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江晚景原文翻譯及賞析
春江晚景原文翻譯及賞析1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宋朝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戲的鴨子最先察覺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長滿了蔞蒿,蘆葦也長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赜蔚浇永飦砹恕
北飛的大雁就像那向北歸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點掉隊離群。
遠隔千里就已經(jīng)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jié)吧。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注釋
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洞航砭啊肥腔莩缢鳟嬅,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錢鐘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蘆芽:蘆葦?shù)挠籽,可食用?/p>
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chǎn)于我國沿海和一些內(nèi)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上:指逆江而上。
歸鴻:歸雁。破群:離開飛行隊伍。
依依:不舍之貌。歸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詩:“一去紫臺連朔漠!
更待:再等;再過。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惠崇的《春江曉景圖》沒有流傳下來,不過從蘇軾的詩中,我們可以想個大概:一片竹林,三兩枝桃花,一條江,幾只鴨子,河岸上滿是蔞蒿,蘆芽剛剛破土,天上還有兩兩歸鴻。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饞嘴的蘇軾在想:河豚該上來了,用蔞蒿和蘆芽一燉,比東坡肉鮮多了。
惠崇為宋初“九詩僧”之一,跟蘇軾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蘇軾是只見其畫,未見其 人。此僧詩畫俱佳,尤其擅長畫水鄉(xiāng),再放上幾只飛禽走獸,人稱“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畫,在《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中贊到:“畫史紛紛何足數(shù),惠崇晚年吾最許!
明清兩朝眼里只有唐詩,從不把宋詩放在眼里?滴跄觊g大學者、大詩人毛希齡就批評蘇軾這首詩說:“春江水暖,定該鴨知,鵝不知耶?”
這老頭真有點瞎抬杠。春江水暖,鵝當然也知。宋人還有“春到人間草木知”的詩 呢。這是題畫詩,可能畫上根本沒有鵝啊。
不過毛希齡也不是就跟蘇軾過不去,他誰也看不上眼。他讀朱子,身邊都得擺個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對了,就要連打帶罵,非得讓這稻草人朱熹認錯才行。對蘇軾,已經(jīng)夠客氣了。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賞析二
這首是題畫詩,作于元豐八年(1085)。
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賞析: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于畫面內(nèi)容,既要能再現(xiàn)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lián)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xiàn)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于畫。這是因為繪畫屬于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xiàn)上的絕對自由。最后一句進一步發(fā)揮聯(lián)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shù)魚蝦!睔W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lián)想是有根有據(jù)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于此。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賞析三
這首題圖詩,著意刻畫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后,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lián)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jié),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賞析四
惠崇,福建建陽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稱他有“絕藝”(《純甫出釋惠崇畫要予作詩》),著名國畫史學家郭若虛說他“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江遠渚。蕭灑虛曠之景,人所難到也”(《圖畫見聞志》卷四)。由此可見,惠崇的畫享譽一時,而《春江晚景》(錢鐘書《宋詩選注》作“曉景”)應是他擅長的得意之作;莩缭嬕呀(jīng)失傳,但從詩人傳神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想到畫面圖景。北宋詩人晁補之說:“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tài)!保ā逗吞K翰林題李甲畫雁》)蘇軾的這首詩妙在既能寫出“畫中態(tài)”,又能傳出“畫外意”,使詩情、畫意完美地結合起來,難怪清代大才子紀昀在讀到此詩時驚嘆說:“此是名篇,興象實為深妙!”(《紀昀評蘇文忠公詩集》卷二十六)
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靜靜的江岸上綠竹瀟瀟,在青翠嫩綠的竹葉外點綴著三兩枝桃花。竹外桃花,紅綠相映,淡淡一筆,將那花竹交錯、紅綠掩映的“桃花報春”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桃花報春,春天來臨,而桃花才三兩枝又說明季節(jié)實為早春。
詩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蕩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游玩!傍喯戎眰让嬲f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沒有敏感到春天的來臨,這就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表明早春時節(jié)。這句詩化用了唐人詩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虛虛草爭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許渾)“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徑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蘇軾學古而不泥,前人詩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觀察的積累,熔煉成這一佳句!傍喼边@種訴之于感覺和想象的事物,畫面是難以傳達的,詩人卻通過設身處地的體會,在詩中表達出來。緣情體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溫度的回升,用觸覺印象“暖”補充畫中春水瀲滟的視覺印象。鴨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為它們長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結冰,它總要跳下去鳧水嬉戲。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溫變化的自然就是這些與水有著密切關系的鴨子。這就說明:凡事都要親歷其境,才會有真實的感受。這句詩不僅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的入微觀察,還凝聚了詩人對生活的哲理思索。鴨下水而知春江暖,可與“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的道理。
