在一起的,所以一般不說胯而說臀,叫做收臀、斂臀、垂刊臀,但我認為收、斂并不太確切,這容易讓人理解成向前平移,而沒有向下的力量,這樣就起不到胯催膝引的作用。只有臀部既向下又向前才一能催動胯的`力量向下,再催動膝,引膝再催動足,這就是“胯催膝,膝催一足”的傳動方法。
腰挺,腰部直了,臀部向下向前收了,原先腰部的橫溝就沒有了,用手由腰向下摸,臀部和腰部 是平的,感覺不到臀部突起。挺腰目要貫穿在打拳的全過程,但在發(fā)力時,要加大挺腰的力度。這時當(dāng)你手放在一個訓(xùn)練有素的拳家的腰部時,你會有命門穴向外突的感覺。當(dāng)你將兩手分別放在其臀部和挨著腰的背部時,你會感到臀部在向下運轉(zhuǎn),背部則有上拔的動勢。
挺腰、含胸拔背、收臀……幾項要領(lǐng)是既制約又相輔相成的,像一臺機器上的幾個嚙合嚴實的齒輪,一動俱動,一停俱停,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墜胯不僅能達到“胯催膝”的目的,同時也推動了“提襠”,所以拳譜說“提襠要領(lǐng)收臀為高”,反之,臀不收而后突,襠部則會自然下墜。下墜則又會影響收臀。收臀、提襠又能促使丹田氣沉,發(fā)力。收臀和拔背也是互動的,收臀正確了,含胸也就正確了。如果臀不收而后突,必然會挺胸,說句土話,叫做“撅屁股必然挺胸”。這幾項雖然是互動的齒輪,但“主動輪”是腰,其它為“從動輪”。所以說關(guān)鍵在腰,“腰為纛”,“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隙”。
這種方法多在發(fā)寸勁時使用,當(dāng)挨近敵方時,腰一挺,可驟然發(fā)出爆發(fā)力。這就是“寸勁”。
說內(nèi)家拳的發(fā)勁方法,離不開氣。拳譜及前人對氣的論述頗多。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遍身軀不稍滯”,“勁之氣之苗,氣者勁之根”等等。
發(fā)力時,氣的運行路線和勁力的傳遞路線基本是一致的,氣由田發(fā)出至“命門穴”,“命門穴”向后一凸,氣則由腰部向上下分開。向上,沿督脈上行,經(jīng)兩膊達于大小臂,最后到勞宮穴或指尖。向下,經(jīng)“尾間”,“會陰”,沿腿到達腳心涌泉,然后從原路返回,與向上氣合在一起,同時到達手掌。這一過程在瞬間即可完成。這就是丹田勁力的發(fā)放方法。氣的運用關(guān)鍵是“有氣”,“欲求力之足,必先求氣之充”。
得氣的方法和身體的姿勢密不可分,姿勢在氣功三要素中叫做調(diào)身。如含胸拔背、收臀等。姿勢既是得氣的方法,也是用氣的方法。另一項是放松,用意不用力,在氣功叫做“調(diào)心”。煉氣是內(nèi)家拳主要得力途徑。方法是打拳、站樁,形意、太極、八卦都有樁法。如形意拳的三體式。另外八卦掌的“轉(zhuǎn)圈”本身就是行步樁功。太極套路的用意不用力,也是在煉氣。拳譜中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說明了得氣的方法和氣的功用。所以內(nèi)家拳特別重視“氣”,強調(diào)“欲求力之足,先求氣之充”,“氣不充則力不足”,氣不足“以之為顧法,則如守者之城池空虛,以之為打法,則如戰(zhàn)者之兵馬贏弱”。氣充時還可以達到“用則有,不用則無”,拈手即來,不用想氣怎么用和氣的運行路線。
二、虎撲羊式的手足身同進的發(fā)力方法
形意拳講究“起手好似虎撲羊”?匆娺^“虎撲羊”嗎?虎的后腿一蹬,一躍而起,整個身子撲到羊的身上,靠的是整個身子的前擁力量。這種整體的撲勁,形意、八卦、太極都有要求。形意拳叫做“打法先上身,手足齊到方為真”,“打人如親嘴,手到身要擁(太極也有此說)”。八卦掌的說法是“腿到手! 腰要到,心真神真力又真,欲動j時先動根,手快不如半步跟”。太{拳以武派最為明顯,要求“進步必跟,退步必撤”。這些都是要求擊,時手進、足進,身子同時也進,這j是一擁而進的整勁?康氖呛笸萬蹬動(消息全憑后腿蹬)。蹬勁i大,整勁越強。不像一般打人,只{手臂的伸縮或身體前傾,這樣擊,的距離短。據(jù)說郭云深練虎撲“一躍三丈”,這是其一。二是在壬進之前,有一個“蓄勁”的過程,Ⅱ做“蓄而后發(fā)”,特別是內(nèi)家拳多三 張“后發(fā)制人”,“引進落空”。在“司 化”時,邊化邊蓄勁,蓄的方法南“束”(縮);神束、形束、丹田束,杰時力就蓄上了。然后一張身去古 敵。形意拳叫做“束身而起,張身葡落,一束身就要起,一張身就要拜(擊)”。拳譜云“束展二字一儡亡”。有了這一“束”,再一張身(屈身)力量就大多了。
其三,這種方注可以做到邊化邊進身擊打,進身躺過了敵人擊打的力點,保護了自己,又能打人。比如敵用右掌擊教左臉或用右擺拳擊我,一般是先身鬈閃而后再攻,或者是以左臂挑掛,右手同時攻,雖然是邊化邊打,但對方的攻擊力點(手掌或小臂)仍可打在你挑掛的手臂甚至臉或身上。如果我們在化的同時,甚至在敵一出手時我就進身,就躲過了敵的力點,即便被打上,也是大臂,力量就小多了。
