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周邦彥《蘭陵王·柳》 賞析
周邦彥《蘭陵王·柳》 賞析1
作品原文
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作品注釋
1、蘭陵王:詞牌名,首見于周邦彥詞。一百三十字,分三段。
2、柳陰直:長堤之柳,排列整齊,其陰影連綴成直線。
3、煙:薄霧。絲絲弄碧:細長輕柔的柳條隨風飛舞,舞弄其嫩綠的姿色。弄:飄拂。
4、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煬帝時所建,故稱。是北宋是來往京城的必經(jīng)之路。
5、拂水飄綿:柳枝輕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飛揚。行色:行人出發(fā)前的景象、情狀。
6、故國:指故鄉(xiāng)。
7、京華倦客:作者自謂。京華,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師,有厭倦之感,故云。
8、長亭: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別的地主。
9、“應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別之習。柔條:柳枝。過千尺:極言折柳之多。
10、舊蹤跡:指過去登堤餞別的地方。
11、又:又逢。酒趁哀弦:飲酒時奏著離別的樂曲。趁:逐,追隨。哀弦:哀怨的樂聲。
12、離席:餞別的宴會。
13、“梨花”句:餞別時正值梨花盛開的寒食時節(jié)。唐宋時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百官,故有“榆火”之說。寒食:清明前一天為寒食。
14、一箭風快:指正當順風,船駛?cè)缂?/p>
15、半篙波暖:指撐船的竹篙沒入水中,時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
16、迢遞:遙遠。驛:驛站。
17、“望人”句:因被送者離汴京南去,回望送行人,故曰天北。望人:送行人。
18、凄惻:悲傷。
19、漸:正當。別浦:送行的水邊?M回:水波回旋。
20、恨:這里是遺憾的意思。
21、津堠:渡口附近供瞭望歇宿的守望所。津:渡口。堠:哨所。岑寂:冷清寂寞。
22、冉冉:慢慢移動的樣子。春無極:春色一望無邊。
23、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亭榭。榭,建在高臺上的敞屋。
24、露橋:布滿露珠的橋梁。
作品譯文
正午的柳蔭直直地落下,霧靄中,絲絲柳枝隨風擺動。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經(jīng)多少次看見柳絮飛舞,把匆匆離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臺向故鄉(xiāng)瞭望,杭州遠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厭倦,可有誰知道我心中的隱痛?在這十里長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條有上千枝,可總是年復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著閑暇到了郊外,本來是為了尋找舊日的行蹤,不料又逢上筵席給朋友餞行。華燈照耀,我舉起了酒杯,哀怨的音樂在空中飄動。驛站旁的梨花已經(jīng)盛開,提醒我寒食節(jié)就要到了,人們將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滿懷愁緒看著船像箭一樣離開,梢公的竹篙插進溫暖的水波,頻頻地朝前撐動。等船上的客人回頭相看,驛站遠遠地拋在后面,端的離開了讓人愁煩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喲,卻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是一片蒙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慘,堆積的愁恨有千萬重。送別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靜。春色一天天濃了,斜陽掛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攜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們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橋頭,聽人吹笛到曲終……唉,回憶往事,如同是一場大夢。我暗中不斷垂淚。
創(chuàng)作背景
自從清代周濟《宋四家詞選》說這首詞是“客中送客”以來,注家多采其說,認為是一首送別詞。胡云翼先生《宋詞選》更進而認為是“借送別來表達自己‘京華倦客’的抑郁心情!卑阉忉尀樗蛣e詞固然不是講不通,但畢竟不算十分貼切。其實這首詞是周邦彥寫自己離開京華時的心情。此時他已倦游京華,卻還留戀著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來往的舊事,戀戀不舍地乘船離去。宋張端義《貴耳集》說周邦彥和名妓李師師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門。李師師置酒送別時,周邦彥寫了這首詞。王國維在《清真先生遺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這個傳說至少可以說明,在宋代,人們是把它理解為周邦彥離開京華時所作。
作品鑒賞
這首詞的題目是“柳”,內(nèi)容卻不是詠柳,而是傷別。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詩詞里常用柳來渲染別情。隋無名氏的《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北闶侨藗兪煜さ腵一個例子。周邦彥這首詞也是這樣,它一上來就寫柳陰、寫柳絲、寫柳絮、寫柳條,先將離愁別緒借著柳樹渲染了一番。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边@個“直”字不妨從兩方面體會。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此其一。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此其二!傲幹薄比钟幸环N類似繪畫中透視的效果!盁熇锝z絲弄碧”轉(zhuǎn)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像絲一樣。它們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著以顯示自己的美。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
以上寫的是自己這次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的柳色。但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了一次,那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薄胺魉h綿”這四個字錘煉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tài)。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xiāng),別人的回歸觸動了自己的鄉(xiāng)情。這個厭倦了京華生活的客子的悵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并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其實,那欲歸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
