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事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風流子·秋郊即事》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風流子·秋郊即事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即事原文及賞析(范例15篇)
即事原文及賞析1
原文:
紫塞風高弓力強,王孫走馬獵沙場。
呼鷹腰箭歸來晚,馬上倒懸雙白狼。
譯文
塞外風疾挽弓的力量又猛又強,王孫們飛馬游獵在沙場上。
呼喚著雕鷹掛著腰箭很晚才歸來,只見馬背上倒掛著一對白狼。
注釋
紫塞:北方邊塞。
弓力:挽弓的力量。
賞析:
[創(chuàng)作背景]元朝統(tǒng)一中國之后,定今北京為大都,以在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的開平府為上都,每年夏天移駕上都。薩都剌在元順帝統(tǒng)治元年赴上都公干,即目所見,寫下了這組優(yōu)美清新的詩篇。
[內(nèi)容評析]這首詩寫的是狩獵的情況。秋風勁吹,牧草枯黃,逐圍打獵的季節(jié)到來了。王孫貴族帶著勁弓,騎著駿馬,馳騁在浩瀚無限的草原上。晚上,吆喝著鷹兒歸來,馬上懸掛著捕獲的野獸。
狩獵是邊塞詩的主題之一。這首詩采取了平鋪直敘的手法,不寫打獵所注重的斬獲、追逐等熱點,只是淡淡說去,令人自然感受到那刀響弓鳴,馬蹄飛揚的熱鬧場面。
提起邊塞詩,人們總會想到唐代,想到邊塞詩派的代表岑參和高適。唐代的邊塞詩,主要寫戰(zhàn)爭,抒發(fā)戰(zhàn)死沙場,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或批判窮兵黷武「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的悲慘和不合理;描寫邊塞奇特的風光與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到了元代,邊塞的涵義起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的邊塞,已經(jīng)成了接近首都的畿輔地區(qū):昔日邊塞詩中與之爭戰(zhàn)的敵人,也已成了全中國的主宰。于是,邊塞詩的主旋律已經(jīng)不是寫戰(zhàn)爭、離別哀怨,而轉(zhuǎn)向?qū)懞推剑瑢懮衬L光,草原春色,寫這片遼闊土地上奇特美麗的自然和人民的習俗。
即事原文及賞析2
原文:
風流子·秋郊即事
清代:納蘭性德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騷。記玉勒青絲,落花時節(jié),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雕飛處,天慘云高。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地無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譯文: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騷。記玉勒青絲,落花時節(jié),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雕飛處,天慘云高。
重陽節(jié)過后,平原上的草都枯萎了,黃葉在疾風中凋落。記得春日騎馬來此踏青時,多么的意氣風發(fā)。如今故地重游已是蕭瑟肅殺,空曠凋零。秋水映破長空,寒煙彌漫,蒼穹飛雕,一片蒼茫。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地無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人生在世,年華易逝,須及時行樂。春天過后,依舊心緒緒無聊。想想功名利祿算得了什么,不若借酒射獵,英姿勃發(fā),在夕陽下?lián)]毫潑墨那是何等暢快。
注釋: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sāo)騷。記玉勒(lè)青絲,落花時節(jié),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diāo)。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zào)雕(diāo)飛處,天慘(cǎn)云高。
騷騷:秋日風吹草木聲。玉勒青絲:玉飾之馬銜及馬韁繩。此代指騎馬游春。拾翠:拾取翠鳥羽毛作首飾。后多代指女子或女子游春踏青。寒煙如織:清寒濃郁的煙霧彌漫在四處。皂雕:一種黑色的大型猛禽。天慘:天色昏暗不明。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bìn)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chǎn)地無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gū)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東君:司春之神。刬地:只是、依舊、照舊。短衣射虎:短衣,打獵的裝束。射虎,用漢李廣故事。在詩詞中常以此形容英雄氣概、英勇豪邁。
賞析:
上片布景,展現(xiàn)行獵的場景。謂平原革枯,黃葉騷騷。這是重陽后郊外的景象。清秋時節(jié),郊外平原,行獵的時間、地點,因此已有清楚的交代。但步入現(xiàn)場,卻引起對于另一場景的思憶。接著,“今來是”,現(xiàn)場的場景又回到眼前。上片以“枯”、“殘”、“慘”,顯示今日郊原的.蕭瑟情狀,并以記憶中的“玉勒青絲”加以映襯,令今日郊原,更顯蕭瑟,為布景。
下片說情,謂人生在世,應當及時行樂。此生若能夠穿著短衣,在原野打獵,到西郊的酒肆,大碗喝酒,趁著黃昏,靠著馬背,在夕陽影里,任意揮毫。下片就眼前事敘說觀感,即就“短衣射虎”,表達詞人的人生觀感。
全詞情調(diào)悲壯,意境沉雄,藝術(shù)上似已達化境。詞人使用了黃、青、翠、碧、紅、皂、慘、白等多種反差比較大的顏色,使詞境絢麗,色感豐富。于秋景、獵事中穿插拾翠女子的青春形象,可謂神來之筆,猶如東坡筆下有小喬,稼軒詞中有紅襟翠袖,而又比這二者更富活力與詩意美,故她又是一種象征,以下闋中的“東君”稱之,并不為過。這樣寫,使全詞剛而有柔,直而有媚,可代表豪放詞的一格。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慷慨激烈的壯懷和傷春悲秋、憶昔懷舊的情緒,并抒發(fā)了歲月空老、平生不得志的身世之嘆。
即事原文及賞析3
即事三首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戰(zhàn)苦難酬國,仇深敢憶家?
