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想家,我就包餃子作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想家,我就包餃子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包餃子是個慢活,足以將思念一點一點搓揉捏合進餃子。
通常,拿把剪刀,先從后院蔬菜壟里把韮菜剪割下來,用水漂洗干凈,再拿回家切碎調(diào)餡,揉面搟皮,最后捏合。今日,天寒地凍,只能用超市買回的韮菜。做餡的肉,不能省事,是要開車去一個專門農(nóng)場買的,那里的生豬宰殺過程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叫“放血”。那兒的肉,做出的餡,味道特別鮮美,有小時候吃過的味道,那是奶奶,媽媽的味道。
包餃子應該是一個安靜的活兒,我喜歡一個人不慌不忙做完全過程。
包餃子,我很看重揉面這個活。餃子,第一口咬進嘴里,未嘗餡味,先吃餃皮,如果面粉搓揉不到家,筋道不夠,稀爛癱軟,粘了滿口牙,再美味的餡,也要大打折扣。
我也喜歡揉面這個動作。把一團無形無狀,趴在鍋里的濕面挖出來,雙手沾上點面粉,左手用勁搓揉擠壓,右手向外揉壓的同時,拇指順勢旋轉(zhuǎn)面團,左右手合作得天衣無縫,一堆濕面很快成型,隨著搓揉擠壓,面團在手中勻速轉(zhuǎn)圈,越轉(zhuǎn)越有筋道,旋轉(zhuǎn)的弧線,越轉(zhuǎn)越優(yōu)雅柔順,一件體力活,做成了美的行為藝術(shù),未嘗美味,心里已經(jīng)美滋滋的。
無處安放的思念,一點點揉進面里,拌進餡里,包進餃子里。起先,手指僵直生硬,不時弄破餃皮。包著,包著,手指漸漸進入佳境。氣越喘越勻,餃子越包越順,看著排放整齊的餃子,頭腦旮旮旯旯儲存的,有關(guān)餃子的信息匯成小視頻,小時候的家,一幕一幕在眼前過電影。
奶奶不說餃子,叫“彎彎順”。在奶奶眼里,餃子是吉祥物,護身符。每逢家里有人出遠門,奶奶一定要包餃子,好讓在外有事的親人,碰上為難事,能像排放的餃子,彎著彎著就順當了。尤其是家里小孩大考前一天,奶奶也要包餃子,希望她的孫兒孫女,遇到難題,也能“彎彎順”,考出好成績。
奶奶的餃子皮大餡多,包餡常用江豆角切碎拌肉丁,是立著放在竹編的墊子上的。媽媽的餃子皮薄秀氣,餃餡常用肉末和韮菜調(diào)制,是平放在青花瓷盤里的。母親告訴我一個訣竅:不要在餃子背后打褶,不然吃起來,一口面疙瘩。我隨母親,偏愛韮菜餡,包餃子從來不打褶,平放,且注重放餃子的容器,在我眼里,包餃子不僅僅是品味美食,更有治愈想家思鄉(xiāng)之功效,和審美情趣。
餃子是父親最愛的面食。爸媽家,飯桌上餃子長年不斷,因此飯桌上,父親笑聲不斷,家人笑不斷,熱熱鬧鬧。吃餃子時,“食不語”可以被忽略,一家人常常圍著飯桌,一邊吃餃子,一邊交流,孩子匯報在校表現(xiàn),父親開講人生道理,奶奶和媽媽心満意足地看著,聽著,笑著。
我們姐弟三人吃相也各有特色。大姐文靜,細嚼慢咽,小弟想著趕緊吃完出去玩,狼吞虎咽。我小時候常常厭食,從不厭餃子,喜歡數(shù)著個數(shù)吃,奶奶想我多吃幾個,總把個數(shù)定高些,我每次要吃得超過奶奶定的個數(shù),然后向奶奶“報喜”,討奶奶歡心。
小時侯,在縣委食堂吃飯,有幾個秘書曾議論形容我:陳家二姑娘像春天,到哪兒,就把溫暖帶到哪兒。書法家李敦甫先生曾為我寫過一幅對子,橫批“鶯歌燕舞“,這是父親向敦甫先生描繪的我。“愛笑,快樂”與我兒時在餃桌子上享受的親情分不開。如今,無論腳下的路走出多遠,無論身在何處,春節(jié)都要包餃子。
餃子包好了, 放進滾水中煮。奶奶說:肉餡餃子要沸水滾三次才能吃。那個年代我們還不著興冰箱,沒有凍餃子,一直按奶奶的原則:沸水煮,冷水激,滾三遍,不用擔心不熟,從未吃壞過肚子,F(xiàn)在我也學著別人的方法,凍餃子放進冷水鍋里煮,不是耽心煮不透,吃壞肚子,就是怕煮過頭,爛了餃子皮。
餃子終于煮好了,揭開鍋蓋,騰騰熱氣從鍋里彌漫開來,天國里的親人,緩緩向我走來,我們隔著水蒸汽,相望團聚……
餃子對我意味著家,親情,和對已故親人的思念。超市里,各種味道的餃子放滿櫥柜,可到哪兒去買有“家的味道”的餃子呢?
想家,我就包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