接著,詞人撇開自己,將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惫艜r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詞人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離別的氣氛,中片便抒寫自己的別情!伴e尋舊蹤跡”這一句讀時容易忽略。那“尋”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來走去地尋找。“蹤跡”,也不是自己到過的地方!皩ぁ笔菍に、追憶、回想的意思!佰欅E”指往事而言。“閑尋舊蹤跡”,就是追憶往事的意思。當船將開未開之際,詞人忙著和人告別,不得閑靜;這時船已啟程,周圍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閑下來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這就是“閑尋”二字的意味,F(xiàn)代人也會有類似的經(jīng)驗,親友到月臺上送別,火車開動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動和熱鬧。等車開動以后,坐在車上靜下心來,便去回想親友的音容乃至別前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這就是“閑尋舊蹤跡”。此時周邦彥想起了:“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庇械淖⑨屨f這是寫眼前的送別,恐不妥。眼前如是“燈照離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說“斜陽冉冉”,時間就接不上。所以這應是船開以后尋思舊事。在寒食節(jié)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在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著哀傷的樂曲飲酒。此情此景難以忘懷。這里的“又”字說明,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后詞人已不止一次地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寫明那次餞別的時間,寒食節(jié)在清明前一天,舊時風俗,寒食這天禁火,節(jié)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按吆场钡摹按摺弊钟袣q月匆匆之感。歲月匆匆,別期已至了。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敝軡端嗡募以~選》曰:“一愁字代行者設想!彼J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這樣曲折的解釋。其實這四句很有實感,不像設想之辭,應當是作者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里卻用一“愁”字,這是因為有人讓他留戀著。回頭望去,那人已若遠在天邊,只見一個難辨的身影!巴嗽谔毂薄蔽遄郑鵁o限的悵惘與凄惋。
中片寫乍別之際,下片寫漸遠以后。這兩片的時間是連續(xù)的,感情卻又有波瀾!捌鄲牛薅逊e!”船行愈遠,遺憾愈重,一層一層堆積在心上難以排遣,也不想排遣!皾u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從詞開頭的“柳陰直”看來,啟程在中午,而這時已到傍晚!皾u”字也表明已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只有沿途風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別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因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fā)襯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痹麻恐,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一一浮現(xiàn)在眼前。想到這里,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鞍档巍笔潜持霜氉缘螠I,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讓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傷。
統(tǒng)觀全詞,縈回曲折,似淺實深,有吐不盡的心事流蕩其中。無論景語、情語,都很耐人尋味。
詞牌簡介
蘭陵王,詞牌名。取名于北齊蘭陵王的故事。北齊文襄帝之長子長恭,封蘭陵王,為人勇敢善戰(zhàn),但貌如女子,自覺容貌不能威懾敵將,便雕木面具,臨陣蒙上。擊敗周師于金墉城下。故相傳有《蘭陵王》大面戲,并有《蘭陵王入陣曲》。后人承前代之舊創(chuàng)《蘭陵王》詞調(diào)。又稱為《高冠軍》。今《越調(diào)·蘭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或曰遺聲也”!肚逭婕氛搿霸秸{(diào)”。毛開《樵隱筆錄》:“紹興初,都下盛行周清真詠柳《蘭陵王慢》,西樓南瓦皆歌之,謂之《渭城三疊》。以周詞凡三換頭,至末段,聲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師能倚之以節(jié)歌者!币话偃,分三段。第一段七仄韻,次段五仄韻,末段六仄韻,宜入聲韻。三疊,第一段九句,押七仄韻,四十八字;第二段八句,押五仄韻,四十七字;第三段十句,押六仄韻,四十字。共一百三十字,用“越調(diào)”。
作品格律
仄仄仄(韻)〔仄〕平仄(韻),〔仄〕仄平平仄仄(韻)。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韻)。
〔平〕平仄仄仄(韻),平仄9韻)。
平仄仄(韻)。
〔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韻)。
〔平〕平仄平仄(韻),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韻)。
〔平〕〔仄〕平仄(韻)。平仄(韻)。
平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仄仄仄,仄(去)仄仄(韻)。
第二段第五句也可寫作仄平平仄仄;第八句也可寫作平仄仄平仄。第三段第三句也可以寫作仄平仄仄仄;第六句也可寫作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第七句也可以寫作平仄平仄;第八句也可寫作仄仄平平。
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歷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贊揚新法;兆跁r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精通音律,曾創(chuàng)作不少新詞調(diào)。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diào)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周邦彥《蘭陵王·柳》 賞析2
《蘭陵王·柳》
原文: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
登臨望故國。
誰識?
