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賞析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1-02-12 10:20:30 賞析 我要投稿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

  西江月·送別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舊官何物與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幾變,個中下語千難。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

  翻譯

  昨夜您的小船離開京口,今晨我的馬頭遙望長安。舊官拿什么交代給新官?只有西湖、吳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來幾度變遷?內(nèi)含奧秘,下評語叫人為難。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氣能掀起錢塘江的波瀾。把我的新詩呈給您。請您細加指點。

  注釋

  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市。乃古潤州治所。

  長安:此處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

  馬首長安:謂馬不停蹄地向京都進發(fā)。

  舊官何物與新官:這里東坡僅以其“新官對舊官”句,借指自己是“舊官”即將離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東坡自己的吟詠西湖山景的詩作。

  個中:此中。

  下語:評說,講說。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氣卷波瀾:形容林子中的才氣像波濤一般壯闊起伏。

  判斷:猶鑒別辨析。

  賞析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痹~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訴說著他的仕宦奔波之苦。這句詞份量沉重,內(nèi)涵復(fù)雜,至少含有兩層意思:其一,詞人說自己沒有做出什么成績,只留下一堆吟詠西湖山景的詩作了,表現(xiàn)了東坡的謙虛和自責(zé)精神,令人欽敬。其實,詞人這次知杭政績斐然,盡人皆知,他不僅積極抗旱救災(zāi),施粥送藥,救活了很多貧困百姓;而且開河浚湖、興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閘,修建南北三十里長堤,并在堤上造六橋,置九亭,遍植楊柳芙蓉,不僅美化了風(fēng)景,還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做生祠以報。”

  下片,集中請求林子中評判其湖山新詩!按司鞍倌陰鬃儯瑐中下語千難!痹~人說西湖山景千變?nèi)f化,百年數(shù)異,自己對之描寫是很困難的。這里,詞人把其湖山詩作的內(nèi)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圍內(nèi),與其他(如政治)無關(guān),而且“百年幾變”,“下語千難”,表明其詩歌內(nèi)涵隨著風(fēng)景的變化而復(fù)雜多變,用語費神頗多,是正,F(xiàn)象。“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這末二句是詞人對林子中的客套頌揚之辭,當(dāng)然也含有某種期待的愿望,他說林子中才氣如壯闊波濤,一定會對自己的新詩做出公正的評判。用語謹慎巧妙,表面上是請友人品賞、評說自己的新詩,而卻帶有某種警惕性。因為詞中連用“公案”、“判斷”二詞,十分醒目,這涉及到訴訟、判案性質(zhì),東坡決不會隨便使用之。東坡似是有意把自己當(dāng)作了“被告”,等待審判,但他實際上卻又是問心無愧,心地坦蕩,并且充滿了自信心。

  全詞表現(xiàn)了詞人對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無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渾然妥貼,章法平中有奇,虛實柜生,宛曲味永。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詞人被召為翰林承旨,在赴汴京之前,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交接職務(wù)之時,為了表示自己無可奈何的心情,于是寫下這首詞。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2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平明乍逐胡風(fēng)斷,薄暮渾隨塞雨回。

  繚繞斜吞鐵關(guān)樹,氛氳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東,山上孤云隨馬去。

  翻譯

  火山高高聳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鋪山蓋嶺凝滯不開,方圓千里鳥兒不敢飛來。

  火云清晨剛被胡風(fēng)吹斷,到傍晚又隨著塞雨轉(zhuǎn)回。

  回環(huán)繚繞吞沒了鐵關(guān)樹,蒸騰彌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東,山上孤云將隨你向東去。

  注釋

  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突兀:高聳的樣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勝金口,在今鄯善縣七克臺鎮(zhèn)境內(nèi),為鄯善到吐魯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熾熱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隨著。

