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與地壇》讀后感 推薦度:
- 我與地壇讀后感 推薦度:
- 《我與地壇》讀后感600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我與地壇》讀后感匯編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與地壇》讀后感1
《我與地壇》顧名思義,講述的是作者和地壇的故事。書的作者叫史鐵生,是一個雙腿癱瘓的人,文章寫了作者在一座古園中度過的十五年的生活。作者二十一歲便失去了雙腿,那時他找不到工作,也看不到希望。于是他來到了地壇,從中汲取生活的勇氣和奮斗的力量。
在史鐵生癱瘓后,他媽媽想盡一切辦法,盼望史鐵生能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所以除了古老的地壇,還有時刻呵護著他的母親。母親總是悄悄地來看他,又不讓他發(fā)覺,然后又悄悄地離開。
等他母親去世后,他才懂得那堅韌的意志和無私的愛。書中有一句話:“我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什么雋永的留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后,他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zhuǎn),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我發(fā)現(xiàn)史鐵生對生死的見解深刻而獨特。作者在苦難的磨礪下,給生死一個簡單的定義:生與死都是命中注定,都是事實。
生與死,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既然選擇生,那么就要活的出彩,整日無所事事,落魄如喪家犬,那么和死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很多人對生活懷有憤憤不平的心態(tài),怨天尤人。卻不知你在抱怨腳上的鞋子不好看時,一轉(zhuǎn)頭,卻發(fā)現(xiàn)墻角的那個孩子卻已失去了雙腿。
是的,對生死不必有太多的研究。從本質(zhì)上來說,應(yīng)該想想“怎樣活下去”“怎么活得更好”。“好”沒有明確的定義,全是人們主觀上的感受。現(xiàn)實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不全是痛苦,幸福與痛苦之間,也許就是看待事情角度的差異。
即使生命只是曇花一現(xiàn),我們也要把美麗的瞬間留下。所以,我們應(yīng)該積極樂觀地生活,不因挫敗而生活。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凄涼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宿命的味道。但是命運的神秘與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也潔白如水,一切本是如此,不必多想。
其實,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得真切,來得美好!
《我與地壇》讀后感2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人生百態(tài)所發(fā)出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托自己情感與發(fā)泄情感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年齡忽地殘廢雙腿”,他體驗到更多人生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一片古園,在這里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輪回,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jié)特點,體會每種人生價值。
他思考死與生。死是必然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jīng)蒼桑,世界仍然在運轉(zhuǎn),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xiàn)在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凈地,應(yīng)理去心中一絲雜緒,認識真實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必備之路,不同人,思索結(jié)果、內(nèi)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親人所受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痛苦,只沉浸在自己憂傷中,經(jīng)時間醞釀,他感知到母親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我心中警鐘,母親對孩子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我給她帶來巨大痛苦。我應(yīng)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并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于到時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經(jīng)歷警醒我。
