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羌族婚嫁的習俗
羌族生活在川西北群山之顛,自然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羌人不論男女老幼皆喜飲酒,但從不酒后滋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羌族婚嫁的習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羌族簡介
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少數(shù)民族,又稱“云朵上的民族”。主要以游牧為主。傳說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zhàn),戰(zhàn)敗后炎帝率其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少部分西遷南遷,與當?shù)赝林诤希纬刹刈、羌族等?/p>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其余散居在阿壩州松潘、黑水、九寨溝等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qū)、雅安地區(qū)、四川西南,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陜西省漢中市略陽縣,寶雞市鳳縣部分地區(qū),甘肅南部、云南、現(xiàn)有人口約309,576人左右。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部分傳統(tǒng)文化的一支,與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具有部分炎帝部落的血統(tǒng)。
現(xiàn)在中國官方認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理縣等、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其它省市。現(xiàn)有人口約309,576人(2010年)。羌族部分地區(qū)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
羌族婚嫁習俗講究
依照羌族的保守風氣,只需有人結親,族人和鄰人鄉(xiāng)村提早三天,別離住在新郎、新娘家?guī)褪。整個寨子也都籠蓋在紅紅火火的高興中。加入婚禮的大要有好幾百人。是吃流水席,院落里權且搭起了土灶和案板。灶內(nèi)的柴火很旺,鍋里熱水沸騰,前來幫手的人忙得不亦樂乎。他們沒有請廚師,就是兄弟嫂子,左鄰右舍,全數(shù)都來加入幫手。
成婚的頭一天,由女方辦“花月酒”,新郎和他的平輩的親友、引見人一齊到女方家去赴宴,并抬開花轎到女方家接親。此日早晨,新娘約請全寨的姑娘“話夜”,通宵唱歌跳鍋莊舞。拂曉時分,男方接親的人催新娘上轎,新娘與家人潤淚,并由兄長背上轎去。新娘到了新郎家,新郎的兄弟或表弟把新郎背進新房,隨后即拜堂。成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并帶去酒肉等禮物。往后新娘便留在娘家,到昔時的臘月二十七八日,新娘才回歸夫家。
羌族人的婚姻由伐柯人——熱心的紅爺穿針引線,男后代子雙方的怙恃行動許愿了親事,“許口酒”便成了人們的飯桌上的話題。于是,紅爺會繼續(xù)往返奔走,比及小伙子姑娘相互頷首,“小訂酒”、“大訂酒”的酒香便會漂泊在羌寨里!八腿兆印敝螅瑑杉揖屯度氩笕唠s的婚禮準備中,等候著攆走嫁娶的日子──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不論是“花夜”,仍是“正宴”,嫁娶的兩個寨子都要鬧騰騰地慶賀幾天。
受封建婚姻制度的影響,羌族婚姻也奉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羌族人自己說的“窮找窮,富找富”,要求婚姻雙方經(jīng)濟條件對等。并在具體的婚姻締結程序中反映出了以下的婚姻形式:
說 親 各寨婚姻禮節(jié)大體相同,訂婚婚俗習俗有“開口酒、小定酒、大定酒”三個程序。一般這三個習俗程序都分別在一年中的各個農(nóng)閑階段的時間里舉行。
小定酒、大定酒、和過財禮都需要由男方家?guī)ФY物和食物到女方家謝客。
開口酒 羌語為“斯果爾額布”。請家族內(nèi)親參加。小定酒羌語為“俄西”。請家族親人和寨老人參加,大定酒羌語為“龍果爾格”。