  胡風(fēng):西域邊地的風(fēng)。

  薄暮:接近天黑時。

  渾:還是。

  繚繞:回環(huán)旋轉(zhuǎn)的樣子。

  鐵關(guān):鐵門關(guān),故址在新疆境內(nèi)。

  氛氳:濃厚茂盛的樣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內(nèi)。

  戍:戍樓。

  鑒賞

  這首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別之作。在這首詩中,“云”是詩人歌詠的對象,也是貫穿全詩的線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審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遼遠壯闊的塞外。此詩前四句連貫而下,以讓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們面前。一二句都以“火山”開頭,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現(xiàn)“火”字,描寫的筆鋒在“山”“云”上騰挪,讓人感到詩人在這種奇異的現(xiàn)象面前興奮不已。“滿山凝未開”從正面具體展現(xiàn)火山云的外觀,主體感強!帮w鳥千里不敢來”緊接著從側(cè)面渲染這外觀的奇異可懼;鹕皆频男蜗蟊沲r明突出?鋸堉幸褳橄挛乃腿私(jīng)過火山做了鋪墊。

  前四句是大筆勾勒,目的在于讓人得到火山云的總體印象。次四句筆鋒一頓,轉(zhuǎn)寫火山云的動態(tài)。“平明乍逐胡風(fēng)斷,薄暮渾隨塞雨回”,說這些火山云早上剛被風(fēng)吹散,傍晚又隨雨重新聚集起來。同“滿山凝未開”的厚重濃濁相比,這種動態(tài)的云輕盈靈巧多了!翱澙@斜吞鐵關(guān)樹,氛氳半掩交河戍”兩句互文,描寫火山云遠“侵”近“略”的威力!靶薄薄鞍搿狈謩e點出火山云與鐵關(guān)、交河戍的關(guān)系,從空間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氣勢。

  既有靜態(tài)的描摹,又有動態(tài)的刻畫;既有時間的縱向變化,又有空間的橫向展開。對火山云的描寫便可告一段落,結(jié)尾二句自然歸結(jié)到送別上來。第九句“火山”二字輕輕收束前八句,使得對火山云的描寫實際上成了描寫送別的環(huán)境背景,路途遙遙,行路艱難,——對行人的關(guān)懷之情全部包括在“迢迢”二字之中。最后一句不出現(xiàn)人,孤云獨馬的意象卻讓人想見軍士塞外相別的獨特場景,以及軍人的驍勇剽悍。

  詩人曾兩次出塞,邊疆的風(fēng)沙草石和火山冰雪磨礪了他的意志,軍中生活的粗獷豪邁錘煉了他的性格,所以他能臨別不傷,通過歌詠塞外特有的奇麗不凡的景色為對方壯行。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注釋

 、呕敢寥夯敢粒质逑,小字子野。東晉時音樂家,善箏笛!妒勒f新語·任誕》載:“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于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云:“是桓子野!蓖醣懔钊伺c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被笗r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diào)。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⑵ “綠窗”,碧紗窗。

 、 新月句:客將遠行,故如此說。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欲去又還不去:欲去還留戀,終于不得不去。

  賞析

  首二句以晉人桓伊為王徽之吹奏三個曲調(diào)的典故,以發(fā)問的形式提出疑問:夜深人靜時,是誰吹奏有名的古曲,將人們從夢中喚醒?此二句暗寫離別。次二句融情入景,通過新月、煙云、天空、江面等景,將整個送別情景和盤托出,織成了一幅有聲有色、浩淼幽清的圖畫。

  上片寫離別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不知是誰吹起了優(yōu)美的笛曲,將人從夢中驚醒。是什么樣的夢呢?從“驚破”一詞來看,似有怨恨之意。夜聽名曲,本是賞心樂事,卻引起了怨恨;而一旦夢醒,離愁就隨之襲來,可見是個好夢。大概是夢見和朋友一起飲酒賦詩吧!歡聚的日子馬上就要結(jié)束,怎不使人懊惱、愁悶?推開窗戶,不知是要追尋那悠揚的笛聲,還是要尋回夢中的歡愉,只見江天茫茫,空蕩蕩的天上,掛著一彎孤單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間。江天之際,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悶化作的煙霧塞滿了。

  下片遙想“明日”分別的情景。“欲去又還不去”,道了千萬聲珍重,但遲遲沒有成行。二月春深,將是“落花飛絮”的時節(jié),景象凄迷,那時別情更使人黯然!帮w絮送行舟,水東流。”設(shè)想離別的人終于走了,船兒離開江岸漸漸西去。送別的人站立江邊,引頸遠望,不愿離開,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著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舊東流入海。以“流水無情”反襯人之有情,有借“飛絮送行舟”表達人的深厚情意,結(jié)束全詞,分外含蓄雋永。詞所謂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謂作此詞的第二日開船,須作稍微寬泛的理解。詩集送柳子玉詩稱“先生官罷乘風(fēng)去”之后,復(fù)數(shù)有游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參。