在課本未節(jié)選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人們及對他們?nèi)松妓?對逆境人生理解,差距是必然;作者對自己生涯理解;許多美好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復(fù)雜但卻純真、質(zhì)樸,以至于我們要用一生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zhuǎn)變?yōu)榉(wěn)重、深情 。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凈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后感3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毯》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后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diào)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guān)。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xiàn)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郁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郁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傷心又如何,活下去才是正道。
《我與地壇》這本書的寫的人想必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史鐵生。他是一個不幸的人,因為他雙腿殘廢,后來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同時,他也是一個幸運的的人,如果換作其他人,也許早已放棄生的希望,而史鐵生沒有這么做,他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堅持寫作。他說自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
寫的人在這種情形下寫出的文章,代表了此時此刻寫的人心中真實的`想法。文章之中,寫的人描寫了在古園中發(fā)生的事、見到的人,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寫的人講述了自己心中最樸實的想法,以及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
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惜生命,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尊重生命,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假若我們不尊重,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對不起你的父母,更對不起你自己!史鐵生雖然十分的不幸,但是他知道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他選擇了堅強的活了下去,寫出了多部作品,令人敬佩。
《我與地壇》讀后感4
人,是走出來的,從遠古走來,從種群走來,從心靈走出來,我與地壇讀后感。 如果一個人僅為光輝而斗,不為生命而斗,那么即使他擁有多么強壯的體魄,那也是行尸走肉,所以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光要有光也要有暗。 敢于從黑暗走到光明的人才算得上是一個人。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這是英國詩人莎士比亞留給某些人去深入探究的問題;钪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當我們考慮到 死 的時候,不妨想想活著,況且活到了一定時期的我們,竟要半途而廢去選擇死...對于一個具有商業(yè)頭腦的`人,或精打細算的人,他們絕不會如此愚昧都做虧本生意。
那么,選擇死,是否就意味這個人愚昧呢?無可置疑,是的。 火團中的螞蟻,它們是是經(jīng)歷了怎樣的心里掙扎才愿舍去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整個螞蟻團,它們?yōu)榱耸裁,或者它們有過別的想法,但不說別的,就說這些,它們從作出決定時起,便預(yù)示著它們的結(jié)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是你說它輕生,這有可能嗎?那是它們抱著不死的希望而作出的壯舉! 所以說,無論你是“一只眼開,一只眼閉”的,還有被無形的東西壓著的時候,請想想你自己,只要想想你自己就行了,想想你的右手以及整個身軀因你沒有一只手而全部都要去隱藏,你會不會太殘忍了些?只要心跳還在,一切都不會完劇。
如果我們毅然地選擇了活著,那就要無怨無悔地活著,用一種正視的眼光看待未來漫漫長路,當你發(fā)現(xiàn)你舍不得這種“活著”時,一扇大門將永遠為你敞開。
《我與地壇》讀后感5
地壇,只是一個荒廢又無人看管的舊園子罷了,史鐵生喜歡去那兒享受悠閑與寧靜,或看看書,或歇息歇息,又或打個盹兒。過了一段時間,園子里就多了一些人:一對年邁的老夫妻,高大和矮小成了對比;一位總喜歡繞著園子跑幾圈的長跑者;一位愛唱歌,卻經(jīng)常會唱錯調(diào)的小伙子;還有一位無言的`哥哥和弱智可憐的妹妹。時間一長,大家也就慢慢熟悉了,史鐵生的性情也不像他剛剛癱瘓時那樣喜怒無常。在這個園子里待了無數(shù)個春夏秋冬,看過無數(shù)次花開花落,或許當時青春羞澀,或許為了證明自己勇敢膽大,卻不經(jīng)意間懂得其道理后后悔萬分。
到后來,史鐵生愛上了寫作,就連寫作也喜歡在這園子里、悄悄躲在陰影里寫。一見到人會立刻把本子合上,把筆叼在嘴上,似乎本子里裝著什么天大的奧秘。這個充滿著休閑舒適的地壇,載滿了他的喜怒哀樂,這些心情應(yīng)該記錄在他生命中的筆記本上。
生,活的;命,能力。
可以是一株小苗,也可以是參天大樹;可以是飛舞的蝴蝶,也可以是此時正立于花骨朵兒之上的蜻蜓。世上萬物皆有生命,也有自己的方向,人又何嘗不是?