一身存漢臘,滿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劍花。
六軍渾散盡,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誼,三秋故主懷。
將星沉左輔,卿月隱中臺。
東閣塵賓幕,西征愧賦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為誰哀。
創(chuàng)作背景
《即事三首》是作者夏完淳于清順治二年(1646年)參加吳易抗清義軍所作。當時南京已陷入敵手,作者之父夏允彝和其師陳子龍已先后兵敗殉國。作者身在義軍,面對著旌旗號角,懷著無限憤慨之情,寫下了這組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復國的愿望多么急切難禁,消滅敵人的志氣在心頭熱烈奔騰。
大風送來清脆而雄勁的角聲,夕陽的余輝照在大旗上,紅艷鮮明。
我全身縞素,立誓要報國仇家恨,指揮兵船跟敵人拼個你死我生。
聽到胡笳聲,激起我滿腔無限的悲憤;抬頭見明月已上城頭,一片光明。
戰(zhàn)斗萬分艱苦,報國真是談何容易。國仇如此深重,豈敢再顧念妻子兒女?
我終身只承認大明中國的正朔和傳統(tǒng),但滿眼看到的是一片被敵人蹂躪的土地。
月亮照著大旗的影子不斷翻飛,寶劍射出霜雪一樣的白光和逼人的寒氣。
可嘆我們的隊伍已全被打散在四處,半夜里,聽到悲涼的笳聲從四面響起。
旅內(nèi)結(jié)成了同仇敵愾的情誼,三年里,我一直懷念先帝。
清兵攻克揚州,一顆將星就此隕落。奸臣當政,賢良之士盡皆隱蔽。
自己能力差,不能勝任義軍的參謀,慚愧自己沒有像潘岳一般的才能。
此夜明月高掛,響起軍號之聲,這是為誰而哀鳴?
注釋
“復楚”二句:暗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史記·項羽本紀》)語意。復楚,暗指復明。亡秦,暗指亡清。
雄風:指義軍的軍威。清角勁:清越的號角聲悲壯有力。
落日:指夕陽斜暉。大旗:指義軍的軍旗。
縞素:指白色的孝服。酬家國:報家國之仇。家仇,指作者之父夏允彝于1645年兵敗,投水殉國。國仇,指明朝滅亡。
戈船:戰(zhàn)船,指義軍的水師。
胡笳:古代管樂器。這句指清軍勢大。
“戰(zhàn)苦”一句:意思是強敵當前,形勢艱苦,報仇雪恨實非易事。
敢:這里是豈敢、不敢之意。
漢臘:這里用以表示要畢身忠于明王朝。以漢代明。臘,從周代開始的一種歲中祭祀活動。
胡沙:胡人占領下滿目荒涼的土地。
劍花:劍上的霜花。
六軍:天子有六軍,見《周禮》,這里泛指軍隊。渾:全。
一旅:《左傳·哀公元年》:“有眾一旅”注:“五百人為旅”。
“三秋”一句:公元1644年,明思宗在煤山自縊,1646年作者入?yún)且琢x軍,前后三年整,故稱三秋。故主懷,“懷故主”的倒裝句。故主,指明思宗。
“將星”一句:指1645年清兵攻陷揚州,史可法死難。將星,古代認為帝王將相都上應天星。左輔,這里指揚州。
“卿月”一句:這里卿月比喻賢臣。中臺,星名,三臺之一。古代以三臺喻三公之位。中臺謂司徒,這里指朝廷。此句是指馬士英、阮大鋮等奸佞當權(quán),朝政敗壞,賢良之士盡皆隱蔽。
東閣:語出《漢書·公孫弘傳》:“于是起賓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眽m:玷污。賓幕:即幕賓。
西征:潘岳曾作《西征賦》。
賞析
第一首詩的起筆即化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點明主題,并以感情急切、激憤的“情何極”、“氣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壯激越的.基調(diào),表達出作者誓滅清人,恢復明朝的強烈愛國情感。接下來由情入景,寫道:雄風中,傳來軍中的號角聲;紅日里,飄動著戰(zhàn)旗。用“角”與“旗”兩個意象,用“勁”與“明”兩個醒目的詞,突出體現(xiàn)義軍莊嚴、雄壯的軍威!翱c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是寫誓死報效國家,是開篇“復楚”“亡秦”的補充!俺昙覈笔悄康模皼Q死生”是決心,鮮明的突出了為雪恥復國而生死決戰(zhàn)的慘烈情懷。最后,以悲涼的胡笳與凄冷的月色來渲染義軍戰(zhàn)斗的艱苦和作者的悲涼心情。
詩之一三聯(lián)直抒抗敵復國之志,二四聯(lián)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的連環(huán)映帶、交綜流走的氣韻,最便于表達詩人內(nèi)心的郁郁不平之氣和銘心刻骨的家國之恨。而“一片月臨城”,以景結(jié)情,更使詩意開闊,思入微茫,詩人的復國之志和家國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間。