詩的三四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兩句詩仍然緊扣“早春”來進行描寫,那滿地蔞蒿、短短的蘆芽,黃綠相間、艷麗迷人,呈現(xiàn)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昂与嘤稀苯韬与嘀辉诖航瘯r才往上游的特征,進一步突出一個“春”字,本是畫面所無,也是畫筆難到的,可是詩人卻成功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給整個畫面注入了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禎在《漁陽詩話》卷中說:“坡詩‘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非但風韻之妙,蓋河豚食蒿蘆則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一字泛設也。” 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歐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碧K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
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lián)想是有根有據(jù)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于此。畫面雖未描寫河豚的動向,但詩人卻從蔞蒿叢生、蘆葦吐芽推測而知“河豚欲上”,從而畫出海豚在春江水發(fā)時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虛境補充了實境。蘇軾就是通過這樣的筆墨,把無聲的、靜止的畫面,轉化為有聲的、活動的詩境。使讀者見到了、聽到了、感受到了從畫面上所不能得到的東西。在蘇軾眼里,這幅畫已經(jīng)不再是畫框之內(nèi)平面的、靜止的紙上圖景,而是以內(nèi)在的深邃體會和精微的細膩觀察給人以生態(tài)感。前者如畫,后者逼真,兩者混同,不知何者為畫境,何者為真景。詩人的藝術聯(lián)想拓寬了繪畫所表現(xiàn)的視覺之外的天地,使詩情、畫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痘莩绱航瓡跃啊烦晒Φ貙懗隽嗽绱簳r節(jié)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致、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jié)轉換時的景物特征,抒發(fā)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贊之情。全詩春意濃郁、生機蓬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詩人蘇軾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卷五《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在他的這首題畫詩《惠崇春江曉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賞析五
這兩首詩是蘇軾題在惠崇所畫的《春江曉景》上的;莩缭嬕咽В@首詩有的版本題作《春江曉景》,現(xiàn)已無從考證。畫以鮮明的形象,使人有具體的視覺感受,但它只能表現(xiàn)一個特定的畫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詩,雖無可視的圖像,卻能用形象的語言,吸引讀者進入一個通過詩人獨特構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彌補某些畫面所不能表現(xiàn)的東西。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jié),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jīng)透露出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蕩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游玩!傍喯戎眰让嬲f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沒有敏感到春天的來臨,這就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表明早春時節(jié)。這句詩化用了唐人詩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虛虛草爭出”,杜牧(一作許渾)“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徑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蘇軾學古而不泥,前人詩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觀察的積累,熔煉成這一佳句。“鴨知水暖”這種訴之于感覺和想象的事物,畫面是難以傳達的,詩人卻通過設身處地的體會,在詩中表達出來。緣情體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溫度的回升,用觸覺印象“暖”補充畫中春水瀲滟的視覺印象。鴨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為它們長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結冰,它總要跳下去鳧水嬉戲。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溫變化的自然就是這些與水有著密切關系的鴨子。這就說明:凡事都要親歷其境,才會有真實的感受。這句詩不僅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的入微觀察,還凝聚了詩人對生活的哲理思索。鴨下水而知春江暖,可與“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的道理。
“蔞蒿滿地蘆芽短”,這兩句詩仍然緊扣“早春”來進行描寫,那滿地蔞蒿、短短的蘆芽,黃綠相間、艷麗迷人,呈現(xiàn)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昂与嘤稀苯韬与嘀辉诖航瘯r才往上游的特征,進一步突出一個“春”字,本是畫面所無,也是畫筆難到的,可是詩人卻成功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給整個畫面注入了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lián)想是有根有據(jù)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于此。