改,變更;變,變化。
史鐵生在母親的期望下,穩(wěn)定了情緒,變得愿意接受。世上萬物皆會改變,他們會改變,但卻未知未來。
年,幾載;歲,歲月。
我看到那對老夫妻,年輕時一個花容月貌,一個風流倜儻,現(xiàn)經(jīng)流年折磨,皺紋爬上面頰,滄桑無比。世上萬物皆有年華輪回,他們的時間,一直在身旁不斷流逝。
生命如同年華易變。
青春如同煙花易逝。
史鐵生,他的一切生命在于地壇,你的生命又在何處朝你招手?——后記
《我與地壇》讀后感6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史鐵生發(fā)給人生的一封感謝信,史鐵生試圖通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后,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史鐵生的人或物。史鐵生是幸運的人,當時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聯(lián)想到,二十出頭的青年,意氣風發(fā),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nèi)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于是他暴戾,陰郁。
然而,史鐵生的頭腦還是清醒的,史鐵生努力的克制自己,于是史鐵生遇到了地壇,也可以說是地壇找到了史鐵生,亙古不變的景象轉(zhuǎn)化為內(nèi)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卻讓內(nèi)心孤獨的史鐵找到了心靈的家園,于是史生鐵愛上了這里,這里的一切仿佛是專門為他設(shè)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史鐵可以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fā)呆,于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可以說,這使心靈的沉淀。
可嘆的是,史鐵生忘記了,史鐵生不是棄兒,在史鐵生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媽媽,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nèi)心bao動,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為媽媽,怎能不擔心,但只能待在房間干等,內(nèi)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己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現(xiàn)在最擔心的。
回憶過往,當年那個自暴自棄的少年已經(jīng)長大,于是史鐵生緬懷著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媽媽給予的關(guān)愛與啟發(fā),地壇里他自省,彌漫著濃郁的人生況味,但那只說明過去,現(xiàn)在,史鐵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與地壇》讀后感7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tài)所發(fā)出的感悟、思索。史鐵生以地壇作為寄托自己情感與發(fā)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史鐵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里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回,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jié)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jīng)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zhuǎn),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xiàn)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凈地了,應(yīng)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jié)果、內(nèi)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皶r間能證明一切”,史鐵生始初并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jīng)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yīng)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并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于到時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jīng)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jié)選的部分中,還有史鐵生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人們及對他們?nèi)松乃妓?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史鐵生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復(fù)雜但卻純真、質(zhì)樸,以至于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史鐵生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zhuǎn)變?yōu)榉(wěn)重、深情 。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凈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后感8
史鐵生,聽到這個名字大多和我一樣有著初中學(xué)歷的人來說都很陌生,因為他的一些散文文章沒有出現(xiàn)過在初中教材上,只有高中以上教材才有他的作品,我也是不小心偶然的接觸到了史鐵生及他的作品。
如果人的一生可以用三個符號來表達,句號、感嘆號、問號,那么孔子、孟子的一生可以用句號來表達,因為他們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體制,岳飛、文天祥等他們壯志未躊便離開了,所以用感嘆號來結(jié)束,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為什么來到這世上,又蒙籠的過了一生,我們這類人的一生就用問號來結(jié)束,
我覺得史鐵生就是用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來結(jié)束了他的一生。
《我與地壇》這是一篇勵志、抒情的散文,也是一篇思念母親及闡述母愛之偉大的文章,也是致地壇和自己人生的一封感謝信。這篇文章也可以說是他與地壇的一個結(jié)晶或者一個產(chǎn)物。“正活到瘋狂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如五雷轟頂,二十一歲的史鐵生失去了雙腿,但他并沒有失去對生活的希望,他將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和人生情感都寄托給地壇,他在地壇思考生與死,在地壇與死神做斗爭,最終他謝絕了死神的邀請,堅強的把他人生的問號變成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史鐵生可以說是當代中國最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以及《我與地壇》和他的生命完全連在在起,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歡笑和明朗,他的`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nèi)找嬗陌档男摹?/p>
他一如既往的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shù)等重大問題,并解答出他是怎樣活出意義來的。他居住在自己內(nèi)心,仍舊苦苦追尋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堅定的與未明的事物做斗爭,堅定的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fā),他的這種勇氣和執(zhí)著,深深的喚起了我們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guān)懷。
他在《我與地壇》文中多次提到他殘缺的身體,無可厚非的就是激勵我們,而我們四肢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自干墮落?又憑什么理由對生活麻木?
