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傳讀后感(通用17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甫傳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傳讀后感 1
《杜甫傳》的作者自幼熱愛杜甫,無論在什么時期,他都沒有停止對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節(jié)選。
初到長安,杜甫漫游時代時的豪邁之情還未消逝,但與社會現實的接觸漸多,豪邁之情也被一種心理矛盾漸漸替代。由于政治正顯露出日趨腐化征象,杜甫這種矛盾心理也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也愈甚。經過這十年的磨礪,使他的詩風形成沉郁頓挫的風格。
的開始,也標志著杜甫流亡生活的開始。這幾年的流亡生活,也讓杜甫更加貼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間疾苦,使其是個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展現當時社會狀態(tài)、政治形勢,表達了人民的情緒與愿望。
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毀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毀了他的仕途和夢想,卻成就了他的詩歌和他在中國詩壇中不可磨滅的'地位,猶如鳳凰涅盤般重生!從官宦世家的公子到為在長安謀職而不擇手段的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內心矛盾的無奈詩人;從只為個人忙碌的士人到憂國憂民的沉郁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進入“詩圣”,一步步邁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內心困頓轉而進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愛國詩人,一位萬方多難成就的詩圣!
杜甫傳讀后感 2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巔峰。這些偉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顆偉大的心靈,一種博大的情懷。
憂國憂民是杜甫詩作的一大特征。這種風格不僅是亂世的產物,更是詩人偉大人格的體現——自覺不自覺地站在國家與人民的立場,心憂國家,心系民眾,同情百姓的苦難遭遇,一顆挽救社會的心在劇烈跳動,一種幫助人民擺脫沉重枷鎖的激情在涌動。長安十年,歷盡坎坷,杜甫仍舊不愿徹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顆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誠心。這些因憂國憂民而興起的滿腔熱忱,形成現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力量源泉,這種從政的'熱情,在屢遭冰霜之后,代作“詩史”創(chuàng)作的雛形。
把詩人從政的愿望轉化為批判揭露黑暗現實正是當時的腐朽社會。這種沉悶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從政救國救民的理想,但同時,它一次又一次戲弄著一位詩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將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毀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將催生了它所摧毀不了的一代詩人。長安十年,個人的凄涼際遇,與黎民的苦難交際交融,孕育出了現實主義的巔峰之作,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
杜甫傳讀后感 3
在泱泱中華光輝燦爛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發(fā)出贊嘆;在泱泱中華根深葉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綠樹,高聳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視;在古往今來異彩紛呈的文化史節(jié)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詩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誠拜讀!
帶一份崇敬,懷一絲心酸,品讀杜甫,就如品讀一部詩集,一部寫滿悲憤,同時也蓬勃著英雄豪情的`詩集。
舉世不第,壯志難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飄來飄去,將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賦予了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壯闊,賦予了杜甫“白鷗沒浩蕩,千里誰能訓”的氣魄;人民的疾苦,賦予了杜甫“朱門灑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憤!
杜甫雖有“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的遠大抱負,但大唐的土地上卻沒有留給杜甫施展抱負的那一片空間。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寫滿了詩的云。
仰視這片云,它偶爾也能與別的云相遇,使他暫時丟掉了孤獨寂寞,但這短暫相遇之后呢?當然幾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遠離他而去之后呢?此時,充斥著杜甫的內心,映入了我的眼簾的卻又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孤獨和悲涼。
