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鷓鴣天代人賦》譯文及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xiàn)代新詩相對應。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鷓鴣天代人賦》譯文及賞析古詩,歡迎大家分享。
鷓鴣天 代人賦
辛棄疾 宋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譯文:
落日里寒鴉歸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樹發(fā)出嫩綠的新芽顯出溫柔。如果不是眼下親自遭遇離愁別恨的折磨,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人傷心白頭。
離腸寸斷,淚流難收。懷著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紅樓。明明知道亂山無數(shù),遮斷了遠方的天空,可還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欄桿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罷休。
注釋:
鷓鴣天:小令詞調,雙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韻,下片五句三平韻。唐人鄭嵎詩“春游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調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驪歌一疊。
晚日:夕陽。唐劉長卿《行營酬呂侍御》詩:“晚日歸千騎,秋風合五兵。”
新綠:初春草木顯現(xiàn)的嫩綠色。唐白居易《長安早春旅懷》詩:“風吹新綠草牙拆,雨灑輕黃柳條濕!
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五代齊己《寄雙泉大師兄》詩:“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巖棱!
白頭:猶白發(fā)。形容年老!稇(zhàn)國策·韓策三》:“中國白頭游敖之士,皆積智欲離 秦韓之交!
深知;明知。唐駱賓王《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詩:“情知唾井終無理,情知覆水也難收,不復下山能借問,更向盧家字莫愁!
闌干:欄桿。闌。同“欄”。
賞析:
稼軒詞六百余首,用調一百以上。在這些詞調中,利用頻率最高的是《鷓鴣天 》,凡六十三首,占總數(shù)百分之十強,述懷、抒憤、言愁、嘆老、酬答、贈別、祝壽、即事、詠物、寫景、議論無所不有?峙抡怯捎谶\用此調多而得心應手的緣故吧,所以“代人賦”便自然地也選擇了此調。詞題“代人賦 ”,今天已無法弄清代誰而作。從字里行間可知主人公是一位內心充滿“離恨”與“相思”的女性。
上片先從寫景下筆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薄傲列戮G”,點明季節(jié)為早春;“晚日寒鴉 ”,點明時間是傍晚。這景,是襯情之景。太陽即將落山,寒鴉正在歸巢,極易令人引起對舊人的懷念,以孤獨寂寞之感嘆,而光線暗淡的“晚日 ”,又極易令人引起遲暮之想、不快之情,叫聲凄婉的“寒鴉”,又極易令人精神不安、心情煩躁 ,所以在“ 晚日寒鴉”之后,緊接上了“一片愁”三字以抒其情。先寫景后抒情是詞人慣用手法 ,作者更是應用自如。“柳塘新綠”,是美好的景色,當是女主人心底的一縷“溫柔”之情,使她眼里看出了景色的“溫柔”。但是,細柳新蒲為誰綠”呢?無限“溫柔”為誰存在呢?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边@“溫柔 ”的“柳塘新綠”之景,也同樣,只能使“ 一片愁”增濃!皽貪狻敝爸弧皡s”字,旨在挑明樂景與哀情的不一致。接下來的“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緊承上文的“一片愁 ”,是假設 ,是愿望同時也是深沉的感嘆。
這“眼底”的“離恨”,聯(lián)系上文,又是“一片愁”之原因的展現(xiàn) !安恍湃碎g有白頭 ”,是以“眼底無離恨?為條件的,現(xiàn)在既是“眼底”充滿了“離恨”的那末“人間”就只能“有白頭”了。這是以婉曲的方式來強調“離恨”之傷人,離恨使人“白頭 ”。這兩句,若直言之,就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思君令人老 ”。這兩句的言外之意,是殷切地希望“眼底”真的“無離恨”,“人間”永遠無“白頭”。
上闋四句,作者以正反兩種手法,也主人公的愁思,細品味感情尚未至高潮,但已是郁積心中,只待一發(fā)。
過片以下 ,愁思進入另一層次 ,即由概括地說“一片愁 ”,變?yōu)橥ㄟ^具體行為來寫“ 相思”之情,深化“一片愁 ”。“腸已斷 ,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 ”,是一個行為,極寫女主人公離別之恨、相思之深。這將上片積情一、引噴發(fā),悲情頓上一層。離恨相思,她內在的是柔腸已經寸斷,外表則是盈盈粉淚難收,“重上小紅樓”!靶〖t樓”,當是她與自己心上人曾經共同地方。今天“重上 ”這“小紅樓”,恐怕是為的要重溫昔日攜手并肩、恩恩愛愛的歡樂,幻想著心上人可能仍在樓上。真是“離別腸應斷,相思骨合銷 ”(陳后主《寄碧玉詩 》)。這女主人公的感情,是多么纏綿悱惻,多么凄楚動人啊!結尾的“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進一步表現(xiàn)女主人公的癡情。她理智上清清楚楚地知道,視線已被青山遮斷,心上人是看不到的,正如歐陽修在《踏莎行》中所說的那樣:“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然而對情人的思念使自己不能自主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倚靠著樓上的闌干遠望。明知憑欄無用,仍要一次又一次地倚靠闌干而遠望。其癡情若此,令人感嘆!以“頻倚闌干不自由”這句作結 ,實有“神馀言外”之妙。
下闋里作者抓住女主人公幾個典型行為,通過“難收”“重上”“情知”頻倚”等詞,準確地描寫了,主人公癡情中身不由已的樣子,其內心的思愁也不言自顯。
這闋詞雖然是“代人賦 ”,但在封建社會里,思婦是普遍存在的,思婦詩頗多亦有深厚的傳統(tǒng),因此稼軒寫主人公之苦悶愁思能感同身受,寫來其情不虛,其意不隔,“情真景真,與空中語自別”(許昂霄《詞綜偶評》)。我們大膽假想,也極有可能是以“代人賦”為障眼法,借以自寫情懷 ,如李義山之《代贈》、蘇東坡之《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之類。
《鷓鴣天·代人賦》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冬,辛棄疾遭遇彈劾,隱居上饒。這首詞就是作者被彈劾解官后,在帶湖閑居時所作。
《鷓鴣天·代人賦》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鷓鴣天代人賦》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鷓鴣天·代人賦》翻譯賞析11-03
鷓鴣天·代人賦08-10
鷓鴣天譯文及賞析12-05
《鷓鴣天》譯文及賞析07-07
前赤壁賦的譯文及賞析10-17
鷓鴣天·重九席上再賦原文及賞析04-19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詞譯文及賞析07-27
《寒窯賦》原文及譯文04-24
《洛神賦》原文及譯文04-20
鷓鴣天原文賞析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