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1
這個故事我完整地讀了兩遍,第一遍完全被這個另類的親子故事吸引,很為他們夫婦著急,有時甚至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第二遍,我覺得非常感動,馮麗麗誠實的表達,讓我看到她如何努力掙脫自己內(nèi)心中的陰影。
偶然在微信上讀到著名童書出版人三川玲老師寫的序言,有句話深深吸引了我——“這是一本我們從來沒見過的那種親子書……這是一對有社交障礙的夫妻,帶著一個有心理問題的孩子!
果然,一口氣讀下來,我深深地沉浸在書中。更曾一度被這兩個不得不下鄉(xiāng)養(yǎng)兒的爸媽氣得不行,恨不能沖到他們面前,搖醒這兩個善良又軟弱的家伙。
事情從天天(作者馮麗麗的女兒,也是本書的主人公)無法適應幼兒園生活說起,接連換了四五個幼兒園,小女孩一直在無法適應的焦慮中度過,好不容易挨到了小學,焦慮更甚,每天回來都哭,晚上不敢睡覺,甚至到了走到校門口就身體僵硬、臉色蒼白的地步,只好退學。
退學的日子對全家人來說都不好過。為了陪伴退學的女兒,馮麗麗夫婦辭掉全職工作,做了編外校對員,竭盡全力陪伴女兒。天天常做噩夢,不敢睡覺,常常要玩到疲憊才睡,一家人的作息漸至于黑白顛倒,馮麗麗夫婦二人也日漸消瘦。
就這樣過了整整一個冬天。有一天,馮麗麗丈夫戎先生的一位朋友——喬老師的電話,把一家人從困境中喚醒。喬老師建議他們搬到她家附近的農(nóng)村租住,這樣天天可以種菜、養(yǎng)雞、養(yǎng)狗,有事可做。她也正好請假在家休養(yǎng),可以幫些忙,也可以做些指導。就這樣,兩夫妻開始了“下鄉(xiāng)養(yǎng)兒”的生活。
他們到了鄉(xiāng)下,租了一位大媽的房子,有菜地,可以自己種菜,大媽送了天天一對兔子,天天還養(yǎng)了一條因長久不見人格外膽怯的小黑狗。日后,家人漸漸把家具添置得齊整些,還買了小羊小雞小鴨小鵝,有了在鄉(xiāng)下過日子的味道。
接下來,作者事無巨細地記述了他們在農(nóng)村生活的點滴。而正是在這一段段忠誠、細致的敘述中,這對夫妻和他們的女兒天天存在的問題暴露無遺。
一開始天天做任何事情都要爸爸或者媽媽陪著,哪怕是去給小兔子撿菜葉,甚至逗小兔子玩耍。她不敢一個人去買東西,不愿意一個人去拾柴禾,去小伙伴家看電視也要媽媽陪著,她的內(nèi)心異常脆弱,比同齡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農(nóng)村里的生活和城市大有不同,照理,城里的孩子應該會很好奇,但是天天對于新鮮事物不像一般的孩子,她的抵觸和懼怕遠遠大過于好奇。馮麗麗也知道女兒的這個問題,她在文中寫道:
“每當這個時候,我心里都非常難受,這一直是她的問題。從小就怕這個,怕那個,上學怕老師,怕批評,在家怕噩夢,怕生病,甚至怕死……好像她沒有一點力量,任何一個微小的挫折都能把她壓垮!
書中幾次提到天天內(nèi)心缺乏力量,是的,缺乏力量,無力面對生活,害怕新生事物,極度依賴爸媽。她的知識和頭腦在正常地成長,內(nèi)心的力量卻如同新生兒一樣弱小,因此神經(jīng)異常敏感和脆弱,她沒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敢和好奇,反而裝滿了焦慮和恐懼。
這樣的性格可能有遺傳的原因,但從兩夫妻和孩子的相處方式來看,后天的家庭教育影響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兩夫妻過分在意孩子的心理,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點傷害。天天遇到一點事情,兩夫妻就大驚小怪自己先緊張起來。在這個小家庭,幾乎不存在教育方式,只存在相處方式,當然相處方式也是一種教育。我要表達的是,這個家庭中父母和女兒是完完全全平等的,父母幾乎沒有一種要去教育孩子的意識,甚至,很多時候是女兒更有主導權。這其實是一對非常善良而且內(nèi)心極其細膩敏感的夫妻,他們尊重孩子的任何想法,照顧孩子的細微情緒,體貼孩子的點滴感受。天天剛進幼兒園時不適應,他們很快就給她換學校,每一次不適應就換,結果依然糟糕;天天不肯進小學校門,他們就拉著她回家,最后辦了退學;退學后,天天怕別人笑話她不上學,周一到周五不敢出門,整天待在家里,他們就雙雙辭掉全職的工作,做著編外校對員,打起精神,努力陪她玩;天天害怕噩夢不敢睡覺,他們就陪她玩到困。在喬老師介入到他們的家庭教育中來之前,女兒天天的情緒和感受就是這個小家庭的行動指南,這種過分的尊重和體貼就變成了無原則地順從。一味地順從孩子,并不能讓孩子成長得有主見,孩子反而會因為缺少有力量的父母的引導,看不到自己成長的方向,內(nèi)心會越來越恐慌。書中沒有談到天天上學之前的事情,但是可以推測,他們與孩子一貫的相處方式就是這樣,而這種相處方式從剛出生到上學,已經(jīng)積累了六年,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很多讀者在讀這本書時,都會為這對夫妻著急上火,我想原因主要在此——正是因為他們過分地呵護照顧,讓他們的女兒成長為一個內(nèi)心沒有力量的孩子。而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根源則在于他們自己的性格。且看書中提到的幾次大的沖突事件,在沖突中,往往最能夠看出人在個性上的弱點。
天天和東東、王德、陽陽等孩子一起玩打斗游戲時,因為王德、陽陽玩得比較野蠻,喊打喊殺,馮麗麗竟然嚇得“心驚肉跳”。戎先生回來得知此事,“也很擔心”,兩人為此還“談了半天,最后決定,兩個人至少有一個人要時刻陪著天天,以防萬一”。小孩子之間玩一場激烈的游戲,兩個大人竟然緊張成這樣,與其說是他們對女兒的保護,不如說是他們自己缺乏安全感。