《我與地壇》讀后感9
最近,我看了史鐵生的著作——《我與地壇》,深受感觸。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住進了北京醫(yī)院,從此就再也沒有站起來了。他在青春最狂妄的時候殘廢了雙腿,還惹上了各種疾病。他絕望了,一天到晚都在思考“死”這個話題,只有地壇這個荒蕪的小公園才能讓他擁有暫時的安寧。最后,他看透人生,拒絕死亡。
面對困難、苦難與挫折,一些人親手扼殺了自己的生命:法國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中國當代詩人海子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后,臥軌自殺。這令人觸目驚心的事件歸根到底,就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不重視,留給后人的,只是無限的`惋惜。
生命只有一次,難免有一些坎坷、挫折,但這豈能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呢?人的一生總不能是一帆風順的,與其受不了生活的摧殘,草率地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不如把它當成是一次磨煉的機會;與其悲傷痛苦,不如笑看人生。人應(yīng)該懂得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這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也是一個人對他母親的敬重。
作者在書中有一句話:“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里都是加倍的!边@不禁讓我想到朱自清《背影》中父親買橘子的場景,也讓我想到外婆的背影。那是凌晨,大家都還在熟睡,只有外婆悄悄地起了床,輕輕打開一盞昏暗的燈。她一邊向水槽里加水,一邊抱起我的臟衣服,放進冰冷刺骨的水里,一遍又一遍地搓洗著,直到水漸漸發(fā)黑。燈光下,外婆影子被拉得很長,很長……我們應(yīng)該要懂得親情,史鐵生在第一篇文章被發(fā)表時,多么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已離去,只能永遠在天堂守護著他,史鐵生只能在記憶里尋找母親毫不張揚的愛。
除了親人之愛,史鐵生還寫了老夫妻的恩愛,兄長對傻瓜妹妹的關(guān)愛,對女工程師的敬愛。筆墨間無處不體現(xiàn)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的探尋。
無論是親人之愛,還是其他的愛,這都是鑄就了一個堅強的、勇敢的與死神做斗爭的史鐵生。
《我與地壇》讀后感10
暑假里,讀大學(xué)的表哥借給我一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讓我度過了一個充滿了感動的暑假。史鐵生是一位堅強的殘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后有位更偉大的母親卻很少有人知道。不經(jīng)意間,眼前總會浮現(xiàn)出這樣一組鏡頭:史鐵生狠命地捶打自己兩條失去知覺的腿,對他的母親吼:我活著有什么勁!
母親撲過去抓住史的手,忍住哭聲說: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包含了做母親的對兒子多少深情,哭出了多少對生命的'無奈,又說出了多少母親的堅強!<可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在一個秋天永遠離開了史鐵生,彌留之際牽掛的依舊是我那有病的兒子隱隱約約地,有一種痛自心底浮起。我想那個傷感的秋,已經(jīng)存活在史鐵生心中,植根在成長的足跡里了。我常常一遍遍想象史鐵生母親生前對兒子的不舍與眷念,一遍遍想起我那體弱多病的堅強的母親,是她每日起床時的咳嗽叫醒了太陽,是她每天燃起的油燈送走了月亮母愛是那樣飽滿、豐潤,而又是那樣的瑣碎,婆婆媽媽。母愛的感覺就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嘗,回味無窮。當秋日悄悄的來臨時,母親,請注意身體,女兒在心里為你祈禱,如果你感受得到,那滿樹的紅葉就是我對您的愛和牽掛。
我與地壇讀后感附加資料:史鐵生(1951-),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東城區(qū)王大人小學(xué)讀書,1967年畢業(yè)已清華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陜北延安地區(qū)插隊。三年后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yǎng)。197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
《我與地壇》讀后感11
閱讀了《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wù)的心態(tài),可是,讀著讀著,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病痛并非在他幼年時展現(xiàn),偏偏挑中了他風華正茂的青壯年時期。史鐵生身體不好,住院多次,他樂觀積極地配合治療,殊不知,命運的陰影正籠罩在他的頭上。
史鐵生21歲那年,雙腿截癱,又差點被腎病奪去生命。史鐵生出院后,對茫茫的人生充滿了絕望,而他的母親并沒有放棄,依然全心全意的照顧史鐵生,堅持給他找工作、尋出路。后來母親得了肝病,在一個秋天,母親永遠地離他而去,離世前,嘴上還念著史鐵生和他的妹妹……不久,他的父親也辭別人間。讀到這兒,我不禁淚目,深刻地體會到了史鐵生內(nèi)心的悲痛。
從史鐵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的自卑,21歲的年齡雙腿截癱,對他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在《我與地壇》中寫道:自己只敢躲在園子的角落里寫作。因為他的身體,他被深深的自卑感籠罩著,在家人與朋友的鼓勵下,他以寫作為媒介,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在小說獲獎的同時也找到了自我的價值,自卑最終被自強戰(zhàn)勝!
