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往事的抒情散文砍柴記
編者按:砍柴,這是很多農村孩子都做過的事情,長大后回想起來,也是一段非常難忘的記憶吧!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的這篇散文《砍柴記》。
《論語·衛(wèi)靈公》里有一句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說我們做每一件事,先要把準備工作做好,才能事半功倍。還有句俗話:“磨刀不誤砍柴工”,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我從家鄉(xiāng)出來之前,就深悟這個理兒。在農事方面如要砍柴就要有把好柴刀,收割就要有把好鐮刀,犁田要有把好犁頭。做農事沒有好工具不行,不但影響進度還會影響質量。小時候我經常上山砍柴,一天要砍三到四捆柴,我常把功勞歸于我那把好柴刀上。我是10歲左右就跟姐姐上山砍柴,如果那天姐姐不出早工,娘就要姐姐帶我去砍柴?巢袂埃谝坏拦ば,就是要把柴刀磨快,剛開始學砍柴的時候,柴刀都是由姐姐磨。
有天早晨,天剛有點亮色,大姐二姐三姐就早早地在家門前的水圳邊“磨刀霍霍”。這個成語是我上學時,在一篇課文里讀到的,好像記得當時老師把這個成語當作貶義詞,說那些反革命分子磨刀霍霍搞破壞。其實“霍霍”是個象聲詞,就是磨刀時發(fā)出的響聲。當然,要把刀磨得鋒利,還要有塊好的磨刀石。我記得我家的磨刀石是我姐從龍溪里左挑右挑選出來的。龍溪里石頭很多,但不是什么石頭都能做磨刀石。我至今還不知道家門前那兩塊磨刀石是什么石頭。
兩塊磨刀石,立在水圳邊,它不但供自家人磨刀,還供著左鄰右舍來磨刀。上山砍柴,刀是插在屁股后面的。當然,柴刀是有刀匣的,刀匣是用小楠竹的一節(jié),在中間開一個長方形的口子,口子能插進柴刀。同時柴刀也有大有小,還有形狀不一的,像我們小孩子,自然用的是小柴刀,用大柴刀,力氣不夠,拿不動。刀匣兩頭用火燒紅的鐵絲鉆眼,再穿上麻繩系在腰上,刀匣系在腰上,插上柴刀,走起路來,柴刀在屁股上一翹一翹的,到了山上,再從腰上的刀匣里抽出柴刀。
我開頭砍柴,很費力,主要是力氣小,二是沒方法,遇上一根很硬的雜木柴,就很難砍,比如銼樹就非常難砍。每遇此柴,我常常砍得滿頭大汗,精疲力盡。我姐就不同,砍柴很快,而且砍一捆柴都是百斤以上,我很佩服我姐,在農事上什么都不落后,插田、割禾是能手,做其他農活同樣搶在先。就說現(xiàn)在砍柴吧,我還沒砍幾根,姐就砍了一捆了。砍好了柴,捆柴也講究方法技巧,捆得不好,走到半路就會散掉。捆柴的東西也是就地取材,用藤條捆,用什么樣的藤條才能捆得結實,這當然是姐姐先告訴我用什么樣的藤條好打捆。能藤纏樹的藤,定是好藤,有牢的藤。
我跟姐姐砍柴,也數(shù)不清有多少次了,后來隨著年歲稍長,家里燒火的柴,基本上由我包了,姐姐們要努力掙工分,弟妹又還小。那時候,對于一個鄉(xiāng)下農家但兒女又多的家庭來說,一天燒的柴,數(shù)量可觀。從早上開始,母親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灶堂燒起火,可以說從早上開始到天黑,爐灶里的火就沒滅過,有時兩個灶臺都要燒。比如我家那個大灶臺一天要煮二頭豬的豬食,另外每隔二天還要蒸米酒。小灶臺就是一天為全家八口人做飯燒火。所以我家的火一天是不斷的,于是燒火的柴也不能斷。我家放柴禾的有兩個柴堆,一個是挨著茅廁邊,一個是堆放在家門前的水圳上,水圳上先要用幾根大的雜木橫架在圳兩邊沿上,然后才能把一捆捆柴架在上面。柴從山上砍下來,是濕柴,不能燒,要放在柴堆上讓日頭曬個十天半月,讓濕柴變成了干柴才好燒,干柴才把火燒得旺,不然,燒起來就是一灶煙一屋姻。而兩個柴堆也是輪流著燒,一個柴堆如果燒得差不多了,娘就叫我要砍柴了。自從跟姐學會砍柴后,就獨自上山砍柴,有時也與兒時伙伴上山砍柴。
