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將發(fā)》原文及翻譯賞析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shù)墓旁姲,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jīng)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將發(fā)》原文及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將發(fā)》原文及翻譯賞析
徘徊戀京邑,躑躅躧曾阿。
陵高墀闕近,眺迥風云多。
荊吳阻山岫,江海含瀾波。
歸飛無羽翼,其如別離何。
翻譯
留戀京城,還在京城徘徊,腳步因重迭的山停止不前。
登上石頭山高處看皇宮,感到皇宮很近,眺望遠方風起云涌。
荊、吳遠方都被高山擋住視線,江河湖海都波濤洶涌。
空中飛回又恨身無羽翼,象這樣的別離之情怎么受得了。
注釋
將發(fā):即將出發(fā)。
石頭:山名,在今南京市西長江邊。
烽火樓:利用煙和光來報警而建造的高樓。
踟躅:住足不進的樣子。
躧:鞋,這里作踏解。
曾阿:同“層阿”,重迭的山。
墀闕:是指宮殿。墀,即丹墀,指宮殿的紅色臺階。闕,指宮殿門左右對峙的一對高建筑物。
荊:荊州,今湖北、湖南一帶。因湖北刺山而得名。
吳:今江蘇、浙江、安徽一帶。
山岫:山峰。
其如:即如其,象這樣。
創(chuàng)作背景
齊武帝永明八年(490年)八月,任隨郡王蕭子隆為荊州刺史。明年,謝眺跟隨王去荊州上任。臨走時登上京都建康西首的石頭山上的烽火樓,因感而發(fā),寫成此詩。
賞析
這首詩開頭兩句吟后頓覺一種惆悵憂傷的氣氛透入心扉,眼前仿佛看到這樣一位青年,他滿面愁容,步履遲疑地走出京城,向著江邊的山上一步一步地往上踏行。他之所以“徘徊”,“躑躅”,是因為他對“京邑”“戀”念極了!皯倬┮亍睘橐黄幸I。
“陵高墀闕近,眺迥風云多”;蕦m在京邑中,是詩人日常出沒之處。建康為東吳、東晉古都,古跡勝景不勝枚舉。詩人登上烽火樓,既沒有放眼江天山野,一抒久處“墀闕”之懷,也沒有憑吊陳跡,發(fā)思古之幽情,而是首先回首俯視“墀闕”。他平素身處墀闕,似乎對墀闕看猶未足,而來登此烽火樓作一飽覽。按理說,他此日登樓所望“墀闕”,比他平日所見應是遠了。但詩人在此卻說是“近”了。這乍想似乎違于理,但深思后便覺合乎情。這“近”字實從首句中“戀”字而來,因其“戀京邑”,故視京邑中的一切便反遠為“近”了。“近”字凝結著詩人對京邑、墀闕的無限深情。前三句寫京邑,“眺迥”句與上句對舉,轉寫荊州。他對京邑是那樣的“戀”,對即將赴任的荊州,詩人也以三句作答。據(jù)《南齊書》本傳載:謝朓去荊不久,便被同僚王秀之向武帝告密,武帝隨令“朓可還都”。據(jù)此可知,荊州隨王府的人際關系是復雜的。謝朓對此也當早有所料,故“風云多”一語,絕非簡單的寫景,而實隱含著對此去荊州的畏懼之情。
接著兩句,隱含此情尤深:“荊吳阻山岫,江海含瀾波!鼻G吳之間,有山有水。山水本是詩人素性愛好玩賞之自然景物,此時卻成了他的惆悵憂郁的象征。山是阻隔兩地之情的障礙,江水有著險不可測的波瀾。詩人此去荊州福禍未卜,一腔心事詠嘆無端,移情于景,以寄托其畏懼之思。
“歸飛”一句,筆意陡轉,神思飛越,由將去而未去荊州的此時,想到去荊州后思歸之日,陸地有山岫相阻,水路有瀾波驚擾,空中又恨身無羽翼。未去荊州時,已對京邑戀不可舍,去了荊州,遇上人事趄必將更“戀京邑”!皯倬┮亍倍鴼w不得京邑,其心境之愁苦憂思,亦必十倍于今日。憂思及此,筆鋒再一轉:“其如別離何?”自我提問道:早知日后愁苦,何必今日離此京邑而去荊州呢?
這首詩以“戀京邑”提攜全篇,明寫京邑可戀,暗寫荊州可畏。由情及景,以景融情,由今及后,由后復今,妙筆回還往復,互為呼應。詩意含蘊,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李賀(公元790年——816年),字長吉,漢族,唐代福昌(今河南宜陽)人,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賀20歲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因父親名為晉肅,與進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試資格。后由于文學名氣很高,擔任了一名奉禮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李賀本來胸懷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這樣一個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稱病辭去官職,回福昌老家過上隱居生活。李賀常騎著一頭跛腳的驢子,背著一個破舊的錦囊,出外尋找靈感。他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jīng)常應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稱他為“鬼才”,創(chuàng)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
【《將發(fā)》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發(fā)淮安》楊士奇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2
天凈沙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2-16
水調(diào)歌頭原文翻譯及賞析02-16
赤壁原文翻譯及賞析02-16
墨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4-24
鹿柴原文、翻譯及賞析03-18
賣炭翁原文、翻譯、賞析02-13
國殤原文翻譯及賞析02-10
《月夜》原文及翻譯賞析04-26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