京華倦客?
長亭路,年來歲去,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
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
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
斜陽冉冉春無極。
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
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譯文:
這首詞的題目是“柳”,內(nèi)容卻不是詠柳,而是傷別。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詩詞里常用柳來渲染別情。隋無名氏的《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北闶侨藗兪煜さ囊粋例子。周邦彥這首詞也是這樣,它一上來就寫柳陰、寫柳絲、寫柳絮、寫柳條,先將離愁別緒借著柳樹渲染了一番。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边@個“直”字不妨從兩方面體會。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此其一。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此其二!傲幹薄比钟幸环N類似繪畫中透視的效果!盁熇锝z絲弄碧”轉(zhuǎn)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像絲一樣。它們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著以顯示自己的美。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
以上寫的是自己這次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的柳色。但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了一次,那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彼宓,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為汴河是隋朝開的,所以稱隋堤!靶猩保腥顺霭l(fā)前的景象。誰送行色呢?柳。怎樣送行色呢?“拂水飄綿!边@四個字錘煉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tài)。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xiāng),別人的回歸觸動了自己的鄉(xiāng)情。這個厭倦了京華生活的客子的悵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并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其實,那欲歸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著,詞人撇開自己,將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詞人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離別的氣氛,中片便抒寫自己的別情!伴e尋舊蹤跡”這一句讀時容易忽略。那“尋”字,我看并不是在隋堤上走來走去地尋找!佰欅E”,也不是自己到過的地方。“尋”是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佰欅E”指往事而言。“閑尋舊蹤跡”,就是追憶往事的意思。為什么說“閑”呢?當船將開未開之際,詞人忙著和人告別,不得閑靜。這時船已啟程,周圍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閑下來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這就是“閑尋”二字的意味。我們也會有類似的經(jīng)驗,親友到月臺上送別,火車開動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動和熱鬧。等車開動以后,坐在車上靜下心來,便去回想親友的'音容乃至別前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這就是“閑尋舊蹤跡”。那么,此時周邦彥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庇械淖⑨屨f這是寫眼前的送別,恐不妥。眼前如是“燈照離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說“斜陽冉冉”,時間如何接得上?所以我認為這是船開以后尋思舊事。在寒食節(jié)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在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著哀傷的樂曲飲酒。此情此景真是難以忘懷!這里的“又”字告訴我們,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后詞人已不止一次地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寫明那次餞別的時間,寒食節(jié)在清明前一天,舊時風俗,寒食這天禁火,節(jié)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按吆场钡摹按摺弊钟袣q月匆匆之感。歲月匆匆,別期已至了。
周邦彥《蘭陵王·柳》 賞析3
蘭陵王·柳
宋代: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譯文
