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第三選擇》后感
書名:第3選擇——解決所有難題的關(guān)鍵思維
作者:〔美〕斯蒂芬柯維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看完這本書的感受,我會說——我期待去嘗試這種思維方式。
從我知道,到我愿意接受,再到我迫不及待想要去嘗試,這條路,很長。
作者在書一開篇,就闡述了第三選擇的必要性和方法論:即四部曲——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要和你協(xié)同。隨后用大量的作用于不同方面的案例來進一步論證擁有第3選擇思維的處理方式是如何走向雙贏的。
我相信每一個看過此書的人,都會驚訝于它的魔力,有種躍躍欲試的沖動。而書中還指引我收獲了一些額外的小小法寶。
第一法寶【發(fā)言權(quán)仗溝通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我不記得從前在哪里聽過這個詞,但或許并沒有放在心上。這次趁著讀這本書的機會,好好揣摩了一番。
表達,是每個人擁有的最無可置疑的權(quán)利。就如同那句“我不贊同你說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quán)利”。當矛盾產(chǎn)生,用“你”和“我”的方法都無法達成共識,必須開啟第3選擇的時候,我們要讓對方有表達的權(quán)利,即此時把“發(fā)言權(quán)仗”交給TA,而過程中,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一不留心就會不自覺把發(fā)言權(quán)仗搶了回來。
很多時候?qū)Ψ絼傄婚_口,我們就感覺“聽不下去了”,“這都是些什么歪理學說”,恨不得馬上把耳朵裝上一個開關(guān),然后不斷地尋找破綻,試圖從對方邏輯的漏洞里找出突破口,繼而一舉把對方攻破,然后迫使TA來認可自己的觀點,用這樣的方式來達到訴求。
“發(fā)言權(quán)仗法則”告訴我們的是,你把這根仗交了出去,那此刻說話的權(quán)利就屬于對方,不管TA在說什么,你愛不愛聽,都要尊重TA此刻的權(quán)利。你的任何發(fā)言,只能是為了更好地幫助你理解事情的原委。除此之外,一定要忍住不做任何批評批判和無謂的類別和假設(shè)。
這一點,聽起來容易,實踐起來簡直難于登天。我自己就有過很多次,一方面想聆聽對方深層次的真實想法,另一方面當對方一開口沒完兩句就開始質(zhì)疑和反駁,無形中把不想再聽的厭煩感從微表情中傳遞出來,自然而然就消解了對方想要表達的欲望和真誠,也就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而妥協(xié)告終。
需要注意的是,妥協(xié)并不等同于協(xié)同。它們的區(qū)別在于:妥協(xié)的時候,一方會有犧牲了自己的一部分利益的感覺,它并沒有帶來快樂,而協(xié)同它是在超越你的方法、我的方法的基礎(chǔ)上,我們一起去探尋有更好的選擇,它是沒有人走過的路,它讓人期待,并會給我們都帶來快樂。
第二大法寶【同理心傾聽:擊碎“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剛剛說了要允許對方全盤地表達,壓抑住自己想要奪回權(quán)仗的沖動,那么第二步,就是讓自己在對方的訴說和表達的同時,學會同理心傾聽。
這里說的傾聽,不僅僅是聽懂對方的語言,更重要是聽懂對方的情感,即把自己放在和對方同一個水平線上。
以色列哲學家肯郎特說得好:同理心發(fā)生在我們在他人內(nèi)心找到自我的時候。我們透過對方的眼睛觀察事實,我們感受對方的情感,分享對方的痛苦。
很多時候,我們表面上在傾聽,只是簡單地作為一個傾聽者,聽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起承轉(zhuǎn)合,看到對方很難過,我們就安慰TA,看到對方很無助,我們就“象征性”提出建議,并沒有帶入到對方的真實情感世界里,去聽懂TA言語背后的心聲和訴求。
作者舉了一個小例子。青春期的女兒說在太胖了太丑了。這個時候父親馬上安慰她說,你不胖也不丑,在我眼里非常漂亮。這個時候單純地安慰并不起作用,因為很明顯這位父親沒有傾聽出女兒語言背后的情感:我有青春期的煩惱,我需要幫助,而不是同情和安慰。
我也想到了自己曾經(jīng)在傾聽環(huán)節(jié)犯下的錯誤:缺乏同理心。傾聽的時候,并沒有真心實意去站在對方的立場,而是有一種“你說,我聽著呢”的姿態(tài),但事實上,聽完之后根本無法也還是會被自己的情緒占了上風。“我理解你,誰理解我?我的情緒和失落誰來撫慰?”一旦站在了這樣的“高度”去擺出一副傾聽者的姿態(tài),往往溝通是徒勞的。因為表達者唯一需要的,往往是真心的關(guān)注和用心的理解,不要判斷、評價、注腳、建議、憐憫、辯論。
當然,用同理心傾聽并不代表我們要不斷贊同對方的觀點,它只是表示我們在努力領(lǐng)會對方的觀點,意味著聆聽他人所表達的內(nèi)容與情感。
下一次,或許可以去嘗試,發(fā)言權(quán)仗叫交出去的時候,就以同理心傾聽,如果時間允許,試著把聽到的內(nèi)容復(fù)述一遍,問問對方是不是這么回事,是不是完全理解了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如果沒有,繼續(xù)努力,直到完全能理解了為止。
寫到這里,我在想,有時候是不是光是允許表達和用心傾聽,矛盾就已經(jīng)緩解了大半?
第三法寶【超越公平:達成協(xié)同的制勝法寶】
人都有個通病,一方面,我們心知肚明世間并無真正的公平,而另一方面我們又在事情來臨時試圖去尋求公平,公平好像就是矛盾來臨時內(nèi)心彈出來的一個金剛罩,負責保護心的深處不受傷害。
小孩子最容易去尋求公平。家里兩娃就是最好的例子。經(jīng)常是跟一個買了某樣東西,另外一個必須也買;做作業(yè)的時候也經(jīng)常“質(zhì)問”我,為什么姐姐只要做三頁而我要做四頁?仿佛每天都有層出不窮關(guān)于公平和非公平的喋喋不休。這也許是孩子在沒有學會其他評判標準的時候,唯一找到的解決問題的平衡術(shù)。他們只會選擇1或者2,擺脫不了事件本身的限制。
而我們作為成年人,“我們對公平不感興趣,我們對協(xié)同更感興趣”。因為“公平需求可能會成為信任的敵人。如果我們將精力浪費在誰得到49誰得到51的討價還價上,我們就會因為追求公平而破壞了信任!
其實,許多沖突的根源,都源于公平問題。而公平往往有選擇性:即我眼中的公平可能恰恰是你眼中的不公平。所如果一直糾纏于是否公平的論斷,就成了毫無意義的爭論。所以為什么第3選擇要求必須“凌駕于”公平,畢竟只有站在“山頂”才能無視“山底”的喧嘩,而關(guān)注點自然而然就放在了前方的美景上。
【讀《第三選擇》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讀《童年》后感07-26
讀《紅巖》后感12-17
讀《匆匆》后感12-27
讀《丑小鴨》后感08-10
讀《烏塔》后感07-25
讀《生命生命》后感10-16
讀《詹天佑》后感10-06
讀《學會放棄》后感09-08
讀《柳林風聲》后感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