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上冊第三章知識點
在我們的學習時代,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觸過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知識的學習要點。哪些知識點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物理上冊第三章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物理上冊第三章知識點1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1、力的基本特征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獨立存在。
。2)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力的獨立性:力具有獨立作用性,用牛頓第二定律表示時,則有合力產生的加速度等于幾個分力產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2、力的分類:
。1)按力的性質分類:如重力、電場力、磁場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核力等。
。2)按力的效果分類:如拉力、推力、支持力、壓力、動力、阻力等
。ǘ、常見的三類力。
1、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褐亓Υ笮〉扔趃,g是常數(shù),通常等于9.8N/g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的。
(3)重力的作用點—重心:重力總是作用在物體的各個點上,但為了研究問題簡單,我們認為一個物體的重力集中作用在物體的一點上,這一點稱為物體的重心。
、儋|量分布均勻的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②不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可用懸線法求出重心位置。
2、彈力: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1)彈力產生的條件:
、傥矬w直接相互接觸;
、谖矬w發(fā)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跟物體恢復形狀的方向相同。
1、一般情況:凡是支持物對物體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發(fā)生形變而對物體產生的彈力;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并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2、一般情況:凡是一根線(或繩)對物體的拉力,都是這根線(或繩)因為發(fā)生形變而對物體產生的彈力;拉力的方向總是沿線(或繩)的方向。
3、彈力方向的特點:由于彈力(支持力、壓力)的方向跟接觸面垂直,面面結觸、點面結觸時彈力的方向都是垂直于接觸面的。
。3)彈力的大。
、倥c形變大小有關,彈簧的彈力F=x
、诳捎闪Φ钠胶鈼l件求得。
3、滑動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存在相對滑動的時候,要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們相對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1)產生條件:
①接觸面是粗糙;
②兩物體接觸面上有壓力;
③兩物體間有相對滑動。
。2)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的切線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3)大。号c正壓力成正比,即fμ=μFN
4、靜摩擦力: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有相對運動趨勢時,所受到的另一個物體對它的力,叫做靜摩擦力。
。1)產生條件:
①接觸面是粗糙的;
、趦晌矬w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蹆晌矬w接觸面上有壓力。
。2)方向:沿著接觸面的切線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3)大。河墒芰ξ矬w所處的運動狀態(tài)根據(jù)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來計算。
。ㄈ、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合力和力的合成:一個力產生的效果如果能跟原來幾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那幾個力的合力,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2、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兩個互成角度的共點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這兩個力的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表示出來。
3、分力與力的分解:如果幾個力的作用效果跟原來一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叫原來那個力的分力。求一個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4、分解原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同一個力F可以分解為無數(shù)對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一個已知力究竟怎樣分解,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確定,根據(jù)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分解。
。ㄋ模⒐颤c力的平衡
1、共點力:物體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線或作用線的延長線能相交于一點的力、
2、平衡狀態(tài):在共點力的作用下,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
3、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合力為零,即F合=0。
4、力的平衡:作用在物體上幾個力的合力為零,這種情形叫做力的平衡、
(1)若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物體僅受兩個力作用,這兩個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即二力平衡、
(2)若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物體受三個力作用,則這三個力中的任意兩個力的合力一定與另一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3)若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物體受到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力的作用,則宜用正交分解法處理,此時的平衡方程可寫成:
高一物理上冊第三章知識點2
一、重力及其相互作用
1、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條有向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方法叫力的圖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據(jù)不同,可以把力分為:
①按性質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
、诎葱Ч牧Γɡ纾豪、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傩巫;
②改變運動狀態(tài)。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叫物體的重心;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質量分布和形狀有關。質量均勻分布,形狀規(guī)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處。薄板類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
注意: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另一個分力提供物體隨地球自轉所需的向心力,在兩極處重力等于萬有引力。由于重力遠大于向心力,一般情況下近似認為重力等于萬有引力。
3、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萬用引力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二、彈力:
。1)內容: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跟它接觸的且使其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2)條件:
、俳佑|;
②形變。但物體的形變不能超過彈性限度。
。3)彈力的方向和產生彈力的那個形變方向相反。(平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曲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過研究點的曲面的切面;點面接觸處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繩子產生的彈力的方向沿繩子所在的直線。)