  通觀全詞,沒有寫一句惜別的話,沒有強烈激切的抒情。將情感融入景物, 此詞上片寫送別情景,以景色作為笛聲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別時的感傷氛圍。下片運用疊句造境傳情,想象次日分別的情景,大大擴展了離情別緒的空間。如此虛實結(jié)合,渲染出一種強烈的情感氛圍,使讀者受到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這是本詞的藝術(shù)魅力所在。在眾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賦予它們生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氣勃勃,整個藝術(shù)畫面都活躍起來,這是本詞的藝術(shù)特色。上片用“愁”寫煙,使新月也帶上了強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送”狀柳絮,使之與東去的流水對比而生情。而“愁煙”和“飛絮”在形態(tài)上又有共同之處,它們都是飄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們輕虛空靈,似乎毫無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無限擴散,彌漫整個宇宙,用它們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傳達出迷蒙悵惘、拂之不去的眷戀之情,那是再妙不過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隨手占來,毫不費力,只道眼前所見,顯得極其自然。這正是詞人的高超之處。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4

  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別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翻譯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發(fā)沖冠。

  那時的人已經(jīng)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注釋

  此地:原意為這里,這個地方。這里指易水岸邊。

  別燕丹:指的是荊軻作別燕太子丹。

  壯士: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勇士。這里指荊軻,戰(zhàn)國衛(wèi)人,刺客。

  發(fā)沖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發(fā)直立,把帽子都沖起來了。

  冠:帽子。

  昔時:往日;從前。

  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說法為當(dāng)時在場的人。

  沒:死,即“歿”字。

  水:指易水之水。

  猶:仍然。

  賞析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儀鳳四年(679)六月,改元調(diào)露(即調(diào)露元年),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帶,側(cè)身于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易水送別》一詩,大約寫于這一時期。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nèi)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發(fā)思古之幽情,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無限仰慕,從而寄托他對現(xiàn)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這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了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縣,是戰(zhàn)國時燕國的南界。壯士指荊軻,戰(zhàn)國衛(wèi)人,刺客!妒酚洝ご炭土袀鳌份d,荊軻為燕太子丹復(fù)仇,奉命入秦刺殺秦王,太子丹和眾賓客送他到易水岸邊。臨別時,荊軻怒發(fā)沖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然后義無反顧,勇敢地啟程.這位輕生重義、不畏的社會下層英雄人物,千百年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愛戴。詩人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侘傺失志,親身遭受武氏政權(quán)的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際,自然地聯(lián)想起古代君臣際會的悲壯故事,借詠史以喻今,為下面抒寫懷抱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和氣氛。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fā)了詩人的感慨。昔時人即指荊軻。沒,死亡。荊軻至秦庭,以匕首擊秦王未中,被殺。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陶淵明曾有《詠荊軻》詩說:“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北磉_了對荊軻的崇敬與惋惜之情。賓王此詩,同陶詩交相輝映,但在意境的創(chuàng)造上更為含蓄有味。“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觀的寫景。此詩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對歷史的反思。荊軻這樣的古代英雄,雖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肅然起敬,詩人是懷著深切緬懷之情的。荊軻其人雖然早就不復(fù)存在了。可這位英雄疾惡如仇、視死如歸的英風(fēng)義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的易水河還在。詩人面對著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涼激越的告別歌聲還縈繞在耳邊,使人凜然而產(chǎn)生一種奮發(fā)之情。復(fù)次,“寒”也是對現(xiàn)實的概括。詩人于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皩殑λ即娉,金椎許報韓”(詠懷)的駱賓王,有著遠大志向,他愿灑滿腔熱血,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然而現(xiàn)實是“天子不見知,群公詎相識”(《夏曰游德州贈高四》),生不逢時,沉淪寂寞,詩人心中充滿孤憤不平之氣,如易水河一樣,悠悠不盡。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和無盡的憤懣。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