第二首著重寫斗爭的艱苦。詩人運用比喻、象征的手法,選取了一些具有邊塞特色的意象,胡沙、悲笳等,描繪出一幅邊塞特有的蒼涼畫面:在胡地黃沙滾滾的大漠中,夜色里回響著悲涼的胡笳之音······但這僅僅是比喻、象征而已,實際上詩人寫的是起義軍艱苦的抗清復明的戰(zhàn)斗生活。首聯(lián)把戰(zhàn)斗和思鄉(xiāng)結(jié)合起來,以“戰(zhàn)苦”提攜全篇,因為是寡難敵眾才“難酬國”,因為仇深才不“敢憶家”,苦而且難,仍能堅持戰(zhàn)斗,這就突出了仇之大且深。“仇深”二字是關(guān)鍵。頷聯(lián)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漢臘”代指作者為之奮戰(zhàn)不息的明朝,表達了忠于國家的決心,但明王朝大勢已去,清軍入侵,山河淪喪、滿目荒涼,詩人痛惜而無奈的心情躍然紙上。頸聯(lián)是艱苦的戰(zhàn)斗生活的寫照,“翻旗影”“冷劍花”高度概括了刀光劍影的慘烈戰(zhàn)斗;“落月”“清霜”等典型意象,象征詩人思念故國的拳拳情懷。尾聯(lián)把詩人無比痛惜、悲憤,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推向高潮:起義軍全軍覆沒,悲涼的胡笳之音在夜空中回蕩。全詩意境厚重沉郁,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第三首寫同仇敵愾的精神。開篇即直言對明思宗的懷念。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到作者寫此詩時已經(jīng)三年。接著寫史可法蒙難,揚州城破,是各鎮(zhèn)不聽調(diào)動,福王政權(quán)腐敗無權(quán)威的結(jié)果,敘述中有揭露,有批判,有深沉的感慨。接著又轉(zhuǎn)向?qū)ψ陨淼拿枋,慚愧自己身為幕賓而沒有潘岳那樣的才能,這是作者的自謙,最后以設問作結(jié),引人深思。
三首詩的共同特點是:直抒胸臆與典型意象、景物烘托相結(jié)合。都是用對起手法,四聯(lián)中有三聯(lián)是對句,形成整飭的格律、莊嚴的風韻。都是用襯托手法表現(xiàn)義軍不畏強敵,不畏艱苦的崇高精神,有時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作者強烈愛國情感抒發(fā)出來。詩風激越而蘊藉、沉雄。
即事原文及賞析4
盧橘花開楓葉衰,出門何處望京師。
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
翻譯
眼前正是盧橘花開、楓葉衰敗的深秋季節(jié),出得門來遙望遠方,京師不知道在遠處的.哪個地方。
沅水湘江日夜不停地流向東方,為什么就不能為我這個愁情滿懷的人駐留片刻聽一聽我內(nèi)心的苦衷呢?
注釋
沅湘:沅水和湘水的并稱。戰(zhàn)國楚詩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長期流浪沅湘間。
住:停,止,歇下。
賞析
作者通過盧橘開花、楓葉衰敗這兩個意象,點明時令正是深秋,秋天往往是詩人傷情悲懷的季節(jié),詩中用一個“衰”字,將詩人面對肅殺秋景時的一懷愁緒袒露無遺
創(chuàng)作背景
當時他身在湘南,但他內(nèi)心卻時刻想念著京師(希望能到那里做一番事業(yè)),最后他通過埋怨東流水不能夠理解他的心意,把自己很想報效國家但又報國無門的悲怨心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
即事原文及賞析5
【作品介紹】
《九月十日即事》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79卷。此詩完全洗盡了李白的豪邁之氣。詩中說菊花兩次遭到采擷,是在暗喻自己的從政經(jīng)歷,以此表達內(nèi)心的苦悶。
【原文】
九月十日即事
作者: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①。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②?
【注釋】
①觴(shāng):盛著酒的酒杯。
②兩重陽:唐俗,京城的人們常在重陽后的一天再次宴會賞菊,故九月十日有“小重陽”之稱。
【譯文】
昨天剛登上龍山宴飲,今天又在這里舉起了酒杯。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賞析】
此詩與《九日龍山飲》,同作于當涂。這首詩是李白歷盡人世滄桑之后的作品。
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nèi)連續(xù)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fā)問:菊花為什么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chuàng)?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jié)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xù)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fā)現(xiàn)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nèi)心的極度苦悶。
【作品輯評】
《歲時廣記》卷三五引《歲時雜記》:“都城士庶,多于重九后一日再集宴賞,號小重陽。”王琦《李太白文集》注:“菊以兩遇宴飲,兩遭采掇,故有太苦之言!