成親習俗 成婚羌語稱為“舍得布”。在羌族的人生習俗中,婚姻被視為頭等大事。其婚俗從說媒到結婚須經(jīng)一系列復雜的程序。
迎 親 男方接親男女共8人前往。此時,新娘的母親、長輩婦人在臥室哭唱嫁女歌。等女家客人到齊,在開席前,男方來壓禮先生(男方的長輩)在女方家的神龕上點燃神燈、香蠟。向家神、家族內(nèi)親長輩依次拜禮,拜別親人。堂屋中,迎親姑娘當眾打開箱子,清點男家?guī)淼亩Y物,新娘所用的簪子、耳環(huán)、頭蓋、手鐲、戒指、針包包、頭帕、褂子、衣褲鞋襪、圍腰、腰帶是否齊備,要到女方家人滿意為止。
花 夜 婚禮前,男女兩家都要張羅在神龕上掛神衣,即木刻板印的紅、藍蓮花圖案,在門上張貼新婚對聯(lián),大紅喜字,意為辦喜事了,以祈吉祥如意(羌語為納吉納祿),由男女雙方各家在婚禮前的一天晚上分別舉行男女花夜。在男方家舉行男花夜掛紅儀式,稱“開掛”,即給新郎掛羌紅,由老少母舅先掛,然后老少姑孃、家門親戚依次再掛。掛羌紅時要吹奏嗩吶,吹奏羌笛。
花 夜——坐歌堂 在當夜12時前,接親姑娘還要給新娘開臉、梳頭結發(fā),插花踩斗。姑娘出嫁前夕還要坐“歌堂”。新娘在歌堂坐定,不少姑娘或青年婦女圍桌而坐,不留空隙。然后由新娘和“引姑姑”分別起歌頭,歌隨花轉,依次輪唱,歌聲不斷。
羌族婚嫁習俗步驟
1、說親,送頭道“手情”
現(xiàn)在羌族社會大都流行自由戀愛,然后將結果告訴父母,由父母操辦,男方父母找時機通過閑聊從側面向女方試探有無結親之意,若女方?jīng)]有表示異議就有結親的可能,男方就請二“紅爺”帶頭道一“手情”去女方提親,一般帶點心2份、餅子10個、掛面4把等,若女方?jīng)]有退回禮物就表示有商量的余地。
2、“吃小酒一”,送第二道“手情”、定婚
送完第一道“手情”后過一段時間,男方就叫“紅爺”帶第二道“手情”(較豐盛,有豬肉、掛面、酒、餅子、點心等)去女方說親并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的父母請端公占卜,一旦男女雙方的八字相合,就可定親。此時女方不請外人,只有本家和“紅爺”商量“吃小酒”(訂婚)的日子。到了“吃小酒”這一天,男方要按女方房族的多少備禮,一般為每家20斤肉、20斤酒,敬神用的點心、掛面10斤、餅子等,送給女方的老輩子即女方房族、姑爺、姑媽、母舅、姨媽姨夫等親戚,也就是在婚禮中該送禮的親友全都請到,男方一般請“紅爺”、叔伯、母親帶兒子去,作為一家之長的父親一般不去!凹t爺”要在吃酒前親自燒香、敬神、祭祖,向女方神靈、祖先察告兩家結為親家之事,并致古規(guī)“說親詞”,以后逢年過節(jié)男方都要去女方家探望并送禮,一般拿2壇酒、6把掛面、2份點心、10個餅子、10斤肉為禮物。
3、“吃大酒”,定婚期
若男方認為男女雙方的年齡足夠大,男方已經(jīng)做好了一切物質(zhì)上的準備,該辦喜事了,就請“紅爺”帶上禮物去轉告女方,商定婚期,叫“吃大酒”。屆時男方拿酒、肉、魚、雞等禮物,越多越好,另外要給女方買全穿戴之物,除頭飾、耳墜、手鐲、金箍子、銀墜子等,還要給女方買4套外衣,長衣、短衣各2套,褲子2條,鞋襪各2雙,全要雙份,財禮視各地規(guī)矩而定,反正要讓女方滿意才行。以前從“吃大酒”到接親要間隔幾個月到幾年才能完成,例如龍小瓊(女)和文定清從“吃大酒”到結婚時的間隔是2年,楊登富和龍樹蘭(女)從“吃大酒”到結婚時的間隔是3年,王友誠和周月明(女)從“吃大酒”到結婚時的間隔是2年,這為男方的準備工作贏得了充裕的時間。
4、接親
一旦定好婚期,一就要準備接親了,在舉行婚禮的前幾天,男女雙方各自請寨中的家門、房族、鄰居喝“開籠酒’,,即正式邀請各家?guī)兔。商定每個人負責的事項,并給自家神完換新衣,徹底清掃房屋,雇傭406個瑣吶手。接親這天,男方由20多個人組成接親隊,主要由新郎的老輩子(叔輩)、同輩、小輩組成,一個父母雙全的男孩子背“手情”(模、肉、酒、蠟、布等),一路瑣吶吹奏。到女方家后,女方家人在門上堵著要錢,男方要給錢,叫“拿錢”,女方一次一次地要,男方一次一次地給,等女方滿意了就打開門讓男方進去,古時候男方要給女方12兩銀子。進門后女方唱歡喜歌,男方給錢,再唱再給,直至女方滿意為止。另外冬男方要給女方送1個太陽摸、摸上掛有1條白布、1條紅布、1根羊毛線、鑲有1顆珊瑚珠。男方把禮品放在堂屋的神盒前的桌子上,紅爺致“接親詞群用羌語說:
“世間萬事有來由,羌人婚配從頭說。
理不講來人不知,須將此事曉眾人。
自古男女皆婚配,此制本是木姐興,
所有規(guī)矩她制定,后人不敢有增減。
一代一代傳下來,羌人古規(guī)須遵守……”。
女方答詞:
“貴客辛苦到我家,迎親之日上門來。
開天辟地到如今,男女婚配木姐定
此次婚事按古規(guī),女家東西很齊備。
主家接待如不周,敬請貴客多原諒!