哪怕是天天和禮貌善良的東東玩耍,兩夫妻也有不放心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東東調(diào)皮故意學天天說話,氣得天天不知道怎么辦,馮麗麗的第一反應是想出去教訓一下東東。戎先生用溫和的方式對東東講道理,希望他不要這樣做,東東淘氣勁上來了不肯罷休,天天急得哭起來,馮麗麗憤怒到“想沖出去狠狠地揍東東一頓”,戎先生阻止了她,但他勸止不了東東,一家人只好把門窗都關上,“痛苦地忍著,坐在屋里不出去”。這樣一次兒童玩耍時極為常見的小沖突,天天完全無力應對,兩夫妻也一樣無力應對,三個人的無力應對之間是否有某種聯(lián)系,讀者一望便知。
如果不是喬老師的.介入,不知道這個小家庭還要在無助和無力中跌跌撞撞行走多遠。喬老師在具體事件上指導他們該如何處理,告訴他們“父母的責任是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照顧她的身體”。而幫助孩子成長落實到家庭教育中就是不要為孩子代勞,遇到困難不要提前為孩子掃除障礙,具體來說,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就讓她自己去做,讓孩子學會承擔,學會獨立,學會一個人去承受風雨。這些話聽起來非常耳熟,并不是新鮮的觀點,但是難處就在于怎樣做到。喬老師高明的地方在于,她能自然捕捉到生活中的種種教育契機,看穿一件事對于孩子的真正意義,這種高超的職業(yè)敏感性和執(zhí)行能力讓我非常敬佩。
喬老師引導天天學會了做飯,逐漸讓天天獨立承擔每天做午飯的任務。之后她會要求天天把做飯這件事做得很全面,從計劃菜譜、買菜、做飯、收拾案板、洗碗、收拾廚房,整個過程都獨立做下來。天天不習慣別人給她提意見,別人一說她就認為是批評,老哭。喬老師在與天天的溝通中,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做得好就真誠簡單地贊賞,做得不好的地方坦率指出,讓天天逐漸適應真實生活中他人的評價。天天喜歡小狗小羊等小動物,喬老師認為養(yǎng)小動物就要負起責任,她指導馮麗麗夫婦讓天天獨立照顧小羊,每天放羊,清掃羊糞,絕不能輕易拋下責任。
還有很多教育的細節(jié),不便贅述,在喬老師細致深入的指導下,馮麗麗夫婦逐漸調(diào)整教育方法,天天也漸漸成長起來,變成了一個有力量的孩子。文末,馮麗麗夫婦決定要把他們城里的房子租出去,在鄉(xiāng)下久住,兩夫妻白天去城里收拾東西,晚上回來,差不多一個星期的時間,天天白天一個人在家里,不僅能照顧好自己,還照顧了整個家。
這個故事我完整地讀了兩遍,第一遍完全被這個另類的親子故事吸引,很為他們夫婦著急,有時甚至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第二遍,我覺得非常感動,馮麗麗誠實的表達,讓我看到她如何努力掙脫自己內(nèi)心中的陰影。這時,我對每一個人都多了一份理解,更明白教育要從觀念落實到行動的不易。喬老師對天天一家影響重大,但是正如《讀庫》主編老六在文后的附錄中所說:“天天的父母有幸遇見喬老師,是因為他們有幸沒有像許多其他成年人那樣自以為是、固步自封,他們能聽得進去別人的話,能認真地檢討自己,有不依常規(guī)付諸行動的勇氣。”
這些便是這本書對我的啟發(fā),愿下一個讀者——你,也能從中獲得智慧。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2
第一次看到下鄉(xiāng)養(yǎng)兒的一半的文章,是在《讀庫》上,只登載了一半,看后搔頭想找另一半,卻又看不到,心里甚為焦急。我對兒童教育心思敏感,盡管這是一篇爭議頗多的紀實故事,自己心里也說不好對錯,但還是非常想看到后續(xù)。這個故事具有一定的極端性,在一個哭鬧不止,束手無策的孩子面前,我看到了一個溫柔的,慢慢的,極具耐心的教育過程。文中的喬老師,與其說是一個貴人,不如說是一個大膽的實踐者,她看到了一個孩子的心理,以及作為一個人的小小的力量。她愿意承認并施展的,是一個孩子對生活所有的感知與認知,而不僅僅是學習,這一點難能可貴。當我看到一個8歲的孩子可以每天圍著灶臺給父母做飯的時候,驚訝的下巴都要掉下來。我現(xiàn)在28歲,還做不出三道菜來。
在一個強調(diào)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沒有什么家長愿意讓孩子了解書本之外的世界。事實上,知識是可以改變命運,但也可以把一個人搞抑郁。我收到過很多同學的來信,大部分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總結起來,基本是迷茫,沒有目標,不知道從哪里努力,看不到未來,沒有耐心,害怕失敗等等,甚至于很多高中的孩子被高考折磨的想要自殺,因為怕考不好對不起爸媽,怕考不到好大學沒有未來。起初,我會寫給他們一些回信,但漸漸的我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根源。這一切根本不是20歲才發(fā)生的事,這些行為心理性格的問題,從是從小長大的過程中留下來的問題,是每一天每一秒父母的家庭教育中逐漸形成的陰影。說實話,沒有洗心革面的勇氣,這一切都是改不掉的,不是看兩篇心靈雞湯,讀兩句卡耐基語錄就能解決的。這讓我很難過,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當很多人都把教育的責任交給了學校,大家只會對課本負責,沒人去管心里的傷。那些產(chǎn)自原生家庭的傷害,父母又可曾知道?二胎放開的時代,每個家庭都為孩子吃好喝好奔忙,不惜去高價去國外生產(chǎn),但有多少家庭愿意為孩子的心理與品質(zhì)建設花一點錢呢?換句話來說,有多少人真的能因為看了一本書只好拖延癥了?如果有機會讓你養(yǎng)一個孩子,你會如何去做呢?