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云:“九日登高而采菊者,重陽之故事也。十日而復登焉,似乎兩重陽矣。菊花再折,何太苦邪?菊非有所苦也,白詩善謔,體物悉情,化無為有,后世遂以為名言。詩人風流,千古一人也。”
嚴羽評本《李太白詩集》云:“摘蒼耳何其趣,苦菊花何其頹,豈仙官之典亦為逐敗耶。”嚴評本載明人批:“此亦是亂道派。”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詩的格調(diào)情趣完全相同,把李白豪邁之氣差不多洗脫干凈了。簡單二十個字,不僅僅在惜花,而且在借花自惜。他的一生也是遭了兩次大蹭蹬的——賜金還山與長流夜郎;ㄔ鈨纱沃仃,人遭兩次重傷。語甚平淡,而意卻深遠,好像在對自己唱安眠歌了!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jīng)鍪徐o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
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xiàn)為側(cè)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zhì)、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fā)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fā)式的,一旦感情興發(fā),就毫無節(jié)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繁體對照】
《全唐詩》卷179_43【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即事原文及賞析6
原文:
郊行即事
[宋代]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游賞,遠山春意正濃,四周一片碧綠蒼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穿過柳絲飄搖小巷的落花;感到困倦時,就坐在溪水邊長滿青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jié),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不妨肆意游玩,但不可樂而忘返。
注釋
1、恣行:盡情游賞。
2、遙山:遠山。
3、興:乘興,隨興。
4、亂紅:指落花。
5、游衍:是游玩溢出范圍的意思。
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理學派”的作品。作者描寫了清明節(jié)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將追逐落花的小游戲?qū)戇M了詩里,在平添幾許稚趣的同時,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
古人有“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句子,而且根據(jù)生活的經(jīng)驗,清明這一天常下雨,程顥所寫的清明節(jié)是一個晴朗的清明,應該是個難得的好日子,所以詩里感嘆“只恐風花一片飛”吧。全詩將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刻畫了出來,落花流水雖說不是春天里獨有的現(xiàn)象,可是畢竟是會在春日里最先出現(xiàn)的事物,因此詩人將追逐落花這樣的游戲也寫進了詩里,平添了幾許稚趣,或許詩里人是想隨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頭,累了,于是坐在岸邊石頭上休憩,臨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遂起了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的念頭,“莫辭盞酒十分勸”的句子許是如此而來。
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四個短句為一部分,后面的為一部分。前面寫郊外踏春,后面寫春游所得的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樣美麗,鄉(xiāng)間的景色清新如洗,飄著落花的流水明洌,對疲憊的人來說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來注視那好像會說話的流水。
面對漸飄漸遠的`落花,詩里人想到了時間的珍貴,想到了聚少離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認為人生中會有的事物感情,也終究有一天會煙消云散,好高騖遠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詩里用到的一些詞匯起到了美化主題的作用,像“恣行”,“碧四圍”,“興逐”“苔磯”,“十分勸”,“況是”,“游衍”,“暮忘歸”。其實有些地方是有些夸張的,但這更增加了詩句的浪漫色彩,靈動固然來自景致的原貌,但文字功底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跌宕的詩來的。
理學派的文章離不開思索,細讀一讀這首作品里也是將一種思考嵌在字里行間。思索的對錯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很難去判斷了,但只要作者有意處處留下思緒,作品就算是難得了。
即事原文及賞析7
戊辰即事
詩人安得有青衫,今歲和戎百萬縑。
從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樹養(yǎng)吳蠶。
翻譯
詩人從哪里覓綢緞做一領青衫?就因為今年與敵人簽訂了和約,每年要貢上百萬匹綢絹。
我看來,從此后西湖邊不要再種楊柳,全種上桑樹,用來飼養(yǎng)吳蠶。
注釋
戊辰: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時宰相韓侂胄當政,為了“立蓋世功名以自固”,讓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結(jié)果招致大敗。戰(zhàn)后和約,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納大量錢財為代價。
青衫:古代讀書人或一般人穿的衣服。
和:和議。
戎:北方民族,指金人。縑(jiān):黃絹。
剩:全、都的意思。