正午的柳蔭直直地落下,霧靄中,絲絲柳枝隨風擺動。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經(jīng)多少次看見柳絮飛舞,把匆匆離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臺向故鄉(xiāng)瞭望,杭州遠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厭倦,可有誰知道我心中的隱痛?在這十里長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條有上千枝,可總是年復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著閑暇到了郊外,本來是為了尋找舊日的行蹤,不料又逢上筵席給朋友餞行。華燈照耀,我舉起了酒杯,哀怨的音樂在空中飄動。驛站旁的梨花已經(jīng)盛開,提醒我寒食節(jié)就要到了,人們將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滿懷愁緒看著船像箭一樣離開,梢公的竹篙插進溫暖的水波,頻頻地朝前撐動。等船上的客人回頭相看,驛站遠遠地拋在后面,端的離開了讓人愁煩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喲,卻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是一片蒙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慘,堆積的愁恨有千萬重。送別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靜。春色一天天濃了,斜陽掛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攜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們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橋頭,聽人吹笛到曲終……唉,回憶往事,如同是一場大夢。我暗中不斷垂淚。
注釋
蘭陵王:詞牌名,首見于周邦彥詞。一百三十字,分三段。
柳陰直:長堤之柳,排列整齊,其陰影連綴成直線。
煙:薄霧。絲絲弄碧:細長輕柔的柳條隨風飛舞,舞弄其嫩綠的姿色。弄:飄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煬帝時所建,故稱。是北宋是來往京城的必經(jīng)之路。
拂水飄綿:柳枝輕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飛揚。行色:行人出發(fā)前的景象、情狀。
故國:指故鄉(xiāng)。
京華倦客:作者自謂。京華,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師,有厭倦之感,故云。
長亭:古時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別的地主。
“應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別之習。柔條:柳枝。過千尺:極言折柳之多。
舊蹤跡:指過去登堤餞別的地方。
又:又逢。酒趁哀弦:飲酒時奏著離別的樂曲。趁:逐,追隨。哀弦:哀怨的樂聲。
離席:餞別的宴會。
“梨花”句:餞別時正值梨花盛開的寒食時節(jié)。唐宋時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百官,故有“榆火”之說。寒食:清明前一天為寒食。
一箭風快:指正當順風,船駛?cè)缂?/p>
半篙波暖:指撐船的竹篙沒入水中,時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
迢遞:遙遠。驛:驛站。
“望人”句:因被送者離汴京南去,回望送行人,故曰天北。望人:送行人。
凄惻:悲傷。
漸:正當。別浦:送行的水邊?M回:水波回旋。
恨:這里是遺憾的意思。
津堠:渡口附近供瞭望歇宿的守望所。津:渡口。堠:哨所。岑寂:冷清寂寞。
冉冉:慢慢移動的樣子。春無極:春色一望無邊。
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亭榭。榭,建在高臺上的敞屋。
露橋:布滿露珠的橋梁。
賞析
這首詞的題目是“柳”,內(nèi)容卻不是詠柳,而是傷別。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詩詞里常用柳來渲染別情。隋無名氏的《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北闶侨藗兪煜さ囊粋例子。周邦彥這首詞也是這樣,它一上來就寫柳陰、寫柳絲、寫柳絮、寫柳條,先將離愁別緒借著柳樹渲染了一番。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這個“直”字不妨從兩方面體會。時當正午,日懸中天,柳樹的陰影不偏不倚直鋪在地上,此其一。長堤之上,柳樹成行,柳陰沿長堤伸展開來,劃出一道直線,此其二!傲幹薄比钟幸环N類似繪畫中透視的效果!盁熇锝z絲弄碧”轉(zhuǎn)而寫柳絲。新生的柳枝細長柔嫩,像絲一樣。它們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飄拂著以顯示自己的美。柳絲的碧色透過春天的煙靄看去,更有一種朦朧的美。
以上寫的是自己這次離開京華時在隋堤上所見的柳色。但這樣的柳色已不止見了一次,那是為別人送行時看到的:“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薄胺魉h綿”這四個字錘煉得十分精工,生動地摹畫出柳樹依依惜別的情態(tài)。那時詞人登上高堤眺望故鄉(xiāng),別人的回歸觸動了自己的鄉(xiāng)情。這個厭倦了京華生活的客子的悵惘與憂愁有誰能理解呢:“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飄綿表示惜別之情,并沒有顧到送行的京華倦客。其實,那欲歸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