父母的愛讓史鐵生重拾生活的希望,用文章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他寫的小說大獲成功,從而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出路。
讀完整本書,我從史鐵生的文字中看到了“渴望”,對成功的渴望,對健康身體的`渴望,父母永遠陪在身邊的渴望……一切的渴望,都是他對抗病痛的良藥。雖然再無法獲得健康的身體,雖然不能再見到父母,但他可以用手中的筆,將記憶封存在生活中,他寫作并不光為他自己,更是為了他的母親!史鐵生的意志來源于偉大的母親,來源于朋友的關(guān)懷,更來源于他對生活所溢出的源源不斷的勇氣!是母親的愛喚醒了他對生活的希望,更是他自己堅強的信念為他尋找到了生活的出路,并引領(lǐng)他找尋到了精神的出路。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xué)會了感恩,學(xué)會了堅強,學(xué)會了正視。也讓我們對生命的意義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后感12
史鐵生先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跡,他在病痛之中仍樂觀面對悲慘的人生,他笑稱自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是寫作”,在艱難和困苦中卻打心底里寬厚地微笑。靜似乎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動態(tài),心不靜無法塑造心靈上的張力,也承擔不了命運的跌宕和夢的歡愉。
地壇是廢棄的古園,是寧靜的好去處、先生因“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的殘廢了雙腿”到處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去處,就搖著輪椅向地壇去。先生認得所有路,所有樹,轉(zhuǎn)過所有墻,在這里,先生可以找到內(nèi)心最真實的自己。
所有的痛,在先生的筆下都變成了更深的歡喜;所有的未知,在先生筆下都變成了生命的確認與把握;所有的局限,經(jīng)先生之筆都變成了廣闊的'天地。正是地壇在接納先生正坐的身姿,馳騁的精神與靈魂,開啟了一道更直白,更專注,更清澈的心靈溝通的天門;是這地,讓先生的思維源源不斷的生出比這小小地壇維度更大,脈絡(luò)更廣的世界。
平實而富有哲思的言語,更多的還是對生命和生死問題的感悟。我想靈魂還是存在的,先生不幸逝世,但多年之后,先生的思想仍在與世人交流,對接,傳遞,靈魂實實在在的被賦予了新的肉體,發(fā)展新的精神,鍛造新的靈魂,正如先生所說“那一天,我也將沉靜的走下山去,拄著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洼,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個不是我嗎?”
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這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的相遇,又陌生的離去。其中總有些味兒,耐人尋味。
《我與地壇》讀后感13
散文記敘了作者從青年到中年時自我以往經(jīng)歷過的一些事。他先講了那座令自我畢生難忘的“伴侶”——地壇。這是座被棄廢的古園,作者的家就在旁邊。作者總是認為這是一種緣分——地壇等著自我出生,又等到自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時猛地殘廢了雙腿。
殘廢對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在那段陰暗的日子里,地壇成了作者第二個家。作者經(jīng)常在地壇里苦思冥想,自我為什么要出生已頹廢到極點的作者甚至想過死。之后,作者又想通了關(guān)于出生的問題,他安心下來,不再為生和死煩惱。
接下來就是怎樣活的生存問題了,作者又天天去地壇,在老樹下或荒草或頹墻旁,去默坐,去呆想,去窺看自我的靈魂。常常一坐,作者就坐了好多個時辰。那段時間,作者的母親變得十分痛苦。她明白把作者悶在家里結(jié)果會更糟,可又擔心作者獨自一人在地壇里想些什么。有一次,作者發(fā)現(xiàn)忘帶了什么東西,又回到到家。作者發(fā)現(xiàn)母親依舊是一副送自我走得動作。只是,那時作者并沒有發(fā)現(xiàn)母親的'痛苦與煎熬。等到母親逝世后,作者才從母親的一句話中體會到:“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作者最終明白,這句話其實是母親的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可惜,這時母親已永遠離開了作者。
在后面的時間里,作者又先先后后地遇到了一些人。每遇到一個人,作者都有不一樣的感觸。在這漫長的期間里,作者又想到了生存問題。于是,他開始動手寫作。在他正寫得熱火朝天時,他卻又想到死的問題。一個朋友對作者說:“你不能死,還得寫呢,還有好多好作品等著你去寫呢!币驗檫@句話,作者又想通了問題。他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鐵生這場經(jīng)歷真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在絕望中自暴自棄,之后又醒悟過來?此坪唵蔚倪^程卻給作者帶來了無限的煩惱和痛苦。作者身上那股永不言敗的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xué)習(xí)。
《我與地壇》讀后感14