。4)大小:
、購椈傻膹椓Υ笮∮蒄=kx計算,
、谝话闱闆r彈力的大小與物體同時所受的其他力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有關,應結合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確定。
滑動摩擦力
1、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有相對滑動時,物體之間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動摩擦。
2、在滑動摩擦中,物體間產生的阻礙物體相對滑動的作用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3、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壓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稱為動摩擦因數(shù),與相接觸的物體材料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0<μ<1。
5、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與其接觸面相切。
6、條件:直接接觸、相互擠壓(彈力),相對運動/趨勢。
7、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與相對運動速度無關。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
9、計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靜摩擦力
1、當物體具有相對滑動趨勢時,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叫做靜摩擦,這時產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
2、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有一個最大限度,這個最大值叫最大靜摩擦力。
3、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4、靜摩擦力的.大小由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以及外部受力情況決定,與正壓力無關,平衡時總與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fm=μ0·N(μ≤μ0)
6、靜摩擦有無的判斷:概念法(相對運動趨勢);二力平衡法;牛頓運動定律法;假設法(假設沒有靜摩擦)。
高一物理上冊第三章知識點3
一:關于彈力的問題
1.彈力的產出
條件:
(1)物體間是否直接接觸
(2)接觸處是否有相互擠壓或拉伸
2.彈力方向的判斷
彈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形變方向相反,指向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并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壓的物體(受力物體)。
(2)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受力物體)。
(3)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沿繩背離受力物體)。
補充:物體間點面接觸時其彈力方向過點垂直于面,點線接觸時其彈力方向過點垂直于線,兩物體球面接觸時其彈力的方向沿兩球心的連線指向受力物體。
3.彈力的大小
(1)彈簧的彈力滿足胡克定律:。其中k代表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僅與彈簧的材料有關,x代表形變量。
(2)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內,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二:關于摩擦力的問題
1.對摩擦力認識的四個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靜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動摩擦力小
(3)靜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與運動方向共線,但一定沿接觸面的切線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動力
2.靜摩擦力用二力平衡來求解,滑動摩擦力用公式來求解
3.靜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斷
存在判斷:假設接觸面光滑,看物體是否發(fā)生相當運動,若發(fā)生相對運動,則說明物體間有相對運動趨勢,物體間存在靜摩擦力;若不發(fā)生相對運動,則不存在靜摩擦力。
方向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三:物體的受力分析
1.物體受力分析的方法
(1)方法
(2)選擇
2.受力分析的順序
先重力,再接觸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時應注意的問題
(1)分析物體受力時,只分析周圍物體對研究對象所施加的力
(2)受力分析時,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確定每個力的實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把實際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當做是物體受到的力
(3)如果一個力的方向難以確定,可用假設法分析
(4)物體的受力情況會隨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而改變,必要時根據(jù)學過的知識通過計算確定
(5)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體,互相作用要隔離
四:正交分解法在力的合成與分解中的應用
1.正交分解時建立坐標軸的原則
(1)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為原則,一般情況下應使盡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標軸上
(2)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標軸上
力的相互作用高中物理知識點
高一物理上冊第三章知識點4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是物體發(fā)生形變和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認為重力近似等于萬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離地面高h處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體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點,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3.彈力
(1)產生原因: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有恢復形變的趨勢而產生的。
(2)產生條件:
、僦苯咏佑|;
②有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彈力的受力物體是引起形變的物體,施力物體是發(fā)生形變的物體。在點面接觸的情況下,垂直于面;
在兩個曲面接觸(相當于點接觸)的情況下,垂直于過接觸點的公切面。
、倮K的拉力方向總是沿著繩且指向繩收縮的方向,且一根輕繩上的張力大小處處相等。
②輕桿既可產生壓力,又可產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桿。
(4)彈力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應根據(jù)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彈簧彈力可由胡克定律來求解。
胡克定律: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的大小和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即F=kx。k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它只與彈簧本身因素有關,單位是N/m。
4.摩擦力
(1)產生的條件:
、傧嗷ソ佑|的物體間存在壓力;
、诮佑|面不光滑;
、劢佑|的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滑動摩擦力)或相對運動的趨勢(靜摩擦力),這三點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切線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與物體運動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斷靜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設法:首先假設兩物體接觸面光滑,這時若兩物體不發(fā)生相對運動,則說明它們原來沒有相對運動趨勢,也沒有靜摩擦力;若兩物體發(fā)生相對運動,則說明它們原來有相對運動趨勢,并且原來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跟假設接觸面光滑時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據(jù)靜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確定靜摩擦力方向。