你想做一只鳥,卻沒有高天任你來飛;你想做一條魚,卻沒有闊海憑你來躍。
你只能做一片云,飄在滿是憂愁,滿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著戰(zhàn)火紛飛的大唐土地,看著浮華衰敗的大唐朝廷,看著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轉頭然后默默地掉著眼淚,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靈魂卻化成了一部詩集,記錄了你的所見、所聞、所感。
這部詩集落在了人間,被無數人看到,又被無數人傳播;讓無數人落淚,又讓無數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讀了它。
杜甫傳讀后感 4
讀完《杜甫傳》,深深地感動,在因雨而顯得略微清冷的天氣里,心依舊有一股暖流涌動……杜甫傳讀后感三杜甫,一位詩作萬首的詩界泰斗;一位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工程部員外郎;一位后人敬仰的詩壇巨星。
詩如虹,句如錦,字如珠!靶谴蛊揭伴,月涌大江流”的雄渾遼闊,意境深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意,深遠高闊;“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筆力雄健,大氣磅礴……家鄉(xiāng)逆賊叛亂,他不得不攜妻帶子流落他鄉(xiāng)。“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無論春光多嫵媚旖旎,面對支離破碎的疆土,一切都凄涼破敗;“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自然界宏偉綺麗的景象與憂國憂民的寬廣胸襟互相托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落寞惆悵,排斥貶低,但是一切都無能為力啊!他自己的茅屋被秋風摧殘后的窘況,不管;雨夜屋漏,長夜無眠,不管;“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不管!永遠放在他心頭第一位的,是普天之下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黎民百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是他的崇高理想,是他的博大胸襟,是他的偉岸情操。
讀罷惘然,掩卷沉思。“烽火連三月”啊,何日是歸期?鄉(xiāng)愁啊,“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盡管這樣,卻依然發(fā)出這樣的心聲:“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就是杜甫如明鏡般澄澈的心靈,這就是真正的詩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才想襄陽下洛陽!薄鞍最^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人那渾厚的聲音正穿越時空,清亮亮地一代又一代傳頌,隨之傳頌的,還有中華民族的精魂。
杜甫傳讀后感 5
杜甫,字子美,唐朝詩人,被稱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聲譽響徹中國和日本。但在這名垂青史的背后,卻讓我從《杜甫傳》中看到了不一樣的他。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泵棵孔x到此詩,都心下感動,生在太平歲月,自當感激先輩。但常想,若是能回到大唐,經過那亂世顛簸,一睹當時杜甫寫下這首詩的心境,該是如何。
5歲時,他見到了公孫大娘的劍舞,便在當時初露鋒芒。少年時期游歷吳越和齊趙,從未想過人生疾苦,被稱“才子”的他意氣風發(fā),赴洛陽應舉不第,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挫折,他不服,卻無可奈何。他來到了兗州,過了“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也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也明確了他的志向。好景不長,之后的他官場失意,大病一場。
他亦是寫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子美。“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边@是他對戰(zhàn)爭的感慨。他厭倦了長安,回到家,發(fā)現兒子已經餓死,他便寫下了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杜甫一生顛沛流離,但仍不缺少對生活的熱愛。經歷苦難方為強者,貝多芬在自己風華正茂時,發(fā)現自己的聽力在衰退,但貝多芬進行了對命運頑強的斗爭“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使我屈服”;保爾·柯察金用文筆詮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前路荊棘坎坷,唯有滿懷希望和熱愛,才會所向披靡!吧倌瓴恢谂,回首已是白發(fā)翁。”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為祖國建設貢獻一份力。
杜甫,他的詩,他的人,就如同一壇佳釀,愈陳愈香。
杜甫傳讀后感 6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
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
“詩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詩史”,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
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
杜甫傳讀后感 7