接著,詞人撇開自己,將思緒又引回到柳樹上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惫艜r驛路上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別的地方。詞人設想,在長亭路上,年復一年,送別時折斷的柳條恐怕要超過千尺了。這幾句表面看來是愛惜柳樹,而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離別的氣氛,中片便抒寫自己的別情!伴e尋舊蹤跡”這一句讀時容易忽略。那“尋”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來走去地尋找!佰欅E”,也不是自己到過的地方。“尋”是尋思、追憶、回想的意思!佰欅E”指往事而言!伴e尋舊蹤跡”,就是追憶往事的意思。當船將開未開之際,詞人忙著和人告別,不得閑靜;這時船已啟程,周圍靜了下來,自己的心也閑下來了,就很自然地要回憶京華的往事。這就是“閑尋”二字的意味。現(xiàn)代人也會有類似的經(jīng)驗,親友到月臺上送別,火車開動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動和熱鬧。等車開動以后,坐在車上靜下心來,便去回想親友的音容乃至別前的一些生活細節(jié)。這就是“閑尋舊蹤跡”。此時周邦彥想起了:“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庇械淖⑨屨f這是寫眼前的送別,恐不妥。眼前如是“燈照離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說“斜陽冉冉”,時間就接不上。所以這應是船開以后尋思舊事。在寒食節(jié)前的一個晚上,情人為他送別。在送別的宴席上燈燭閃爍,伴著哀傷的樂曲飲酒。此情此景難以忘懷。這里的“又”字說明,從那次的離別宴會以后詞人已不止一次地回憶,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寫明那次餞別的時間,寒食節(jié)在清明前一天,舊時風俗,寒食這天禁火,節(jié)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按吆场钡摹按摺弊钟袣q月匆匆之感。歲月匆匆,別期已至了。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敝軡端嗡募以~選》曰:“一愁字代行者設想。”他認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這樣曲折的解釋。其實這四句很有實感,不像設想之辭,應當是作者自己從船上回望岸邊的所見所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風順船疾,行人本應高興,詞里卻用一“愁”字,這是因為有人讓他留戀著;仡^望去,那人已若遠在天邊,只見一個難辨的身影!巴嗽谔毂薄蔽遄,包含著無限的悵惘與凄惋。
中片寫乍別之際,下片寫漸遠以后。這兩片的時間是連續(xù)的,感情卻又有波瀾。“凄惻,恨堆積!”船行愈遠,遺憾愈重,一層一層堆積在心上難以排遣,也不想排遣!皾u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從詞開頭的“柳陰直”看來,啟程在中午,而這時已到傍晚!皾u”字也表明已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不是剛剛分別時的情形了。這時望中之人早已不見,所見只有沿途風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別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因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與詞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陽冉冉西下,春色一望無邊,空闊的背景越發(fā)襯出自身的孤單。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痹麻恐,露橋之上,度過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宛如夢境似的,一一浮現(xiàn)在眼前。想到這里,不知不覺滴下了淚水!鞍档巍笔潜持霜氉缘螠I,自己的心事和感情無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讓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傷。
統(tǒng)觀全詞,縈回曲折,似淺實深,有吐不盡的心事流蕩其中。無論景語、情語,都很耐人尋味。
創(chuàng)作背景
自從清代周濟《宋四家詞選》說這首詞是“客中送客”以來,注家多采其說,認為是一首送別詞。其實這首詞是周邦彥寫自己離開京華時的心情。此時他已倦游京華,卻還留戀著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來往的舊事,戀戀不舍地乘船離去。
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兆跁r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chuàng)作不少新詞調(diào)。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diào)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
【周邦彥《蘭陵王·柳》 賞析】相關文章:
《蘭陵王·柳陰直》周邦彥宋詞注釋翻譯賞析04-12
《蘭陵王·柳》原文賞析12-20
蘭陵王柳原文賞析07-23
《蘭陵王柳》原文賞析10-03
《蘭陵王·柳》原文,賞析11-21
蘭陵王柳原文賞析(實用)10-07
周邦彥的《六丑》賞析08-01
周邦彥《風流子》賞析06-09
周邦彥《夜游宮》賞析09-28
蘭陵王·丙子送春原文及賞析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