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的原文及賞析
【詩句】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出處】唐·岑參《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
【翻譯】此情此景令人徹悟了佛理,美妙的善道是我歷來所尊崇。今后我決心掛冠隱去,以佛道為憑藉超然生死極樂無窮。
【全詩】
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
[唐] 岑參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fēng)。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全詩賞析】
順著這一思緒,詩之結(jié)尾忽然化出了頓然悟道式的曠達之語:“凈理(即佛理)了可悟,勝因(即“善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站在寶塔頂上,悟覺到世界之長久和人生之有限,則身外的功業(yè)、名利、榮華、享樂,又有什么可留戀的?倒不如掛冠棄官、超然世外,以領(lǐng)略佛家的無窮之“道”,不更有興味些?從登高俯臨的清奇之境,引發(fā)“了悟”佛理的曠達之思,這就是岑參《登慈恩寺浮圖》所抒寫的情志。杜甫則不同: 他在后半篇雖也描述了“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的俯覽之景,卻又隱隱與時局的.混亂、山河的破裂交織在一起,表達了“登茲翻百憂”的志士之慨。所以,結(jié)尾又以“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的比興,寄寓了那深切的憂國之思。讀來令人百感交集、惋嘆不已。明人王世貞稱“岑(參)才麗而情不足” (《藝苑巵言》)。比較一下岑、杜這兩首同題之作,人們正可感受到:岑參曠達,杜甫執(zhí)著; 岑詩以境界之清奇雄麗見長,杜詩則以詩韻之蘊藉深沉為優(yōu)。從詩以言志的傳統(tǒng)眼光看,岑詩之“情不足”,恰為杜詩之韻深長所壓倒。判杜詩為“壓卷”,良有以也。倘若從對登高覽景的審美觀照看,則岑詩寫景的奇恣清健,又非杜詩所能及也。
【《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的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原文賞析03-12
岑參《與高適薛據(jù)登慈恩寺浮圖》原文、翻譯、注釋、賞析09-29
高適《同諸公登慈恩寺浮圖》原文譯文賞析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