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傈傈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傈傈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tǒng),“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最高統(tǒng)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風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風民俗,在制定國策時以它作為重要參照,并由史官載入史冊,為后世的治國理政留下治理風俗的經(jīng)驗。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傈傈族有哪些風俗習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飲茶風俗:
一、基諾族飲普洱茶風俗:
基諾族吃涼拌茶、飲煮茶。
涼拌茶是基諾族自古流傳下來以茶當菜食用古老吃茶法。拌法是將剛采收鮮嫩茶葉揉軟揉細,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隨即投入黃果葉、酸筍、酸螞蟻、白生、大蒜、辣椒、鹽巴等配料于茶湯中拌勻,成為基諾族喜愛“臘撥批皮”,即涼拌茶,當菜食用,風味獨特;Z族普遍飲用煮茶。煮茶時先將壺內(nèi)水煮沸后,放人茶葉,待茶煮好后,將茶水倒入葫蘆中,用葫蘆品茶。飲后爽口,防暑降溫,除煩止渴,解膩清神。
二、佤族飲普洱茶風俗:
佤族飲用鐵板燒茶和擂茶。
鐵板燒茶:是佤族獨具一格茶飲,與烤茶相似但風格又有所不同。飲茶方法是先用壺將水煮沸,另用一塊薄鐵板盛上茶葉放在火塘上燒烤,直到茶色燒烤到焦黃,散發(fā)出茶香味,再將茶倒人開水壺內(nèi)煮,幾分鐘后即可將水倒入茶盅飲用,這種茶飲后,苦中回甜,焦中有香。
擂茶:是佤族一種古老飲茶方法。即將木擂缽擂好茶葉加入姜、桂、鹽,放在上陶罐內(nèi)共煮后飲用,有清熱解毒,通經(jīng)理肺功效。至今佤族仍保留著這種古老飲茶方法。唐樊綽《蠻書》中說:“茶出銀生城(景東)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边@些記載實際上就與佤族飲用的擂茶相吻合。
三、傈僳族飲普洱茶風俗
傈僳族飲油鹽茶。油鹽茶是傈僳族古老而普遍的飲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在火上將茶烤焦黃,加入開水,然后放人食用油和鹽,再加開水煮沸三五分鐘,便將茶葉倒入茶盅,主人將茶敬送客人,開始喝茶,這種茶湯既能解渴,又能充饑,別有風味,令人喜愛。
四、傈傈族的溫泉“春浴”
怒江峽谷的傈僳族人民至今仍保留著“春浴”的風尚。凡沿江兩岸有溫泉的地方,都是人們歡聚沐浴的場所。春節(jié)期間,人們帶著年食、行李在離溫泉不遠的地方塔起竹棚,或找?guī)r洞歇宿。在溫泉住上三五天,進行沐浴。溫泉分上池和下池,一般情況下男子在上池,婦女在下池,但距離較遠。有的每天洗五六次,他們認為只有反復洗浴,才能消除疾病,增強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勞動生產(chǎn)。在六庫附近的溫泉地區(qū),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眾性的“溫泉賽詩會”。屆時,數(shù)公里外的歌手們都要趕來賽歌對詩。每當這個時刻,溫泉附近點點白色的帳篷,日夜不熄的篝火邊擺著甘涼的米酒和香噴噴的年食,歌手們一面吟詩對歌,一面品嘗各自帶來的美酒佳肴。新老歌手們,就是在這種繼承和發(fā)揚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娛樂活動中,為新春佳節(jié)增添歡樂氣氛。借助“春浴”賽詩對歌潛移默化的影響,陶冶人們的高尚情操,培育團結(jié)友好的社會風尚。 除此活動外,福貢一帶的傈僳族青年還要舉行“頭頂射雞蛋的”射弩比賽。比賽時,男青年身背箭包,手持弩弓,自己的心上人頭頂扣一碗,碗底上置雞蛋一枚(或頭頂一木碗,碗中盛米、置雞蛋)為靶,站于幾米之外。比賽開始,男青年不慌不忙,拉弦搭箭,扣機擊發(fā),只聽“啪”的一聲,蛋花飛濺,心上人則安然無恙,頓時,場上爆發(fā)出一片熱烈的掌聲。這是一項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比賽,是比技術(shù)、賽膽量、見真情的活動。當然,技術(shù)不精的小伙子,寧可射不中雞蛋,也不會傷了心上人的。