前幾天我收到一個12歲女孩爸爸的來信,說自己的女兒寫了一本書,想送給我一本看看,如果可以的話點評一下。這是一本爸爸自費出版的'書,在豆瓣都沒有任何頁面,只在當當網(wǎng)以半價出售。我還沒拿到書,但我看了一眼當當?shù)慕榻B,頓時就被小朋友的想象力驚呆了。這個社會對喜歡天才羨慕天才的,但卻很少有人有耐心和勇氣能保護天才長大,但這個爸爸這么努力保護自己孩子天賦的樣子,讓我特別感動,甚至很矯情的想要流眼淚的感覺。最近看東方衛(wèi)視的“笑傲江湖”節(jié)目,不乏有特別古靈精怪的小孩子表揚,有些小孩子一眼看過去就知道是舞臺而生的胚子,看到他們的父母在后臺笑的歡暢的樣子,好希望他們能永遠保持這種天性。這個時代需要天才,這個世界需要天賦異稟的樣子。
《下鄉(xiāng)養(yǎng)兒》這本書的最后,講到主人公的孩子經(jīng)過在鄉(xiāng)下的生活,漸漸回到了不哭不鬧的正常生活中,她去了十幾個人的私塾,她去了人更多的公立學校,她當上了班長,她學習成績慢慢好起來。不知道長大以后的她,還是否會記得下鄉(xiāng)那段時間的故事;不知道越來越好的她,還是否會看到內(nèi)心漸漸愈合的傷。只是,無論這個世界受傷的孩子有多少,就好像喬老師說了,救一是一個,看似泱泱人群無法來得急,但那些被挽救的孩子,每個都在乎。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3
為人父母要學會面對問題,對孩子放手。
這本書在群里流傳了很久,持久而沸騰的討論激起了我的內(nèi)心多次漣漪,早早地將它納入當當購物車,但最后因勉勵自己“學習為重”又移回到收藏夾,三個多月后忍不住再次放到購物車,直到快過年終于購買。于是遠大理想拋之腦后,連著兩天熬夜將它讀完,從起初的心情沉重,感受到最終的釋放。為人父母不要害怕問題,因為就如讀庫經(jīng)營者老六所言”生活還在繼續(xù),問題層出不窮“,我們要學會面對問題,學會對孩子放手,孩子一次看似”悲痛欲絕“的哭泣不一定是”立馬行動,急于改變“的信號,我們首要做的是情感上理解,學會等待,這個等待也許1個小時、1天、1個月、1年……等待著孩子敏感的覺察力和處理問題的思辨。
可貴的是,父母兩人誠實、努力、耐心,也不自以為是
看到《下鄉(xiāng)養(yǎng)兒》這書名,本以為是家長對現(xiàn)有教育環(huán)境和理念的不認可、不接受,主動選擇了鄉(xiāng)下養(yǎng)兒,事實上是一個有社交障礙的孩子被現(xiàn)有環(huán)境所排斥、所拋棄,家長不得已而為之。父母不僅不善交,而且還過于溺愛孩子,這種對孩子過分愛護成為孩子交往障礙的致命殺手?少F的是,父母兩人誠實、努力、耐心,也不自以為是,當有著改變現(xiàn)有教育理念遠大抱負的喬老師出現(xiàn)時,他們愿意接受、改變。竟然孩子害怕學校、害怕學習,索性給孩子另一種生活,感受自然、養(yǎng)殖動植物、在相對簡單的社交環(huán)境中,讓孩子自然體驗、自然思考和解決問題。也因此,孩子在父母放手、培養(yǎng)責任感的基礎上慢慢變得自信而善交,并從不能上學到成為同學們樂于交往的班長。
人是社會性動物,他最終是要合作,是要溝通的
回到實際中,其實極少的'孩子會嚴重到無法上學、見到書本就害怕、見到老師就恐慌、遇到挫折就哭鬧的程度,而且有的孩子生命力極強,即使遇到很多不幸疊加,也能很頑強地在逆境中生活下來,并表現(xiàn)出色。這也許就是為什么馮老師在最初推出自己的故事時遭受如洪水般批評。然而,仔細想想,有多少看護人會隨意讓6歲以內(nèi)的孩子盡情的在公園里玩耍,更多的是挖土不能用手,玩耍的前提是衣服不能弄臟,家務活有退休的爺爺奶奶、甚至外公外婆或者保姆,爸爸媽媽,更是輪不上孩子,他們的責任是學好、玩好,而上了小學之后甚至連玩好也成了奢侈,小學六年、中學六年都在各種能力評級、各種成績考核中度過,和我們是上了初三開才始忙碌相比,真是差別太大,全國上下始終在喊“給孩子減負,給孩子減負!”,教育局終于決定小學3點放學,可是孩子依然沒有減負,各種特長班、輔導班排著長隊,總之父母不能讓孩子閑著。家長到底需要什么?到底什么不安全因素在作用?是競爭、是名譽、是為了以后考大學找好工作?孩子的生活意義是什么?責任感又是什么?是學習?
學習好是萬能的嗎?高學歷的孩子無法就業(yè)、無法自我自理、無法自我選擇、無法夫妻共處這些問題屢見不鮮,這些都如何解?孩子學業(yè)有成、事業(yè)有成,家務可以請人做,孩子可以請人養(yǎng),老人請人照顧,真的這樣就是完美的嗎?人是社會性動物,他最終是要合作,是要溝通的,孩子、老人不僅僅需要生活上的被料理,還有情感上被支持。更何況,社會在進步,人力選拔上早不是智力因素的單維,而是智力、情商、道德、行為能力等多維度組合。《來吧!灰姑娘》綜藝活動都在說“演戲先學會做人”,個人素質(zhì)即使優(yōu)秀,責任感、道德修養(yǎng)等根基沒做好,很容易在如”地震“類重大事件中功虧一簣。這樣看來,馮麗麗夫婦最終選擇下鄉(xiāng)養(yǎng)兒為明智之舉,自然的力量推動孩子主動求取知識的需要,孩子間或玩或鬧自然有其解決之道,故事主人公天天在與孩子交往的自然體驗中覺察到與人交往的合作之道,而現(xiàn)在的我們總是“不能等”,為了避免雙方傷害,急于去處理事情,孩子本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這樣一點點被磨滅,某一天又責怪孩子”沒用“。孩子養(yǎng)個小動物,家人不是嫌棄太臟,就是耽誤學習,熟不知《哈佛女孩劉亦婷》就是得益于對狗那份特有的親昵,才被英國中學校長惜愛?梢灶A見,天天從小生活自理、熱愛動物養(yǎng)育動物、為人處世的這份特有的覺察力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收獲頗豐。
生活本沒有對錯,只要不自以為是、固步自封,不隨意貼標簽,真誠以待,以理解、合作的態(tài)度去行動,總有一道彩虹屬于我們自己。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4
去年初夏的時候,我第一次看到《下鄉(xiāng)養(yǎng)兒》這本書。當時我們剛把在老家被迫退園(幼兒園)的孩子接回北京,和孩子住在親戚家,并且在親戚家附近上了一個學前班。我那時的心情和天天媽有幾分相似。經(jīng)常的擔心、憂慮,對孩子以哭鬧、夢哭來抗拒上幼兒園而感到無助和疲憊。這種情形下一看《下鄉(xiāng)養(yǎng)兒》就不由自己的陷進去了,在天天的身上我看到了孩子的影子,聯(lián)想到孩子3歲時因身體原因而導致的我們近乎絕望的狀態(tài),孩子入園后對幼兒園的一切不適應,以至于最終退園的情景,我深切的體會到天天爸媽那種無助、焦慮、痛苦又報有一絲幻想的心情。常常讀著讀著眼淚就忍不住掉下來。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身上的問題折射出父母身上的問題。天天的膽小、怕拒絕、過于敏感脆弱也許在天天媽媽身上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而她也不知道如何去處理,所以也無法教導孩子如何去做。為了讓天天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天天爸媽付出了很大的犧牲,在天天成長改變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天天遇到喬老師是非常幸運的,可以說喬老師是天天生命中的貴人。喬老師用她的辦法改變了天天,讓天天通過家務勞動來體會那種成就感、責任感,從中獲得了力量,敢于去獨自面對、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會躲在媽媽背后,讓爸媽保護的那個玻璃人。