吳蠶:蘇州是當時著名的絲綢出產(chǎn)地,故曰吳蠶。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兵伐金大敗,不得已向金乞和。次年十一月,和約成,宋朝對金人提出的停戰(zhàn)條件完全接受,答應每年向金增納白銀三十萬兩,細絹三十萬匹,這就是令宋人深感恥辱的嘉定和議。翌年,也就是劉克莊寫這首詩的戊辰年,條約正式實行。
賞析
以調(diào)侃的語氣寫政治諷刺詩,讀來雖感幽默風趣,卻令人倍為心酸,這首絕句的特色就在于此。
詩人沒有青衫穿,這樣講當然是到了超越現(xiàn)實的程度,夸張過了頭。但是,以不可能存在的現(xiàn)實來反襯極度的憤慨的感情(詩人對朝廷為和戎而用“百萬縑”的無比憤怒),這種“超極表至極”的曲達方式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已是屢見不鮮了,比如李覯的《鄉(xiāng)思》,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等,用的都是這種手法。
青衫是讀書人的.象征,是與一般平民區(qū)別的特征之一,代表了士子們的體面。詩一開始就抓住這件象征物,說如今我這個詩人連想穿一襲青衫都沒辦法了!極其憤疾的一句話,劈頭而來,不啻在說如今斯文已經(jīng)掃地。言外之意,當然掃地的何止是斯文,劉克莊正以此代指整個朝廷國家的體面都丟盡了。何以會連讀書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詩第二句立即指出,這是因為做青衫的絲綢都孝敬金虜去了。這兩句是倒裝,因了和戎,詩人才沒綢做衣服,詩把因果關(guān)系調(diào)轉(zhuǎn)順序,就突出了胸中的憤憤不平。此外,詩人沒有青衫,百姓們?yōu)榱私患{額外的賦稅,窮困的程度就用不著多說了。
三、四句忽生奇想:金虜如此欺負我們,朝廷卻一味忍讓,這些貢銀及綢緞從哪兒來呢?我看西子湖邊的楊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種上桑樹養(yǎng)蠶織絹,用以填金人的無盡欲坑吧!這兩句寫得很冷。當然,詩人并不是真的認為在西湖邊種桑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是隨機而發(fā),加深前兩句所述的憤慨而已。把白堤、蘇堤、“柳浪聞鶯”,這些西湖著名景點上的柳樹都砍光拔盡,種上桑樹以養(yǎng)蠶,自然也是荒唐至極的想法,但是,這種作法卻有合理性,總得讓人有衣穿,不養(yǎng)蠶就沒有什么能拿來織縑的!耙隆迸c“食”事關(guān)國計民生,西湖沒有柳可以,人民沒吃沒穿可不行。詩人的話雖說得很率直,而表現(xiàn)出來的心思卻很曲折,這種表達方式叫做“直中含曲意”,運用這種手法,以小見大,可使作品顯得格外委婉含蓄。
全詩雖然很短,但緊緊抓住朝廷不顧恥辱向金人貢獻大量絲綢這一中心做文章,有激切的鞭斥,有幽默的調(diào)侃,諷刺性很強,而詩又不顯得直露,讀后容易引起人們的深思和共鳴。
即事原文及賞析8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仗米鄳洠密拇。
【譯文】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們的心里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的郊外楊柳一片青翠。
花開了草都長了出來,鳥兒在飛蝴蝶成雙成對在嬉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憶往昔,以茶代酒,喝著聊著。
【注釋】
此詩除《全唐詩》外,諸本皆不載,似非孟浩然所作。
帝里:京都。
據(jù)此句,知作詩時作者不在帝里。
茗:茶。按,飲茶之風,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時尚不多見。
【創(chuàng)作背景】
開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長安,應考進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
【作品賞析】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diào)。清明節(jié),唐人有游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說點染,是因為是作者并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動靜結(jié)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著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處,甬路上傳來了一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一輛車,它們到哪里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一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著,"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轉(zhuǎn)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馬車上,順著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蘇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一片新綠。群鶯自由自在地翱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一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溫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并未"漸入佳境",筆鋒一轉(zhuǎn),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一動一靜,兩個鏡頭浦,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癡癡地追憶什么,繼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飲而盡,嘆口氣又呆呆坐出神。這里的孤寂、愁思,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種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么,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艱辛難挨,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個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于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jié)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即事原文及賞析9
