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最佳服用時間與溫度2017
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有時候需要吃藥,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選擇正確的服藥時間,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一般來說,中藥通常需一天口服三次;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二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jù)醫(yī)師的指示,每隔四小時左右服藥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藥力持續(xù),有利于更快地緩解癥狀、減輕病情。另外不同的藥,服用時間也不同,喝對時間才能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藥的功效。那么,什么時間服用中藥效果最好?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guān)于中藥的最佳服用時間與溫度的知識,歡迎閱讀。
服用中藥的最佳時間
飯前服
一般病位在下,應(yīng)在飯前服藥,以使藥性容易下達(dá)。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藥,因這時胃是空的,服藥后,大部分能直接和消化道黏膜接觸,可以較快、較多地被吸收而起作用。
飯后服
病位在上,應(yīng)在飯后服藥。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癥,或?qū)ο烙写碳ぷ饔玫乃,在飯后服用,可使藥性上行。毒性較大的.藥,也宜在飯后服,避免吸收太快,導(dǎo)致中毒。
頓服
所謂“頓服”是“指一次較快地將藥物服完”。通常指病情較急者,煎好后立即服下,取急病急治之意。像治急癥吐衄的瀉心湯、治腸癰的大黃牡丹皮湯等屬于此類。一般的高熱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小兒急癥等亦采用頓服法。
頻服
凡咽喉病者、嘔吐病者,宜采用多次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
空腹服
空腹服的中藥多用于實(shí)證疾病,特別是積滯、瘀血、水濕等病證。從部位上說,它適宜于治療人體心腹以下的疾病(如胃、肝、腎等)。而具體的服藥時間包括:天未明時服(如雞鳴散);平旦(清晨天剛明)時服(如十棗湯);飯前服(如三大承氣湯)等。
睡前服
安眠鎮(zhèn)靜的藥,宜睡前服用。此外,有積滯、胸膈病者,服藥后宜仰臥;有頭、腦、耳、目病者,服藥后,宜去枕而臥;有左右兩肋病患者,服藥后要左右側(cè)臥。
隔夜服
主要是指驅(qū)蟲病,在睡前服一次后,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使腸道寄生蟲更易被麻醉或殺死,以便排出體外。
總之,服用中藥的時間要根據(jù)病情和藥物的性質(zhì)來定。盡量發(fā)揮藥物的預(yù)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yīng)為原則。不管是在飯前或飯后服藥,都應(yīng)有半小時至一小時的間隔,以免影響藥效。
服用中藥的最佳溫度
“趁熱喝”是大部分人喝湯藥的習(xí)慣。其實(shí),喝湯藥不一定要“趁熱”。
一般的中藥湯劑應(yīng)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40℃時再喝,特別是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瓜蔞仁、乳香等,溫服和胃益脾,能減輕刺激。
丸、散類的中成藥應(yīng)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發(fā)散風(fēng)寒的中藥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fēng)等,應(yīng)該“熱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
對于感冒清熱顆粒等顆粒狀清熱類中成藥,通常會含有一些清溫解表的成分,水溫過熱也會影響藥效。因此,對于這類顆粒狀中成藥,應(yīng)當(dāng)用60℃~70℃的水沖開,等水溫降至40℃左右時再服用。
服用中藥的幾點(diǎn)技巧
控制服藥量
古語有“中藥灌滿腸”之說,這說明每次服用的中藥量是越多越好。但飲入大量有苦味的藥液,刺激胃腸道畢竟不舒服,服藥量也要因人而異。小編建議每日一劑,每劑兩煎,取汁混合共約320ml,分兩次服用,每次160ml較好。
注意服用方法
服用時,先預(yù)備一杯溫開水,然后閉住氣,一口氣連續(xù)將中藥飲下,再用溫開水漱口,最后可嚼口香糖,以壓苦味。有些病友為驅(qū)除苦味,喜歡在中藥中加糖,此法不妥,能不能加糖最好聽從醫(yī)生指導(dǎo)。
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最為突出。因此,藥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貯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掌握服藥速度
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的服用力求干凈利落,轉(zhuǎn)瞬即逝。
服藥后喝適量溫開水
這樣既有利于胃腸道對藥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
添加調(diào)味品
在苦味藥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對黃連、膽草之類,盡量少用或不用調(diào)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棗之類調(diào)和。
【中藥的最佳服用時間與溫度2017】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