再如敵用轉(zhuǎn)身鞭腿(擺蓮?fù)?擊我時,當(dāng)其轉(zhuǎn)身起腿時,我卻不躲不退,而是手足身同進,這叫“硬打硬進無遮攔”,既躲過了敵擊打的力點,又能后發(fā)先至,一擁而進,即便不發(fā)力,也可將敵撲倒。其四,這種方法速度要快,如果光靠手臂的伸展去擊敵,這只是手臂前進的速度。如果手足身同進,就是手臂的伸展速度,加上足和身子前進的速度,兩速合一,速度當(dāng)然要快得多。速度快,力量當(dāng)然也就大了。拳譜云“未曾動梢先動根,手快不如半步跟”,跟半步,效果極佳。還有,腿腳前進時,要進入敵之襠部,這叫“腳踏中門搶地位,就是神仙也難防”,腿腳一進入對方兩腿中間,就如踹了敵營一樣,使敵驚慌失措,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當(dāng)然要注意引進落空后再進,不能硬往敵的“槍口”上撞。當(dāng)然還得有膽量,敢于近身去打,所謂“打人如親嘴”,進到貼身親嘴的距離,效果才佳。我在太極推手中運用此種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襯勁——前手打人后手用勁的發(fā)力方法
所謂襯勁,就是在多數(shù)情況下,不直接和敵人接觸,僅作為防守用,作陪襯用之勁。雖然防守有時也和敵人接觸,但目的不是擊人,而截攔或引化敵力,使敵力落空,達到引進落空的目的。但防守的另一個目的就少為人知,或很少有人實踐了,這就是襯勁加大了擊人手的力量,雖然和擊人力量相反。
(襯勁----矛盾力對稱勁)
襯勁的發(fā)放方法,是其用力的方向和擊敵力量的方向基本相反,即前手向前用力,后手要向后用力(如崩拳)。手向上用前力,后手要向下用力(如金雞獨立)。前手向右上用力,后手向左下用力(如斜飛式),方向正好相反,依此類推。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這兩個力又不一定正好相反,即不一定在一條直線上。比如,手向正前用力,后手可以斜向后,斜向上、下,甚至左右。比如太極拳的摟膝拗步,右手前擊時,左手是向左下后摟按。在練拳時,這種摟的意念也要加重,不能讓左手“空”了。左手意念重了,右手會有一種自然向前伸的感覺,亦會加重手的脹麻感。這一點有興趣的同志不妨一試,自會明白。我看過王培生先生一個太極推手的錄像,他用摟膝拗步推人,特別強調(diào)了后手(摟手)用力,他說只要后手用力,前手不用用力,對方自然會被推出,并且作了表演。將人推出后,他說他的前手并沒用力,僅靠后手用力,就能將人推出,這一點我做不到。但是,后手用力可以加大前手的力量,是可以肯定的,這是后手作為襯勁的。但有的情況下,是雙手同時進擊的,如太極的雙撞捶、形意的馬形、八卦的猛虎撲食都是雙手同時向前用力的,沒有后手作襯勁,這時可以用身體作襯勁。當(dāng)雙手向前用力時,除做好含胸拔背,腰向后挺外,要使整個身體的上半身在保持尾間中正(忌前俯后仰)的情況下,立體向后位移,同樣可以加大雙手擊人的力量。再如雙掌一下一上同時向左(掌心也向左)側(cè)擊人(如:“小九天”中的“猴頂云”)時,上身要立體向右平移,不能只移胯部,同樣可以加大擊人手的力量。
這種襯勁的方向和擊人力量的方向相反,是否會削弱擊人的力量呢?我認為不僅不會,而且會起到力半功倍的效果,有興趣的同志不妨一試,一試便知。不僅自己能感覺到,旁觀者也可看得出。
總之,靠腰向后的挺勁,虎撲羊的撲勁和前手打人后手用力的襯勁,這三種發(fā)勁方法,多數(shù)情況下是同時運用的。但第一種是主要的,基本的,不用第一種方法,也就是說,如果挺胸突臀,腰不后挺而前塌,比如“雙撞捶”,最后發(fā)力時,胸一挺,整勁就會大大削弱甚至喪失。
最后再強調(diào)一下,發(fā)整勁和局部發(fā)力是大不一樣的,對技擊來說,整勁的力量要大得多,對健身而言,發(fā)整勁可以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舉動,周身上下四肢百骸都在運動,這樣就要比僅手臂或腿腳動的運動量要大,健身效果當(dāng)然要好。
【太極拳練習(xí)整勁的秘訣】相關(guān)文章:
太極拳襠勁練習(xí)方法08-30
太極拳內(nèi)勁的練習(xí)方法10-18
練習(xí)太極拳發(fā)勁的小竅門10-23
太極拳的走勁發(fā)勁規(guī)律06-04
太極拳步法及勁法09-01
太極拳勁與力的區(qū)別08-06
掤勁太極拳教學(xué)05-28
太極拳的襠勁怎么練?07-24
孫氏太極拳的拳勁介紹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