原文: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guān)。
譯文
籬笆外面不知是誰家沒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風吹動,一直漂進釣魚灣。
玩耍的小童看到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有客人來,急忙跑去打開柴門。
注釋
溪居:溪邊村舍。即事:對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觸而創(chuàng)作。
系(xì):栓,捆綁。
疑:懷疑,以為。
柴門:木制的門,詩中泛指家門。去卻:卻是助詞,去卻意思為去掉;關(guān):這里指關(guān)閉柴門的栓卡、鉤環(huán)之類。
賞析:
這首詩寫眼前所見,信手拈來,自然成篇。所寫雖日常生活小事,卻能給人以美的熏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為生產(chǎn)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點不稀奇的。但“籬外誰家不系船”句,卻于平常中又顯出不平常來了。似乎作者于無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這一瑣事,故以此句開首!罢l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為“不系船”,船便被吹進“釣魚灣”!按猴L”二字,不僅點時令,也道出了船的動因。春潮上漲,溪水滿溢,小船才會隨著風勢,由遠至近,悠悠蕩蕩地一直漂進釣魚灣來。不系船,可能出于無心,這在春日農(nóng)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經(jīng)作者兩筆勾勒,溪居的那種恬靜、平和的景象便被攝入畫面,再著春風一“吹”,整個畫面都活了起來,生氣盎然,饒有詩意。
鄉(xiāng)村春日,人們都在田間勞作,村里是很清靜的,除了孩子們在宅前屋后嬉戲之外,少有閑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發(fā)現(xiàn)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是客人來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打開柴門的扣子,打開柴門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粗疏、急切的心理狀態(tài),描繪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詩人捕捉住這一剎那間極富情趣的小鏡頭,成功地攝取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nóng)村兒童的形象。
這首詩純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飾,樸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謂洗盡鉛華,得天然之趣,因而詩味濃郁,意境悠遠。詩人給讀者展現(xiàn)出一幅素淡的水鄉(xiāng)風景
畫:臨水的村莊,掩著的柴門,疏疏落落的籬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蕩的小船,奔走的兒童。靜中寓動,動中見靜,一切都很和諧而富有詩意,使人感受到水寧靜、優(yōu)美的景色,濃郁的鄉(xiāng)村生活氣息。而透過這一切,讀者還隱約可見一位翹首拈須、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領略到他那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和閑適舒坦的心情。
即事原文及賞析10
問荊溪溪上人家,為甚人家,不種梅花?老樹支門,荒蒲繞岸,苦竹圈笆。寺無僧狐貍樣瓦,官無事烏鼠當衙。白水黃沙,倚遍欄干,數(shù)盡啼鴉。
譯文
我問荊溪岸邊的人家,你們是什么人家,怎么不種植梅花呢?他們用老樹支撐著大門,荒蕪的蒲草長滿了水岸。他們用細瘦的竹棍圈出籬笆。小廟的神明不靈驗,狐貍在瓦上跳騰;當官的不管事,讓烏鴉和老鼠滿衙門跑。溪水白茫茫的,岸上滿是黃沙。我倚遍一處處欄桿,一只只數(shù)盡了那亂叫的烏鴉。
注釋
折桂令:曲牌名,又名《蟾宮曲》、《天香引》。
荊溪:水名,在江蘇省宜興縣,因靠近荊南山而得名。
為甚人家:是什么樣的人家。
老樹支門:用枯樹支撐門,化用陸游詩:“空房終夜無燈下,斷木支門睡到明。”
圈笆:圈起的籬笆。
樣瓦:戲耍瓦塊。
烏鼠當衙:烏鴉和老鼠坐了衙門。
賞析
前六句作者詢問溪上人家為何不種梅花以及眼前荒涼景象。曲一開始,作者不直寫荒涼景象。卻巧設問句,問荊溪溪上人家為何不種梅花。梅花盛開于冬日,故知作者至荊溪邊乃在寒冬時節(jié)。更重要的是,梅花花枝俏麗,笑傲霜雪,是美好的化身,是品格高潔的象征。作者在《水仙子·尋梅》中曾抒寫過他對梅花的酷愛。因此,這一問,既表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也說明他對現(xiàn)實的不滿。表面上看,作者的責問仿佛是針對荊溪溪上人家的,其實不然。那言外之意仿佛是荊溪溪上的人家在說:不是我們不種,而是顧不上,請看我們是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之中。就這樣,它很自然地起到了為下面寫荒涼景象的引導作用。這樣的起始非常別致而富于啟發(fā)。接著,作者便描寫了荊溪溪上人家及其周圍的環(huán)境!袄蠘渲чT”、“苦竹圈笆”,說明房舍的簡陋;“荒蒲繞岸”,說明環(huán)境的荒涼。這樣貧窮的荊溪溪上人家沒有心思去種梅花。從表面上看,它是作者在自問自答,實際上卻可以認為是代答,是在描寫荒涼的景象中表現(xiàn)荊溪人民,也就是廣大貧困的江南人民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末五句作者再言荊溪所見以及內(nèi)心的感受!