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聽蕉記原文及賞析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賞析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聽蕉記原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聽蕉記
沈周〔明代〕
夫蕉者,葉大而虛,承雨有聲。雨之疾徐、疏密,響應(yīng)不忒。然蕉何嘗有聲,聲假雨也。雨不集,則蕉亦默默靜植;蕉不虛,雨亦不能使為之聲。蕉雨固相能也。蕉,靜也;雨,動也,動靜戛摩而成聲,聲與耳又能相入也。迨若匝匝??,剝剝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諷堂,如漁鳴榔,如珠傾,如馬驤,得而象之,又屬聽者之妙也。長洲胡日之種蕉于庭,以伺雨,號“聽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動靜之機者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芭蕉,葉子很大而空,承接雨點時會有聲響,因雨點的快慢疏密而發(fā)出不同的聲響,沒有差錯。但蕉葉哪里有聲音,它是借助雨點才發(fā)出聲音的。雨點不落在蕉葉上,那么蕉也只是默默地靜靜地栽種在那里;蕉葉不空,雨點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蕉葉與雨點本來就是相互起作用的。蕉葉是靜,雨點是動,動的雨點與靜的蕉葉相碰撞而發(fā)出聲響。聲響又是能夠進(jìn)入耳朵的。等到耳朵接受了雨打芭蕉之聲,人們用“匝匝??”、“剝剝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來摹擬這種聲響,覺得它像僧人在佛堂誦經(jīng),像捕魚人驅(qū)魚時用木棒敲船的聲響,如珍珠傾瀉,如駿馬奔騰,至于將聽到的聲音想像成什么,那又屬于聽者的佳妙了。長洲人胡日之把芭蕉種在庭院來等著下雨,以“聽蕉”為別號,這樣看來他對動與靜的機理應(yīng)該有所領(lǐng)悟了吧?
注釋
不忒(tè):沒有差錯。
假:借。相能:親和,諧調(diào)。
戛(jiá)摩:碰擊,摩擦。
迨(dài):同“逮”,等到。
匝(z。┰眩▃há):包括后文剝剝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都是疊用象聲詞,用以表現(xiàn)雨打芭蕉的各種聲響。滴水。
漁:打魚人。
榔:捕魚時用以敲船驚魚的長木條。
驤(xiāng):奔馳。
長洲:舊縣名,治所在今江蘇蘇州。
胡日之:作者同鄉(xiāng)友。
賞析
這篇文章敘寫作者聽到雨打芭蕉葉時的精致細(xì)膩的感官品味,先聽而后思,并連續(xù)運用象聲疊詞和排比博喻句式,將原本單調(diào)乏味的聲音表達(dá)得頓挫揚抑,生動流暢。文章擬物模情,形象細(xì)膩;虛實相映,意蘊獨特。
從文章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它以文字而造就的種種音樂效果,也可以透過全篇文字把握到被作者用心描繪的雨中芭蕉的典雅氣質(zhì)。然而,這篇兩百字不到的小品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還是它那超越表層描述的哲學(xué)思考。
這是很讓人迷惑不解的,像沈周這樣一位對于事物的形體、色彩有敏銳感受的畫家,何以面對蔥綠的芭蕉,不是著意用他的眼,卻是用他的耳去“聽”這生命成長的節(jié)奏。而當(dāng)他靜心傾聽那雨打芭蕉的漸瀝聲時,他腦海里浮現(xiàn)的,不是蕉葉上晶瑩的水珠,而是形而上的抽象命題:芭蕉承雨有聲,其聲假之于雨;雨不集,蕉不虛,聲無從起,因而聲乃蕉雨相合之結(jié)果:蕉靜雨動,動靜相配以起聲,等等。如果對中國古代繪畫的特性有比較充分的了解,可以很快悟到這實際上是中國繪畫重神似甚于重形似的基本理論在沈周身上的一種曲折的反映:或許可以進(jìn)一步說,正因為沈周是一位一流的中國畫家,而不是普通的畫匠,所以他面對熟悉的繪畫對象——芭蕉,才不會古板地專注于它的形,而著眼于它的神,把雨打芭蕉的動人場景當(dāng)作一個哲學(xué)問題來思考。
但《聽蕉記》,終究不是一篇高深的哲學(xué)論文,而是一曲富有思辯色彩的樂章。這樂章的形式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尤為明顯。當(dāng)作者用“匝匝??、剝剝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四串疊用象聲詞來表現(xiàn)雨點或快或慢、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地打在芭蕉葉上時,無疑可以感到一陣新鮮感。作為一位喜歡與僧侶交朋友而又生活于姑蘇水鄉(xiāng)的畫家,沈周把這種聲音同時比喻為如僧人在佛堂內(nèi)同聲誦經(jīng)與如晚歸的漁舟敲響梆榔,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透過這種象聲詞的嫻熟運用與生活化比喻的巧妙設(shè)置,也感到一點錢鐘書先生所謂的“通感”在沈周身上有著突出的表現(xiàn)。沈氏之所以對于聲音的感受如此細(xì)致,或許與他對于形體與色彩的敏銳感覺頗有關(guān)聯(lián),亦未可知。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歲。不應(yīng)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chuàng)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賞析
《聽蕉記》是沈周寫的一篇古文。在所有描寫“雨打芭蕉”這一意象的詩文中,沈周的《聽蕉記》可謂別具一格。它將雨打蕉葉的聲音,描繪得細(xì)膩入微,淋漓盡致,生動悠揚。它用一連串象聲疊詞“匝匝**,剝剝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來表現(xiàn)雨點或疾或慢、或大或小、或密或疏地打在蕉葉上,又用僧人在佛堂誦經(jīng)、漁舟敲響梆榔、珠子傾倒玉盤和駿馬揚蹄奔馳四個貼切的比喻,將聽覺感受轉(zhuǎn)化為視覺形象。
如果這篇文章只停留在“聽”的方面,那還不足為奇,它還進(jìn)一步深化,集中到“思”字上,對雨打芭蕉進(jìn)行哲學(xué)思考:沒有雨,芭蕉只靜靜地立在那里;沒有芭蕉葉,雨也發(fā)不出聲。只有蕉與雨相配合,才能產(chǎn)生動聽的聲音。不僅蕉與雨,還有動與靜、聲與耳等也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關(guān)系。
【聽蕉記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聽箏原文及賞析03-06
《聽彈琴》原文及翻譯賞析10-11
聽流人水調(diào)子原文及賞析03-01
虞美人·聽雨原文及賞析04-14
虞美人·聽雨原文賞析07-18
聽趙秀才彈琴原文及賞析09-05
虞美人·聽雨原文及賞析08-19
聽箏 / 鳴箏原文,注釋,賞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