“正是河豚欲上時”畫面雖未描寫河豚的動向,但詩人卻從蔞蒿叢生、蘆葦吐芽推測而知“河豚欲上”,從而畫出海豚在春江水發(fā)時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虛境補充了實境。蘇軾就是通過這樣的筆墨,把無聲的、靜止的畫面,轉化為有聲的、活動的詩境。在蘇軾眼里,這幅畫已經(jīng)不再是畫框之內(nèi)平面的、靜止的紙上圖景,而是以內(nèi)在的深邃體會和精微的細膩觀察給人以生態(tài)感。前者如畫,后者逼真,兩者混同,不知何者為畫境,何者為真景。詩人的藝術聯(lián)想拓寬了繪畫所表現(xiàn)的視覺之外的天地,使詩情、畫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這一首詩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jié)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致、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jié)轉換時的景物特征,抒發(fā)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贊之情。全詩春意濃郁、生機蓬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詩人蘇軾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卷五《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在他的這首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其二
本組詩中的第二首詩一般鮮為人知,但其創(chuàng)作水平也是很高。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边@一句大體寫惠崇所繪的“飛雁圖”,大雁北飛,有幾只雁不舍這春天美景,差點脫離了隊伍。并且運用擬人的手法,將依依不舍的幾只歸雁比作了“北歸人”,使畫中內(nèi)容更加生動形象。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币彩菙M人化,給北去大雁賦予了人的情感。大雁戀戀不舍是因為南方比北方溫暖,所以詩人就寫下了大雁認為北方很冷,而且遠遠地就知道了沙漠風多雪多;這還不止,最后一句詩人進一步寫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幾日。這種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惠崇的繪畫由“定格”轉變成了“錄像”,使大雁北飛的情景充滿著人的情感,是頗有新意的。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鑒賞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也發(fā)揮了詩的長處。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xiàn)得那樣令人神往。在根據(jù)畫面進行描寫的同時,蘇軾又有新的構思,從而使得畫中的優(yōu)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jīng)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此時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時節(jié),可以在市場上銷售了。(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時節(jié))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于畫面內(nèi)容,既要能再現(xiàn)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lián)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xiàn)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于畫。這是因為繪畫屬于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xiàn)上的絕對自由。最后一句進一步發(fā)揮聯(lián)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shù)魚蝦!睔W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碧K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lián)想是有根有據(jù)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于此。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后,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lián)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jié),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創(chuàng)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于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一說此詩作于江陰。
春江晚景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江林多秀發(fā),云日復相鮮。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興來只自得,佳處莫能傳。
薄暮津亭下,余花滿客船。
注釋:
⑴秀發(fā):枝葉繁茂,花朵盛開。語出《詩·大雅·生民》:“實發(fā)實秀!
、葡圊r:景色鮮麗,相互輝映。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
、恰罢髀贰倍洌盒型局胁灰夥甏思丫,更教我情興幽遠。那,同“哪。
、却盒模复壕耙l(fā)的意興。春,《全唐詩》注:“一作鄉(xiāng)!卑矗鹤鳌班l(xiāng)”非。黃叔燦云:“作‘鄉(xiāng)心’,與通首絕無關會!保ā短圃姽{注》卷一)渺,一作“眇”。渺然,幽遠貌。作者《題畫山水障》詩:“對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綿。”渺然,猶眇綿之意。
、伞芭d來”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會,卻難用言語表達。宋唐庚《春日郊外》詩:“疑此江頭有佳景,為君尋取卻茫茫。”陳與義《春日二首》之一:“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倍际菍憚x那間的創(chuàng)作感受,可以參讀。只自.副詞。猶言獨自。自,詞綴,無義。
⑹佳處:一作“佳氣”。佳氣:美好的云氣。古代以為是吉祥、興隆的象征。
、吮∧海狐S昏時分。津亭:渡口邊的驛亭。
、逃嗷ǎ簹埢āD铣R謝朓《游東田詩》:“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客船:旅客乘坐的.船;運載旅客的船。
翻譯:
江畔林木茂盛,花兒盛開;天上云朵落日相輝映,景象明麗。
征行逢此佳景,驚喜之情頓生。自覺春思渺然,賞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傳。
日落西山,整個江面沐浴在夕陽的余暉中,水面泛著金光。
飄落的花瓣伴著晚霞灑落在渡口的客船上,這樣一幅綺麗迷人的景象,怎不讓人贊嘆。
賞析:
胡應麟說“曲江清而!保ā对娝挕吠饩幘硭模,確實抓住了他的特點。另外張九齡在被貶所作的詩基本上不悲傷,往往充滿了對美和理想的憧憬,顯示出一種瀟灑飄逸的情趣。
《春江晚景》這首詩寫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氣令人心醉。首聯(lián)寫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兒盛開;天上云朵落日相輝映。景象明麗。雖然化用謝靈運詩句,但是沒有謝的玄氣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來,令人感到親切。三四句用虛筆。征行逢此佳景,驚喜之情頓生。五六句述其中不可言傳之佳趣。中間兩聯(lián)只寫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補寫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見。尾聯(lián)復寫春江景色。結句,以景物收束,余韻不盡,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評論說,張九齡詩“結體簡貴,選言清冷,如玉磬含風,晶盤盛露,故當于塵外置賞”(《唐音癸簽》卷五)。這種看法具有相當?shù)钠毡樾。張九齡確可稱為盛唐神韻詩派的開山作家,一出手就區(qū)別于六朝清遠詩人,為后來的盛唐山水田園派樹立了標范。