看了《我與地壇》一文,我感受到了我與地壇的緣分,以及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崇高母愛之美 子女若似山邊草,在母親心中也象珠寶。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里是加倍了的。母親對兒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兒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煩躁、任性,用寬恕、順從給兒子以尊重,心里卻承受著超過兒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與驚恐,禱求兒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母親內(nèi)心的斗爭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母親是矛盾的,從感情上講,她不放心兒子到地壇去,那是一個脫離了她視線讓她力不能及的地方。“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yīng)”;從理智上,她感到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處可以在獨處中完成人生再認識的地方。“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母親的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禱告”。
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義。她需要反復(fù)說服自己才能看著兒子隱入地壇。母親作對了選擇,使兒子得以在地壇治愈了靈魂,然而母親卻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賭:“如果他真的要在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弊髡咴凇肚锾斓膽涯睢分幸舱f到,當作者暴躁砸東西時,“母親這時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地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她隱藏著內(nèi)心的痛苦,鼓勵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母親完全是在這種苦難中度完了自己的余生。 母親的愛是一種艱難、堅韌而毫不張揚的愛,也正是這種沉默和深厚的愛使作者讀懂了母親,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經(jīng)驗儲備。
《我與地壇》讀后感15
古人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是以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動它的枝葉,來引申當子女想要贍養(yǎng)父母親人時,他們卻已不在了。
這句古訓(xùn)讓我聯(lián)想起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所描寫的那段情景:曾有過好多回,我在地壇待久了,母親來找我,她視力不好,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看見她了,可我決意不喊她。一次,我坐在矮樹叢中看見她沒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過我身旁,走過我經(jīng)常待的地方。我決意不喊她,也許出于大男孩的倔強與羞澀,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而絲毫沒有驕傲。
而后,史鐵生還不無悔意地告誡我們,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但當他懂得時已經(jīng)來不及了。所蘊含的也是“子欲養(yǎng)而親待”的道理。
正好處于青春期的我們,充滿了叛逆與倔強。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我們,卻急于擺脫父母的束縛,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甚至也時有發(fā)生史鐵生所述的`這種情況——樂于看到父母為自己干著急的情形?墒牵覀兛稍脒^,當父母尋不見自己的兒女時是何等的著急,何等的惶恐么?即使父母有時會責怪你、打你,但這都是為了你好呀!你卻用叛逆與倔強來對待他們。也許大多數(shù)人有了孩子后,才能真正體會到這種痛苦罷了。所以我們也要多點將心比心,想想父母的感受。
為了不要有“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痛悔,我們能做些什么呢?作為學(xué)生,首先是要努力學(xué)習(xí),這樣才能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其次是在學(xué)校要做個獨立自主的孩子,除生病外,盡量不要父母操心;最后,還要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時光。當我們成家立業(yè)后,就要多些回家看望父母,錢不是重點,再遙遠的路也阻擋不了回家看看的腳步。當父母變得年老多病時,更要多多關(guān)心他們,陪伴他們走完最后的時光。
讓我們擯棄那些倔強與羞澀吧!好好兒珍惜與父母的時光吧!用心去愛他們吧!
【《我與地壇》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我與地壇賞析12-23
《我與地壇》心得04-10
《我與地壇》賞析02-28
我與地壇閱讀心得03-13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心得04-12
我與地壇教學(xué)設(shè)計09-17
《我與地壇》品讀心得09-27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2-31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01-08
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