看書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天天一家人那種患難與共,互相扶持,互相慰藉的真摯溫暖的情感。天天爸爸耐心、細膩、承擔、不放棄;天天媽在承受那么大痛苦時面對孩子仍然那么溫和。這是我所欠缺的。天天雖然有那么多問題,我仍然在她身上看到了溫和、專注力強、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主動去找小朋友玩等優(yōu)點,而其中的大部分是我的孩子那時所不具備的。我的孩子的反抗是激烈的,帶給我很大的挫敗感,繼而被激怒。孩子退園之前,我回了一次老家,面對孩子情緒激烈的反應,我的任何話都變成了廢話,最終我的怒氣化為一巴掌打在孩子屁股上。而孩子在被打后的反應更加讓我崩潰。那時,退園已成唯一解決辦法。
看《下鄉(xiāng)養(yǎng)兒》時,我很羨慕天天爸媽,能碰到這么好一個老師,可以帶領他們走出困境。同時我也在想,天天堅持做家務是在喬老師的引導下,如果家里只有父母,如何讓孩子去做家務,如果她拒絕怎么辦?當她不能堅持時怎么辦?后來搬家后我也曾讓她試過擦地、擦桌子,但新鮮勁過去后就再也不干了。我也沒有再堅持,或者說不知道想什么辦法堅持。這個問題一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解決。
書中提到的小黑狗,開始也像天天一樣膽小、躲避、敏感、易受傷。后來在天天一家的悉心照料下,慢慢有了改變。小動物尚且如此,感情那么豐富多彩的孩子們更加需要這樣耐心的,充滿愛心的對待。"靜待花開"是一件很正確但做起來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對我這種總是負面關注的六型媽媽。
在去年下半年,我也曾做過2個月的家庭教育咨詢,那時我從親戚家搬出來,在新家小區(qū)租了房子,一家三口住到了一起。那時孩子最常問我的問題就是:"媽媽,你愛我嗎?"在咨詢過程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很多問題,加上那時工作不是特別忙,加班比較少,我和孩子的'關系改善很明顯。孩子在新家小區(qū)上幼兒園了,在孩子入園前,我跟老師溝通了很長時間,講述孩子的性格、各種問題。老師很耐心,也很有愛心,幼兒園整體環(huán)境都很寬松,孩子慢慢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并且喜歡上了她的幼兒園。我那時的心情別提多好了。但到了忙季,我常常加班,到家就是忙著洗漱,哄她睡覺。我的目標變成了讓她盡快睡覺。因為孩子身體的原因,缺覺對她非常不好,但她因為隨著我的作息,所以還是常常晚睡,早上起不來,導致早上常常鬧情緒。這加劇了我對她睡眠的擔憂,每天回家更加的催促她睡覺。此時已經(jīng)偏離了老師說的目標(讓孩子快樂),我倆的親子關系也在變差。
所以在育兒過程中,家長的狀態(tài)非常重要。在我不著急的時候,我更加有耐心去等待,有時反而等會就好。在我急躁的時候,不停的催,看到孩子沒有反應會生氣,有時會化成語言攻擊來發(fā)泄內(nèi)心的情緒,導致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
天天的改變不是直線的,也有起伏變化,這是符合規(guī)律的,也更加穩(wěn)固。我自己孩子的變化也不是直線的,但一看到孩子的問題,我就忍不住批評。常有人說我對孩子太溫柔,孩子都不怕我倆,對大人發(fā)脾氣。我仔細想想,是我的情緒不夠穩(wěn)定,而紀律又不明確,規(guī)定的事情常常在孩子的一再哀求下而改變,心里老有"怕"的心里束縛了我的手腳。導致孩子一再試探我的底線,不斷的提要求。喬老師讓天天幫著干活,天天開始也常常拒絕,但喬老師的情緒沒有任何變化。同時也說明喬老師的內(nèi)心非常強大,對孩子的不配合估計也很充分,對孩子的改變很有耐心。這是我非常欠缺的。
讓孩子強大起來,要先讓自己強大起來。作為患得患失、害怕改變的6型,我的改變也許會慢一些,但我要向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5
時隔五年,再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對天天一家的生活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個問題小孩,一對為了養(yǎng)好孩子舍棄自己全職工作的父母,專門去鄉(xiāng)下農(nóng)村里住著,試圖緩解孩子對于上學的恐懼感。
第一次讀的時候,我會不喜歡這個熊孩子,也覺得這樣的父母太慈愛,簡直在一味的順從孩子這些無厘頭的行為。女兒天天大晚上不睡覺,還一個勁兒地拉著父母陪她玩耍,她不愿意上學,一味的逃避學校,父母就一個勁兒地帶著她換學校,直到從城里來到了鄉(xiāng)下。
如今再讀,我對天天這樣的孩子竟多了一份包容,有的孩子就是會這樣,這時候就需要父母格外用心陪伴。其實,天天這樣的孩子才更像自己身邊的小朋友,她不是文學作品中塑造出來的典型人物,也不是大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小孩”,她的存在,她的'性格太合乎常理了,或許,在大多數(shù)人身邊,都有這么一個很難搞定的熊孩子。
天天很幸運能擁有格外開明的爸媽,能夠如此舍得,舍得工作,舍得花時間精力去陪伴孩子來到鄉(xiāng)下,去治愈孩子的恐懼。
《下鄉(xiāng)養(yǎng)兒》中沒有華美的詞藻,全都是平淡無奇的敘述,直白簡單。讀著這一個個故事,就像是在讀一位媽媽寫的一篇篇日記,只是些直抒胸臆、散漫直白的句子,但字里行間都是父母對于孩子成長的點滴感悟。作者只是在繼續(xù)著每一天發(fā)生的事情,可在我讀來,它們就像是一個個生活紀錄片,很真實,很真誠。
可以說,這是一本日記,是一本流水賬,事無巨細,全部記錄在冊。這種原生態(tài)的生活流,因因相襲,環(huán)環(huán)相扣,自有它的內(nèi)在邏輯和情節(jié)驅(qū)動力。在文章中,她不加隱諱地記錄了自己及愛人、女兒的焦慮、無能、怯懦和缺陷,記錄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沖突、矛盾、妥協(xié)和小算計。這種對自己的誠實,是很少見的。
一對有著社交障礙的夫婦,和一個不能融入社會的女兒,如何處世?已經(jīng)出版的林林總總的書,為我們提供了種種解決之道、成功之道。而作者一家,卻為我們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的日常經(jīng)驗之外、視野范圍之外的情與景。
養(yǎng)小兔子、喂狗、喂雞、種菜、做飯……這些在城市里難以實現(xiàn)的事情,是天天一家的日常,這種返璞歸真的生活,在如今看來是一種難得。天天在鄉(xiāng)下過的是古代孩子的生活,讀書寫字,有明確目標的游戲,一樣沒有,就是漫無目的,就是隨心所欲。