八聼o僧狐貍樣瓦,官無事烏鼠當衙。白水黃沙,倚遍欄干,數(shù)盡啼鴉!边@是作者就其在荊溪上所見進一步所寫,可見景象是何等荒涼。字里行間,其諷刺意味又是何等強烈。大元統(tǒng)治下的黑暗社會,就是一座“無僧”的“寺”。這座“無僧”的“寺”就是那些“狐貍”的安樂窩,那些“當衙”的官老爺們,就是“鳥鼠”之類,而“鳥鼠”又何能“當衙”。作者把矛頭直接指向?qū)m府,揭露元朝統(tǒng)治者的暴虐、昏庸和腐敗,是使人民貧窮、大地一片荒涼的根本原因。面對眼前這一切,作者一個人久久地憑欄眺望:遠處,“白水黃沙”,看不見一點綠色,沒有一點生氣。近處,雖日已黃昏,但荊溪人家的屋頂上卻不見縷縷炊煙,只有歸巢寒鴉的啼叫打破了這黃昏的死一般的寂靜。于是,他一只一只地數(shù)著,直到把歸鴉的數(shù)目數(shù)完為止。結(jié)末對荊溪黃昏景色的描寫,作者處處流露出凄涼、憂傷、憤懣的心情。不然,作者不會把欄干倚遍把啼鴉數(shù)盡。這一“倚”一“數(shù)”,正說明他孤寂太甚、惆悵太重、憂傷太深。托物寓情,一個“啼”字,既是鴉啼,也是“倚遍欄干”的作者內(nèi)心極度悲涼的曲折反映,其中也包含著對“狐貍樣瓦”、“鳥鼠當衙”的`憤懣不平。
這首小令所描寫的荊溪荒涼景象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它是元朝統(tǒng)治下的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在民族壓迫和官僚地主壓榨下被賤稱為“南人”的江南人民的窮困生活,表現(xiàn)了作者對“狐貍樣瓦”“鳥鼠當衙”的黑暗現(xiàn)實的痛恨。作者對官府的抨擊是直接而大膽的,文筆是尖刻而辛辣的。從文藝上看,全曲語言質(zhì)樸而又辣味十足。描寫荊溪的荒涼景象,首、中、尾一以貫之。首尾含蓄而別致。中間則諷意深刻。陶宗儀《輟耕錄》在引述喬吉作樂府六字法后說:“大概起要美麗,中要浩蕩,結(jié)要響亮。尤其在首尾貫穿,意思清新!眴碳饲,可謂得之矣。
即事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賞析:
詩的起筆即化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點明主題,并以感情急切、激憤的「情何極」、「氣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壯激越的基調(diào),表達出作者誓滅清人,恢復明朝的強烈愛國情感。接下來由情入景,寫道:雄勁的'風中,傳來軍中清遠的號角聲;血紅的落日里,飄動著鮮艷明亮的戰(zhàn)旗。我穿著素白的喪服,決心為國雪恥,為父報仇;駕著堅固的戰(zhàn)船,在煙波浩渺的太湖里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這壯闊的景色,托出了作者雪恥復國,生死決戰(zhàn)的激烈情懷!末尾通過胡笳聲聲,月色清冷,滿城凄涼的景象描寫,帶給人無限的悲慘和凄涼。
詩之一三聯(lián)直抒抗敵復國之志,二四聯(lián)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的連環(huán)映帶、交綜流走的氣韻,最便于表達詩人內(nèi)心的郁郁不平之氣和銘心刻骨的家國之恨。而「一片月臨城」的以景結(jié)情,更使詩意開闊,思入微茫,仿佛可見詩人的復國之志和家國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間。
即事原文及賞析12
燕居即事
蕭條竹林院,風雨叢蘭折。
幽鳥林上啼,青苔人跡絕。
燕居日已永,夏木紛成結(jié)。
幾閣積群書,時來北窗閱。
翻譯
院子里的竹林一片蕭疏,蘭花也頻頻遭遇風雨摧折。
樹林中的鳥兒幽幽啼叫,無人來訪,地上已經(jīng)長滿青苔。
這樣閑居的生活已經(jīng)過了很久了,不知不覺已是夏天,樹木已經(jīng)結(jié)果。
櫥架上堆滿了書籍,我經(jīng)常過來坐在北窗邊翻看。
注釋
燕居:閑居。
即事:以眼前事物為題材寫詩文。
日已永:日已長。
結(jié):植物結(jié)果實。
北窗:常指隱居之人的屋窗。
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詩當作于公元785年(唐德宗貞元元年)夏天,這是作者閑居于滁州西澗。
賞析
“蕭條竹林院,風雨叢蘭折。”是詩人描寫的自己幽居環(huán)境。竹、蘭都是士人喜愛的.植物,士人們從它們身上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品節(jié),因而對它們有著深厚的感情。但從詩中“蕭條”、“風雨”、“折”等字眼或許也是作者寄情于內(nèi),表明自己在官場上受到排擠,不得志。從韋應物的生平看,他的每一次閑居都是因為受排擠、罷官,都是無奈而為之的。
“幽鳥林上啼,青苔人跡絕!敝宦牭脴淞掷锏镍B兒啼叫,因為沒有人來拜訪,地上都已經(jīng)長滿了青苔。寫出作者居住環(huán)境的清幽和人跡罕至,少有人來。
“燕居日已永,夏木紛成結(jié)!遍e居的日子已經(jīng)很久了,不知不覺已是夏天,樹木已經(jīng)結(jié)果。這一句是寫時間流逝,說明詩人在此居住的時間之久。
“幾閣積群書,時來北窗閱!毖嗑又厝僳E罕至,但是詩人并沒有感到寂寞、沮喪。桌上、樓閣上堆滿了書籍,沒有世務的煩擾,他正可以時時來到書齋,享受閱讀的樂趣。尾聯(lián)這兩句是此詩的點睛之筆。由此返觀前六句所述,雖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處亦顯得蕭條寂寞,但詩人卻能無往而不適。此詩思想感情與《幽居》等詩一脈相承,每句都是客觀直白的描寫。然而,詩人卻在不動聲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轉(zhuǎn)換,由“蕭條”、“風雨”悄然過渡到自適、愜意。所謂“妙在淡然不著痕跡”,正是韋應物詩的勝境。
即事原文及賞析13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翻譯
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注釋
登高:古時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習俗。
更:再。
舉觴:舉杯。觴,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遭此兩重陽:古時重陽節(jié)有采菊宴賞的習俗。重陽后一日宴賞為小重陽。菊花兩遇飲宴,兩遭采摘,故有遭此兩重陽之言。
賞析