食俗: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部云南省。絕大部分人居住在怒江兩岸山上,糧食只能種在很陡的山坡上。沒有平壩,所以,很少有水田,只有在怒江兩邊稍平的地方才能開梯田,種植水稻。山地只適合栽種苞谷、蕎麥以及少量的雞腳稗。
正因為這種地理條件,小麥產(chǎn)量極低,成本也很高,一般家庭很少吃上大米。即使家庭生活比較富裕的人家,也只是逢年過節(jié)、或者招待客人時才能吃上一點。
少數(shù)居住在河谷地區(qū)的則以大米為主食,以苞谷、洋芋一類雜糧為輔。芋頭是傈僳族人比較喜歡吃的一種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糧食,所以,家家戶戶都栽種芋頭。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習慣于飯菜一鍋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飯時,先把米放入鍋內(nèi)熬煮,中間更換兩次水,待米快熟時,放進青菜、白菜直至菜爛。平時很少單做菜,飯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圍著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蕎麥。因大米種植較少,只有在節(jié)日或接待客人時才用大米做粥。
居住在麗江的傈僳族喜食陰玉米飯,所謂陰玉米是指秋天剛熟的玉米包,去包葉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陰干儲存。食用時將玉米粒搓下,用木難舂去表皮,加上四季豆、豬頭或豬排微火煮食,作為佳饌。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
傈僳族的肉食來源有家庭飼養(yǎng)的豬、牛、羊、雞肉和捕獵的麂子、巖羊、山驢、野牛、野兔、野雞和河里的魚,肉類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鹽,放入火塘中燒烤后食用。
燒烤肉食品是傈僳族人傳統(tǒng)的吃法。不論是豬肉、牛肉和小雞、魚類都能燒食。這種吃法味道鮮美香脆。這是由于這個民族長期以狩獵、采掘為生形成的飲食特點。但是傈僳族不吃水牛、狗、貓、馬肉。
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卜、芋頭和各種瓜菜、薯類,輔以橘子、桃、梨、等多種水果。因當?shù)厥a(chǎn)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如漆油炒雞、漆油燉雞、漆油煮甜酒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認為是產(chǎn)婦補虛的上等食品。
傈僳族家家都養(yǎng)蜂,少則4、5群,多則十幾群,每年秋季,家家都釀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還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釀酒時,先將原料搗碎,蒸煮后放酒藥裝壇封存,10天后即可啟封沖飲,度數(shù)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傈僳族喜飲一種麻籽茶。制作麻籽茶時,先將麻籽入鍋用微火焙黃,然后搗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鐘,取出瀝渣,湯仍入鍋放鹽或糖煮沸即可飲用。麻籽茶潔白,多飲也像飲酒一樣能夠醉人。在貢山一帶的傈僳族,受當?shù)夭刈迳罘绞降挠绊,也有喝酥油茶的習慣。
婚俗:
傈僳族舉行婚禮的頭一天,新郎打扮得整整齊齊,身披彩帶,由媒人陪同來到女方家娶親。到了女方家后,新娘卻躲了起來,要讓新郎到處去找,可找來找去就是找不著。這時,新娘的一個女伴會來告密,新郎總算找著了新娘。找到新娘后,娶親者受到女方家的盛情款待。當晚還要展示新娘的嫁妝,嫁妝中要有一個柜子,里面裝著十套花裙子。