陶行知說,兒童生活即兒童教育。教育者也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但是,我們越來越少給兒童真正的生活,我們提供給兒童的,都是虛假的購買來的生活——比如農(nóng)作,是去大棚里面摘下成熟得剛剛好的草莓,然后用比市場更貴的錢去購買;我們不去真正的沙灘上玩沙子,不在真正的泥地里玩泥巴,而是到商場圍起來的 15平方米里面,花 30元玩一小時干凈的沙子;我們不在田間地頭、小區(qū)樓下跟小伙伴游戲打鬧,卻在優(yōu)雅漂亮的早教機構,跟一群突然認識的孩子進行“社交”。長此以往,當我們看到真正的兒童生活時,都以為那是兒童最不該過的生活。
天天是幸運的,她有如此開明的父母,有條件去鄉(xiāng)下盡情地玩耍,她沒有一直“熊”下去,她逐漸開朗、快樂起來,她過著孩子本應該擁有的兒童生活。
關于喬老師,有人感慨自己生活中怎么遇不見這樣的人,有人設想假如天天的父母沒有遇見喬老師……也許,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喬老師這樣的人,甚至每個人都有成為喬老師的可能。天天的父母有幸能遇見喬老師,是因為他們有幸沒有像許多其他成年人那樣自以為是、固步自封,他們能聽得進去別人的話,能認真地檢討自己,有不依常規(guī)付諸行動的勇氣。
其實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不是在于讀過了這個故事,了解了這樣一種教養(yǎng)方式,對我來說,更大的觸動是“記錄”,作者這般事無巨細的記錄。
我們被網(wǎng)絡束縛地太久,時間被太多無用的事物占用,注意力被虛無縹緲的訊息四處吸引,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太少,真正用來思考自我的時間太少,多去觀察自己吧,發(fā)現(xiàn)身邊的平凡事物,它們很平凡,但是正是這些細小瑣碎的平淡無奇,才構成了我們的多姿生活。用眼睛去觀察,用筆去記錄,用心去感受。哪怕只是寫流水賬,也比空虛地度過這一天要好。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6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下鄉(xiāng)養(yǎng)兒》的書:天天,一個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因為無法適應學校生活,輟學在家一年,后來變得連睡覺都害怕,總是噩夢連連。書中的父母看上去有社交障礙,顯得懦弱無能,甚至沒有正式單位。后來,在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喬老師的建議下,一家三口選擇了下鄉(xiāng)養(yǎng)兒,天天在鄉(xiāng)下做的,是買菜、做飯、洗衣、放羊、養(yǎng)狗……這些瑣碎的事情?蓻]想到一年的鄉(xiāng)下生活改變了天天,也改變了作者夫婦,一家三口都長大了、正常了。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作者就是天天的母親,她把這段真實的經(jīng)歷記錄下來,讓我們看到了一對“菜鳥爸媽”如何讓“弱孩子”變強大的過程。讀了這本書,我有三點比較深的體會。
一、蹲下身子才能讀懂孩子
這本書中有一個重要的靈魂人物,那就是喬老師。她因病休養(yǎng)在家,幫助作者夫婦一起教育天天。在這樣一個遇事就害怕,只會哭鬧的孩子面前,我看到了一個溫柔的、耐心的喬老師。她的教育方式是那么循序漸進、潤物無聲。她蹲下身來,充分看到了一個孩子的心理與她身上潛在的力量。她沒有強迫孩子一定要去完成一件事情,而是有意識地慢慢引導,她做飯,先是讓天天幫忙打下手,慢慢開始讓她自己去買東西,到了最后甚至讓她變成可以自己掌勺,獨立生活。喬老師的教育實踐是成功的,也讓作者夫婦領悟到教育孩子不僅僅是愛就可以了,很多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處理,很多問題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對,這才能讓孩子變得強大。
這個故事讓我感受到要想成為一個好老師,教育好孩子,首先得蹲下身來去了解孩子,了解他們的心理,了解他們的困惑。當孩子不做作業(yè)了,害怕上學了,無端哭泣了,不能一味的批評,或者簡單的忽略,我們要嘗試著去走進孩子,蹲下身來感受他們,有耐心的幫助他們,讓他們變得快樂強壯。
二、適合兒童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在三川玲為本書寫的序中,有這么一段喬老師的獨白:“最后,我明白了,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學習知識,放在了首位,而忽視了身體、意志、情感這些最重要的東西,其實這些才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智力就是建立在沙丘上的大廈,很脆弱的!贝_實如此,我們一直說兒童生活即兒童教育,而現(xiàn)實卻是兒童的生活基本只有學校和教育機構這兩樣。所以,面對一個無法適應學校生活的孩子,把她帶到鄉(xiāng)下,去做一些讀書寫字之外的事,是適應兒童天性的,是她愿意為之的,所以,她最后得到了改變。書中的最后提到天天已經(jīng)又重新回到了學校,適應了新生活,和同學友好相處,還當上了班長,變得快樂強壯,不再是那個只會哭鬧的“弱孩子”了。
每一個孩子都是鮮活的生命,不可能每一個都是符合學校標準的“好學生”,面對班級里各不相同的孩子,特別是在對待一些可能現(xiàn)在看來還不是那么規(guī)矩,不是那么強大,不是那么好學的孩子時,我還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細心,多一份責任心。同時,我們也要牢記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兒童生活即兒童教育”這句話,多創(chuàng)造適合兒童天性的教學環(huán)境、內(nèi)容、活動。我們還要多創(chuàng)造一些戶外的活動,要讓學生多與大自然接觸,增加孩子們對生活的好奇心和興趣,也可以讓他們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激發(fā)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這才是真正適合孩子的教學。
三、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
作為老師,我們不能只是做一個旁觀的教育者,對于一些有困難的學生,我們要親歷他們的'生活與心理,學著做他們生命中的貴人。文中的喬老師就可以說是天天生命中的貴人,是她讓一個弱孩子變得強大。她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來到一個海灘上,發(fā)現(xiàn)那里有一大片擱淺的魚在艱難呼吸。小男孩一條一條地把它們撿起來,并且把它們一條一條拋回大海。旁邊就有個人問他:“這么多魚,你才能救多少?誰又會在意?”小男孩一邊往大海里拋魚一邊說:“這條魚在意,這條魚也在意……”是的,對于我們來說一條魚不足掛齒,但是對于那條被救的魚來說是多么重要!