  這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昂弊,寓情于景,以景結(jié)情,因意構(gòu)象,用象顯意。景和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繪,情和意,是詩人對客觀對象在審美上的認識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說:“象者,出意者也!痹娙嗽谧匀粚ο螽(dāng)中,讀者在藝術(shù)對象當(dāng)中。發(fā)現(xiàn)了美的客觀存在,發(fā)現(xiàn)了生命和人格的偉大表現(xiàn),從而把這種主觀的情和意,轉(zhuǎn)移到客觀的景和象上,給自然和藝術(shù)以生命,給客觀事物賦予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chuàng)作和欣賞當(dāng)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zhì)符號,這是此詩創(chuàng)作最為成功之處。這首詩題為送別,可又沒有交待所別之人和所別之事,全詩純?yōu)樵伿肥銘阎。但吟誦全詩,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別場景如在目前。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所詠的歷史本身就是壯別,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全詩融為一體。一古一今,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最后統(tǒng)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詩的構(gòu)思是極為巧妙的。

  這首詩以強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fēng)影響,標(biāo)志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fā)展開拓了道路。

  鑒賞二

  該詩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并借詠史以喻今。整首詩寓意深遠,筆調(diào)蒼涼。

  第一聯(lián)“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道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壯士發(fā)沖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時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但是,詩的這種寫法卻又給人一種突兀之感,它舍棄了那些朋友交往、別情依依、別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別詩的常見的內(nèi)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這種破空而來的筆法,反映了詩人心中蘊蓄著一股難以遏止的憤激之情,借懷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壯別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為一體。從而為下面的抒情準(zhǔn)備了條件,醞釀了氣氛。

  第二聯(lián)“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fā)了詩人的感慨。這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感受!昂弊,寓情于景,以景結(jié)情,因意構(gòu)象,用象顯意。景和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繪;情和意,是詩人對客觀對象在審美上的認識和感受。詩人在自然對象當(dāng)中,讀者在藝術(shù)對象當(dāng)中,發(fā)現(xiàn)了美的客觀存在,發(fā)現(xiàn)了生命和人格的偉大表現(xiàn),從而把這種主觀的情和意,轉(zhuǎn)移到客觀的景和象上,給自然和藝術(shù)以生命,給客觀事物賦予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chuàng)作和欣賞當(dāng)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zhì)符號,這是此詩創(chuàng)作最為成功之處。詩人于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和無盡的憤懣。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這首詩題為送別,可又沒有交待所別之人和所別之事,但“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別場景如在眼前。所詠的歷史本身就是壯別,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最后統(tǒng)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全詩融為一體。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詩的構(gòu)思是極為巧妙的。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nèi)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這首詩題目雖為“送人”,但它并沒有敘述一點朋友別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讀者送的是何許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愿意、才能夠在分別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別的常言套語。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他在送別友人之際,通過詠懷古事,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對現(xiàn)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全詩以強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fēng)影響,標(biāo)志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fā)展開拓了道路。

  創(chuàng)作背景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獄。冬,奔赴幽燕一帶,側(cè)身于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此詩大約寫于這一時期。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5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淳凉}上去,新月到應(yīng)圓。

  作者介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譯文

  兩條英雄好漢在此處激烈戰(zhàn)爭,一決雌雄。頓時間,赤壁的江面上樓船遮天蓋地。

  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燒得通紅,那是周瑜用火攻把曹操擊敗。

  你馬上就要高飛遠走,到那個世外桃源游山玩,你也會看到那場大戰(zhàn)留下的殘酷遺跡。

  你要詳細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寫信來告訴我,我想我肯定會被你的描述而壯懷激烈,萬分感動。

  注釋

  ⑴二龍:指曹操和周瑜。二龍爭戰(zhàn),是魏吳相持的象征。

 、砌L鯢:大魚名,比喻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6

  渡荊門送別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注釋】

  選自《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卷十五。

  荊門:荊門山,在現(xiàn)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形勢險要。

  楚國:古楚國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帶。

  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

  海樓:海市蜃樓,是大氣中由于光線折射作用形成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多于夏天出現(xiàn)在沿海一帶或沙漠地方。

  憐:愛。一本作“連”。

  故鄉(xiāng)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xiāng)。

  遠:遠自。

  江:長江.