答謝完畢,女方準備酒席宴請眾人。
5、舉辦男女“花夜”
羌族結婚,“花夜”最為隆重,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舉行,其實就是為新人開個娛樂晚會,男方辦的叫“男花夜”女方辦的叫“女花夜”,男的慶祝娶妻,女的歡送出嫁。晚上,新娘堂屋里燈火通明,中間擺著2張并攏的八仙桌,周圍擺設條凳,桌上放有順酒和12盤“干盤子”,即花生、核桃、紅棗、柿子、蘋果、桔子、糖果等,飽含圓滿、吉祥、喜慶之氣。另外還有一些菜肴,十分豐盛。晚上七、八點鐘,花夜開始,新娘要坐上席,姐妹們依次入席,男方接親的人也在座,新娘入席時要哭,傾訴父母養(yǎng)育之恩,姐妹們開始唱歌,主要有以下3種:
“花兒納吉”,如:
今晚姐妹坐得全(喲,花兒納吉),
齊家一首唱起來(喲,吉吉兒來)。
唱歌不要銀錢買(喲,花兒納吉),
只要心中有肚才(喲,吉吉兒來)。
“盤歌”。
女方伴娘問:
這首盤歌你來解(喲,花兒納吉),
什么彎彎(兒吉來,喲唉)天邊轉(喲,吉吉兒來)?
接親姑娘答:
這首盤歌我來解(喲,花兒納吉),
月亮彎彎(兒吉來,喲唉)天邊轉(喲,吉吉兒來)……。
“格妹喲呀”。
女方伴娘問:
(格妹喲呀)新人包的呀什么帕呀(格妹喲呀)?
接親姑娘答:
(格妹喲呀)新人包的呀鋼青帕呀(格妹喲呀)。
問:(格妹喲呀)新人穿的呀什么衣呀(格妹喲呀)?
答:(格妹喲呀)新人穿的是蔥白衫呀(格妹喲呀)……。
就這樣一問一答,一直要唱到午夜十二點還不罷休。最后,女方的親戚就要給新娘給“壓箱子錢”,意味著姑娘要出嫁了,給她點過日子的基金。接親人也要演唱“花兒納吉”助興,這是一首《唱親家》的歌詞:
唱起來呀,唱起來,
唱一唱我們的親家,我們兩家是大親舊戚。
今天在我家里是火塘的上方和下方,
沒有鷹皮和豹皮鋪上來接待你;
沒有九年的陳豬膘煮起來招待你;
沒有九年的陳順酒抱上來招待你。
我的寶貝嫁到你家里望你好好地教育她,
望你好好地招待她……
《唱姑娘》是敘述父母留戀女兒,卻又不得不把女兒嫁出去的矛盾的心情:
我的人,我的肝,
今天晚上假若你能變成男子,
就能把人家一的人帶到我家來,
就能把別家的魂帶到我家來……
但你是個女子,
就成了別家的人,成了別家的魂……
女方的伴娘會對迎親客進行諷刺和嘲笑戲謔,例如:
“聽啦,迎親客頭目講話了,
出口的話象一陣大風,
是刮來金銀還是幾片樹葉?
他一張巧嘴能將壞的也說成好。
石包說成銀子,山泉說成順酒,
我們有眼也有耳,
人有好名聲令四方傳聞,過分的夸獎我們不聽,
只要他對阿妹有好心,這就行了,這就行了,
迎親客你不要將嘴變成吹火筒,我們不信我們不聽!
