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推薦]關于秋景的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秋景的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秋色,仿佛已被寫盡了,有高山一樣的范文在先,再難遣詞造句。
與其說難寫不如說不知道如何寫。與其說不知道如何寫,不如說不知道如何感受與捕捉秋色劃過心湖激起的漣漪上的微妙顫動。
那漣漪,動靜極大,一眼便能看盡。既有,霜葉紅于二月花及丹楓萬葉碧云邊的豪邁霸氣,也有,西風吹老丹楓樹及相思楓葉丹的落寞凄蒼。
但豪邁與凄蒼是對望的兩個極端,這么扁窄的位置是預留給那些極有緣分的人的。其他大多數人都處在遠離豪邁與凄蒼、乏善可陳的中間帶。如此平庸的境況可值得表達?該如何表達?
大江大河自有其天然攝人心魄的波瀾壯闊,可以不贊美,然而怎么貶抑卻也不能降低其壯闊。但,小溪呢?小雨點呢?小水潭呢?真的乏善可陳嗎?
天下萬物皆是獨特的。平庸與輝煌,除了天賜的物理特點,更在于投射過去的目光的長度與寬度及細膩度。
一切都是心境的映射,于是都是相對的。
平庸也有美麗瞬間,輝煌也有不堪的場面。
差異就在于那微妙的顫動、從連綿的漣漪上反彈的光點。它可能是一個回眸、一個斷句、也可能是某個場景的一瞬……這些跳動的斑斕會激活蟄伏在你心底、如霧如紗、稍縱即逝的情感精靈。抓住了就是你的獨一無二的愉悅,就是你與自己的對白,如夢如幻,抓不住就是一片落寞將至的樹葉、一陣擾人煩心的西風。
今年完全沒有“印第安之夏”。入秋以來的天像是穿孔了,一直有滴滴答答的雨水滲漏?此婆づつ竽蟮挠晁畢s足夠濕透你想出門的心境。這個周日卻是難得的艷陽高照,心境也輕快敞亮了不少。朋友一聲吆喝,回聲一大片,一大群朋友浩浩蕩蕩去巴黎南郊坡地森林秋游。
彩葉翻飛層林盡染、五彩繽紛綿延婉轉、七彩斑斕流光溢彩、如詩如畫彩霞滿山,這些形容秋色的詞已被順著、反著、顛來倒去地用,用得已像自留地里的瓜果一樣圓潤,隨手摘來就是菜。
但是這些詞我現在卻用不上。還沒到深秋,大多數的葉子正在深綠中享受:沒有負累的從容、尊嚴而悠然地老去。只是偶爾一叢紅、一抹黃不經意地泄露著綠林的衰微。
該來的擋不住,該去的留不穩(wěn)。已有各種細微的色差在提示,秋天正順應時間的意志,揮著彩帶不慌不忙地靠過來、移過去。
季節(jié)自有其生命周期。經歷了春天青澀的匆忙、夏日熱烈的奔跑,到秋天卸下了滿身包袱,不正是可以在成熟中緩慢下來,在閑適中享受陽光溫柔的撫慰?在幸福恬淡的坦然中慷慨迎接冬的清寒。
季節(jié)如此,人不也同理嗎?