這首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fā)自己惋惜之情。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nèi)連續(xù)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fā)問:菊花為什么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chuàng)?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jié)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xù)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fā)現(xiàn)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nèi)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nèi)涵卻十分深沉。主要表現(xiàn)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jié)日里所引發(fā)的憂傷情緒。
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詩作于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是在秋重陽節(jié)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過一次當涂(今安徽當涂)龍山,并作了首《九日龍山飲》,這屬于第二次登上宴賞,故作者感嘆菊花連續(xù)兩天遭到采摘,聯(lián)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chuàng)。
即事原文及賞析14
山居即事
朝代:唐代
作者:顧況
原文:
下泊降茅仙,蕭閑隱洞天。楊君閑上法,司命駐流年。
崦合桃花水,窗分柳谷煙。抱孫堪種樹,倚杖問耘田。
世事休相擾,浮名任一邊。由來謝安石,不解飲靈泉。
譯文
寂寞獨居,門扉緊掩,孤獨的看著夕陽逐漸落下。
夕照滿山,鳥鵲還巢,行人歸宅,柴扉緊掩。
綠竹生長,紅蓮花瓣掉落在老葉上。
渡口處升起裊裊炊煙,到處可以見到歸家的采菱人。
賞析
首(引庾信《擬詠懷詩》)
首聯(lián)是他獨自隱居山中時的心態(tài)寫照。顧安《唐律銷夏錄》謂“此詩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門外情景,如何說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嚴,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緊接以‘蒼茫對落暉’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虛句,不是實句也!焙伪貜娮鳌疤摗苯猓鳌皩崱苯庖嗤。人在門外亦可掩扉也,當是室內(nèi)寂寞,故出門掩扉,環(huán)視山居外景以解悶,正切詩題“即事”者,詠眼前景物也。倘閉關(guān)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見,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無復寂寞之感。
頷(對比)
夕照滿山,鳥鵲還巢,行人歸宅,柴扉緊掩,詩人以最傳神的字眼來表現(xiàn)景物給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態(tài)和任其消歇的流變特征,構(gòu)成禪趣頗深的整體暗示,光色彩象的.轉(zhuǎn)瞬即逝的恍惚,歸人卻在若即若離恍有恍無之間。從文藝美學角度看,生態(tài)活潑,情趣盎溢,彌滿詩畫氣息的寧靜生活極富運動感極富生命力的美。
頸(引庾信《入彭城館》)
“故衣”指蓮花敗葉!靶路邸敝钢褡觿偵L出來,竹節(jié)周圍帶有的白色的茸粉。頸聯(lián)用“綠竹”對“紅蓮”、“新粉”對“故衣”,光影流轉(zhuǎn)里體現(xiàn)出摩詰對隱逸生活的喜愛。王維天性擅畫,精通畫理,且移植畫藝以豐富和提高詩歌的表現(xiàn)力。此句即為力證。
尾(“煙火”一作“燈火”)
尾聯(lián)末字落在一個“歸”上,暗合其歸隱之意,隱隱有陶潛之情。
在王維的田園詩中,盡管周圍是熱鬧活潑,生生不息,充滿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詩人的心卻是孤寂的。大自然的萬物都是熱鬧鮮活的,嫩竹、紅蓮,唯有詩人的心是寂寞孤獨的。這樣的心態(tài),促使王維潛心地去發(fā)現(xiàn)去欣賞田園。
即事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fā)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翻譯
五月五日的端午節(jié),你贈與了我一枝艾草。
故去的人已看不見,新結(jié)交的'朋友又在萬里之外。
注釋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結(jié)交的知己。
賞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zhèn)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在詩中端午節(jié)歡愉的背后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nèi)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276年(文天祥德祐二年)出使元軍被扣,在鎮(zhèn)江逃脫后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而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即事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即事原文及賞析02-27
蘇堤清明即事原文,翻譯,賞析12-18
蘇堤清明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郊行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風流子·秋郊即事原文,賞析12-18
風流子·秋郊即事原文及賞析12-18
《風流子·秋郊即事》原文及賞析02-27
鄉(xiāng)思原文賞析12-17
畫原文賞析12-17
村居原文及賞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