  下:移下。

  仍:頻頻。

  【韻譯】

  自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了楚地去游玩。

  崇山隨著荒野出現(xiàn)漸漸逝盡,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云層締構(gòu)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行程萬里繼續(xù)漂送我的行舟。

  【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押韻的字有游、流、樓、舟。題材:送別詩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cè),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鼻熬湫蜗蟮孛枥L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敖氪蠡牧鳌,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jié)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jié)海樓”的奇景。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gòu)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shù)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lián),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fēng)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jīng)故鄉(xiāng)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xiāng)之情:“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苯鬟^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而又初次離別的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他。

  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結(jié)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作者】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世人尊稱“詩仙”。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其詩風(fēng)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7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注解】:

  1、荊門:山名,在湖北省宜都縣西北。

 。。海樓:海市蜃樓。

 。场⒐枢l(xiāng)水:指長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徘G門: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山形上合下開,狀若門。

 、七h:遠自。

 、浅䥽撼,今湖北、湖南一帶。其地春秋、戰(zhàn)國時屬楚國境域。

 、绕揭埃浩教箯V闊的原野。

 、山捍蠛印4蠡模簭V闊無垠的原野。

 、试孪嘛w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下來。

  ⑺海樓:海市蜃樓,亦稱“蜃景”,是光線經(jīng)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fā)生顯著折射時,把遠處景物顯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異幻景。這里狀寫江上云霧的變幻多姿。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倘裕阂廊弧z:憐愛。一本作“連”。故鄉(xiāng)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xiāng)。

 、腿f里:喻行程之遠。

  【韻譯】:

  自劍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

  來到了楚國境內(nèi)作一次旅游。

  崇山隨著荒野出現(xiàn)漸漸逝盡,

  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飛來天鏡,

  云層締構(gòu)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

  行程萬里繼續(xù)漂送我的行舟。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8

  送別

  楊柳東風(fēng)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yīng)為別離多。

  翻譯

  春風(fēng)中的排排楊柳樹,沿著護城河兩岸呈現(xiàn)出一片綠色。

  最近攀折起來不是那么方便,應(yīng)該是要分別的人兒太多。

  注釋

  青青:指楊柳的顏色。

  御河:指京城護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別的習(xí)俗。

  苦:辛苦,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別離:離別,分別。

  創(chuàng)作背景

  王之渙與友人在長安城外離別時,正好是楊柳生長的春季,于是王之渙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首《送別》。

  賞析

  “楊柳東風(fēng)樹,青青夾御河!睂懢,不僅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東門”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在長安青門,“青青”表明楊柳的顏色已經(jīng)很綠,表明時間是在暮春時節(jié)!皸盍笔撬蛣e的代名詞,于是一見楊柳,就讓人想到離別。綠色的楊柳樹夾雜在御河兩岸,看似恬靜的環(huán)境反襯出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舍。且首句是遠望所見,第二句是近觀所見。在遠與近的距離感中,詩人送友的踽踽長街的身影得以體現(xiàn),襯托出舍不得惜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

  “近來攀折苦,應(yīng)為別離多。”這兩句是抒情,通過側(cè)面描寫出送別人多。一個“苦”字,既是攀折楊柳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別的愁苦。至于詩人自己折了楊柳沒有卻只字未提,更襯托出了詩人的送別的深情。后兩句看似平淡,仔細咀嚼,意味深長,詩人折或者不折楊柳,內(nèi)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

  這這首送別詩短小精悍,言淺意深,依依惜別之意,躍然紙上?v觀全詩,字字未提送別卻字字點題,其中的描寫言簡意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9

  解連環(huán)·送別

  銷魂時候。正落花成陣,可人分手?v臨別、重訂佳期,恐軟語無憑,盛歡難又。雨外春山,會人意、與眉交皺。望行舟漸隱,恨殺當(dāng)年,手栽楊柳。

  別離事,人生常有。底何須,為著成個消瘦。但若是下情長,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潮水西流,肯寄我、鯉魚雙否。倘明歲、來游燈市,為儂沽酒。

