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食俗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飲食習俗,國人都是知道的。端午節(jié)除了吃粽子,還有其它飲食習俗嗎?由于中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其端午節(jié)食俗也不一樣。那么,端午節(jié)還有哪些食俗呢?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食俗1
吃打糕
吉林延邊地區(qū),端午節(jié)均有吃打糕的食俗。打糕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混合,放置于大木槽里,用長柄木錘打制而成的糯米糕。食用打糕,寓意福氣綿綿,年年升高(糕)。
吃煎堆
在福建晉江,家家戶戶會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吃煎堆。該食品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紅薯粉,與其它配料調成糊狀煎制而成。據傳說吃了前堆可防連綿陰雨。
吃“五黃”
河南民間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黃鱔、黃魚、咸鴨蛋(蛋黃是黃的)、黃瓜、雄黃酒。端午節(jié)吃五黃有避邪祛署的作用。
滾吃(雞鴨鵝)蛋
這一食俗在全國各地均流行。長輩將煮好的蛋,放在兒童的肚子上滾動,然后剝掉外殼讓兒童吃下,據說可以免去兒童肚子疼。
喝雄黃酒
從前,我國大部都有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的習俗。是用雄黃(一種礦物質中藥材)研末與白酒混合泡制而成。端午節(jié)飲此酒,可驅邪解毒。(現代研究發(fā)現,雄黃酒有毒,所以要謹慎飲用。)
吃艾饃饃
不少的地方端午節(jié),均用艾葉與米粉或面粉一起蒸饃饃。艾葉氣味方香,能驅蟲殺菌,食用艾饃饃能驅病除瘟。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農村,端午節(jié)這一天,家家戶戶用大蒜與雞蛋放在一起煮,供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在煮大蒜蛋時,還加上幾片艾葉,早餐既吃雞蛋,也吃大蒜,同時還有油餅。這種吃法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桃、菜豆和茄子
臺灣端午節(jié)吃桃、茄子和菜豆。寓意生活圓滿甜蜜。
吃茶葉蛋
在江西南昌地區(qū),端午節(jié)要煮鹽水蛋和茶葉蛋吃,并將蛋涂上紅色,再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蛋,掛在兒童脖子上。寓意孩子會逢兇化吉,平安順利。
吃“五紅”
在揚州一帶,端午節(ji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五紅”。五紅——紅莧菜、紅心咸鴨蛋、雄黃酒、河蝦、紅色燒鴨。食用這些菜肴,可避邪消暑。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食俗2
粽子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妒酚洝贰拔涞郾炯o”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xù)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jié)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jié)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蓖瑫r又有另一種端午節(jié)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jié)食。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边@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jié)的民謠?傮w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jié)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飲食文化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好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意思是說財富再多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唯有吃最實惠。
清代的菜系,大略分十個,其中江蘇就有五個,即江寧(南京)、蘇州、鎮(zhèn)江、揚州、淮安 ,雖然相距都在百里之內,但各成一系,很有特點。清朝人主要的是官宦家庭對吃比較講究在《紅樓夢》記訴劉姥姥進大觀園,茄母請她吃飯。鳳姐夾了一道菜問劉姥姥是什么,劉姥姥搖頭。鳳姐說是茄子。鳳姐說:把茄子刨了皮,切成丁,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胸脯子和香覃、新筍、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切成丁,拿雞湯煨干,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抄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你吃的茄子。一道燒茄子能想到極致,做到極致,的確是烹飪的極致,粗菜細做,家常菜細做這是官府菜的一大特點。
