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阿昌族的民族食俗
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國云南省和貴州省。主要居住在德宏州的隴川縣戶撒和梁河縣九保、囊宋三個阿昌族鄉(xiāng)。那么今天我們要來介紹的便是阿昌族的民族食俗,一起來看看都是些什么吧。
阿昌族民族食俗介紹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中國南方云南省一帶。阿昌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以種植水稻聞名。居住在邊疆的阿昌族,飲食以大米為主,摻以薯類、玉米。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方便,食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稍燙一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如果蓋上燜肉,(火+巴)肉、雞絲等配料,可做成各式不同的餌絲;米線除同餌絲一樣熱食外,還可涼拌,或在米線里加一勺熱稀豆粉(豌豆面與水合煮),再加油辣椒、蒜姜泥、味精等調(diào)料,做成稀豆粉汁米線,辛辣滑嫩,是阿昌族入夏之后經(jīng)常食用的小吃。
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肉食主要來源于飼養(yǎng)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阿昌族線,將豬宰殺后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干凈,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等佐料與米線一起食用。稻田養(yǎng)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nèi),谷熟后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鹵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男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大多數(shù)阿昌族都會用蒸餾法制作燒酒,藏之于甕,供是節(jié)和待客時飲用。
肉食主要來源于飼養(yǎng)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后用麥稈和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干凈,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一起食用。
稻田養(yǎng)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nèi),谷熟后取出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鹵腐、豆豉都是常年必備,每餐不少。
酒是阿昌族族人常年飲用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制作的甜酒,伴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大多數(shù)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制作燒酒。
阿昌族人喜食酸味食品,主要有酸筍、酸菜、酸肉,這是阿昌族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酸食是阿昌族的每日必不可少的菜肴,是常見的酸食品是酸筍和酸腌菜。腌酸筍的季節(jié)在春秋兩季,當(dāng)竹筍發(fā)出嫩芽,長出約30公分高時,便可連根砍下,剝?nèi)スS殼,切成筍絲或筍片,放于陶罐中,撒上鹽巴,置于火塘邊,烘烤數(shù)日,酸味即出,便可隨食隨取。酸筍可單獨吃,也可和其它魚肉、蔬菜一起煮著吃,其味鮮美,凡食者無不稱道。
阿昌族的過手米線。即火燒生豬肉米線。做法是將豬肉在火上烘烤成半熟,剁細(xì)斬茸,用酸醋拌熟,再加上碎花生米、豬肝、豬腦、粉腸各種調(diào)料,如蒜、辣椒、芫荽、豆粉、姜等,吃時把米線掐在手掌心,再放肉餡,拌和一起吃,故名“過手米線”。
該米線柔軟、光滑、不結(jié)團、不粘手,肉餡拌下去,不沉底,也不浮頭,均勻地散布在米線中,味道鮮美,酸辣可口,別具風(fēng)味。
阿昌族日食三餐,喜食酸性食品。過去青年男女有嚼煙、檳榔的習(xí)慣,牙齒往往被染成黑色,故又有“齒黑為美”的舊俗。
典型食品主要有:涼拌芹菜糝、冷凍、酸(火+巴)菜、過手米線。
糯米粑粑和過手米線是阿昌族的兩種風(fēng)味食品。糯米粑粑是把糯米洗凈后,用清水浸泡半天左右,撈取放入甑中蒸熟成糯米飯后,放到木碓中舂細(xì),即可食用。糯米粑粑柔軟細(xì)嫩,口感極好。多余的粑粑則攤天芭蕉葉上,邊涼邊吃,或炸或烤,或煮或燒,都香脆可口,令人百吃不厭。“過手米線”是隴川戶撒一帶阿昌族的風(fēng)味食品,用戶撒產(chǎn)地上等米壓榨成米線,用火燒豬肉、豬肝、豬腦、粉腸、花生米面、芝麻、大蒜、辣椒、芫荽、鹽巴、味精等,另加豆粉、酸醋攪拌均勻做成調(diào)料。吃時,洗凈手,先將米線拿在手中,然后澆上調(diào)料,用筷子攪拌后,送到嘴里,一吸而過。過手米線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回味無窮。
關(guān)于嚼煙的民間傳說
阿昌和佤、傣、景頗、崩龍、德昂等民族都有嚼煙的習(xí)慣。據(jù)阿昌族民間傳說:從前,有一母女倆相依為命。不料,女兒剛成人,母親就不幸去世了,女兒嚎啕大哭,痛不欲生,她茶飯不思,在媽媽墳上哭了三天三夜。第三天,墳上長出了一棵水靈靈的煙樹,女兒嗓子渴,掐來一片嫩葉放進嘴里,嚼來又甜又有味,愁悶一下消失,疲勞也消失了。后來,女兒每當(dāng)看見煙葉,思念起忘母,總要掐點來嚼;锇閭円娝赖媒蚪蛴形叮哺榔饋。后來,嚼的人越來越多,嚼煙成了她們驅(qū)除疲勞、消閑解悶的好方式,以致成為嗜好和待客之道。
阿昌族文化藝術(shù)
1、民族文化
阿昌族的歌謠、故事、傳說等口頭文學(xué)十分豐富。民間流傳著不少優(yōu)美的傳說,如長篇敘事史詩《遮帕麻和遮咪麻》;長篇敘事詩《曹扎》、《鐵匠戰(zhàn)龍王》;風(fēng)俗故事《谷稷》、《親堂姊妹》、《胯骨》;動物故事《麂子和豹子換工》、《老熊撕臉皮》等。這些詩歌、傳說都十分樸實,生動感人。
“對歌”是青年男女在業(yè)余時間十分喜愛的活動,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對唱的山歌,一般是融景生情,即興作詞,山、水、云、樹等都可入歌;一種叫“相作”,是在夜深人靜時,男女青年在林間幽會時,低聲對唱的情歌,感情真切,常常一唱就是一個通宵;還有一種“相勒摩”,也是一種對唱的情歌,曲調(diào)幽雅親切,歌詞含義深刻,比喻生動。