  翻譯

  失魂落魄的時候,正值花朵如雨般地紛紛飄落,與可愛的心上人告別分手。即使臨別再擬訂相見的日期,只恐溫柔的言語沒有憑據(jù),巨大的歡樂再難尋求。那雨簾外的青山,似乎了解人的心意,也與眉頭一起相互微皺。眼望著遠行的船漸漸隱去,真的好悔恨當(dāng)年親手栽種下這些纏綿的楊柳。

  離別的事情,人的一生本來就是會經(jīng)常有的。何必要為了它變成這樣消瘦?只要兩人情深意長,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等于相伴相守。潮水默默向西涌流,可肯寄給我那藏著信軸的雙鯉魚?倘若到了明年你能前來燈市游玩,我將為你買來醉人的美酒。

  注釋

  解連環(huán):詞牌名,正體為雙調(diào),一百零六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韻,后段十句五仄韻。

  銷魂時候:指別離之際。銷,與“消”通。

  可人:本指有長處的人,這里指心中可愛的人。

  軟語:柔婉的話語。

  盛歡:達到極點的歡快情緒。

  又:再。

  殺:程度深。

  底:底事,什么事。

  何須:何用,不用。但若是兩情長,便海角天涯,

  等是相守:化用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句意。等是,同樣是。

  鯉魚雙:即“雙鯉魚”,代指書信。

  燈市:指元宵節(jié)前后放燈的地方,古時男女可以于此自由相會。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詞人為抒離別之苦和相戀之情而創(chuàng)作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

  賞析

  此詞訴離別之苦,但基調(diào)是積極、健康、明朗的,上片全以景物寫人,下片全以虛擬語氣達意,寫得快捷豪爽,洋溢著若干樂觀色彩,塑造了一個深沉執(zhí)著、熱情爽朗而又綣綿多情的女性形象。

  上片單刀直入,直陳其事后情景合寫,亦物亦人,極纏綿吞吐之能事,通過落花成陣、雨外春山、水邊楊柳三景勾勒出別離場景,渲染、烘托、反襯主人公的惜別心理,纏綿感人。暮春季節(jié),細雨漾漾,落紅陣陣,江畔青山低眉,主人公佇立在依依的柳枝旁,滿懷愁緒,一往深情地凝視著漸行漸去的船帆。開篇即揭明本旨:“銷魂時候,正落花成陣,可人分手! 花的鮮艷和嬌嫩,象征著青春的美好;花的殞落與枯萎,則意味著時光的流逝與生命的消歇。花落而成陣,紛紛揚揚,不可遏止,則更意味著一個詩一般的芳菲世界的覆滅,更有一種悲劇感。通過寫落花成陣的蕭瑟時節(jié)主人公與自己所愛的人匆匆分襟把“銷魂”的意蘊寫足。其中,“銷魂時候”一句不僅鮮明集中地點出了主題,且暗含著一股傷感黯然的感情,使此詞一開篇就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再加上“可人”登舟,送者黯然銷魂之狀躍然紙上。接著的“落花成陣”既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又以暮春花落的客觀環(huán)境為陪襯,渲染了“銷魂”時節(jié)落寞感傷的氣氛。緊接著,詞人以“縱臨別重訂佳期,恐軟語無憑,盛歡難又”點明了主人公感傷恨別的原由,這種坦率真實的表露,顯露了主人公對“可人”的深重的感情,使離情顯得更真切動人。其中,“重訂佳期”表明佳期的擬定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臨別之前,盛歡之際,二人便把下一次的幽歡佳會訂下了,而臨別之時又重訂期,則表明心跡之一如既往,態(tài)度之彌加堅定;“臨別”之前冠以“縱”字則透出一種無法把握命運的憂慮。“縱”字和“恐”字,一縱一收,筆勢天矯,真切而生動地描繪了有情人心理上的一次大的波動。至此,離別的苦痛已基本寫盡,下文筆鋒再轉(zhuǎn),由直陳其事變?yōu)榫拔锬,且使(jié)M腹別情具象化。為了更強烈地表達這種感情,詞人在繼而融情于景,給主人公周圍的景物都染上了豐富的感情色彩!坝晖獯荷,會人意、與眉交皺!泵擅杉氂旰竺娴拇荷剑路鹕钪O離人的愁苦,也如眉峰顰蹙。分明是自己愁懷難遣,卻以為青山也充滿著離愁別剮恨;分明是自己愁眉緊鎖,卻以為青山也眉結(jié)不開。這種移情手段的嫻熟運用,把主人公的愁緒寫得更形象而豐滿。這里,詞人翻用“眉如春山”而成“雨外春山,會人意、與眉交皺”,讓原本無感的青山與主人公共懷愁緒;因楊柳擋住視線,而對當(dāng)年手栽之柳產(chǎn)生怨恨之情,更突出了送別時情感的熱烈與真切。這樣,客觀環(huán)境與人的主觀情緒高度融合起來,主人公的內(nèi)心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露。無論“銷魂”也好,惶恐也好,皺眉也好,都不能改變離別的既成事實,于是主人公的情緒更趨激越,由愁而至于恨:“望行舟漸隱,恨殺當(dāng)年,手栽楊柳。”主雖無理之極,卻情真意切。這是因為雖然柳絲萬條,卻無法挽住“可人”的行舟,只好任其遠去,直至最后消失在視線之外。三句警動異常可謂“無理而妙”。