讀《杜甫傳》我總會讀著讀著會情不自禁笑起來,在動蕩的生命里,他沒有凄凄切切,總能夠不斷的去感受生活。世人總說杜甫悲,但我卻一點不憐憫他,悲的是時代,杜甫用演繹的一生都很生動。讀了李白,追尋了他五萬多公里的足跡,才懂得他瀟灑背后的舍棄;讀了杜甫,了解了唐朝的歷史,才知它為何一生愁苦;讀了蘇軾,感嘆任途雖艱,但依然要通達樂觀。
這本書通過寫杜甫生活的社會背景,總結杜甫各個生活階段的作品,大概看到了這位偉大現實主義的詩人人生歷史,明白了他的作品為什么被世人稱之為詩史?他把一切自然美好,都寫了詩篇中,其中不乏有許多小知識,比如杜甫為什么寫了很多緬懷李白的詩,而李白卻只寫了孤零零的一二首!也許,杜甫不是懷念李白,而是懷念他年輕時候和李白一起瀟灑的旅行,那種暢意人生的友誼,以及李白在杜甫心中所象征的自由。
杜甫在中年時,他所生活的國家已非常落魄,到處人饑餓不已,民不聊生,由此激發(fā)了杜甫內心的呼喊,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出,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國家強盛,人民安生。由此才寫出了那么多千古絕唱,但是你那個時候思想的杜甫,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于封建王朝,因為他想不到怎么樣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杜甫一路輾轉,飽經風霞,到了老年也心系國家,也是他的老年時期留下了更多深刻的史詩,他的詩集描寫了一個國家的歷史,也描寫出了百姓的悲慘遭遇,也包括自己的慘淡。杜甫這樣的大詩,生不逢時,并沒有在任途上有明顯的作為,但是他的'詩集卻成為了我們心中的經典。
杜甫的一生也是從唐朝的滅亡的真實寫照,從杜甫的詩句中就可以看到,也許從那樣的亂世中,決定了結局的悲哀,最后,杜甫在百病纏身,饑寒交迫中死去……杜甫傳是一本好書,值得我們去讀看,也讓我們更深一步了解了杜甫。
杜甫傳讀后感 8
杜甫,唐代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唐朝有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人們稱為詩史,杜甫被后人稱為詩圣。
翻開《杜甫傳》,隨著杜甫的視角看看那由盛轉衰的大唐,看看那世道的昏庸與無常,人心的詭秘莫測。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
杜甫的一生是苦難的的,又是漂泊不定的,但并不否認杜甫的樂觀與堅強。開元時,杜甫二十多歲正年輕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fā)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渴望名利,多次應試,在長安考了十年,卻又無功而返。
這時已經是盛唐之末,爆發(fā)了安史之亂,詩人也被卷入其中,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下著傾盆大雨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
安史之亂結束后,杜甫的苦難并無結束,反倒是更加痛苦,這時正值唐肅宗期間,杜甫是給唐肅宗進諫的官員,杜甫因語言氣勢過盛惹得肅宗勃然大怒,將杜甫貶至四川他前往四川依附節(jié)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里,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后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在四川的這段時間,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包含著他一身的苦難與期盼。
終于,歷經世上事事,在公元770年,杜甫在一葉孤獨的扁舟上逝世,59歲的杜甫就這樣孤獨的飄離人間。
杜甫傳讀后感 9
生活常是這樣。心冷的時候,你會覺得每一個季節(jié)都冷,星星仿佛是冰做的光。其實,大地并非那樣寒冷,否則,檫樹怎會搖動滿目清香。
其實,世界不窄,窄得是心。懷著效國利民的滿心希冀,抱著高官優(yōu)待的不渝追求,一腔壯志的杜甫,推開了長安城門,邁入了求官之路?山K是“萬事益酸辛”只得“殘杯與冷炙”空嘆“如覺天地窄”。失落和憤慨狹窄了他的心境,他終日侍奉皇帝,伺察長官顏色,因小恩小惠歡欣,因街道偶遇而戰(zhàn)戰(zhàn)兢兢,變成了一個小心謹慎的小官。不得不說,他的所為都是為了實現做官的追求,可此時這個追求只剩一個空官位,早已偏離了它的初衷。他的視界僅局限在皇帝周圍,看不見國家,看不見人民;他的盼求只剩官職,已然不是他的最初所求。失意的灰塵覆蓋了原本光亮的追求,追求便只剩一個影子,于是只記得追求那影子,忘記了追求光影的主人,心變窄了。直至離開長安,他才真正放寬了心境,真正看見了國家,走向了人民,他開始真正為人民發(fā)聲,為國家擔憂,而這,又何嘗不是實現了他的'追求呢?家庭和儒術難道只是要求他追求一個官位嗎?憂國慮民的杜甫難道只是要求自己有一個官職嗎?我想不是;蛘哒f,一個官位根本不會是,也不配是他的追求。為國為民才是追求,是真的追求。而過分在乎那一個結果和表面,狹窄了他的心境,故而狹窄了他的追求,甚至連他自己也看不清了那追求。當他關上仕門,打開詩窗,他才看見了追求,實現了追求,這是因為心境寬闊了。
所以,關閉一扇門,打開一扇窗,其實不必上帝來做,而需要自己來做。想把一件事做好,首先要喜歡做這件事,而不是喜歡你那結果,這樣,很可能,在門里想去的地方會在窗外飛去,不去過分關注的結果往往出人意料。別以追求為障狹窄了心境,這樣,你才有機會發(fā)現,世界,其實一點都不窄。
生活常是這樣。你所失去的,命運會以另一種方式補償。就像,桂花枯萎的時候,秋菊又亮新裝。
杜甫傳讀后感 10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唐代是中華農業(yè)文明發(fā)展的頂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分界線。因而也是中華農業(yè)文明由盛轉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的兩側: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側,頭是仰著的,看到的是無窮盡的藍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頭是低著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得陰暗,因而憂心忡忡,割聲凄苦。