大約到午夜兩點左右,湊熱鬧的人逐漸散去,人們搶吃“千盤子”后,花夜告終。男方也辦花夜,內(nèi)容與新娘相似,所不同的是新郎要由母舅來升冠,掛紅。冠是形似清朝官帽的紅穗圓形雙層帽,上面插一對紅色喜牌。舅舅給新郎升冠,賦予新郎以新的社會角色,預示他已經(jīng)由少年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就要成家立業(yè)、另立門戶了。成年禮在此與婚禮結合在一起,成為婚禮的一部分。與前面在《成年禮研究》一節(jié)中所論述的情況所不同的是主持完成這一儀式的人從端公變成了新郎的舅舅,儀式的載體也由羊毛線和豬油變成了禮冠,從中可以看出,羌族對舅家的重視程度和對漢文化的直接引用。為什么只能是舅舅來代替端公而不是其他親戚呢?這是有著深刻的宗教原因的,舅舅是外甥的至親者,羌族諺語有“天上的雷公,地上的母舅”的說法,母舅可以和羌族崇敬的雷公并列,可見母舅在羌族社會中權利之大,因此母舅不同于其他的親戚,他還具有和雷公一樣的神力,是天神的代言人,所以用舅舅來代替具有神人中介作用的端公來主持新郎的成人儀式是合情合理的。而給新郎升冠則明顯是對漢文化的借用,新郎戴冠是漢族古老的習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在漢族新郎己經(jīng)不再戴冠了,而羌族人從漢族人中借用來的這種禮儀卻長久地流傳了下來,這正驗證了“播化學派”的文化傳播的觀點。另外,升冠與升官諧音,含有升官發(fā)財?shù)臐h族傳統(tǒng)思想,羌族人不但借用了漢族升冠這一儀式,而且接受了漢族的思想文化,正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最好例證。
接著舅舅給新郎掛第一道紅,并致辭:
“一對金花亮堂堂,今天拿來賀新郎,
左插一支生貴子,右插一支狀元郎,
兒子兒孫入朝堂!
接著母舅家的人依長幼排序依次給新郎掛紅,然后由新郎家門房族中的人依長幼排序給新郎掛紅,最后由新郎的父母掛紅,即“收拜”。每人都要說一段祝福的話,祝新郎娶回一個如意娘子,日子和美。新郎全身被紅絲綢包裹,盡顯喜慶之氣。
6、出嫁和迎娶
“花夜”的第二天是出嫁的日子,女方做一對太陽、月亮膜,裝在一個新竹簍里,選派一個父母雙全的男童隨新娘背到男方家去,摸上刻有日月、松柏圖案,象征一對新人與日月同壽,似松柏常青。發(fā)親時間一到,哎吶奏起《離娘調(diào)》和《留念調(diào)》,新娘在閨房里哭,母親、姑嫂也陪著哭,男方接親隊里的女人勸新娘停止哭泣,一對父母雙全的姑娘扶新娘到神完前,新娘邊哭邊向神完中供奉的神靈、母舅、父母一一拜別,眾母舅向新娘撒米,祝愿她一生吃不完用不盡。同時,端公高唱祝詞:
今日非同尋常日,主家姑娘出遠門。
將到外地人家去,特此敬拜諸神靈。
此女出門非為別,成家落業(yè)務農(nóng)耕。
治田置地勤勞動,養(yǎng)兒育女延祖根。
祝愿神靈保佑她,吉祥如意萬事順!
拜畢轉向大門,這時年老的婦女就反復叮濘新娘:“千萬不要回頭看,規(guī)規(guī)矩矩走出去”。同時,端公高舉一個插有白色小旗的模站在門邊,新娘從模下走出門,緊接著是新娘的伴娘,數(shù)目從兩個到十幾個不等,必須是雙數(shù),最后是迎親客。伴娘代替新娘的父母唱哭嫁歌,隊伍就浩浩蕩蕩地向新郎家走去。迎親和送親的隊伍快到男家時,早有新郎的姑婆、姑母、姨婆、姨娘等一幫婦女在大門外等候,她們一手執(zhí)香,一手端酒,給送親的人敬酒,緊接著端公做法事,口云:“天地開張一,新人到此,大吉大昌……”,“東方一朵青云起,南方一朵紫云開,兩朵騰云接成彩,新人下轎迎進來”。新郎在樓上或大門里用生米打新娘,新娘由兩名姑娘扶著踩爛一個倒扣在門檻上的碗后進門,以示退煞。一對新人在男方神盒前一拜祖宗創(chuàng)業(yè)恩,二拜父母養(yǎng)育恩,三拜夫妻偕百老,四拜子孫個個強。再拜來客、幫眾,最后夫妻對拜,新郎揭去新娘的紅蓋頭,雙方搶入洞房。伴郎伴娘將糖果、花生撒向一四赤一眾人搶乞一接著開始宴請賓客,依次請送親的女方近親、男方母舅、家門長輩、遠客、鄰居、新郎家中近親,一輪一輪往下吃。飯畢年輕人跳“莎朗”,唱“贊新郎新娘歌”如:
“我家妹子十八歲,她本天仙女下凡。
人品好來又能干,內(nèi)外料理都周全。
頭發(fā)烏黑巧梳妝,穿戴樣樣好上好。
銀牌耳環(huán)已備足,圈子替子也齊全。”
從贊詞中充分反映出羌族人落落大方的民族性格,一點都不拘泥,贊美新人時就實話實說,娘家人還唱:
“我家姑娘到您家,今夜須把她來夸。
好比一棵千年樹,開始一芽發(fā)九芽。
猶如一堆萬年火,初時一堆變九堆。
又象一株火蔥苗,由一株來發(fā)九叢!