清代的李漁號笠翁和袁枚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美食家,他們分別著有《閑情偶記》《隨園食單》都是非常杰出的飲食著作。李漁酷愛吃蟹,他說:“蟹之為物至美,而其味壞于食之之人。以之為羹者,鮮則鮮矣,而蟹之美質何在?以之為膾者,膩則膩矣,而蟹之真味不存。更可厭者,斷為兩截,和油、鹽、豆粉而煎之,使蟹之香與蟹之真味全失。此皆似嫉蟹之美觀,而多方蹂躪,使之泄氣而變形者也。李漁以為最好的做法是以全蟹放在籠屜里蒸熟,貯以潔白如冰的大盤之中,而且必須親自剝著吃,讓別人代勞、味同嚼蠟,自己從蟹的腿、敖乃至軀殼一點一點剝著吃,仔細品嘗,其樂無窮!痹蹲苑Q:好味、好色、好房、好游、好友、好話草泉石、好名人字畫、好書。袁枚對燕窩有獨到的做法:“燕窩貴物,原不輕用。如用之,每碗必須二兩,先用天泉水泡之,將銀針挑去黑絲。用嫩雞湯、好火腿湯、新蘑菇三樣滾之,看燕窩變成玉色為度。此物至清,不可以油膩雜之;此物至文,不可以武物串之。今人用雞絲,肉絲,非吃燕窩也。卻徒務其名,往往以三前生燕窩蓋碗面,如白發(fā)數莖,使可一撩不見,空剩粗物滿碗。不得已則蘑菇絲,筍尖絲、鯽魚肚、野雞嫩片尚可用也!彼f燕窩還有一做法,即冬瓜燕窩,“以柔陪柔,以清入清,重用雞汁而已,燕窩皆作玉色,不燉白也”。
清代飲食集大成者非滿漢全席莫數,主要大菜有五十六種之多。盡管奢侈,但對于宮內御膳房的菜譜來說,仍然是小巫見大巫。這是一張溥儀6歲時的一份早膳,雖然已是清末,國家動蕩,宮內生活也沒有象乾隆那個時代那么鋪張,但在今天看來,也足夠達到奢靡的地步:口蘑肥雞、五綹雞絲、燉白肉、燉肚肺、肉片燉白菜、黃悶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爐肉燉白菜、羊頭片汆小蘿卜、鴨條溜海參、樣丁溜葛仙米、燒茨菰、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噠絲、炸春卷、黃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鹵煮豆腐、熏干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干、祭神肉片湯、白煮塞肋、烹白肉。
根據檔案記載:皇上的份例菜肉每天22斤、計三十日份例共660斤,其中:湯肉5斤,共150斤;豬油1斤,共30斤;肥雞2只,共60只;肥鴨3只,共90只;菜雞3只,共90只。太后和貴妃的份例如下:太后:肉1860斤,雞30只,鴨30只;瑾貴妃:肉285斤,雞7只、鴨7只;瑜皇貴妃:肉360斤、雞15只、鴨15只;皇貴妃:肉360斤、雞15只、鴨15只;如果把宮內的大臣、侍衛(wèi)、等算進去一個月要豬肉31844斤,豬油840斤、雞鴨4786只、加上魚蝦蛋品,一個月花消14794兩白銀 ,這還不算果品,飲料等。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對皇家的吃飯有細致的描寫: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于吃飯。關于皇帝吃飯有一套術語,是絕對不能說錯的。飯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到了吃飯的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jiān)便照樣向守在養(yǎng)心殿太監(jiān)說一聲:“傳膳!”這樣一道道傳下去,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jiān)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yǎng)心殿而來。進入明殿里,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jiān)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肴有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桌。餐具上繪著龍紋和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名黃色 瓷器 ,冬天則是銀器。下拖以盛有日水的瓷罐。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并且為了同樣的原因,菜送上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jiān)嘗過,叫做嘗膳太監(jiān)。在這些都嘗過的東西擺好后,皇帝入坐前,一個太監(jiān)高喊:“打碗蓋”其余小太監(jiān)將銀牌子撤下,皇帝開始就餐。
秦始皇愛吃秦鎮(zhèn)米皮
秦鎮(zhèn)米皮
秦鎮(zhèn)米皮,陜西涼皮“四大花旦”之一,因產于西安戶縣秦鎮(zhèn)而得名,又叫秦鎮(zhèn)涼皮,以大米為主料蒸制而成。
秦鎮(zhèn)米皮用當地出產的一種秈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漿和蒸制。師傅當著顧客的面,用一把幾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張的米皮切成細條,拌上特制的辣椒油(叫“油潑辣子”)、醋和鹽,加上黃瓜絲和豆芽,一碗碗看來紅通通、吃來“筋、薄、細、軟”、涼爽可口的秦鎮(zhèn)米皮就可以上桌食用了。