對于那些心理有障礙,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也許你的幫助與輔導就能改變他們的一生。所以,對于這些孩子我們一定不能漠視,要有一顆溫柔的心,去充分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還要有聰明的腦袋和細致的心思,去仔細觀察孩子的變化;當然還要有慈悲的胸懷,去給予孩子溫暖與力量。教會他們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時,要敢于堅持自我,敢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自己的懦弱,做一個健康強大的人!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7
之前在三川玲的微信上看到這本書的介紹,內(nèi)心向往無比,心想估計是一對極懂教育的父母帶著孩子去鄉(xiāng)下過“采菊東籬下”式的田園生活的風情記錄書,書到手后迫不及待就開始看,書很好讀,一中午看了大半,從第一章開始越看心越?jīng),天哪,與我想象差距太大了點吧!
如三川玲在序言中所描述“《下鄉(xiāng)育兒》里的角色是軟弱無力的。孩子天天換了幾個小學都無法適應,最后輟學在家,一直延續(xù)到九歲,最后變得連睡覺都害怕,因為總是噩夢連連,一家人只能在深夜里玩倦了才躺下,以至于很久沒有見過太陽!,即便看到這段我還心存幻想,不至于吧,能有多“軟弱無力”!
那天中午我剛經(jīng)歷過與桃子就不睡午覺的問題展開的大戰(zhàn),最后小丫頭戰(zhàn)敗流著小眼淚抽抽嗒嗒的睡了,我翻開了第一章。天天因為種種原因以至于噩夢連連到害怕睡覺,“就這樣,整整一個冬天,我們每天晚上陪天天玩到她困才睡。她睡得越來越晚,醒得也越來越晚。到最后,天天整個晚上玩,早上睡,晚上天黑了才醒!保瑢Ρ戎绿焯毂忍易拥乃邌栴}嚴重一百倍都不止,戎爸馮媽不急不躁就這么陪著,這是多愛孩子呀!可越看越覺得有些不對勁兒的地方,一個九歲的孩子,光幼兒園換了五個,原因皆是孩子不適應,夫妻倆就給換;孩子不愿一個人玩夫妻倆就會有一個人放下手中事陪玩;孩子與同伴發(fā)生沖突不知如何解決,他們立馬張開雙臂護在身后;還有,戎爸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小需要無微不至的照顧。一邊看一邊感嘆,竟然真有這么沒有力量的父母,而且這么一個失敗的'案例竟然能寫出來。然而就是這樣的勇氣與真實支撐我看完它,因為我太想知道他們后來會怎么樣。
每個家庭是不同的,每個孩子也是不同的。在我看來馮媽戎爸都是很普通的人,就和我們一樣,打心底里愛孩子,卻常常方向不對頭。通過他們的故事我也隱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這三年的養(yǎng)育生活。
對于天天的考驗隨著時間越來越多,從幫廚到獨自承擔做飯、洗碗收拾灶臺,再到自己照顧“寵物”。就連生病拉了一晚上肚子,第二天去醫(yī)院看了病吃過藥仍要繼續(xù)準備午飯,沒有哪個家長能不心疼,馮媽內(nèi)心一樣難過,自己暗自垂淚但仍堅持。因為她知道孩子需要的不是照顧,而是別的!看到這里我暗想如果是我,我是否還能堅持呢?真不一定!
馮媽戎爸覺得孩子更需要和伙伴一起玩,主動承擔了原本屬于天天的”放羊“工作。“你們現(xiàn)在急于為孩子著想,提前掃除孩子的障礙,這種思路還是一種‘你不必負責’的思路,這樣天天會無力承擔任務!抑雷龈改傅暮茈y做到放手,但是為了孩子,有些事必須做!。生活中的父母替子女”包辦“的情況實在太常見了,我們擁有放手的勇氣么?
天天被熱粥燙了腳,找媽媽撒嬌讓媽媽幫她倒水盛粥,馮媽心疼女兒替她都做了!案改傅呢熑问菐椭⒆映砷L,而不是照顧她的身體!,我們總是會覺得因為孩子還小,所以需要我們照顧,然而需要幫助的是成長,孩子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給予愛不代表代替她成長。
對天天的教育起了很大作用的喬老師,因為之前的一個學生因考試失利而精神分裂,便毅然考了教育研究生,想弄清楚這個問題。但是上完研究生還是不知道答案。她選擇去幼兒園當老師,從孩子最小的時候開始,觀察,思考!白詈笪颐靼琢耍@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學習知識,放在了首位,而忽視了身體、意志、情感這些最重要的東西,其實這些才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智力就是建在沙丘上的大廈,是很脆弱的!
關于教育我也讀過幾本書,也了解一些理論,當我?guī)е业膬r值觀及認知看待這對父母時,我從有些輕視看不上到由衷的敬佩。很少有人能如此直面自己的不足,并滿懷巨大的勇氣去面對成長。當我從老六的附錄中看到戎爸因為坐班制而放棄了被雜志社正式聘用的機會,我是真的被感動了!鞍凑粘@恚覀儠龀鍪裁礃拥倪x擇?努力掙錢,孩子可以過得更好;還是努力爭取屬于自己的時間,讓孩子過得更好?只存在一種抉擇嗎?”。
作為父母,我們要相信自己,不要怕錯,就憑著我們的心去養(yǎng)育孩子吧!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8
《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本書作者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與眾不同,這不是逃避,是清高。有些人的清高就是這樣,不是做作,是骨子里帶來的,以極盡簡單、自然的方式呈現(xiàn)著。本書的文字也是這個特點。有的人可能以為這樣平實的文字寫起來簡單,沒文采,其實,這樣的文字才需要功力,是好文字。畫鬼容易畫人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教育學者、作家、經(jīng)典教育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