  下片承主人公的憂慮而來,緊扣題旨,全寫離情,由執(zhí)著而灑脫,境界頓寬,極變化騰挪之能事,但沒有極力鋪敘離別的寂寞凄涼和傷感苦楚,反而以別離時主人公安慰對方、勸他來信、望他明年來游三事表達主人公未別先盼再會的急切情懷,描繪出一個癡情專一但積極開朗的女性形象,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的堅貞誠信和積極執(zhí)著,這是全詞的基調(diào)。過片似是自我解慰,從愛情的哲理思索中寬慰離別之苦。“別離事,人生常有,底何須為著,成個消瘦?”人生有合即有離,有聚即有散,離合聚散,自古皆然,不必耿耿于懷而把自己折磨得這般消瘦。既然離別是一種普遍的人生體驗,那么就該達觀一些,灑脫一些。接著的“但若是”三句,承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之意,語極曠達而真摯,于愁山恨海之外另開一境,令人心情為之豁然開朗:在“別”字面前,主人公不再消極傷感,而是積極等待。她堅信雙方的感情是深厚堅實的,她忠實于自己的感情,發(fā)誓“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真正的愛情并不會為千山萬水所隔斷,只要彼此之間的感情不被流逝的歲月所沖淡,空間的距離是可以由心靈來彌合的。即便是身處海角天涯,也如同耳鬢廝磨、長相廝守。接下來,詞人又以率直明快的句子表達了主人公的希望,用“潮水西流,肯寄我,鯉魚雙否”表現(xiàn)了主人公殷切的期望。最后以主人公對重逢的企望作結(jié),突出了她對熾熱愛情、對往日歡樂的珍惜與回味,襯托出了如今慘別的凄苦與愁怨,也減少了許多臨別的凄惶,增加許多亮色,使人精神也為之振作,從悲苦的離愁中暫時脫身而出,沉緬于絢麗的憧憬之中,。

  全詞曲曲折折,婉轉(zhuǎn)盡意,虛虛實實,巧妙傳情,語言自然而妥溜,明白而家常,樸素而無華,內(nèi)涵卻頗豐厚,表現(xiàn)手法亦多變化,句句有深味,字字帶真情。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渡荊門送別》

  年代:唐作者: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分類標(biāo)簽:送別詩

  作品賞析

  【注解】:

 。薄⑶G門:山名,在湖北省宜都縣西北。

 。病:牵汉J序讟。

  3、故鄉(xiāng)水:指長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韻譯】:

  自劍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

  來到了楚國境內(nèi)作一次旅游。

  崇山隨著荒野出現(xiàn)漸漸逝盡,

  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飛來天鏡,

  云層締構(gòu)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

  行程萬里繼續(xù)漂送我的行舟。

  【評析】:

  唐開元十四年(726),詩人懷著“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之情,出蜀東下,

  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從詩意看,詩人與送行者同舟共發(fā),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

  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是不確的。這首詩雖意在

  描繪山水,然而仔細揣摩,“送別”之意猶在,足見椽筆功夫。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可比功

  力;蛘J為李是行舟流覽,杜則停舟細看。此說頗是在理。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于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cè),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岸蛇h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jié)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jié)海樓”的奇景。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gòu)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shù)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lián),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fēng)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jīng)故鄉(xiāng)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xiāng)之情: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jié)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yīng)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fēng)格雄健,形象奇?zhèn),想象瑰麗!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yōu)秀的山水畫“咫尺應(yīng)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dāng)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shù)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shù)概括力。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1

  送別

  唐代: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

  譯文及注釋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美酒,想問問朋友你要去往哪里?

