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亭記原文及賞析
石門亭記
王安石〔宋代〕
石門亭在青田縣若干里,令朱君為之。石門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觀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書與其甥之婿王某,使記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觀游眺望乎?其亦于此問民之疾憂乎?其亦燕閑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憐夫人之刻暴剝偃踣而無所庇障且泯滅乎?夫人物之相好惡必以類。廣大茂美,萬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適野,升高以遠(yuǎn)望,其中必有慨然者!稌凡辉坪酰河桦_d于荒。《詩》不云乎:駕言出游,以寫我憂。夫環(huán)顧其身無可憂,而憂者必在天下,憂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長谷之民,與之相對接而交言語,以求其疾憂,其有壅而不聞?wù)吆酰壳竺裰矐n,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則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無訟。民不無訟,令其能休息無事,優(yōu)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則其人之名與石且傳而不朽,成人之名而不奪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譯文
石門亭在青田縣城外若干里,是縣令朱君監(jiān)督建造的。石門,是山的名字。古時(shí)候的人都在山上刻下自己游覽參觀的感慨之言,留在山中,那些石頭可以看到。朱君到了之后就立了亭子,把從古至今存在的刻石全都立在亭中,并且寫信給他外甥的女婿王安石,讓他記下做亭子的意圖。
建亭子的原因,難道是愛好山嗎?或者也是喜愛觀游眺望嗎?難道是在這里問詢民眾的疾苦嗎?難道是酒宴之后休息的地方嗎?或者是憐惜那些人的刻石暴露在風(fēng)雨之中剝蝕破損而無遮蓋保護(hù)嗎?人與物之間的感情溝通以同類為前提。廣大繁茂美麗,萬物依附著它生長而自己不認(rèn)為有功的是山。喜愛山,是仁者的`行為。到郊外的曠野之中去,登高遠(yuǎn)望一定有感慨!渡袝分胁皇钦f:“我老死在荒野中!薄对娊(jīng)》中不是說過: “駕車出城游覽,以排除心中的憂慮!杯h(huán)顧自身沒有什么可憂慮的,而可憂的一定是天下,憂慮天下之事的也是仁呀!人怎么敢自己安逸?到了這里見到的都是深山幽谷中的民眾,和他們交談,問詢他們的疾苦,難道還有阻礙而聽不到人民的言論嗎?探求人民的疾苦,也是仁呀!政事沒有大小之別,不以德行來進(jìn)行一定不能使民眾服從。民眾服從了才可以沒有爭論。民眾沒有急議,縣令難道就能沒事休息、游山玩水嗎?古今的名人,他們的刻石有幸還在,他們的文筆也的確很好,那么他們的名聲和刻石一樣可以不朽,成就別人的名聲不阻礙他們的志向也是仁呀!朱君建亭的意圖是對呢?還是不對?
注釋
青田縣:宋代屬兩浙路處州(治所在今麗水),地處甌江單游,出石雕,境內(nèi)有石門洞風(fēng)景區(qū)。
令朱君:指當(dāng)時(shí)青田縣的知縣,從下文可知他是作者丈人之舅。
石門:石門洞,在青田縣西北三十五公里括蒼山中。
甥:指甥女。婿:丈夫,夫婿。直:特,但,只不過。疾憂:疾苦憂患。燕閑:安寧,安閑。
暴(pù):即曝,太陽曬。
偃(yǎn):臥倒,伏倒為仆,仰倒為偃。
踣(bó):僵仆。
庇障:逮蔽。
人物之相好惡必以類:人與物之間的感情溝通以同類為前提。
慨然:感慨。
予耄(mào)遜(xùn)于荒:我老死在荒野中。語本《尚書·微子》,原文作:“吾家耄遜于荒!彪#╩ào):形容年老;遜(xùn):逃遁,逃避;荒:邊遠(yuǎn)地區(qū)。駕言出游,以寫我憂:出自《詩經(jīng)·邶風(fēng)·泉水》,意指駕車出城去,排除心中的憂慮。
寫:通“瀉”,宣泄。
壅(yōng):障蔽,遮蓋。
化服:感化順服。
賞析
本文一方面贊美縣令朱君無論品德或?yàn)檎家浴叭省睘楸,是一位憂民、憂天下的仁愛縣官;另一方面,作者借題發(fā)揮,闡明自己所主張的儒家的“仁”政。全文抒情議論并重,文字充滿激情,韻味深厚,讀起來引人入勝。