下鄉(xiāng)養(yǎng)兒,不僅給城里孩子一個接近大地山川、見證萬物生長的童年,也讓生活回到最樸素的原點。在這對平凡夫婦的育兒故事里,我似乎得到了某種慰藉,卻又深感不安。我回想起自己曾經(jīng)向天地開放的年輕生命,也為今日不曾帶自己的孩子久居鄉(xiāng)村而耿耿于懷。 --熊培云
《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本書真實呈現(xiàn)了父母及孩子的困境,有問題人生的常態(tài),但關鍵在于怎么對待問題。育兒就是育己,這話看上去俗爛,實在是真理,因為所有孩子的問題均是父母的問題。正如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世上最艱難的愛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愛他的目的,是為了讓他離開,去過自己獨立自由的生活。 --冉云飛
我童年時,全家從縣城下放到農(nóng)村。母親因為我的兄弟姐妹喪失了在城鎮(zhèn)接受教育的機會,經(jīng)常長吁短嘆,"進城"也就成了我們的人生目標。而今,我們實現(xiàn)了當年的夢想,把兒女生在了城市,卻發(fā)現(xiàn)子侄輩與大自然隔得那么遠。莊稼生長、牛羊吃草,這種平常景象,他們只能在視頻中看到。下鄉(xiāng)養(yǎng)兒,對今天多數(shù)住在都市中的父母來說,是一種奢侈。佩服本書作者夫婦的勇氣!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9
七月底,我讀到了《下鄉(xiāng)養(yǎng)兒》這本書,當時的我讀完之后心情澎湃,似千言萬語堵在喉嚨口,卻不知如何表達出來。當時自己要求做這本書的讀書會主持人,這本書的讀書會被安排在了10月份。
最近兩天,重讀一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境和感悟與之前完全不同。
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讓天天這樣一個女孩兒如此畏懼上學,如此畏懼與人交往。首先我想到的是為人父母的我們。我們這一代人,出生在了改革開放后,過上了物質(zhì)豐富的生活,我們的父母也為了在大潮中不落人后,夜以繼日的奔波,他們在那個年代盡自己最大努力,給了我們他們認為最好的。我們在自己的童年經(jīng)歷了什么成長,受到了什么傷害,接受了什么給予,在成年以后的生活和育兒過程中,潛意識給了我們很多暗示。因為我們童年容易被忽略,不被關注,我們希望給予自己的孩子是永遠都不覺得多的關注;因為我們童年不被理解過,我們希望盡可能滿足孩子,用我們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孩子;因為我們童年習慣了父母的辱罵,我們希望給孩子越多越好的和顏悅色,照顧孩子的自尊;因為我們過早負擔了家庭生活的擔子,我們希望給孩子更多無憂無慮的生活;等等。我們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各種各樣的焦慮和擔心,我們?yōu)榱吮Wo孩子,把我們認為最好的生活給予了孩子,卻發(fā)現(xiàn)孩子失去了成長的力量。就像喬老師說的:孩子在學;蛲饷嬗龅降恼鎸嵡闆r要殘酷的多,老師會批評,會懲罰,小朋友會欺負,會嘲笑。我們要給孩子展示一個真實的普通人的一面,讓孩子自己面對。每個孩子內(nèi)心都有力量,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有力量的`孩子。天天爸爸無時無刻表現(xiàn)出來的焦慮和擔心,為孩子換學校,換老師,換環(huán)境,于時光流逝中潛移默化地傳給了天天,膽小怕事,惟命是從,沒有力量,是天天在焦慮的父母身后愈演愈烈的。
其次是給孩子一些獨立、獨處的空間。在天天媽媽去城里工作,天天爸媽回城里收拾房子的時候,天天不僅很好地照顧了自己,還能照顧動物和整個家。如今的家長,帶孩子出門有這樣的景象:孩子們圍成個小圈在里面玩,家長們圍成一個更大的圈在外面保護孩子,準備隨時出來為孩子"排憂解難".想想這是多么可笑的畫面。如果我們是圈圈里的孩子,是何感想呢?我們永遠都逃不出家長的"五指山".這種每天都被關注被保護的無助感是我們希望給孩子的嗎?我們有沒有試過,離開孩子一段時間,一轉(zhuǎn)身,一回頭,收到的是孩子自己搞定身邊事情的驚喜呢?"孩子離開父母的幫助,一個人面對世界的時候,他們必須用所有的力量來對待世界,她就會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力量,就會自信。"
我們總講用"和善而堅定"的態(tài)度育兒。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界限感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最初的界限給孩子帶來的是環(huán)境的安全感,無原則任性的生活,不是孩子喜歡的,是大人認為"孩子喜歡的"。這種生活像無邊無際的海,孩子游啊游,總以為能找到岸邊,卻怎么也沒有找到,這種無助感由孩子表現(xiàn)出來后就是莫名的發(fā)脾氣。界限的確立,之后帶給孩子的,是有擔當?shù)谋憩F(xiàn)。孩子在有規(guī)律的生活中,意識到我有需要做的事情,這是我在這個世界上價值感和社會感的體現(xiàn),這是我能掌控的生活。無論刮風下雨,還是有小朋友找天天玩,天天都知道,洗衣做飯收拾房子,喂雞喂鴨放羊都是她要做的,在天天錄像機般的記錄中,我們看到了天天的擔當和責任感。
天天后來因為做飯,和媽媽產(chǎn)生了激烈的矛盾。我們太善于把焦點放在孩子行為上了,于是我們焦慮,煩躁,沒耐心,想著為什么以前做的很好,怎么突然變性了?想著以后不會變得更好了吧。天天哭著說:你們就不能陪著我做飯嗎?天天媽媽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悲傷和憤怒中,天天爸爸想著別讓孩子如此辛苦,準備讓步。天天媽媽在委曲求全中讓步了,得到的依然是一家人的不開心。天天所需要的,只不過是媽媽陪著她做飯。讓自己慢下來,好好看看孩子,想想孩子這樣做背后的需求是什么,看到了孩子的需求,很多我們認為的問題會"不翼而飛".