這是對羌族婦女生殖能力的由衷贊美。然后新人跪下,撩起圍腰,眾人撒米、麥、青裸、花生、紅棗,祝福新人。筆者認為,男女雙方的“贊美歌”中蘊藏著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充分顯示了羌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他們向往真、善、美,期盼每個家庭美滿幸福,同時也是對本民族青年男女的關心、愛護、頌揚,體現(xiàn)了羌族人民的謙虛、坦誠的民族性格。最后是青年男女簇擁著新郎新娘“搶房”,就是誰先進入了新房誰就當家。不過這只是為了一時的歡樂,圖個熱鬧罷了,一般都是新娘讓著新郎,那怕是新娘先到了門口也要讓新郎先進去。筆者認為這是父系社會戰(zhàn)勝母系社會的象征。
7、回門
第二天是謝客,客人吃過早飯陸續(xù)離去,送親的人當天返回女家,新郎新娘要回女家,叫“回門”,帶1個大蟆、1個刀頭、1壇酒及敬神之物。娘家人迎接到家,新郎新娘拜女方神靈,再拜眾母舅、門房長輩、相幫兄弟,最后新娘父母收拜,為二人掛紅。女家也大宴賓客,新郎新娘留宿一夜,次日早上返回男家,到此整個婚禮方告結束。
通過以上敘述,可以看出羌族婚禮的程序十分復雜,婚禮的過程很長,往往要持續(xù)半年到幾年不等,男女雙方家族為了達到婚姻關系的認同感,展開了漫長繁瑣的渲染和接觸過程。從女方父母的認可,到女方親族的贊同,可見這種婚姻宣傳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在雙方親家的交往中逐步做到的相互了解并建立了一定感情,這對于子女婚姻的成熟、婚后和睦打下了基礎。充分顯示出羌族對血緣傳承的重視。另外,在整個訂婚過程中,男方始終處于主動地位,曾多次到女方家送禮廠顯示了女方家族的身價和在婚姻關系中的社會地位!芭ㄒ埂笔桥郊易逯鞒值淖盥≈氐囊淮问墙o新嫁娘掙面子的最好機會。表現(xiàn)了羌族生活中十分重視母親家族的血緣和素質(zhì)。這一方面說明羌族對婚禮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羌族對人生禮儀的投入之大和受民族宗教的影響之深。通過婚禮儀式,使羌族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提煉、升華、發(fā)展,從而傳承下來。
拓展:羌族的飲食節(jié)日習俗
羌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就是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根據(jù)地方的不同,又有羌歷新年、過小年、豐收節(jié)、還原節(jié)等多種叫法,但名稱不同,內(nèi)容卻完全一樣,都以慶祝豐收和感恩還愿為主要內(nèi)容,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農(nóng)歷十月初一舉行,持續(xù)三至五天。還有就是祭山會,這是羌族獨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在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初一。這是一種祈祝豐年的活動,到了這天,每家每戶的房頂上插著杉樹枝,室內(nèi)的神龕上掛著剪紙花,點燃松光、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時,宰羊作祭品,巫師敲著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詩。當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鍋莊舞,祈求年景豐收
節(jié)日禮祭
每逢節(jié)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正如一首羌諺所云:無酒難唱歌,有酒歌兒多,無酒不成席,無歌難待客。結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陽節(jié)釀制的酒稱為重陽酒,需儲存一年以上方可飲用,重陽酒因儲存時間較長,酒呈紫紅色,酒醇味香,是重陽節(jié)期間必不可少的美酒。另一種被稱為蒸蒸酒的飲料是將玉米面蒸熟拌酒曲釀制而成,飲用時既有酒香又能頂飯,類似漢族的醪糟。無論年節(jié)或待客,羌族都以九為吉,故宴席時都要擺九大碗,菜肴與川菜相同。燉全雞,習慣于用竹簽撐起雞頭,使之昂起。以雞頭饗上賓(如舅父等)。
農(nóng)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jié)。年節(jié)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jié)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蕎麥粉做成一種餡為肉丁豆腐的蕎面餃,有的還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馬、雞等形狀不同的動物作為祭品。次日,設家宴,請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進行各項節(jié)日活動。祈禱豐收的祭山會是全村寨的一種祭祀活動,除已婚的婦女不準參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帶上酒、肉和饃去赴會。會首由全寨各戶輪流擔任。屆時會首要備好1只黑公羊、1只紅公雞、1壇咂酒、3斤豬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饃和香蠟、爆竹、紙錢等,按規(guī)定擺好,由許(巫師)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壽年豐,并將山羊宰殺后煮熟,連同其他食品分給各戶,稱散分子。最后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嘗各自的祭祀食品。