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志,盛唐過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fā),痛斥禍亂,關心人民,因而隨著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后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由于影響大,保存下來的有關他的古跡也就特別多。
他出生在河南鞏縣,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期,于是這里有杜甫的故里紀念館。三十五歲左右他到過長安謀求官職,曾“朝叩富兒門,幕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出潛杯心”(《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而一無所獲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幾年,陜西長安縣于是有紀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亂中,他逃往四川避難,路過甘肅成縣時,曾停留一段時間,于是這里也有一座紀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將進四年,這里紀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規(guī)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歲時他離開四川,經湖北轉入湖南,兩年后死在這里,于是湖南平江縣這里有紀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詩名并不大,跟無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時韋編選的《才調集》,選唐詩一千首,里面連杜甫的名字都沒有。可見在當時,杜甫還談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開始強化的宋代他才變的詩名赫赫,到明、清時期,他才被尊為是圣。
杜甫傳讀后感 11
杜甫是大家都知道的大詩人,都說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那同樣杜甫也是一個特別傳奇的人物。
其實對于歷史上的帝王,都有正史記載,而文學家記載的相當少,但是他們留下的作品已經足以證明他們在歷史上的成就。我今天看了馮至的《杜甫傳》通過部作品我重新認識了杜甫。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有數的幾個偉大詩人里面的一個,由于他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寫出了許多反映與批判現實的、不朽的詩篇。在過去無論多么黑暗的通知下,那些詩都不曾停止放射它們的光芒;杜甫出生在一個屬于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家庭里。他是晉代名將杜預的第十三代孫。
杜甫年輕時和很多年輕人一樣自高自大,夸張甚于實質。當時就流傳著很多關于他的傲慢的言行。他自己常說,他的文章超過屈原、宋玉、他的書法勝過王羲之。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堯舜,在文學上把屈原賈誼、曹植、劉禎都不看在眼里。從這里我能看出來一個放蕩不羈,心高氣傲的年輕人的張狂。這一點和李白也非常像,李白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而杜甫也有“會當云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
杜甫早年成長在唐朝發(fā)達的“開元盛世”。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母親在他幾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杜甫小時候經常生病,由于身體不好活下來也算是一個奇跡。杜甫七歲開始學詩,九歲開始學書法,他不斷地作詩、寫字、學習。杜甫出生的地方在洛陽附近,杜甫身受洛陽文化的熏陶,在他常常上樹折取梨棗的年齡,已經由于他的詩文在洛陽顯露頭腳了。
年輕的'杜甫喜歡出門遠行,他喜歡結交好友,欣賞祖國的好山好水。杜甫漫游了十年,經歷了不少秀麗和雄偉的山川,認識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后來“安史之亂”他看到民不聊生,官吏欺負百姓。這一段時間他改變了自己的風格,他開始關心平民百姓。于是他寫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別。
杜甫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他的詩句豪邁灑脫。盡管他一生經歷了很多的磨難,他慢慢變得成熟。他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不得不說杜甫是一個傳奇的人物。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得來不易,我們要做一個內心豁達的人。
杜甫傳讀后感 12
歷史上有這樣一位才子,他的前半生放蕩不羈,后半生孤苦伶仃。他的文采舉世聞名,他的一生也像極了他所生活的時代,他就是杜甫。
杜甫生于官儒世家,只不過到他這一代已經落沒了。不過官儒的血統猶存他骨,像歷史上許多文人一樣,他的志向也是考取進士,報效祖國。青年時期的他,游走于山河之間,也是這樣的經歷使他結識了一生的摯友——李白。他的成名詩作《望岳》就是這時候所寫的。他的人生也正如當時的大唐,貞觀開元,皇帝英明,一幅盛世好景象。不過這樣的生活并不長久,杜甫與大唐迎來了共同的.轉折點——安史之亂。