、谄胶夥ǎ焊鶕(jù)二力平衡條件可以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4)大。合扰忻魇呛畏N摩擦力,然后再根據(jù)各自的規(guī)律去分析求解。
、倩瑒幽Σ亮Υ笮。豪霉絝=μFN進行計算,其中FN是物體的正壓力,不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無關;蛘吒鶕(jù)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
、陟o摩擦力大。红o摩擦力大小可在0與fmax之間變化,一般應根據(jù)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由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
高一物理上冊第三章知識點5
1.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時: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圍:|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xiàn)y=Fsinβ(β為合力與x軸之間的夾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與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合力與分力的關系是等效替代關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圖法求解,此時要選擇標度,嚴格作圖;
(4)F1與F2的值一定時,F1與F2的夾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線取正方向,用正負號表示力的方向,化簡為代數(shù)運算。
高一物理上冊第三章知識點6
。1)滑動摩擦力: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當于另一個物體滑動的時候,要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說明:
、倌Σ亮Φ漠a生是由于物體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谀Σ亮哂邢嗷バ。
、』瑒幽Σ亮Φ漠a生條件:
A.兩個物體相互接觸;
B.兩物體發(fā)生形變;
C.兩物體發(fā)生了相對滑動;
D.接觸面不光滑。
、⒒瑒幽Σ亮Φ姆较颍嚎偢佑|面相切,并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說明:
①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與運動方向相反
、诨瑒幽Σ亮赡芷饎恿ψ饔,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瑒幽Σ亮Φ拇笮。篎=FN
說明:
①FN兩物體表面間的壓力,性質上屬于彈力,不是重力。應具體分析。
、谂c接觸面的材料、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無單位。
③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相對運動的速度大小無關。
、ばЧ嚎偸亲璧K物體間的相對運動,但并不總是阻礙物體的運動。
、L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要小得多。
。2)靜摩擦力:兩相對靜止的相接觸的物體間,由于存在相對運動的趨勢而產生的摩擦力。
說明:靜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o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A.兩物體相接觸;
B.相接觸面不光滑;
C.兩物體有形變;
D.兩物體有相對運動趨勢。
、㈧o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并總跟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說明:
、龠\動的物體可以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
、陟o摩擦力的方向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可以相反,還可以成任一夾角。
③靜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
、lo摩擦力的大。簝晌矬w間的靜摩擦力的取值范圍0<FFm,其中Fm為兩個物體間的最大靜摩擦力。靜摩擦力的大小應根據(jù)實際運動情況,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運動定律進行計算。
說明:
、凫o摩擦力是被動力,其作用是與使物體產生運動趨勢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圍內是根據(jù)物體的需要取值,所以與正壓力無關。
、谧畲箪o摩擦力大小決定于正壓力與最大靜摩擦因數(shù)(選學)Fm=sFN。
、ばЧ嚎偸亲璧K物體間的相對運動的趨勢。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是研究力學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根據(jù)題意選取適當?shù)难芯繉ο,選取研究對象的原則是要使對物體的研究處理盡量簡便,研究對象可以是單個物體,也可以是幾個物體組成的系統(tǒng)。
2.把研究對象從周圍的環(huán)境中隔離出來,按照先場力,再接觸力的順序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并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這種方法常稱為隔離法。
3.對物體受力分析時,應注意一下幾點:
(1)不要把研究對象所受的力與它對其它物體的作用力相混淆。
。2)對于作用在物體上的每一個力都必須明確它的來源,不能無中生有。
。3)分析的是物體受哪些性質力,不要把效果力與性質力重復分析。
力分解問題的關鍵是根據(jù)力的作用效果畫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接著就轉化為一個根據(jù)已知邊角關系求解的幾何問題
高一物理上冊第三章知識點7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 / t (定義式)
2.有用推論Vt 2 –V0 2=2as
3.中間時刻速度 Vt / 2= V平=(V t + V ) / 2
4.末速度V=V+at
5.中間位置速度Vs / 2=[(V_2 + V_t2) / 2] 1/2
6.位移S= V平t=V t + at2 / 2=V t / 2 t
7.加速度a=(V_t - V_) / t 以V_為正方向,a與V_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 ΔS為相鄰連續(xù)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V_):/ s 加速度(a):/ s2 末速度(Vt):/ s
時間(t):秒(s) 位移(S):米() 路程:米
速度單位換算: 1/ s=3.6/ 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_t - V_)/ 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
。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
2) 自由落體
1.初速度V_ =0
2.末速度V_t = g t
3.下落高度h=gt2 / 2(從V_ 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 t2 = 2gh
注: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度直線運動規(guī)律。
(2)a=g=9.8≈10/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3) 豎直上拋
1.位移S=V_ t – gt 2 / 2
2.末速度V_t = V_ – g t (g=9.8≈10 / s2 )
3.有用推論V_t 2 - V_ 2 = - 2 g S
4.上升最大高度H_ax=V_ 2 / (2g) (拋出點算起)
5.往返時間t=2V_ / g (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注:
(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
。2)分段處理:向上為勻減速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
。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平拋運動
1.水平方向速度V_x= V_
2.豎直方向速度V_=gt
3.水平方向位移S_x= V_ t
4.豎直方向位移S_=gt2 / 2
5.運動時間t=(2S_ / g)1/2 (通常又表示為(2h/g) 1/2 )
6.合速度V_t=(V_x2+V_2) 1/2=[ V_2 + (gt)2 ] 1/2合速度方向與水平夾角β: tgβ=V_ / V_x = gt / V_
7.合位移S=(S_x2+ S_2) 1/2 ,
【高一物理上冊第三章知識點】相關文章:
初三物理上冊第三章知識點09-23
初二物理上冊第三章的知識點10-02
高一上冊物理知識點歸納02-09
高一上冊物理知識點歸納07-30
高一上冊物理知識點梳理02-06
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識點10-09
高一必修一物理第三章《彈力》知識點01-19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彈力知識點09-26
高二物理上冊第三章高壓輸電的知識點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