羌族結婚操辦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備好回門酒,親友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并致詞祝福新娘新郎幸福美滿、白頭偕老。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即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而且還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幾個用馬鈴薯做的筷子墜,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著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著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jié)日聚餐,也是一種娛樂。
羌族的飲食習慣
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后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面饃),中午就在地里吃,稱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經(jīng)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將玉米粉放在甑子內(nèi)蒸成顆粒狀,即可當飯食用,有時將洗凈的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qū)⒂衩追郯璧酱竺字姓,稱為金裹銀或銀裹金。用小麥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饃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許多地區(qū)的羌族還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連(米+查)漿水發(fā)酵,蒸成豆泡子饃饃,或?qū)⒛塾衩啄ニ樽龀傻乃勿x饃。用麥面片加肉片煮熟稱為燴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狀,稱為面湯,繼續(xù)加玉米粉攪稠,以筷子可拈起為度,稱為攪團,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攪團時,要同時吃用白菜、圓根(蕪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湯,能開胃。常用玉米、小麥、豆類先炒熟,再磨制成炒面,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時食用。在食用馬鈴薯時,羌族民間喜將馬鈴薯整個煮熟,然后去皮,再舂成泥狀,做成糍粑,稱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后,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湯吃。
因吃鮮菜的時間只有幾個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蘿卜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肉食以牛、羊、豬、雞肉為主,兼食魚和狩獵獸肉。散居在山區(qū)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鮮豬肉,都是將豬宰殺后去毛,剖成兩半或切成幾大塊,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豬膘,存放時間一般為一年,食用時一是與蔬菜同煮,熟后撈起豬膘,切成長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將生腌豬膘切成小塊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豬膘代油,還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殺年豬時,羌族喜將豬血等充填到豬大腸內(nèi),煮熟后稱為血腸。血腸也是宴客吃酒時的一種上肴。有的還將豬血與蕎麥和在一起做成血饃饃食用。羌族還常把新鮮的豬肉放在新宰的豬肚子里加鹽、花椒等扎緊、風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壞。
羌族一般飲用的酒稱為咂酒,茂縣羌語稱日麥希,意為羌人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壇內(nèi),發(fā)酵78天后即可飲用。羌族飲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將酒壇開封,用一根細竹管咂吸,咂飲時以長幼為序,輪流咂飲,并不斷地注入涼開水,直到味淡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點,常在火塘上支起一個鐵三足,做飯時將鐵鍋放在上面加熱,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鐵三足還要在上面鑲制銀飾。
羌族的婚禮風俗
過去,羌族的青年男女沒有選擇配偶和自由戀愛的權利,因幼小時即由父母代訂婚約,甚至指腹為婚。擇婚時,講究門當戶對和親上加親。在結婚年齡上往往女大于男,因此,羌族地區(qū)流行著這樣一首民謠:六月麥子正揚花,丈夫還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長大,落了葉子謝了花。
羌族結婚操辦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屆時,娘家則要備好回門酒,親友則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并致詞祝福。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
種女兒麻是羌族的獨特婚俗。在羌族無論多么美麗的姑娘,如果她不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愛情的土地上播種女兒麻,是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的。羌族的青年男女相識相愛并定親后,待嫁的姑娘就要開始準備種植女兒麻了。屆時,待嫁的羌族姑娘則要在山坡上選定一塊荒地,進行開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