唐長安城內盛世繁華,但實則暗流涌動。關隘之外的西部地區(qū),節(jié)度使們蠢蠢欲動。而這個群體中的其中之一安祿山,帶著部將史思明開始造反了,史稱安史之亂。杜甫的家庭在這一瞬支離破碎。安史之亂后,昔日大唐繁華的景象轉眼化成灰燼,長安城內外尸橫遍野,民不聊生。杜甫的詩作也因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他的詩作大多由青年時期的山水游玩轉變成對民生疾苦的思考。也就是這樣變更層迭的社會成就了一位偉大的詩人。
也許杜甫的一生相較于李白運氣差了點,李白一生大多在唐盛世時期,杜甫的一生有一半在安史之亂之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性格成就了兩位詩作風格迥然不同的大詩人。李白的詩歌風格極具浪漫主義色彩。他的詩大多以山水美景為主,詩中有著濃郁的道家主義色彩,所以他被后世稱為“詩仙”。杜甫則不同,他的詩中更具有儒家色彩,他的詩最不同于李白的一點是他更關注民生,詩中飽含了對人民的關心。
文有孔圣,武有關圣,而杜甫被稱為“詩圣”,可見他在詩歌方面的造詣之高。
但是,杜甫的一生是不幸的。科舉未中進士,中年是又因為權貴暗中操作,讓他的仕途斷送了一半。當官還可以被舉薦,不過杜甫并沒有被提拔。他的仕途從此結束。同樣,他自己沒有工作,經濟來源的荒蕪以及他的家人的離去狠狠地給了他一個巴掌。安史之亂后,他的生活更為艱苦。
杜甫在政治上沒有什么豐功偉績,但是他在古代文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他離開人世后,他的名氣以及作品都不為人知。直到后來元稹和白居易的發(fā)現,才讓他的的作品永遠流傳下去。
杜甫,他的詩歌,他的精神,永存。
杜甫傳讀后感 13
旁人寫詩,大都描寫風花雪月,只有杜甫,聲聲嗚咽,字字泣血描寫這人世間的疾苦哀怨。旁人的詩大多深奧精妙,只有杜甫以詩寫史,心憂天下。
在我看來,杜甫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概括。他前期與后期的生活境況與唐王朝息息相關。他出身士族,家境優(yōu)渥,足以支撐他游歷江南的經歷,當時的他有裘馬頗清狂的豪邁不羈,他用放蕩和輕狂鄙視人世的庸俗。也正是因為家族的影響,杜甫與所有的文人一樣,有求取功名的上進心,于是他來到長安渴望憑借詩情與宏圖偉志在官場上大展身手。但當時,官場的爭斗讓他無官可做,他卻仍然不死心,困居長安十年之久。十年間政治顯露腐敗,百姓生活日益艱苦,他心中的矛盾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愈加嚴重,十年的磨礪讓詩歌形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
安史之亂開啟了杜甫的流亡生活,他見證了繁華的衰敗,經歷了百姓的疾苦,他長期處在社會的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士子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把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親人的悲歡離合都寫進詩中,把自己的哀嘆與對國家的期待融進骨血。晚年的杜甫疾病纏身,窮困潦倒甚至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但他仍然為天下的寒士發(fā)聲,為貧窮的老婦送去食物,他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擔憂,念念不忘國家的危機和民族的命運。公元770年,杜甫在一葉孤獨的扁舟上逝世,一顆明星就此隕落。
杜甫一生擁有數之不盡的朋友,有些引薦他,有些接濟他,有些擔憂他,卻只有一個人杜甫受他影響,仰慕其風采,那人就是李白。這是何等的友情能讓后人評價李白與杜甫之間猶如云霓和繁花的相遇,這是何等的友情能讓杜甫在聽到李白,世人皆欲殺的言論寫下不見李久生,佯狂真可哀的詩句。杜甫一生寫了15首關于李白的詩,他們的友情像大鵬與鴻雁的相遇,山川共仰,鴻雁不斷的為相遇吟鳴,而大鵬已經懷著熱情的心翱翔。
杜甫從世家公子到官場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心系天下的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人民,他沒有李白的瀟灑,沒有陶潛的避世之心,有著屈原式的堅忍卻比屈原更堅韌。杜甫的一生雖是不可避免的悲劇,但卻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杜甫傳讀后感 14
“所有流浪,皆是歸程!边@本《杜甫傳》作者是隨園散人。整體來說這本書寫的很美,妙語連珠。
以前以為自己讀過很多首杜甫的詩,讀了這本書才發(fā)現我讀的杜甫的詩非常少。書里有很多詩我都沒聽說過。
讀這本書順便了解了一些唐朝的歷史,讀到了開元盛世,讀到了杜甫年輕時的意氣風發(fā)。
也讀到了開元盛世后大部分時間內的兵荒馬亂,歲月如冰的生活,讀到了杜甫的憂國憂民的傷感。
杜甫一直有輔佐君王,匡扶社稷的理想,現實卻是他一直漂泊流浪,偶爾做個芝麻小官,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背杜甫的《石壕吏》,能夠真切體會到民不聊生的生活景況。那么長時期的兵荒馬亂以犧牲底層百姓的性命和生活為代價的.。而這只是為了滿足某個人的權利欲。
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能夠看到杜甫自己的貧窮生活狀態(tài)。也佩服杜甫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種胸襟。
背白居易的《長恨歌》,理解了一些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
杜甫和他妻子的愛情是這樣的。杜甫的詩中多次提到了妻子,紅塵輾轉,歷盡風雨,妻子一直在他的身邊。她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
愛情的美麗,不是纏綿悱惻,不是驚天動地。而是,相濡以沫的溫情,高山流水的默契。是悲喜交錯的日子里,始終有你。
杜甫寫了很多詩,才有機會被人尊稱為“詩圣。”生活中我們也需要多留下一些文字的記錄,對這個世界說:這個世界我來過!