記得有一發(fā)小,叫王全齊。他大我二歲左右,但他比我長得高大結實,他很早就輟學了,他的父親與我的父親還是一年過世的。要說他的命運本應要比我好,他家成份好,父親又是抗美援朝回的,后分在供銷社工作,還當了分社主任,可他父親也偏偏舍不得在世上多耽一時日,而我父親卻是受的'批斗太多又積勞成疾,所以拉也拉不住。他們走了,卻給各自的女人留下了一大堆子女。但我們那時小,不知太多的人間悲傷。父親走了就走了,因為還有母親,還有那么多姊姊妹妹,所以在人前,也感覺不到太多的凄惶。該玩時玩,該笑時笑,玩的時候,就忘了那份隱藏在內心的苦痛,只是與人抗爭時,才想起自己是個沒有父親庇護的地“冇爺崽”,才會躲在沒人的地方傷心落淚。我與全齊可能是因為沒有父親的緣故,有點惺惺相惜的味道,走得很近,也玩得最好,在他家也睡過不少。他做農事是一把好手,我與他玩得好,砍柴時他常幫我砍又幫我捆,還幫我背。我有時也覺得過意不去,當我想表示謝謝的時候,他就要我唱歌給他聽,他說我唱《挑擔茶葉上北京》唱得好聽。這首歌,是班主任肖桂蘭老師教我唱的,有次過六一兒童節(jié),肖老師要我上臺演唱過,我也認為這首歌是我的拿手歌曲。他喜歡聽,我當然要唱給他聽。
>>>下一頁更多精彩“砍柴記”
他沒讀幾冊書,稍大一點就開始做農事,那年我放暑假回來,就看他在田里吆喝著那條黃牯犁田耙田了,儼然像個老農。
這次暑假與他砍過幾次柴,有一次我們沒有去附近的山上砍,而是去了很遠的八伏龍。去八伏龍砍柴雖然路途遠也有一點好處,就是我們自己不用背柴,柴可以放進渠道里順水漂下來。這里我要說一下,家門前龍溪的發(fā)源地是八伏龍。當時村里與東邊鐵廠在坳八龍合建一個工農電站,要建電站就要有水源,他們就想到了把八伏龍的水源截流一部分,然后開挖了一條用水泥澆鑄的渠道,再把水源引進來,經過幾個坳嶺來到坳八龍的很高很陡的山坡上,這樣落差高,水沖進水輪機,水輪機又帶動發(fā)電機就發(fā)出了電,并送進了村里每家每戶。自從修建了這條渠道,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方便,每天隊里的社員從八伏龍砍的樹和竹就把它丟在渠道里漂下來。
我與全齊砍柴基本上是我們兩人,再就是左矮子和武仔,他們倆個個子最矮,行動也相當遲緩,總是要落后于我們,所以有時也懶得叫他們,但他們消息很靈,我和全齊總是前腳走,他們后腳就跟上來了。有時候,我們常常在路上逗留玩耍,一會派左矮子去玉米地里攫取幾顆玉米,一會兒又叫武仔去土里挖幾顆紅薯,然后跑進林子里燒火煨玉米和紅薯。個個都吃得滿嘴烏黑,燙得此牙裂嘴,那時,我們像吃了一頓盛宴似的,一個個美得不得了。這時,抬頭看看天,太陽要落山了,大家有點驚謊失措,就快快地從屁股后的刀匣里抽出刀,然后,砍呀砍呀,砍得樹上鳥兒搖搖晃晃,再撲棱樸棱飛走了,我們也不管它了,也不學鳥叫了,只顧著快點砍柴,快點回家。至于左矮子和武仔,總要比我和全齊慢半拍,我們捆好了柴,他們還在砌柴。這時,我和全齊還是要幫幫他們,然后一起回家。