春江晚景原文翻譯及賞析3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
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
更待江南半月春。
古詩簡介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題畫詩,是蘇軾1085年(元豐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詩共兩首;莩缡撬纬漠嫾、僧人,即歐陽修所謂“九僧”之一。他能詩善畫,特別是畫鵝、雁、鷺鷥、小景尤為拿手!洞航砭啊肥撬拿。蘇軾根據(jù)畫意,妙筆生花,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翻譯/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jīng)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來了。
注釋
其一
。1)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洞航砭啊肥腔莩缢鳟嬅eX鐘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這兩詩是作者元豐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時江邊情景的寫照。
。2)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对娊(jīng)》“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3)蘆芽:蘆葦?shù)挠籽,可食用?/p>
。4)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chǎn)于我國沿海和一些內(nèi)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5)上:指逆江而上。
其二
。6)歸鴻:歸雁。
。7)破群:離開飛行隊伍。
。8)依依:不舍之貌!冻~》“戀戀兮依依。”
。9)歸人:回家的人。劉長卿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10)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詩:“一去紫臺連朔漠!
賞析/鑒賞
賞析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
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jié),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jīng)透露出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
江春水中,鴨兒在嬉戲;江水回暖的訊息,它們首先感知到了。鴨知水暖,光憑畫是體現(xiàn)不出來的,詩卻表達出來了。其實豈是鴨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詩人這樣寫是為切合畫上風物,實際上也是表達他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和禮贊。唐人有“花間覓路鳥先知”的詩句,與此句異曲同工。這句詩極富哲理,我們指某一新的情況或消息被人預先知道時,便往往引用這一句。
蔞蒿滿地蘆芽短
萬物逢春氣象新。江邊,生長茂盛的蔞蒿鋪滿了地面,蘆葦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來。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詠景物,而是詩人通過細致的觀察貼切地實寫出這兩種植物的情態(tài),沒有一字是閑筆。
正是河豚欲上時
宋詩人梅堯臣描寫這種景象云:“河豚當是時,貴不數(shù)魚蝦。”詩的前三句是描寫惠崇畫里的景物,這最后一句則是即景生情的聯(lián)想。作者這樣寫就把整個畫面勾勒得更為完美了,給人以嚴冬已盡、春到人間的喜悅。作者不僅入乎畫內(nèi),而且出乎畫外,把畫上所無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現(xiàn)出來。如果詩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則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處理,不但使全詩靈動鮮活,也使詩和畫的意境都被大大地豐富了。
賞析二
惠崇是個和尚,宋代畫家。這首詩是蘇軾題在惠崇所畫的《春江晚景》上的;莩缭嬕咽В@首詩有的版本題作《春江晚景》,現(xiàn)已無從考證。
畫以鮮明的形象,使人有具體的視覺感受,但它只能表現(xiàn)一個特定的畫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詩,雖無可視的圖像,卻能用形象的語言,吸引讀者進入一個通過詩人獨特構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彌補某些畫面所不能表現(xiàn)的東西。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也發(fā)揮了詩的長處。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xiàn)得那樣令人神往。在根據(jù)畫面進行描寫的同時,蘇軾又有新的構思,從而使得畫中的優(yōu)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于畫面內(nèi)容,既要能再現(xiàn)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lián)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xiàn)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于畫。這是因為繪畫屬于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xiàn)上的絕對自由。最后一句進一步發(fā)揮聯(lián)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shù)魚蝦!睔W陽修《六一詩話》說:“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后,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lián)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jié),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賞析三
這是一首題畫詩,惠崇的《春江晚景圖》沒有流傳下來,不過從蘇軾的詩中,我們可以想個大概:一片竹林,三兩枝桃花,一條江,幾只鴨子,河岸上滿是蔞蒿,蘆芽剛剛破土,天上還有兩兩歸鴻。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饞嘴的蘇軾在想:河豚該上來了,用蔞蒿和蘆芽一燉,比東坡肉鮮多了。
惠崇為宋初“九詩僧”之一,跟蘇軾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蘇軾是只見其畫,未見其人。此僧詩畫俱佳,尤其擅長畫水鄉(xiāng),再放上幾只飛禽走獸,人稱“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畫,在《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中贊到:“畫史紛紛何足數(shù),惠崇晚年吾最許。”
明清兩朝眼里只有唐詩,從不把宋詩放在眼里。康熙年間大學者、大詩人毛希齡就批評蘇軾這首詩說:“春江水暖,定該鴨知,鵝不知耶?”