長期以來,在關中地區(qū)流傳著“乾州的鍋盔岐山的面,秦鎮(zhèn)的皮子繞長安”的俗語?梢,秦鎮(zhèn)米皮很早以前就與乾州鍋盔、岐山臊子面齊名為關中地區(qū)三大著名面食。
秦鎮(zhèn)即秦渡鎮(zhèn),位于西安戶縣灃河西岸,這里曾是西周的京畿之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盛產優(yōu)質稻谷。用這里出產的稻谷磨漿制成的米面皮子,以色白光潤、筋薄細軟、柔韌爽口而著稱。
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關中大旱,灃河缺水,戶縣秦鎮(zhèn)一帶稻子干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還催逼納貢大米,坑得大家無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澆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長出了稻穗?墒崭詈,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根本沒法向皇帝納貢。大家正在發(fā)愁的時候,有個叫李十二的,用這種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面皮,大家吃后,個個稱奇。于是,李十二帶著面皮,和納貢的人來到咸陽。秦始皇見貢米又少又差,傳旨問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雖差,卻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面皮,望萬歲御品!鼻厥蓟食粤嗣嫫,其味甚美,頗感稀奇。這才赦了眾人之罪,并讓李十二天天蒸上幾張面皮供他食用。
后來,李十二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鎮(zhèn)一帶的人們?yōu)榧o念他,在這天總要蒸些面皮。這種蒸面皮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成了戶縣秦鎮(zhèn)馳名的小吃。
醫(yī)源于酒
酒
“醫(yī)源于酒”,這從漢字“醫(yī)”字可以證實,醫(yī)本作“醫(yī)”:“醫(yī)”,示外部創(chuàng)作,“殳”示按摩熱敷、針刺以治病,“酉”本為酒器與酒意通,表示酒是內服藥。故《說文》云:“醫(yī)之性然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據《漢書 食貨志》載:“酒,百藥之長”。早在《神農本草經》中明確記載用酒制藥材以治病。酒最早用作麻醉劑,華陀用的“麻沸教”,即用酒沖服,在現代外科醫(yī)學中,酒也占有重要地位,如碘酒、牙痛水、癢子水、蟲咬水等。適量飲酒對健康長壽有益。古代現代醫(yī)學均主張老年人適量飲酒,中外大量的記載證明了此論有理。西德Franke所著《百歲老人》中記載:高壽老人都愛喝點酒。中國歷史上唐人的“九老會”、宋代的“五老圖”,與會者無一不是酒仙,歷史名人孔子76歲,荀子82歲,賀知章86歲,劉禹錫71歲,白居易74歲,陸游86歲,考其生平,都喜喝酒。
鍋盔的傳說
鍋盔是西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的民間小吃,尤其在陜甘寧青地區(qū)流傳已久。本源于外婆送給外孫賀彌月而贈的禮品,后發(fā)展成為風味方便的食品。
現在我們提到鍋盔,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陜西,有句順口溜不是說“陜西八大怪,鍋盔象鍋蓋”。不錯,這鍋盔就是陜西八大怪之一。鍋盔制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干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相傳武周(唐武則天)時期,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巨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無烹調用具,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面餅,故取名鍋盔。從此后,筑陵工地上香氣彌漫,總監(jiān)嘗到這種香味異常的饃后,感覺不錯,忙派專人送到京城長安。因此饃不同一般,后來唐王朝每年就要乾縣進貢鍋盔饃。這種烙饃的方法,逐漸流傳到民間。
雖然傳說如此,不過更貼近事實的說法是,鍋盔始于戰(zhàn)國時期長平之戰(zhàn),要比唐早1000多年。
鹵味之魂
鹵味
就烹飪技法而言,鹵是指將經過初步加工后的食物,放入用鹵料制成的濃香汁液中浸煮而成的菜肴?墒欠_中國的烹飪史,我們發(fā)現,與燒烤薰臘等古老的烹飪方法不同,鹵出現的時間實在是太晚了。上古的時候,“鹵”指的是制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因含有鈣鎂等離子而味苦有毒,少量雖可用來點化豆腐,多喝卻會緊隨著楊白勞到陰曹地府去見閻王。到了北魏,《齊民要術》中有“腩炙法”曰:“肥鴨,凈治洗,去骨,作臠。酒五合,魚醬汁五合,姜、蔥、橘皮半合,豉汁五合,合和,漬一炊久,便中炙。”里面雖用到了姜、蔥和橘皮等香料和酒、魚醬汁、豉汁等調味料,但“臠”是將肉切成小塊,“炙”則是燒烤的意思,均與鹵法不合。即使到了清代中期,《調鼎集》中雖然出現了“五香肉”和“五香肚”,但味型簡單,只有“甜醬、黃酒、橘皮、花椒、茴香”寥寥數種鹵料。