我想這次暑假,可以甩掉他們了,回家聽姐說,他們倆已派去公社修緬懷電站了。我又想,沒了他們作伴,又覺得落寞,在山上人多必競多一分膽色。那天,我和全齊一個人背上插一把柴刀,上坳時刀也在屁股上“呱嗒呱嗒”響。當我們爬上渠道時,卻看見本隊張秋英站在渠道上迎著我們。
我“愣”了一下,心想,她怎么會站在這里呢?后來才知,他們倆個已似先約好了要去八伏龍砍柴,我只是后來要去的,全齊卻給了我面情,才讓我去的。張秋英,在隊上也算是個美人兒,可能是山里的水養(yǎng)人,皮膚是嫩白嫩白的,一掐好像就能掐出水來。秋英不是很高,也不知有一米幾。記得我家的衣柜就是我小時候長高的尺子,我是每到年底去量一次,然后看一年長高了多少。秋英面龐有點清瘦但眉眼子卻是清秀,笑起來好看。她家姊妹也多,她是她家最小的,大小們常喊她“幺妹”。我這次去砍柴已看出了端倪,因為我也是個青澀的青年了,而全齊和秋英又比大一點,他們是不是談對象了呢,通過觀察,他們確實有那個意思呢。我們一同進了山,還沒砍幾下柴,就不見他們了,我也不好意思叫他們,我趕緊砍好柴,就往那邊樹葉動的方向偷偷走去,這時,我看見了他們摟抱在一起親嘴兒,我看得有點心跳臉紅,我又趕緊偷偷地退回來。過了一陣,我清了清嗓子,就朝他們唱起了《挑擔茶葉上北京》,唱著唱著,他們倆有點羞澀地朝我走來。
那次過后,我再也沒有與全齊一起砍柴了。要么帶弟妹去,要么找左矮子他們去。同時,這年的暑假,縣劇團來村里演出,劇目是花鼓戲《劉?抽浴罚铱戳撕,久久難已平靜,劉海也是個樵夫,他上山砍柴,卻遇上了九尾狐,而且是個修行千年又美麗善良的九尾狐,那個狐仙胡秀英要嫁給劉海,要給劉海做媳婦,要給劉海幸福。看了這個戲,我也常常產生遐想,假如我去山上砍柴也能遇上像胡秀英那樣的狐仙該多好呢。為此,我還真有幾次一個人去山里砍柴,也想有如此神話和艷遇,可最終被一條野豬和一條蟒蛇把我嚇得屁滾尿流并一路狂奔。
如今回想起來,還心有余悸,但想起少年時代的砍柴事,仍然記憶猶新,也再是感嘆歲月的滄桑與無情。自我進城后,再也沒見過全齊了,只知道他已結婚,而新娘卻不是張秋英。再后來就聽到了全齊在村里修工農電站時死于一次事故。我真的不敢相信,他僅僅只有三十歲,但他走了,留下一個兒子和一對雙胞胎女兒。
時光流逝,除了親人我們也會時常牽掛和銘記,有時也偶爾想起一些人一些事,或懷念或記起,而王全齊也許是我所懷念中的一個吧。
(作者簡介)李方明,湖南省攸縣人,株洲市作協(xié)會員,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攸縣作協(xié)理事。90年代中后期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有小說、散文、紀實文學散見于《湖南文學》《解放日報》《湖南散文》《湖南工人報》《長沙晚報》《株洲日報》《文藝窗》《作家園地》等省市各類報刊,著有長篇小說《生存》等。
作者|李方明
公眾號:梅州藝苑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寫往事的抒情散文砍柴記】相關文章:
往事的感悟抒情散文06-19
書皮往事抒情散文07-11
往事優(yōu)美抒情散文07-13
棧橋往事抒情散文07-04
結婚往事抒情散文07-20
往事隨風的抒情散文08-26
當愛已成往事抒情散文07-02
當愛已成往事經典抒情散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