這老頭真有點瞎抬杠。春江水暖,鵝當然也知。宋人還有“春到人間草木知”的詩呢。這是題畫詩,可能畫上根本沒有鵝啊。
不過毛希齡也不是就跟蘇軾過不去,他誰也看不上眼。他讀朱子,身邊都得擺個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對了,就要連打帶罵,非得讓這稻草人朱熹認錯才行。對蘇軾,已經(jīng)夠客氣了。
賞析四
惠崇,福建建陽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稱他有“絕藝”(《純甫出釋惠崇畫要予作詩》),著名國畫史學家郭若虛說他“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江遠渚。蕭灑虛曠之景,人所難到也”(《圖畫見聞志》卷四)。由此可見,惠崇的畫享譽一時,而《春江晚景》(錢鐘書《宋詩選注》作“晚景”)應是他擅長的得意之作;莩缭嬕呀(jīng)失傳,但從詩人傳神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想到畫面圖景。北宋詩人晁補之說:“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tài)!保ā逗吞K翰林題李甲畫雁》)蘇軾的這首詩妙在既能寫出“畫中態(tài)”,又能傳出“畫外意”,使詩情、畫意完美地結合起來,難怪清代大才子紀昀在讀到此詩時驚嘆說:“此是名篇,興象實為深妙!”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靜靜的江岸上綠竹瀟瀟,在青翠嫩綠的竹葉外點綴著三兩枝桃花。竹外桃花,紅綠相映,淡淡一筆,將那花竹交錯、紅綠掩映的“桃花報春”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桃花報春,春天來臨,而桃花才三兩枝又說明季節(jié)實為早春。
詩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蕩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游玩!傍喯戎眰让嬲f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沒有敏感到春天的來臨,這就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表明早春時節(jié)。這句詩化用了唐人詩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虛虛草爭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許渾)“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徑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蘇軾學古而不泥,前人詩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觀察的積累,熔煉成這一佳句。“鴨知水暖”這種訴之于感覺和想象的`事物,畫面是難以傳達的,詩人卻通過設身處地的體會,在詩中表達出來。緣情體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溫度的回升,用觸覺印象“暖”補充畫中春水瀲滟的視覺印象。鴨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為它們長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結冰,它總要跳下去鳧水嬉戲。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溫變化的自然就是這些與水有著密切關系的鴨子。這就說明:凡事都要親歷其境,才會有真實的感受。這句詩不僅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的入微觀察,還凝聚了詩人對生活的哲理思索。鴨下水而知春江暖,可與“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的道理。
詩的三四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兩句詩仍然緊扣“早春”來進行描寫,那滿地蔞蒿、短短的蘆芽,黃綠相間、艷麗迷人,呈現(xiàn)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時才往上游的特征,進一步突出一個“春”字,本是畫面所無,也是畫筆難到的,可是詩人卻成功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給整個畫面注入了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禎在《漁陽詩話》卷中說:“坡詩‘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非但風韻之妙,蓋河豚食蒿蘆則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一字泛設也!庇嘘P河豚的應時風味,歐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碧K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lián)想是有根有據(jù)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于此。畫面雖未描寫河豚的動向,但詩人卻從蔞蒿叢生、蘆葦吐芽推測而知“河豚欲上”,從而畫出海豚在春江水發(fā)時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虛境補充了實境。蘇軾就是通過這樣的筆墨,把無聲的、靜止的畫面,轉化為有聲的、活動的詩境。使讀者見到了、聽到了、感受到了從畫面上所不能得到的東西。在蘇軾眼里,這幅畫已經(jīng)不再是畫框之內(nèi)平面的、靜止的紙上圖景,而是以內(nèi)在的深邃體會和精微的細膩觀察給人以生態(tài)感。前者如畫,后者逼真,兩者混同,不知何者為畫境,何者為真景。詩人的藝術聯(lián)想拓寬了繪畫所表現(xiàn)的視覺之外的天地,使詩情、畫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jié)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致、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jié)轉換時的景物特征,抒發(fā)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贊之情。全詩春意濃郁、生機蓬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詩人蘇軾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卷五《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在他的這首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春江晚景原文翻譯及賞析4
作品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作品注釋
。1)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对娊(jīng)》“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2)蘆芽:蘆葦?shù)挠籽,可食用?/p>
。3)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chǎn)于我國沿海和一些內(nèi)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江陰素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
。4)上:指逆江而上。
(5)歸鴻:歸雁。
(6)破群:離開飛行隊伍。
。7)依依:不舍之貌!冻~》“戀戀兮依依!