鹵法之所以發(fā)展緩慢,主要是受到兩類鹵料的制約。第一是香料。鹵味用到的香料俗稱五香,常用的有八角、小茴、桂皮、丁香、花椒、砂仁、豆蔻、草果、香葉、辣椒、芫荽等,這些香料多數是從國外傳入的,有的歷史較久,如丁香、芫荽(胡荽)和小茴;有的較晚,如八角為宋代,辣椒為明清。問題還在于,這些香料即使傳入之后,主要也是作為中藥材使用,應用于膳食調味的反而不多。這是因為中國飲食文化歷來偏重火候,對藥材入饌則存著戒心,認為“是藥三分毒”,能不用最好不用。以腌制南京鹽水鴨的白鹵水來說,傳統(tǒng)只用到生姜、蔥、八角和鹽四味鹵料,直到近年才增加了花椒、桂皮、草果、甘草等香料。
第二是醬油。鹵味雖然按加不加醬油存在紅白鹵之分,不過若要滋味濃郁雋永,顏色深沉誘人,含有糖色的醬油還是需要加入的。但是,中國生產豆醬和豉汁的歷史雖然悠久,制取醬油的時間卻不長,醬油之名,要到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才首次出現,詳細的制造工藝要明清時期才有了記載,真正普及使用則要等到晚清之后才開始。
我在《潮汕味道》一書中,曾經以潮式鹵味為例,開列出一份鹵鵝配方并介紹了鹵制的方法。要將一只活重達30斤的獅頭鵝鹵至味濃香軟,讓鹵獅頭鵝頭成為舉國公認的鹵味極品,整個鹵制過程自然需要很多講究,包括各種鹵料的配比,浸煮時間的長短,火力的大小,顏色的深淺等等。在這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還是對各種滋味進行調和。誠如俗語所言,五味調和百味香,這就是鹵味的靈魂。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食俗3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每年的農歷五月五日,為我國的端午節(jié)。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較多,當然最有說服力的`當屬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他人的嫉妒,有人處處為難、刁難、陷害屈原。楚王逐漸疏遠屈原,最后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懷石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投江后,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向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尸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尸身;一老醫(y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另一個傳說是唐朝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無數,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忙逃難。有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大嫂,你急急忙忙地要到哪里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我們必須早些逃命”。黃巢聽了,疑惑地問到:“那你為什么抱著大的男孩,而讓小男孩自己走?”那位婦人說:“大男孩是別人的孩子,小男孩是我自己的孩子。 秉S巢深深被這位婦人的做法感動!就對她說:“大嫂,你快快回去,你回去將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眿D人聽了,將信將疑。為了讓更多人免受災難,她回到城里還是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黃巢的軍隊攻進城里,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地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難。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節(jié),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有學者推測,端午節(jié)或許另有起源。因為,許多盛行于世的端午習俗,歷史卻比屈原的傳說還要悠久。這些我們就不去考究了,還是來談談端午節(jié)的吃吧。端午節(jié)吃的東西不只有粽子,但是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標志。雖然現在我們天天可以吃到粽子,但是端午節(jié)的粽子吃起來更有味道、更有感覺。
據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一種普通的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吃粽子是紀念屈原,也只是后人附會而形成,僅反映民眾的心愿而已。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jié)俗的“寒食節(ji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吃粽子更早。至今,許多地方仍有清明前一天(即“寒食節(ji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然而,現在的端午已經成了吃粽子的節(jié)日。