杜甫大部分時間都很窮,很多時候是靠朋友接濟度日,去過很多地方。只有在夔城時候日子過的比較富裕,柏茂琳對他的照顧接濟,還贈他四十畝柑林。當時的杜甫有房有院子,還有一些仆人,是杜甫少有的富裕時刻。
如果杜甫善于理財,好好經營家業(yè),也許老年不至于那么落魄。他老年時想回故鄉(xiāng),終究因為資費不足和老來多病,在岳州蕭索離世,這年杜甫五十九歲。
杜甫去世后家人無力將他的靈柩送回故里,只好安放在岳州。四十三年后他的孫子,才將他的遺骨遷回家鄉(xiāng)。
這本書挺好的,推薦給大家。
杜甫傳讀后感 15
《杜甫傳》,顯而易見,記述的就是一代詩圣杜甫的生平!岸鸥Α边@一名字,如雷貫耳,我們都不陌生。想必大家從小都學了不少杜甫的詩歌:《春夜喜雨》、《絕句》、《江畔獨步尋花》、《石壕吏》、《賣炭翁》……但我們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詩歌,對他的生平也并不是很了解。在馮至先生筆下,我看到了一個獨立于詩歌之外的杜甫,一個雖然自己尚在苦難中掙扎仍關心民間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于是在萬方多難中成就了“詩圣”的大名!霸娛ァ钡拿柤矣鲬魰,“詩圣”的詩歌更是被千千萬萬的后世人誦讀和傳承。而這一巨大影響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顛簸的一生。就像屈原縱身一躍汩羅江,讓后人記住了那堅毅斷絕的身影。杜甫也相類似!叭淌яR,焉知非福”,混亂的時代給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動力,使他創(chuàng)造出眾多名流千古的詩文,讓后人記住了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學多才的大文豪。
或許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為名利謀劃、奔波。長安十年里,盡管他真真切切地羨慕李白的瀟灑生活,但依舊不肯放棄謀取一官半職的想法;盡管他明白官場的黑暗,甚至親身經歷過中書令李林甫的陰謀,但在所進之賦中仍然對那些權貴極盡奉承之詞。在這黑暗混亂的時代,杜甫也不得不隨波逐流。
但是杜甫終究是杜甫。《杜甫傳》向我們刻畫了這么一個后來的.杜甫。逐漸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窮困潦倒,甚至連自己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依然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仍為“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而哀嘆“天地中無情”,仍為“積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一個自身難保,未老先衰的人卻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擔憂。這時的杜甫已經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為了后世人敬仰的杜甫。
杜甫在《江漢》中說自己是“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個迂腐的老儒。但在我心里,杜甫當是身陷泥淖卻心系蒼生的偉人形象。
杜甫傳讀后感 16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這是洪先生引用杜甫給李白的詩,用來說明杜甫的一生。
在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時,我有點小小的疑問,在中國漫漫歷史長河中,詩人何止成百上千,杜甫是最偉大的詩人,是不是有點過譽?