。8)歸人:回家的人。劉長卿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9)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詩:“一去紫臺連朔漠!
作品譯文
其一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jīng)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赜蔚浇永飦砹恕
其二
大雁北飛,就像要回到北方家鄉(xiāng)的人那樣,但是由于依戀,差一點掉了隊。還沒有飛到北方時,就已經(jīng)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jié)吧。
創(chuàng)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豐八年(1085)蘇軾在逗留江陰期間,為惠崇所繪的鴨戲圖而作的題畫詩。蘇軾的題畫詩內(nèi)容豐富,取材廣泛,遍及人物、山水、鳥獸、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眾多方面。這些作品鮮明地體現(xiàn)了蘇軾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藝術風格,顯示了蘇軾靈活自如地駕馭詩畫藝術規(guī)律的高超才能。而這首《惠崇<春江晚景>》歷來被看作蘇軾題畫詩的代表作。
作品鑒賞
賞析一
畫以鮮明的形象,使人有具體的視覺感受,但它只能表現(xiàn)一個特定的畫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詩,雖無可視的圖像,卻能用形象的語言,吸引讀者進入一個通過詩人獨特構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彌補某些畫面所不能表現(xiàn)的東西。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也發(fā)揮了詩的長處。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xiàn)得那樣令人神往。在根據(jù)畫面進行描寫的同時,蘇軾又有新的構思,從而使得畫中的優(yōu)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lián)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jié),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這是一首題畫詩,惠崇的`《春江晚景圖》沒有流傳下來,不過從蘇軾的詩中,我們可以想個大概:一片竹林,三兩枝桃花,一條江,幾只鴨子,河岸上滿是蔞蒿,蘆芽剛剛破土,天上還有兩兩歸鴻。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饞嘴的蘇軾在想:河豚該上來了,用蔞蒿和蘆芽一燉,比東坡肉鮮多了。
惠崇為宋初“九詩僧”之一,跟蘇軾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蘇軾是只見其畫,未見其人。此僧詩畫俱佳,尤其擅長畫水鄉(xiāng),再放上幾只飛禽走獸,人稱“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畫,在《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中贊到:“畫史紛紛何足數(shù),惠崇晚年吾最許!
明清兩朝眼里只有唐詩,從不把宋詩放在眼里?滴跄觊g大學者、大詩人毛希齡就批評蘇軾這首詩說:“春江水暖,定該鴨知,鵝不知耶?”
這老頭真有點瞎抬杠。春江水暖,鵝當然也知。宋人還有“春到人間草木知”的詩呢。這是題畫詩,可能畫上根本沒有鵝啊。
不過毛希齡也不是就跟蘇軾過不去,他誰也看不上眼。他讀朱子,身邊都得擺個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對了,就要連打帶罵,非得讓這稻草人朱熹認錯才行。對蘇軾,已經(jīng)夠客氣了。
著名國畫史學家郭若虛說他“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江遠渚。蕭灑虛曠之景,人所難到也”(《圖畫見聞志》卷四)。由此可見,惠崇的畫享譽一時,而《春江晚景》(錢鐘書《宋詩選注》作“晚景”)應是他擅長的得意之作;莩缭嬕呀(jīng)失傳,但從詩人傳神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想到畫面圖景。北宋詩人晁補之說:“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tài)!保ā逗吞K翰林題李甲畫雁》)蘇軾的這首詩妙在既能寫出“畫中態(tài)”,又能傳出“畫外意”,使詩情、畫意完美地結合起來。
賞析二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于畫面內(nèi)容,既要能再現(xiàn)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lián)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xiàn)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于畫。這是因為繪畫屬于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xiàn)上的絕對自由。最后一句進一步發(fā)揮聯(lián)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shù)魚蝦!薄读辉娫挕氛f:“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碧K軾的學生在《明道雜志》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lián)想是有根有據(jù)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于此。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稱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也是一位美食家,曾創(chuàng)下美食東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