我們要區(qū)分父母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如今的孩子是被父母的愛淹沒了的人,我們要做的是減少愛,給孩子力量。"生活還在繼續(xù),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chǎn)性的財富,才是真正對他們負責".這些生產(chǎn)性財富,不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緊握在自己手中的力量嗎?——獨立、有擔當、有責任感、判斷力、自控情緒等等。多年以后,你所期待的那個"25歲的大好青年",會跟隨著我們?yōu)槿烁改傅姆攀郑霈F(xiàn)我們身邊。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10
《下鄉(xiāng)養(yǎng)兒》是一本我們從來沒見過也無法歸類的親子書。在此之前,我們看到的個案都以成功者的面目出現(xiàn)。書里的孩子都是成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魯或北大清華;家長在書里也是成功的.,擁有強大的內(nèi)心、生活的智慧。
然而,《下鄉(xiāng)育兒》里的角色卻是軟弱無力的。一對有社交障礙的夫妻,帶著一個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孩子連續(xù)換了幾個小學都無法適應,結果輟學在家一年,最后變得連睡覺都害怕,因為總是噩夢連連,一家人晨昏顛倒,以至于很久都沒見過太陽。書中的父母看上去懦弱無能,沒有單位,從事的工作是出版業(yè)的兼職校對……作者不加隱諱地記錄了一家人的焦慮、無能、怯懦與缺陷,記錄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沖突、矛盾、妥協(xié)與算計。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11
說實話,《下鄉(xiāng)養(yǎng)兒》這本書從買來到看完我用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并不是因為這本書難讀,而是因為從一開始,我和很多讀者一樣,覺得作者的文字就像一個小學生記流水賬,讀著讀著有種讀不下去的感覺。直到前段時間,重新拿起這本書,本打算用來打發(fā)時間的,結果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接著便一口氣把剩下的內(nèi)容全讀完了,對此書也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
首先,還是說說作者的文字。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一開始看到作者記錄的就是他們一家人每天的日常生活,我覺得這樣的文筆實在不足以出書,我甚至認為這本書的出版也許只是一次炒作而已。而且,書中前面部分的天天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痛苦,作為一位母親,我不禁為這個孩子感到難過,同時也為這對父母的教育感到氣憤,怎么就能把孩子養(yǎng)成這樣呢?有了這種情緒在里頭,所以也順帶增加了我對作者的不滿。
但是,當我后來看到作者夫婦為了孩子搬到農(nóng)村生活時,當我看到天天的成長與變化時,當我看到喬老師對一家三口的.指引時,特別是當我看到作者對天天的極大信任與放手,不再焦慮的時候,我改變了想法,覺得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書。我把自己感觸最深的幾點總結如下:
第一點還是要說說作者的文字。作者將描述事實的方式應用到了極致。雖然作者記錄的就是他們一家人每日的生活場景,看似像流水賬。但是,在這種記錄里面,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采用的是客觀地描述事實的方式。她只描述事實,而不評論任何東西,甚至沒有摻雜個人情感。從作者的敘述中,我們能夠判斷出房東奶奶一家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的問題,但是作者始終沒有進行任何評論,這是難能可貴的。正如童書媽媽三川玲在《序》中所說:"馮麗麗在書中沒有推銷觀點,沒有抱怨批評,沒有推崇贊美,她有非常強烈濃郁的情感,卻能一直控制住自己不去表達,不去說破。"眾多的育兒理念告訴家長,我們對孩子的問題需要描述事實,不做評論,作者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再從家庭教育方面說一說。雖然作者將孩子帶回農(nóng)村生活的這種教育方式比較另類,但是回到農(nóng)村以后,喬老師和作者夫妻倆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喬老師雖然沒有孩子,但是她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好:等待時機,不強迫,不勉強;堅持原則;不主動提供幫助。
剛到農(nóng)村的時候,天天和很多孩子一樣,都是深受父母寵愛的、從沒干過家務活的孩子,喬老師想鍛煉天天干家務的能力,于是邀請?zhí)焯煲黄鹑ベI菜做飯,天天拒絕了。但是喬老師沒有強求,而是給天天時間。以后每天仍舊邀請?zhí)焯煲黄鹑ベI菜,還邀請?zhí)焯鞄兔Υ蛳率,并及時給與天天鼓勵。后來,天天愿意去買菜,但是不敢一個人去的時候,喬老師仍然沒有強迫她,而是陪著她一起去。再到后來,天天學會做飯而想偷懶時,喬老師才加重了一點語氣,讓天天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我們總說,教育需要等待時機。喬老師就是這樣,在恰當?shù)臅r機進行恰當?shù)慕逃,才讓天天慢慢變得強大起來?/p>
堅持原則也是喬老師的教育中給我印象很深的一點。當她發(fā)現(xiàn),天天媽媽答應幫天天放羊,而天天幫媽媽洗衣服時,喬老師很嚴肅地批評了媽媽。她認為,既然羊是天天自己要求買的,放羊理所當然就是天天的工作。她說:"小孩子能做的事一旦決定,就要讓她堅持,父母不應幫忙,也不能交換。因為這是她分內(nèi)的事,是她應該做的。"我想,孩子的意志力應該就得這樣培養(yǎng)起來。作為父母,面對孩子的要求,我們往往容易心軟,狠不下心來拒絕他們的要求。喬老師的話,也許我們真的需要好好消化消化。
喬老師的教育可圈可點,但是如果沒有天天父母的努力,天天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書的最后,看到作者對孩子的信任和放手,我非常感動。當天天爸爸出差,作者因為要去雜志社看校樣,不得不把天天一個人留在家里的時候,因為那是天天第一次一個人獨自在家,作者心里各種忐忑。沒想到,回家之后看到的卻是"地上放著尿盆,床上鋪得干干凈凈,蚊帳也放下了。"廚房還有給她留下的飯菜。于是,當她和天天爸爸去市里收拾房子時,她做到了真正的放手和信任,放心地把天天一個人留在家里。
從一個焦慮不安的媽媽,成長為一個不再焦慮的媽媽。作者的這種轉(zhuǎn)變,正是因為她相信喬老師、相信天天,敢于放手。正如喬老師所說:"天天本來就是棵小草,是你們兩棵大樹使勁給她遮風雨,也遮住了陽光,她才沒有長壯,F(xiàn)在你們讓出了空間,天天才開始自己成長。""是你們的愛和勇氣讓天天成長。"
天天是幸運的,她遇到了給他們指路的喬老師,她有愿意為她改變的爸爸媽媽。中國一定還有很多天天這樣的孩子,如果他們愿意為孩子做點什么,不妨看看這本另類的親子教育書籍,也許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fā)。
最后真的要謝謝作者,她讓我看到了為人父母的偉大,看到了父母教育方式改變的重要性,也讓我從中收獲了那么多的育兒方法。祝福天天,祝福作者一家,祝福喬老師!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12
開始接這本書純粹是給自己一個壓力,逼迫自己努力去多讀些好書,可沒想到才翻了幾頁,里面那些鮮活的人物真實的感受讓我欲罷不能,忍不住一口氣讀完。
一直覺得自己生活最不如意,可看到天天一家為了孩子搬家、爆胎、冷得蓋三個被子、吃雪餅、困得腦子都不動了、小麥貼在地面上……這么多親切又有生活的的場景讓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只要去細細體會也是可以有滋有味的,所以要修煉自己的心靠岸。
天天的父母為了孩子有個好的成長環(huán)境放棄穩(wěn)定的工作熟悉的環(huán)境跑到鄉(xiāng)下租房子,這在一般人看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可我們欣慰的看到他們一家在喬老師的幫助下,一點點的走出痛苦,天天可以自由的接觸大自然,獨立承擔喂養(yǎng)小動物,循序漸進的學做家務,和小朋友相處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我驚奇的發(fā)現(xiàn),喬老師就和我們五彩陽光工作室的'老師是一樣一樣的,都用正面管教的方式懂孩子,正確的教育孩子,最大限度的保護孩子的天性,糾正孩子的問題,讓我們在這樣批量復制的教育環(huán)境下,不適應的孩子也有希望,通過這本書能讓更多的孩子被解讀,得到愛,讓愛傳遞去溫暖更多的人!
【讀《下鄉(xiāng)養(yǎng)兒》有感】相關文章:
讀《苦兒流浪記》有感04-23
讀苦兒流浪記有感07-03
讀《苦兒流浪記》有感范例(15篇)09-21
讀苦兒流浪記有感14篇【必備】08-08
讀苦兒流浪記讀后感04-15
王子與貧兒讀書心得09-30
童年讀后感兒09-20
《愛彌兒》讀書心得11-07
王子與貧兒的讀書心得11-07
愛彌兒讀書心得02-18