第二天早飯后,女方家組成熱鬧的送親隊伍,抬、背著嫁妝,由新娘的舅舅背著新娘,在鞭炮和火槍聲中離開女方家。此時,新娘表示不忍離別父母姐妹,要禮儀性地哭泣,但哭聲一般持續(xù)不長,賓客就唱起(送親歌)。可以說,新娘是在歌聲和哭聲中上路的。 到男方家門口時,從竹樓到庭院,到處都聚集著男方迎親的人。人們分站兩旁,用隆重的禮節(jié)來迎接新娘,歡迎送親的客人。
新娘進了男方家的竹樓后,女方家送親隊伍中走出七八個健壯的小伙子,他們圍著男方家火塘跳(跺腳舞),以象征性地檢查新娘住的竹樓是否牢實。跳完后,送親的人們才進屋子就坐。 這時候,圍坐在火塘邊的老人一邊喝酒,一邊唱起了傈僳族的(創(chuàng)業(yè)歌),以歌聲教育新人不忘民族的歷史,不忘恩負義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接著,男方家的歌手和女方家的歌手開始對歌。時而個人對唱,時而一個領唱,眾從合唱,只聽歌聲陣陣,此起彼伏,并夾著陣陣的歡笑聲,把喜慶的氣氛渲染得很沈。歌手們演唱時右手搭在歌伴的肩上,左手放在耳根的下部,隨著曲調(diào)的節(jié)拍一左一右地擺動,所唱的曲調(diào)明快活潑,旋律優(yōu)美流暢。
婚禮這天,女方家送親的人們在男方家受到盛情款待,除酒內(nèi)盡量享用外,男方家的人還一撥一撥地過來敬酒、勸酒,致使不少送親者成了醉翁。送親者喝醉的越多,男方家越覺得樂彩,甚至會成為美談。
第二天早上,送親的人們返回時,男方要托他們帶一些酒肉給女方父母,鑒于舉行婚禮的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所以第二晚上新人同房之前,要請一老人在火塘邊持酒為新人祝福:"世上一切蟲魚鳥獸都是成雙成對的,但愿你們夫婦白頭偕老。" 婚后數(shù)天至十多天,新郎陪新娘一道回門。回門時,新郎要帶去豬肉、包谷粑粑、三腳架等物送給岳父家,同時要在岳父家?guī)椭墒嗳盏幕畈拍軘y手返回。返回時,母親會送給做了新娘的女兒一只雞、一口鍋和鐮刀等物,以祝福新人的家庭吉祥幸福。
傈僳族歷史上曾有搖籃婚配、互換婚和搶婚的習俗,但現(xiàn)在已基本絕跡了。
傈僳族家庭一般比較穩(wěn)固,離婚的較少。如離婚,要請中間人,并刻木為證。離婚當日要殺一頭豬,由中間人刻好木刻并灑上豬血和酒,然后男女雙方對天盟拆,就算完成了民族習俗含義上的離婚。木刻上刻有中間人的人數(shù),并由中間人保存,如遇任何一方后悔和否認,就可以出示木刻作為憑證。
喪葬習俗:
傈僳族除兇死者和在外死亡者實行火葬外,其余實行土葬。傈僳族很重感情,對死者非常同情,任何人去世,親屬及寨子的人都前往憑吊,為其哭喪、跳喪舞、守靈。
傈僳族的喪葬禁忌主要有,死者死亡當時,親屬和村里的人都不能干農(nóng)活,否則被認為是在責備死者生前是懶漢,會使亡靈有一種負罪感,到了另一個世界也會有干不完的活;若死者為老人,親屬和寨子里的人要停止勞動3天,以示崇敬和哀悼;不準吃辣椒,否則被認為是對死者的一種仇視和挑釁行為,但如果某人是死者的死敵他就會在葬禮期間吃辣椒;當祭師在唱跳喪葬歌舞時,不能半途而廢,否則死者亡靈會魂飛魄散,無力到達祖先棲居之地,變成野鬼。
禁忌:
傈僳族地區(qū)新中國成立以前形成許多習俗禁忌。例如,傈僳族婦女在懷孕后不能燒帶杈的柴,否則孩子會長兔唇;背柴不能與豬草合背,否則生孩子時會出水;不能吃黃瓜子,否則小孩身上會長花花綠綠的斑點;不能雙腳跨過拴馬的繩子,否則孩子生不出來,等等。由于傈僳族不會計算嬰兒的出生日期,很多孩子都是在田間、地旁出生的。若在家中生產(chǎn),則一般由產(chǎn)婦的母親來接生,母親年邁或已去世的,由婆婆接生,婆婆不在,就由男方或女方家的姐姐接生。如姐姐也沒有,才在親戚中找合適的老人接生。嬰兒的胎盤被認為是最臟的,要立刻埋到1里以外的地方。隨著社會的進步、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這些禁忌已逐漸失去影響。
【傈傈族有哪些風俗習慣】相關(guān)文章:
傈傈族有哪些風俗習慣11-23
獨龍族有哪些風俗習慣11-23
高山族有哪些風俗習慣04-14
獨龍族有哪些風俗習慣09-12
獨龍族有哪些風俗習慣11-24
阿昌族有哪些風俗習慣09-12
達斡爾族有哪些節(jié)日和風俗習慣11-23
朝鮮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11-23
布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