很慚愧,我了解的杜甫只在于以前讀過的零零散散的詩:比如: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等等,讀過這幾首詩,感覺那未必是李太白的: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的豪邁可比的`。而杜甫那幅有名的愁容滿面的畫像更加增加了我對杜甫是個失敗的印象。
我在看洪先生的這本書之前,查閱過新唐書文藝傳內的杜甫傳記:什么少貧不自振,困,流落等等詞不斷,可見詩人的一生是坎坷的,然而短短的幾百字的傳記,卻顯得杜甫毫無建樹,除了忠君和詩歌為人稱道。
看過洪先生的這本書,我卻發(fā)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杜甫,洪先生以時間為橫軸,杜甫的足跡為縱軸,以杜詩為Z軸,給我呈現了一個立體化的杜甫,他已經不再是那個畫里愁容滿面,營養(yǎng)不良的詩人,而是一個憂國憂民,內心充滿對普羅大眾的憐愛之心的圣人,詩人只是這個圣人的一個外在的形式。
杜甫的詩,不像李白的詩,給人浪漫的想象,而是對社會的反映極盡寫實,舉個例子:早在安史之亂前的盛唐時期,杜甫并不是去歌頌盛唐的輝煌,他已經看到,唐朝的對外戰(zhàn)爭造成的悲劇,比如兵車行這首詩:邊廷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詩人不是看到朝廷開疆拓土的勝利,而是關注著民生的艱難。又比如,在貧病交加的時刻,他由自己的困苦而推己及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不是仁者愛人的嘛。
誠然,在中國的編纂史書的人眼中,唯一值得記載的是明君和賢相,這也就意味著新唐書里那些膚淺的記載不足以表明詩人的偉大。
叔本華曾經說過:一個人越屬于他的后世,亦即屬于整個人類大眾,那他就越不為自己的時代所了解,因為他的貢獻對象不僅是他的時代,他為之奉獻的是整個人類。
杜甫傳讀后感 17
品書之蘊味,得理之教誨—讀《杜甫傳》有感曾欣柔
聞過“肯與領翁相對飲”的誠樸,感過“艱難苦恨繁霜鬢”的困頓,嘆過“憑軒涕泗流”的沉雄悲壯,我打開手中的《杜甫傳》,欲能品其書中蘊味,得其理的教誨。
一個人成功與否,往往在于自己。杜甫出身于一個普通家庭,降生不久母親便離開人世。他常常寄住于親戚家中,甚至染上了嚴重的瘟疫。但杜甫并無因出身平凡而平凡,獲得了許多成就,根本原因便在于他自己。他沒有歸咎于家世與出身,而是選擇跟隨時代發(fā)展,接受文化的洗禮,“讀書破萬卷”才有了他流傳千古的名作。外在因素的確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但人生是自己的,如何掌舵前行是由自己決定的。
人要在“正道”中追求理想。四十四歲仍未求得官職的杜甫,毅然選擇了拒絕擔任“縣尉”這一職務。他認為,縣尉這一職位是整日逢迎官長,鞭打人民的,這與他的理念,與正道的追求是相違背的'。即使忍受貧困之苦,也不去觸碰道的紅線。我們在對自己有利的事物面前,也要思考對他人是否有害,從而正確判斷是否可以去做。
失去也意味著將要得到。杜甫離開長安時,心情是很凄涼的。他走出了皇宮,離開了皇帝周圍的氤氳香氣,要到華州去做司功參軍。這似乎是杜甫從高位往下跌的極大不幸,但他的詩也同時得到了發(fā)展!八纱说玫綑C會,又接近戰(zhàn)亂中的人民,認清時代的苦難,因此而恢復并擴充了他的廣大詩的國土!庇袝r,一個人失去什么,不是只意味著損失,也許在失去的同時被給予了更好的東西。我們要正確看待得失,不因得失而大喜大悲,用自己平常心去看待。
國盛民才興,國強民才安。文中有一個崇高的比喻:上邊恐怕有無母的鳳雛,在嚴寒中缺乏飲食,杜甫寧愿犧牲自己的生命,把心當作“竹實”,把血當作“醴泉”,來飼養(yǎng)這個瑞鳥。杜甫深知,只有國家強大,才能有安居樂業(yè),他寧愿犧牲自己來換一個復興的征兆。一個人的偉大,不僅是自己吃飽喝足,還是將自己與祖國緊密聯系在一起。國家與人民永遠相互依存,生死與共。
翻過末頁,書的蘊味充斥于空中。我被書的魅力深深吸引,為能從書中得到教誨而感到榮幸,也為偉大詩人杜甫表示敬佩。頌其詩篇,踐其真理,從而提升自我,這便是書的意義所在。
【杜甫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杜甫傳》讀后感04-26
《杜甫傳》讀后感03-16
杜甫傳讀后感04-26
《杜甫傳》讀后感(合集)01-15
杜甫經典詩詞11-04
杜甫詩詞07-09
杜甫的名句06-21
杜甫的語錄11-29
杜甫《登高》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