  飲君酒:勸君飲酒。飲,使……喝。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chuí)。

  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要回鄉(xiāng)隱居在終南山旁。

  歸臥:隱居。南山:終南山,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陲:邊緣。

  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

  只管去吧我不會再追問,那里正有綿延不盡的白云,在天空中飄蕩。

  但:只。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美酒,想問問朋友你要去往哪里?

  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要回鄉(xiāng)隱居在終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會再追問,那里正有綿延不盡的白云,在天空中飄蕩。

  注釋

  飲君酒:勸君飲酒。飲,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歸臥:隱居。

  南山:終南山,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邊緣。

  但,只。

  講解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里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向往。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帮嫛笔鞘箘佑梅ǎ笆埂嫛钡囊馑。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shè)句,問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zhì)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guān)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里行間。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習(xí)古堂國學(xué)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xiàn)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cè)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xiàn)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勸慰道:“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蹦阒还苋グ桑也辉倏嗫鄬柫。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xiàn)了作者很復(fù)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lián)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蘊含著詩人自己對現(xiàn)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jié),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當(dāng)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fā)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jié)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余”(謝榛語)的感覺。

  賞析

  這首詩寫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飲:這里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二句是說,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敘事,五個字就敘寫出騎馬并轡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馬設(shè)酒,餞別友人。下馬之地也就是餞飲之地,大概在進入終南山的山口。第二句設(shè)問,問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zhì)樸無華的問話,表露了作者對友人的關(guān)切、愛護的深情厚意。送別者的感情一開始就滲透在字里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比、四句是說,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xiāng)隱居在終南山旁!安坏靡狻比,顯然是有深意的。指出了友人歸隱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積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內(nèi)容,當(dāng)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業(yè)上的懷才不遇,詩人沒有明確寫出,也不必寫出,留以想象空間。這三個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一把鑰匙。

  “但去莫復(fù)聞,白云無盡時。”結(jié)尾兩句是說,只管去吧我何須再問,看那白云正無邊飄蕩。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勸慰道:“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蹦阒还苋グ桑也辉倏嗫鄬柫,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xiàn)了作者很復(fù)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自己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lián)系前面“不得意”三個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蘊含著自己對現(xiàn)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

  王維這首《送別》用了禪法入詩,富于禪家的機鋒。禪宗師弟子問斗機鋒,常常不說話,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動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傳達禪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將深邃意蘊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讓弟子自己去參悟。王維在這首詩歌創(chuàng)作中吸取了這種通過直覺、暗示、比喻、象征來寄寓深層意蘊的方法。他在這首詩中,就將自己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凝縮在“白云無盡時”這一幅自然畫面之中,從而達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尋味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fēng)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xué)習(xí)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1、 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355頁

  賞析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huán)不已!耙粴q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fā)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fù)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边@是“枯榮”二字的發(fā)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diào)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diào)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tǒng)統(tǒng)“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fēng)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fù)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茨恰半x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fēng)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xù)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zhuǎn)。上一聯(lián)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lián)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斑h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扒帧薄ⅰ敖印倍掷^“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肮诺馈薄ⅰ盎某恰眲t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fù)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huán)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fā)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巴鯇O”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巴鯇O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jié)尾。≡姷酱它c明“送別”,結(jié)清題意,關(guān)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創(chuàng)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dāng)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yīng)考習(xí)作,按科考規(guī)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送別 / 山中送別原文及賞析10-18

送別詩原文及賞析10-21

昭君怨·送別_蘇軾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10-18

《昭君怨·送別》原文及賞析10-15

墨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4-24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0-19

《落日》原文及翻譯賞析02-28

石竹詠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

詠鵝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

《垂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