粽子古稱:“角黍”,是由當初的竹筒米發(fā)展而來的。端午吃粽子作為全國性風俗,最早始見于西晉周處撰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騖角黍!钡搅颂、宋時,粽子已經成為節(jié)日的一種食品。粽子就品種來說有咸肉粽、鮮肉粽、火腿粽、棗肉淙、豆沙粽等;造型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包粽子。一般人都喜歡采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包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后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包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粽子就口味而言,餡葷素兼有,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餡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京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qū)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后,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粽子,嘉興最為著名。嘉興湖州的粽子,米質香軟,主要分為咸、甜兩種。咸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后,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說到嘉興的粽子,“五芳齋”的大名可是如雷貫耳!拔宸箭S”粽子的餡料都經過專人挑選,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制作精良,口味宜人。其長久的積淀讓今天的“五芳齋”粽子香滿神州,分店遍地開花。
江蘇的粽子會包得比較緊,就算有餡,基本上也是淡味的。因此即使是甜粽子,還是可以蘸糖吃,最干凈利落的是凍的白粽子,硬硬地去蘸白糖,很是清爽。如果放棗子,便會攪成棗泥。
廣東粽子以咸味為主,最傳統(tǒng)的是裹蒸粽,里面放鴨肉、栗子、干瑤柱和北菇,甜味的有金華火腿咸肉粽、綠豆堿水粽,是用來蘸白糖冷吃的,F在的餡經過了發(fā)揚光大,已經涉及各個價值領域,海鮮包進粽子尤來已久,就是見到鮑餡、魚翅餡、燕窩餡,也不必太驚奇。肇慶的煎粽,是把裹蒸粽踏平了,雞蛋打勻后,裹在外面,再放入油鍋里煎。中山有一種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咸的有咸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廣西粽子的個頭也很大,有一斤多,會讓人聯想到越南的又細又長,足夠一家人食用的大粽子。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干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于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河北的粽子里能見到整粒的紅棗,也會放紅豆、火腿,甜咸口味都有。
安徽的粽子里會有紅豆、綠豆,還有不浸醬油的肉,再拌了豬油,擱上芝麻。
湖南的風俗是,一個家庭里只要不是有什么特別重大的事情發(fā)生,到了端午都是要包粽子的。除了瘦肉,還放鮮的或是咸的鴨蛋黃,最好吃的粽子是放一層米,再放一層腌好的肉,上面再放一層米,上面再放一層腌好的肉,再放米,再放肉……
貴州的粽子很大,人稱“枕頭粽”,是咸的。里面放臘肉和香腸,慢慢蒸熟。這種粽子的特質在于,包的時候一定要有“鼻梁骨”,特別講究造型。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后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無獨有偶,外國也有各種粽子。日本稱粽子為茅卷,在陰歷五月五日吃。是用箸葉或菰葉包米粉,成長圓柱形。越南陰歷端午節(jié)也有吃粽子的習俗。咸粽用糯米加蝦米、瘦肉、紅豆,在加半只咸鴨蛋包成;堿粽,是用糯米粉加椰絲、蝦米、綠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條肉、蝦米、綠豆和五香調料包成,煮熟剝殼切片而食。泰國潑水節(jié)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頭、地瓜,用芭蕉葉包成蒸熟后再吃。墨西哥有“粽子節(jié)”以歡慶玉米豐收,在節(jié)日中,家家戶戶用芭蕉葉包玉米和牛肉、雞肉、胡蘿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此外,哥斯達利加、洪都拉斯、秘魯等國家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食俗】相關文章:
端午節(jié)各地的食俗09-02
清明節(jié)氣的食俗07-20
清明節(jié)的食俗07-14
端午節(jié)手抄報內容:端午節(jié)的食俗習慣06-20
阿昌族的民族食俗07-12
清明節(jié)的食俗介紹07-24
清明節(jié)的食俗習慣07-14
清明節(jié)各地食俗07-29
端午節(jié)食俗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