一邊上坡一邊就感受到盈盈秋意,大片的深綠中間雜著如蝶飛舞的彩色斑點。
回望遠處,仿佛就是一張巨大的樂譜,淺淺淡淡的各種顏色裊裊娜娜地踩著譜線,有的是落落大方的全音,有的是欲言又止的半音,高低錯落各安其所。一只超自然的大手將它們由遠及近依次推向你,一首嶄新的曲子驟然響起,輕緩處如牧歌悠揚,急促點是命運交響。隨著目光的移動,這些樂音又像手搖的老式唱機里的樂譜左右循環(huán),一樣的曲子卻會帶出不一樣的樂感。
突然,一大片紅不由分說地闖進眼瞼,那么高亢那么張揚,仿佛不安分的火焰。這便是最早昭告“秋來了”的五葉地錦。說它是秋天的寵兒一點不過分,初秋就露出黃紅雜糅的異質。到現在的深紅,更像竭力掏心掏肺的吶喊,不依不饒地讓你承認秋天到了。這個季節(jié)走在路上,不時會遇見一縷一縷嫣紅的五葉地錦,或掛在樹枝上、或攀在籬笆上,只要你愿意,它就是來和你交談的一個個熱情的友人。量變到一定程度就是質變。像眼前這樣一大片紅歡天喜地附著在墻面上,它們就是一團呼呼炙烈的火焰,讓你不敢靠近的同時又悄悄拋出致命的誘惑,讓你不由自主地走向它。它們的數量已大到不可與之傾心交談了,只剩驚嘆與欣賞。
如果細看,每片葉子的紅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些細微的差別正是它們各自獨到的特點,唯有慢慢細品才能得其況味。
面對同樣的秋色,有人歡欣,有人傷懷,皆因各自看見的不過是自己的內心投影。
陌生的景色更易觸動一個人內心潛沉的記憶。某些向往在陌生處被激發(fā),某些傷懷在陌生處被喚醒。
這些景色為我還原的記憶非常擁擠。不僅僅有秋的記憶,似乎春夏秋冬不分先后齊齊地都涌了上來。當然涌動也是有層次的,此刻擠在最前面的還是撿板栗的畫面。
那時還是學生,在巴黎西郊一家公司實習,火車之后再乘公車,公車站就在森林邊上。這個森林里有成片的板栗樹,一到秋天,滿地都是板栗。等車時,順便撿一把。
那時還不習慣有東西可隨便撿,感覺特別新奇,印象也就特別深刻。
板栗好撿卻不好剝皮。各種聽來的方法都試過了,沒有什么奇跡。那些年有耐心慢慢剝。后來漸漸地失去耐心,不再特意去撿了。這幾年偶爾徒步碰上就順手撿幾粒解饞。
。ǖ降,與板栗的緣分未盡。今年居然找到最好用的剝殼方法了。
一個朋友家有一棵很大的板栗樹。板栗皮再難剝,但自家的東西總歸不忍全丟掉。聽她抱怨剝皮難時,另一個朋友支了一招:板栗切十字口,烤箱215°C烤15分鐘,趁熱剝。
兩個朋友試了,有效,說是目前為止的最好用的方法。原本不以為然的我就有點好奇了。
剛好這天走過的森林路邊有板栗,于是就撿了一捧。回家一試,果然不錯。果仁出殼率大約60%,很有點小驚喜。于是舉一反三試著改良:改變切口位置,加高溫度到230°C……試了幾次后,最好的效果是果仁出殼率超過80%,很容易剝開,但總有幾粒的內衣扒不掉。這個效果已經很喜人了。有了這樣的剝殼率,撿板栗也許又會成為出游主題。)
記憶還在循環(huán),不覺就到了山頂。山頂上建于11世紀的軍事堡壘只剩下幾個破敗的高大墻面,靜靜地顯示出當年的威嚴。
17世紀時,與莫里哀齊名的劇作家讓·拉辛(JeanRacine,1639-1699)曾在此監(jiān)工堡壘里碉樓的改建。旁邊的五公里徒步路線就叫讓·拉辛路。
徒步路線的盡頭是一個楊森派(Jansénisme)修道院(l’abbayedePort-RoyaldesChamps)。楊森派與加爾文派相似,不受羅馬教皇待見。修道院現在只剩下廢墟了。
回程路上誤入一片森林,結果撿了不少蘑菇。朋友認識這蘑菇,因我從沒吃過,心里不免忐忑不敢試,但采的過程很興奮。
這樣的秋游,眼?诟6际瞧卟势G福,哪有傷懷的理由?哪有傷懷的間隙?
層林盡染時,我們能不再來賞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