第一段先交待了石門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寫“記”緣起。石門亭在青田縣石門山上,是縣令朱君建造的。石門山是一座名山,上有石門洞,至今仍是風(fēng)景優(yōu)美的游覽勝地。古代的人都將自己觀游的感想刻在石上,留在山中,那些石刻相對而望,難以數(shù)計(jì)。朱君為令后就建了石門亭,把那古今石刻都拾取來立在亭中,成一勝景。并且寫信讓外甥婿王安石作篇“記”,記其作亭之意。這段文字簡約明快,為下文的議論作了張本。
第二段文字是這篇“記”的主體,全段圍繞朱君“作亭之意”展開筆墨。一開頭以排比的設(shè)問式揣度作亭的本意。文中寫道:“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觀游眺望乎?其亦于此問民之疾憂乎?其亦燕閑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憐夫人之刻暴剝偃踣而無所庇障且泯滅乎?”一連串五個(gè)設(shè)問句,以排比出之,加強(qiáng)了揣度的語勢,引起讀者一連串的思考,急切地想得到答案。下面就分別予以分析作答。
一說,人與物之相互好惡必然因其相類,那使萬物附在上面而生長,不以此為功的“山”,是“廣大茂美”,富有仁愛精神。那么愛好此山之人,當(dāng)然有“仁”愛之意。如此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其直好山乎?”這一問題,并且論述到“好山”含有深刻的“仁”意在。
二說,離開城郊到野外,登山望遠(yuǎn),其中必有感慨產(chǎn)生。為了闡明這一點(diǎn),作者引用了“《書》不云乎:‘予耄遜于荒’”及《詩經(jīng)》中的“駕言出游,以寫我憂”。文中于此還分析了“憂”的內(nèi)容,說“環(huán)顧其身無可憂,而憂者必在天下,憂天下亦仁也!睆亩卮鹆饲懊嬖O(shè)問中提出的“好觀游眺望乎?”因而指出其亦有深刻的“仁”意在。
三說人在窮困不顯達(dá)的時(shí)候怎能安閑逸樂?百姓在深山長谷中,縣令與民相對為言,了解他們的疾苦憂慮,那有阻塞而聽不到其疾苦呢?然后得出結(jié)論說“求民之疾憂,亦仁也。”至此回答了前面第三個(gè)設(shè)問句中的問題:“其亦于此問民之疾憂乎?”
四說當(dāng)政沒有大小之分,不施“德”政,民就無法教化,百姓教化順服了,就可以沒有訴訟,民沒有訟事,縣令才能休息無事,悠閑自得地嬉戲。這里又回答了前面的“其亦燕閑以自休息于此乎?”這一問題,這里作者將“仁”政,以“德”出之,放在教化民眾之中。
五說古今之名人石刻幸在,其文字確實(shí)很好,那么他們的名與石刻都能傳而不朽,使其“成仁之名而不奪其志”,又是“仁”之意也。這里亦回答了前面第五個(gè)設(shè)問“其亦憐夫人之刻暴剝偃踣而無所庇障且泯滅乎?”通過一系列的推理分析,歸納出朱君“作亭之意”乃是一個(gè)“仁”字。然后文章又以設(shè)問句言道:“其然乎?其不然乎?”
全文圍繞“作亭之意”展開,先以五個(gè)排比設(shè)問句提出問題,然后逐個(gè)回答,不枝不蔓,并逐層分析推理論述,每一點(diǎn)都?xì)w之為“仁”字,其推理嚴(yán)謹(jǐn),分析透辟,行文游刃有余,結(jié)構(gòu)緊湊,一氣呵成。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fēng)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眰魇牢募小锻跖R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shí)照我還!
【石門亭記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及賞析10-22
書幽芳亭記原文及賞析10-17
冷泉亭記原文、賞析10-18
《下途歸石門舊居》原文及賞析10-29
《蘇溪亭》原文及賞析11-25
《墨池記》原文及賞析10-18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原文及賞析11-19
《鸚鵡曲·山亭逸興》原文及賞析10-15
登泰山記原文及賞析11-25
東軒記原文及賞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