舞蹈以象腳鼓舞和猴舞最流行。民間體育也豐富多彩,如蕩秋千、賽馬、射擊、舞阿昌刀和武術(shù)等。
《阿昌族舞蹈》陳玉先工藝美術(shù)有刺繡、髹漆、染織、雕刻、銀器制作等,制作精細(xì)。尤其是雕刻具有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筑物、佛龕等上面,都可看見雕刻著的各種動、植物。此外,建筑、繪畫等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被阿昌族稱為“我們民族歷史的歌”的神話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共有2000多行,內(nèi)容宏大,情節(jié)奇異而又曲折生動。史詩不僅以阿昌人的歷史經(jīng)驗、生活體驗和文化思索解答了宇宙起源、人類誕生、民族由來、習(xí)俗形成與文化緣起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而且對于為什么男人無乳,女人無須?為什么牛犁田?馬馱貨?大地為什么凸凹?日月為什么旋轉(zhuǎn)等等人類生存狀況問題,也作了充滿智慧與情趣的回答。在阿昌族社會,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古往今來一直作為一部完整的民族歷史和文化史而被解讀與傳承著。
2、愛情樂器
阿昌族的樂器主要有竹琴、洞簫、葫蘆簫、三月簫、銅口弦、三弦、象腳鼓、铓鑼等。葫蘆簫是用葫蘆連接三根竹管制成的,它有7個音,音量小,音調(diào)低緩圓潤,一般晚上用。三月簫用一根竹管制成,也有7個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細(xì)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蘆簫和三月簫不僅是阿昌族人民心愛的傳統(tǒng)樂器,還是男女青年傳情示愛的媒介。
每年農(nóng)閑季節(jié)或各種節(jié)日集會期間,以及平時的'勞動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談情說愛、尋覓終身伴侶的大好時光。每當(dāng)此時,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三月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領(lǐng)里,或者別在腰間。無論在村邊、寨旁,還是趕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愛的姑娘,便吹起動聽的樂曲,傳意請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話逗趣,詢問姑娘的芳名貴姓。如果姑娘此時還情無所屬,又有意相識,便巧妙應(yīng)答。小伙子心領(lǐng)神會,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則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頭,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興興地吹起簫,唱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純真的愛情便由此開始。
每當(dāng)夕陽西下,年輕的小伙子吃罷晚飯,忙著洗飾一新,一個個悄悄來到自己心愛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蘆簫,用優(yōu)美的曲調(diào)逗引心上人出來相會。姑娘聽到這親切而熟悉的曲調(diào),心慌意亂,趕緊回房梳妝打扮。然后借故外出,與情人幽會。如果是初次拜訪,姑娘的嫂子或母親還會熱情開門相迎,請小伙子到屋里火塘邊坐下,家人紛紛回避。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邊含情脈脈相對而坐,或?qū)Τ楦瑁蚋`竊私語、情話纏綿,待到雄雞報曉,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簫引來美麗的姑娘,結(jié)為秦晉之好。
3、戶撒刀
阿昌族制造的鐵器極負(fù)盛名,以“戶撒刀”著稱于世。
戶撒刀,又稱“阿昌刀”,因多產(chǎn)于阿昌族聚居的隴川縣戶撒、臘撒地區(qū)而得名。這種刀“制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用木、皮、銀等原料配制的刀鞘也極為精美。阿昌刀的長短、形狀多種多樣,有生產(chǎn)用刀、生活用刀、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數(shù)十個品種。還有專為兄弟民族打制的刀,如藏刀、景頗刀等。由于工藝精湛,阿昌刀不僅本民族人視若珍寶,而且還深受附近漢、傣、景頗、僳僳、藏、白等民族的喜愛。如今,阿昌刀還走出了云南,遠(yuǎn)銷到北京、西藏、青海、新疆、黑龍江等地,甚至為外國友人收藏。
戶撒刀之所以經(jīng)久耐用,一是選料講究,二是淬火技術(shù)掌握的好,加之刮磨的漂亮美觀,所以他們打的刀拿來隨便磨一下即鋒利無比。一些老藝人能夠把刀打制得剛?cè)峒鎮(zhèn),乃至可以任意彎曲。比如一把長刀,不使用時,可像腰帶一樣圍系在腰間,需要時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藝堪稱一絕。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代屯駐戶臘撒的軍隊中,有一部分是專門制作兵器的,他們具有較高的鍛造技術(shù)。后來,這些匠人與當(dāng)?shù)厝送ɑ椋饾u融合于阿昌族中。阿昌人繼承和發(fā)展了明軍的冶煉和鍛造技術(shù),生產(chǎn)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刀具,而且工藝越來越精湛。村寨之間分工較細(xì),各寨有自己的名牌產(chǎn)品。整個戶撒地區(qū)好比一座手工業(yè)加工廠,各寨就是它的車間,各以一種產(chǎn)品聞名。如來福寨的黑長刀、花鋼刀,芒東寨的腰刀、小尖刀,臘姐寨的鋸齒鐮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
【阿昌族的民族食俗】相關(guān)文章:
清明節(jié)的食俗03-29
清明節(jié)氣的食俗04-12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食俗12-26
端午節(jié)各地的食俗09-02
阿昌族的習(xí)俗09-13
食俗之北京清明節(jié)吃什么04-06
阿昌族文化習(xí)俗08-30
阿昌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09-02
阿昌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